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17-18版:第5课 苏轼词两首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

第5课苏轼词两首(一)作者简介(二)人物轶事东坡赤壁苏轼被赦免后,遭贬至黄州。

靠朋友资助住在东坡上的一间茅屋里(“东坡居士”有此而来),这时的苏轼有了大量清闲时间,就到处题赋游玩,大量绝世名词如《临江仙》《卜算子》等等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出来的。

其在游黄州赤壁时所写《念奴娇》更成了千古名篇。

不过苏轼虽然博学多才,但在地理上却犯了致命错误,三国赤壁在武汉上游,而黄州赤壁在武汉下游,此赤壁非彼赤壁。

不过将错就错,苏轼题词的这个赤壁现在就被称为东坡赤壁。

(一)背景链接1.《念奴娇 赤壁怀古》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他经常到赤鼻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

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2.《定风波》《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苏轼被贬黄州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的处境十分险恶,生活也很困窘,但他很坦然乐观,对人生路途中的沉浮有了深刻的领悟,并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

那年春天他到黄州城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看新买的农田,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独有苏轼从容不迫。

事后他写作这首词记述了这次经历,也表达了他从中悟出的有关人生的哲理。

(二)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豪放派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婉约派并称为宋词两大词派。

豪放派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汪洋恣肆,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

Ⅱ.文化常识1.三国周郎赤壁..赤壁: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遗址。

文中的“赤壁”是作者误认黄州赤鼻矶为赤壁,因而后人称黄冈赤鼻矶为文赤壁。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ppt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ppt课件

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课文 导读
定风波
《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遭受严

重政治迫害后的这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
目 链

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
境。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 拨 栏目链接
手法,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
的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映衬也,就是利用事
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村来突出
栏 目

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学习这种手法,分析齐

已《早梅》中这种手法的运用。
探究 与点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
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
栏 目
险遭杀身之祸。但作者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
链 接
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两首词格调是豪壮的,跟失
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探究 与点

(2)烘托和映衬。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 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 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 栏
木jǐn(槿 ) 吝sè( 啬)
栏 目

呼 xiāxoi(ào(啸 萧
) )瑟
ɡ天ulāúnn((伦纶
)巾 )

xiāo(潇 )洒 lún( 轮)番

-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课件:第5课 苏轼词两首

-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课件:第5课 苏轼词两首

写作背景 词必先穷而后工 《念奴娇· 赤壁怀古》写于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当 时苏轼因诗文讽喻新法,被新派官员诬陷论罪,贬斥至黄州任团练 副使。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抑郁于心。观 景顿生种种联想,眼前浮现出赤壁古战场鏖战的场景、周瑜“雄姿 英发”的形象,作者赞颂其功业,并借以抒发自己有志报国、壮志 难酬的感慨。 《定风波》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的第三年。在 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 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 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答案】 写出了一幅宏伟开阔、 雄奇壮丽的赤壁景色。 “乱” 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峭,“惊”写出汹涌,“拍”描绘了水石 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奇景,声音 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个词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出一幅奇 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 姿,表现了词人的豪迈奋发,足显苏词豪迈风格。
(2)萧瑟· 萧条 A. 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规模庞大,奥运会后对中国经济的 影响可能不大,中国不会出现经济________。 B. 秋给北平的城郊带来________,使它变成触目都是秋色, 一点也不像一个大都市的外围了。
【解析】 萧瑟,一是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如秋风萧瑟;二 是形容冷落;凄凉,如门厅萧瑟。萧条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寂寞冷 落,毫无生气;二是指经济衰微。 【答案】 A 萧条 B 萧瑟
2.为下列形近字组词。
瑾 怀瑾握瑜 谨 谨慎 涛 铸 酹 捋 峭 俏 樯 穑 纶 沦 啸 萧
樯橹 稼穑 纶巾 沦落 长啸 萧瑟
波涛 铸造 酹江月 捋胡子 料峭 俏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9:第5课 苏轼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9:第5课 苏轼词两首

思路提示二:如果《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到“人生 如梦”即戛然而止,则流露的是感叹和哀伤,但是加 了“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则多少可以看出作者旷达 的一面:人生如梦般既美丽又短暂,我不能改变这现 实了,别想那么多了,斟杯酒敬明月,让它代我向周公 表达敬意。或者这样理解:我是不能像周瑜那样年 少得志了,可是我知道人生像梦一般短暂,何必为自 己的不得志而耿耿于怀,郁郁寡欢呢?斟杯酒,邀月共
课内阅读
(一)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1.作者正面描写赤壁景色有什么作用?
解析:写景是为了抒情或写人,根据词的内容,可以想 到写景对人物或事件的衬托作用。 答案:写赤壁雄奇之景,在于衬托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 烈,而这又是为了衬托英雄人物。
2.这首词里的写景,用词洗练生动,着墨不多,却能表现出 气势雄伟的“江山如画”的景象,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 好?好在哪里?
3.语意双关,风趣幽默 这首词风趣幽默的笔调,主要表现在语意双关。如“竹 杖芒鞋轻胜马”的“轻”字并非仅指行走之轻快,也指 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处”指刚才遇 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风雨”和“晴”从表面 上看,说的是天气的变化,实际上指的是人生的沉浮变 幻、喜乐哀愁。这些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 把作者那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 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Thank you
饮吧。邀月共饮其实就是寄情山水,排解苦闷。寄情 山水,借月消愁是作者摆脱现实困扰、获得心灵安慰 的重要途径。
写作借鉴
《念奴娇·赤壁怀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词的上片,写长江和赤壁的雄伟景色,并抒发了对古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定风波》课堂教学方案
课题名称
《定风波》
三维目标
1、理解诗句中重点句的思想情感,学会一语双关的手法。
2、通过赏析此诗,了解苏轼诗文的旷达精神
重点目标
目标1
难点目标
目标2
导入示标
首先我想冒昧的问一个问题,心目中有偶像吗?偶像在你的心中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有一个才貌双全的现代女子叫刘艳琴,她如此对偶像说:“佛说,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年才能共枕。他在他的千年里倏忽而过,我在我的千年里苦苦修行,虽然我不知道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东坡,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千年前历尽坎坷的落魄文人用什么在叩动着现代女子的芳心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坡翁的词《定风波》,感受东坡跳动的脉搏。
3.归佛门。如《菩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4、“归去”——回归自我
谁怕―――>向风雨挑战的倔强
吟啸且徐行 ——>潇洒闲适
“竹杖芒鞋轻胜马”,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起骑马,何难何易,这是不言自明的,更何况又是在雨天的泥泞地上走。可是作者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得多!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游泳》超旷达观之状可掬。
沙湖买田: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开荒种地生活艰难)
明确:沙湖道中风雨——人生的风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之《定风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之《定风波》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
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处处是家

❖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 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 处是吾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心安是家
词的主旨
❖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 中的小事,写出了词人当时的感受。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 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特 殊的审美风格。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 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 遂晴”一句,这是眼前 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 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 测。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 政治上的晴雨不定。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 一切都归于平静。 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 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 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词的由来。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 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 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
读出情感
哪些词直接表现了作者 的感情,应该怎样读?
读出情感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同行xíng
吟啸xiào
芒máng鞋
料峭qiào
一蓑suō 烟雨
萧瑟sè
理解小序
❖ 在某个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 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 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个个埋怨连连, 怪天公不作美,这时游玩的兴趣全 无,可是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不 一会儿天放晴了,所以写下了这首 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2.5《苏轼词两首》课件(共6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2.5《苏轼词两首》课件(共61页)
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画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背景回放] (1)《念奴娇 赤壁怀古》 《念奴娇 赤壁怀古》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苏轼已近 50 岁, 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此时,苏轼深感自己年岁渐老,功名事业还没有成 就,尤其政治上的挫折,更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由于内心 十分苦闷,苏轼便经常游于江湖之间,其间他写出了一些著名的散文、诗词,如 《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由于作者无法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便有了“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的流露,情调显得低沉。但其追求功业的豪迈心 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
四、词类活用
(1)大江东.去( (2)樯橹灰.飞烟.灭( (3)已而遂晴.( (4)竹杖芒鞋轻胜马.(
) )
) )
五、古今异义 (1)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生活作风不好,轻浮放荡。 (2)回首向.来.萧瑟处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从来,一向。
猛将必发.于卒伍
故.垒西边
(2)故既 三 已克 日 而, 断 遂公 五 晴问 匹 ,其 , 故.大 故 作.人 此 故 .嫌迟
君安与项伯有故.
何妨吟啸且.徐行 (3)且不出,火且.尽
存者且.偷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 (4)向秋 向.天 吾漠 不漠 为向 斯.昏 役黑 回车叱牛牵向.北
四、(1)名词作状语,向东 (2)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 像烟一样(3)形容 词作动词,天放晴 (4)名词作动词,骑马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可谓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伙儿”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阻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荡,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答:
提示: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踊跃的心境;后者那么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一辈子态度。(此答案为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8.作者在另一首《独觉》诗中写道:“翛(xiāo,无拘无束,无拘无束)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顾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诗的后两句与《定风波》的后两句大体相同,作者什么缘故独爱这两句?
灰飞烟灭:烧成灰烬,化作青烟散去
7.一尊还酹江月尊:同“樽”,酒杯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8.已而遂晴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9.何妨吟啸且徐行吟啸:吟咏长啸
10.回顾向来萧瑟处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11.料峭春风吹酒醒料峭:形容略有寒意
一、了解行文脉络
1.《念奴娇 赤壁怀古》
念奴娇
2.《定风波》
定风波
经常使用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术。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述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2)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高中语文 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语文

高中语文 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语文

《定风波》教学目标:1、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3、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教学重点: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教学难点: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一、导入:宋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问自己的幕僚说:“我的词跟柳永的词这么样?〞对方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诵读时就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风波》。

希望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跟苏轼达到心灵相通。

二、请同学们看教材注释一以及题记,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

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不觉〕,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苏轼这个人真是……大家带者省略号,放声朗读《定风波》三、研读课文阅读本首词,思考问题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明确: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五、重难点探究: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讨论明确:雨骤风狂。

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讨论明确:闲适、坦然的心态。

人教版2017高中语文(必修四)5苏轼词两首 (PPT课件)

人教版2017高中语文(必修四)5苏轼词两首 (PPT课件)

首 页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3.解多义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动词,说) (1)道 沙湖道中遇雨(名词,道路) 王道之始也(名词,方法,途径)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 故国神游(形容词,旧的) (2)故 已而遂晴,故作此(连词,因此) 以故荆轲逐秦王(名词,原因) 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老交情)
5 苏轼词两首
-1-
首 页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赏析]这首词作于苏轼在黄州时,描绘了 鹧鸪天 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词中所表现 苏 轼 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上片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了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 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 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 下片直接描写人物的处境,结尾点出主 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 题,一个得过且过、 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 香。 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 这首词先写村景,再写处境,最后抒发 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 前。 这种写法,避免了平 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雨后得新凉的喜悦。 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首 页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文白对译
课前预习案
课堂探究案
课外拓展案
【目标一】 赏析《念奴娇》的情感与意蕴 1.《念奴娇· 赤壁怀古》开篇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具有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引出对 古代英雄人物的追慕之情。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在写景上具有怎样的特 点? 参考答案:①“乱石”两句一仰视一俯视,写山的奇峭高峻,写江的 汹涌澎湃,给人不同寻常的雄奇之感。②“乱、穿、卷”写形,“惊、 拍”写声,“雪”写色,有静有动,有形有声有色,雄壮奇伟。③将眼前景 与心中情交融在一起。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课件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课件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 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 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 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 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背景介绍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 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 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 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 其代表作。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 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 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大江赤壁 起兴点题 状写江山 思慕古人
缅怀周郎 建立功业 感伤身世 祭奠江月
二、品语言,入意境
• 1、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是怎样引起下文的?
• ①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 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 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 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 ③在这种意义上,“人生如梦”不是一般虚无的消 极,而是对时光疾逝、功业不成、“早生华发”的 感喟,多少有些低沉,但与其说是消极,还不如理 解为作者借“酹江月”寻找到了一处宣泄苦闷的出 口。最后的这一举动,传达出的是一种与山河、明 月、自然完全融合的达观、超脱、豁然情怀。
作者情感梳理:
①雄浑壮阔之境,寓旷达豪迈胸襟。
这时的苏轼,依然踌躇满志,渴望像周 瑜那样建功立业。而他面对的却是不幸的 遭遇。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课文《苏轼词两首》及译文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课文《苏轼词两首》及译文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课文《苏轼词两首》及译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课文《苏轼词两首》及译文大江①东去,浪淘②尽,千古风流人物。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第1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201710201122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第1课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201710201122

知识导引
识记字音
1.单音字 故垒 ( lěi ) . 酹 月( lè i) . 狼狈 ( bè i) . 2.多音字
jì n 淘尽 . 管jǐn 尽 . 平生rè n 任 . 长霞ré n 任 .
樯 橹( qiá ng ) . 吟啸 ( xià o) . 公瑾 ( jǐn ) .
巾guān 纶 . lú n 涤纶 . 入juǎn 卷 . juà n 画卷 .
辨识字形
ng 樯橹 樯qiá 墙qiá ng 墙壁 ng 女嫱 嫱qiá ng 蔷薇 蔷qiá 瑾jǐn 瑾瑜 谨jǐn 谨慎 槿jǐn 木槿 馑jǐn 饥馑
2.判断下列各项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阕,“阕”在文
字上指词的分段。( ) ) (2) 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称为上 片、下片,或上阕、下阕,因为一曲便是一阕。( (3)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 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一曲为一 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 ) (4)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
玄、感时伤事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身世友情的抒写等等,奔放热情,豪迈 旷达。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画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书画四大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新课标导学
语 文
必修④ ·人教版
第二单元
第5课 苏轼词两首
第一课时 感知课文

17-18版:第5课 苏轼词两首use

17-18版:第5课 苏轼词两首use
答案
6.下片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运用了什么手 法?表达出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1)“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
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2)这几句不是对自然现象的简单概括,而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
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
态炎凉,身心受到重大打击。从监狱出来,来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日
子里,“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内
心依旧是那么高洁。
运用示例
挫折也是一种美,但这种美,只有少数人才能感知其色彩。挫折对
弱者来说,只能是一块绊脚石,他们只知道在再次遇到它时绕过去,却
不是把它从脚下踩过去。有人曾经说过:世界荣誉的桂冠,都是由荆棘
[先读佳作]
[再悟亮点]
宋词魂(2)
1.凤头精彩
①唐诗和宋词,两道如梦如幻的彩练,在 (1) 品读第①段,说说作 中国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泼洒华彩。漫溯于长河 者主要运用了哪种写法 一条涓涓细流中,唐诗的气宇轩昂、大气磅礴 来开头。 提示 对比手法。通过 似一幅色彩流溢满眼的画卷,在我的眼前展开 唐诗、宋词的对比,引 卷轴;而宋词的容颜却仿如刹那的一觑,心却 出 “ 宋词的容颜却仿如 不自觉为之而动。(1) 刹那的一觑,心却不自 觉为之而动 ” 的观点,
多愁善感。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重感情(多指重爱情)。 (3)回首向来萧瑟处 刚才。 古义:_______ 今义:从来,一向。
4.掌握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 名词作状语,向东 (1)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2)樯橹灰飞烟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重点1.熟读成诵,体会词作的声律之美,感受豪放词的特点。

2.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词中壮阔的意境。

3.体会两首词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4.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思想,获得人生启示,培养勇于面对困难的旷达乐观情怀。

1.读准字音(1)纶.巾()(2)樯橹..()(3)酹.江月() (4)一蓑.烟雨()(5)料峭.() (6)吟啸.()(7)萧瑟.()2.理解词义(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故垒..西边:②雄姿英发....:③樯橹..灰飞烟灭:④早生华发..:⑤一尊.还酹.江月:⑥已而..遂晴:⑦何妨吟啸..且徐行:⑧竹杖芒鞋..轻胜马:⑨料峭..春风吹酒醒:⑩回首向来萧瑟..处: (2)一词多义风流⎩⎪⎨⎪⎧ 千古风流..人物: 风流..倜傥: 风流..韵事: 风流..女人:(3)古今异义①同行皆狼狈..古义:今义:②回首向来..萧瑟处 古义:今义:(4)词类活用①大江东.去:②樯橹灰.飞烟.灭: (5)语序倒置(古诗词中,常常因为音律的严格要求而使词序倒置)①故国神游:②多情应笑我:③早生华发:一、结构知全局《念奴娇·赤壁怀古》从章法上说,词的上、下片是如何将写景与抒情结合在一起的?答:二、细读析文本(一)《念奴娇·赤壁怀古》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来被人们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2.作者是如何描写赤壁之景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3.连接上、下片的句子是哪一句?请赏析。

答:4.下片中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答:5.词的结尾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答:(二)《定风波》6.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什么?答:7.“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答:8.在《定风波》中,作者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答:9.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答:我的疑难和困惑相关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2.背景剖析(1)《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

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此写下此词。

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

(2)《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3.相关知识宋代词坛两大流派之——豪放派豪放派的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

其前驱是范仲淹,北宋时期,以苏轼为首的一批词人打破传统柳词的词风,以“豪放”评词写诗。

到了南宋时期,文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1.《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种意境的?答:2.如果我们把《定风波》全词的思想浓缩到一个字上,你认为是哪个字?为什么?答: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作者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

你是如何评价这一感慨的?答:2.你怎样理解“东坡不躲雨”这一行为?答:3.结合这两首词和以前所学过的《赤壁赋》,谈谈你心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人。

答:主题:豁达一、文本素材苏轼的豁达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一生屡遭贬黜,且“乌台诗案”使他险遭杀身之祸。

但这一连串的打击、挫折和不幸,没有使他消沉颓丧,他总是以豪爽乐观的性格和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中解救出来。

在被贬黄州这段最落魄的日子里,依然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赞歌,“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何等豁达的胸襟啊。

二、名言积累“豁达”之名言1.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陶铸2.提起千斤重,放下二两轻。

——民谚3.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英)拜伦4.在这个世界上想有所成就的话,我们需要的是豁达大度,心胸开阔。

我一向主张做人要宽宏大量,通情达理。

——(美)辛克莱·刘易斯5.要坚强,要勇敢,不要让绝望和庸俗的忧愁压倒你,保持伟大的灵魂在经受苦难时的豁达与平静。

——(意大利)亚米契斯三、相关链接丁俊晖的豁达值得称赞当世界排名第二的丁俊晖在斯诺克世锦赛首轮里9:10不敌资格赛选手韦斯利,意外出局时,从本赛季五冠王的云端跌落,丁俊晖没有流泪没有懊恼,但是他心中必定在经历着一场风暴。

丁俊晖在赛后一小时曾通过微博坦露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赛季五个冠军,正当我信心满满地想冲击第六冠时,就这么轻易地折在了自己没留神的地方。

心情糟糕透了!当我怀着糟糕的心情开车回家时忽然想到了:驾车有风险,能活着真好。

推开家门,随手丢掉门口的垃圾后,意识到台球并不是我的全部,开心地生活和获得冠军一样重要。

什么都不是问题,再来!”丁俊晖的这一席话,引起了球迷们的强烈反响,大家纷纷为他的豁达和自信“点赞”。

喜欢苏东坡方方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

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

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凤毛麟角。

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1)(1)借助对比,突出苏东坡耀眼的光芒。

在这里,作者喜欢苏东坡到不讲道理。

虽然感情的亲疏会影响我们对东坡的公正的认识,但唯其如此,才更见情感至深,也更吸引读者深读下去。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

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过。

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

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

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

(2)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大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

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和仰慕,再无话说。

(2)学问做到这种地步而不脱离生活百态,那当真是百代绝世,令人叹服。

这是由心而出的真诚的喜欢和热情的赞颂。

苏东坡之所以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3)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

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

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为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

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

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3)用理性写作,让人感受其理;用感性写作,让人感受其情;用天性写作,才能让人感受其趣。

所谓文如其人,千载之下,读子瞻笔墨,想其惊天动地的一生,愿“做一门下走狗”足矣!(4)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

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

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作天才诗人,什么叫作大家气度。

(4)苦难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课,唯其旷达的胸怀,才见其伟大的人生!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

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

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

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有删改)我的总结和反思提醒:完成作业《自测自评》答案精析语言积累1.(1)ɡuān (2)qián ɡ lǔ (3)lèi (4)suō (5)qiào(6)xiào (7)sè2.(1)①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

②姿容雄伟,英气勃发。

③代指曹操的水军。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④花白的头发。

⑤同“樽”,酒杯;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⑥不久,过一会儿。

⑦吟咏长啸。

⑧草鞋。

⑨略带寒意。

⑩风吹雨落的声音。

(2)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 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 轻浮放荡(3)①古义:进退为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