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气血的概念
中医气血理论
中医气血理论引言:中医气血理论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医学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它强调身体的气血运行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认为气血的平衡与充足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一、气血的概念和作用1.1气的概念气是指人体内的生命活动能量,它与呼吸、血液循环、新陈代谢、运动等都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分为天然之气和后天之气。
天然之气是指从父母继承的气,在出生时固定,影响人的先天体质。
后天之气是指后天所得的气,主要通过呼吸吸入空气中的气体和食物摄取所得。
1.2血的概念血是指人体内的液体,它主要由血液和精液组成。
中医认为,血负责运送氧气和养分到全身各个器官,维持器官的正常功能。
正常的血液循环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排除废物和毒素,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二、气血的生成和运行2.1气血的生成中医认为,气血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脏器的功能和饮食的调节。
脾脏是气血的生化之源,充当消化吸收的关键器官,它将食物中的养分转化为气血。
同时,脾脏也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气血的能量,使之供给全身各个器官。
肺脏则负责吸纳外界的气体,与脾脏共同参与气血的生成。
2.2气血的运行气血的运行主要依赖于脏腑的协调和通道的畅通。
中医认为,心脏是气血的主要泵,负责推动气血的运行。
肺脏通过呼吸作用将气体吸入体内,与心脏共同推动气血的循环。
此外,肾脏的功能也对气血的生成和运行起到重要作用。
三、气血的失衡和疾病3.1气血不足气血不足是一种常见的身体状况,主要表现为疲劳、气短、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血不足可能是由于饮食不当、体虚或病后恢复不良等原因引起的。
治疗气血不足可以通过调节饮食、增加运动、中药调理等方法来恢复气血的平衡。
3.2气血瘀滞气血瘀滞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疼痛、局部肿胀、皮肤发黑、经血不畅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血瘀滞可以由于外伤、情绪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引起的,治疗气血瘀滞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的中药、理疗和针灸来改善。
四、调理气血的方法4.1饮食调理饮食对于气血的调理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经络学气血运行与穴位理论
中医经络学气血运行与穴位理论中医经络学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它研究人体经络的运行规律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其中,气血运行和穴位理论是中医经络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气血运行的概念在中医经络学中,气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指呼吸中的脑气、饮食中的营养物质和人体自身产生的气血,具有推动机体生化活动的作用;血指外界摄入的氧气、营养物质和人体内部形成的血液,它们在经络中运行,并通过经络与脏腑组织相连。
气血的运行具有循环性和营养性,同时也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二、气血运行的路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它是连接脏腑器官、肌肉、皮肤等组织的网状系统。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种。
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和八奇经脉;络脉是经络的支脉,分布在整个身体表面。
气血通过经络在全身运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经络的运行路径与人体脏腑器官的分布有密切关系。
根据经络学理论,经络的流向分为经脉和络脉两个方向,经脉主要流向脏腑,络脉主要分布在肌肉和皮肤组织上。
气血通过经络的运行,维持了身体各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和营养供应。
三、穴位与气血运行穴位是经络上的特定部位,通过按压、针刺等方式来对经络进行调节。
根据中医经络学理论,穴位是经络的密集部位,是气血的交汇点和调节点。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改善气血的运行,调整脏腑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
穴位的位置是经络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根据经络学理论,每个穴位都有特定的经脉分布,并与特定的脏腑器官相联系。
穴位的刺激可以通过经络传导影响相关脏腑的功能,调节气血的运行。
根据不同的治疗需要,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刺激。
比如,对肝胆疾病可以选择在足太阳膀胱经的相关穴位进行刺激;对于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可以选择在足太阴肾经的相关穴位进行刺激。
穴位刺激的方式主要有按压、针刺、灸疗等,不同的刺激方式对经络的调节效果也有所区别。
四、气血运行与健康的关系中医经络学认为,气血的充足和运行畅通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气血的名词解释
气血的名词解释气血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概念,有着重要的地位。
气血的理解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气血的含义,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一、气的含义在中医学中,气是指生命活动和生命能量的表现。
气虽然是无形的,但它却是人体健康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医认为,气流动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气有五味、五气和五脏相应的存在。
五味分别是辛、甘、苦、酸、咸,五气是风、寒、暑、湿和燥,五脏对应的气是肝气、心气、脾气、肺气和肾气。
这些气的调节和平衡对于身体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血的含义血是人体内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输送养分、氧气和各种物质的功能。
在中医学中,血液被视为营养的来源和身体的物质基础。
血对于维持人体正常功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循环保证了全身各个部位足够的供应,帮助身体保持平衡和健康。
三、气血的关系中医学认为,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辅相成。
气血的相对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只有气血充足,才能保证脏腑器官的正常运行。
气血不足则会引起身体各个系统的病理变化。
气血不足的典型症状包括面色苍白、四肢乏力、心悸、气短、出血不止等。
针对气血不足的情况,中医治疗常常采用补气血的方式,比如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和使用中药补益气血。
四、气血调节的方法在中医学中,气血的调节方法有多种途径。
饮食调理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
根据个体的情况,中医师常常以温补的食物来调理气血,比如一些温热的食材如姜、红枣、黑豆等,以增强体内的阳气。
此外,运动也是调节气血的有效方式。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心肺功效,加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从而增加体内气血的运动。
除此之外,中医的针灸疗法也常用于调节气血。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以调整气血的流动和平衡,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总之,气血是中医学重要的概念,对于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气血的平衡与调节直接影响着身体的正常运作和健康状态。
通过饮食调理、运动和针灸等方法,我们可以调节气血平衡,保持身体健康。
气血调养知识点总结
气血调养知识点总结一、气血的概念气血在中医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是指人体内的生命能量,又分为真气和假气两种;血是指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它在养血造血、滋养全身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气血的调和平衡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一旦气血失调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二、气血不足的表现1. 气血不足的表现有哪些?气血不足的表现主要有疲乏无力、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心悸气短、食欲不振、月经不调等症状。
在中医上将这些症状归纳为气虚、血虚的表现。
2. 怎样自我判断气血是否不足?自我判断气血是否不足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日常症状和生活状态来判断。
比如,如果平时感觉疲乏无力,精神不济,面色苍白,这些都可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同时,月经不调、食欲不振等也可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就需要重视气血调养了。
三、气血调养的方法1. 饮食调理饮食是气血调养的重要方面,正确的饮食对于调养气血至关重要。
平时可以多吃些补血的食物,如红枣、黑芝麻、桂圆等;也可以适量食用一些补气的食物,如山药、枸杞等。
同时,还要注意合理搭配食物,保证食物的多样性和均衡性。
2.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循环。
平时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都可以起到促进气血循环的作用。
在进行运动时,要注意适度,不要过度运动,以免适得其反。
3. 调节情绪情绪也会影响身体的气血状况,过度焦虑、紧张、压力大等都会导致气血不足。
因此,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来放松心情。
4. 中医调理在中医领域,还有一些气血调养的方法,如针灸、艾灸、中药调理等。
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求助于中医师进行相应调理。
四、气血调养的注意事项1. 注意饮食习惯饮食是气血调养的重要方面,要注意合理搭配各种食物,保证食物的多样性和均衡性。
同时,尽量不吃生冷食物,对于气血不足的人群来说,生冷食物会伤肠胃,影响气血的生成。
中医基础——气血津液
血的运行
相关脏腑功能
➢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 ➢ 肺朝百脉——肺气宣发肃降,调节气机 ➢ 肝主疏泄——调节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 ➢ 肝 藏 血—— 防止血溢脉外 ➢ 脾主统血——控制血在脉中运行,防止血溢脉外
念 本物质之一。
(二)气的生成
先天之精气
肾 藏 精
自然界之清气
肺 主 呼 吸
水谷之精气
脾 胃 运 化
人体之气
肾为生气之根
营气 卫气
先天 之精
后天
谷
之精
气
脾为生 气之源
自然界 清气
元气 宗气
一身 之气
肺为生气之主
1.气的来源
气 先天之气:由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又称为元气
合身
的 来 源
后天之气
的
气能摄血 生理:脾气统血、肝气收摄血液
关
病理:气不摄血或脾不统血,则导致各种出血
系
治疗:补气摄血
含义:血为气的载体,气存血中,依附于血方不致散失,
血
又赖血之运载至全身
对 血能载气 生理:血足则气存,血行则气行
血
气
病理:气随血脱
的
治疗:补气固脱
为 气 之
关
含义: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的濡养
母
调动 控的 作稳 用定
控
机体的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衰退或早衰
协和
作 用
脏腑经络组织的生理功能减弱 病理表现 精的化生不足及施泄障碍
调有 则序
血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输布迟缓
维进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名词解释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学科体系,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名词术语。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中医学名词进行解释和说明,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相关概念和理念。
一、气血气血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指的是人体内的两种重要物质。
气(Qi)指的是人体内运行于经络中的能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血(Xue)则是指循环于经脉中的液态物质,主要由骨髓、脾胃消化等产生。
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行。
二、阴阳阴阳是另一个重要的中医学概念,它是对人体内部和外部事物的两种相对性描述。
阴(Yin)具有向内收敛、负、暗、柔软等特性,阳(Yang)则具有向外发散、正、明、刚硬等特性。
在人体内部,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着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三、经络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构成人体网络的通道系统。
经是指经络的主干,络则是指经络的分支。
经络系统贯穿于整个人体,相互联系,负责运输气血、营养和信息等重要物质。
中医治疗的一些方法,如针灸和推拿,就是通过调整经络系统来达到平衡和调节的目的。
四、寒热寒热是中医学中用来形容疾病特点的重要概念。
寒(Han)病多指疾病表现为寒冷的症状,如寒战、恶寒等。
热(Re)病则指疾病表现为发热的症状,如高热、口渴等。
中医师通常会通过问诊、望诊、切诊和闻诊等方法来判断病人患有是寒病还是热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脏腑脏腑是中医理论中对人体器官的称呼。
脏(Zang)指的是形态较固定、位于躯干内部的器官,如心、肺、肝、脾、肾等。
腑(Fu)则指形态较小、位置较外、功能较浅的器官,如胆、胃、小肠、大肠等。
中医师常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脏腑的功能状态,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六、诊断在中医学中,诊断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来确定疾病的具体病因和病理变化。
中医诊断包括望诊(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闻诊(听病人的言语、呼吸等)、问诊(询问病人的症状、身体感受等)、切诊(按摩腧穴、诊断脉象等)等。
中医血海的名词解释
中医血海的名词解释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其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术语,这些名词和术语代表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诊断治疗原理。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解释一些中医学中的重要术语,并介绍它们的含义和应用。
首先,我们来谈谈“血海”。
在中医学中,“血海”是一个指称血液循环系统的名词。
中医学认为血液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整个机体中运行,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给各个器官和组织。
血海涵盖了心脏、血管、血液和相关的病理变化。
在中医理论中,血液的运行必须保持畅通,否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中医认为经络是血液qi(气)的运行通道,当经络受阻时,会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在中医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术语叫做“气血”。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靠气和血的相互协调和供应。
气血是组成人体的两种重要物质,气象征着人体的精神活动和能量,血则代表着人体的营养和生命的物质基础。
气血的不足或者失衡会导致机体功能紊乱,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常常着重调整气血运行,以恢复人体的平衡状态。
除了血海、气血,还有一个重要的名词解释是“经络”。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系统,它连接着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
中医认为,经络不仅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而且也是人体信息传递的媒介。
经络是由一系列的Meridian(经脉)和Collateral(络脉)组成的,它们贯穿了全身,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刺激或调和经络,可以疏通气血,调整器官和组织的功能。
在中医学中,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术语,例如“阴阳”、“五行”等等。
阴阳是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它代表了事物的两个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方面。
阴阳的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和病理状态非常重要。
五行则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把自然界和人体分为五个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和土,每个元素都与不同的器官和组织相关联。
总而言之,中医学注重综合观察和分析疾病,追求“辨证施治”的原则。
中医中的气血理论
中医中的气血理论气血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们在人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维持着人体的健康平衡。
在中医中,气和血被认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一、气的概念和作用气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生命能量,贯穿于整个人体。
气可以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是人类在出生之前所获得的,它决定了个体的基本体质和先天禀赋。
而后天之气则是通过饮食、呼吸和运动等方式获得的。
气在人体中的作用非常广泛。
首先,气能够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它流动于经络中,供应身体各部分所需的养分和能量,使身体各个器官能够正常运转。
其次,气还能够保护人体免受外界病菌的侵袭。
强大的气能够形成一种屏障,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此外,气还能够调节身体的温度,保持体内的热量平衡。
二、血的概念和作用血是人体中的液体组织,具有营养和生命活动的功能。
在中医中,血被认为是身体的基本物质,是气的载体。
血的生成主要通过脾胃消化吸收、呼吸吸取和脏腑功能供给等途径。
血在人体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血可以滋养脏腑和组织器官,使它们保持正常功能。
各个器官和组织都需要血液的滋养才能正常运转,血液中的养分和氧气为其提供了所需的能量。
其次,血还承担着运输养分和代谢产物的重要角色。
通过循环系统,血将营养物质和废物等输送到各个部位。
最后,血还与气相互作用,调节和维持人体生理机能。
血中的气给予其活力,而血则为气提供了营养和传导的通道。
三、气血失调的表现和调养方法在中医理论中,气血的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如果气血失调,就会出现各种症状和疾病。
常见的气血失调症状包括疲劳乏力、精神不佳、面色苍白、心慌气短、月经不调等。
调养气血可以通过中医的方法来实现。
首先,通过调整饮食来补充气血。
增加摄入富含铁质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红枣、黑芝麻、菠菜等,可以促进血液的生成和循环。
其次,适当运动也是调养气血的重要方法。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中医学 “气血辨证”——气血两虚证
中医学“气血辨证”——气血两虚证
气与血在生理上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即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与血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气病可影响及血,血病也可波及气,这种既见气病,又见血病的状态即为气血同病。
因此,气血同病辨证是根据气与血关系的特点,分析辨认气血病证的辨证方法。
气血两虚证是指气血不能互相化生,以气虚和血虚症状相兼为主要表现的证。
一、证候表现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眼睑、爪甲颜色淡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形体消瘦,肢体麻木,月经量少色淡,期甚或闭经,舌质淡白,脉弱或虚。
二、证候分析
多由素体虚弱,或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先有气虚,气不生血,或因血虚,化气乏源,气随之不足;或失血,气随血耗等原因,导致气血两虚证的发生。
气虚,脏腑机能减退,则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虚,卫外不固,则见自汗;气血双亏,脑窍失养,故见头晕目眩;气血不足,不能上荣,则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及眼睑颜色淡白;血液亏虚,冲任失养,则见月经量少色淡,愆期甚或闭经;血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心悸失眠;血亏,不能滋养形体、筋脉、爪甲,故见形体消瘦,肢体麻木,爪甲淡白;舌质淡白,脉弱或虚,均为气血两虚之征象。
三、辨证要点
气虚证与血虚证的症状共见。
中医气血理论
中医气血理论在中医学中,气血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在理论与实践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气血理论是中医学中的核心之一,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一、气的概念气是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可以指示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中医学认为,气分为天然之气和人体内部的气。
天然之气指的是空气和食物等来自于外界的气,而人体内部的气则是由五脏六腑和经络等组成的。
气的运行和调节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血的概念血是中医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体内气血运行的载体。
中医学认为,血主要是由肝脏来制造和储存的,它在人体内起到滋养和温养的作用。
血的运行和循环对于身体机能的正常运作非常重要。
三、气血之间的关系在中医学中,气和血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
气的运行和调节可以促进血液的循环和运输,而血液的滋养和温养也能帮助气的运行。
气血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状态。
四、气血的调节方法在中医学中,有很多方法可以调节气血的平衡和运行。
其中包括针灸、推拿、按摩、草药疗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调整气血的运行和循环,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护健康的目的。
五、气血失调的影响如果气血失调,就会导致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的出现。
比如,气血不足可能会导致疲劳、贫血、容易生病等问题;而气血过盛可能会出现高血压、血栓等疾病。
因此,保持气血的平衡和调节是非常重要的。
六、气血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尽管气血理论主要是中医学中的概念,但是它在现代医学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比如,在中医针灸中,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来调节气血的运行和循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此外,一些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气血的平衡与健康密切相关。
总结:气血理论是中医学中的核心之一,它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中医学中,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和循环,可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护健康的目的。
同时,气血理论在现代医学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注:本文仅供参考,具体中医气血理论的内容还需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气血不足即中医学中的气虚和血虚
气血不足即中医学中的气虚和血虚。
气血不足的结果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减退,引起早衰的病变。
气虚即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差,气虚者症状为畏寒肢冷、自汗、头晕耳鸣、精神萎靡、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
血即流动于经脉中的红色液体。
血虚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指血少。
血虚者症状为面色无华萎黄、皮肤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精神恍惚。
中医认为,气可以推动血液运行,血可以运载气,气血相互滋生,气虚则血少、血少则气虚,故在中医临床上一般是气血双补(或称为气两虚、气血不足)。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气血不足最好是采用食补的方法,不过食补贵在持之以恒,当然,你也可以去看中医,适当吃一些成药或汤药调理,这样可能会见效快些。
下面给你介绍一些简单的常用食疗方,可以平时饮食上多注意调理。
当归炖猪蹄原料:猪蹄两只,当归50克,葱、姜、料酒、花椒、盐等适量。
制法:将猪蹄洗净切成大块,在开水中煮两分钟,去其腥味,捞出。
然后再在锅内加水烧开放入猪蹄,加入当归及调料适量,用旺火烧开,改用文火煮至猪蹄熟烂。
清蒸人参鸡原料:人参15克,母鸡1只,火腿10克,水发玉兰片1 0克,水发香菇15克,精盐、味精、葱、生姜、鸡汤各适量。
制作:将母鸡宰杀后,退毛去净内脏,放入开水锅里烫一下,用凉水洗净;将火腿、玉兰片、香菇,葱、生姜均切片;将人参用开水泡开,上笼蒸30分钟取出;将母鸡洗净,放在盆内,置入人参、火腿、玉兰片,香菇、葱、生姜、精盐、料酒、味精,添入鸡汤(淹没过鸡),上笼,在大火上蒸至烂熟;将蒸熟的鸡放在大碗内,将人参切碎,与火腿、玉兰片、香菇摆在鸡肉上,将蒸鸡的汤倒在勺里,烧开,撇去沫子,调好口味,浇在鸡肉上即成。
归参山药猪腰原料:当归10克,党参1O克,山药10克,猪腰500克,酱油、醋、姜丝、蒜未、香油各适量。
制作:将猪腰切开,剔去筋膜臊腺,洗净,放入铝锅内;将当归、党参、山药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口,放入铝锅内;在铝锅内加适量水,清炖至猪腰熟透,捞出猪腰,冷却后,切成薄片,放在盘子里;将酱油、醋、姜丝、蒜未、香油等与猪腰片拌匀即成。
气血阴阳的辩证关系
气血阴阳的辩证关系气、血、阴、阳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相对来说比较综合的反映了人体的生命活动。
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一、气血阴阳的概念气、血、阴、阳是中医学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被称为“四大体液”。
其含义可以大致总结以下几点。
气:又称为“精气”,意为人体中的能量。
比如,我们所吸入的氧气,通过肺的作用,转变成人体的气血,供给身体的需要。
血:血液中主要含有红细胞和血浆,其作用是给身体补充元气和营养,同时保证各个器官的正常运作。
阴:阴是指生理和生命活动中的消极方面,如内向、沉静、阴凉和收敛。
阳:与阴相对,指生理和生命活动中的积极方面,如外向、活动、阳热和散发。
二、气血阴阳的辩证关系气、血、阴、阳是相互联系、互为影响的。
在中医学中,健康体现为气血阴阳的相对均衡和协调,并且不同的身体状况需要不同的平衡点。
1. 气与血的关系气和血关系较为密切,两者相互依存。
气是血的母物,没有气则不能形成血;而血也是气的载体,没有血则气无法在身体内传递。
2. 阴与阳的关系阴与阳是相对的,在人体内互相制约和协调。
中医认为,身体内有阳才有能量,有阴才有物质,两者相互依存。
在人体内,阴阳要协调,才能维持生命。
3. 通过调节气血阴阳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气血阴阳的平衡状态十分重要。
所以,通过调节气血阴阳,能够达到治愈许多疾病的效果。
在中医学中,调节气血阴阳有很多方法,比如食疗、气功、中药等。
在治疗疾病时,要选用相应的调节手段,从根本上解决疾病的问题。
三、总结气血阴阳是人体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生命活动体液,其辩证关系十分密切。
因此,在中医理论中,调节气血阴阳是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希望人们能够重视气血阴阳的平衡,从而达到保健养生的功效。
中医中“气”与“血”的关系
血是人体的生命之源,但是中医和西医中关于血的概念是不同的,而且在中医中气血是相连的,他们之间有哪些关系呢?中西医分析“血”的概念西医认为血是由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及其他蛋白质、电解质所组成的。
血之所以是红色,是由于红血球中含有血红蛋白,而铁元素是血红蛋白非常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因此补血就要补铁。
经过科学测定,每100克干红枣的含铁量平均只有2毫克,因此从西医角度来看,红枣没有多少补血价值。
中医也认为“血”是一种运行在血管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体。
不同的是,中医中常常将“气”与“血”并称,认为血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在脾胃中运化的水谷精气。
脾胃在血的生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有“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的说法。
而红枣可以健脾养胃,促进血的生成,自然就可以起到补气血的效果了。
民间常说的红枣补血,准确来说,指的应该是补“气血”。
中西医专家谈血的作用谈到血的作用,首先要说说血是怎么运行的。
血形成之后,贮藏在肝中,称为“肝藏血”,再通过心的推动,流动于全身脉中,称为“心主血脉”,脾能控制血的运行,防止血溢出脉外,称为“脾统血”。
血就这样循环往复地运行在脉中,营养和滋润着全身,使得人脸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肌肤毛发光滑亮泽,显得有精神。
如果血不足,亏虚太多,就会“血虚”,人就容易面色苍白,嘴唇、指甲的颜色暗淡、头晕眼花、失眠乏力。
这时,就需要用四物汤、人参养荣汤等来补血。
如果血运行得不流畅,受到阻碍,就容易“血瘀”。
局部的血瘀会出现肿胀、针刺般的疼痛,全身性的则会脸色发黑发暗,舌头发紫或有黑色的斑点,皮肤像鱼鳞一样,呈现出褐色,粗糙、干燥。
要改善这种状况,就得用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
如果血受到热毒入侵,运行速度过快,就会发生“血热”,出现皮肤潮红、手脚心发热、心烦意乱甚至局部出血的症状。
这时就需要分析引起血热的具体原因,根据个人体质辨证后清热止血。
中医中气与血的关系气和血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常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来概括两者间的关系。
气血与血气不足
血气与气血不足‚血气‛是中医用来说明人体能量的名词,但是人体内并没有任何物质称之为‚血气‛,根据中医的解释,血气包含人体的许多物质,其中血液是人体能量最重要的代表。
根据我们的经验,血液总量和人体的血气能量成正比,人体的能量是透过血液来储存和运送。
人和动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两种要素。
血气:(1)指精力。
《管子〃禁藏》:‚食饮足以和血气。
‛(2)指血性;生命。
《左传〃昭公十年》:‚凡有血气,皆有争心。
‛(3)指感情冲动。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
‛详细解释:1. 血液和气息。
指人和动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两种要素。
《管子〃禁藏》:‚宫室足以避燥溼,食饮足以和血气。
‛《礼记〃三年问》:‚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
‛清恽敬《都昌元将军庙碑铭》:‚天下有形必有神,而有血气者最验;有血气之中,毛羽鳞介并在五虫,而人为最验。
‛2. 指元气,精力。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方暑,阙地,下冰而牀焉。
重茧衣裘,鲜食而寝。
楚子使医视之。
复曰:‘瘠则甚矣,而血气未动。
’‛《汉书〃宣帝纪》:‚耆老之人,发齿堕落,血气衰微。
‛《红楼梦》第六七回:‚况且姑娘这病,原是素日忧虑过度,伤了血气。
‛3. 指气质、感情。
《荀子〃非相》:‚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於女子。
‛宋叶适《李仲举墓志铭》:‚及长,足智恢达,以义理胜血气。
‛瞿秋白《<饿乡纪程>跋》:‚必得血气平静,骇浪不惊,又须勇敢镇定,内力涌现。
‛4. 犹血性,骨气。
《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董门宗族寥落,更鲜血气人,无敢向圜扉通问者。
‛清霅中人《<中西纪事>后序》:‚壮士凡有血气者,莫不抚膺浩叹,指发狂呼。
‛李大钊《‚晨钟‛之使命》:‚斯语一入吾有精神、有血气、有魂、有胆之青年中,鲜不勃然变色。
‛5. 指血统。
孙中山《答<朝日新闻>记者》:‚是何异以少弟而与强盗为伍,以劫其长兄之家,而犹对之曰:‘兄不当恨乃弟过於恨强盗,以吾二人本同血气也。
气血运行的规律
气血运行的规律1. 什么是气血运行气血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气和血。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基础,血是气的载体。
气血运行是指气和血在人体内的循环运动过程,它负责供给和调节全身各个器官的生命活动。
2. 气血运行的基本规律2.1. 气血运行的路径气血运行的路径主要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它们分布在全身,与五脏六腑相连。
络脉则是经脉的分支,负责将气血输送到细胞和组织。
2.2. 气血运行的节律气血运行具有一定的节律性。
根据中医理论,气血运行的节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昼夜节律和四季节律。
•昼夜节律:气血运行在一天的24小时内会有不同的表现,早晨气血运行较旺盛,下午气血运行较平稳,晚上气血运行较缓慢。
•四季节律:气血运行也会随着四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春季气血运行较旺盛,夏季气血运行较疾速,秋季气血运行较稳定,冬季气血运行较缓慢。
2.3. 气血运行的调节气血运行的调节是中医治疗的核心。
根据中医理论,气血运行的调节可以通过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来实现。
五脏包括心、肺、肝、脾、肾,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心主气血运行:心脏是气血运行的重要器官,它主管血液的运行和心脉的循环。
•肺主气的运行:肺脏是气的主要贮藏器官,它通过呼吸将气吸入体内,并将气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
•肝主气的调畅:肝脏是气血的调节中心,它对气血的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脾主血的运行:脾脏是气血的生化之源,它负责将食物消化吸收后的营养物质转化为气血。
•肾主气血的生化:肾脏是气血的贮藏器官,它负责调节气血的生成和贮藏。
3. 气血运行的影响因素气血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情绪、饮食、运动等。
3.1. 情绪对气血运行的影响情绪对气血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中医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愤怒会导致气血上升,容易引发高血压;忧郁会导致气血不畅,容易引发抑郁症。
3.2. 饮食对气血运行的影响饮食对气血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名词解释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而著称。
在中医学中,有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这些名词代表着独特的概念和理论,对于理解中医学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将解释并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学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知识。
1. 阴阳:阴阳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阴阳相对而言,代表了事物世界中的两个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方面。
阴阳理论认为,人体内外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以及各种生理现象都有阴阳之分。
阴阳保持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2. 气血:气血是中医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气指人体内五脏六腑功能的运动和变化,血则代表体液的运行和循环。
在中医学中,气血的充盈和流通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气血不足或不畅通会导致各种疾病。
3.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中关于气血运行的理论。
经络被认为是人体内气血运行通道的名词。
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贯穿全身,连接着各个器官和组织。
充分流通的经络有助于气血的运行,维持身体的健康。
4. 脏腑:脏腑是指人体内的各个器官。
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脏器,分别是心脏、肺脏、肝脏、脾脏、肾脏、胃和小肠。
每个脏腑具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它们之间相互联络,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5. 病因病机:中医学强调防治疾病的根本在于找到其病因和病机。
病因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指疾病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和机制。
中医学通过辨证施治来寻找病因病机,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6. 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中医学的核心之一。
辩证论治是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手段,综合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和病情,再根据辨证的结果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7. 药物:中医学中的药物主要指中药,也包括一些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物质。
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中,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和机制。
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等方面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结起来,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学名词的解释和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
血的功能 失调
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 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或
惊悸,失眠,多梦或烦躁,恍惚, 甚至昏迷等。
面色萎黄
第三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 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唾等。
分类 质地 分 布
津 清稀 肌表、孔窍、血脉
(二)温煦作用 1、含义:气对机体的温暖、熏蒸作用,这种作 用是通过阳气而实现的。 2、作用:维持体温的恒定
维持肝脏经络的生理活动 维持血液、津液等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
四、气的生理功能
(三)防御作用
1、含义:气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
2、作用:护卫肌表,抵御外邪 邪正交争,驱邪外出 自我修复,恢复健康
气血津液学说是研究人体基本生命物质的生 成、输布及其生理功能的学说。
第一节 气
一、气的概念 二、气的生成、运动 三、 气的功能 四、 气的分类及其各自的功能
一、气的基本概念
哲学——构成世界的本源,运动着的客观存在——抽象
气
人体之气(人气)
医学 —————— 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气血津液系统之气
(一)气的含义: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二)人体之气的存在形式:
1、气聚而成形者——人的形体,如脏腑、肢体、官窍等。 2、弥漫而流动不息者——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二、气的生成
(一)气的来源
先天精气 —— 父母之精气
后天精气
呼吸之清气 水谷之精气
人体之气
(二)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五脏系 肺—自然界之清气 统综合
宗气
(2)分布:积于胸中 其上者—出于肺,循喉咙,走息道
中医全科医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中医全科医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中医全科医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学科门类,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
以下是几个中医全科医学名词的解释:
1. 阴阳: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指的是存在于整个宇宙和人体内的两种相互对立又统一的物质运动状态。
阴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用来描述事物的特性和变化。
2. 气血:气血是中医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气和血液。
其中,气包括了天地之间的自然气息,以及人体内的生命能量;血液则是人体内的生命之源。
3. 脏腑:脏腑是中医学中对人体内脏器的总称。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功能。
4.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中的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一系列通道和分支,通过这些通道,气血能够在人体内流动,从而保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人体内有12个经络,分
布在头、躯干、四肢等部位。
5.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
辨证是指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诊、脉诊等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患者的病证类型;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结果,选用中医的药物、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纠正人体的失衡状态,恢复健康。
这些名词是中医全科医学中的基本概念,了解这些概念对于理解中医学的原理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中气血的概念摘自《从树木到森林-经络实质研究述》一书作者唐甦“气血”的含义在中医学中,“气血”的概念是基础理论之一。
尤其是“气”的概念,在《黄帝内经》中相关“气”的名称有300多种,但“气”的实质含义无非是4个方面。
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条件和状态下,“气”的实质含义有非常准确的诠释,不能混淆,否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不同状态条件下,“气”的实质要理解为能量,或水谷经脾胃化成的精细颗粒(水谷之精华),或精微颗粒蒸腾汽化成的水“气”,或大自然中存在的呼吸之“气”。
以下逐一加以分析:一、能量之“气”能量之“气”主要反映的是脏腑机体的生理机能状态,与生理机能状态相关联的父母之“精气(元气)”分不开,又可称为“脏腑之气”。
“宗气”为胸中积聚之“气”,又为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是由肺部吸入的自然之“气”,与水谷之精华结合而成,反应肺部的生理机能,同样具有能量之“气”的含义。
为什么要将能量之“气”解释为“元气”、“宗气”、“脏腑之气”呢?这里有个新概念的分类问题,“气”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中医学概念,必须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给人以便于理解的诠释。
“气”的部分含义,就是现代生物物理学中的物理因子,就是能量的概念,这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有了能量概念的加入,我们才能将以前单纯用“气”来描述,让现代人云山雾罩,转变成通过实际测量而能够对机体脏腑的机能状态定性定量的分析。
从现代生物物理学理论角度分析,“气”就是动能的代名词。
我们要诠释中医学中“气”的理论,首先要有“气”是运动的理念,任何“气”的名词、“气”的含义的描述,都与其运动状态分不开。
从对中医“气”的实质来分析,“气”是物质的,“气”是运动的。
运动是一切物质的属性,运动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没有物质基础的运动或功能表现是不存在的。
同样,没有功能运动的生命物质也是不存在的。
既无物质,又无功能的生命过程更是不存在。
“气”是物质基础上产生的物质运动的认识,比较符合客观实际。
“气”是运动的物质,则:“气” = 运动× 物质物理学的基本概念:E=1/2·V2·mE是能量,是对物质动能的描述。
V2是速度的平方,M=质量。
从上述动能公式可以看出,“气”是能量的代名词,这是经络实质中一个长期被人忽略而又非常重要的概念。
“气”是对物质动能的描述,“气”是能量,而物质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是互相转换的。
如动能可变为势能,势能可变为机械能,在人体内机械能又可变为生物能等等。
物质的物理能量形态在一定状态下可相互转化而变成“声、光、电、磁、热、电磁波、振动”等其它物理量(此部分探讨详见相关章节)。
这些物理量有大小的量值变化,不同场能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某个方面的体现:按照现代物理学“挠场”的概念,如果把一个带电的、有质量和自旋的物体,看成是对物理的真空挠动,则物体的带电量对应产生电磁场,该物体的质量则对应产生引力场,而该物体的自旋则对应产生挠场。
因此不同的场可以看成是该物体在物理真空不同条件的某个方面。
说得通俗点,任何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这是基本常识。
因此任何物质都同时具有电磁场、引力场和挠场。
“气”是物质能量的代名词,因此在不同条件、不同状态下,“气”以“声、光、电、磁、热、电磁波、振动”等不同物理量的形态出现,也应该得到人们的理解。
现代人很难理解一些“气”的名词,如“脏气”(又分为“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腑气”(又分为“胃气”、“胆气”、“大肠气”、“小肠气”、“三焦气”、“膀胱气”)等,这些“气”分别代表着这些脏腑的生理机能,生理机能是可以量化的。
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市场很流行的各种经络检测仪),通过测量各脏腑生物电、生物磁的变化,而得出强盛、衰弱以及十二经络的亢衰状态等各种指标,从而掌握这些脏腑经络的生理状态。
这种量化的描述就比阴虚阳亢等定性的解释更易为人们理解。
从以上各篇论述,我们知道体液在经络通道内流动,调节着人体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
这个调节过程是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然而人们还是没有脱离西医学的研究习惯(即化学和解剖学的实验习惯),过多地将研究的注意力放在化学因子对人体生理代谢过程的调控,而物理因子(“声、光、电、磁、热、电磁波、振动”等)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控常常被人们忽视,但这却是经络实质的重要部分。
缺少这部分,经络实质就理不清,也使很多学者有关经络研究的假说理论在解释经络的调节功能时比较牵强。
因此我们对经络功能的认识,要从整体上有一个能被人们接受的解释,要从化学因子、物理因子、神经系统、血循环系统、淋巴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等各个因素说明经络对人体是如何调节的,这些环节对经络实质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孟竞璧,张维波,祝总骧用同位素迁移实验证实人体体液的流动速度约为1mm/s,体液含有各种复杂的化学因子成分,这些成分随体液在全身流动的过程中对人体各部分所起的调节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现代经络研究中循经感传是重要的内容,针灸学中非常重视针刺时出现的各种感觉传导现象,即所谓“气行”。
“气行”的情况因各人的类型不同而有不同。
《灵枢·行针》分析这种情况,“或神动而气先针行(过敏);或气与针相逢(正常);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迟钝)……”。
行针要求“气至”,《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掌握“气至”现象是取得针灸疗效的关键。
在此,“气至”有两个含义,首先是“气”,然后才是“至”。
这显然是说外加物理因子(针刺)后,体内出现了物理因子“气”,而这种“气”必须是“至”的(感觉到)才有疗效。
这就是物理因子调理脏腑的一个明证。
“气至”是循经感传的过程,感传速度(见《经络敏感人》)约2—5cm/s,是体液运动速度的数十倍。
显然在此起调理功能的是物理因子“生物电”,而不是化学因子(体液中的各种化学成分)。
由于“气至”,人体内的神经调节系统、内分泌系统发生作用,最终起到治病及调理的效果。
当然在没有外加物理因子(针刺)时,体内经络调理各个脏腑的机能,就存在化学因子和物理因子同时起作用的机理。
有关物理因子的调节机理将在相关章节详细论述。
二、水谷精华之“气”水谷精华之“气”又称营卫之“气”,在中医学中论述很多,分类名称也很多,但归于一条,就是水谷经脾胃运化吸收后,形成的精华细微之物运行到肺部,再与肺部吸收的自然之清气结合,运行于脉中,即为“营气”,行于脉外,即为“卫气”。
“营气”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故称为“营气”又为“荣气”。
通过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而循行于全身,贯五脏络六腑,偏于内脏。
“营气”注于脉中(即组织液中),通过静脉及淋巴系统回流成为血液的主要组成成分,故有“营血”的功能。
“营气”在脉中运行全身对全身各组织器官,尤其是内脏,发挥其营养作用。
《素问·痹论》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灵枢·营气》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
谷入于胃,乃传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
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卫气”是行于脉外,具有护卫作用之“气”。
因其具有护卫的特点,故称为“卫气”。
“卫气”与行于脉内的“营气”相对而言,“营气”属阴走脉内,“卫气”属阳走脉外,故又有“营阴”“卫阳”之称。
“卫气”与“营气”相随,布散于皮肤之中,分肉之间,偏于体表。
“卫气”具有温养、调节、防御的作用,对人体体温维持恒定、体表肌肤腠理,起着温养的作用,并司皮肤、汗孔的开合,防御外邪的侵入。
《灵枢·本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可开合者也。
”《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曰:“卫气者,热气也。
肌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
”《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曰:“卫气者,所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
”中医学中的“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条件是相同的,即由肺吸入自然之清气和脾胃吸收传输而来的水谷之气相结合而成。
从生成条件,三气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虽然各种气的称谓不一样,实际上都是机体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这些物质化成营养单元和氧气,随着血循环系统、淋巴系统、经络系统的运输到达人体的各个部位,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各种活动。
因“气”所在的部位不同,故有不同的称谓,这也是中国文化及中医学的特点。
三、蒸腾汽化之“气”蒸腾汽化之“气”即组织液(细胞间液)中的微小颗粒,直径约几十个nm。
无论是结合水(与细胞间质中的固体成分结合成凝胶态的物质),还是自由水(在组织间隙中的微小通道里流动的),它们的体积都非常小,以致接近水蒸汽的存在形式,故称为“气”并若“雾露之溉”。
张介宾在解释《灵枢》相关内容中,对“营卫之气”,液、血、汗进行了精辟的分析:“营卫之气,虽分清浊,然皆水谷之精华,故曰营卫者精气也……,然血化于液,液化于气,是血之与气,本为同类,而血之与汗,亦非两种。
但血主营,为阴为里,汗属卫,为阳为表,一表一里,无可并攻,故夺血者无取其汗,夺汗者无取其血(《类经》卷6)”。
这段话描述了气—液—血的相互转化:“气”无论是“营气”还是“卫气”都是以气样微小颗粒形式存在的组织液,当这些微小颗粒聚集成较大水团时则变成“液”,如淋巴液或关节液,当这些液回到血管内,又变成血。
“卫气”出于上焦,其组织液的颗粒最小,被称为雾,即“上焦如雾”。
“营气”的组织液颗粒较大,被称为露,两者合成为“若雾露之溉”的“气”。
《内经》以及后世的注释者们还将人体中的“气”比喻成自然界中的“天气”和“地气”。
由于“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故“天气”和“地气”实际上指自然界中的水蒸汽和水,它与人体内的体液形成有类似的地方,则进一步说明了人体的“气”准确地解释应为水“气”。
《灵枢·五癃津液别》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
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
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之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
张介宾说:“腠理闭密则气不外泄,故气化为水,水必就下,故留于膀胱,然水即气也,水聚则气生,气化则水注,故为溺与气(《类经》卷16)”。
正常情况下,水气也不单纯是指水,水还包括很多营养物质,即组织液中所含的蛋白质、有机物和无机盐,而非纯粹的“水蒸汽”。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看到,古人提到“上焦如雾,中焦如露,合而若雾露之溉”,看似强调的是上焦或中焦的位置,其实也精辟地强调了温度对人体“气”的影响,如: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讲叙的都是蒸腾汽化之“气”,即在不同部位、不同状态、不同条件下的同一种东西——“组织液”。
四、气功之“气”——大自然中的呼吸之“气”气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