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

合集下载

常见语文文言文翻译

常见语文文言文翻译

1.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 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3.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4. 原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翻译:“处境困难时,就要努力完善自己;境遇顺利时,就要努力造福天下。

”5. 原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翻译:“不必担心自己拥有的少,而要担心分配不均;不必担心自己贫穷,而要担心生活不安定。

”6. 原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翻译:“在国内,没有法家和儒家思想的争执;在国外,没有敌国的侵扰。

”7. 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翻译:“天的运行刚强劲健,君子应该像天一样永不停息地自我加强修养。

”8. 原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翻译:“读万卷书籍,行万里路。

”9. 原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翻译:“不符合礼仪的不要看,不符合礼仪的不要听,不符合礼仪的不要说,不符合礼仪的不要做。

”10.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在翻译文言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保留原文的韵味:翻译时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韵味和风格,尽量让现代汉语的表述与文言文保持一定的相似性。

2. 理解词义:文言文中的一些词汇与现代汉语的词义可能有所不同,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其含义。

3. 注意句式:文言文的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存在差异,翻译时要根据句式特点进行转换。

4. 语境还原: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语境,确保翻译内容符合原文的意图。

5. 适度润色:在确保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可以对翻译内容进行适度润色,使语言更加流畅、生动。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一项既考验知识储备又考验语言能力的任务。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言文十二则全部翻译

文言文十二则全部翻译

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人出谋划策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三、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四、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五、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六、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七、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拘泥于某一方面的才能。

”八、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常常忧愁。

”九、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严寒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十、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十一、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身品行端正,不用命令也能行动;自身品行不正,即使命令也无法遵守。

”十二、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犯了错误不改正,这就是真正的错误。

”。

文言文翻译及中文

文言文翻译及中文

翻译及注释:孔子曰:“以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如同北极星,它安居在自己的位置上,而其他星辰都围绕着它。

”【译文】孔子说:“如果用道德来治理国家,那么就像北极星一样,它静静地处在自己的位置上,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旋转。

”【注释】1. 为政:指治理国家。

2. 德:道德,德行。

3. 北辰:北极星,位于天空中北极附近,因其位置固定,常被用来比喻君主的地位稳固。

4. 居其所:处在自己的位置上。

5. 众星:指其他星辰,比喻民众。

6. 共之:围绕着它。

此句出自《论语·为政》,是孔子论述治国理念的重要篇章。

孔子认为,治国之道在于德行,君主要以德服人,如北极星般稳定,方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尊敬。

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述:自古以来,我国先哲们强调“德治”的重要性。

孔子此言,正是对“德治”思想的深刻阐述。

在孔子看来,治国者应以道德为准则,以德服人,使民众心悦诚服。

正如北极星一般,它安居于天空之中,引领着其他星辰,使整个宇宙井然有序。

首先,治国者应以德为本。

道德是治国之基,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道德的支撑。

君主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使民众效仿,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其次,治国者应公正无私。

公正无私是道德的体现,也是治国之道的关键。

治国者要秉持公正之心,对待民众一视同仁,做到赏罚分明,使国家政治清明。

再次,治国者应注重民生。

民生是国家根本,关注民生,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治国者要关心民众疾苦,解决民生问题,让民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此外,治国者还应重视教化。

教化是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离不开良好的教育。

治国者要重视教育,提倡道德,使民众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孔子此言深刻揭示了“德治”的内涵,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贤明的君主都遵循孔子这一思想,以道德治理国家,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以下是对这句话在现代社会的启示:1. 领导者要以德服人。

在现代社会,领导者同样应以道德为准则,以身作则,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文言文翻译30篇

文言文翻译30篇

【译文】黄婉小时侯聪明,祖父黄琼做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

京城看不见日食情况,黄琼把听见的情况告诉皇上。

皇太后招他问日食遮了多少。

黄琼思索答案却不知道日食情况。

黄婉当时7岁,在旁边:“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黄琼恍然大悟,立刻用他的话回答诏书。

2、神童庄有恭3、曹植聪慧4、鲍子难客5、曹绍夔捉择7、解缙敏对8、承宫樵薪苦学承宫,是琅邪姑幕人,小的时候就死了父亲,替别人放猪为生.乡里徐子盛懂得<春秋>这本经书, 给几百个学生教授<春秋>.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讲习诵读,很喜欢,于是忘记了他的猪就听老师讲经书。

猪的主人很奇怪他怎么还不回来,就来找他.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要用板子来打他。

众位学生一起阻止,才没有打他。

于是就留承宫在门下学习。

上山打柴,吃尽苦头,几十年里,就精通了这本经书.9、恒荣勤学不倦当初桓荣遭遇非常事变,与同族的叫桓元卿的同处于饥渴困顿之中,但荣勤学不辍,元卿讥笑桓荣说:"你只不过是白费气力罢了,什么时候能再用上啊?"桓荣笑着不回应他。

等到他做了太常,元卿感叹道:"我就像农家人一样目光短浅,哪里料想到学习能有这样的好处啊!"10.宋太宗学书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有军发,深得其法这一句不太清楚,大概是说他学某种体的书法学的很好』王著在韩林苑当侍书。

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喜欢炼书法,好几次派内侍拿自己写的书法给王著看,王著次次都说(写得)不好,于是太宗就努力的临摹学习…后来(太宗)又拿书法来询问王著(的意见),王著还是像先前一样说(书法写得不好)。

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写得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好,恐怕圣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

那之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古,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规劝他的得益。

11.崔景偁拜师我当初在京城认识景偁,和(他)结交为朋友,景偁按照长兄的礼节来对待我。

文言文全部翻译中文

文言文全部翻译中文

原文:游园不值,方知有客至。

偶值主人出,把酒话桑麻。

山色远含烟,竹影深依屋。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游历园中,却发现并无价值,正当我疑惑之际,忽有客人来访。

恰好遇到主人外出,我们拿起酒杯,谈论起农桑之事。

远处的山色被淡淡的烟雾笼罩,竹林里的影子依偎在房屋旁。

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中,弹奏着琴,又放声高歌。

深林中的人们不知道,明亮的月光却来与我相伴。

原文: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译文:登上高山,极目远眺,天地间的壮观景象尽收眼底。

浩瀚的大江奔流不息,一去不复返。

万里黄云翻滚,风起云涌,白色的波浪九道流转,如同雪山般巍峨。

我兴致勃勃地吟咏庐山的歌谣,灵感源自庐山的美景。

闲暇之余,我凝视着石镜,清澈的水面洗净了我的心灵。

谢公曾经走过的地方,如今只剩下苍苔覆盖。

我早年服用仙丹,超脱了尘世的纷扰,琴音三叠,道行初成。

遥望那仙人,在彩云之中手执荷花,朝拜玉京。

我期待着在九垓之上,与卢敖一同游历太清仙境。

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译文:明月何时才能出现?我举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又担心那琼楼玉宇,高处的寒冷难以承受。

起身舞动,清影相伴,何如人间?转瞬间,朱红色的阁楼,低垂的绮户,照亮了无眠的夜晚。

不应该有遗憾,为何总是在离别时月亮圆满?。

经典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五篇

经典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五篇

【导语】⽂⾔⽂是中国古代的⼀种书⾯语⾔组成的⽂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语为基础⽽形成的书⾯语。

下⾯是分享的经典⽂⾔⽂原⽂及翻译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原⽂及翻译 画蛇添⾜原⽂ 楚有祠者,赐其舍⼈卮酒,舍⼈相谓⽈:“数⼈饮之不⾜,⼀⼈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持卮,右⼿画蛇⽈:“吾能为之⾜。

”未成,⼀⼈之蛇成,夺其卮⽈:‘蛇固⽆⾜,⼦安能为之⾜?’遂饮其酒。

为蛇⾜者,终亡其酒。

翻译 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祭祀完了以后,拿出⼀壶酒赏给门⼈们喝。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家都来喝则不⾜够,⼀个⼈喝则有剩余。

我们各⾃在地上⽐赛画蛇,先画好的⼈就喝这壶酒。

”有⼀个⼈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拿着酒壶,右⼿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画脚。

”没等他画完,另⼀个⼈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为蛇画脚的⼈,最终失去了酒。

画蛇添⾜,语出《战国策·齐策⼆》。

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后⽐喻做了多余的事,⾮但⽆益,反⽽不合适。

也⽐喻虚构事实,⽆中⽣有。

【篇⼆】经典⽂⾔⽂原⽂及翻译 精卫填海原⽂ ⼜北⼆百⾥,⽈发鸠之⼭,其上多柘⽊,有鸟焉,其状如乌,⽂⾸,⽩喙,⾚⾜,名⽈:“精卫”,其鸣⾃詨(⾳同“笑”)。

是炎帝之少⼥,名⽈⼥娃。

⼥娃游于东海,溺⽽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之⽊⽯,以堙(⾳同“⾳”)于东海。

漳⽔出焉,东流注于河。

——《⼭海经》 翻译 再向北⾛⼆百⾥,有座⼭叫发鸠⼭,⼭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有⼀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的嘴,红⾊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名叫⼥娃。

有⼀次,⼥娃去东海游玩,溺⽔⾝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上的树枝和⽯块,⽤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向东流去,注⼊黄河。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优秀6篇)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优秀6篇)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优秀6篇)经典文言文及翻译篇一《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先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文言文及翻译

文言文及翻译

文言文及翻译导读: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在温习旧的知识后,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可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2、多行不义必自毙。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他们的两膝相互靠着,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5、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7、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译: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整个乡的秀才观赏。

8、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译: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9、读书本意在元元。

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10、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11、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

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朝了。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1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

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15、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有(陷入邪说)有害危险。

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1.⽂⾔⽂短篇翻译与注释 ⾃相⽭盾 韩⾮〔先秦〕 楚⼈有鬻盾与⽭者,誉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其⽭⽈:“吾⽭之利,于物⽆不陷也。

”或⽈:“以⼦之⽭陷⼦之盾,何如?”其⼈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不可同世⽽⽴。

译⽂ 有⼀个楚国⼈,既卖盾⼜卖⽭。

他夸耀⾃⼰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夸耀⾃⼰的⽭,说:“我的⽭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问他:“如果⽤您的⽭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张⼝结⾆,⼀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 ⽭:古代⽤来刺杀敌⼈的长柄兵器,⽭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剑⽤。

誉:赞誉,夸耀。

⽈:说,讲。

吾:我。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

以:使⽤;⽤。

⼦:您,对⼈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指那个卖⽭和盾的⼈。

弗能:不能。

弗,不。

之:的。

鬻(yù):卖。

者:...的⼈。

莫:没有什么。

夫:⽤在句⾸,引起议论。

2.⽂⾔⽂短篇翻译与注释 铁杵成针 祝穆〔宋代〕 磨针溪,在象⽿⼭下。

世传李太⽩读书⼭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媪⽅磨铁杵。

问之,⽈:“欲作针。

”太⽩感其意,还卒业。

译⽂ 磨针溪是在象⽿⼭脚下。

世世代代相传李⽩在⼭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条⼩溪,遇见⼀位⽼妇⼈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什么,⽼妇⼈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那⽼妇⼈⾃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块武⽒岩。

注释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文言文经典句子及翻译

文言文经典句子及翻译

【导语】⾃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爱国的⾚胆忠⼼留在史册上吧!下⾯是©⽆忧考⽹分享的⽂⾔⽂经典句⼦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篇⼀ 1、⼀⼨⼭河⼀⼨⾦。

译:祖国的每⼀⼨⼭河⽐⼀⼨黄⾦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的。

2、勿以恶⼩⽽为之,勿以善⼩⽽不为。

译:对任何⼀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些微⼩的。

却有益于别⼈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就不去做它。

3、不迁怒,不贰过。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并且不要再犯第⼆次。

4、⾢⼈奇之,稍稍宾客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对他能作诗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亲去做客,有的⼈还⽤钱求仲永题诗。

5、三⼈⾏,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译:三个⼈在⼀起,其中必有某⼈在某⽅⾯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师。

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6、⼈⽣⾃古谁⽆死,留取丹⼼照汉青。

译:⾃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爱国的⾚胆忠⼼留在史册上吧! 7、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译:中间戴着⾼⾼的帽⼦长着浓密胡⼦的⼈是苏东坡。

8、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9、良药苦于⼝⽽利于病,忠⾔逆于⽿⽽利于⾏。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却对⼈的⾏为有利。

10、见侮⽽不⽃,辱也。

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出,是⼀种耻辱的表现。

篇⼆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不为贫贱⽽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2、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下,满坐寂然,⽆敢哗者。

译:过了⼀会⼉,只听到围幕中抚尺⼀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个敢⼤声说话的。

3、⼩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译:从⼩就想着报效祖国,⽽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4、屠⼤窘,恐前后受其敌。

译: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受到两狼的攻击。

文言文翻译三则原文注释

文言文翻译三则原文注释

一、《论语》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1. 子曰:孔子说。

2. 学而时习之: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

3.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4. 有朋自远方来:有朋友从远方来。

5. 不亦乐乎:不是很快乐吗?6.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

7. 不亦君子乎:不是很君子吗?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史记·陈涉世家》原文:陈胜者,阳城人也。

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息而叹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注释:1. 陈胜:秦末起义领袖之一。

2. 阳城:地名,今河南省登封市。

3. 尝与人佣耕:曾经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作。

4. 辍耕之垄上:放下耕具,走到田埂上。

5. 息而叹曰:停下来叹息说。

6. 燕雀:小鸟,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7. 鸿鹄:大雁,比喻有远大志向的人。

译文:陈胜是阳城人。

他年轻时,曾经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作,放下耕具走到田埂上,停下来叹息说:“唉!小鸟怎么能知道大雁的志向呢!”三、《战国策·齐策》原文: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客游于梁,贫甚,客食无余,遂往见孟尝君。

孟尝君曰:“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孟尝君曰:“吾愿以车马从者,可乎?”冯谖曰:“愿之。

”注释:1. 冯谖:战国时期齐国人,著名的策士。

2. 贫乏不能自存:贫穷得无法维持生计。

3. 客游于梁:在梁国(今河南省商丘市)游历。

4. 客食无余:作为客人吃饭几乎没有剩余。

5. 孟尝君: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著名的政治家。

6. 吾愿以车马从者:我希望用车马随从您。

7. 愿之:愿意。

译文:齐国有个叫冯谖的人,贫穷得无法维持生计,他在梁国游历,贫穷到了极点,作为客人吃饭几乎没有剩余,于是去见孟尝君。

孟尝君问:“冯先生有亲人吗?”冯谖回答说:“有老母亲。

文言文翻译中文版

文言文翻译中文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不器。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几屦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原文(中文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君子不只是一个工具。

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能明白自己的天命,六十岁能听从各种声音,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孟子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人和禽兽的区别,只有一点,那就是人还有追求。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为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
在这段文言文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成为一个君子应有的品质。

他认为,学习之后能够及时复习,与朋友相聚,即使他人不了解自己,也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些都是君子的表现。

他还提到,君子不应该只是一个工具,而应该具备多方面的才能。

孟子则强调了人性和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追求,人应该有追求道德和智慧的愿望。

曾子则通过反省自己的行为,提醒人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道德修养,包括忠诚、诚信和不断学习。

这些古人的智慧,至今仍具有很高的价值,对于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文言文大全及翻译在古代的中国,文言文是一种重要的书面语言,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文化、历史和政治等领域。

下面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作品及其翻译,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领略古代文言之美。

1.《论语》- 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翻译)用法令来约束人民,人民会食利而不害羞;用德行来教化人民,人民会受教育且品格高尚。

2.《史记》- 司马迁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翻译)从前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活蹦乱跳的蝴蝶,自以为达到了欲求的境地!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庄子。

突然他醒来,发现自己又是庄子了。

他不知道庄子是不是也在梦里变成了一只蝴蝶?蝴蝶会不会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3.《红楼梦》- 曹雪芹但见那两颗翡翠白晃晃,两根宝石红生生,一对金莲闪灼灼,半个青天皱盈盈。

奇缘未了传风月,气象犹疑测日星。

(翻译)只见那两颗翡翠闪烁着白光,两根宝石闪耀着红光,一对金莲发出耀眼的光芒,半个天空波光粼粼。

这奇妙的景象好像还没有结束,月亮还在游戏人间,太阳和星星还在思索气象变化。

4.《观沧海》- 曹操病中惊坐起,笑问客从何处来。

言罢举酒劝客尽,满酌怀来颜色开。

醉乡路稳称心乐,数醒试问天几回。

却忆船中落笔处,翻书夜雨独沾裳。

(翻译)病中惊然坐起,笑着询问客人从何而来。

说罢,举起酒杯劝客人喝光,满满的酒杯表达着内心的开怀。

醉酒之间,路途稳定带来心灵的快乐,几次醒来试问苍天多少回。

却又回忆起船中落笔的瞬间,翻书夜雨中独自沾湿了裳。

5.《论语 - 子夏》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义之与比者,其恶乎量?苟非君子之行,义不施焉,君子之行也,义以为质。

(翻译)君子对待天下之人,既没有所适宜的人,也没有所不可容的人。

在评判合宜与不适宜的人时,有什么办法来估量呢?只有不符合君子行为准则的人,才会因为没有体现应有的道义而受到排斥。

常用文言文及翻译

常用文言文及翻译

一、文言文简介
文言文,又称古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起源于先秦,盛行于汉魏六朝,至唐宋明清仍有所使用。

文言文以其独特的语法结构、丰富的词汇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下列举一些常用的文言文及其翻译。

二、常用文言文及翻译
1. 常用文言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翻译:四海之内有知己,即使相隔天涯海角,也感觉像是邻居一样。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翻译:那青青的衣领,寄托着我悠悠的思念。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问您能有多少忧愁,恰似一条江水向东流去。

2. 常用文言文: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翻译:处境困难时,就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事业成功时,就要帮助天下人。

(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翻译:春风吹得马蹄轻快,一天之内看尽了长安城中的美景。

(3)岁月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

翻译:岁月静好,与你说话;细水流年,与你一同度过。

(4)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翻译:人生如梦,又能快乐多少呢?
三、总结
以上列举的文言文及翻译,只是常用文言文中的一小部分。

学习文言文,不仅能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化,还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多读、多背、多思考,才能更好地掌握文言文。

文言文60篇翻译

文言文60篇翻译

文言文60篇翻译1.李白嗜酒:李白本就嗜酒如命,(这一来更是)天天和一帮酒徒烂醉在酒店中。

(一次)玄宗作了一首新曲,想要创制乐府的新作,急着召李白进见,可李白却已经醉倒在酒店中了。

(等到)他进了宫,被用凉水浇脸促醒,立即握笔写作,一会就写成了十几篇,玄宗非常欣赏。

(李白)曾经喝醉了倒在大殿上,伸出脚命令高力士给他脱靴,从此被排斥离开(长安)。

于是,(李白)浪迹江湖,整天痛饮。

2、顾炎武手不释卷:只要是顾先生外出旅行,就用两匹马和两匹骡载着书籍跟随。

到了要塞和关口,就叫来退休的士卒询问(当地)情况的原委。

有时(情况)与平日听到的不符,就马上到书店里打开书核对。

有时行走在平原荒野中,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就在马鞍上默背各经书的注解和阐发内容。

偶尔有遗忘,就到书店中打开书来仔细复习。

3、柳宗元论吏道:(老乡)河东人薛存义就要远行,我柳宗元在盘中盛肉,杯中斟酒,追到江边送行,请他享用。

并且告诉他:那些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他们的职责吗?(他们)理应是人民的仆役,可不是借机奴役人民的呀。

那些靠耕种土地为生的人,拿出收成的十分之一来雇佣官吏(做事),让他们公平地管理人民事务。

现在我们接受他们的俸禄,却对他们的事情懈怠,天下(官吏)莫不如此。

而且哪里仅仅是懈怠,还乘机偷盗。

假如(你)在家中雇佣了一个人,拿了你的俸禄,却懈怠做事,还偷东西,那你一定会大怒,会罢免并责罚他。

现在天下的情形与此类似,百姓们却不敢这样做,为何呢?形势不同呀。

形势不同但道理却一样,究竞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百姓?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能不感到害怕而有所警惕吗!怎么会不恐惧并且害怕呢4、金陵逆旅恶行:在金陵一种客店,客人来了,给他一间小房,只能放下一张床,出入都要低头。

早晨到了,客人出去办事,晚上回来睡觉,洗漱之类的事都是客人自已准备,但是月租很贵,如果不及时付钱,就会不断责骂直至对薄公堂。

如果客人生了病,就要赶他走,如果病危了,虽然还有些气息,还没死,就把他连人带床丢弃街头,还霸占他的钱财。

100篇文言文翻译

100篇文言文翻译
原文: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4、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原文: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文言文大全及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文体,使用的是古代汉语。

下面是一篇关于文言文的大全及翻译,共700字。

文言文大全及翻译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代表着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

下面是一些著名的文言文及其翻译:1.《论语·学而》:“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后要时常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知道我,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大人物的表现吗?”2.《史记·汉舟师传》:“以英雄待之,其能上引者,予以构堂而居之。

” 翻译:对待英雄,他若有能力为国效力,我将给予他构建一座房屋供其居住。

3.《红楼梦》:“贾母听了也没好气,说道:‘你这没有孩子,四个弟兄的长辈,只有心里好得很!你父亲因为你这些兄弟,就觉着烦心了,现在你又这样,心里倒轻松得很了!’”翻译:贾母听了也没有好脾气,说道:“你这没有孩子,四个弟兄的长辈,只会自以为心里很舒服!你父亲因为你这些兄弟,就觉得烦心,现在你又这样,心里反而轻松了!”4.《离骚》:“何缘请发难,爱别离苦;下则为竹箭,上虞为车轮。

”翻译:为什么要纷纷提出问题,爱德离别带来痛苦;下层的人民像竹箭一样,上层的统治者像车轮一样。

5.《论语·为政》:“朝亦乡亦。

”翻译:早晨时在朝廷,晚上回到家。

6.《战国策·前燕策四》:“白起恐乘夜罢,引兵匿路而行,……及白起举燕军废橈郄,兵轻却而出其间。

” 翻译:白起担心敌军会在夜间休整,引领士兵偷偷地行军,……当白起抬起燕军船只摧毁了敌军的船只时,士兵机警地后退,自由地穿梭于敌军之间。

这是一些著名的文言文及其翻译。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和智慧,同时也能够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最短的文言文及翻译(通用10篇)

最短的文言文及翻译(通用10篇)

最短的⽂⾔⽂及翻译(通⽤10篇)最短的⽂⾔⽂及翻译(通⽤10篇) 在平凡的学习⽣活中,说起⽂⾔⽂,⼤家肯定都不陌⽣吧?⽂⾔⽂是中国古代的书⾯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相信还是有很多⼈看不懂⽂⾔⽂,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最短的⽂⾔⽂及翻译(通⽤10篇),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最短的⽂⾔⽂及翻译篇1 1、原⽂: 范⽒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则钟⼤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

恐⼈闻之⽽夺⼰也,遽掩其⽿。

恶⼈闻之,可也;恶⼰⾃闻之,悖矣。

译⽂: 晋国的⼤夫范⽒灭亡的时候,有个⽼百姓得到⼀只钟,想要把它背⾛。

只是钟太⼤,没法背。

于是就⽤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轰轰地响起来,那个⽼百姓怕别⼈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的⽿朵堵起来,以为⾃⼰听不见,别⼈也就听不见了。

2、原⽂:、原⽂:齐宣王使⼈竽,必三百⼈。

南郭处⼠请为王吹竽,宣王说[同‘悦’]之,廪⾷以数百⼈。

宣王死,闵王⽴,好⼀⼀听之,处⼠逃。

译⽂:齐宣王让⼈吹竽,必须三百⼈。

南郭处⼠被请来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兴,给这三百⼈奖赏。

后来宣王死了,齐闵王当上皇帝,他喜欢⼀个⼀个听,南郭处⼠逃跑了。

3、原⽂:、原⽂:蒹葭苍苍,⽩露为霜,所谓伊⼈,在⽔⼀⽅。

译⽂: 译⽂:⼀⽚芦苇⽩苍苍, 清晨⽩露结成霜, 我那⼼爱的⼈⼉哪! 就在河⽔的那⼀旁。

4、原⽂、原⽂: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管挥锄与⽡⽯⽆异,华捉⽽掷去之。

⼜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着,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吾友也。

” 译⽂: 译⽂:管宁和华歆⼀起在园⼦⾥锄菜。

地上有⼀块⾦⼦,管宁看见,照旧挥锄除草,看它跟⽡⽚、⽯头没有什么不同;华歆看见,把⾦⼦拾起来,丢下锄头离开了。

他们有曾同坐在⼀块席⼦上读书,正好有官员乘着⼤车、戴着官帽经过门前。

管宁(⽆动于衷),依旧读书;华歆却把书扔下,出去观看。

管宁把所做坐的席⼦割作两半,跟华歆分开坐。

文言文短篇及翻译大全5篇

文言文短篇及翻译大全5篇

【导语】⽂⾔⽂是以古汉语⼝语为基础的书⾯语,在远古时代⽂⾔⽂与⼝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是中国古代的⼀种书⾯语⾔组成的⽂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语为基础⽽形成的书⾯语。

下⾯是⽆忧考分享的⽂⾔⽂短篇及翻译⼤全5篇。

欢迎阅读参考!1、⽂⾔⽂短篇及翻译 杞⼈忧天 佚名〔先秦〕 杞国有⼈忧天地崩坠,⾝亡所寄,废寝⾷者。

⼜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天,积⽓⽿,亡处亡⽓。

若屈伸呼吸,终⽇在天中⾏⽌,奈何忧崩坠乎?” 其⼈⽈:“天果积⽓,⽇⽉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星宿,亦积⽓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其⼈⽈:“奈地坏何?” 晓之者⽈:“地,积块⽿,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在地上⾏⽌,奈何忧其坏?” 其⼈舍然⼤喜,晓之者亦舍然⼤喜。

翻译/译⽂ 杞国有个⼈担忧天会塌地会陷,⾃⼰⽆处存⾝,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有⼀个为他的忧愁⽽担⼼的⼈,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没有空⽓的。

你⼀举⼀动,⼀呼⼀吸,整天都在天空⾥活动,怎么还担⼼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说:“天如果是⽓体,⽇⽉星⾠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开导他的⼈说:“⽇⽉星⾠也是空⽓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 那个⼈⼜说:“那地坏了⼜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说:“⼤地是⼟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是没有⼟块的。

你⾏⾛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解释,那个杞国⼈放下⼼来,很⾼兴;开导他的⼈也放了⼼,很⾼兴。

2、⽂⾔⽂短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 孟⼦及其弟⼦〔先秦〕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者不可得兼,舍鱼⽽取熊掌者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者不可得兼,舍⽣⽽取义者也。

⽣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之所欲莫甚于⽣,则凡可以得⽣者何不⽤也?使⼈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有不⽤也,由是则可以辟患⽽有不为也。

古代经典文言文翻译大全【五篇】

古代经典文言文翻译大全【五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古代经典⽂⾔⽂翻译⼤全。

欢迎阅读参考!【篇⼀】古代经典⽂⾔⽂翻译:墨池记 朝代:宋朝|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以临于溪,⽈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以长,⽈王羲之之墨池者。

荀伯⼦《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尽⿊,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尝极东⽅,出沧海,以娱其意于⼭⽔之间。

岂有徜徉肆恣,⽽⼜尝⾃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 其所能,盖亦以精⼒⾃致者,⾮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告于巩⽈:“愿有记。

”推王君之⼼,岂爱⼈之善,虽⼀能不以废,⽽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之有⼀能,⽽使后⼈尚之如此,况仁⼈庄⼠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年九⽉⼗⼆⽇,曾巩记。

译⽂ 临川郡城的东⾯,有⼀块地微微⾼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

新城上⾯,有个池⼦低洼呈长⽅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苟伯⼦《临川记》⾥说的。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尽⿊”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出游东海,在⼭⽔之间使他的⼼情快乐。

莫⾮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

那么他能达到这步,⼤概也是靠他⾃⼰的精神和毅⼒取得的,并不是天⽣的。

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是不是后⼈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呢? 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担⼼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请求我说:“希望有⼀篇(墨池)记。

”推测王先⽣的⽤⼼,是不是喜爱别⼈的优点,即使是⼀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推⼴到王羲之的遗迹呢?莫⾮也想推⼴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个⼈有⼀技之长,就能使后⼈像这样尊重他;何况那些品德⾼尚、⾏为端庄的⼈,遗留下来令⼈思慕的美好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说了! 庆历⼋年九⽉⼗⼆⽇,曾巩作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董遇,字季直。

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

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

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

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

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

冬天,没有多少农活。

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贤不若彼者乎?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重要的了,因此邵雍说:“一天的计划在于早晨的决定,一年的计划在于春天的决定,一生的计划在于勤劳的决定。

”这句话虽然说得浅近,意义却很深远啊!像大禹那样的圣人,尚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那样贤明的人,尚且爱惜每一分的光阴;又何况才能,智慧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原文】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

”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

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口里。

有的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

”那人自己护短,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

”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在水中生长却是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不知道硬要装做知道。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之母泣。

人问曰:“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对曰:“吴起吮其父之创而父死,今是予又将死也,吾是以泣。

”(选自《说苑·复恩》)吴起作为魏国的将军进攻中山,士兵有得病的,吴起跪地为他吸去的伤口的脓,士兵的母亲看见就哭了,其他的人问,将军对你的儿子那么好,你哭什么呢?”士兵的母亲说:”当初他的父亲有病时将军也是这样对待的,他的父亲为报答将军之恩战死了,今天将军这样对待我的儿子,他也会奋战而死的,所以我才哭的。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译文】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

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

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

押回洛阳。

回到洛阳后,刘邦知道韩信并没谋反的事,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便把他贬为淮阴侯。

韩信心中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刘邦知道韩信的心思,有一天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说了。

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的眼中。

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陛下能带十万。

”韩信回答。

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韩信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掩饰说:“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 刘邦见韩信降为淮阴侯后仍这么狂妄,心中很不高兴。

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后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

刘邦曾经在闲暇时与韩信讨论各位将领才能的大小。

各自是有高有低。

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统帅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你只不过能统帅十万人。

”刘邦说:“那对你来说你能统帅多少呢?”韩信回答道:“我统帅的士兵越多越好。

”刘邦笑道:“统帅的士兵越多越好,那为什么你会被我所捉?”韩信说:“陛下不能统帅士兵,但善于带领将领,这就是我之所以被陛下你所捉获的原因。

”原文:某恶鼠,破家求良猫。

厌以腥膏,眠以毡罽。

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

某恐,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

翻译:有个人十分讨厌老鼠,倾家荡产讨得一只好猫,用大鱼大肉去喂食那只猫,用棉垫毯子做猫窝。

猫吃的又饱睡的又舒服,大都不去捕鼠了,有的时候猫甚至与老鼠一块玩乐,老鼠因此更加猖狂!这个人十分的恐慌,把它赶走了,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啊!是没有好猫吗?是那个人不会养猫。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灌溉,经常要派一个人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就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得到了一个力。

”有听到这话便到处传播消息的人说:“丁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讲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丁家的人回答说:“打井获得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呀!读后感想:不要为盲从,以讹传讹;要调查研究;凡事要动脑筋想一想,多加分析,以辨真伪。

昔有医人,自媒⑴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⑵。

"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⑶焉,驼背随直,亦复随死。

其子欲鸣⑷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译文】从前有个医生,自吹能治驼背。

他说:"无论驼得像弓那样的,像虾那样的,还是弯曲像铁环那样的,请我去医治,管保早晨治了,晚上就如同箭杆一般直了。

"有个人信以为真,就请他医治驼背。

这个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跳上去使劲地踩。

这么一来,驼背倒是很快就弄直了,但人也被踩断了气。

驼背人的儿子要到官府去告他,这个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只管把驼背弄直,那管人是死是活!"班昭续《汉书》扶风郡曹世叔,他的妻子是同郡(扶风郡)班彪的女儿,叫做班昭,字惠班。

学识渊博文采很高。

曹世叔去世的早,班昭守节讲究礼节法度。

她的哥哥班固写作《汉书》,其中有八卷表记和《天文志》没有写完就去世了。

汉和帝下诏命令班昭在东观藏书阁继承班固遗志完成《汉书》。

和帝多次下诏让班昭进宫,并命令皇后和贵人们以老师之礼对待她,班昭因此号称“大家(gu)”。

每当各地或外国有贡献来的奇异的东西,就下令让班昭写诗赋颂扬。

当时《汉书》刚一发行,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同郡(扶风郡)的马融趴跪在楼阁下边,拜班昭为老师诵读传授《汉书》。

1貙(chū):兽名。

形状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一种虎属猛兽。

2罴(pí):兽名,又名马熊或人熊。

3绝:极。

4罂:一种腹大口小的瓶子。

5火:火种。

6寂寂:悄悄地。

7捽(zuó):揪住。

8被:同“披”。

【译文】鹿怕貙,貙害怕虎,虎又怕罴。

罴的样子为头上披着长发,好像人—样站着,非常有力而且严重的伤害了人们。

湖南南部有个打猎的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多种野兽的叫声。

有一次,他悄悄地拿着弓箭和火药来到山上。

首先,他模仿鹿的叫声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用火药向它射去。

貙听到了鹿的叫声,快速地跑过来了,猎人见到貙很害怕,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

貙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

这时,罴听到了就出来寻找同类,找到的却是人,罴就揪他、抓他、扯他、撕他、最后把他吃掉了。

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思想感情】这则寓言含义深刻,它有力地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缺少真本领的人。

这种人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一时,但在紧要关头,难免原形毕露,以致害了自己。

其实:现在那些没有真正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不被罴吃掉的。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

狼乃止。

屠归。

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近视,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有个屠夫卖完肉回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