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文本分析

合集下载

牡丹亭原文与解析

牡丹亭原文与解析

牡丹亭原文与解析《牡丹亭》原文与解析牡丹亭,是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文言戏剧,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剧之一。

该剧以爱情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梅花之间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

下面将给您详细解析《牡丹亭》的原文内容及背后深层意义。

Act I, Scene 1:(牡丹亭外。

天阴。

)(杜丽娘、女儿)杜丽娘:柳梅花,倩影来时泪点珠。

女儿:天气阴沉沉,愁云密布。

杜丽娘:惜别难留住,泪水终将无数。

女儿:愿娘保重身,常祈庇佑。

杜丽娘:劝君莫分手,思量尔后会相逢。

此段原文为牡丹亭开场,描述了杜丽娘与她的女儿正在亭外欣赏梅花。

通过杜丽娘和女儿的对话,展现了她们的思念之情。

柳梅花出现在场景前,杜丽娘心中掀起了涟漪。

这段开场揭示了杜丽娘对柳梅花的爱慕之情,表达了她渴望与柳梅花再次相见的心愿。

Act III, Scene 2:(庭院中。

天阴。

)(刘阿宝、杜二娘)刘阿宝:杜十娘,你可千万别冤枉我。

杜二娘:你不要再骗我,你心里已有别人了。

刘阿宝:二娘啊,我心里只有你,别听别人的谣言。

杜二娘:你只会说谎,我再也不相信你了。

这一场景发生在第三幕,刘阿宝与杜二娘的对话中,展示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和误会。

刘阿宝试图解释自己被诬陷的情况,但杜二娘已经失去了对他的信任。

通过这一场景,表达了人与人之间信任和沟通的重要性,同时揭示了剧中角色情感冲突的发展。

Act V, Scene 1:(柳梅花枯死之景。

)(杜丽娘、柳梅花)杜丽娘:柳梅花啊,你已经枯死了吗?柳梅花:杜十娘,我花枯心却在,永远爱慕你。

杜丽娘:可惜我们注定无法再相见。

柳梅花:即使身躯销毁,我们的爱依然长存。

在第五幕的开头,通过柳梅花的枯死,象征着牡丹亭爱情的无望。

杜丽娘和柳梅花的对话中,承载着两人之间深深的爱意和无奈。

他们明白,尽管身体已经离别,但他们之间的爱情会永远存在。

这一场景传达了爱情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以及永恒的美好之情。

通过以上解析,我们可以看到《牡丹亭》中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爱情的坚贞与无畏,并探讨了命运和宿命的力量。

牡丹亭文本分析

牡丹亭文本分析

艺术特色
2.2 丰富的人物形象
《牡丹亭》中的人物形象非常 丰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 的性格和命运。这种丰富性不 仅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 了强烈的真实感和共鸣
艺术特色
2.3 独特的结构
《牡丹亭》的结构非常独特,它采用了双线结构,一 条线是杜丽娘的故事,另一条线是柳梦梅的故事。这 两条线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完美的艺术整体 。这种结构方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复杂性和吸引力, 同时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感动
牡丹亭文 本分析
-
牡丹亭文本分析
牡丹亭,这部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巅峰之作的剧作, 充满了诗意的美感与深刻的哲理
x
以下是对牡丹亭文本的分析
爱情主题
爱情主题
1.1 深情挚爱
《牡丹亭》是一部描写爱情的剧 作,它所表现的爱情不同于一般 的世俗之情,它所表现的是一种 超越生死的深情挚爱。这种爱情 在现实中可能难以找到,但它所 代表的理想和追求却具有普遍的 意义
爱情主题
1.2 情与理的冲突
在《牡丹亭》中,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冲突在杜丽娘身上得到了充 分的体现。她因爱上一个男子而违背了封建礼教,但最终却因为无法抗拒礼教的压力而香 消玉殒。这个悲剧性的结局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束缚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2.1 优美的语言
《牡丹亭》的语言优美,充满了诗意。它运用了大量的 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这种 语言风格不仅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美的享受,同时 也深刻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思想深度
思想深度
思想深度
3.1 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牡丹亭》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剧中,封建礼教成为了扼杀爱情的罪魁祸首 。这种批判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启示人们要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幸福

《牡丹亭》文学语言分析

《牡丹亭》文学语言分析
春望逍遥出画堂,(张说)间梅遮柳 不胜芳。(罗隐)
可知刘阮逢人处?(许浑)回首东风
二、从语言风格 上来看——《牡丹亭》体现了雅正为美的
曲体诗有意两语途言:风大格曲宜施文藻,然忌太深; 小曲宜用本色,然忌太侄。须奏之场上,不 论士人闺妇,以及村童野老,无不通晓,始 称通意方真。词—浅—,王全骥无德一毫书本气。——李
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 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
一、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看
2.语言严格押韵,讲究平仄
【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小姐,和你那答 儿讲话去。〔旦作含笑不行〕〔生作牵衣介〕 〔旦低问〕那边去?〔生〕转过这芍药栏前, 紧靠着湖山石边。〔旦低问〕秀才,去怎的? 也〔着不牙生索【儿低香尾苫答薰声也〕绣】,和被〔则你眠旦待把。〕你领天困忍扣呵春耐松,心温,有游存衣心赏一带情倦晌宽,眠,。袖梢儿揾 那梦儿还去不远。
朱家林 黄柏榕 曾庆俊 谢文 俊 叶建成
戏曲语言的基本形式有两种:
一是宾白,用于对话和独白 二是曲词,用于歌唱。
一、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看
语言特 色
二、从语言风格上来看 三、从语言的抒情方式上看
一、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看
1.语言的节奏感
“一出用一韵到底”——李渔《闲情偶寄》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
【步步娇】〔旦〕袅晴吹来闲庭院,摇漾春 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 逗的彩云偏。
【醉扶归】〔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
三、从语言的抒情方 式上看
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 ——王国维《人间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 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 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 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 是花 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牡丹亭》的文本语言分析

《牡丹亭》的文本语言分析

2015.09在汤显祖的所有作品当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牡丹亭》。

汤显祖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①。

其曲文文采斐然,受人赞赏。

清初戏曲家李渔评论《牡丹亭·惊梦》等出说:“此等妙语,止可作文学观,不得作传奇观”②。

如果说,由戏曲文学构成的剧本是一剧之根本,那么语言则是一剧之基本元素。

袁宏道说:“凡传奇,词是肉,介是筋骨”,“词”是指语言,而“介”则指动作,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戏曲语言的基本形态有两种,一是宾白,二是曲词。

前者用于对话和独白,后者用于歌唱。

戏曲语言虽有白、曲之分,但基本上属于诗体语言,因为宾白也是讲究声律和节奏的。

《牡丹亭》之所以在问世后产生巨大影响,除情节、主题的原因之外,其鲜明的语言风格也是该剧为当时的读者群所广泛接受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下面从三个方面对作品的文本语言进行简要的分析阐述。

一、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看,《牡丹亭》语言的成功首先表现在其追求语言的节奏感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一出用一韵到底,半字不容出入,此为定格,旧曲韵杂,出入无常者,因其法制未备,原无成可守,不足怪也。

”③徐朔方先生也指出:“曲文是戏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每出戏由若干支曲调组成。

每支曲调的旋律基本上是已经确定的,作曲的人只能依谱镇写。

曲调的句数、曲句的字数以至平仄、韵脚都有严格的规定。

”④把戏曲的曲调格律问题居于核心位置,实际上就是要求语言必须讲究节奏感。

语言的节奏是由音的长短关系组织起来,它以节拍为基础,而节拍是通过强弱关系来组织音乐的,所以,节奏实是由音强的不同和音的长度不同组成。

戏曲语言节奏是通过等时性的长短、强弱、轻重及其有规则的反复再现所造成的,而最明显的体现莫过于曲牌体的语言,一般是诗化与词化的长短句组成,体现对称和错落的双重之美。

如《牡丹亭》第二出《言怀》,柳梦梅一上场就以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家世:“【真珠帘】〔生上〕河东/旧族、柳氏/名门/最。

论/星宿,连张/带鬼。

《牡丹亭》文学语言分析

《牡丹亭》文学语言分析

《牡丹亭》讲稿戏曲语言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宾白,用于对话和独白;二是曲词,用于歌唱。

戏曲语言虽有白、曲之分,但基本上属于诗词化语言,因为宾白也是讲究声律和节奏的。

《牡丹亭》自问世后产生了巨大的轰动和影响,除了情节和主题原因之外,其鲜明的语言特色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下面我们以第十折《惊梦》为例,从三个方面对其文本语言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看1.《牡丹亭》语言成功首先表现在语言的节奏感上。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一出用一韵到底。

”每出戏由若干支曲调组成,每支曲调的旋律基本上是已经确定的,作曲的人只能依谱填写,曲调的句数、曲句的字数以至平仄、韵脚都有严格的规定。

因此,戏曲语言的节奏感主要是通过对等时性的长短、强弱、轻重及其有规则的反复来实现的。

另外,诗化或词化的长短句,也体现出对称和错落的双重之美。

如《惊梦》一折中,【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这段以【绕池游】为牌名的唱词明显地体现出曲牌本身的音乐性对语言的节奏要求,歌唱时有的字词读得长些、强些,有的短些、弱些,而由读音长短和强弱造成的停顿形成一个音组。

上面唱词最多的是两个音组,其次是三个音组,也有一个音组,音组长短相间、彼此对立、强弱穿插,造成了强烈的音响效果,从而构成了这段唱词鲜明的节奏感。

2.其次,《牡丹亭》的文本语言严格押韵,讲究平仄。

前面讲到语言的节奏感是戏曲语言音乐性的要求,而严格押韵则体现了诗词对戏曲的强大影响,不仅剧中主要的组织部分的词曲都是诗词语法,甚至连不唱的宾白包括上场诗、下场诗,上场对、下场对以及夹杂在大段散白之中的诗句,或袭用前人之作,或作者自制,大多是完整的绝句诗或韵文体的念白,直接继承和发展了五七言诗,剧中唱词均是曲词语法。

如【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

在幽闺自怜。

小姐,和你那答儿讲话去。

〔旦作含笑不行〕〔生作牵衣介〕〔旦低问〕那边去?〔生〕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

古代戏曲《牡丹亭》的剧本解读与演绎

古代戏曲《牡丹亭》的剧本解读与演绎

古代戏曲《牡丹亭》的剧本解读与演绎1. 引言1.1 概述古代戏曲《牡丹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以其丰富的情感描写和优雅的表演形式而享誉于世。

作为明代毛宗岗创作的一部经典剧本,它深受观众和学者们的喜爱。

本文将对《牡丹亭》这一戏曲作品进行剧本解读与演绎分析,探究其故事情节、角色塑造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引言,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接下来是古代戏曲《牡丹亭》的剧本解读部分,包括剧情简介、主要角色分析以及情感描写与表达方式等内容。

然后是对古代戏曲《牡丹亭》的演绎形式与发展历程进行探讨,包括传统演出形式与手段、戏曲改编与现代演绎以及评价与影响力等方面的内容。

第四部分将从保护与传承角度出发,思考古代戏曲如何实现保护和传承,包括现状及问题分析、保护与传承的措施与挑战以及展望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

最后是结论部分,总结文章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并分享个人对古代戏曲《牡丹亭》的认识和感悟。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古代戏曲《牡丹亭》剧本解读与演绎的研究,探索其独特之处和艺术魅力,并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

同时,通过个人对于《牡丹亭》的认知和感悟,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并欣赏这一优秀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2. 古代戏曲《牡丹亭》的剧本解读:2.1 剧情简介《牡丹亭》是明代杂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长篇戏曲,以唐代诗人元稹的爱情故事为基础,讲述了富家女李盛儿与贫书生刘兰芳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该剧共分五十场,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引领观众进入一个虚幻而又美丽的世界。

2.2 主要角色分析《牡丹亭》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位关键角色:- 李盛儿:女主角,富家闺秀,天真善良,追求自由和真爱;- 刘兰芳:男主角,贫书生,才华出众但身份低微,为了追求李盛儿而放弃了学业和前程;- 宋玉郎:假扮成名门子弟的大夫子,并得到李盛儿的宠爱;- 杜鸣九:王府管家,在全剧中既是配角又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角色。

牡丹亭文本分析范文

牡丹亭文本分析范文

牡丹亭文本分析范文
《牡丹亭》是明代散曲《牡丹亭记》的改编戏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
杰出的一部“咸中之味”曲艺作品,也是中国戏曲界中最多产最具影响力
的剧种之一、以下是对《牡丹亭》文本进行分析的一些观点。

其次,剧中的唯美意象是《牡丹亭》的一大特点。

剧中舞台效果的营造、舞姿动作的塑造以及绚丽多彩的服装和道具的运用,使得整个剧目呈
现出瑰丽绚烂的视觉感受。

特别是通过牡丹花作为主要意象的重复运用,
使得整个剧目更具有情感共鸣和艺术感染力。

最后,在剧本结构上,《牡丹亭》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整个剧目共分
三本,每本分为十二回,通过不同的情节设计和人物塑造,使得整个故事
更加生动、丰富。

而剧本的语言也以学问、文雅为主,并充满了诗意和音
韵的表达,使得观众在听觉上也能够得到享受。

总的来说,《牡丹亭》作为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瑰宝,其文本中蕴含着
丰富的思想和艺术成果。

通过对爱情、社会风尚以及诗意表达的巧妙运用,使得《牡丹亭》成为受众欣赏的佳作,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牡丹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也具有普世性的价值,是具有深远影
响力的文学作品。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牡丹亭赏析(1):汤显祖《牡丹亭》赏析“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可能有时男女之间感情的产生,简单到只需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语言,只要感觉对了,一见钟情也就自然而然的会发生。

《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和柳梦梅在梦中相见,便私定终身。

汤显祖这样写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也让故事本身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我们凡夫俗子常常认为梦中的所见所闻是不可靠的,但杜丽娘偏偏就坚信梦中的男子便是他的如意郎君。

杜丽娘为感情能够生,能够死,生生死死都要和所爱的人在一齐,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汤显祖《牡丹亭》赏析在深闺里的杜丽娘寂寞苦闷,虽然她才貌端妍,聪慧过人,但苦于无人欣赏。

无限春光的园林,让她感受到了青春的完美,促使了她对美对爱的思想觉醒和强烈追求。

汤显祖在题词中有这样一段话来解释他的“至情”理论“生者能够死,死能够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贯通于生死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为了追求自由感情,杜丽娘与封建礼教进行了艰苦的斗争,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杜丽娘的死,并不意味着她的斗争就失败了,相反,这正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柳梦梅为了救杜丽娘私自掘墓,两人不告知父母,便私自结婚。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这些行为证明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态度变得更加的强烈。

汤显祖《牡丹亭》赏析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把幻想与现实紧密的联系起来,在情感思想表达上,利用了多重的艺术手法和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我们能够看到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感情是具有虚幻色彩的,但是他们结合所遭遇的阻力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杜宝在得知柳梦梅是他的女婿后,不但不认,还想把他乱棒打死,在得知女儿复生的事后,不仅仅没有高兴,还禀奏皇上擒打妖女。

杜宝之因此这样做是为维护封建礼教。

说白了是怕杜丽娘和柳梦梅两人的行为阻碍了他的官位尊严。

为了物质权利名誉,女儿女婿也能够牺牲。

这就是社会的现实。

《牡丹亭》一部感人至深的戏剧作品,悲中有喜,喜中衬悲。

牡丹亭原文及译文

牡丹亭原文及译文

牡丹亭原文及译文一、引言牡丹亭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绝世佳话,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牡丹亭原文进行解读,并附上英文翻译,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之作。

二、牡丹亭原文《牡丹亭》是一部美丽的悲剧,主要讲述了悬河负鸿门、地府娘娘续草堂、怜香惜玉的故事。

2.1 第一场一个春天的早晨,悲剧的开始拉开了序幕。

女主角杜丽娘来到了寒香亭,和小桃在一起唱歌吟诗,表达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2.2 第二场杜丽娘与柳梦梅两人相识,相爱,并约定了三年后在牡丹亭相会。

2.3 第三场三年后,杜丽娘来到牡丹亭等待柳梦梅的到来。

然而,柳梦梅被其父强行娶给了他人,没有能够来到牡丹亭。

2.4 第四场杜丽娘对柳梦梅的失约感到十分伤心,甚至开始患上了相思病。

她每日祈祷,希望柳梦梅能回到自己身边。

最终,她病倒了。

2.5 第五场悲剧达到了高潮,杜丽娘在梦中遇见了地府娘娘,地府娘娘同情她的遭遇,答应让她重返人间,并在牡丹亭等待柳梦梅。

2.6 第六场杜丽娘醒来后,她发现自己正在地府草堂,地府娘娘从中阐述了她的遭遇和悲苦。

2.7 第七场杜丽娘重返人间后,回到牡丹亭等待柳梦梅。

然而,柳梦梅已过世,二人再无相见的机会。

三、牡丹亭英文译文3.1 Act OneOn a spring morning, the tragedy begins. The heroine Du Liniang arrives at the Hanxiang Pavilion and sings poems with Xiaotao, expressing her longing for a better life.3.2 Act TwoDu Liniang meets and falls in love with Liu Mengmei, and they agree to meet at the Peony Pavilion three years later.3.3 Act ThreeThree years later, Du Liniang arrives at the Peony Pavilion to wait for Liu Mengmei. However, he is forced to marry someone else by his father and fails to come to the Peony Pavilion.3.4 Act FourDu Liniang is heartbroken by Liu Mengmei’s broken promise and evenfalls ill with lovesickness. She prays every day, hoping for Liu Mengmei’s return. In the end, she falls seriously ill.3.5 Act FiveThe tragedy reaches its climax as Du Liniang meets the Goddess of the Underworld in her dream. The Goddess of the Underworld sympathizes with her and promises to let her return to the mortal world and wait for Liu Mengmei at the Peony Pavilion.3.6 Act SixUpon waking up, Du Liniang finds herself in the Court of the Underworld. The Goddess of the Underworld elucidates her experiences and sorrows.3.7 Act SevenAfter returning to the mortal world, Du Liniang returns to the Peony Pavilion to wait for Liu Mengmei. However, he has already passed away, and they will never see each other again.四、结论《牡丹亭》通过三世情缘的描绘,讲述了悲剧主角杜丽娘为爱付出的一切,并以悲剧结局展现了命运的无常和残酷。

牡丹亭文本分析教程文件

牡丹亭文本分析教程文件

牡丹亭文本分析牡丹亭文本分析一、体裁:《牡丹亭》为明代汤显祖的戏剧代表作,与王实甫《西厢记》、孔尚任《桃花扇》、洪升《长生殿》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剧。

剧本形式的文本在明代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汤显祖时期已经是明代后期了,而且是明代的传奇兴盛繁荣时期,各种戏剧形式相互融合,大量戏剧作品涌现,而汤显祖地《牡丹亭》更是明代后期戏剧发展阶段的划时代作品。

二、题材:《牡丹亭》描绘的是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这是明代戏剧的多数作品的题材,这个题材并不算新颖,或者更有旧瓶换新酒的意味在里面,但是却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

首先要看这出戏叙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此剧描写了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

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旁。

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

其后柳梦梅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并叫他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

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但由于战乱发榜延时,仍为书生的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寻找到丈人杜宝。

杜宝认定此人胡言乱语,随即将其打入大狱。

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之后,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认其为女婿。

最终闹到金銮殿才得以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由此可见,汤显祖利用了几层线索去描述这个爱情故事,让这个故事不仅仅只有爱情这个层面,我们可以拨开云雾看到隐藏在爱情背后的几种题材。

1.梦境论:爱情发生总是需要契机与缘分的,而汤显祖的爱情充满了奇幻气息,故事的所有渊源都是由于一场超现实的梦境,杜丽娘无意识的梦却恰巧预兆了将来的爱人,成就一种真实。

梦境成真或许是受到庄周的梦蝶的影响,这种题材穿越千年,让这个剧本眼前一亮,所有姻缘都归于梦境,正如庄子那般梦非梦,蝶非蝶,我非我,看似虚假的真实却对于杜丽娘来说又是最真实不过的。

汤显祖对梦境的情有独钟也让《牡丹亭》延续这种题材,而杜丽娘的这番惊梦为整个戏剧铺垫了神秘色彩。

汤显祖《牡丹亭》注释、分析

汤显祖《牡丹亭》注释、分析

牡丹亭汤显祖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右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出生于江西临川,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

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其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

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①。

人立小庭深院。

(贴)炷尽沉烟②,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③,宿妆残④。

(贴)你侧著宜春髻子恰凭兰⑤。

(旦)剪不断,理还乱⑥,闷无端。

(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

”(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

(旦)取镜台衣服来。

(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罗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⑦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⑧,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⑨,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⑩。

(行介)步香闺女怎便把全向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⑪,亮晶晶花簪八宝填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⑬。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⑭。

不提防沉鱼落雁乌惊喧⑮,则怕的羞化闭月花愁颤。

(贴)早茶时了,请行。

(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襦⑯,异花疼煞小金铃⑰。

”(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上白+下十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⑱,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⑲!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倦⑳,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㉑!(贴)是花都放了㉒,那牡丹还早。

《牡丹亭》文本阅读与接受的特点及意义

《牡丹亭》文本阅读与接受的特点及意义

《牡丹亭》文本阅读与接受的特点及意义《牡丹亭》是中国古代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在文本阅读和接受方面,它具有以下特点和意义。

首先,它是一部典型的南戏作品,语言表达生动、形式多样,充满了音乐、舞蹈和戏曲的元素。

阅读《牡丹亭》,读者可以感受到南戏艺术的独特魅力,领略到古代戏曲的文化底蕴。

其次,《牡丹亭》中的主题是爱情,它描绘了两位相爱的年轻人经历了重重难关,最终终成眷属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婚姻观念、道德规范和家庭关系等方面的特点,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爱情的看法和态度。

第三,《牡丹亭》具有浓厚的艺术性,它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的文字精美,情节曲折,表达深刻,语言优美,读者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体验到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最后,《牡丹亭》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还对后世文学、戏曲和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阅读《牡丹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总之,《牡丹亭》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阅读和接受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 1 -。

牡丹亭文本分析

牡丹亭文本分析

牡丹亭文本分析牡丹亭文本分析一、体裁:《牡丹亭》为明代汤显祖的戏剧代表作,与王实甫《西厢记》、孔尚任《桃花扇》、洪升《长生殿》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剧。

剧本形式的文本在明代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汤显祖时期已是明代后期了,而且是明代的传奇兴旺繁荣时期,各种戏剧形式相互融合,大量戏剧作品涌现,而汤显祖地《牡丹亭》更是明代后期戏剧发展阶段的划时代作品。

二、题材:《牡丹亭》描绘的是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这是明代戏剧的多数作品的题材,这个题材并不算新颖,或者更有旧瓶换新酒的意味在里面,但是却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

首先要看这出戏叙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此剧描写了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

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旁。

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现。

4.人欲论:汤显祖创作的剧本大多数受到明末涌现的启蒙思想家的思想熏陶,他用大量的篇幅描摹了明代两位年轻人为爱情冲破束缚的故事,不管是生死、父母之命、天理皇权,最终都为他们让了步,虽说这是宿命论的一个表现,但是除此之外还表现了汤显祖对人欲的绝对坚持,支持封建社会的年轻人敢于追求婚姻自由,他把人欲的题材放进这部作品中丰富了整部剧的社会历史意义,让它成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三、场景描写:《牡丹亭》用了大量文字去描绘了大好春光,其中是饱含了作者的许多寓意,春天既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固然也是爱情萌发的季节,杜丽娘作为待字闺中的小姐,被束缚在深家大院之中,春景之中,那些万物生长,肆意开放的各种景象都会给她带来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

因此那些春光的描写情景交融地表现出女主人复杂的内心,一颗不愿被封建思想束缚,渴望自由爱情的心,强烈地憧憬着春光。

这些景色描写让看官们大为赏心悦目,身临其境,而且从字面表达来看,这些字词都是清新脱俗,充满青春气息。

1.原文: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牡丹亭》文学语言分析

《牡丹亭》文学语言分析

《牡丹亭》文学语言分析
《牡丹亭》是明代杂剧作家唐寅创作的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题的话剧。

该剧通过描绘悲剧一对相爱的男女,以及他们的离奇缘起、沉思哲理、华
丽词藻等元素,展现了中国古代艳情题材的高品位和舞台艺术的高超境界。

同时,它也是杂剧的最高峰之一,为后来的戏曲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文学语言方面,《牡丹亭》以唐诗宋词为原型,表达了唐代文化的
优美与繁荣。

剧中的对白诗句常常具有华丽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
对偶等。

例如,“双燕囚宿花隔雨,美人迟递水云空”的诗句,生动地描
绘了两位主人公心心相印而又相隔两地的情景。

此外,剧中还经常穿插一
些闲话、广告诗等,用以表达剧中角色的喜怒哀乐、情感起伏等,丰富了
剧情的展开。

除了诗词的应用,唐寅在《牡丹亭》中还采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文学引用,以体现剧作的深度和内涵。

例如,剧中的一段与《红楼梦》相关的话语,表达了爱情的升华和人生的意义;而对于孟母之教、岳母之敬等等,
都展示了中国传统美德和社会伦理观念。

此外,《牡丹亭》还独创了一种叫做“挑腔”的表演形式,使得观众
可以在听到演员的声音和唱腔后,不仅仅从台上演员的动作和表情中获得
信息,还能够通过听觉的方式来感受戏剧艺术的力量。

这种挑腔的方式,
使得《牡丹亭》具有极高的表演性和戏剧性,同时也成为后来传统戏曲的
重要影响。

总之,《牡丹亭》通过华丽的文学语言表达了对爱情、人生、道德等
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其精致的诗词、深刻的哲理以及独特的表演方式,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瑰宝之一。

《牡丹亭》研究综述

《牡丹亭》研究综述

《牡丹亭》研究综述《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自问世以来,《牡丹亭》就备受关注和推崇,其研究也一直是中国戏曲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牡丹亭》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文本研究《牡丹亭》的文本研究主要包括对其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者们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探讨了《牡丹亭》所表达的爱情、生死、人性等主题,以及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同时,对于《牡丹亭》中的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二、演出研究《牡丹亭》的演出研究主要关注其舞台表演形式和演出实践。

研究者们通过对不同版本、不同剧团的演出实践进行观察和研究,探讨了《牡丹亭》的表演艺术特点,以及其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和影响。

同时,对于《牡丹亭》的舞美设计、音乐创作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三、文化研究《牡丹亭》的文化研究主要关注其文化内涵和价值。

研究者们通过对《牡丹亭》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牡丹亭》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同时,对于《牡丹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和影响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四、比较研究《牡丹亭》的比较研究主要关注其与其他戏曲作品、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比较。

研究者们通过对《牡丹亭》与其他戏曲作品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比较,探讨了《牡丹亭》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同时,对于《牡丹亭》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比较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五、跨学科研究《牡丹亭》的跨学科研究主要关注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叉。

研究者们通过对《牡丹亭》所涉及的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牡丹亭》在各个学科领域中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对于《牡丹亭》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交叉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六、研究成果与展望经过多年的研究,《牡丹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者们通过对《牡丹亭》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不仅探讨了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还揭示了其在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牡丹亭赏析(1):汤显祖《牡丹亭》赏析“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可能有时男女之间感情的产生,简单到只需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语言,只要感觉对了,一见钟情也就自然而然的会发生。

《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和柳梦梅在梦中相见,便私定终身。

汤显祖这样写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也让故事本身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我们凡夫俗子常常认为梦中的所见所闻是不可靠的,但杜丽娘偏偏就坚信梦中的男子便是他的如意郎君。

杜丽娘为感情能够生,能够死,生生死死都要和所爱的人在一齐,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汤显祖《牡丹亭》赏析在深闺里的杜丽娘寂寞苦闷,虽然她才貌端妍,聪慧过人,但苦于无人欣赏。

无限春光的园林,让她感受到了青春的完美,促使了她对美对爱的思想觉醒和强烈追求。

汤显祖在题词中有这样一段话来解释他的“至情”理论“生者能够死,死能够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贯通于生死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为了追求自由感情,杜丽娘与封建礼教进行了艰苦的斗争,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杜丽娘的死,并不意味着她的斗争就失败了,相反,这正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柳梦梅为了救杜丽娘私自掘墓,两人不告知父母,便私自结婚。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这些行为证明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态度变得更加的强烈。

汤显祖《牡丹亭》赏析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把幻想与现实紧密的联系起来,在情感思想表达上,利用了多重的艺术手法和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我们能够看到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感情是具有虚幻色彩的,但是他们结合所遭遇的阻力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杜宝在得知柳梦梅是他的女婿后,不但不认,还想把他乱棒打死,在得知女儿复生的事后,不仅仅没有高兴,还禀奏皇上擒打妖女。

杜宝之因此这样做是为维护封建礼教。

说白了是怕杜丽娘和柳梦梅两人的行为阻碍了他的官位尊严。

为了物质权利名誉,女儿女婿也能够牺牲。

这就是社会的现实。

《牡丹亭》一部感人至深的戏剧作品,悲中有喜,喜中衬悲。

汤显祖《牡丹亭》注释、分析

汤显祖《牡丹亭》注释、分析

牡丹亭汤显祖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右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出生于江西临川,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

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其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

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①。

人立小庭深院。

(贴)炷尽沉烟②,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③,宿妆残④。

(贴)你侧著宜春髻子恰凭兰⑤。

(旦)剪不断,理还乱⑥,闷无端。

(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

”(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

(旦)取镜台衣服来。

(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罗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⑦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⑧,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⑨,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⑩。

(行介)步香闺女怎便把全向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⑪,亮晶晶花簪八宝填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⑬。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⑭。

不提防沉鱼落雁乌惊喧⑮,则怕的羞化闭月花愁颤。

(贴)早茶时了,请行。

(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襦⑯,异花疼煞小金铃⑰。

”(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上白+下十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⑱,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⑲!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倦⑳,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㉑!(贴)是花都放了㉒,那牡丹还早。

牡丹亭第十七道觋译文

牡丹亭第十七道觋译文

牡丹亭第十七道觋译文摘要:一、全文概述二、文本翻译与解析三、文化背景介绍四、文学价值与应用正文:【一、全文概述】《牡丹亭》是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昆曲剧本。

本篇为《牡丹亭》的第十七出《道觋》,讲述了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梦梅历经生死,终于在这一出重逢。

全文通过道觋陈最良的口吻,展现了杜丽娘鬼魂与柳梦梅人间的爱情故事。

【二、文本翻译与解析】1.原文:[生扮陈最良上,诗云]:“道逢凶岁感时势,怕听人间讲和亲。

恰遇清明佳节日,闲游洛阳郡。

”[译文]:陈最良遇到凶年,感慨时事,不愿听人谈论和亲之事。

恰逢清明佳节,他在洛阳郡闲逛。

2.原文:[陈见杜丽娘鬼魂,惊问云]:“敢问姑娘,何处乡贯?何姓何名?”[译文]:陈最良见杜丽娘鬼魂,惊恐地询问她的籍贯、姓氏和名字。

3.原文:[杜云]:“妾身杜丽娘,家住长安郡。

”[译文]:杜丽娘回答:“我是杜丽娘,家住长安郡。

”4.原文:[陈云]:“原来是杜太傅之女,闻名久矣!敢问姑娘此来何事?”[译文]:陈最良说:“原来是杜太傅的女儿,久闻大名!请问姑娘此来有何贵干?”5.原文:[杜云]:“清明佳节,游玩至夜,迷失道径。

望先生指引归途。

”[译文]:杜丽娘说:“清明佳节,我游玩至夜,迷失了道路。

请先生指路。

”【三、文化背景介绍】《牡丹亭》以唐代武则天时期为背景,讲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剧本通过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伦理道德以及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四、文学价值与应用】《牡丹亭》在我国古代戏曲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四大传奇”之一。

其文辞优美,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篇《道觋》一折,通过陈最良的讲述,为观众揭示了杜丽娘鬼魂与柳梦梅重逢的线索,使得剧情更加紧张曲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剧本中所表现出的真诚感情和勇敢追求,珍惜身边的人和事,追求美好的生活。

唐代文学巅峰之作——《牡丹亭》文学评论

唐代文学巅峰之作——《牡丹亭》文学评论

唐代文学巅峰之作——《牡丹亭》文学评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被誉为华丽瑰丽的文学巅峰时期,数不尽的杰出作品层出不穷。

而在这无数经典之中,一部特别引人注目,备受推崇的作品就是《牡丹亭》。

《牡丹亭》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描写,为后世文学创作树立了标杆。

本文将对《牡丹亭》进行深入的文学评论,探讨其独特之处和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从《牡丹亭》的情节和结构入手。

《牡丹亭》是一部话本,讲述了柳永与李娘子的爱情故事。

整个剧本分为三十回,采用折子戏的形式。

这种戏曲形式使得《牡丹亭》的表现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剧本中的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柳永与李娘子的相遇、相爱,以及后来的离别与重逢,情感的跌宕起伏,使得故事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此外,《牡丹亭》还以太真投井与太白登云两个典型的悲剧结局作为呼应,更加凸显了爱情的宝贵和脆弱。

整个剧本紧凑有序,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其次,我们来看《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首先,柳永的词曲功力在该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他以流畅婉转的词句,表达出深情厚意的爱情,抒发出对离别和重逢的思念之情。

其次,剧中的音乐和舞蹈也是《牡丹亭》的一大亮点。

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形式,剧中的情感更加生动地表达出来,使观众陶醉其中。

最后,剧中还巧妙地融入了一些寓意和象征。

比如,柳永在剧中所唱的《莺莺传》正是他对李娘子深情厚意的表达,通过莺莺的形象,将爱情之美娓娓道来。

《牡丹亭》作为一部文学巨著,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柳永的爱情故事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了后世文人追求爱情美好的源泉。

其次,剧中的一些情感描写和艺术手法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柳永那独特的词曲风格以及对爱情的细腻描绘,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牡丹亭》以其独特的情节、精湛的艺术表现和对爱情的深刻思考,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瑰宝。

它以其深情的词句、动人的音乐和舞蹈,为观众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牡丹亭记题词原文及赏析

牡丹亭记题词原文及赏析

牡丹亭记题词原文及赏析原文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

予稍为更而演之。

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译文天下多情女子,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就久病不愈,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

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

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

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

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

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记述杜太守事迹的'故事,模仿了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恋爱的传说。

我稍加改动而写成了这个剧本。

至于杜太守拘押拷打柳梦梅,也就象汉代睢阳王拘押拷打谈生了。

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彻的。

自己不是学问贯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

只是一味强调(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的事)从理的角度看一定没有,又怎么知道从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注释弥连:即“弥留”,言久病不愈。

《牡丹亭·诊祟》旦白:“我自春游一梦,卧病至今。

”手画形容:指亲手为自己画像。

见该剧第十四出《写真》。

溟莫:指阴间。

溟,同“冥”。

荐枕:荐枕席。

《文选》宋玉《高唐赋》:“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亭文本分析牡丹亭文本分析一、体裁:《牡丹亭》为明代汤显祖的戏剧代表作,与王实甫《西厢记》、孔尚任《桃花扇》、洪升《长生殿》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剧。

剧本形式的文本在明代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汤显祖时期已经是明代后期了,而且是明代的传奇兴盛繁荣时期,各种戏剧形式相互融合,大量戏剧作品涌现,而汤显祖地《牡丹亭》更是明代后期戏剧发展阶段的划时代作品。

二、题材:《牡丹亭》描绘的是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这是明代戏剧的多数作品的题材,这个题材并不算新颖,或者更有旧瓶换新酒的意味在里面,但是却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

首先要看这出戏叙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此剧描写了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

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旁。

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

其后柳梦梅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并叫他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

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但由于战乱发榜延时,仍为书生的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寻找到丈人杜宝。

杜宝认定此人胡言乱语,随即将其打入大狱。

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之后,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认其为女婿。

最终闹到金銮殿才得以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由此可见,汤显祖利用了几层线索去描述这个爱情故事,让这个故事不仅仅只有爱情这个层面,我们可以拨开云雾看到隐藏在爱情背后的几种题材。

1.梦境论:爱情发生总是需要契机与缘分的,而汤显祖的爱情充满了奇幻气息,故事的所有渊源都是由于一场超现实的梦境,杜丽娘无意识的梦却恰巧预兆了将来的爱人,成就一种真实。

梦境成真或许是受到庄周的梦蝶的影响,这种题材穿越千年,让这个剧本眼前一亮,所有姻缘都归于梦境,正如庄子那般梦非梦,蝶非蝶,我非我,看似虚假的真实却对于杜丽娘来说又是最真实不过的。

汤显祖对梦境的情有独钟也让《牡丹亭》延续这种题材,而杜丽娘的这番惊梦为整个戏剧铺垫了神秘色彩。

2.天命论:《牡丹亭》缘因梦起,而这个梦中的年轻书生在三年后也确是出现了,而杜丽娘命不该绝,故事就是如此鬼使神差地将两个人联系在一起,尽管一波三折,但是犹如命中注定,他们两个人最终克服了众多磨难走到一起,成全了那个梦境。

整个故事情节兜兜转转,而一切都早在梦中预设好了,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天命的信仰,也是传统文化中对天意、宿命的敬畏,即使是最后有皇命难违的情节,也是冥冥中表现出整个中国上至皇室,下至庶民都对天的绝对崇拜。

3.死而复生论:这个题材在这个剧本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杜丽娘早在三年前郁郁而终,但因为柳书生的出现让她的魂魄得已苏醒,最终被爱感化恢复人身。

这让整部剧本更添神秘气息,延续了一直以来中国传说中对生死的描述,死而复生的题材并不常见,但是汤显祖在此用得非常美好,杜丽娘本是为爱情死,亦可以为爱情生,生与死都无法隔绝杜小姐跟柳书生之间命中注定的爱情,这是汤显祖戏剧的理想主义的完美展现。

4.人欲论:汤显祖创作的剧本大多数受到明末涌现的启蒙思想家的思想熏陶,他用大量的篇幅描摹了明代两位年轻人为爱情冲破束缚的故事,不论是生死、父母之命、天理皇权,最终都为他们让了步,虽说这是宿命论的一个表现,但是除此之外还表现了汤显祖对人欲的绝对坚持,支持封建社会的年轻人敢于追求婚姻自由,他把人欲的题材放进这部作品中丰富了整部剧的社会历史意义,让它成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三、场景描写:《牡丹亭》用了大量文字去描绘了大好春光,其中是饱含了作者的许多寓意,春天既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当然也是爱情萌发的季节,杜丽娘作为待字闺中的小姐,被束缚在深家大院之中,春景当中,那些万物生长,肆意开放的各种景象都会给她带来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

因此那些春光的描写情景交融地表现出女主人复杂的内心,一颗不愿被封建思想束缚,渴望自由爱情的心,强烈地向往着春光。

这些景色描写让看官们大为赏心悦目,身临其境,而且从字面表达来看,这些字词都是清新脱俗,充满青春气息。

1.原文: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牡丹亭》《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译文: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

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

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封建家长们把这美好的春光看的太卑贱了。

赏析:这段唱词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雅丽浓艳而不失蕴藉,情真意切,随景摇荡,充分地展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体现出情、景、戏、思一体化的特点。

它紧紧贴合主人公情绪的当前状态和发展走向进行布景。

“姹紫嫣红开遍”,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

“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

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的景象,包蕴的是无奈的情绪一一“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在这里意识到生命的困境,换个角度看待这些唏嘘,则里面并不仅仅残存着纯粹的悲观意绪,主人公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 “云霞翠轩” “烟波画船”,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读者不难从中窥探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期待,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据。

在这段唱词中,从喜乐到苦痛的情绪流变紧紧扣咬着从浓艳的实景向残败的虚景的转变,读者很难剖判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的严格界限,只因在此处,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犹存。

这段【皂罗袍】既是景语,也是情语。

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映衬了杜丽娘的对景自怜的伤感,其内心深处顾影自怜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喷薄而出。

在昆曲演员们慢回首低沉吟的缠绵哀婉咏叹下,杜丽娘的内心情怀被反复地抒发。

2.原文:【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牡丹亭•惊梦》)译文:晴空里袅袅飘动的游丝,被微风吹进了寂静无人的庭院,春光荡漾,如同千万根轻柔的细线。

赏析:这两句可用于描写风和日丽、令人感到温暖恬适的融融春色。

用摇漾的线来比喻荡漾的春光,变无形为有形,显得生动确切,而又十分新颖。

这里是著名的游园惊梦的场景,在如此美好和谐的春光中,也一如年轻女子的大好时光,撩动心弦而不自知的温柔,将女子的心境寄托在园中那些无限春景,看来真是让人如痴如醉,想入非非。

3.【好姊姊】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赏析:这一段依旧描写春光,更有渐入佳境的意味。

杜鹃啼叫,牡丹归春,各种夺人眼球的景色让故事的发生环境更加生动,富有意境与情趣,更是无时无刻不提醒着观众这些都深刻反映着主人公内心的向往追求,春光无限好,我心亦娇, 一切的美好事物即使是梦境,都在美好的光景中产生,此情此景,让人看了感慨主人公的细腻心思,也陶醉其中。

四、人物刻画:1.杜丽娘: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是作者自己对杜丽娘的评价,一个爱得深沉的女子,为了爱情不求生不求死,为了自由冲破规矩教条,这是令人怜的女子,穿越了三年的时空里,她一直对梦境的书生念念不忘,即使是漂游的鬼魂,其实也是对自己内心那份对人欲的向往,也是这种追求能够让她得已重生,真正得到心中所爱。

剧本里穷极了所有最动人哀婉的语言来刻画这个由人到鬼,由鬼到人的官宦小姐。

杜丽娘说她“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惊梦》)又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寻梦》)联系起来看,所谓“由人恋”,意为对美好的事物想爱就爱;“随人愿”,意为为了追求美好的事物要生死相随;“无人怨”,意为即使死了也无怨言。

《牡丹亭》写杜丽娘的思想与行动同步,正是这个作品的成功之处,也是杜丽娘形象塑造中最有光彩之处。

《牡丹亭》写杜丽娘的性格发展和心理活动,层次鲜明,细致熨贴。

游园以前,她感到“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游园时,她的心情由“闷” 而“寻”,因为感受到大好春光而要追求爱;惊梦时,由“寻”而“欢”,终于找到情人;梦后,"欢"而"空”,因为所爱的人无处寻觅而感到空虚寂寞。

从《寻梦》出到《回生》出,杜丽娘的心理也写得相当细致,且有跌宕起伏。

不过,在还魂以后,她的性格特点几乎消失,她的婚姻遭到父亲反对,面对封建礼教观念的阻力,她不敢反抗,性格显得苍白无力。

2.陈最良:陈最良也是《牡丹亭》中刻画得较有特色的人物。

作为一个思想僵化的老秀才、老学究,他是杜丽娘的对立面。

陈最良形象的突出特征是死守儒家经典教条,僵死地,固执地拘泥于儒家训教的言行,让我们看了感到滑稽可笑,这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精神受到严重摧残的畸形者形象。

作品通过这一形象进而批判了这一制度。

陈最良“两年失馆,衣食单薄”,因此一些人叫他“陈绝粮”,可见他的贫穷状况。

当听说杜宝要聘他为教书先生时,他还谦虚地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以至府门学子也拿他逗趣“人这饭,有得你吃哩”。

当杜丽娘要为他的夫人“绣对鞋儿上寿,请个样儿”时,他随口就道:“依《孟子》上样儿,做个不知足而为履罢了。

”当她看到杜丽娘有病时,还说:“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

”他为杜丽娘诊断,药方也全依《毛诗》开配。

当他看到杜丽娘的棺木被劫时,立刻想起圣人的教诲:“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犊中,典守者不得辞其责。

”他被李全俘获,李全让他讲些兵法他语无伦次地说:“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不对说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将《论语子罕》中的话混到了《卫灵公》篇中,获得的却只是空洞的教条。

他的一切言谈举止,已经自觉的纳入了封建礼教的规范之中,同时他也变得迂腐不堪了。

我们仔细地去分析便可发现作者的讽刺艺术也是在陈最良身上体现出来的,作者虽说通过一些夸张手法对其进行讽刺,但这种讽刺是含有同情的泪水的。

实际上,作者批判讽刺的不是陈最良本人,而是造成这一性格的科举制度,陈最良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是受统治者驱使的弱者。

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处于封建底层知识分子的种种对立而又统一的性格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