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PPT课件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ppt课件

《沁园春-长沙》ppt课件

• 引入毛泽东诗词中的句子,感知毛泽 东诗词风格:
• 1、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 冈山》)
• 2、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七律·人 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3、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 山》)
• 4、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 盘山》)
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
关 “诗余”。因句子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每首词都有
词 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以分上下两段,
的 叫“片”或“阕”。

3、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

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 字以上。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 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 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 的农运,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 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 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早年求学和从 事革命活动的地方长沙,重游橘子洲,面 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 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析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八 )
这一层塑造了怎样的人物群像?
人物群象:“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表明“同学少年”这一群体形象青春 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道”,表明他们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以天下 为已任、敢想敢做;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明他们关心国家命运并积极参与变革 社会的实践;
独立寒秋图


园 春
湘江秋景图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ppt精品课件169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ppt精品课件169

恰同学少年,
年轻
有才华 奔放热情 强劲有力 关心国家命运 敢于斗争
蔑视反动军阀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1910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七律 . 赠学子
曾爱明
翻江倒海云直上, 凌空展翅激风浪, 此后应作鲲鹏想, 少年当学泽东样。

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 达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 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感 受诗人“此时”“此景”中,有什么 样的情感。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 最美丽的花朵。” 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 的艺术本领。”
说一说: 请同学们将词中文字通 过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画面,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 来。
毛泽东诗词欣赏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学习目标
反复朗读诗歌,提高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 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 和远大的抱负 .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抱负.
学习重点
理解全词
美读 审美体验

审美感受
•独立寒秋, (1925年) 湘江北去, 毛泽东 名称 洋葱 黑猩猩 犬 玉米 橘子洲头 . 水稻 携来百侣曾游, 看万山红遍,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层林尽染; 染色体 8对 12对 24对 39对 10对 恰同学少年, 漫江碧透, 风华正茂; 百舸争流。 书生意气, 生殖细中 挥斥方遒。 的染色 鹰击长空, 指点江山, 体数 鱼翔浅底, 激扬文字, 万类霜天竞自由。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怅寥廓, 到中流击水, 问苍茫大地, 浪遏飞舟 。 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课件ppt(18张PPT)

《沁园春·长沙》 课件ppt(18张PPT)

《沁园春·雪》则体现了中年毛泽东的形象: 将个人和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并握于股掌之 中,雄视天下。这时候看世界就观其大略, 变成了粗线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多大的庞然大物在他眼中也成了芥子。
上阕“独立寒秋”一句中的“独立”一词有何妙处?
这是一个全景缩放后的特写镜头: 天地之间一尊伟岸的身躯,高瞻远瞩,表情深邃,浓眉深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融情入理,情景交融是这首词最显著的特色。请根据上阕具体分析一下。
精读细研
借助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
概括景色特点
分析景中所蕴含的感情
词中秋景打上了词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 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词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 并经过词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 “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词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 向上的情绪。
精读细研
回顾初中学过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上阕写景部分,比较一下两首词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异同。 这两首词上阕都色彩明丽,形象生动,气势磅礴,文辞华美。但细观之下,又各有不同。
《沁园春·长沙》体现了青年毛泽东对世间 万物充满了探索和好奇之心,仰观俯察,细 致入微,以至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都 历历如在目前。
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 《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 毛泽东著述丰富,有文集、诗词、书法等作品。其作品涵盖军事、政治、经济、文化
等,其文学作品意境宏大,笔调雄浑,诗词直追苏、辛,书法创立“毛草”。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与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农民运动蓬勃兴起。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广东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是年秋天,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 重游橘子洲,触景生情,书就这首气势磅礴的革命词作。

沁园春长沙课件

沁园春长沙课件

模仿范读,带有感情地大声自读这首词。疏
通字词的意思。
• 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1)沁园春( qì n ) (2)峥嵘岁月( zhēng róng ) (3)百舸争流( gě ) (4)怅寥廓( liáo )( kuò ) (5)沉浮( fú ) (6)挥斥方遒( qiú ) (7)浪遏飞舟( è )
主人公:立--看--问--忆(景)
心情:昂扬之情 -- 忧思之情-- 意气风发 主题: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 命运的思,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 已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 精神。
2、 对 比 手 法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漫江碧透” 动作对比:“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明比:“同学少年”——“万户侯”
(一)词:词兴起于_____,盛行于____, 配乐歌唱,始称“______”或“_____ 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 “_________ 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 2. ______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 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 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____(58字及以 下)、_____(59-90字)和_____(91字 及以上)。词按风格分可分为______和 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 • • • • • • • • • • • • • • •
山上一层层树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 (1)层林尽染 满江 (2)漫江碧透 船 (3)百舸争流 万物;秋天;争 (4)万类霜天竞自由 (5)怅寥廓 感慨;宇宙的广阔 (6)谁主沉浮 主宰;盛衰 (7)峥嵘岁月稠 不平凡,不寻常;多 (8)恰同学少年 正当 风采才华 (9)风华正茂 (10)书生意气 意志和气概 正 (11)挥斥方遒 (12)指点江山 评论国家大事 (13)激扬文字 激浊扬清 (14)粪土当年万户侯 意动,把……看作粪土 (15)到中流击水 江中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16)浪遏飞舟 阻止

沁园春·长沙 优秀课件

沁园春·长沙 优秀课件

‖问题探究
1、在这首词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 情感联系在一起。如“秋风萧瑟天气凉”“秋风秋雨愁 煞人”等,而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 是豪迈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 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 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 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 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这值得引导学生在写作时 借鉴、学习。
(三)意象美来自意象的组合
1、并置式
看:山、林、江、舸、鹰、鱼 忆:指点、激扬、击水、 浪遏飞舟 动静搭配,远近结 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 绚丽的“湘江秋色图” , 描绘了一幅生气勃勃的 “少年学子图”。
2、辐射式
诗人 (我) 看 忆 万类
各种并 置景物 各种并 置活动
同学 少年
胸怀博大的看景人 也便成了“风景”,形 成一幅气势磅礴的“伟 人图” !
2、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 样体现出来的?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 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 “物皆著我之色彩”。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 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 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 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 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 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 “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 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相关图片
今日橘子洲
毛泽东手迹《沁园春
长沙》
一 九 一 九 年 毛 泽 东 在 长 沙

《沁园春_长沙》PPT课件

《沁园春_长沙》PPT课件




答: 春天美景富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 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 “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 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 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 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沁 园 春 长 沙
(一)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 歌唱,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 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 (二)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 有定数,字有定声。



(三)词的组成: 1.标题 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2.词牌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 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的 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四)沁园春: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 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 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知人论世


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 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 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 裸地说出来。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 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 文那样直说。

二、典型例题


04年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 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 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 叫声?
研读上阙

比较两幅湘江秋景图的异处: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枯藤 老树,落木萧萧;秋江瑟瑟,舸舰迷津。 孤猿哀啼,归鸟徘徊,一抹斜阳冷风急。 怅寥廓,问万里秋风,家在何方?

语文优秀课件《沁园春·长沙》ppt

语文优秀课件《沁园春·长沙》ppt

思考题布置
这首词的下片中,诗人表达 了哪些情感?
诗人通过哪些手法,将情感 融入到景物描写中?
这首词的上片中,诗人描写 了哪些秋景?
你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它与哪些历史事件或文化背 景有关?
结语与致谢
结语内容及设计
结语内容:对全文进行回顾总结,强调重点内容,引起学生思考。 结语设计:简洁明了,注重美感,符合语文课件的整体风格。 结语目的:加深学生对全文的理解和记忆,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结语形式:文字配图片或视频,增强视觉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的特点
图片:添加一 些与课文内容 相关的图片, 如橘子洲头、 岳麓山等,以 增强视觉效果
动画:加入一 些简单的动画 效果,如飘动 的红旗、飞翔 的鸟儿等,以
增加动态感
背景介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作品赏析
写作手法分析
对比手法
象征手法
比喻手法
拟人手法
情感表达解读
诗歌中表达了毛泽东对长沙的热爱之情 诗歌中表达了毛泽东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诗歌中表达了毛泽东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 诗歌中表达了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作品意境鉴赏
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气势磅礴,意境壮美
想象丰富,气韵生动
情感流露,韵味无穷
他的作品被广泛地阅读和研究,对 中国的文化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他的诗词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代 表之一。
毛泽东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 基人之一,他的作品被视为中国文 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课堂互动与思 考题

沁园春长沙优秀PPT课件

沁园春长沙优秀PPT课件

鱼翔浅底
动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
景物的描写顺序和描写手法。



山上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静景
远眺
间 、 动
江中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静 近观 结

天空 鹰击长空, 动景
水底 鱼翔浅底,
仰视 俯视
、 点 面 结
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试分析。
看万万山红遍遍
提示: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看头。看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 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 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记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 子洲头。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整体把握
1、速读,圈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语?
2、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3、概括全词,上阕和下阕侧重写了什么?
以词人的活动(动作)为主体,找出表 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上阕:立、看看、怅、问
眼前景
下阕:携、忆忆、记
忆往事
整 体 感 知
一字 领起
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哪四幅 图画?(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湘江 北去
寒秋独立, 橘子洲头, 湘江北去。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THANK YOU
SUCCESS

《沁园春-长沙》ppt课件

《沁园春-长沙》ppt课件
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 索。“怅”字写出了诗人的万千思绪,百感交集。 “怅”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 慨的思绪。 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 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 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 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兴衰命运?
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 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 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补充:词
•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 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兴盛于宋 代。它原本是配合燕乐( “燕”通 “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 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 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
• 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
• 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 驶。
• 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
• 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 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 展、蓬勃生长。
• 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 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 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 景,准备了气氛。
在这几句中,哪几个词用得好?
遍:红得范围广 染:红得深透
“染”字,写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 很容易让人想到杜牧《山行》中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 二月花”。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 离人泪”的名句。
透:强调江水的清澈见底 争:渲染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气氛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课件

沁园春长沙课件

研习“湘江秋景图”
“看”字所领 7 句 所描绘的景色具有什 么特点?
绚丽多彩
生机盎然
词人是怎样变 换视角来描绘眼 前这大好景色的?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远景 静 景
远 眺
近景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仰视 俯视 高景 低景 动景 动景
动景
万 类 霜 天 竞 自 由
通过想象,运用自己 的语言来描述上面7句所描 绘出来的景色。
万:写出山峰之多 遍: 写出红的范围之广
层:树林之多 染:拟人,化静为动,增 强生动性
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
透:写出江水清澈之状
百:船只之多
争: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பைடு நூலகம்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 之强劲有力。
翔: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 态。
品读上片后三句,思考词人为什么“怅”? 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 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感情?
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想到 了什么?
想到了往昔岁月,想 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 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 词人思索的问题。
概括全词,上片、 下片各侧重写了什么? 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 下片侧重追忆往事。
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 述了几幅图画?
四幅图画: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五四”时期,他组织 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 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 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1920 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 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 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 命工作。1925年春,他会湖 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 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 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 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 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 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写成 这首境界开阔、气势恢弘的 不朽诗篇。

沁园春长沙-优秀课件(共27张PPT)

沁园春长沙-优秀课件(共27张PPT)
2020/10/24
在“看”的统领下,作者从哪几个角度 为我
们展示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远望 “万山红遍” (高)“群山” •近看 “漫江碧透” (低)“江水” •仰视 “鹰击长空” (高)“长空” •俯视 “鱼翔浅底” (低)“水面”
2020/10/24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 等?
•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 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 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这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是毛泽东离开 长沙时所作。
2020/10/24
qìn
沁园春
橘 子 洲 jú


怅 寥 廓 chàng liáo kuò
2020/10/24

•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 裁,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兴盛 于宋代。它原本是配合燕乐( “燕” 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 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
2020/10/24
•每一首词都有词牌。最初的词都是配乐 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 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 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 等。
2020/10/24
教学目标要求 ① 把握全首词的景物(意象)。
② 理解、体会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 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学习毛泽 东同志敢于急流勇进的革命精神。
③ 鉴赏语言:理解、把握全词情景 交融的艺术手法和用词的精确。

沁园春长沙课件共29张PPT

沁园春长沙课件共29张PPT

同学们找一找,在描写这些景物时,哪几 个字用得特别传神?试着找出一例并赏析。
❖ “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 “染”字,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 ❖ “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 ❖ “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 “击”字,而不用“飞”,形象地描绘了雄鹰展翅
的迅猛有力,拍打翅膀的矫健以及勇猛的雄姿。 ❖ “翔”字,原指鸟不扇翅膀盘旋而飞,这里用来描
导入:
枫 叶
菊梧 花桐
桂 花
大 雁
秋 霜
寒圆 蝉月
从上面景物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来描写秋景。 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看毛泽 东在写秋景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沁园春·长沙
朗读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 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 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 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首元曲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答案:
❖ 明确1、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江帆比作箭等;比拟( 拟人)如说新月学扇;夸张,如“疾如电”、“飞如电”; 对偶,其中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如果答排比,如 前四句也可。
❖ 2、(1)写景顺序: ①由大处到个体,由远及近。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 ,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 是个体、近景; ②由白天到晚上,由下到上。五、六句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 傍晚,由地面转到天空。 (2)动静角度: 动静相结合。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 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飞流,是动态的。
写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的状态,形象生动。
根据以上我们对景物描写的分析,可 归纳出常用的景物描写方法:

《沁园春·长沙》ppt课件(33页)

《沁园春·长沙》ppt课件(33页)

“ 领字 〞的常识
领字又叫“一字逗〞。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 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诵读时只作语音上 的小小停顿。主要由副词和动词充当。常用的如 “惜〞“看〞“恰〞“怅〞等。
层看 林万 尽山 染红

鹰 击 长 空
鱼翔浅底
百舸争流
中间七句〔铺叙 〕
1、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
山、林、江、舸、鹰、鱼 → 万 物 〔意象〕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所 有,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 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 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标题是词的 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
内容。
• 词的分类
• 按风格:婉约派、豪放派的词分两段,称作“双调〞;还有 分三段、四段的,称作“三叠〞“四 叠〞。前两类数量较多。此外,按词 的字数多少,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 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沁 园春》114字。
下阕小结:


过渡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风壮 华志 正凌 茂云 奋乘 然风 前破 行浪
意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 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 情意。
意 诗人的审美经验、人格情趣、思想感情 象 客观存在的物象
沁园春·长沙
•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 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又 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 等
。词最初是配音乐的它原本是配合燕 乐〔“燕〞通“宴〞〕曲调的歌辞,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 开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 称为“诗余〞。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 ,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牌 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 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 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 牌本意自由发挥。

长沙民俗文化历史PPT课件

长沙民俗文化历史PPT课件
2

3
长沙湘剧
湘剧是湖南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以长沙为中心流
行于湘、资二水中下游地区及赣西的修水、吉安等
县。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的称长沙湘剧,民间称
为"大戏班子"。约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
又有安徽青阳腔和昆腔传入。最晚传入长沙的是弹
腔,又称南北路。高腔、昆腔、弹腔、低牌子在长
沙地区汇合后,与长沙乡土语言、民间音乐相结合,
火宫殿风味小吃
火宫殿地处坡子街,其前身可上溯到南唐。原叫乾 元宫,专奉火神。清乾隆十二年(1747)重建,咸 丰帝题"德威煊赫"匾。殿宇金碧辉煌,殿前空坪上 由个体小商贩支起面棚,撑着大伞,经营各种长沙 风味小吃。到1942年时,空坪上盖起了48间木架 棚屋,除理发、说书、卖烟、卖酒各用一间外,其 余42间全部为小吃点。主要经营的品种有色青、 肉白、松脆、鲜香的"油炸臭豆腐",形似荸荠、色 如白玉、外表柔软、内吐芳香的"姊妹团子"以及" 东坡馓子"、"龙脂猪血"、"神仙果饭"、"三角豆 腐"、"煨牛蹄筋"、"红烧蹄花"、"红烩乌龟"等 300余种。百余个国家的客人也曾到此领略古城7长
1
饮食民俗文化
长沙人自古以米饭为主食,有糙米饭、熟米饭、 红米饭、白米饭之分。民国以前,一般人家多用 铁炉罐煮饭,挂在通钩上,四季咸宜。民国以后, 用铁锅焖饭的日多。大场合、大户人家多用木甑 蒸饭。浏阳东乡则家家户户使用小木甑,干菜、 荤腥等一起在甑内蒸熟。很多人家的饭中常拌有 红薯、红薯丝、包粟、高梁、豌豆、蚕豆等杂粮, 农闲时有的一日只吃两顿,或早晚吃稀饭。青黄 不接时,饭中多拌有蚕豆叶、小竹笋、夏枯草等, 或做南瓜粑粑、荞麦粑粑、麦子粑粑、艾粑粑等 食用,所谓瓜菜半年粮。山区则一年四季吃薯丝

沁园春长沙课件

沁园春长沙课件

五、赏析“湘江秋景图”
“意象”

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 思想感 情与客 观物象 融合, 形成意 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 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 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 境界。
“湘江秋景图”中的意象
山上的“层林”,
或广博, 或宏伟, 或雄峻 竞相向上、鹰, 水底的游鱼
梅花瑞雪
韶山 共和国的缔造者
毛泽东,中国现代政
治家,思想家,军事 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 国领袖,湖南省湘潭 韶冲人,生于1893年 12月26日,逝世于 1976年9月9日.
二十年代的毛泽东
四十年代的毛泽东
五十年代的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与毛泽东积极 向上,昂扬奋 进的立意契合。
以壮景抒豪情
写 景
山 林 江 湘江秋景图 舸 鹰 鱼
红 静景 远景 染 (色) 近景 碧 争 动景 仰视 击 俯视 翔
六、诗人是怎样变换角度描摹“湘江秋景图”的?
提升空间
请写出“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 中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并赏析。
1、试比较“鹰击长空”与“鹰飞长空”的区别: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 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 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 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 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 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 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 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词、曲也可称为格律诗。
.
3
2、现代诗歌的分类:
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3、现代格律诗:
(1)举例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沁园春·长沙》
高一语文
.
1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该文本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格律 诗的特点和现代诗歌的内涵;
2、以该诗歌为工具,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诗 歌赏析的技巧;
3、借助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比较深入地了 解毛泽东诗词的特点。
.
2
一、关于格律诗
1、什么是格律诗?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
.
16
五、整体赏析《沁园春·长沙》
1、革命豪情在诗中哪些地方有所体现? 2、 《沁园春·长沙》意义何在?
.
17
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 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 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以设问的方式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 题。
.
7
现代格律诗,要求字数大致相等,大致押 韵就可,不要求平仄对仗。
.
8
二、诗歌(景物描写)赏析
1、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常见方法: (1)运用修辞的角度:比喻 对比 夸张 比拟 借
代 双关 反问 设问 互文 ; (2)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衬托 对比 渲染 烘
托 引用典故 象征 铺陈 白描 ; (3)景物的动静的角度:动静景结合 以动写
结合。
.
12
四、关于悲秋
1、中国文人一般都是悲秋的。 (1)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13
(2)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 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
14
2、不悲秋的诗人寥寥无几。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
15
3、毛泽东写作《沁园春·长沙》的背
景介绍
1925年秋,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震惊中外 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农民 运动也迅猛发展,势如破竹。毛泽东直接 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合 作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 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秋天,毛泽东秘密 离开韶山,前往广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 毛泽东豪情满怀,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 诗词。
天空闪耀着明星万颗, 清水中映出一湾银河; 西方又挂起半轮新月, 一片清辉照白了山坡。
.
6
崖下正燃着几点渔火, 金光缕缕照彻了深沱; 半山里传来一阵钟声, 蓦地飞起两三只天鹅。
我不禁茫然昂首高歌, 任凭船儿在浪中颠簸; 直到凉风送我到长堤, 我竟忘却去采取莲荷。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格律形式。全诗共四节,每句四句,双 句押韵,每句字数相等。
(8)直接与间接的角度:正面和侧面描写, 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如虚实结合
.
10
三、赏析《沁园春·长沙》中的景物 描写
1、找出《沁园春·长沙》景物描写的部分。 2、这些景物描写分别用了哪些方法?
.
11
1、描写景物的部分: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2、由远及近,由高而低,色彩搭配,动静
.
18

静 以静写动 (4)观察的角度 立足点 层次:远看与近观结
合 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 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 合
.
9
(5)调动感觉的角度(诸觉结合):视觉 (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 觉或通感
(6)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突出景物的 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
(7)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4
布谷 刘大白 布谷!布谷! 朝催夜促。 春天不布, 秋天不熟。 布谷!布谷! 朝求夜祝。 春布一升, 秋收十斛。 布谷!布谷! 朝忙夜禄。 农夫忙碌, 田主福禄。 田主吃肉, 农夫吃粥。
.
5
夜歌 曹葆华
晚风吹起满湖的绿光, 一阵花香从水上飘过; 我轻轻摇着两叶桨儿, 向着长堤去采取莲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