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盛华社会心理学 第8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五)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人际关系学说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人际关系基础, 特别强调早期的母婴关系。自我的发展来自与他人接触时所 体验的感受,以及对他人评价的反映性评价(reflected appraisals)或感知。自我与愉快经验相联系的“好我”、与 痛苦和安全受到威胁相联系的“坏我”,以及和难以容忍的 焦虑相联系的“非我”或被拒绝的自我部分,都是人际关系 经验的产物。
人们由于我们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的自我价值保护 倾向,喜欢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 己而否认失败负有责任,这种偏差被称作自我服务偏差或利 己偏差。
自我知觉的自我优化倾向能使人产生力量感和自我满意感, 符合自我价值定向的自我保护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护 自我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些倾向可能妨碍人们 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导致自欺(self deception)的发生,严重时 还会使人否认现实。
库泊史密斯(Coopersmith, 1967)提出,自尊从四个方面 来建立:个人重要性;能力;个体的道德性;权力。
第三节 自 尊
波普(Pope,1988)提出,自尊体现在五个方面:①社会方 面的自尊;②学业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③家庭方面的自尊; ④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⑤整体自尊。 张静(2002)认为自尊由自我效能(或自我胜任)和自我悦纳 (或自爱)组成。
社会心理学
第八章 自我概念
本章要点
*自我概念的定义
*关于自我的几种主要理论 *自我概念的功能
*自我概念的形成机制
*自我知觉理论及其验证研究 *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对自尊的作用 *自我效能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文化自我的主要理论与研究
第八章
自我概念
第一节 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六)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 罗杰斯(Rogers, 1951, 1959)将詹姆斯和米德的主体我 (“I”)和客体我(“Me”)的概念统整到一起,使自我概念的内涵兼 具对象与作用两个方面。
他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 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对一个 人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不是真实自我(real self), 而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控制并综合着对环境知觉的意义, 高度决定着个人对环境的反应。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一、自我概念的发生机制
二、自我概念的发展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 一、自我概念的发生机制
孩子长到大约到6-8月龄时,• 开始出现自己身体和自身 连续性的感觉 。儿童自我意识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步发展起 来的。 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语言的学习 和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开始逐渐学会用符号来指称周围世界 的客体,并最终了解了语词中“我”的内涵,开始用“我” 来代替“宝宝”,此时自我已经明确分化为一个独立的对象。
在研究失足青少年时发现, “坏孩子”的自我概念会使 失足青少年倾向于做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行为,出现 “破罐 子破摔”现象(金盛华, 1982) 。 自我胜任(self-competence)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 与学习投入及成绩也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金盛 华, 1988)。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百度文库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三)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创建者弗洛伊德提出 了其关于自我的独特的概念。他将自我分为:本我(Id)、自我 (Ego)和超我(Super ego)三个部分。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不能再被 压抑,就会出现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出现精神疾病,一是 人在痛苦的挣扎中实现人性的升华。
(三)期望定向 自我概念的期望定向功能指人们对情境和自己行为的期 望是受自我概念引导的。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事 情发生的期待和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己 的我概念。 金盛华(1993)有关儿童自我概念的实验研究发现,差生成 绩落后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整个行为动力系统出现角色偏常 (role deviance)的结果。差生的消极自我概念导致消极自我期 望。
第三节 自 尊
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
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
三、自尊的测量
四、自我效能
第三节 自 尊 • 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
(一)自尊的结构
詹姆斯(1892)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体在 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波普(Pope, 1988)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 两个维度构成。此与罗杰斯早期的观点一致。
第三节 自 尊
(二)影响自尊的环境与经验因素 首先,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学业成绩的好坏,也就会影响到学生自尊水平的高 低。
自省能力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在我国儿童的自省 能力方面。
韩进之等人(1990)的研究
在自我概念的形成方面我国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已形成十 分清晰的自我概念。
金盛华(1988)和李德伟的研究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 二、自我概念的发展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人生有八个阶段的危机:
1.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2. 自主对怀疑和羞愧 3. 主动感对内疚 4. 勤奋对自卑 6. 亲密对孤离 7. 产出对停滞 婴儿期(0-18个月) 童年期(18个月-4岁) 学前期(4-6岁) 学龄期(6-12岁) 成年早期(18-30岁) 中壮年期(30-50岁)
5.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青春期(12-18岁)
8. 自我完整对绝望
老年阶段(50岁以后)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 三、自我知觉理论
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 的提出者贝姆 (Bem, 1967)认为,与个人通过别人的行为来认识别人的特征 的机制一样,个体对自己态度、感情和其它内在状态的认识, 也存在根据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而进行推断 的机制。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斯旺(Swann,1992)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人们确 实偏爱确认自我概念的反馈。
被试选择评价者的百分数
100 80 60 40 20 0
正面评价 负面评价
负面自我概念 正面自我概念
评价者的类型
图8-2 同伴交往偏好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 五、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
第三节 自尊
第四节 文化与自我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一、自我概念的相关理论
二、自我概念的结构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 一、自我概念的相关理论
(一)詹姆斯的自我理论 自我概念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自我的 讨论。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 客体我由三个要素构成:物质我(material self)、社会我 (social self)和心理我(mental self),这三个要素都包括了自我评 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侧面。 詹姆斯认为,三种客体我都接受主体我的认识和评价,对 自己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判断,并由此产生积极或消极自我体 验,进而形成自我追求,即主体我要求客体我努力保持自己的 优势,以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3. 自我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preparatory phase),原始的自我尚不能运用 符号,只能无意识地模仿他人; 第二,游戏阶段(play stage),儿童用游戏扮演不同的重要他人 角色,学习其态度和观念,并学会从对方角度看待自己。 第三,社会角色扮演阶段(game stage),即儿童扮演概化他人 的角色,将他人行为综合为整体印象,从概化他人角度衡量自己的 行为,遵守游戏规则,社会的价值观、态度、规范、目标,由此内 化于个体,形成自我。 米德的自我理论强调了自我的社会生成性和对情境的能动反应 性,对认识自我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概化他人的思想很 好解决了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的困惑。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二)米德的自我理论 米德从社会整体及社会和个体的互动的视角来定义自我, 按照符号相互作用论 (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的思想解释自 我及其形成和发展。他的主要观点有:
1.自我的主客体分化
2.影响自我的两类他人: 一类是概化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s),即社会文 化整体。另一类他人是重要他人 (Significant Others) ,即 影响个人生活和人格成长的中心人物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四)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 埃里克森(Erikson, 1968)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一系列自 我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对于这些危机,人们会采取 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面对,从而对自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他提出,通过适当的方式度过危机,会促进自我成熟,建立 稳定的自我同一性。
动态自我是指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自我概念。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二)自我概念的结构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伯恩斯(Burns, 1982)在其《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一书 中,系统论述了自我概念的心理作用,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保 持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和决定期望等三种功能。 (一)自我一致性维持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自我概念有四个特点: 1. 自我概念是对自己的知觉,它遵循知觉的一般原理。 2. 自我概念是有组织的、连贯的、有联系的知觉模型。 3. 自我不是指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另一个人,而是能表征的 自我经验。 4. 自我虽然也包括潜意识的东西,但主要是由有意识的或可 以进入意识的东西构成的,它通常可以为人所觉察。
魏运华(1997) 发现,儿童的自尊结构由外表、体育运动、 能力、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等六个因素组成。
蔡建红(2001)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自尊结构由一般自我 价值感、社交口才、学习能力、他人及社会认同、父母关系、 归属群体、人际亲密、演讲、体育运动九个因素构成。 黄希庭(1998)认为,自尊可以分为总体自尊、一般自尊和 特殊自尊。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受到图式理论的影响,自我图式研究更强调自我概念的 动态性质。自我图式作为自我概念的存在方式,会对我们认 知周围世界和信息的获取、记忆等发挥模式化影响。 1986年与1987年,马科斯又进一步提出了可能自我 (possible self)与动态自我的概念。 可能自我是基于自我图式而指向未来的自我概念,即个 体希望自己在某一方面将来会怎样或者该怎样。
符号相互作用论 按照库利(Cooley,1902 )“镜像自我”理论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儿童自我发展的另一个核心要素是人际交往。 米德(Mead, 1934)和麦奎尔等人• (• McGuire & McGuire, 1982 ) 的研究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
(二)经验解释 梅德维克等人(Medvec, et al.,1995) 做过一个有意思的研 究,发现奥运会上银牌得主感觉不如铜牌得主快乐。
8 6
幸福感
4 2 0 铜牌 银牌 赛后 领奖台上 7.1 赛 4.8 后 时间 5.7 领奖台 4.3 上
铜牌 银牌
图8-1 不同获奖者在不同时间的幸福感大小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自我差距理论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 二、自我概念的结构
(一)自我图式理论
自我图式 (self-schema) 理论是由认知心理学家马科斯 (H. Markus,1977)提出的。 所谓自我图式,是指自我概念的组成要素,指个体有关自 己某些具体的能力与特征的认知。一个图式就是一个具体的 成分概念。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 四、自我确认
自我确认(self-verification)指人们注意和寻找那些与自我 图式相符号的信息的倾向。研究表明(Swann, 1984, 1990), 自我认识过程并不是对全部现有信息进行扫描,而是寻找那 些符合自己已有假设,能确认自我概念的信息。如果个人认 为自己是自信的,会寻找能确认这个自我图式的信息,而排 斥否定的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