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专题《虽有嘉肴》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真题(部编版)
(3)文化背景理解:学生对于古代饮食文化、礼仪等方面的了解相对匮乏,这是教学难点。
举例:文中提到的“嘉肴”在古代的具体含义,以及古代饮食礼仪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针对以上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以下策略:
专题《虽有嘉肴》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真题(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虽有嘉肴》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真题(部编版)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围绕文言文知识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虽有嘉肴》全文阅读与理解,掌握文章主题和结构;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虽有嘉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有的同学能够迅速理解并运用到实际中,而有的同学则显得较为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讲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时,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导致部分同学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我将在下次教学中尝试运用更多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表现总体良好,但我注意到有的小组在讨论时存在依赖心理,个别同学并未积极参与。为了提高全体同学的参与度,我将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鼓励每个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部分同学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有价值的观点。但在引导与启发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提出的问题有时过于宽泛,导致学生思考方向不明确。针对这一问题,我将重新设计问题,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启发性。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译文与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核舟记》知识点与阅读练习一、作者作品《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
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代人张潮编制的《虞初新志》收录。
二、文章体裁与背景1、体裁: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可以阐述某些观点。
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三、课文内容概括。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王叔远的高超的微雕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主题。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
四、字音字形洢(yī) 罔(wǎng) 黍(shǔ) 峨冠(guān)髯(rán)髻(jì)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器皿(mǐn)贻(yí)八分有奇(jī)箬(ruò)篷糁(sǎn)楫(jí)篆(zhuàn)壬戌(rén xū)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1)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做,指雕刻。
(2)罔不因势象形。
因:顺着,就着。
象:模仿,指雕刻。
(3)尝贻余核舟一。
贻:赠。
(4)高可二黍许。
可:大约。
(5)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6)佛印绝类弥勒。
绝:极。
类:像。
(?)矫首昂视。
矫:举。
(8)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相类似。
(9)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10)其人视端容寂。
端:端正,正视。
(11)其船背稍夷。
夷:平。
(1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盈:满。
(二)通假字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三)词类活用(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每课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每课知识点梳理整理:梅语文、梅学堂教学团队第一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社戏》描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夏夜乘船去看戏的经过,赞扬了农家少年聪明活泼、热情好客、憨厚善良的性格和劳动人民淳朴厚道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充满趣味的童年和景色秀美的故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安塞腰鼓》描写了作者观看“安塞腰鼓”表演的情景与感受,突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热的特点,赞扬了安塞人民粗犷、奔放、充满阳刚的个性和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渴望。
《灯笼》是一篇可以引领我们回望传统的散文。
当代的莘莘学子能见的灯笼大概也只在古装剧中,至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更是无从感受到的了。
还好吴伯箫的这篇文章可以带我们寻到文化的根,感受到我们血液中流淌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因。
二、单元字词汇总(一)字词解释1.社戏消夏:避暑。
陶冶:怡情养性。
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偏僻:偏远而僻静。
熬áo:忍受。
诚然:确实这样。
篙gāo:用竹竿制成的撑船工具。
朦胧:动词,弥漫。
蕴yùn藻:水草。
依稀:隐约。
屹yì立:矗立。
潺chán潺: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家眷:妻子儿女等家庭成员,有时专指妻子。
船篷péng:覆盖在小木船上的拱形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棹zhào:划(船)。
楫jí:桨。
撮cuō: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惮dàn:怕,畏惧。
归省xǐng: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háng辈:辈分。
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撺cuān掇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fú水:游泳。
絮xù叨dao: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怠dài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
部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2《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部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2《小石潭记》(知识梳理)《小石潭记》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本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二、文章体裁与背景1、体裁: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记”。
记是一种古代的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写作上可记述描写,也可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
2、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忧伤与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第29卷(中华书局1974年版)。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
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三、课文内容概括。
课文有五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具体描写小石潭中的景物:潭水和游鱼。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源流的方位和描写小石潭的样貌。
第四段:写对小石潭的气氛的作者的独特感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庄子》二则字词句内容知识点分类梳理汇总
《<庄子>二则》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于《庄子》一书中。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
二、文章写作背景《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
“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逍遥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北冥有鱼》节选自《逍遥游》。
庄子和他的好朋友惠子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
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忱。
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
他往往将主观的思想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
因此,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庄子的所谓“真”。
他们俩常在梧桐树下谈论学问,或往田野上散步。
文中这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自《秋水》。
三、字音字形北冥( míng) 鲲鹏( kūn) 抟(tuán) 迁徙(xǐ) 齐谐(xié) 正色邪(yé)濠háo梁鯈tiáo鱼三、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怒而飞。
(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3.垂天之云。
(悬挂)4.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迁徙)5.南冥者,天池也。
(天然形成的大池)6.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7.水击三千里。
(在水面上)(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8.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环旋着往上飞)(旋风)9.去以六月息者也。
”(离开)(凭借)(这里指风)10.野马也。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古诗及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古诗及译文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
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
(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整理(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整理(原文+译文)三峡(作者:郦道元)【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之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船这样快啊。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到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这里)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趣味无穷)啊。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异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就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汇总
1.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
八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语文学习重在积累,无论是字词、古诗词或者古文等都需要平常的记忆背诵。
接下来我在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八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文言文学问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八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文言文学问点1 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势竞上②好鸟相鸣③出淤泥而不染④窥谷忘反⑤横柯上蔽2.翻译以下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窥谷忘反(通“返”)B.在昼犹昏(夜晚)C.负势竞上(向上)D.从流飘荡(随着)4、选出加点词表示数量词“一百”的意思的一项是( )A一百许里B百千人大呼C千百成峰D赏赐百千强5.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随着B.负势竞上:凭依C.窥谷忘反:通“返”D.在昼犹昏:夜晚6.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
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7.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是8.文章情景交融,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9.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10.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11.本文先勾画出富春江沿岸“ ,”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游、水之、山之、山之,让人们充分领会寓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
12.文中画线的句子抒发了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的人生看法。
13.本文先勾画出富春江沿岸“ ,”(用原文回答)的景色特点;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含蓄地表达了的人生看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梳理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核舟记》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
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课内文言文梳理9.桃花源记(一)课文字词详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①为业。
②缘溪③行,忘路之④远近。
⑤忽逢桃花林,①为业:作为生计。
为,作为。
②缘:沿着,顺着。
③行:前行,这里指划船。
④远近:偏义词,这里指远。
⑤忽逢:忽然遇到。
①夹岸数百步,中无②杂树,③芳草④鲜美,⑤落英⑥缤纷。
渔人⑦甚①夹(jiā):沿,靠。
②杂:别的。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整理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整理一、重点词语解释(一)1、衹:只是。
2、辱,受屈辱或辱没。
3、骈死,并列而死。
骈(piÁn):两马并驾。
4、槽枥:喂牲口用的槽,指马厩。
5、以:凭借。
6、称:著称。
(二)1、一食,吃一顿。
2、或,有时。
3、食(sì):通“饲”,喂养。
4、是:这,这样(代词)。
5、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6、其:它(代词,指千里马)。
7、见,通“现”,表现;显现。
8、且:犹,尚且。
9、欲:想要。
10、与:和。
11、常马:平常的马,普通的马。
12、等:等同,一样。
13、安:怎么,怎能。
(三)1、策之:鞭打马。
策:用鞭子打。
2、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3、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通“才”,才能。
4、鸣之:听见它叫。
5、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通:通晓。
6、执策:拿着鞭子。
执:拿着,握着。
7、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8、其真不知马邪?其:难道(表反问);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9、其真不知马也:其:其实(表陈述)。
二、特殊字词(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
1、而:三种用法,①表转折,译为“却”、“但是”、“可是”,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②表顺接,译为“来”或不译,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执策而临之”;③表并列,译为“和”或不译,如“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
2、虽:①表示条件关系,译为“即使”,如“故虽有名马”;②表转折关系,与“但是”连用,如“虽有千里之能”。
3、之:①助词“的”,如“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②代词“他(它)、他们”,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③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专题06 八年级下册(最新完整版)-2020-2021学年初中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部编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最新完整版)一、诗词部分(一)《关雎》1.《关雎》中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2.《关雎》中既是全诗的纲目,又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关雎》中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关雎》中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关雎》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6.《关雎》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句子是:辗转反侧,寤寐思服。
7.《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已成为人们追求爱情的口头语;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淑女”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表现主人公苦苦思慕采荇菜之女,而又不可得的那种忧伤苦闷的强烈感情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8.《关雎》中的男子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引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联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
9.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的句子是: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0.《关雎》中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
11.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是好的配偶,《关雎》一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佐证。
12.《关雎》中以眼前的景物为喻,以时而向左时而向右采摘植物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的诗句是: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二)《蒹葭》1.《蒹葭》一诗中在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含答案)
《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本文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
中书,古代掌朝廷机密文书的官。
书,即书信。
陶弘景,字,号,人称“”,时,著有等。
二、字音字形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猿()与其奇者()三、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四时俱备四时:俱:。
2、晓雾将歇歇: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
颓:。
沉鳞:。
竞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
5、五色交辉交辉:。
(二)古今异义(1)四时.俱备古义:;今义:。
(2)晓雾将歇.古义:;今义:。
(3)夕日欲颓.古义:;今义:。
(4)古来共谈.古义:;今义:。
(三)词类活用(1)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
(四)一词多义(1)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
(2)书:①谢答中书书:。
;②谢答中书书:。
③乃丹书帛曰:。
四、重点句子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五、课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六、文章主旨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的观点,表达了作者。
七、理解性默写:1、总领全文的句子:2、俯视的句子:仰视的句子:平视的句子: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4、描写晨景的句子: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6、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八、课文赏析。
《答谢中书书》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题目是后人所加。
文章采用举例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的观点。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字。
战国时期著名,代表人物。
著有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四书指:、、、。
二、课文内容概括。
第一段举例论证:舜发于畎亩,后成为君主,傅说举于版筑为相,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后辅佐武王,管夷吾举于士,后任用为相,孙叔敖举于海,成为令尹,百里奚举于市,官居大夫,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在六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的基础上,道理论证。
发表议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指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第三段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正反对比论证“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个人角度从正面证明生于忧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家角度从反面证明死于安乐。
第四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字音字形舜()畎()亩胶鬲()曾益()拂士()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降: 任: 人恒过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二)通假字1. 曾益其所不能2. 衡于虑3. 入则无法家拂士(三)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动心忍性行拂乱其所为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股国外患者3.名作动:人恒过(四)一词多义。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速速收藏!桃花源记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一般词语: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3.数:几。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6.缤纷:繁多样子。
7.复:再。
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9.才:仅。
10.平旷:平坦开阔。
11.俨然:整齐的样子。
12.属:类。
13.阡陌:田间小路。
14.悉、咸:全,都。
15.黄发:指老人。
16.垂髫:指小孩。
17.怡然:形容喜悦。
18.乃:竟然。
19.具:详细。
20.问讯:打听消息。
21.云:说。
22.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23.延:邀请。
24.语(yù):告诉。
25.扶:沿,顺着。
26.向:从前,旧的。
27.及:到。
28.诣:到。
29.遣:派。
30.欣然:高兴的样子。
31.规:计划。
32.果:实现。
一词多义:1.中: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2.志: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4.寻: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5.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6.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7.作: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1.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5.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09:文言文阅读(知识精讲)
专题09 八(下)文言文知识梳理一、桃花源记【通假字】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意思为:邀请。
2.具答之。
“具”通“俱”完,意思为:全。
【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
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屋舍俨然。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3.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①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绝境:②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6.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不满。
7.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古义:顺着;今义:缘故。
8.说如此。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古义:请今义:延长。
10.夹岸数百步。
夹:古义:古代量度单位今义:两脚跨过的距离。
11.后遂无人问津。
津:古义:渡口今义:口液。
12.停数日辞去。
去: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反。
13.欲穷其林。
穷:古义:走近今义:贫穷。
14.此中人语云。
云:古义:告诉今义:说话。
15.便得一山。
得:古义:发现今义:得到。
16.仿佛若有光。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好像。
17.咸来问讯。
咸:古义:全都今义:咸味。
18.村中闻有此人。
闻义:古:发现今义:用鼻子嗅。
19.此中人语云。
云:古义:说今义:白天。
20.便扶向路。
向:古义:从前的今义:方向。
21.不足为外人道也。
外人:古义:桃花源外的人今义:不同民族或国家的人。
【一词多义】1.中①晋太元中,年间;②中无杂树,中间,其中。
2.舍①便舍船,动词,舍弃;②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3.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
4.出①不复出焉,出去;②皆出酒食,拿出。
5.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②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6.遂①遂迷,(最终);②后遂无问津者(竟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重点字词及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重点字词及文言文知识点整理1《社戏》钳(qián)撮(cuō)惮(dàn )踱(duó)蹿(cuān )橹(lǔ ) 棹(zhào)偏僻.(pì)行.辈(hán g)欺侮.(wǔ)宽慰.(wèi)怠.慢(dài)礼教.(jiào)凫.水(fú)潺.潺(chán)屹.立(yì)家眷.(juàn)皎.洁(jiǎo)好歹.(dǎi)归省.(xǐn g) 叉.港(chà ) 桕.树(jiù ) 舟楫.(jí) 旺相.(xiàn g)船篷.(pén g)竹篙.(gāo)起哄.(hòng)絮叨..(xù dao)弥散..(jiūgé)..(mí sàn )纠葛撺掇..(zhào lì)..(zhǔ fù)照例..(cuān duo)踊跃..(yǒn g yuè)嘱咐2《回延安》盏(zhǎn)羊羔.(gāo)登.时(dēn g)油馍.(mó)窑.洞(yáo)眼眶.(kuàn g)羊肚.(dǔ)糜子..(méi zi)脑畔.(nǎo pàn)3《安塞腰鼓》恬.静(tián)亢.奋(kàng)晦.暗(huì)蓦.然(mò)束缚.(fù)闭塞.(sè)冗.杂(rǒn g)严峻.(jùn)震撼.(hàn)辐.射(fú)燥.热(zào)淋漓.(lí)烧灼.(zhuó)渺.远(miǎo)瞳仁..(pán g bó)..(jī bàn)磅礴..(tón g rén)羁绊戛.然而止(jiá)大彻.大悟(chè)叹为.观止(wéi)安塞.腰鼓(sài)4《灯笼》争讼.(sòn g)领域.(yù)斡.旋(wò)静穆.(mù)焚.身(fén)溺.炕(nì)神龛.(kān)犬吠.(fèi)磷.火(lín)可悯.(mǐn)思慕.(mù)锵.然(qiān g)褪.色(tuì)燎.原(liáo)幽悄.(qiǎo)怅惘..(chàn g wǎn g)熙.熙然(xī)暖融.融(rón g)马前卒.(zú)霍骠.姚(piào)人情世故5《大自然的语言》萌.发(mén g)翩.然(piān)孕.育(yùn)连翘.(qiáo)簌.簌(sù)农谚.(yàn)海棠.(tán g)悬殊.(shū)槐.树(huái)纬.度(wěi)次第风雪载.途(zài)衰.草连天(shuāi)销声匿.迹(nì)草长.莺飞(zhǎn g)周而复始花香鸟语6《阿西莫夫短文二篇》铱(yī)骨骼.(gé)漂.移(piāo)流逝.(shì)褶.皱(zhě)携.带(xié)两栖.(qī)彗.星(huì)潮汐.(xī)深渊.(yuān)致.密(zhì)陨.石(yǔn)追溯.(sù)地壳.(qiào)链.条(liàn)驮.运(tuó)熔.炼(róng)劫难..(pén g zhàn g)鸟臀目(tún )天衣无缝.(fèn g)..(jié nàn )膨胀7《大雁归来》雾霭.(ǎi)缄.默(jiān)迁徙.(xǐ)赌.注(dǔ)沼.泽(zhǎo )瞄.准(miáo)狩.猎(shòu)盘旋.(xuán)喧嚷.(rǎn g)邀.请(yāo)凋.零(diāo)枯燥.(zào)稀疏.(shū)弥.漫(mí)香蒲.(pú)曲.线(qū)丧.失(sàng)环颈雉.(zhì)半蹼鹬..(pǔ yù)目空一切偷偷摸摸8《时间的脚印》踪.迹(zōn g)装置.(zhì)烘烤.(kǎo)腐蚀.(shí)粗糙.(cāo)沙砾.(lì)山麓.(lù)沟壑.(hè)垫.高(diàn)覆.盖(fù)崩.落(bēng)刨.刮(bào)龟.裂(jūn)帷.幕(wéi)浑浊..(hún zhuó)掸.尘土(dǎn)铜壶滴漏.(lòu)楔.形文字(xiē)海枯石烂13《最后一次演讲》晓.得(xiǎo)卑劣.(liè)无耻.(chǐ)毒.手(dú)屠.杀(tú)悲愤.(fèn)捶.击(chuí)恐怖.(bù)势.力(shì)毁.灭(huǐ)卑鄙.(bǐ)赋.予(fù)蛮横....(tiǎo bō lí jiàn )光明正大..(wū miè)挑拨离间..(mán hèng)诬蔑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瞭.望(liào)缅.怀(miǎn)探.察(tàn)接触.(chù)儒.家(rú)遵.照(zūn)实践.(jiàn)栽种..(mán yuàn)不知所措.(cuò)..(zāi zhòng)埋没..(mái mò)埋怨彷徨..(pán g huán g)激变检讨探讨袖手旁观格物致知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抉.择(jué)扶植.(zhí)阻碍.(ài )趋.势(qū)干预.(yù)堕.落(duò)膏.药(gāo)狡.辩(jiǎo)硕.士(shuò)奠.基(diàn)头衔.(xián)多多益.善(yì)阳奉.阴违(fèn g)招摇撞.骗(zhuàn g)名人逸.事(yì)强.词夺理(qiǎn g)不修边幅.(fú)风口浪尖平易近人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浩劫.(jié)指摘.(zhāi)绚.丽(xuàn)枷.锁(jiā)肤浅.(qiǎn)目睹.(dǔ)奠.定(diàn)挚.爱(zhì)阐.述(chǎn)凋.零(diāo)歧.途(qí)束缚.(fù)湛.蓝(zhàn)姊.妹(zǐ)嵌.入(qiàn)气氛.(fēn)角.色(jué)襁褓..(qiǎn g bǎo)萦绕..(zhuō liè)沉甸.甸(diàn)盎.格鲁(àn g)..(yín g rào)拙劣分崩.离析(bēn g)暴风骤.雨(zhòu)行.将就木(xíng)相辅.相成(fǔ)担惊受怕自圆其说钟爱17壶口瀑布铸(zhù)告诫.(jiè)推搡.(sǎn g)霎.时(shà)驰骋.(chěn g)漩.涡(xuán)寒噤.(jìn)迂.回(yū)汩.汩(gǔ)出轧.(zhá)觅.缝(mì)龙槽.(cáo)湿漉.漉(lù)震耳欲聋.(lón g)前呼后拥.(yōn g)怒不可遏.(è)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棱.角(lén g)骤.然(zhòu)虔.诚(qián)恭.顺(gōn g)蠕.动(rú)凄.凉(qī)敦.实(dūn)消长.(zhǎn g)衰竭.(jié)漫溢.(yì)演绎.(yì)黧.黑(lí)丛莽.(mǎn g)模.样(mú)砾.石(lì)屏障.(zhàn g)懈怠..(xiè dài)眩晕..(yùn niàn g)腈纶..(jīn g lún)..(wān yán)酝酿..(xuàn yùn)蜿蜒安营扎寨.(zhài)风云变幻.(huàn)接踵.而至(zhǒn g)历历在目川流不息漫不经心19《登勃朗峰》雇(gù)翌.日(yì)穹.顶(qión g)逗.留(dòu)缭.绕(liáo)浮躁.(zào)旷.野(kuàn g)打嗝.(gé)巉.峻(chán)拾.级(shè)隧.道(suì)皑.皑(ái)沟壑.(hè)纤.指(xiān)蔓.延(màn)湍.急(tuān)妩媚..(wǔ mèi)颠簸..(diān bǒ)轻歌曼.舞(màn)瞬.息万变(shù)纷至沓.来(tà)名副.其实(fù)20《一滴水经过丽江》闸.口(zhá)砚.池(yàn)蘸(zhàn)草甸.(diàn)喧哗.(huá)奔.流(bēn)矗.立(chù)映.照(yìn g)苍.劲(cān g)柏.树(bǎi)驿道(yì)翡翠(fěi)眺望(tiào)擦拭(shì)硕大(shuò)暄腾(xuān)徘徊(pái huái)亭台楼阁(gé)目眩神迷(xuàn)桃花源记一、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分析1《桃花源记》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渔人)顺着溪水(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的远近。
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在溪流的)两岸几百步,其中没有别的树,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纷纷。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再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4.XXX水源,便得一山。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渔人)便看到了一座山。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很整齐的样子。
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衣着,都像桃源外的人。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人)就邀请(他)回到(自己)家里,备酒杀鸡做食物(来款待他)。
9.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里的人)听说有这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10.自XXX避XXX时乱,率妻子XXX来此绝境。
(村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XXX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肠绝的地方。
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从此)不再从这里出去,千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村人)问目前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代,更不必说XXX和晋朝了。
1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小我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了他所听到的,(村人)都感叹、惋惜。
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他的人各自又都(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
1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
16.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但愿望)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速速收藏!桃花源记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一般词语: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3.数:几。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6.缤纷:繁多样子。
7.复:再。
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9.才:仅。
10.平旷:平坦开阔。
11.俨然:整齐的样子。
12.属:类。
13.阡陌:田间小路。
14.悉、咸:全,都。
15.黄发:指老人。
16.垂髫:指小孩。
17.怡然:形容喜悦。
18.乃:竟然。
19.具:详细。
20.问讯:打听消息。
21.云:说。
22.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23.延:邀请。
24.语(yù):告诉。
25.扶:沿,顺着。
26.向:从前,旧的。
27.及:到。
28.诣:到。
29.遣:派。
30.欣然:高兴的样子。
31.规:计划。
32.果:实现。
一词多义:1.中: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2.志: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4.寻: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5.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6.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7.作: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1.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5.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7.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8.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1.异:感到诧异。
2.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3.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成语: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
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7.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8.由“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1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
(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小石潭记文学常识:《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朝代),唐宋八大家之一。
课文选自《柳河东集》,体裁是游记。
字音字形:坻(chí)坻(dǐ) 屿(yǔ)嵁(kān)佁(yí)然翕(xī)忽如鸣珮(pèi)环篁(huáng)竹清冽(liè) 蒙络摇缀(zhuì) 参(cēn)差(cī) 披拂(fú) 犬牙差(cī)互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重点字词见:出现可:大约 4.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停留6.隶而从者隶:跟从、跟随、跟着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8.下见小潭下:在下面9.日光下澈下:往下 10.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 1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 12.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子 13.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1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寒: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15.记之而去去:离开一词多译:1.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3.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
4.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一”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6.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见:动词,通“现”,出现,下见小潭;动词,明灭可见。
翻译句子: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交错,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
课文结构:作者的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溪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语段赏析: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按游览的顺序,抓住幽静的特点。
2.作者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意在表现作者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3.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
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
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静;下句:。
例(1)琅琊山蔚然深秀例(2)岳阳楼壮美雄奇例(3)桃花源和平宁静4.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
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
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
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
④虚实相生。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一)课文字词详解①北冥:北海。
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冥,同“溟”,海。
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②鲲(kūn):大鱼名。
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表示大鸟之名。
①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②垂:悬挂。
③海运:海水运动。
④徙:迁移。
①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②《齐谐》:书名。
一说人名。
③志:记载。
怪:怪异的事物。
④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①抟(tuán):盘旋飞翔。
②扶摇:旋风。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开北海。
④息:气息,这里指风。
⑤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①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②苍苍:深蓝色。
③极:尽。
④邪:同“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二)重点句子翻译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三)课文分析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为什么又写鸟?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