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辨证论治
2020年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中风的辨证论治
2020年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中风的辨证论治我们为了提高各位考生的复习效率,搜集整理了“2020年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中风的辨证论治”的知识点,详情如下:(1)中经络1)风痰入络证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真方白丸子加减。
常用半夏、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当归、白芍、鸡血藤、豨莶草。
风痰入络证,语言不清者,加菖蒲、远志祛痰宣窍;痰瘀交阻,舌紫有瘀斑,脉细涩者,可酌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
2)风阳上扰证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天麻、钩藤、珍珠母、石决明、桑叶、菊花、黄芩、山栀、牛膝。
风阳上扰证,夹有痰浊,胸闷,恶心,苔腻,加胆南星、郁金;头痛较重,加羚羊角、夏枯草以清肝息风;腿足重滞,加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
3)阴虚风动证主症: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斜,言语不利,手指瞤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
常用白芍、天冬、玄参、枸杞子、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牛膝、当归、天麻、钩藤。
虚风动证,痰热较重,苔黄腻,泛恶,加胆南星、竹沥、川贝母清热化痰;阴虚阳亢,肝火偏旺,心中烦热,加栀子、黄芩清热除烦。
(2)中腑脏1)闭证①痰热腑实证主症: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身不遂,口舌斜,舌强语謇或不语,神识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治法:通腑泄热,息风化痰。
方药:桃仁承气汤加减。
常用桃仁、大黄、芒硝、枳实、胆南星、黄芩、全瓜蒌、桃仁、赤芍、丹皮、牛膝。
痰热腑实证,头痛,眩晕严重者,加钩藤、菊花、珍珠母平肝降逆;烦躁不安,彻夜不眠,口干,舌红,加生地黄、沙参、夜交藤养阴安神。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ppt课件
1. 中风 先兆
2.真中、 类中、
复中
6.标本 虚实
中风辨 证要点
3.病位 浅深和 病情轻
重
5.病势 的顺逆
4.闭证 和脱证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中经络——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 言不利,但意识清楚;
➢ 中腑——二便闭塞不通,虽有神志障碍但 无昏迷;
➢ 中脏——肢体不用,昏不知人。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1、症状: 1)主症: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 则半身不遂等症。 2)兼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腰酸膝软。 3)苔脉: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 2、治法:育阴潜阳,镇肝熄风。 ➢ 3、主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 4、常用药:
白芍、玄参、天冬──滋阴柔肝熄风 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镇肝潜阳 牛膝──引血下行 天麻、钩藤、菊花──增强平肝熄风之力
地黄、当归、川芎、赤芍──养血行血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症状: 1)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 痛,面红目赤 2)兼症: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3)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腻干,脉弦数。
➢ 治法:平肝息风,清热泻火。 ➢ 主方:天麻钩藤饮加减。中成药:全天麻胶囊 ➢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黄芩、栀子、夏枯草等。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现代研究 5 名医经验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西医概念: 中风——是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
的俗称,是指一种急性非外伤性脑局部血 液供应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
包括: 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本文概述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而备受关注。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旨在整理和标准化中风病在中医领域的诊断方法和疗效评定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参考指南。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推动中风病中医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二、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故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髓神机受损。
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
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中脏腑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闭证属实,脱证属虚。
因邪实内闭而致的闭证当以祛邪为要,不宜滥用扶正,以防助邪为患;因正不胜邪而致的脱证,则当以扶正为先,不宜过用祛邪之药,以防伤正。
闭证和脱证虽有阴阳之殊,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两者又常可相互转化,故临床当注意辨证施治。
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头颅CT、MRI等,可明确中风病的诊断,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中风病的诊断,应包括病名诊断、病情评估、病类诊断、病期诊断、证候诊断。
病名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1~9-94)进行诊断。
主症: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浅谈中风的中医辨证施治
方 中天 麻 、钩藤 平肝 熄 风 ;生石决 明镇 肝潜 阳 ;川 牛膝 引血 下
行 ;黄芩、山栀子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茯神、夜交藤
热 积滞 涤除为 度 ,适 时减量 或停 药 ,以免过量 伤正 。医学教 / 搜集 育 整理 腑气通后 ,应治 以清 热化痰 、活血通 络。午后热甚者 加黄芩 、石
膏 、栀子 ;痰 盛者可加竹沥 、天竺黄 、川贝母 ;兼见 头晕 头痛 ,目眩 耳 鸣者为 热动肝 风之象 ,可加天麻 、钩藤 、菊花 、珍珠母 、石决 明以 平肝熄 风潜 阳;苦 口干舌燥 ,苔燥 或少 苔,便秘 者为热盛 伤津,可加
J】治则 l 活血化瘀 ,化 痰通 络。 1 方药 . 2 方 用化 痰 通络 汤加 减 。半 夏 1g ,茯苓 1 g 5 ,白术 1g 5 0 ,胆南 星
方 中瓜 萎 、胆南 星清 热化 痰 ;生 大黄 、芒硝 荡涤 肠 胃 、通 腑泄 热。本方使 用大黄 、芒硝 剂量应视病情 及体质而定 ,以大便通泄 ,痰
21治则 .
平肝泻火通络 。 2 . 2方药 。
温经通 阳、养 心安神 ;小便频数或 失禁者 ,为气虚不 摄 ,加桑螵蛸 、 金 樱子 、益 智仁 以温 肾固摄 ,肢软无力 ,麻木者 可加桑 寄生 、杜仲 、 牛膝 、鸡血藤 以补肝 肾,强筋 骨。
5 阴虚 风 动
51治则 .
生地黄 、玄参 、麦冬以滋阴液 。 4气 虚血 瘀
41治则 .
5 ,天竺黄 1g g 5 ,天麻 1g 0 ,香 附1g 5 ,丹参1g 5 ,大黄5 。 g
I . 解 3方
益气活血 ,扶正祛邪 。
42方药 .
方 中半 夏、茯苓 、白术健脾燥 湿 t胆南 星、天竺黄 清热化痰 ;天 麻 平肝熄风 ;香 附疏肝理气 ;丹参活血化瘀 ;大黄通腑 泄泻 。全方合
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
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
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
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
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
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
医学PPT
4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以“ 内风”立论。
刘河间主“ 心火暴甚”; 李东垣主“ 正气自虚”; 朱丹溪主“ 湿痰生热”; 张景岳倡“ 非风”之说,提出“ 内伤积损”的论 点;
叶天士创立“ 肝阳化风”之说; 王清任创立“ 气虚血瘀”之说。
医学PPT
5
三、范围
中风类同西医脑血管疾病:
暂脑缺短血发作
脑血管病
缺血性
脑梗塞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出血性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医学PPT
6
【病因病机】 1、正气虚弱,内伤积损 <正气虚弱>
年老 气虚 脑脉瘀滞不通
体弱 虚
脑脉失养 中风
久病 阴血亏虚 风痰瘀血上扰
医学PPT
7
<劳倦内伤>
(1)慢性
房劳 肾精暗耗 脏腑损伤 气血逆乱
忧思 心血亏损 气血不足
中风
本 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标 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医学PPT
11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甚则神 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 体麻木等先兆。
3.年龄多在40岁以上,常嗜好烟酒、膏粱厚味及素有肝 阳上亢,痰湿素盛等,每因恼怒、劳累、酗酒、受凉等因素 诱发。
肝郁化火 烁津成痰 挟风
医学PPT
10
病因:生活失节、情志过激、年龄体质、久病失调。 诱因: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 病机: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
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
中风病辨证论治初探
但其 阻 窍壅络 , 上扰 于脑 则一 致 。 14 瘀 . 情 志 不 遂 , 机郁 滞 , 为 血 帅 , 滞 血 滞 , 气 气 气 挟痰 、 挟热 、 挟风 阻 于清 窍或经 络 , 清窍 失养 , 脉络 失 和 而发为 中风 。 15 虚 ① 气 虚 : 老 气 虚 , 血 行 迟 缓 , . 年 则 即气 虚 血 滞 , 中气不 足 , 若 又可 聚湿 生 痰 , 血 、 浊 痹 阻 清 窍 、 瘀 痰 经 络 , 窍壅 塞失 养 , 致 中风 。② 血虚 : 老精 亏 , 络 而 年 精 血 同源 , 血虚不 能养 肝 , 亏髓 海 不 足 , 遇 外 因 刺 激 精 如 则更 易致 阴亏 于下 , 阳亢 于上 , 阳化风 动而发 为 中风 。
加 之外来 因素的诱 发 , 热 挟 风 、 痰 蒙 蔽 清 窍 , 滞 痰 挟 阻 脉 络 , 发为 中风 。 中医认 为“ 人多 痰” 一般 肥胖 之 而 肥 ,
人 中风 多为痰 盛所 致 。痰 的性质 不 同 , 病机 病证 亦异 ,
中脏 , 种分 类方 法一 直延 续 至今 , 这 指导 临床 认识 病邪
或 暗红 ; 阴虚火 旺 者则舌 嫩 红 , 苔黄少 津 ; 阴津亏耗 , 若 虚 热 与血瘀 互结 则 舌红 绛 无 苔 或 唇 舌 干 裂 , 期 可 见 后
舌 短缩 萎 软 。总之 , 舌苔 薄 白 , 由厚 转薄 , 或 由黄变 白 ,
而舌 质无 明 显 变 化 ; 舌 质 由暗 转 红 , 由暗 红 转 淡 或 或
12 火 . ①五 志过极 , 烦 劳过度 , 肝之 火 暴 盛 , 或 心 引
“中风”的中医药辨证论治体会
中风的中医药辨证论治体会中风是一种常见病,是因为脑血管的供血出现问题,导致大脑组织缺氧坏死。
中风在中医上又称“卒中”或“中卒”,其病因与多种因素有关。
但是,中医观点认为,中风是由于人体的经络、气血出现了阻塞所致。
中医药在中风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辨证论治体会。
中医药的治疗原则中医药辨证论治,首先要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候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治疗中风,主要是要按照脏腑经络论治。
中医主要的治疗原则是通过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等方法来保障身体的生命机能是否正常。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疏通经络中风是由于脑血管阻塞造成的大脑组织的缺氧而导致大脑神经元坏死。
中医的疏通经络理论是通过借助针灸、按摩等手法,刺激体表的经络和穴位,疏通体内的经络,以促进气血的顺畅流通。
特别是在中风的治疗中,疏通经络可以帮助溶血栓,恢复局部组织的供血,恢复脑功和体力。
活血化瘀因为中风患者的神经细胞存活都受到了很大的损伤并存在缺血状态,很容易导致局部血液凝固现象。
中医药的活血化瘀技术就是要破坏、逐出这种凝血状态,保障神经细胞的充分供血,以防患者出现意识丧失。
中药可以通过加速血液循环来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比如常用的“桂枝汤”就是有助于活血化瘀。
祛风通络脑血管阻塞所导致的中风通常与风火有关,比如一些患者在起病时出现了部分身体肢体经常性抽搐等症状,这都是风火病态的表现。
此时,治疗中风一定要祛风通络,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药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中医药一般根据中风患者的证候特点分为气滞、痰浊和湿热问一类。
其治疗方法如下:气滞证如果患者出现了气滞、中气常呕、口干口苦、头重胸闷等症状,中医诊断为“气滞”证。
气滞证的治疗方法,应通过运用丸、散、水以通气滞以去邪,活络医目,让患者体内的经络得以畅通,达到治愈的目的。
治疗中,一般以“柴胡加芍药汤”“香附使君子汤”为常用方。
痰浊证如果患者出现了咳嗽,痰多等症状,中医诊断为“痰浊”证。
此证出现时,需要控制痰的生成并化解体内已有的痰,往往使用清热化痰法来治疗。
《辨证奇闻》论治中风经验浅析
《 辨证奇 闻》 论治 中风 经 验浅 析
李 永 春
( 东 中 医药 大 学针 推 学 院 , 南 市 长 清 大学 城 ,5 04 山 济 201)
分, 可见 其用 药轻重 有序 , 心思 之巧妙 可见~ 斑 。
4 组 方配伍 严谨 。 剂量 轻重分 明
钱 , 子一 钱 , 白芥 陈皮 一 钱 , 白术 三 钱 , 草五 分 , 子 甘 附
一
陈氏很 讲求方 药配伍 以切 中病机 。如 补气必兼 化 痰, 同时还加 入 附 子 1~3分 以助 阳 , 舞 气 之 生 发 。 鼓 补 阳之 时不忘 配 阴 , 入 葳蕤 、 冬 等 药 , 阳得 阴助 加 麦 使
解缚 汤 ( 芪一 两 , 黄 当归 五 钱 , 参 五钱 , 人 附子 一 钱 , 白
芍五 钱 , 蕤 一 两 , 葳 白术 五钱 , 地 黄 五 钱 , 花 粉 三 熟 天
钱, 秦艽 三钱 , 活 一 钱 ) 羌 。陈 氏认 为患 者 遍 身麻 木 ,
提 高警惕 。书 中提 出 当 时 之人 多 以 搜 风 顺 气 之 药 治 之, 而陈 氏认 为此 乃气 血之 虚引起 , 临症 应据 患者 麻木
之气 , 消膈 膜之 痰 , 气从 胸 中通 于 手足 。有 的患者 两 使 手麻木 而面亦 麻 , 因头 为诸 阳之 会 , “ 尤 阳之 外 见 而 面
也 ” 今面 部 麻 木 , 者 阳气 之 衰 可 知 也 。“ 旺则 阳 , 患 气 旺, 气衰则 阳衰 ” 阳旺则 气 帅 血 上荣 于 面 , 面乃 和 。 , 其
中风病的辨证论治
中风病的辨证论治中风病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中风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死亡率高,致残率高。
居1994年我国城市人口死因的首位,为发达国家人口前三位死因之一。
根据80年代对上海市1个区整群抽样36万人的调查,每10万人中风病的年发病率为230人,年死亡率164人,患病率634人。
在本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中医药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和优势。
《内经》虽没有明确提出中风病名,但所记述的“大厥”、“薄厥”、“仆击”、“偏枯”、“风痱”等病证,与中风病在卒中昏迷期和后遗症期的一些临床表现相似。
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也有一定认识,如《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等有关,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还明确指出中风的病变部位在头部,是由气血逆而不降所致。
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
”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历代医家论述颇多,从病因学的发展来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上一般多采用疏风祛邪、补益正气的方药。
如《金匮要略》正式把本病命名为中风。
认为中风病之病因为络脉空虚,风邪人中,其创立的分证方法对中风病的诊断、治疗、判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很有帮助。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
其中刘河间力主“肾水不足,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主张“湿痰化热生风”;元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将中风病分为“真中”、“类中”。
中风病的病机及辨证论治
祛邪,标本兼顾
症治分类 (中经络)
(一)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二)肝阳暴亢,风阳上扰 (三)阴虚风动 (四)气虚血瘀 (五)痰热腑实 (六)风痰瘀内,闭阻经络
(一)风火上扰清窍
症治分类 (中脏腑)
中风病的
病机及辨证论治
禹州市中医院
内容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现代研究 5 个人经验
一、概述
中风的概念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喎僻不遂等为主 要的病症,因发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里风性 善行而数变相似,古人类比风邪如矢石之中人,故曰 中风。” 又因发病突然,亦称为“卒中”。
至此,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趋于深化。
中风的病因
1.内伤积损 2.劳欲过度 3.饮食不节 4.情志所伤 5.气虚损中
西医的病因
病因分型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和选 择二级预防措施。
当TOAST病因分型,缺血性脑卒中分为: 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2心源性栓塞型 3小动脉闭塞型 4其他明确病因型 5不明原因型等5型。
中脏——肢体不用,昏不知人。
(二)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
脱证
病性
实
虚
病机
邪气内闭清窍
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 将离决
神志昏迷、牙关紧 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
症状
闭、口噤不开、两 手握固、肢体强痉
开、四肢松懈瘫软、手 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
鼻息低微等
治疗原则
1、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2、中腑──通瘀泄热 3、中脏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
中医内科学-中风
药物治疗
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特色疗法。
非药物治疗
针对中风后遗症,采用康复训练、物理治疗等方法,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康复治疗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根据辨证结果,选用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
通过艾灸的热刺激,温通气血、扶正祛邪,常用于中风的康复治疗。
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调节脏腑功能,缓解中风症状。
适当运动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保持良好心态
预防措施
中风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卧床休息
根据患者病情和饮食习惯,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营养均衡。
饮食调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心理调护
根据患者病情和康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中风的定义与分类
分类
定义
古代中医对中风的认知
古代中医认为中风与肝、肾、心、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通过调理脏腑、祛风通络等方法进行治疗。
现代中医对中风的探索
现代中医在继承古代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对中风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风的历史沿革
症状
中风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眩晕、偏瘫、失语、视觉障碍等。
康复训练
调护方法
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肢体功能训练计划,包括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肢体功能训练
针对患者语言障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语言康复训练计划,包括口语表达、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训练。
语言康复训练
针对患者认知障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认知康复训练计划,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等方面的训练。
(完整版)中风的辨证论治
中风的辨证论治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即脑血管意外)经治疗后遗留下来的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状的总称。
中医认为中风常因本体先虚,阴阳失却平衡,气血逆乱,痰瘀阻滞,肢体失养所致。
痰瘀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痰瘀阻滞脉络而致肢体不能随意运动,久则患肢枯瘦,麻木不仁。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中风后遗症用什么药效果好?以下是详细介绍:(1)、心肾阳虚型表现意识朦胧或痴呆,健忘,舌强语謇,肢体不遂,畏寒肢冷,心悸气短,眩晕耳鸣,血压偏低,舌红干或胖嫩,苔白,脉沉细。
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遗症心肾阳虚型治宜滋阴补阳,熄风开窍。
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遗症心肾阳虚型方选地黄饮子加减:生地、黄芪各30克,山萸肉、巴戟天、肉苁蓉、石斛各12克,远志、菖蒲、麦冬、牛膝各10克,五味子、制附子、全蝎各6克。
偏肾阴虚,骨蒸劳热者加桑枝、鳖甲、地骨皮;偏肾阳虚者加淫羊藿、仙茅;气虚甚者加党参或人参。
(2)、肝阳上亢型表现有高血压病史,常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中风偏瘫后血压持续升高,上述症状不减,且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脉弦滑或弦数,苔薄黄或黄腻。
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遗症肝阳上亢型治宜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遗症肝阳上亢型方选镇肝熄风汤加减:生赭石、生白芍、生龙骨、生牡蛎、丹参各30克;玄参、生地、夏枯
草、生麦芽各15克,黄芩、栀子、川芎各10克,生甘草6 克。
热象明显者加龙胆草、生石膏;头痛眩晕者加钩藤、菊花、白蒺藜;言语謇涩加菖蒲、郁金、天竺黄;肢体麻木,伸屈不利或震颤者加蜈蚣、全蝎、白花蛇;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中医治疗中风辨证论治
米松 5mg,利多卡 因 120mg,0.5% 甲硝唑 究发现 ,锡类散可以调节结 肠炎 T淋巴细
120ml,混合液 每天 灌肠 1次 。连续 2周 胞之间的平衡 ,从而 减轻结 肠炎 症 ,有利
观 察 临 床 表 现 及 内镜 下 表 现 。
于溃 疡修 复和组织再 生 ,方 中主要药物青
竹篱 12g,胆南 星 lOg,头 痛甚者 加石决 明 门 冬 13g,北 沙 参 12g,灸 甘 草 5g,鳖 甲
12g,夏 谷草 lOg,菊花 13g。若 大便 秘结 加大 黄 lOg,瓜 蒌 lOg,枳 实 lOg,针刺 人 中 、百 会 、内 关 、十 宣 等 穴位 疏 通 经 络 以调 气 血 。
中国 社 区 医师 -医学专业 2012年 第 18期 (第14卷总 第 315期 )239
论 著 ·粒 医 中 医 药
C HIN ESE C O M M UN I TY DO C:T0 Rs
锡 类 散 治 疗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76例 疗 效 观 察
张 莹 陈 凯
疗方法 ,治疗 组给 予锡类 散灌肠 治疗 ,灌 臣药 ;佐 以硇 沙 化 腐 生 肌 ,硼 砂 清 热解 毒 , 肠 剂 包 括 锡 类 散 0.75g,0.5% 甲 硝 唑 西瓜霜解 毒消肿 ;又使用牛黄深入血分 息
足拘急 ,舌 苔红 ,舌苔黄 ,脉象弦细 。治则 为 滋 阴潜 阳 ,镇 肝 熄 风 。应 用 大 定 风 珠 验 方汤加 减 。方药 组 成 :生 白芍 13g,生 龟 板 12g,生 牡 蛎 15g,生 地 黄 15g,阿 胶 珠 15g,麻 仁 13g,五 味 子 12g,鸡 子 黄 lOg,麦
加 减 。方 药 组 成 :胆 南 星 13g,枳 实 13g, 清半夏 12g,白茯苓 15g,白芥子 lOg,苦杏 仁 lOg,陈 皮 lOg,甘 草 6g,橘 红 12g,川 芎 lOg,天 麻 lOg,川I贝 母 12g。水 煎 服 二 次 饭后服 。禁 酒 、肥 、酸 、辣等 刺激性 食物 。 ④元 气 虚 衰 型主 症见 面色胱 白,神 疲 乏 力 ,心 悸 气 短 ,声 音 低 微 ,四肢 发 冷 或 手 足 心热 ,白肝 、盗 汗 ,舌质 暗火 淡红 ,舌 苔薄 白或 微 黄 ,脉 象 弦 细 或 细 数 。治 则 为 滋 阴 助 阳 ,补 中 益 气 。 应 用 九 黄 验 方 汤 加 减 。 方药 :熟 地 黄 15g,巴 戟 天 lOg,肉苁 蓉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03 中风中医辨证分型
气虚血瘀型
总结词
此型患者多因年老体弱,气虚血行不 畅,导致瘀血阻络。
详细描述
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 语不利,肢体麻木,舌质暗淡或有瘀 斑,苔薄白,脉细涩或虚弱。治疗原 则为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常用方剂 为补阳还五汤加减。
痰瘀阻络型
总结词
此型患者多因痰湿内盛,瘀血阻络,导致气血不畅。
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结合
中医治疗方法
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 拿、拔罐等传统疗法,以 及现代中医的特色疗法如 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等。
西医治疗方法
包括溶栓、抗血小板聚集 、降血压、降血糖、降血 脂等药物治疗,以及手术 和介入治疗等。
结合方式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 择合适的中医和西医治疗 方法进行联合应用,以提 高疗效。
详细描述
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肢体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或胖大,苔白腻或黄腻 ,脉弦滑或沉涩。治疗原则为健脾化痰,活血化瘀。常用方剂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肝阳上亢型
总结词
此型患者多因肝阳上亢,气血逆乱,导致中风。
详细描述
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头痛头晕,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弦滑。治疗原则为平 肝潜阳,熄风通络。常用方剂为天麻钩藤饮加减。
分类
中风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两大类,其中缺血性中风包括短暂性 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出血性中风包 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风的症状与表现
症状
中风的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肢体麻木、无力、偏瘫、口角歪斜、失语、意识障 碍等。根据脑部受损的部位和程度不同,症状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表现
中风的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吞咽困难、 大小证论治理论
中风的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方法
中风的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方法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意外,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中医护理中注重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疗效最佳的效果。
1. 辨证施护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主要与气血运行障碍有关。
常见的辨证分为风证、痰瘀证、气血虚证三种类型。
例如,中风病变较轻者多为风痰证;病变较重者多为气血虚证。
2. 风证的中医护理方法:风证主要为突发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不明、口眼歪斜等。
治疗时可采用疏风祛湿、活血化瘀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艾灸等。
3. 痰瘀证的中医护理方法:痰瘀证主要表现为肢体沉重、舌苔厚腻、言语不清等。
治疗时可采用祛痰化瘀、行气活血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温针灸、拔罐、刮痧等。
4. 气血虚证的中医护理方法:气血虚证主要表现为精神疲乏、肢体无力等。
治疗时可采用补气养血、温阳活血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气功、按摩等。
5. 配合物理治疗的中医护理方法:中风患者常常伴有肢体功能障碍,需要进行物理治疗。
可以采用针灸、推拿、艾灸等方法,促进神经恢复、肌肉活动。
6. 辨证施护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护理时,需要有专业医师的指导和监督。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同时坚持传统中医理疗方法,如中药调理、食疗等。
总结起来,中风的中医护理方法主要注重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质特点进行治疗。
不同证候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常用的包括针灸、推拿、艾灸、气功、按摩等。
同时,配合物理治疗,促进神经恢复、肌肉活动。
在进行中医护理时,需要有专业医师的指导和监督,患者应注意休息和坚持传统中医理疗方法。
论“中风”的辨证施治
・
中医中药 ・
20 0 8年 9月第 l 7卷第 1 8期
般来 说,人到 4 O多岁或体制肥胖的人,表里具虚,不
又 以中络 、中经、中腑、中脏来说 明受邪的轻重 浅深 。自金、 元 以后 ,才逐步地认识到也有 因火盛、气虚、湿痰 、内风等原 因引起 的,从而使中风学说由外因而认识到 内因。 中风 ,是指突然仆倒,同时出现半身不遂 , r眼歪斜 , ]
加用五味消毒饮 。 疗效判定标 准: 治愈:皮损消退>5 ,无复发 。 9%
抵 抗力低下对外界敏 感性增强 , 易被细菌真菌感染 。 肾上腺糖 皮质激 素对于皮肤各层的增生均有抑制作用, 长期外用可导致
表皮、 真皮变薄。 以上 发病过程可推知激素依赖性皮炎按中 据 医理论应属于本虚标实之 证。表皮、真皮变薄 , 各种炎症细胞
无效 :志疹消 :o , 自觉症状明显,时有 复发 。 3%
2 结果 1 O例 患者 最 短 治 疗 三 周 ,最 长 治 疗 三 月 , 治 愈 7例 ,显
中医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之治疗原 则。方中生 白术 、生
薏米 、生芡实、生扁豆利湿清 热;生黄柏 、生栀子清热燥湿 :
车前予 、 泽泻 , 冬瓜皮清 利湿热 , 利水消肿:生枳壳宽胸理气 ; 生地清热凉血益 阴:桑 白皮、 地骨皮利水渗湿 ;白鲜皮 、 苦参、
1 1正气偏虚 ,外风入中,营卫失调 ,肌表不固,脉络 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的辨证论治1、了解病史及先兆中老年人,平素体质虚衰或素有形肥体丰,而常表现有眩晕、头痛,或一过性肢麻、口舌歪斜、言语謇涩。
多有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诱因。
若急性起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为首发症状者一般诊断不难。
但若起病即见神志障碍者,则需深入了解病史和体检。
2、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
两者根本区别在于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并常遗留后遗症,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3、明辨病性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根据临床表现注意辨别病性属火、风、痰、血的不同。
平素性情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发病后甚或项背身热,躁扰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则多属火热为患;若素有头痛、眩晕等症,突然出现半身不遂,甚或神昏、抽搐、肢体痉强拘急,属内风动越;素来形肥体丰,病后咯痰较多或神昏,喉中痰鸣,舌苔白腻,属痰浊壅盛为患;若素有头痛,痛势较剧,舌质紫暗,多属瘀血为患。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气阴不足,阳气虚衰。
如肢体瘫痪,手足肿胀,口角流涎,气短自汗,多属气虚;若兼有畏寒肢冷,为阳气虚衰的表现;若兼有心烦少寐,口干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多属阴虚内热。
4、辨闭证、脱证闭者,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痉强,属实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阴闭之分。
阳闭为痰热闭阻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阴闭为湿痰内闭清窍;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
阳闭和阴闭可相互转化,当依据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的变化综合判断。
脱证是五脏真阳散脱于外,症见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为中风危候。
另外,临床上尚有内闭清窍未开而外脱虚象已露,即所谓“内闭外脱”者,此时往往是疾病安危演变的关键时机,应引起高度重视。
5、辨病势顺逆临床注意辨察病人之“神”,尤其是神志和瞳孔的变化。
中脏腑者,起病即现昏愦无知,多为实邪闭窍,病位深,病情重。
如病人渐至神昏,瞳孔变化,甚至呕吐、头痛、项强者,说明正气渐衰,邪气日盛,病情加重。
先中脏腑,如神志逐渐转清,半身不遂未再加重或有恢复者,病由重转轻,病势为顺,预后多好。
若目不能视,或瞳孔大不等,或突见呃逆频频,或突然昏愤、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骤然灼热而四肢发凉及至手足厥逆,或见戴阳及呕血症,均属病势逆转,难以挽救。
治疗原则中风病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疗方法。
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回阳。
内闭外脱则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可以兼用。
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
分证论治一、中经络1、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涤痰汤。
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通络;涤痰汤涤痰开窍。
瘀血症状突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可加重桃仁、红花等药物剂量,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
舌苔黄腻,烦躁不安等有热象者,加黄芩、山栀以清热泻火。
头晕、头痛加菊花、夏枯草以平肝熄风。
若大便不通,可加大黄通腑泻热凉血,大黄用量宜轻,以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可过量。
本型也可选用现代经验方化痰通络汤,方中半夏、茯苓、白术健脾化湿;胆南星、天竺黄清化痰热;天麻平肝熄风;香附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助脾运化;配丹参活血化瘀;大黄通腑泻热凉血。
2、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症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
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生石决明镇肝潜阳;黄芩、栀子清热泻火;川牛膝引血下行;益母草活血利水;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
伴头晕、头痛加菊花、桑叶,疏风清热;心烦易怒加丹皮、郁金,凉血开郁;便干便秘加生大黄。
若症见神识恍惚,迷蒙者,为风火上扰清窍,由中经络向中脏腑转化,可配合灌服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以开窍醒神。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
治法:通腑化痰。
方药:大承气汤加味。
方中生大黄荡涤肠胃,通腑泄热;芒硝咸寒软坚;枳实泄痞;厚朴宽满。
可加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加丹参活血通络。
热象明显者,加山栀、黄芩;年老体弱津亏者,加生地、麦冬、玄参。
本型也可选用现代经验方星蒌承气汤,方中大黄、芒硝荡涤肠胃,通腑泄热;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
若大便多日未解,痰热积滞较甚而出现躁扰不宁,时清时寐,谵妄者,此为浊气不降,携气血上逆,犯于脑窍而为中脏腑证,按中脏腑的痰热内闭清窍论治。
针对本证腑气不通,而采用化痰通腑法,一可通畅腑气,祛瘀达络,敷布气血,使半身不遂等症进一步好转;二可清除阻滞于胃肠的痰热积滞,使浊邪不得上扰神明,气血逆乱得以纠正,达到防闭防脱之目的;三可急下存阴,以防阴劫于内,阳脱于外。
4、气虚血瘀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觥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
方药:补阳还五汤。
本方重用黄芪补气,配当归养血,合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以活血化瘀通络。
中风病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多以气虚血瘀为基本病机,故此方亦常用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治疗。
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太子参以益气通络;言语不利,加远志、石菖蒲、郁金以祛痰利窍;心悸、喘息,加桂枝、炙甘草以温经通阳;肢体麻木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以舒筋活络;上肢偏废者,加桂枝以通络;下肢瘫软无力者,加川断、桑寄生、杜仲、牛膝以强壮筋骨;小便失禁加桑螵蛸、益智仁以温肾固涩;血瘀重者,加莪术、水蛭、鬼箭羽、鸡血藤等破血通络之品。
5、肝阳上亢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治法: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
方中怀牛膝补肝肾,并引血下行;龙骨、牡蛎、代赭石镇肝潜阳;龟板、白芍、玄参、天冬滋养阴液,以制亢阳;茵陈、麦芽、川栋子清泄肝阳,条达肝气;甘草、麦芽和胃调中。
并可配以钩藤、菊花熄风清热。
挟有痰热者,加天竺黄、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心烦失眠者,加黄芩、栀子以清心除烦,加夜交藤、珍珠母以镇心安神;头痛重者,加生石决明、夏枯草以清肝熄风。
二、中腑脏1、痰热内闭清窍(阳闭)症状:起病骤急,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干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配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
羚羊角为清肝熄风主药;桑叶疏风清热;钩藤、菊花平肝熄风;生地清热凉血;白芍柔肝养血;川贝母、竹茹清热化痰;茯神养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
安宫牛黄丸可辛凉透窍。
若痰热内盛,喉间有痰声,可加服竹沥水20-30d,或猴枣散0.3-0.6g以豁痰镇痉。
肝火旺盛,面红目赤,脉弦有力者,可加龙胆草、栀子以清肝泻火;腑实热结,腹胀便秘,苔黄厚者,削口生大黄、枳实、芒硝以通腑导滞。
2、痰湿蒙塞心神(阴闭)症状:素体阳虚,突发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
方中半夏、陈皮、茯苓健脾燥湿化痰;胆南星、竹茹清化痰热;石菖蒲化痰开窍;人参扶助正气。
苏合香丸芳香化浊,开窍醒神。
寒象明显,加桂枝温阳化饮;兼有风象者,加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3、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脱证)症状: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手撤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痿,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肾壮阳,二药合用以奏益气回阳固脱之功。
汗出不止加山萸肉、黄芪、龙骨、牡蛎以敛汗固脱;兼有瘀象者,加丹参。
此证即为辨证要点中所提之脱证。
中风病属内科急症,其发病急,变化快,急性发作期尤其是中脏腑的闭证与脱证要以开闭、固脱为要,可配合以下治法,病情严重者应积极配合西医救治。
后遗症期可配合下列外治法,以促进康复。
1、阳闭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i静滴,每日2次。
可配合灌服牛黄清心丸,每次1-2丸,每日3-4次。
痰多化热者用穿琥宁静滴治疗。
缺血性中风病可辨证选用脉络宁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治疗。
2、脱症可用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滴注。
3、治半身不遂外敷药方:穿山。
EP、大川乌头、红海蛤各100g,捣为末,每周用15-20g,另将葱白捣汁和上药成饼,直径5em,外敷左右脚心,再令其坐于密室,两脚置于热水盆中,使其出汗,见下肢发麻停用。
每周2次。
4、治手足挛缩外洗方:槐枝、柳枝、楮枝、茄枝、白艾各50g,煎水3桶,浸泡手足至腕踝以上,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