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山水诗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山水诗艺术特色

四川省东汽八一中学李静颜[内容提要]大自然的山川流水在诗人的笔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画面,这是因为不同的诗人对其所描绘的山水有不同的理解,也因此表现出独自的艺术特点。思想旷达通脱、襟怀开朗宽广、诙谐幽默、风趣机智的苏轼笔下的山水也因此而变得,流动活泼、奇势迭出、生气蓬勃、富有灵性、趣味无穷。

[关键词]山水诗动态美趣水墨写意

苏轼,出生于山清水秀的四川眉山,从小便受大自然的陶冶,他的一生,足迹达到北宋国土的大半,饱览祖国各地风光,政治上受挫时,他便寄情于祖国的山水之间,因此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歌咏山川之美和其山水之乐的优美诗文,成为一笔宝贵财富。虽然苏轼不是第一个写山水诗的作家,但因受其生性和特殊的经历影响,他笔下的山水诗也独具魅力,值得我们研究的内容很多,这里仅对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作一简单概述。

一、动感之美

中唐诗论家皎然在探讨诗歌如何表现自然美时,提出了“状飞动之趣,写冥奥之思”(《诗议》),捕捉山水风云“萦回”、“盘礴”、“舒卷”的“千变万态”,使山水诗中的景物形象呈现出“气胜势飞(《诗式》)的美。这是对古典山水诗丰富艺术经验的一点总结,下面我们来看看苏轼是如何表现自然山水的动感之美。

苏轼主张,画水要画出“活水”并“尽水之变”,反对静止地刻画“死水”(《画水记》),其诗作亦如此,在他笔下,涌现出许多富于动态、音响和情趣的活水。看看下面几首诗: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番番从高来,一一投涧坑。

——《新滩》

这是乱石嵯峨的新滩水,白浪高耸似雪城,其湍急陡落之势,真是惊心动魄。

高岩下赤日,深谷来悲风,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斗。乱沫散霜雪,古潭摇清空,余流滑无声,快泻双石。我来不忍去,月出飞桥东,荡荡白银阙,沉沉水精宫。愿随琴高生,脚踏赤公,手持白芙蕖,跳下清泠中。

——《开先漱玉亭》

吾闻太山石,积日穿线溜。况此百雷霆,万世与石斗。深行九地底,险出三峡右,长输不尽溪,欲满无底窦,跳波翻潜鱼,震响落飞狖。清寒入山骨,草木尽坚瘦,空濛烟霭间,澒洞金石奏。弯弯飞桥出,潋潋半月彀。玉渊神尤近,雨雹乱晴昼。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

——《栖贤三峡桥》

这两首诗描绘恍如神仙境界的庐山奇胜,都以水为形象的主体。前者写开先漱玉亭下的飞瀑和古潭,极富动态。“乱沫”和“古潭”二句,画出瀑布如霜雪飞溅,古潭波荡摇空,确实生动传神。后者以“潜鱼”、“飞狖”、“草木”、“烟霭”、“雨雹”等景物作衬托,极力渲染栖贤谷水势的汹涌险恶。“清寒”、“草木”二句,把谷水的清冽、幽冷形容妙绝,令人感到凄神寒骨。苏轼不仅能写出流动活泼,奇势迭出的水,而且还能写出饶有情味,充满奇趣的水: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吏民笑相语,使君老而痴。使群实不痴,流水有令姿。绕郡十余里,不驶亦不迟。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倾刻复在兹。在岂水薄相,与我相娱嬉。……

——《泛颍》

在诗人清新明快的笔下,这条颍水忽而笔直,忽而曲折;船停时水如明镜,船动时浪似锦纹,是那么变化多姿。更妙的是,当它看到船上的东坡向水中的东坡致问时,它也与东坡娱嬉,有意生出鳞甲,扰乱水中东坡的须眉,散为上百个东坡,倾刻还原为一。这真是具有性灵、天真烂漫的水呵!

苍莽的山,千秋屹立,岿然不动。但在苏轼笔下,它们同样是生气蓬勃富有灵性。请看:偶寻流水上崔嵬,五老苍颜一笑开。

——《书李公择向石山房》

青山有似少年子,一夕变尽沧浪髭。

——《江上值雪,效欧阳体……》

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宫府。高人自与山有素,不待招邀满庭户。

——《越州旅中舍寿乐堂》

这是诗人运用“拟人化”手法描写的山,它们同人一样有感情、能行动。或与高人为友,欣然赴约;或如慈祥老者,笑逐颜开;或似翩翩年少,一夕间顿生白髭。它们都是那么神态活现,栩栩如生。

入峡初无路,连山忽似龛。萦纡收浩渺,蹙缩作渊谭。风过为呼吸,云生似吐含。坠崖鸣窣窣,垂蔓绿毵毵。……飞泉飘乱雪,怪石走掠骖。

——《入峡》

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

——《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

逐客何人著眼看,太行千里送征鞍。

——《临城道中作》

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吴山故多态,转折为君容。

——《法惠寺横翠阁》

这是诗人以“物色带情”的写实或虚拟手法描写的山。它们或萦纡蹙缩,呼吸吐含;或坠崖鸣响,怪石奔走;或翻动鳞甲,酣奏笙钟;或悲送逐客,不辞千里;或转折改容,惹人观赏。它们虽大体保持着本来形态,却同样饱含情意,生动多姿。在苏轼的笔下,就连凝重、沉稳、静穆的山,也被他写的极富于飞动感。请看《江上看山》: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诗人站在顺流而下的船上看山,因景物的相对运动,原本就在逶迤起伏之势中富有流动感的江岸群山,就更迅疾运动起来,诗人紧紧抓住这一动态感觉,把山峰写成体貌各异,挤拥杂沓的马群,它们在惊奔,在腾跃!而南去的孤帆,也如同鸟儿疾飞。诗句如行云流水。一气直下,诗人被祖国壮丽河山新激起的惊奇、赞叹、欢快心情,也就借助于这些飞动的形象而

跃然纸上!

二、趣味之美

清代文艺批评家刘熙载说:“东坡长于趣”。(《艺概·诗概》)苏轼的山水诗的确充满了令人解颐的谐趣,使人惊绝的奇趣和发人深省的理趣。

苏轼不仅思想旷达通脱,襟怀开朗宽广,而且还有诙谐幽默,风趣机智的个性气质。苏轼常以诙谐解嘲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坎坷境遇,把幽默和风趣大量引入山水诗中,使他笔下的山水景物形象充满了谐趣,成为富有“生气与灵机”的“景致”。请看:

朝来处处白毡铺,楼阁山川尽一如。总是烂银并白玉,不知奇货有谁居。

——《次韵参寥咏雪》

诗人先把湖上积雪比作烂银白玉,由此联想到奇货,又由“奇货可居”这一俗语发生谐趣。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三

放生鱼鳖胆子大,偏喜欢追逐游人。荷花没有主人管束,便四处盛开。诗人躺在船上看山,能使青山向他俯仰。就连风吹荡着的小舟,也都有灵性,懂得伴随月亮徘徊。每种景物都被苏轼写的那么可爱有趣。

在这些充满诙谐情趣的山水诗中,诗人既描绘了活泼可爱的山水景物,又抒发开朗乐观思想感情。可见,谐趣在苏轼山水诗中往往成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诗人敏捷机智的灵感和巧思。

苏轼的山水诗还富有奇趣。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五引)所谓“奇趣”,就是一种不平凡的,新奇大胆的趣,看似反常,思之却是合情事理的趣。苏轼既然把这种奇趣,看作是写诗的一个宗旨,当然要在自己的山水诗创作中有所体现。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汲江煎茶》

把用大瓢舀水入缸,说成把水中月亮同时取来贮藏在瓮中,又把小勺舀水,想象为把江河分一部分到瓶子里,奇趣便由然而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