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fcb87111fad6195f312ba65e.png)
”。
(3)内容: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同盟会纲领
内容
暴力革命,推翻 清王朝的统治
(前提)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核心)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推翻封建君主专 制,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 的财富重新分配问 题,平均地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鼓舞了亚洲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
所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为什么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局限性:
(1)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 任务.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 辛 丑 条 约 》
赔 设 拆 惩 改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义和团运动(1899—1900)
◆口号:“扶清灭洋”
◆活动: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性质: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
◆失败原因
主观: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积 极 作 用
①直接粉碎了列强瓜分 中国的狂妄企图。 ②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 反动统治,加速了清王 朝的灭亡。
所以,我们说辛亥革命失败……
经济: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初步发展
时间: 19世纪末(甲午战后) 原因 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使自然经济 进一步瓦解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总投资1200多万元 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概况
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短暂的春天”
历史阶段特征: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
![历史阶段特征: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5e58330810a6f524ccbf85c7.png)
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
3.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阶段特征: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及其代 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政 治
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 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
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
1.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 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政 治
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国家;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
2.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阶段特征: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 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 常活跃。
政 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 治 主政治的道路。 经 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 济 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思 想 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 文 的作用。 化 社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会 生 活
经 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 济 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摧残。 思 想 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 文 想。 化 社 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物质生活、战争时期发展迟缓。 生 活
中国近代史的时段特征
![中国近代史的时段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99dcd024a7302768e99397c.png)
经济上
思想上
(1)地主阶级开明派:林、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 夷”,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第一步。 (2)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持原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掀起洋务运动,但仅停留在对西方器物层面的学习上。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 政治主张,把中国人向西方的学习提升到政治制度层 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阶段特征】
甲午战争后,巨大的民族危机震醒了中 华民族。觉醒、探索构成了1895—1919年中国 历史的主旋律。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完成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 半殖民地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和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20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发展深化;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 主主义革命转变。
土地革 命时期
(1927~ 1937)
(1)新道路的开辟: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找打 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 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央领导集体,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2)国民经济的“黄金时期”: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和民 族资本都得到较快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一定物质基础。 (3)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局部侵华,国内主要矛盾逐渐 由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向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转化。
【主要表现】
政治上
(1)深重的民族危机:1895年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 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次年 签订《辛丑条约》完全沦为两半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2)义和团运动:一场旧式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过多盲目的排外性对中国的近代 化毫无益处,甚至阻碍了正常的近代化历程。 (3)从帝制到共和制的巨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体制的中华民国,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实现了从帝制向共和制的历史性巨变。此后,孙中 山为维护共和政体进行不断奋斗,最终走向国共合作的道路。 (1)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争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 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国的建立鼓舞资产阶级,1912—1919 年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迎来“短暂春天”。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领导了一系列新型的革命斗争,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1)资产阶级维新派:甲午战争登上历史舞台,以救亡图存为己任,大力宣传维新 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 放的潮流。 (2)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美式资 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发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 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宣传马克思主 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共的 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灌南高级中学2013年高三历史第5单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复习学案人教版
![灌南高级中学2013年高三历史第5单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复习学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21e38e1551810a6f524861e.png)
知识重组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和深化时期。
中国处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更替阶段。
民族危机的加深甲午中日战争概况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于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概况1900年6月,八国联军发动战争,占领天津、北京,犯下滔天罪行。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影响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戊戌变法概况①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政治运动;②1898年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影响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义和团运动概况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发动,1900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影响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辛亥革命准备1905年,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高潮①1911年,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②1912年成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影响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国近代化的影响,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想化、生活现代化等方面的影响,需要综合必修一、二、三的知识。
初步发展背景①甲午战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时间19世纪末是资本输出并不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才出现,资本输出在鸦片战争后就出现了。
时期都是社会生活剧烈变革的时期,进步人士一般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倡新的生活方式,比如,“断发易服”就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板块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
![板块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c543c3017375a417866f8fa4.png)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
动中。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二轮·历史
(2)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代表人物有张謇、荣 宗敬、荣德生等。 (3)特点: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迅 速);短暂。
(6)总趋势上:从封闭到开放;从繁琐到简约;从愚昧到文明;从传统性到 世界性。 (7)实质上: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
二轮·历史
视角整合
1.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在华势力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1)英国独霸:鸦片战争以来,英国长期处于优势地位。
(2)列强纷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日本、俄国、德国、美国在华势力迅速
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阶级条件。
(3)思想方面:它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近代的 思想解放,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增长,形成列强联合瓜分中国的格局。 (3)美日争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在华势力削弱,美日势力迅速
增长,矛盾日渐加剧。
(4)美国独霸:抗日战争以后,日本战败,美国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2.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甲午中日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 争”。其依据是什么? 提示:中华民族尚未觉醒,民众没有充分发动起来,清政府单纯依靠李鸿章 的嫡系部队与日军作战,清政府内部矛盾重重。
一方面,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先后 政治 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 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一方面,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进入到以资本输出 表现 经济 为主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获得初步发 展,在一战期间,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先后成为 思想界的主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 服饰、礼仪、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总结--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总结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总结--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213592c5022aaea988f0f96.png)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总结阶段特征知识体系整合归纳一、多角度认识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1840—1901年),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
1.政治(1)屈辱: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争与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发起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维新运动。
2.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3.思想: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自强”“求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等先后登场,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
4.社会生活:随着中西方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等运动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
二、全面认识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1.阶段特征与影响时期19世纪40—60年代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国英法为首,俄美随后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奥加入侵略方式以发动战争为打开中国大门的由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由以商品输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对中国的影响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外交: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经济: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正统地位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基本认识(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阶段特征。
2014版《世纪金榜》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五 第3讲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2014版《世纪金榜》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五 第3讲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4cd588cb89eb172dec63b709.png)
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帝制,
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 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 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
5.从社会史观看,以剪发辫、废除跪拜礼和大人老爷等称号的
(3)影响。 封建思想 ①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冲击了_________ 的统治地位。 ②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 ③为___________ 的发生。 ④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热点考向1】近代社会各阶层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及成因 社会 思潮 洋务 思潮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黄海大战 中国失去 (2)过程:1894年丰岛海战日本挑起战争,_________ 黄海制海权。 (3)结果: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资本输出 、瓜分中国的侵略要求, (4)影响:反映了帝国主义_________ 瓜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列强掀起了___ 分中国 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 _______ 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列强在远东争夺更加激烈。
新文化 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人们 运动 思想,应该革新
【典例1】材料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
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
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
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归纳陈独秀的反孔理由。
②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
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07731a67011ca300a6c39055.png)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2.共和思想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 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民主、科学思想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 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 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等。 (3)文教:废除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遣留学生;准许民间 办报;设译书局等。
(4)军事:建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等。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3.评价
(1)爱国性: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在民族危机加 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揭露了帝国主 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激发了中国人 民的爱国热情。
下一页 末页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一、列强侵华加剧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
1.深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 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 主义的代理人。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
结束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与生活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4-1919年)+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4-1919年)+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https://img.taocdn.com/s3/m/fe336754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4a.png)
第6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4-1919年)时空定位概览必过核心知识一、中华民族的沉沦与抗争[线索·明]1.列强侵略:列强先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2.中华民族的抗争:(1)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政治方案,探索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道路,但都以失败告终。
(2)无产阶级: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深入传播马克思主义。
[图示·解]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变迁[线索·明]1.民族工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2.社会生活: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图示·解]三、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深化[线索·明]1.学习制度:(1)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2)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层次更加深入。
2.学习思想:(1)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在社会上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2)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图示·解]必清核心问题[辨析·判正误]·历史现象1.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提示: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
2.“门户开放”指中国开放门户。
(×)提示:“门户开放”指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的同时,要求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相互开放。
3.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二者根本上是对立的。
(×)提示: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史1894-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中国近代史1894-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db01f1fe02d276a200292eb4.png)
中国近代史(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主题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
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
”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④反映了作者对义和团运动完全赞同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2.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有留学生劝说义和团改“扶清灭洋”为“革命排满”,结果被义和团斥责为“二毛子”(假洋鬼子)而加以拒绝。
这说明①义和团纪律严明、组织严密②义和团对清朝统治者抱有幻想③义和团英勇反帝而盲目排外④义和团对当时形势有清醒认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
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A.《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B.《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C.《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D.《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4.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惟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
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改良道路受挫C.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D.洋务运动失败5.20世纪初有报道称:各国洋兵“俱以捕拿义和团,搜查军械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
……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掳一空,谓之扰城。
专题五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专题五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26e359856bec0975f465e2b7.png)
知识拓展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再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并伴随着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 发展而不断加深。 (3)变化的地域上严重不平衡。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 (4)东西方生活习俗不断碰撞和交融,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视角整合
考向 2 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典例】
(2014年安徽文综,13) 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 《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 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 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反映了都市 “新少年”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追捧,《申报》的文章指出了新少 年“醉心”“轻利权”的问题,比较理性地分析了这一现象,D项 正确。“新少年”的时尚追求只能代表少数人,不能说明所有的 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也不能说明“着西装已成为当时 普遍现象”或者“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A、B、C三项 错误。答案为D。
篡夺,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3)意义 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 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三、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 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商办企业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 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背景
(4)思想: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
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如戊戌
第8讲_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第8讲_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1f52c600844769eae009ed8b.png)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8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结束
5.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在那个时期 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 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对材料中“革命 性、民主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否定了君主专制,实现了民权主义 B.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代议制 C.推翻了封建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D.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 ( )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8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结束
8、近代各种新思潮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社会思潮 洋务思潮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中学为体,西学为 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 用”;认为中国传统文 封建统治的需要 化是主体,不可动摇
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弱小,康 借用儒家思想,为我所 有为借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 用 专制的合理性 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 来建设新文化 亡图存 北洋军阀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 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人们 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 思想,应该革新 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8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结束
6.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 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 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 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 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 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 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 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
第8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
![第8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https://img.taocdn.com/s3/m/5616b1b1ee06eff9aff80753.png)
5.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可以随意先完成任何 一个。
(×) 提示:实现民族独立和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两大 革命任务。二者的顺序不能颠倒。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 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实业救国”的失败 就是最好的证明。
6.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在中国经 济中传统经济形式仍居于优势地位。
2.探索 (1)戊戌变法:1895—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 发动戊戌变法运动,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 (2)义和团运动:它是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 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 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剧变:辛亥革命推翻 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建立了资 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 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 孙中山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等,皆以失败而告终。
三、近代前期中国的四大社会思潮 1.维新变法思想:甲午中日战争后,救 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 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 想解放的潮流,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
2.民主共和思想:孙中山提出三民 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 美国式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民主与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 前期,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举 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思 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 空前的解放。
4.社会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 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 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专题五_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分析
![专题五_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dc5181eb52acfc789ebc924.png)
②把救亡图存与思想改造相结合。
辛亥革命 (1)背景 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 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2)过程 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②建立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 时大总统。 ③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革命失败: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革命果实被袁世凯 篡夺,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3)意义 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 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列强侵略的大本营 ,是 “国中之国”
列强控制了京津地区 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 朝廷”
设使馆界 拆沽京炮台 惩反帝官员,禁反帝斗争 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戊戌变法(1898.6—9) 1、起因: 政治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民族意识。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 思想上: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2、内容: 经济上,发展农工商业。 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 编练新军。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 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3、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 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特别提醒
维新派基本上是由受过严格儒家思
想教育的知识分子构成的,这对他们的思想有
着重要的影响,表现一:他们借助孔子的权威来
宣传维新思想;表现二:他们发动维新变法不仅
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 第5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精练(含解析)-人
![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 第5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精练(含解析)-人](https://img.taocdn.com/s3/m/806a7263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77.png)
第5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某某某某模拟)《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除了控制沿岸港口外,还控制了一些大的内河航道,他们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某某到某某的1 500里长的、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巡逻。
”该现象发生在( )A.《某某条约》签订后B.《某某条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解析:根据材料“从某某到某某……的长江巡逻”,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开放某某、某某、沙市、某某为通商口岸,列强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故C项正确。
答案:C2.(2018·某某中原名校联考)1899~1900年,美国先后两次发出照会:承认列强在华势力X围,并要求其他列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干涉”“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清帝国从事贸易”等等。
材料中的照会( ) A.反映出美国意在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B.协调列强在华利益矛盾并促进中国局势稳定C.因为利益问题促使美国与列强关系迅速恶化D.反映美国是列强在亚太地区争夺的主角之一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后来者的美国希望通过承认各国的势力X围来换取各国打开自己的势力X围,为美国在华经济侵略拓展市场,D项正确。
材料中美国照会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A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列强共同瓜分中国,并没有促进中国局势的稳定,B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符合西方列强在华的共同利益,并没有导致美国与列强关系迅速恶化,C项错误。
答案:D3.(2018·某某某某调研)辛亥革命进行中,某某某某县的巡防营与起义的革命党人打了起来,最后把革命党人堵在当地学堂,由于发现学堂里还有师生,双方居然自动停战,师生撤离到安全地带后,双方再打。
类似情况在起义各地多有发生。
其原因是( ) A.交战双方遵守国际公法 B.崇尚人道主义精神C.新式学堂享有领事保护 D.传统重学风气影响解析:材料显示双方为避免学堂的师生伤亡而停战,这是重学的表现,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D项正确。
专题五西方列强侵略下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专题五西方列强侵略下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0121ad32ed630b1c59eeb5ef.png)
专题五西方列强的侵略与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重点精华】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一)近代前期列强侵华1.鸦片战争(1840~1842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英、法、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外国势力由沿海侵入内地,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新疆危机(19世纪中后期):1865年阿古柏侵入新疆,擅自建立政权,对新疆各族人民实行严酷的宗教歧视和民族压迫;俄英承认阿古柏政权;沙俄直接出兵侵占伊犁。
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
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
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二)近代后期帝国主义侵华1.1931~1937年日本局部侵华活动(1)1931年“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日军占领东北三省,局部抗战开始。
(2)1932年扶植“伪满洲国”,对东北进行殖民统治。
“一二八”事变,日军进攻上海。
(3)1935年入侵华北,策划华北五省自治。
2.1937~1945年日本发动全国侵华战争(1)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不久攻陷平津。
(2)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
12月攻陷南京,进行为期6周的南京大屠杀。
(3)1938年10月攻占广州、武汉,控制大半个中国。
年底开始对解放区进行“扫荡”和“三光”政策。
(日军侵华罪行)二、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一)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2018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甲午战争后的中国
![2018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甲午战争后的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7e2fbc37fc4ffe473368ab69.png)
【考点探究】
一、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以及多种史观的评价
1.作用 (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 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
(2)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 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思想上:辛亥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 心。 (4)社会生活: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 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 ②革命成果被废除:袁世凯及其以后的北洋军阀拒绝执 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徒有虚名。
• 【拓展延伸】 多视角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目的: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窃取,为防止袁世凯专
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 目的)而颁布。 • (2)内容: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 务,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 • (3)评价: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 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 丰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 (4)思想:《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思想的主张:如三 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 人权(伏尔泰)等。 • 【解读】 《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在充分考察西方民 主政治的基础上颁布的,其中三权分立制参照了美国, 责任内阁制效仿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规定,有利于 从法律上限制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 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4)文明史观: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 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 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 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 果;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
1894——1919的中国.
![1894——1919的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2dac0de358f5f61fb736666f.png)
经济特征
短暂 一战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 前,超过过 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 ②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 由旧民主革命向新民 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春天 期间 业;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 去半个世纪 主革命转变,为中国 (进 (民 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 总和 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 一步 国初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 纺织业、面 阶级和经济基础 粉业发展最 发展)年) 动
重点提升
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及其异同点
相同点: 1.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 2.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 3.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为基础 不同点: 1.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是封建顽固势力,第二次是保皇派, 第三次是北洋军阀政府及封建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 2.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是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第二次是资产阶 级中下层——革命派,第三次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3.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实现君主立宪 制的改良道路。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实现民主共和 制的革命道路。第三次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 民主政治。 4.作用不同:第一次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为辛亥革 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1894—1919)
史实梳理 (一)1894年至1919年的政治变化
民族 开放”政策,形成共同宰割中国局面。 政治特征 危机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辛丑条约》——完全沦为 加深 ①随着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4、一战期间日本企图独占中国(占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迫使 社会统治秩序最终确立,中国近代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 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为人民大众同清政府、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
2.2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前
![2.2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前](https://img.taocdn.com/s3/m/23ae911d2af90242a895e5d4.png)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三民主义内容的理解判断。解答本 题关键是回忆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分析选项的含义进行判
断。解题如下图:
答案:A
【即时点拨】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命题多是围
绕对三民主义内涵的理解。预计今后将会从三民主义思想内
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结合表格中其他行业企业的数量, D
项最为符合。 答案:D
【即时点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特征、成因 和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几乎每年都有考题,且非选择
题命题较多,主要利用图表材料,考查对其阶段特征的理解
认识。复习时应注意梳理每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概况、 特征及成因,综合分析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道路。
2.经济上 (1)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 厂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
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国的建立极大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
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迎来了一个“短暂 的春天”。
3.思想上 (1)维新思想。甲午战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 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 君主立宪制,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这是中国近代一次 思想解放的潮流。 (2)共和思想。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一个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
(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 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 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持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 展的动力与力量的源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广东版第5单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知识重组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和深化时期。
中国处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更替阶段。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概况 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于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概况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发动战争,占领天津、北京,犯下滔天罪行。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 戊戌变法概况 ①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政治运动;②1898年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 影响 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 义和团运动 概况 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发动,1900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影响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 辛亥革命 准备 1905年,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高潮 ①1911年,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②1912年成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影响 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启示近年高考试题一般站在现代史观的角度看待辛亥革命,要求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想化、生活现代化等方面的影响,需要综合必修一、二、三的知识。
2.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初步发展背景①甲午战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时间19世纪末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短暂春天背景①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规律启示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但是资本输出并不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才出现,资本输出在鸦片战争后就出现了。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宣扬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共和思想背景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即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即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评价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但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主与科学序幕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影响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成为主流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主流,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4.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迁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交通事业的进步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通讯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大众传媒的变迁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时期都是社会生活剧烈变革的时期,进步人士一般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倡新的生活方式,比如,“断发易服”就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误区警示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戊戌变法,农民阶级兴起了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兴起了辛亥革命,中国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华侵略,但在这一期间日本、美国加紧对华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日本和美国不但没有放松对华侵略,相反,它们趁机加强了对华侵略,尤其是日本。
3.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绝对否定儒家思想,不是一个科学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新文化运动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时间考点试题在线2010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模拟预测52011 辛亥革命对乡村社会习俗的影响例题11.辛亥革命的影响(2011·广东文综,16)下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对乡村社会习俗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这映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B、D两项;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C项。
故本题选A项。
答案:A备考指南辛亥革命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几乎每年都有考题。
命题方向主要是利用新材料创设情境,多角度分析评价辛亥革命。
复习备考时,要重视分析资产阶级探索的表现、特点及影响;还要注意与百日维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分析比较。
深化提升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2)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自由、平等、解放意识的传播。
辛亥革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
(3)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在华的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4)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业救国成为历史的主流,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阶段特征、地位和作用(2011·山东文综,11)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A.解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轻工业发展较快而重工业极为薄弱。
1872~1911年,中国发展最快的两个行业是纺织业和面粉业,纺织业的数量应排在第一位,故D项符合题意。
纺织业的数量不可能小于矿冶业的数量,故A、B两项错误。
C项数值与矿冶业比较接近,也不符合当时重工业明显落后于轻工业的史实,故C项错误。
答案:D备考指南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特征、成因和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从题型上看,选择题与材料解析题都有考查,特别是2011年开放性的材料解析题命题较多。
备考复习时,应从经济变动的角度,理解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认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等。
深化提升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征及地位和作用(1)主要特征①从企业的产生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走过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是在列强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②从工业部门的结构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基本上是轻工业,其中又主要是纺织工业。
③从工业的地区分布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
④从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很落后的。
⑤从企业产生发展的全过程看,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
(2)地位和作用①经济方面:它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②政治方面:它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③思想方面:它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12·天津文综,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解析:“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否定了中国是天下之中的传统观念,强调地球是圆的,中西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这实际是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材料并没有直接提到维新变法、科学救国和向西方学习的相关信息,排除A、B、C三项。
答案:D备考指南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也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
近代各阶级、各派别思想主张及特点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
复习备考时要在归纳主要思想家主张的基础上,多运用相关史料,分析主要思想家主张的特点及差异,认识思想家主张体现的时代特征,认识近代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横向综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历史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产阶级异常活跃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资产阶级处于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地位,流派众多,提出了“改革救国”“革命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思想,他们所组织的运动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是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