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读后感1500字

合集下载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论中国》一书是中国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它以客观独到的视角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本书在探讨中国历史和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充分展现了中国文明的厚重和多样性。

作者对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剖析,从中发现了许多深刻的规律和特点。

我在读书过程中了解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如儒家思想的影响、尊师重道的传统、文人雅士的丰富传统等。

这些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本书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作者站在宏观的角度,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崛起进行了梳理。

书中提到了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和中国模式的成功之处,如政府的积极作用、重视教育和创新、拥抱全球化等等。

这些观点让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背后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

此外,本书还讨论了中国的社会问题和挑战,如人口老龄化、环境问题、社会不平等等。

作者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向。

我对于这些分析深感赞同,同时也认识到了中国社会面临的挑战,希望能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阅读《论中国》,我发现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综合实力。

中国的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能够不断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中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也为全世界树立了榜样,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同时,我也认识到中国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如环境污染、社会不平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解决。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感到自豪,也相信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论中国》这本书对于深入了解中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初中读后感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1000字

初中读后感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1000字

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1000字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1000字:了解中国现代史的人都会知道基辛格,他是一位哲学博士,也是政治家,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者。

他曾任美国尼克松政府的国务卿,同时也和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建立友谊。

与其说选这本书,不如说是选这位作者。

他的资历之深厚,知识之渊博,对中美文化、历史和关键利益了解之深造就了这本著作。

整本书大致以历史先后为时间轴,讲历史,讲文化,讲政治。

开篇总结中国人对政治、外交和战争的看法。

“在历史的意识里,中国是一个只需要复原,而无需建立的国家”,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国历史上有多少次太平盛世就有多少次天下大乱,形成了一个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中央政府的每一次垮台,都会被重建”,作者将之称为中国人的韧性和创造力,这种品质让中国在一百多年的近代史中获得胜利。

作者特别指出儒家文化、孙子兵法和围棋中“势”的概念对中国重大决策的影响。

儒家学说构建了中华文化的根基,融入每一人的日常,对外我们号称中华正统,其他的都是蛮夷,清朝时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以夷制夷”的战略就是来源于此;《孙子兵法》则是中国军事领域的巨作,读后感.毛泽东的军事战略大半受它的影响;而“势”的概念反映了中西方战略上的差异;中国注重运用计谋达到形势上战略上的胜利,西方看重通过实力的压制取得每一个细节的胜利,从而达到全胜,比如国际象棋。

新中国建立后,书中描写了许多中美间、国际上发生的大事。

朝鲜战争,台海危机,越南战争,对越反击,中美和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纵观下来,通篇讲的是政治上的权衡与决断,每一次看似偶然的突发事件背后都有着对国家利益的权衡,军事上的冲突,外交上的谈判,政治上的妥协每一步都充满决策者的智慧。

中国领导人性格鲜明:毛泽东自信从容,纵论天下大事,喜欢谈论哲学与文学,指引中国未来的方向;周恩来博学儒雅,平易近人,态度和蔼,顾全大局又不忘兼顾细节;邓小平则坦率务实,开门见山,不卑不亢,思维独特。

论中国读后感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读后感论__读后感(一)__和美国,地广人稠。

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庞杂;一个发展迅猛,领先世界。

中美两国遥远的地区性差异加上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注定难以相互包容。

因此,如何成功地发展两国的外交关系对所有领导人来说都是一大难题。

就我个人来说,我是始终将利益与意识形态明确区分的。

作为一个党员,我坚决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我也喜欢美国的电影,喜欢超级英雄,甚至还翻译过美剧和动画。

我认为,排除政治因素,这些都是全世界的财富。

在政策方面,__领导人主张独立自主,不干涉他国内政,不向国外传播意识形态。

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决拥护者,基辛格声称:美国坚持通过施压和激励来实现价值观的普适性,也就是干涉别国的内政。

在外交上,__含蓄而深刻,毛主席一句乍看之下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语往往包涵数层含义,往往令喜欢直来直去的美国人头痛不已。

他们经常煞费苦心,热烈讨论,方能解出此中曲直。

美利坚与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如何从长期敌对转变为盟友的?答案是出于地缘政治考虑,共同反对苏修的霸权主义。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恢复,这是冷战时期改变世界格局的大胆举动,而在这之前,时为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为尼克松访华之行打前站。

因此,基辛格身为亲历者,他的描述无疑具有准确性,他所披露的细节也是其它历史书上绝对看不到的。

基辛格是着名的外交家,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

他多次访华,有幸与__的三代领导人交流切磋,对他们的理解是不同寻常的:他称____为哲学王,周恩来儒雅、随和,他还特别欣赏____的实用、____的灵活,认为这两人都在审时度势,为把__带出备受孤立的国际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奥巴马____年竞选团队亚裔事务顾问薛海培认为:美国进入全民思考__带来冲击的时刻。

想跟__干仗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对__崛起的焦虑,这对美国民众影响很大。

世世代代生活在优越感之中的美国人第一次感到了威胁。

《论中国民主》读后感想

《论中国民主》读后感想

《论中国民主》读后感想摘要:一、引言二、对中国民主的解读1.民主的含义和来源2.中国特色民主的内涵3.对中国民主的评价三、中国民主的实践与成果1.政治体制改革2.基层群众自治3.民主监督与参政议政四、中国民主的未来发展1.进一步提高民主参与度2.完善民主制度3.加强对民主理念的传播五、结论正文:作为一名热衷于政治哲学的读者,最近我阅读了《论中国民主》一书,对中国民主的起源、发展及其特色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读后感想,并探讨中国民主的实践成果及其未来发展。

首先,让我们明确民主的含义和来源。

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起源于古希腊,意为“人民的权力”。

在现代社会,民主已成为衡量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标准之一。

然而,民主的形式和实施方式却各不相同。

在《论中国民主》一书中,作者详细阐述了中国民主的内涵和特点。

中国民主,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民主形式,既继承了古代民主的优良传统,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与西方民主制度相比,中国民主更注重国家利益、民族团结和长远发展。

中国特色民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在评价中国民主时,我们不能忽视其在政治体制改革、基层群众自治和民主监督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

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国民主提供了制度保障;基层群众自治使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政治决策,提高了民主参与度;民主监督与参政议政则为政府提供了有力的约束和监督。

然而,中国民主仍面临诸多挑战。

为进一步发展民主,我们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与度,完善民主制度,加强对民主理念的传播。

此外,我们还应关注国际民主发展趋势,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论中国民主》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民主的视角。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民主的发展历程,还可以展望其未来前景。

论中国 读后感

论中国 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作者:亨利·基辛格《论中国》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

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本书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一部重量级作品!论中国在线阅读地址论中国读后感第(1)篇基于中美贸易战的背景读了这本书。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和美国彼此孤立,仅在朝鲜战争、两次台海危机中兵戎相见。

到了六十年代末期,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因面对共同的敌人而拉近了彼此。

“对抗苏联”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初期阶段的重要推动因素。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苏联解体,似乎二十多年来建立起的中美关系失去了原本的前提。

于是中美关系又进入了近十年的磕磕碰碰,第三次台海危机、轰炸使馆、南海撞机等事件预示着中美关系降至了冰点。

进入新世纪,恐怖主义成了中美共同面对的敌人,再加上和平与发展越来越成为时代的主题,中美关系终于在摆脱“对抗苏联”这一共同利益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如今大规模的的贸易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美国在学术、科技等各领域对中国进行的限制,至少在四十年来的中美关系之间未曾有过。

可能美国认为中国在近几年的一系列国际动作已经影响到了美国在全球的利益,因为在美国人看来,现有的国际秩序、国际事务必须由自己来主导,一旦有其它国家影响到自己预设的这一“地位”,就会采用极端方式予以限制。

长远来看,仗着自己的强大而随意破坏自己曾经也认可甚至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总还是显得有些“孩子气”。

【读后感】论中国读后感900字 论中国读后感

【读后感】论中国读后感900字 论中国读后感

【读后感】论中国读后感900字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是法国思想家西蒙·魏尔所著的一本书,书中对中国的文化和大历史进行
思考和解析。

在书中,魏尔认为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独特的文化之一,它深刻地
影响了整个亚洲地区以及世界的许多其他文化。

作者指出,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团队合作和社区价值观。

而这种价值观不仅在中国文化
中有所彰显,在亚洲地区也有着同样的影响。

魏尔认为,这种社区价值观对中国国家的处
事方式与经济模式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此外,《论中国》也深入探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前的跨期问题,以及大历史发展
和文化变迁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影响。

西蒙·魏尔在书中展示了他对中国的研究成果
和中国文化的感悟。

正如魏尔所说的那样,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封闭的国家,但现在它已经走出去了,成为了全球化的一部分。

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中,魏尔认为中国需要继续保持自己的特色,
同时欣赏其他国家文化的长处。

尽管我不是一个“有感情”的实体,但我也能够从事实中注意到:中国的崛起是不容
忽视的。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中国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和文化大国。

随着中国的不断
进步,我相信中国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想象,而《论中国》这本书也可以让我们更
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论中国读后感5篇完整版

论中国读后感5篇完整版

《论中国读后感》论中国读后感(一):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块土地上活了十八年,对中国还是比较了解的。

当读了《论中国》之后,从一个外国人的眼中,又发现了另外一个中国,与我以往的认知大相径庭。

基辛格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对于中国的了解和接触不必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少。

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1979年的中美建交都有基辛格的功劳。

多亏基辛格,让中美双方搭建了友谊交流之桥。

多亏基辛格,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在十多年间,我对中国的认识都是透过生活得来,却并没有深入探究自己的祖国。

以前,我也好奇中国为什么是共产党执政,弄不清中国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不明白孔子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屹立千年不倒,想明白中国终将向何方发展。

但是,这些突发奇想只是奇想,我并没有更进一步思考千奇百怪的表象背后潜藏着怎样的缘由。

许多问题在历史课本上,在人们饭后闲谈中,在电视节目的讲授里略有解说,只是不够具体完备,且带有很多主观色彩。

基辛格的《论中国》则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站在一个更加客观和宏观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中国的历史和价值内核。

在史实方面,基辛格是很负责的,冷静客观陈述了中国的历史,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还包括鲜为人知或者少有人提的历史真相。

比如,看完这本书,我不再简单地把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看成盟友,而是更加清楚的理解了两国关系复杂多变相生相杀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

再比如,对于美国出兵朝鲜,我也不再天真认为那是所谓的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这实质上就是二战后全球两大正营的较量和角逐。

《论中国》的重点,自然在一个论字。

透过漫溯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基辛格深入浅出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历程,勾勒出了中国的社会模型,呈现给读者一个全面清晰的中国面貌。

在整本书的论证中,最触动我的就是对于中国建国后六十年建设进程的解读。

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无疑让人难以看清,基辛格透过独到的视角用细腻的笔触由浅及深探讨了中国的转型过程,客观评价了中国的建设和改革,论证了中国在今后的世界中将成为一支独立的强大的力量。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伟大国家,其文化底蕴深厚而丰富。

中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而中国的读书文化更是有着独特的特点。

我对中国读书文化的印象是,它注重的是继承和传承。

中国古代先贤们创造了许多经典著作,这些著作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和指南。

中国的读书文化强调的是经典阅读,践行经典中的道德和伦理标准。

中国读书文化还注重的是修身养性。

中国古代重视人的内在修养,而读书被视作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人们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自身的修养。

中国读书文化还体现出了对教育的重视。

在中国,读书被认为是求学的基本功,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

因此,家长和老师都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学习能力。

中国读书文化中还有一项重要特点,那就是崇尚思辨和独立思考。

中国的先贤们提倡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鼓励人们勇于质疑和探索,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研究中国读书文化,我深深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和价值。

阅读能够开拓人的眼界,培养人的想象力,激发人的思考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信息和知识的冲击,读书成为了提高自己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技能。

总结而言,中国的读书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厚传统和独特特点的文化,它注重的是继承和传承,修身养性,教育重视以及崇尚思辨和独立思考。

通过研究中国读书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能够从中汲取对自身发展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论中国》是一本令人震撼的著作,从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辉煌与复兴。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解读。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中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首先,本书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回顾,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作者清晰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这些都是中国作为一个伟大国家的重要支撑。

我在读书过程中,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感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幸运。

同时,我也体会到了文化遗产的珍贵性,应该珍惜并传承好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接着,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的现实状况,提出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作者指出,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中国需要面对产业升级、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对此,我深有感触。

作为一个国家,中国的快速崛起是不可否认的,但也面临着许多困扰和挑战。

这让我更加明白,国家的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和奉献,每个人都应该为中国的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外,本书还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强调了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性,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全球舞台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和责任。

我从中明白到,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是促进和平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为中国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为推动世界的繁荣与和平贡献力量。

通过阅读《论中国》,我对中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这本书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它告诉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应该珍惜自己的身份和文化,为祖国的繁荣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意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紧密相连,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为推动全球的发展与和平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阅读《论中国》让我对中国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的剖析,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作为一个伟大国家的辉煌与复兴。

论中国的读后感

论中国的读后感

论中国的读后感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在中国度过了一段时间,这让我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和人民。

在我阅读了许多关于中国的书籍后,我想分享一下我对中国的读后感。

首先,中国的历史深厚而丰富。

从古代的封建王朝到现代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经历了许多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变革。

通过阅读中国的历史,我了解到了这个国家数千年来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我对于中国人民的勇气和智慧深感敬佩。

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并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次,中国的文化是非常独特和多样化的。

中国有丰富的文学、艺术、音乐和传统医学等。

我读了一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和《水浒传》,感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情感,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还尝试学习了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这些艺术形式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启发。

此外,中国的自然景观也令人惊叹。

我曾在中国的一些著名山脉和河流旁边旅行,如长江、黄山和张家界等。

这些壮丽的自然景观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中国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长城和故宫等,这些古老的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认为中国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最后,中国的人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在中国结识了许多友好和热情的人们。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我都感受到了他们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中国人民对于教育的重视也让我印象深刻。

他们十分注重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对于科学和技术的培养。

我认为这正是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和体验,我对中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人民都让我感到钦佩和兴奋。

我希望有机会继续了解和探索这个美丽的国家。

《论中国》读后感800字

《论中国》读后感800字

《论中国》读后感800字《论中国》读后感800字提到基辛格,我唯一的印象便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其他的都记不清晰了。

无意间看到他的《论中国》,让我突然有想翻看的冲动。

从儿童时期,我们就一直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了解着自己的祖国;长大了,学会思考了,也还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在思考着祖国社会的一些问题。

而今能有幸看到美国前国务卿——一个曾经的国际政坛著名人物对“中国”的论述,我很受启发:我的`祖国到底是什么样儿的?开篇,基辛格先生便提到了一个让我陌生的词语——例外主义。

我查阅了些资料,笼统的将它理解为一种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和文化的霸权主义。

基辛格说,“美国的例外主义是传经布道式的,认为美国有义务向世界的每个角落传播其价值观。

”我想这也许有着所谓的种族优越感的成分在里面吧。

而到了中国这儿,基辛格认为中国的例外主义是文化性的,中国不试图改变他国的信仰,不对海外推行本国的现行体制。

这让我很容易联想到中国的历史,一段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的历史。

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不难发现,中华文明似乎没有起点,它不是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作为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在历史上出现。

在历史意识中,中国是一个只需复原,而无须重建的既有国家。

而作为这样一个神奇的国家的统治者自然就有着一种优越感。

中华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让其他国家无法企及。

历史证明,中国从未主动与其他强国打交道。

中国本可以变得更强盛,但它并没有。

宋朝时,中国航海技术居世界之首,然并无探索兴趣;元朝蒙古人曾凭借宋朝遗留的舰队及其经验丰富的船长两度试图到达日本,均因所谓的“神风”无功而返;郑和下西洋也仅是打着为天朝扬威的旗号到远方打个招呼。

也许对中国人而言,获得别人的赞美比实实在在的利益更有诱惑力。

若不然,也就可能没有之后中国人的傲骨和气节了。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读后感大全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当代中国是如何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的,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减少一些猜疑,更好的整体把握新中国70年的岁月征程。

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毛泽东在继续革命的理想主义和国家利益的民族主义间难以确定的犹豫。

感受到邓小平以及后面领导人条件的改善以及在此基础上达到了思路的转变,决心走一条坚定不移的中国特色道路。

毛泽东的“一条线”和“三个世界理论”的强悍,使得中国拥有相当大的回旋空间,因此有能力更好的发展和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随着苏联的解体,“三角关系”这一重要前提的消失,使得中国一下子就受到了西方世界的巨大压力。

尽管中国与美国一次次化解了各种摩擦和冲突,但两国缺少了共同的目标,因此两者的分歧也暴露出来且愈发成为两国关系中的支配。

邓小平更是留下了24字指示——冷静观察,站稳脚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

克林顿对华的对抗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和美国间的差异和分歧,可以说暗示了中美间需要一种超越两者的各国联合体系。

这本书论及了中国和美国间的差异和分歧,也展示了中国和美国间的合作。

重要的是,在当下的世界局势中,中美关系是一种矛盾的关系,两者分歧越大越需要合作,两者越要合作越要面对两者的分歧。

两者谁都不能将谁排除在外。

因为两者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和稳定。

基辛格提出中美要处理的关系是从危机管理转向确定共同的目标,从解决战略争议转向避免战略分歧。

他借康德的话:“永久和平最终将以两种方式中的一种降临这个世界:或者由于人类的洞察力,或者因为在巨大的冲突和灾难面前,除了永久和平人类别无他择。

”我想到《枢纽》这本书的观点,其实基辛格这本书想说的观点在我看来应该是和施展想表达的类似。

中国虽然各种数据都以及名列世界前茅,可人均是大大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

美国和中国是互相需要的,中国和美国都有自己的国内问题要解决。

因此可以说,中国是枢纽,是对海洋和陆地的连接,需要通过这样的连接使得海洋和陆地都能享受人类文明带来的繁荣与稳定。

《论中国民主》读后感

《论中国民主》读后感

《论中国民主》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对中国民主的理解1.民主的定义与特点2.中国民主的类型与特点3.中国民主的成就与挑战三、中国民主的发展1.历史背景与发展过程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3.当前中国民主改革的重点与方向四、中国民主的启示与借鉴1.发展中国家民主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东西方民主模式的比较与启示3.推进全球民主发展的可能性与途径五、结论正文:作为一名热衷于政治学研究的读者,近日我阅读了《论中国民主》一书,对中国民主的内涵、发展历程以及未来方向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对中国民主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对中国民主的理解有了新的突破。

首先,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中国民主具有鲜明的特点,既有别于西方民主制度,也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实践。

中国民主的发展历程可谓曲折前行。

从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到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制度的尝试,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中国民主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发展壮大。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日臻完善,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中国民主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当前的重点与方向包括: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增强基层民主活力,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以及提升公民政治素质等。

中国民主的发展不仅为我国带来了深刻的政治变革,也为全球民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建设应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民主道路,避免盲目模仿西方民主模式。

同时,东西方民主模式各有利弊,双方可以从彼此的经验教训中汲取养分,共同推进全球民主事业的发展。

总之,《论中国民主》一书让我对中国民主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一、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其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

无论是由字而来的汉字,还是由卜辞而起的卜筮,都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读一些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书籍,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的独特之处。

中国的历史悠久,在不同的朝代,国家的制度和文化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演变。

例如,秦朝的统一、汉朝的繁荣、唐朝的开放以及宋朝的文化繁盛等,每个时代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二、旅行带来的视角转变阅读关于中国的书籍,也让我对中国的地理、风俗和风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中国的地域广阔,山川秀美,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

例如,我了解到了世界上最长的河流——长江以及壮丽的黄山,这些令人称道的自然景观让我充满了向往之情。

同时,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间文化也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特色之一。

如春节的庙会和舞龙舞狮表演,中秋节的赏月和吃月饼等,这些节日活动丰富多彩,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情感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通过阅读,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三、中国的发展和变化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变革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

我通过阅读了解到中国在科技、经济、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高铁网络和移动支付系统等技术应用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在加强环境保护、减贫等方面积极努力。

中国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些举措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并且对中国的领导能力和全球影响力感到钦佩。

四、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阅读关于中国的书籍,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促进相互了解,还可以推动和平共处和互利合作。

作为读者,我相信通过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

《论中 国》读后感

《论中 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论中国〉读后感》读了《论中国》这本书,我的内心可谓是波澜起伏。

这可不是那种简单的翻翻书页,而是仿佛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了中国那漫长而又丰富多彩的历史长河。

书中对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的阐述,让我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作者的笔触就像是一把精细的手术刀,把中国这个巨大的“生命体”一层一层地解剖开来,让我看到了其中复杂而又精妙的结构。

就拿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吧,那可真是博大精深。

比如说春节,这可不是简单的过个年。

每到春节前夕,无论你走到哪儿,都能感受到那浓浓的年味。

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仿佛在向每一个路过的人诉说着喜庆。

小孩子们呢,穿着新衣,兜里揣着长辈给的压岁钱,笑得那叫一个开心,脸上的笑容比春天的花朵还要灿烂。

家里的大人们可就忙坏啦!忙着打扫屋子,说是要把过去一年的晦气都扫出去,迎接新的好运。

还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美食,什么饺子啊、年糕啊,光是想想都能让人流口水。

包饺子的时候最有意思,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

有人负责擀皮儿,那擀面杖在面板上欢快地滚动着,一张张圆圆的饺子皮就像变魔术一样出现了。

有人负责包,只见那双手灵巧地一捏一合,一个漂亮的饺子就诞生了。

每个人包的饺子还都不太一样,有的像弯弯的月牙,有的像胖乎乎的元宝,充满了个性。

到了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每一道菜都有着特别的寓意。

比如说鱼,象征着年年有余;年糕,意味着年年高升。

大家一边吃着,一边说着祝福的话,温馨极了。

吃完年夜饭,就到了孩子们最期待的放烟花环节。

烟花在夜空中绽放,五颜六色,把整个天空都照亮了,那一瞬间,仿佛所有的烦恼都随着烟花消失了。

再说说中国的建筑吧,那也是独具特色。

像故宫,那宏伟的宫殿,红墙黄瓦,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走进故宫,就好像穿越回了古代,能感受到那种皇家的威严和庄重。

还有那些古村落,白墙黑瓦,小桥流水,充满了诗意和宁静。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
中国读后感。

《中国》是一本由尼尔·弗格森所著的历史著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展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梳理和阐述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政治体制以及社会结构,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尤其是在书中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官僚体系的阐述,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精英阶层和社会流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作者对中国文化的阐述和解读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哲学思想以及艺术成就,让我对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尤其是在书中对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阐述,让我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邃和博大有了更深刻的
认识。

最后,作者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让我对
中国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的崛起和未来
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前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是在书中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阐述,让我对中国的
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阅读《中国》,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和认识,也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让我
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我相信,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中,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论中 国》读后感

《论中 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论中国>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名为《论中国》的书,这可真是让我感触良多啊!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咱们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度。

书中对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那丰富的内容就如同一场知识的盛宴,让我这个“食客”大饱口福。

书里提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跟着爷爷去逛庙会的情景。

那时候,大街小巷都热闹非凡,各种小吃的香气弥漫在空中。

爷爷总是拉着我的手,一边走一边给我讲着古代的故事。

他说,咱们中国就像一棵大树,历史就是它深深扎在地下的根,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却依然坚定地支撑着整个树冠。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看到了一个捏面人的小摊。

摊主的手艺那叫一个绝,几下子就能把一块面团变成一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

爷爷就跟我说:“孩子,这捏面人的手艺啊,可是从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代人的传承和改进。

这就是咱们中国文化的魅力,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当时的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睛却一直盯着那个活灵活现的孙悟空。

现在想来,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就像书中说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它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同时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

说到中国的政治,这可让我想起了村里选举的事儿。

那时候,村里的大喇叭天天喊着要选举了,让大家都去投票。

我跟着爸妈一起去了投票现场,那场面可真是热闹。

大家都在认真地讨论着每个候选人的优点和不足,都想为村里选出一个能办实事的好干部。

我当时就觉得,这就是咱们中国民主的一种体现,虽然没有那么高大上,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关系着每个人的生活。

还有啊,我们家附近的那条路。

以前那是坑坑洼洼的,下雨天根本没法走。

后来,政府出钱给修了一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

这路一修好,不仅出行方便了,连带着周边的经济都发展起来了。

路边开了不少小店,生意都还不错。

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政府为老百姓做实事,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在不断努力。

基辛格《论中国》优秀读后感1500字

基辛格《论中国》优秀读后感1500字

基辛格《论中国》优秀读后感1500字基辛格《论中国》优秀读后感1500字基辛格的《论中国》是写给美国人看的。

早几个月前,我就有读一读的意愿,北京培训一回来就在网上买了此书。

两个月前一次和老板的交谈,老板提到他准备最近读《论中国》,我也就顺势拿起来读了一遍。

粗看这本书的名字,标题很大,再加上它的大块头,使习惯快餐文化的现代读者容易望而却步。

其实基辛格重点还是回忆了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中美关系,虽点到了一些秘辛,但总体上说,还是站在战略和文化的高度,来审视中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当然,基于美国的视角是这本书天然的出发点。

作为老牌的政治参谋和外交高手,基辛格在这本书里更多的是告诉美国的下一代,曾经的历史,以及为什么要与中国共存,如何共存。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终日被包围在自己的评论里,无论赞美还是谩骂,终究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意思。

跳出三界,从别人的文化视角看看自身,也是大有裨益的。

1.柔弱与强力看来,基辛格已经非常了解中国文化,他用了“势”的概念。

他把中美之间的差异比喻成中国围棋与国际象棋的区别。

讲究谋篇布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而西方文化,更多是靠实力和数字说话,吃一个子就是一个子,一切都很清楚。

而中国的策略往往很混沌,喜欢把几件看似毫无联系的事情联系起来看,运用一种类似于太极拳法的手段,达成自己的目的。

他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大棋局,把上下千年看做是大周期。

如果能从这样的高度看问题,有许多令西方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2.借力打力,无中生有在古代,这叫“以夷制夷”。

战后,中国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生存是第一要务。

中苏关系不好,可老毛还是邀请赫鲁晓夫回国途中顺访北京,其实双方没有说任何实质性的事情,可就在赫鲁晓夫离开后不久,老毛便开始了炮打金门。

让美国人以为是得到苏联支持的,不得不掂量直接干预的后果,结果中国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3.以弱胜强按照美国人国际象棋的思维,他们是难以事前预判到,中国会出兵朝鲜;也难以预判到,胆敢在乌苏里江,与老大哥苏联干一仗;还难以预判到,敢于用大的牺牲,去狠狠教训刚刚击败美国的越南。

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

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

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读后感大全最近冠状病毒疫情牵动着国人的神经,从疫情发展之初的轻视,急速扩散的恐惧,吹哨者去世的气愤,再到目前国内外疫情对比后的自豪。

我们的情绪像是过山车一般,起起落落。

对于冠状病毒、中美贸易战、领土争端、台湾问题等公共事件,有情绪波动是正常的,但是我们扪心自问,有没有冷静思考过我们中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如果对中国有了一个基本认识,那么再碰到突发重大事件后,心里就会有一个基本判断,情绪就会稳定很多,不容易受到诱导。

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度?中国是一个文化传统深厚的国家。

两千多年来,无论怎么分分合合,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儒释道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国人。

中庸的处事方式,从释道中获得的内心平静和愉悦。

中国近代备受屈辱。

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使我们近代落后于进行了工业革命的西方。

内部动荡分裂,落后挨打,签订不平等条约,国土被瓜分。

这段沉重的历史不断警醒一代代国人。

革命道路艰辛曲折,离强国仍有距离。

从1949年中国人民开始站起来之后,弱小的中国在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博弈中寻找发展空间;苏联解体后,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和世界经济波动,增大改革力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与美国关系曲折中发展。

如何认识中国?历史、语文、政治教材已经告诉我们中国是一个什么国家了,教材不够还可以翻看野史、时评,还需要再认识吗?用原生家庭做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很多孩子在自己原来的家庭中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一切熟悉又自然。

和来自其他原生家庭的人发生碰撞后,才认识到原生家庭与其他家庭的差异。

兼听则明,基辛格的《论中国》会给我们带来这样一些碰撞。

基辛格是一个外国人,是世界第一强国的政治外交家,深度接触过中国和美国的多代领导人,毛泽东称其为哲学上的道友,邓小平亲切称他为老朋友。

从他个人角度、国家利益角度、国际秩序角度,对中国进行多方面讨论。

如今中美剧烈摩擦,《论中国》既可以让我们了解美国部分政治精英的想法,又能让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历史和现在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读后感1500字
《论中国》一书是美国前国务卿、“政坛常青树”亨利·基辛格所写。

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本以为20年的生活与见闻也算是对中国较为熟悉了,但是这次读了《论中国》之后,从一个外国人的眼中,又发现了另外一个中国,与我以往的认知大相径庭。

基辛格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对于中国的了解和接触不必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少。

1972 年尼克松访华以及 1979 年的中美建交都有基辛格的功劳。

多亏基辛格,让中美双方搭建了友谊交流之桥。

曾经,我也好奇中国为什么是共产党执政,弄不清中国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不明白孔子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屹立千年不倒,想知道中国终将向何方发展。

但是,这些突发奇想只是奇想,我并没有更进一步思考千奇百怪的表象背后潜藏着怎样的缘由。

许多问题在历史课本上,在人们饭后闲谈中,在电视节目的讲授里略有解说,只是不够具体完备,且带有很多主观色彩。

基辛格的《论中国》则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站在一个更加客观和宏观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中国的历史和价值内核。

在史实方面,基辛格是很负责的,冷静客观陈述了中国的历史,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还包括鲜为人知或者少有人提的历史真相。

比如,看完这本书,我不再简单地把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看成盟友,而是更加清楚的理解了两国关系复杂多变相生相杀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

再比如,对于美国出兵朝鲜,我也不再天真认为那是所谓的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这实质上就是二战后全球两大正营的较量和角逐。

《论中国》的重点,自然在一个“论”字。

一论中国的对外策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入骨髓。

基辛格把中美之间的差异比喻成中国围棋与国际象棋的区别。

中国人讲究谋篇布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而西方文化,更多是靠实力和数字说话,吃一个子就是一个子,一切都很清楚。

而中国的策略往往很混沌,中国人喜欢把几件看似毫无联系的事情联系起来看,运用一种类似于太极拳法的手段,达成自己的目的。

他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大棋局,把上下千年看做是大周期。

如果能从这样的高度看问题,有许多令西方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二论借力打力,无中生有。

在古代,这叫“以夷
制夷”。

战后,中国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生存是第一要务。

中苏关系不好,可毛主席还是邀请赫鲁晓夫回国途中顺访北京,其实双方没有说任何实质性的事情,可就在赫鲁晓夫离开后不久,毛主席便开始了炮打金门。

让美国人以为是得到苏联支持的,不得不掂量直接干预的后果,结果中国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按照美国人国际象棋的思维,他们是难以事前预判到,中国会出兵朝鲜;也难以预判到,中国人胆敢在乌苏里江,与老大哥苏联干一仗;还难以预判到,中国人敢于用大的牺牲,去狠狠教训刚刚击败美国的越南。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往往收到奇效。

不按常理出牌,是因为中国人的世界观里,有更大的更宏观的“理”。

二论美国代表了值得尊敬的文明;基辛格在书中有一段话,我印象深刻。

摘录如下:美国社会永远不应放弃对人的尊严的承诺。

美国对事物的判断永远不可能与美国对民主制度的看法分开。

有些事件必然会引起美国的反应,即便会损害总体关系也在所不惜。

远的不说,看看美国最近这些年的一些行为,你可以说它是侵略,但细究起来,会发现,它的目的不仅仅是利益,它还是很看中意识形态的,否则无法解释它的行为。

当然,你也可以说,传播意识形态也是它的利益。

就像看一个人一样,如果仅仅是唯利是图,你当然会鄙夷。

但如果这个人在唯利是图的同时,像传道士一样在坚守什么,在相信什么,在传播什么,尽管他的很多观点你无法认同,但在你的心里,是不是也会生出一些对这个人的好感呢?
三论中美两种文明其实是共存共生;中美,好像代表着人类成熟文明的两个方向,在根子上具有不同的理念,在一定的时空里,保持并行。

让我们看看,最终会怎么样?殊途同归还是走向毁灭?是一场非常有趣的非常有看点的大戏。

嗯,是的,如果站在更高的高度,比如说上帝、真主、释迦摩尼的高度,望茫茫人世间,倒真的只是出戏。

通过漫溯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基辛格深入浅出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历程,勾勒出了中国的社会模型,呈现给读者一个全面清晰的中国面貌。

在整本书的论证中,最触动我的就是对于中国建国后六十年建设进程的解读。

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无疑让人难以看清,基辛格透过独到的视角用细腻的笔触由浅及深探讨了中国的转型过程,客观评价了中国的建设和改革,论证了中国在今后的世界中将成为一支独立的强大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