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学习资料之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
2.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编译.人民出版社,1984.15.];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道、“五行”(金、木、水、火、土)、元气、太极等是自然界的本原;自然界的发展遵循相辅相成、中庸和谐的辩证法则;宇宙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是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统一;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关系;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9
以雕塑为例:铜是其质料,某人的形状是其 形式,雕塑家是其动力,为了达到这样一座雕 像就是其雕刻的目的 以建房为例:砖瓦是其质料,房屋的设计是 其形式,建筑师是其动力,房屋的使用是其目 的
5
学习自然观的意义
第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如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第二,可以启迪人生观。以“自强不息,厚德 载物” 为例 第三,深化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 第四,可以帮助我们更广泛地了解人类文化, 包括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
6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7
古希腊自然哲学
35
参考文献:
《道德经》 罗素《西方哲学史》 杨适 《哲学的童年》
36
思考题(上):
1. 您认为古希腊和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哪些因素对于我 们搞好今天的工作特别重要?您个人觉得自己在哪 方面比较薄弱,需要加以充实提高? 2. 根据您的认识,您认为古希腊和中国古代自然观中 存在哪些可能不利于我们今天工作的因素和成分? 3. 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丰富技术发明的国度,您认为 在思想观念上有哪些因素可能促进了技术的发明, 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利用并继续发扬这些因素?
8
米利都学派
共同特点:探求一种组成万物的始基。注重质料因。 (朴素的Materialism)科学与哲学思维的原则: 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共同的原理,再从原理说 明更多的现象。 1、泰勒斯(Thales) “万物源于水”:万物都要靠水分来滋润,动植物 都要靠水来生长,万物的种子的本性都是潮湿 的…… 2、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无限、无定形 3、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se):气
课题研究论文: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102676 马克思主义论文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概念(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含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看法,马恩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开创者,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对其进行了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得以发生是要通过实践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考虑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性。
“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事实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不同于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动物只是被动地改造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被自然改造了,但人不同于动物,人拥有意识,会对自然界进行符合自己预期的能动改造,使自然界不断被人化。
但同时自然界又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人及社会,使人、社会自然化,而人对自然界的改造,也使自然具有人化的特点。
二者是以实践为中介的统一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提出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正是人类的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的年代,蒸汽机等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及大规模使用,使得人们创造了让自己都为之惊叹的巨大物质财富。
那时的人类正“野心勃勃”,忙着“开疆拓土”,尚未意识到无节制的经济活动,必然导致环境问题的出现。
但具有先见之明的马恩却看到了隐藏在经济快速发展表象下的巨大环境危机,他们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有序,在这种时代背景上马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一)自然界的层次结构和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界层次结构的认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的,从分子、原子、原子核等其他极其微小的基本粒子,我们的认识在不断加深。
现代科学已有的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虽然就组成、结构、功能而言,都是相对独立的,但它们都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系统有层次的差别,任何层次的物质形态都具有内部结构,都包含决定其性质的各种要素和它们的相互作用,自然界的层次结构是无穷尽的,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也不会有终结。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当代形态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当代形态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涵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希腊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等,在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 例如,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能量形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生物进化论阐述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这些科学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观点- 强调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自然界的辩证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例如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且生态系统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替过程中。
-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同时人类又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界产生影响。
1.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
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时空的传统认识,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世界的特殊规律,这些科学理论促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例如,量子纠缠现象挑战了传统的局域性观念,对理解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新的视角。
- 生命科学的进展。
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的出现,使人们对生命的本质和遗传规律有了新的认识。
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社会问题,如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的关于人类伦理底线的讨论。
- 信息技术的革命。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
例如,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地球的生态环境变化,大数据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的规律。
2. 当代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地球气温升高,引发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等问题。
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建设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的认识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结合当下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展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关启示和建议,以期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为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内涵、认识、当代价值、环境伦理学、生态文明、启示、意义、未来。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倡导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不应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和分析上,而应深入到自然界内在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
这种观念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指导我们实践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更在于它为我们把握世界的本质提供了一种有力的认知工具。
只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改造世界,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1.2 本文内容概述本文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展开讨论。
我们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涵,分析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自然,以及其对自然的认识。
接着,我们将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探讨其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应用与意义。
我们将讨论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学的构建,探究马克思主义如何引领人们建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
浅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观,它是唯物的、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科学的自然观。
自从自然界出现了人这个物种后,一切都变了。
人类的出现不仅是生物进化的一大飞跃,并且对除了人类以外的自然界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类依存着自然生活,自然也悄悄的在被人类所改变着。
然而现在,无论是我们人类自身生产的过度,还是物质资料生产的过度,都是导致我们现在全球各种生态环境变差的根本原因。
本文通过对这些经典论述的阐释来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环境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的意义唯物辩证的自然观是唯物史观的立足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性,其表现在于不仅通过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并且确立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以及创立了唯物辩证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的创立,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应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因此,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在理论上确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完备性,这也是马克思自然哲学的意义所在。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建设现代生态文明1人类困境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自然界的矛盾早已经存在。
从马克思对“人类生活”的定义中就可以看出:“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界本就是一个物质不断变化的过程,而我们人类生命体的存在对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来说就形成了一种干扰。
当人们的生产能力仅在狭窄的范围内发展的时候,对于自然来说是无足轻重的,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一旦我们人为地物质变化达到了某种普遍的程度的时候,那对自然来说一定是产生了许多干扰的。
马克思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警示我们了,他告诉了我们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可以达到物质变化普遍化的这样一个程度。
现在无论是我们人类自身生产的过度,还是物质资料生产的过度,都是导致我们现在全球各种气候环境变差的根本原因。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第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止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观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人类历史上的自然观分类: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哲学的自然观科学的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自然观的演化过程与理论形态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基本历史线索800B.C —— A.D.500 —— A.D.1500(1543)—(古希腊罗马时期) (中世纪)— A.D.1800(1755/1796) ——1900(1895)(近代科学前期) (近代科学后期)——Now(现代科学时期)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对自然的泛神论的观念2、社会分工:奴隶社会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导致阶级分化;哲学与自然科学融合,形成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点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自然的本体是某种具体物质形态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之中,处于流变的运动变化中人和动物来源于自然界古希腊朴素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倾向的实体主义——万物的本原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定形是本原阿那克希米尼认为气是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本原恩培多克勒认为水、气、火、土四元素或四根是本原,阿那克萨哥拉认为种子是本原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本原后来希腊晚期的伊壁鸠鲁和罗马的卢克莱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0
五、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原理
•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下: • 1. 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
结 构 的 外 在 表 现 —— 结 构 功 能 规 律;——结构决定功能; • 2. 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 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
自动排沙、控制进水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
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
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 第一,特定的结构产生特定的功能。 • (结构与功能一一对应)
• 结构解释方法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5
结构模拟方法
壁虎面板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6
• 第二,系统的性状功能又有相对独立性。
• (结构与功能多一对应) • 黑箱方法 • 在不直接影响原有客体黑箱内部结构、 要素
“公用地悲剧”。
• 在几乎所有的公有资源例子中,都产生了与公用地悲剧一 样的问题:私人决策者过分地使用公有资源。政府通常管
制其行为或者实行收费,以减轻过度使用的问题。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9
分析以上材料并思考:
• 部分最优与整体最优的关系 • 一个系统应该如何实现整体最优?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
第一节 系统自然观
• 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以 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动排沙、控制进水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
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
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2021年3月12日9时15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43/102
(2) 软系统方法论
• 软系统方法论是处理人类活动中出现问题的 系统方法。主要分析问题不够明确、任务范 围无法完全确定的情景。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102
第一节 系统自然观
• 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以 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 系统自然观提出了系统存在和演化的 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 性、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
2021年3月12日9时15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4/102
自然界的定义:
• 结构与元素的关系
2021年3月12日9时15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1
2021年3月12日9时15分
碳 60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2/102
• 3.系统的环境――与系统发生相互作 用又不属于这个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 和。
• 环境对系统的作用:
• ①环境为系统提供生存条件,控制系 统的发展变化;
2021年3月12日9时15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8/102
3、常见的几种系统科学方法
• 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方法 • 软系统方法论 • 反馈与控制方法 • 信息方法
2021年3月12日9时15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9/102
(1)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方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观点之一,它拥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力量的源泉,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中,自然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它不只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环境,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和限制。
本文将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来探讨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无限复杂、无限多样的系统,它是由矛盾和相互作用构成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主动关系,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驱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对自然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生产关系则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们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利用。
3. 自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各种物质资源和能源,并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条件。
同时,人类的社会活动也对自然界产生了显著影响,包括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
4. 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类社会必须建立在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基础上,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充分利用和发展自然资源,提高生产力水平。
它指导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科学研究和有效利用,推动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发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的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及其人类的总观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一切旧自然观的局限性,从实践的角度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相分离、相对立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
“`外部自然界为实践所中介’的含义是人通过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 使外部自然界与人统一在一起。
”’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实践的中介作用在于:它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历史、个体与类发生联系的现实途径。
正是通过实践(生产和交换)才使人超越自身,达到与社会、历史以及日益走向整体化的人类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人不是离群索居,而是生存于现实的社会历史关系之中。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以实践为媒介,人与自然紧密联系。
一方面,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实践。
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它的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从而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离开自然,人就失去了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变换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只有在社会中,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自然才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要素,人与自然的关系才得以发生。
离开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无从谈起。
在人的发展的意义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阐释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阐释提纲:第一章:导论1.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意义和价值1.2 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二章:自然观的发展历程2.1 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自然观2.2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第三章:自然观的基本原理3.1 自然是历史的产物3.2 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3.3 生态学原理第四章:自然观的哲学基础4.1 辩证唯物论和自然观4.2 劳动和自然观4.3 社会实践和自然观第五章:自然观的实践意义5.1 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5.2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5.3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第六章:结论与展望6.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时代特性和当代意义6.2 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方向和策略注:本提纲仅供参考,具体可根据文本要求和研究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
第一章:导论1.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意义和价值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
该自然观具有科学性、历史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科学性在于其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切实反映了自然界的规律和本质。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过程,是由于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而推动的。
同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自然界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从而促进人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自然、探索自然。
其次,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历史性,即认识和实践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自然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完善,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科学的进步。
再次,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系统性,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包括哲学基础,物质生产力理论以及对于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等,整合了社会、哲学和自然科学等多种角度的知识。
最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们认识和保护自然的实践,即在生产、生活和环保等方面寻求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推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力量 、 事物 和存 在物 的总 和 , 人 把这些 东 西 当作 非 人 的东 西而 和 自己 区别 开 来 。是 自然 界长 期 自我进 化 的产 物 , 消 极 地 看 待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 从 而 割 裂 自然 、 社 会 和 历 史 的统 一 关系。 马克 思 、 恩 格斯 接 受 了费尔 巴哈 人本 主义 的 自 然观 , 又从 黑格 尔辩 证 法 出发来 批 判 费 尔 巴哈 只 从 客 体 而不从 主观 的角 度 考察 自然 的 缺 陷 , 并 最 终 超 越 费尔 巴哈 、 奠定 了 以实 践 为 基础 的辩 证 自然 观 的 理 论基 础 , 最终把 人 、 自然 和社 会历 史辩 证地联 系 起 来 。马克 思 主 义 自然 观 充 分 体 现 在 《 1 8 4 4年 经 济
割裂 的联 系 。首先 , 从 近代 自然科 学发 展成果 来 看 ,
范 畴 。同时 , 黑格 尔强 调 自然 、 历 史和精 神 世界 的有
机联 系 , 并 注 意到世 界 的运动 变 化及其 矛盾 根源 , 因
自然 界先 于人类 和 人 类 社 会 而存 在 , 人 本 身是 经 过
自然 界长期 演 化并 发 展 到 一 定 阶段 的产 物 , 这 就 否
( 一) 自然 的 先 在 客 观 性
“自然是作 为 他在形 式 中 的理 念产 生 出来 的 。 ” 他
认 为 自然 是精 神 的外 化 , 从 而 把 人 的 理性 夸 大 到 至 高无 上 的地步 , 因而黑 格 尔 自然 观 属 于 唯 心 主义 的
马克 思 、 恩 格 斯认 为 人 与 自然 之 间存在 着 不 可
体 系 。 马 克思 主 义 自然 观是 指 导 我 们 解 决 我 国 现 阶 段 因为 工 业 化 进 程 而造 成 的 生 态 环 境 问 题 的 哲 学 理 论 基 础 , 具 有重 大 的 理 论 价 值 。 关键 词 : 马克 思 主 义 ; 自然 观 ; 生态文 明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谈新敏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 总的观点。 它大致包括人们对自然界的本原、自然 界的结构、自然界的演化规律以及人与 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观点。 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 和方法论前提。 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 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
3、关于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原因
阴阳说用阴阳二气及变化看作 自然秩序和变化的原因,它把自然 界有规则的变化称作“阴阳有序”, 把自然界的反常现象叫做“阴阳失 调”,一切事物都在阴和阳的矛盾 斗争中发展变化。
4、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苏格拉底认为,人应当 将认识自然作为崇高的事情, 应对研究自然的那种智慧怀 有极大的兴趣,应力图去知 道每一事物的原因,了解它 们怎样生成、存在和灭亡, 在这个过程中,人应使用理 智,借用推理去寻找存在的 真理,去指出事物秩序的真 正原因。
1、关于万物的本原
“万物的本原是单子(monad)或 1(unit),由这个单子产生不定的 2(dyad or two),不定的2是从属于 单子的质料,单子是原因:由单子和 不定的2产生出各种数目;由各种数 目产生出点;由点产生出线;由线产 生出平面图形;由平面图形产生出立 体图形;由立体图形产生出一切可感 觉的物体,产生出可感物体的四种元 素:水、火、土、空气;这些元素相 互交换就完全变成另一些物体,它们 的组合产生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 形的世界。”
赫拉克利特
3、关于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原因
“相反的东西是相 成的,不同的音造成最 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 争所产生的。”
列宁誉之为辩证 法的奠基人之一。
赫拉克利特
3、关于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原因
恩培多克勒认为,自然界万物 运动变化的真正本原乃是“友爱” 和“斗争”,元素不断进行交替变 化,一时由友爱而聚合,一时由斗 争而分离。
(完整版)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成就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三种形态分别是: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系统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既是简单的、线性的又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人工自然观是在工程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形成的。
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生态系统。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人类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生态自然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三种形态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它们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种形态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的,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关于自然观点的系统阐述。
它阐明了人与自然间的辩证关系,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的思想。
近数十年来,由于人口暴涨、资源相继匮乏、环境污染等带来的严重的生态问题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引发了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我国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形势和经济发展转型的压力。
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梳理与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涵,探求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四章和结论三个部分,正文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其在中国的发展出发,介绍我国当前严峻的生态形势,最后试探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实践指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引言自然观是人类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如何看待自然,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成了我们的自然观。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与信仰,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都决定了推动着自然观的不断发展变化。
工业革命的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我们开始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我们需要反思自身的生存发展方式,摆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可以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现实的指导意义。
正文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自然是什么?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与信仰的人民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与认识。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水平基础上,我们也许会从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学科的角度与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这些回答都是不完整的,是割裂的,我们针对这个人与自然关系中最基本的问题的总的观点,构成了我们的自然观,它是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是世界观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概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自然科学的融合产物,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价值。
本文从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理论意义1. 指导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的哲学思想,它对于指导自然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应用,重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对自然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家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规律,指导科学研究。
2. 反映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历史过程的反映,它是由一个阶级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历史逐步发展而来的。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历史进程的体现。
因此,只有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历史发展过程。
3. 揭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应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通过对自然规律的研究,揭示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
人类在实践中出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不断推进科学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作用,激发我们研究和应用自然规律的热情。
实践价值1. 促进科学技术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关注自然规律的实践应用,而现代科学技术是基于深入认识自然规律而得到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和应用自然规律,推进新技术和新应用的研究和实践。
2. 解决环境问题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人类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可以更好地解决与环境有关的问题,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更好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线来进行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成果。
其中,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人与自然界的完整的、辩证的统一,人与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自然史和人类史是同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
马克思的自然观立足于实践,深刻论述了人与自然、人类史与自然史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表现为他自己的属人的存在的基础。
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才成为人的属人的存在, 而自然界对人类来说才成为人。
”马克思把自然看成从最初起就是和人的活动相关联的。
而有关自然的其他一切言论都是思辨的、认识论的或自然科学的。
事实上,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 我们也就无法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
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既然是作为主客体关系实现的,那么,它(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是外在的(自然——社会)关系, 而是内在的(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和自然的统一是在实践(工业)中进行的,“工业是自然界、因而也是自然科学跟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的关系”。
人和自然界是不可分的,社会和自然也不是绝对对立的, 二者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因此,对于存在于自在自然中的自然规律, 我们可以说它的产生和实现与人的活动无关;但是,对于存在于人和自然中的自然规律, 我们不能说它的实现与人的活动无关。
事实上,当人们还没有认识自然规律的时候, 自然规律在人的活动中不被察觉地在发生作用;在人们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以后, 人们就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世界, 这时自然规律也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
人们的活动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表现发生不同的作用。
“自然规律当人类还不存在的时候就已发生作用,现在,它们在许多情况下仍不顾人们的活动而作用着。
而社会规律则只能在人们的活动所创造的条件的基础上存在。
”由于自然界不会自动的满足人,
人必须通过生产劳动去改变自然。
这样, 自然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又成为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
其实,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
人们可以主观能动地改造自然,从而使之顺应社会的发展以及满足人们自身的需要,但与此同时,人类的活动也要受到自然界的约束,一旦人和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偏差,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来重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甚至改造自然。
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不同于以往旧哲学的自然观的。
只有完整、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才能更加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紧密相联、相互制约;才能深化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智慧,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学习它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挥的指导作用也越来越大。
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只有人和自然的关系和谐了,建设和谐社会才没有了后顾之忧。
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就是马克思自然观在当代中国的科学实践建设。
另外,生态文明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也是未来人类发展的方向。
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现已成为全球的焦点。
严峻的生态环境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类的生存方式。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处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之中,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而以农业为主的广大农村,则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
不管是污染问题还是生态破坏问题,它们都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彼此重叠发生,形成所谓的“复合效应”,这就使得我国的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危害更加严重。
说到底,都是人类在为了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的不合理改造造成的。
我们必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反映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
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现代文明形态。
反思人类发展史,虽然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
是文明的脚步却是以自然为人类工具进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
自然是人类之本、人类之根,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都是人类的希望所在。
因此,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从原始的统一到近代的对立再走向对立统一的过程,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科学实践,它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也是未来人类发展的方向。
生态文明理论是对马克思自然观和文明理论的新发展。
而马克思自然观对于当代人类和中国发展的价值在于,首先它为构建科学的环境伦理学提供了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证明,环境的重要性由此被更多人关注并接受。
其次,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提供了生态智慧,生态危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旦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了,很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最后,它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意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可以看出,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动摇,为生态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以及经济建设提供坚实的后盾。
我们相信,作为 21 世纪的建设者,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将使我们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美丽家园,从而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