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做人之道
国学论语老子中的治国思想和做人修身之道
国学论语老子中的治国思想和做人修身之道《论语》的治国思想和为人之道《论语》是一本语录体的书,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西汉时候有几个本子,都早已佚失了。
东汉的郑玄根据他还能看到的《鲁论》、《齐论》等本子,给《论语》做了一个注,这个注本成为后来《论语》流传本的基础。
《论语》是儒学和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部经典。
汉后 2000多年, 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而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儒学的基本思想都在《论语》中,所以《论语》也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论语》的治国思想春秋末期,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力量衰落,各诸侯纷纷攻城略地,大小战争不断。
诸侯国内,父子兄弟之间篡位夺权的事层出不穷,礼崩乐坏。
各家各派都提出了恢复秩序的办法,孔子的全部思想和活动也都是为了恢复社会秩序的稳定,变天下无道为有道。
治国为政方面,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政者正也”。
这个“正”有两方面的含义:正人和正名。
正人,是要使人走上正道,包括正人和正己。
不只是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当权者自身要正。
“正”的另外一个含义是“正名”。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即人人都安于其位,按他的身份做该做的事,享受该享受的权利,恢复原来的礼制秩序。
过去人们批判说,这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
但我们要看到,任何一个社会要发展,都要求各阶层、各部分人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守其道,各取其酬。
没有这一点,就会陷入混乱。
现在许多乱象,都来自这里。
怎样做到“正”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法制刑政依靠的是强制,它的作用是惩罚犯罪,使人不敢做坏事 ;道德礼教依靠的是教育和自觉,它的作用是使人知耻,不愿做坏事。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础。
孔子把政权巩固的基础放在百姓的富足和信任上。
正常情况下,先要使百姓富足,然后进行教化。
即使经济有困难,也一定要取信于民。
失去百姓的信任,尽管还有经济基础,政权也会垮台。
论语节选:13条经典仁德哲学,做人做事的警示名言
论语节选:13条经典仁德哲学,做人做事的警示名言《论语》里仁篇,主要讲解了仁德的道理。
1、“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求索解译:仁德的人安于仁德的法则,智慧的人为利而行仁德。
求索分析:仁德的人顺应自然而不违背仁德,但是有智慧的人,常常为了利人利己,而行仁德,创造仁德的价值。
2、“观过,斯知仁矣。
”求索解译:观察一个人犯的过错,就知道他的仁德了。
求索分析:一个人是否有仁德,不能闻其言,而要观其行,而观察过错是了解人的本性最好的方法,毕竟披着羊皮的狼比比皆是。
3、“朝闻道,夕死可矣。
”求索解译:早上知道了大道,晚上即使死了也无遗憾。
求索分析:道是天地的本原,故能闻得大道,死了也甘心。
比喻对美好东西的向往和追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求索解译:君子心里装的是道德,小人心里装的是利益;君子心里想的是法制,小人心里想的是恩惠。
求索分析:君子和小人不在于身份地位,平常人中也有君子,位居高位者也有小人。
孔子告诉我们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主要在于内心。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做人做事都内心坦荡,依照道德和法制行事,而小人内心多忧愁和顾虑,行事从利益和恩惠的角度出发。
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求索解译:君子重视道义,小人重视利益。
求索分析:君子做事情,从道义出发,不做违背道义的事。
而小人不做不利己的事情,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在他们心里利益高于一切。
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求索解译:君子说话非常谨慎,就像说话有困难一样,但是君子做事非常敏捷快速。
求索分析:孔子重言。
因为君子重承诺,言出必行,所以君子说话少而且谨慎。
但是君子行事却敏捷快速,从不拖拖拉拉。
不轻许诺言,用行动代替说话,是君子的行径,也是做人的一项准则。
7、“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索解译:如果只考虑利益才做事,就会招受很多怨恨。
求索分析:人生在世,虽然都是为了利益而奋斗,但是赚取利益要取之有道,要遵循道德和法制,这样才能长久。
论语之道——精选推荐
论语之道——天地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君子之道、心灵之道【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1】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吗?【原文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而立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之本与?【译文2】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亡。
【译文3】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德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原文4】曾子曰:我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4】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原文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5】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有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有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6】子谓公治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léi xiè)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译文6】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
”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原文7】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7】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
论语中做人的道理名句
以下是一些《论语》中的名句,它们蕴含着做人的道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告
诉我们,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们应该乐于学习,不断进步。
而与朋友相聚也是快乐的,我们应该珍惜友情。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
想,不要强加自己的意愿给别人。
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做到忠诚、诚信和负责。
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有品德的人不应该过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追求进步和学习。
5.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这句话告诉我们,选拔正直的人,
罢免邪恶的人,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向上。
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想要自己成
功,首先要帮助别人成功。
只有让别人成功,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成功。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不断学习和
反思过去的事情,可以从中获得新的启示和经验,从而成为别人的导师。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
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论语教我做人与学习作文
论语教我做人与学习作文篇一:《论语》读后感寒假读《论语》七则有感论语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
今年寒假认真的拜读了一直认为是无聊的天书的《论语》,读后方知《论语》这本书讲的是“人生”。
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学习和教学。
一、如何做人:“仁义”待人“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仁者,爱人也,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能以关爱他人的心态面对生活。
《论语》中记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是孔子在教导学生们说:“同学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谨慎。
诚实守信,博爱众生,亲近仁者,这一切都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艺了。
”在这里提到的“爱”,有个从“孝悌”到“泛爱”的过程。
爱人,首先要爱自己的亲人,表现为对父母的孝顺,对家庭中长者的尊重、手足的同情、晚辈的怜爱。
“百善孝为先”,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除此之外还要能“泛爱众”。
孔子追求“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他曾提到人们应该要“人不独子其子,亲其亲,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说的就是人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他人。
其次,做人诚信十分重要。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就是,孔子说,“一个人丢了诚信,她还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呢?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圣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看到了诚信的重要性,人没有了诚信,将寸步难行。
“诚信社会”从谁做起?我认为首先就应该从我们教育工作者做起,我们做到了讲诚信,再教会学生从小就树立诚信意识,那么整个社会诚信气氛的形成才有了基础。
此外,为人还要能推己及人。
孔子曾说,“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就需要我们在为人处世时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不能见利益就自己上,有难处就推给别人。
应该学会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想问题,想到自己想得到的别人也可能想要,自己讨厌的东西别人也不会喜欢。
初中论语十二章每一章的主旨
初中论语十二章每一章的主旨初中论语第一章的主旨:为人之道《论语》第一章“为人之道”是孔子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的一章。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人际关系的看法和他对于做人的要求。
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要做到谦虚、宽容、诚实、正直。
他认为一个人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益,不要傲慢自大,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建议。
同时,他也告诫人们要诚实待人,不要说谎,要始终保持诚信和正直的品质。
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初中论语第二章的主旨:学而时习之《论语》第二章“学而时习之”是孔子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进行论述的一章。
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
他指导弟子们要勤奋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要不断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果。
同时,他也告诫弟子们要善于思考和总结,要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中论语第三章的主旨:君子之道《论语》第三章“君子之道”是孔子对于君子的定义和要求进行论述的一章。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要求。
孔子认为君子是具有高尚品质和良好行为的人,他们要以德为先,要有道德操守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君子要有礼貌、有修养,要对他人怀有善意和同情心。
同时,君子也要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要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孔子强调了君子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追求真理和正义,要以高尚的品质和行为来影响他人。
初中论语第四章的主旨:格物致知《论语》第四章“格物致知”是孔子对于知识的获取和理解方法进行论述的一章。
这一章主要强调了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获取知识,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总结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孔子认为人们要善于观察和思考,要对周围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和研究,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检验自己的理论和观点。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思考,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读了《论语》一书之后,我更由衷地敬佩孔子。
《论语》教会了我好多做人道理。
近些年,也许是受一些西方思想的影响,年轻人越来越强调自信而这自信过了“度”变成了骄傲,自负。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年轻人们高高的抬着头,自信满满的样子,从不轻易向别人请教问题。
《论语》中的“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及“默尔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充分的表现出了孔子的谦虚。
根据史实记载,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曾向顽童请教问题。
可见,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博学的孔子,还需新的向别人求教,谦虚地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
那么,骄傲自满的我们是不是应该通过对《论语》的学习领悟出什么道理,低下高傲的头呢?谦虚是一种美德,通过学习《论语》,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谦虚的内涵。
《论语》不愧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我听说现在台湾流行一种“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从小学习《论语》,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论语》中很多孔子的教授的做人的道理,从小学习《论语》,能够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这并不落伍,正如儒家所认为的,真正的人才,“德”是第一位的,比才华更重要,有了“德”又有才的人才能造福国家,反之,德行不够只能是祸害。
读过《论语》,我更加觉得德行的重要,培养好的品德,学会做人,谦虚,不自满。
这样不但自己,对国家也是一种福。
希望年轻的朋友们能够多读一些像《论语》这样的书。
《论语》读后感2学习知识重要的是要有学习知识的兴趣。
如果对学习的知识感兴趣,就会主动去学习它,去了解它。
如果以学习为快乐的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效率,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这样学到的东西才能够灵活运用。
就拿我最喜爱的舞蹈而言。
不少人是为了艺考,或者被迫被家长送过来。
对这门艺术毫无兴趣,毫无了解,纯粹地只是为了达成目的,迫不得已才去接触它。
那么看他跳舞的人也觉得索然无味,自己学起来当然更体会不到快乐了。
有时候心情不好,烦躁、无聊的时候,都喜欢自己随便笔画笔画动作,即兴一段。
《论语十则》—做人—处事—学习
《论(lún)语十则》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一则:为人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第三则: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论语》这部经典里面,到处都是名言警句,充满着为人处世的智慧。
一、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要想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好的心态,往往越是急于求成,就越难取得成功。
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把眼光放大、放远,不能贪图小利。
二、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过去的事,已经无法挽回,就不要再抱怨和后悔,白白浪费时间了;设法处理好正在到来的事情,防患于未然,才是最要紧的事。
三、以约失之者鲜矣。
如果一个人很自律,在生活中能够很好地约束自己,谨言慎行,小心低调,那他犯过错的几率就很小了。
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要为自己设立一个长远的人生志向,然后沿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不会盲目。
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就会被眼前的事情所困扰,不能自拔。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贵虽然是人人都喜欢的,但必须是通过正当手段获得的,如果是通过不正义的手段得来的,那这种富贵对于我们来说,就跟浮云一般,没有任何意义了。
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人做学问,是为了修为自己,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而现在的人做学问,往往是为了做给别人看得,为了找工作,为了升职,为了炫耀,自己却得不到什么真实的受用。
七、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在路边听到一些闲言碎语,不加考证,就到处传播,这是无德的表现。
现在上网方便了,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流言蜚语更多了,就更需要我们小心谨慎,在没有辨别真伪之前,不要四处宣扬。
八、近者悦,远者来。
很多人对外面的人很温和,总是表现出一副谦谦君子的样子,但一回到家就变脸了,对家人态度很恶劣,甚至家暴,这种人很虚伪。
要想真正取得外人的信赖,首先要对身边的人好,能让她们开心幸福了,别人才会来找你。
九、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遇到问题,君子会反省自己,积极改正过错,往往最终会获得人们的称赞。
而小人则会推卸责任,找出各种客观原因,这样既不能解决问题,又有损自己的人品,所以古人常说:“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论语十二章》从文中找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句子.
《论语十二章》从文中找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句子.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更快。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du是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zhi,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dao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到知识后按时温习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意思是温习学过的旧知识,并且反复的阅读,这样你就可以当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
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修身做人: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荣华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同天上的浮云,毫无意义。
3、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译文: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精选10篇)
论语的读后感关于论语的读后感(精选10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论语的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的读后感1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里的古文,里面有教人们做人的道理。
比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意思是:有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
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
"而我却没有做到孝顺父母。
父母们总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绝了,他(她)们叫我去买东西,我也拒绝了。
只要是父母们叫我去干的事情,我都没有完成。
有一次,母亲叫我去买面包,我没答应,这次她生气了:"只会吃,不会做,真是一个窝囊废。
"说完,还打了我。
母亲从不打我,从不骂我,从不生我的气,这次她是真的发怒了。
我伤心极了,躲到被子里去哭。
从这学期学了论语后,我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学了论语对人是非常有用的!会让人体会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亲有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论语的读后感2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听谆谆教诲——读《论语》有感作文
听谆谆教诲——读《论语》有感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听谆谆教诲——读《论语》有感作文篇1《听谆谆教诲——读《论语》有感》我是一个小学生,最近班主任让我们每个人选一本经典书籍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我选择了《论语》这本书,因为虽然它是一本古老的书,但里面蕴含的智慧和教诲一直流传至今,影响了无数人。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为的记录。
孔子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位伟大的老师,他的教导主要围绕着如何做一个有品德、有修养的好人。
看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
第一,做人要有谦逊、勤恳的品德。
《论语》里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義。
"意思是说,君子做事要谨慎思考,做人要谦逊有礼貌。
比如看到事物要想明白它的实质,听到话要想通它的含义,说话做事都要诚恳谦逊等等。
我觉得这些都是做人处世应该具备的好品质。
其次,要勤奋好学,刻苦钻研。
《论语》里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意思是学到知识后,经常温习复习,那种成就感是令人高兴的。
还有一句话:"箕、舍、人而无责备,斯可足矣。
"我理解的意思是,即使只是学会一件小事,如栽种谷物或房屋修建,只要尽心尽力了,也是一种成就。
所以我们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不管大事小事,尽最大努力做好就行。
第三,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不能只盲目追求利益。
《论语》里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是指有高尚品德的人,小人是指只图私利的人。
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说有修养的君子会追求正义和道德准则,而目光短浅的小人只知道追逐私利。
我们做人一定不能只图眼前的利益,而要明白为人的道理,按着正确的原则办事。
再次,做人要宽厚谦逊,不可骄傲自满。
《论语》里说:"骄则无朋,夫骄兹小人之小德也。
"意思是骄傲自满的人是没有朋友的,因为骄傲是小人才会有的小缺点。
论语中做人基本道理的名言
论语中做人基本道理的名言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到“人人平等”,不要把自己的欲望强加给别人。
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追求正义、道义,而不是只追求个人利益。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准备,要有好的工具和条件。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思考,思考要学习,两者缺一不可。
5. 身正不怕影子斜。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到“清正廉洁”,不要因为外部因素而动摇自己的信念和行为。
6.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了解别人,多沟通,多交流,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意愿和需求,不要强加自己的想法。
8.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持续学习、不断进步,并要珍惜与人交往的机会。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才能做到更好。
10.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并要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 1 -。
论语为人之道经典语录
论语为人之道经典语录《论语》是中国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大量孔子和其弟子们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们对伦理道德、政治哲学等方面的讨论。
《论语》内容丰富,包含了大量经典的语录,这些语录都体现了孔子对待人生、为人处事、做事成就等方面的看法,具有很高的价值。
以下是《论语》中的一些经典语录,希望能够给人们带来启迪和帮助。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说学习不思考就会茫然,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这句话告诫我们,学习需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还要及时总结和应用所学知识。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告诉我们,知道和了解某些事情虽然很重要,但是只有真正喜欢和享受这些事情才能使人更好地投入其中,更加高效地学习和成长。
只有把学习变成自己的爱好和乐趣,才能有不断进步和成长的动力。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诫我们,不希望别人对自己施加的任何不公和伤害,自己也不要去伤害别人。
这是我们做人和处事的最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和别人相处的必备素养。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说明了,能够理智地看待义和利的人是君子,而把个人利益看得比一切都重要的人则是小人。
君子之所以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就是因为他们懂得为公而办事,有着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是孔子的另一句著名名言。
意思是说,在生活中与人相处时,一定会有值得学习的人。
我们应该观察、学习、吸收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同时注意避免他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
这样,我们才能在与人相处时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以上这些经典语录都深刻地阐述了孔子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非常适合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借鉴和应用。
希望我们都能够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论语》10条为人处世之道,读一句感悟一句!
《论语》10条为人处世之道,读一句感悟一句!《论语》10条为人处世之道,读一句感悟一句。
1.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不主观臆测,不行事武断,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这是《论语》记述孔子努力戒绝的四件事,也是孔子人品与处世原则的写照。
2. 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司马牛曾经求教孔子,怎样才能被称为“君子”。
孔子回答说:“君子没有什么忧愁,也没有什么畏惧。
”3. 见利思义。
——春秋·鲁·孔子《论语·宪问》面对利益,应当去思考利益是否符合道义。
4. 内省不疚,何忧何惧?——春秋·鲁·孔子《论语》一个人如果能够经常自省内心,如果没有什么感到愧疚的话,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害怕的呢?5.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春秋·鲁·孔子《论语》君子喜爱钱财,但是一定要通过正当途径获取财富。
6.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孔子说:“君子会将说的多,但做的少视为耻辱”7.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用正直的行为来回应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用恩德报答别人曾经施予自己的恩德。
这是孔子在回答别人提出“以德报怨”观点时所阐发的见解,体现了他讲原则、爱憎分明而又正直旷达的做人风格。
8.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君子会成就别人的好事,而不会帮助别人做坏事。
而小人恰恰相反,只会帮助坏人做坏事,而不会成就别人的好事。
9.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春秋·孔丘《论语·卫灵公》自己犯有错误,要重罚,别人犯有错误要轻责,这样就会使得自己远离他人的怨恨。
10.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论语·学而》。
这是孔子的学生子贡说的话。
夫子:老师,这里是尊称孔子。
略谈从《论语》中品味做人之道
略谈从《论语》中品味做人之道《论语》是一部两千多年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伟大的书,无数炎黄子孙从它所包含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学习做人的道理。
研究《论语》,能对人心起一定的净化作用,树立一种正面的价值观。
标签:论语;品味;做人“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话可能说得有点过头,但是《论语》对于稳定社会,调整人际关系的作用,直到今天也不能忽略。
能称之为传统的总是经典的,假如有人想要了解一下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神大义,进而体察现实人生百态,掌握自我生存之道的话,那么《论语》就是一本不得不读的书。
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中曾言道:“《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由此可见,《论语》乃是孔子、弟子以及当时一些人的语录。
在《论语》中孔子思考的主要是一个“应当如何做人”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活法”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仍有着积极的意义。
孔子是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而讨论为人处世、治国、平天下的。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一以贯之的恕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最基本的法则。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仁者,人也”的境界。
把这种恕道用于宗教领域,就会产生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效果,因此,世界上的任何宗教,都与孔子之学有相交汇的地方。
这正是孔子的伟大之处,也是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也因此,《论语》可以被称为人类的圣经。
《论语》共有二十篇,四百七十八章,每篇篇名以开头两个字或三个字取名,正文形式活泼多样,有语录,有对话,也有故事。
这也正体现了孔子著《春秋》的精神,即“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笔者认为,孔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仁”和“礼”上。
所谓“仁”者,乃是指人之爱心。
孔子认为,人不仅具有一般生物爱自己、爱亲人的特征,还具有博爱天下万物的能力,为人之道即在于伸展生命之爱,并在此爱己爱人、爱物、爱天下的生命实践中感受人生自在通达的逍遥之境。
结合论语谈谈做人的道理
结合论语谈谈做人的道理《论语》这书啊,可真是个宝,里面藏着好多做人的道理呢。
我就想起我以前上学的时候,班上有个同学叫小李。
那时候啊,大家都忙着学习,竞争可激烈了。
有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有个同学发现老师给多算了几分,本来他挺高兴的,因为这几分能让他名次靠前不少呢。
这时候啊,小李就站出来了,他对那个同学说:“咱得诚实啊,这分不是咱应得的,得跟老师说。
”这事儿让我一下就想到《论语》里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小李这就是在践行“信”这个字呢。
他不愿意为了一点小利益就失去了诚信,就像《论语》告诉我们的,做人得诚实,不能弄虚作假。
还有啊,在班上大家一起搞活动的时候,总会有不同的意见。
有一回组织班级郊游,有人想去爬山,觉得爬山有意思,能锻炼身体。
有人想去公园野餐,觉得轻松又惬意。
大家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
这时候班长站出来了,他没有偏向哪一方,而是耐心地听大家讲,然后综合了一下,说咱们可以上午去爬山,锻炼锻炼,中午在山下找个漂亮的草地野餐。
这班长就像《论语》里说的“君子和而不同”那样的人。
他尊重每个人的想法,把大家不同的意见融合在一起,让事情变得更圆满。
要是他只听一方的,不管另一方,那肯定得有好多同学不开心,活动也就没那么好玩了。
在生活里,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困难。
我邻居家有个大叔,做生意失败了,赔了不少钱。
那阵子他可消沉了,天天愁眉苦脸的。
但是他有个好朋友,一直陪着他,鼓励他。
这个朋友没有在大叔落魄的时候离开,而是像《论语》里说的“君子周急不济富”那样,在大叔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
他帮大叔分析生意失败的原因,还借钱给大叔重新起步。
大叔后来慢慢振作起来了,他经常说,要是没有这个朋友,他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就是朋友之间真正的情谊,在困难时刻不离不弃,就像《论语》里倡导的那样。
《论语》里这些做人的道理啊,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大道理,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这些小事一样,实实在在的。
我们在生活里多学学《论语》里的智慧,做个诚实、懂得包容、乐于助人的人,那日子肯定过得更舒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和谐呢。
论语对个人修养的启发
论语对个人修养的启发《论语》不仅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很早就流传到日本、欧洲等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诚可谓东方的“圣经”。
论语对个人修养的启发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对个人修养的启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认真反省自己,工作是不是尽心竭力了,与人交往是不是做到了诚实可信,每天是否有新的进步。
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记载:在清朝晚期,慈禧立光绪为帝,给其父头上加了一大堆头衔,光绪的父亲非常聪明,他把所有皇封全部辞掉,却在自己的屋里挂上吾日三省吾身的条幅时时约束自己,结果光绪帝被囚禁多年其父却没受皮肉之苦。
当今社会处在一片浮躁和不安氛中,“世上熙熙皆为利来,世上嚷嚷皆为利往”。
有不少人抵不住名利的诱惑,盲目攀比,好高骛远,有的甚至成了“三转”干部,不能安下心来做好自己的工作,结果栽了不少跟斗。
如果我们的干部都能做到脚踏实地,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做好每一项工作。
每天静下心来对自己的所做所为进行认真的回顾和总结,哪些做对了、哪些没到位、哪些做的不对,及时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纠正不足,我们干部队伍的素质必定会得到大幅度提高,我们不管是做人也好,工作也好,失误和后悔必定会大大减少。
论语对个人修养的启发:准确把握人生的坐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说,孔子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在这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论语做人道理的句子
论语做人道理的句子
1.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2. 子曰:“君子不器。
”
3.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6.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8.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9.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10.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11.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
12.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13.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1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15.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16.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7.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
18.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19.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与做人之道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纵观《论语》,其对人品德的要求可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努力接近或成为一位君子。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是第一章“学而篇”中的语句,它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观念,即要想学会做人,有孝心和爱心是最基本的。
这就印证了现实生活中流传的一句话:“如果他(她)连父母都不爱,那还指望他(她)爱谁呢?”除了最基本的“孝悌”外,君子需要具备的品德还有很多,例如庄重,诚信,坦率,博爱,讲团结而不营党,求同存异,安贫乐道,有高尚的追求等等。
生活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的我们,被灯红酒绿、利欲熏心困扰。
有人沉迷于感官的享乐,轻浮不能自拔;有人唯利是图,行事不择手段;有人自私自利,毫无恻隐之心;还有人虚假伪善,表里不一……面对这些情况,我们的国家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重视道德文化建设,而道德文化从哪里来?就应从以《论语》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携其弟子就对如何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即如何做君子提出了精辟论断:“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些话启发我们应庄重、诚信、坦荡,而不要受轻浮、奸邪等不良世风污染。
又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之有”,“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等等,皆可为修身养性的座右铭。
另外,做人要正直磊落。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
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做人要重视“仁德”。
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
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
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
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
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
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作为万世传颂的经典,《论语》中的至理名言已接受了历史的考验,生活在现世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积极从中挖掘财富、吸取智慧。
《论语》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其蕴涵的智慧适用于古今,放之四海而皆准。
072092 蓝东山200910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