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合集下载

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制定生态型绿地系统规划奠定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贺凤春、匡振鶠一、前言城市绿化是现代都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城市绿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所以必须研究和制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苏州市绿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延续性,促进苏州城市发展更上新台阶。

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合点,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二、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①依据山水,构筑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绿地结构全市地势靠山濒湖,西高东低,城市位于山水之间。

地貌属江南丘陵山地的一部分,由低山丘陵过渡到山麓平原,洪积平原,广积平原。

城市西南临太湖,湖区有岛屿。

多低山丘陵,近郊有虎丘、何山、狮子山、天平山、灵岩山、七子山;远郊有阳山、邓尉山、穹窿山、清明山、洞庭东、西山。

群山海拔高度一般为100-300米,最高峰穹窿山高341米,西山缥缈峰336.6米,东山莫厘峰296.6米。

山势浑圆,一般坡度不超过20°25°。

城市东部地势低平,多大小湖泊,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黄天荡、石湖、澹台湖,水系网络主要有太湖和三江(吴淞江、娄江、东江),京杭大运河等。

古城区地形平坦,河流纵横,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海拔标高为4.2-4.5米,郊区一般3.8米左右(吴淞高程)。

古城内河道纵横密布,宋平江图上河道长82公里,桥325座,至清中期开始逐呈衰落趋势,至清末仅剩河道约55公里,桥241座。

民国期间又陆续填没,现今保存着“三横三直”骨干水系,河道35.28公里,桥梁163座,其中古桥约70座,仍为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之一,形成街坊临河而建,居民依水而生“家家户户泊舟航”,“小桥流水人家”的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

绿地青剑湖规划及建筑设计说明

绿地青剑湖规划及建筑设计说明

规划及建筑设计说明一.工程建设场地位置及现状1.1用地概况及分析用地位置:本项目位于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科技城区域内,地块编号为:DK20090074;北临夷浜路、西至展业路、南为青澄路、东至科营路,基地面积53498平方米,容积率0.73。

1.2用地现状北临夷浜路、西至展业路、南为青澄路、东至科营路,建筑密度:≤30%,绿地率:≥45%,地块呈矩形,目前整体为平地。

二. 设计依据:组织单位提供的地形图、红线图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及控规业主规划建筑设计任务书及相关意见和指示《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1999)200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苏州工业园区住宅区规划控制技术规定补充规定》《苏州工业园区住宅区规划设计技术规定》(试行)苏州市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1.苏州市自然气象资料与水文地质条件三、规划理念:东片区延续西片区的规划理念,在多形态产品的基础上,以中高端产品为主体。

四、规划设计篇:1、规化布局(1) 东片区为一个低层住宅组团(2) 基地中部的林荫大道串起东西两个组团。

2、规划设计原则(1) 密度原则在30%的密度之内,创造各种形态与尺度的动线网络,包括人、车、水、植物的网络动线的合理重叠布置与规划。

(3) 遮挡系统原则地形营造和绿化植被相互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遮挡系统,遮挡系统分为三类:公共场地遮挡,半私密空间的遮蔽,私密空间的遮蔽。

(4) 因景互借原则强调第五立面的设计,建筑与景观、建筑与建筑、景观与景观之间相互借景。

(5) 均好性+独优性原则规划设计中,强调均好性,尽量使每一户有它恰到好处的地方,有它独特的景观,有它特有的卖点。

(6) 空间原则空间层级化3、交通设计在规划上充分考虑地块周围的城市交通,和衔接西片区的交通体系,主入口在夷浜路上,在西侧科营路设置次入口,满足小区交通的基础上,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五、景观设计篇:1.强化林荫大道特征,充分利用人工水体、绿化,形成生态走廊;集中绿地结合户外活动空间形成聚会交流场所;着力营造以森林绿化为主景,以绿地为依托,以步行景观为线索的网络化、立体景观系统。

江苏省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导则(试行)

江苏省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导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通则第三章公园绿地第四章附属绿地第五章生产绿地第六章防护绿地第七章其它绿地附录术语第一章总则1.1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加强对我省城市各类绿地规划建设的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特制定《江苏省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本《导则》适用于我省城市各类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

1.3本《导则》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定制定。

第二章通则2.1 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应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统筹兼顾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针对我国人多地少,特别是我省城市人口众多、建筑密集,环境污染,绿地紧缺的特点,城市绿化着重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为绿化建设的前提,使每一块有限的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2.2 城市绿化建设必须以植物造景为基本原则;针对实际、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并做适当调整和处理,创造多种植物生存空间,营造出物种丰富、配置合理、群落稳定、景观优美的植物景观。

2.3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贯彻为人民服务思想,从人的利益和需求出发,坚持经济、适用、实惠、美观、自然的原则。

因循区域自然环境和物候特征,利用丰富的本土植物和自然景物,并将传统文化历史与时代精神风貌相互交融,凸现我省的绿化特色。

2.4 城市绿化是人工再创造的“第二自然”,应克服铺张浪费、苛求形式、贪大求洋,或硬造人工景观等不实惠的做法;确保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绿化种植面积比例不低于70%。

根据我省所处的植被群落区系,城市绿化应选择适当的落叶乔木为基调,乔灌木种植面积比例一般应不低于绿地面积的70%,其余为非树冠下草坪和其它地被植物。

2.5 城市绿地植物配置设计和种植应坚持以下原则:掌握植物生态适应性;使阴、阳、干、湿、冷、暖各得其所;利用物种多样性,合理组合配置,坚持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多层结构,考虑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考虑季相变化,突出景观特色,充分利用平面和空间,提高单位绿地的叶面积指数。

苏州高新区:“一核、两轴、三心、六片”最新规划图.2009-2030

苏州高新区:“一核、两轴、三心、六片”最新规划图.2009-2030

苏州高新区:“一核、两轴、三心、六片”最新规划图.2009-2030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城乡一体化暨分区规划2010-1-11为促进苏州高新区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保障高新区山水生态格局,指导苏州高新区范围内镇、村庄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苏州市规划局高新区分局特委托江苏省城市设计研究院编制特编制《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城乡一体化暨分区规划》。

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苏州高新区行政区陆域范围,总面积约223 平方公里。

2、规划目标将苏州高新区建设成为先进产业的聚集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先导区、生态环保的示范区、现代化的新城区。

3、功能定位真山真水新苏州:以城乡一体化为先导,以山水人文为特色,以科技、人文、生态、高效为主题,集创新科技生产、高端现代服务、人文生态居住、旅游休闲度假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区。

4、规划结构总体空间结构:“一核、两轴、三心、六片”。

一核:以阳山森林公园为核心,将山体屏障转化为生态绿核,并成为各个独立组团间生态廊道的汇聚点。

两轴:太湖大道发展主轴:是新区“二次创业”的活力之轴,展现科技、人文、生态的融合。

京杭运河发展主轴:展现运河文化的精华,是城市滨河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公共功能与滨水风光的活力融合。

三心:以浒通片区中心、科技城片区中心、狮山路城市中心构筑三角状的极化空间,为各自所在的城镇建设组团提供公共配套服务。

六片:包括狮山片区、浒通片区、横塘片区、科技城片区、湖滨片区(苏州西部生态城)、阳山片区。

空间布局特征:“紧凑组团、山水环绕”规划采用紧凑组团布局模式推进城镇建设空间的集约化发展与生态化建设,各组团根据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及发展前景相对独立地生长,通过山水生态空间围合形成“功能相对完整,产居相对平衡,空间相对集中”的组团式紧凑城镇发展空间。

各城市组团之间强调规模、功能和区位等方面的多样性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作,特别是新老建设组团之间在功能、空间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

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
属于旧城改造区的可对本条(一)、(二)、(四)项规定的指标降低5个百分点。
第十一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工程项目规划方案时,应当按照第十条规定的绿化用地面积标准,确保城市绿化用地面积。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规划定点时,确需占用绿地或移、伐树木的,应当征得同级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二)新建、扩建、改建居住区的附属绿地面积,不得低于总用地面积的30%,并按居住人口人均2平方米的标准建设公共绿地;
(三)新建、扩建、改建产生有害气体和其它污染的单位,必须按国家规定营造宽度不少于50米的防护林带;
(四)新建、扩建、改建道路的绿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面积的比率,主干道不低于20%,次干道不低于15%;
第十四条 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基本建设投资中应当包括配套绿化建设经费,列入工程预算,统一安排绿化工程施工,在不迟于主体工程建成后的第一个绿化季节完成绿化任务。
第十五条 对城市绿化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实行资质审查。城市绿化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应当委托持有资格证书的设计、施工单位承担。
绿化工程竣工后,经市、县(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该工程的主管部门和接收管理单位验收合格,移交管理部门管理养护;验收不合格的限期返工。
第四章 管理
第十六条 城市绿化按下列分工进行管理:
(一)城市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由市、县(市)、区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管理;
(二)城市行道树和干道绿化带,由建设单位移交所在县(市)、区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三)各单位附属绿地和单位管界内的防护绿地,由所在单位负责管理;
(四)居住区绿地,由居住区管理机构管理;
绿化各项经费的使用,必须接受本级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与审计。
第六章 罚 则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评价报告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评价报告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评价报告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2019年4月目录1《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的编制情况 (2)1.1项目概况 (2)1.2时间安排 (2)1.3实际完成内容 (3)1.4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 (3)2实施过程评价 (3)2.1前期决策过程评价 (3)2.2前期准备工作与评价 (4)2.3规划编制阶段评价 (5)3实施效果评价 (5)3.1环境效益评价 (5)3.2社会效益评价 (6)3.3 综合评价 (6)4评价结论 (6)评价结论 (6)1《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的编制情况1.1项目概况为进一步加强苏州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建设,推动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局于2017年底启动了《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局深入开展城市绿地现状绿化调研,并充分对接各区县分管部门落实基础数据,同时我局充分对接规划局、中规院等部门,保持与总规等上位规划的信息互通,确保核心管控内容纳入总规。

目前《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已获得市政府同意。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形成“两带一核,四环四楔”规划结构和“滨水绿网生态廊道体系”的江南特色,强调了对苏州整体生态环、生态廊道和苏州城市四角山水的保护。

我们希望通过规划引领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和建设,突出特色亮点,以更高的标准,更科学的理念,精心描绘出苏州绿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把苏州打造成令人向往的绿色之城、生态之城、园林之城。

1.2时间安排根据市规划局《关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征求意见的通知》的要求,我局迅速开展《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市场公开招标前期准备工作,2017年11月确定该项目招标代理单位,12月25日产生规划设计单位,随即启动规划编制。

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制定生态型绿地系统规划奠定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贺凤春、匡振鶠一、前言城市绿化是现代都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城市绿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所以必须研究和制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苏州市绿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延续性,促进苏州城市发展更上新台阶。

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合点,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二、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①依据山水,构筑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绿地结构全市地势靠山濒湖,西高东低,城市位于山水之间。

地貌属江南丘陵山地的一部分,由低山丘陵过渡到山麓平原,洪积平原,广积平原。

城市西南临太湖,湖区有岛屿。

多低山丘陵,近郊有虎丘、何山、狮子山、天平山、灵岩山、七子山;远郊有阳山、邓尉山、穹窿山、清明山、洞庭东、西山。

群山海拔高度一般为100-300米,最高峰穹窿山高341米,西山缥缈峰336.6米,东山莫厘峰296.6米。

山势浑圆,一般坡度不超过20°25°。

城市东部地势低平,多大小湖泊,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黄天荡、石湖、澹台湖,水系网络主要有太湖和三江(吴淞江、娄江、东江),京杭大运河等。

古城区地形平坦,河流纵横,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海拔标高为4.2-4.5米,郊区一般3.8米左右(吴淞高程)。

古城内河道纵横密布,宋平江图上河道长82公里,桥325座,至清中期开始逐呈衰落趋势,至清末仅剩河道约55公里,桥241座。

民国期间又陆续填没,现今保存着“三横三直”骨干水系,河道35.28公里,桥梁163座,其中古桥约70座,仍为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之一,形成街坊临河而建,居民依水而生“家家户户泊舟航”,“小桥流水人家”的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评价报告xx园林和绿化管理局2019年4月目录1《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的编制情况 (2)1.1项目概况 (2)1.2时间安排 (2)1.3实际完成内容 (3)1.4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 32实施过程评价 (3)2.1前期决策过程评价 (3)2.2前期准备工作与评价 (4)2.3规划编制阶段评价.................................................................................................. 53实施效果评价 (5)3.1环境效益评价 (5)3.2社会效益评价 (6)3.3综合评价................................................................................................................. 64评价结论..............................................................................6评价结论. (6)1《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的编制情况1.1项目概况为进一步加强苏州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建设,推动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局于2017年底启动了《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局深入开展城市绿地现状绿化调研,并充分对接各区县分管部门落实基础数据,同时我局充分对接规划局、中规院等部门,保持与总规等上位规划的信息互通,确保核心管控内容纳入总规。

苏州工业园区绿地系统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绿地系统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绿地系统规划
来源:作者: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紧临苏州古城区,西与古城以苏嘉杭高速公路相隔,北抵娄江为界,南临斜塘河一一吴淞江,东接青秋浦,占地面积约平方公里,其中首期约平方公里目前已基本实施完成。

中新合作区是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建设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基础条件优越,发展势头良好,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绿地系统以“城在森林、人在花园”一一创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化、公园化、现代化园区,建设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东方“花园城市”为目标,规划风格力求简洁、明快、现代,以全新的绿色景观与古城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苏州的开放和发展。

景观特色注重体现“三彩花园城市”:
① 浓浓绿意衬托下的红、黄、蓝三原色的“交响曲”;
② 绿化景观“红黄绿”(同一色叶类型植物集中布置,乔木成林、花灌成块、草坪成片,景观大气)。

布局特色强调利用园区自然资源特色和“绿化缓冲带”优势营造一体化的“绿色网络”体系,总体“点上成片、线上成带、面上成林”。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充分考虑园区自然地形条件和总体规划布局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并注重与外围大环境的协调统一,强调绿地景观体系的连续性和层次性,以水引绿,绿水交融,形成“东方水城”之特有的绿地体系格局。

规划采用网状与放射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构筑全园“绿色网络”具体布局结构可总结为:“一环、三湖、四园、六带、八景、十二苑”。


J.
'i O-Kl-UEHE 4EH4^MHI7Q
HL-piil 一二
已ftH 1X1:■■HI "■=■*'
“一环”:即沿中新合作区四个方向分布的生态防护带,构筑起园区的绿色屏障。

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2018年修正)

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2018年修正)

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2018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苏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8.11.23•【字号】•【施行日期】2019.02.01•【效力等级】其他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环境保护,森林资源正文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1995年4月26日苏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1995年6月16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根据1997年8月23日苏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1997年10月17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的《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04年7月21日苏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04年8月20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的《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05年8月24日苏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2005年9月23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的《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根据2016年4月25日苏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016年5月26日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的《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苏州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等9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四次修正根据2018年10月25日苏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2018年11月23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批准的《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苏州市禁止猎捕陆生野生动物条例〉等五件地方性法规和废止〈苏州市航道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五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第三章建设第四章管理第五章经费第六章罚则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绿化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体现苏州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的特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和《江苏省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 第二章 土地利用生态规划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  第二章  土地利用生态规划

第二章土地利用生态规划2.1 生态科技城土地利用规划现状分析1.现状土地利用性质单一,功能混合性不足。

居住与研发用地各成一体,被道路完全隔开,缺发研发与商业混合、居住与商业混合用地,服务配套用地不足,商业配套、会展酒店、文化娱乐、体育休闲设施缺乏,容易导致园区建成后人气不旺,研发区夜晚变成空城,而居住区成为卧城。

2.现状规划的绿地、水系等等生态网络破碎,几乎完全打破原有场地水网密布,与阳澄湖、青剑湖的多方向贯通的生态安全格局。

(见图2-1)原有分散水系被裁弯取直,对外连通口大大减少,自然驳岸与河底被硬质化,水系的自然净化、动植物栖息等生态功能遭到破坏,水质有恶化趋势。

图2-1生态科技城场地原貌图3.现状规划的绿地系统中的集中绿地间距过大,相互联系较弱,没有与场地水系良好结合。

中央水面与西侧研发、居住区与南侧厂区水系联系过弱,缺乏足够宽度绿化的保护,使现有园区最重要的生态廊道难以发挥作用,无法形成动物的迁移廊道与动植物多样性的集中地(见图2-2)图2-2生态科技城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图4.商业设置在场地的东西两侧,距离场地中心开发强度最高的中心研发区距离过大,不利于步行出行,且为单边模式,不利于积聚人气。

部分居住地块单元尺度很大,功能单一,缺乏近人尺度,比较适宜驾车出行,街道简单采用方格网状路网,过度强调通过性,缺乏趣味性,不利于步行和生活,同时破坏绿地系统的完整性,使其碎片化(见图2-3)图2—3生态科技城现状土地利用体块分析图5.工业区仅西北角有一处小型集中绿地,无法形成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整体生态环境较差与生态科技城的建设目标不相称。

2.2 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原则与目标2.2.1 规划目标通过土地利用生态规划再现苏州水网密布连通的江南水乡风貌,保护并提升生态科技城的自然环境质量,确保场地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营造生态结构安全、景观优美、自净能力良好的水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结合公交导向发展,集约使用土地建设功能混合、从早到晚生机勃勃的生态科技新城。

姑苏绿化工程方案

姑苏绿化工程方案

姑苏绿化工程方案一、绿化项目范围本次绿化工程将主要覆盖姑苏市内的公园、广场、道路两侧、河岸、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

具体覆盖范围包括,虎丘景区、拙政园、留园、狮子林、苏州博物馆等文化旅游景点,以及城市主干道、次干道、社区公园等城市公共场所。

二、绿化工程目标1. 提升城市绿化率:通过本次工程,计划在姑苏市内新增约10万平方米的绿化面积,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

2. 改善空气质量:增加绿化面积,带动区域空气质量的提升,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改善城市环境。

3. 优化城市景观:通过合理的绿化设计和植被配置,打造姑苏市内的城市绿地景观,提升城市形象和景观质量。

4. 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园的数量和质量,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和健身活动场所,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

三、工程实施方案1. 绿化设计方案:通过绿化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将姑苏市内的景点、道路、广场等公共场所进行绿化改造和植被配置,打造出美观、实用、环保的城市绿化景观。

2. 植被选择和配置:根据不同地域和场所特点,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环境的植被进行配置,以保证植被的生长和观赏效果。

3. 绿化设施建设:在景点和公共场所设置绿化设施,包括植物、草坪、花坛、树木、喷泉、休闲长椅等,提供市民休闲活动场所。

4. 绿化工程维护:在绿化工程完成后,加强对绿化植被和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绿化设施的长期有效运营。

四、绿化工程实施步骤1. 确定绿化工程范围:结合姑苏市内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确定本次绿化工程的具体覆盖范围。

2. 制定绿化设计方案:邀请绿化设计师团队,根据绿化工程范围和目标要求,制定绿化设计方案和植被配置方案。

3. 确定植被种植计划:根据设计方案,确定植被的种植计划和数量,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环境的植被进行配置。

4. 开展绿化施工:根据设计方案和种植计划,对绿化工程范围内的景点、道路、广场等公共场所进行绿化施工,包括植被种植、绿化设施建设等。

5. 维护管理和宣传推广:在绿化工程完成后,加强对绿化设施的维护管理,同时进行宣传推广,提高市民对绿化工程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园林绿地系统研究

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园林绿地系统研究

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园林绿地系统研究摘要:本文以苏州为例,通过对其公园绿地系统的现状分析,从系统概述、资源利用、规划布局三方面对苏州公园绿地系统进行阐述,探讨了苏州公园绿地的发展特色及未来的规划思路。

关键词:绿地系统苏州水资源布局结构苏州公园绿地系统概述城市公园绿地系统规划核心思想是通过林荫道将分散在城市各处的各类型的公园、绿地、水面相连,形成一个层次丰富、贯穿城市整体的开敞空间系统。

苏州的公园绿地充分利用自然河湖水系、山体及丰厚的人文景观,形成“城中园、园中城”的绿地布局形态,不仅仅是城市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更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1.1苏州公园绿地规划沿革苏州城市绿化始于解放后,当时在十全街、十梓街、公园路、五卅路等主要道路上栽植引进的法桐。

81年4月,城市绿化骨架基本形成,道路两旁浓荫蔽日,形成绿色长廊。

“九五”期间,根据“东园西区,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从传统的“见缝插绿”转变为科学、合理、有序的“规划建绿”,1996~2000年累计新增绿地438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28.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1996年的4.2平方米提高到5.47平方米。

“十五” 期间,苏州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建立起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化体系。

完成集城市交通、城市防洪、生态绿地、景观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对保护古城风貌、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环境、发展旅游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继建成桐泾公园、广济公园、相门绿地广场等36个市、区级公园绿地,以及织里苑、听钟园等102个小游园,城区基本实现共公绿地300—500 m服务半径。

先后完成主要城市出入口景观绿化工程,并建设临顿路、干将路等园林式道路。

1.2苏州公园绿地规划建设出发点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多的收到其自身发展的威胁,城市污染日益严重,城市居住环境日益恶化,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国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
佚名
【期刊名称】《风景园林》
【年(卷),期】2022(29)S01
【摘要】1项目背景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长三角世界级城市
群的核心城市之一.苏州是举世闻名的"园林之城",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背景下,苏州作为首批"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具备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和
社会文化经济基础,而如何通过高品质建设和有效管控,推动苏州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开启"公园城市"建设,是苏州市绿色空间规划面临的主要挑战.
【总页数】4页(P98-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对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考——关于北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与实践(一)
2.基于"城市大园林"目标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福州市城
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3.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获省优二等奖4.城市规划互
联网公众调查方法——以《厦门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为例5.城市总体
规划文本表达技术实践特征与思考——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doc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doc

《州市城市地系划(2017-2035)》目价告xx园林和化管理局2019年4月目1《州市城市地系划(2017-2035)》目的制情况⋯⋯⋯⋯⋯⋯⋯⋯⋯⋯⋯⋯⋯⋯⋯⋯⋯⋯⋯⋯⋯⋯⋯⋯⋯⋯⋯⋯⋯21.1 目概况 (2)1.2 安排 (2)1.3 完成内容 (3)1.4 目投及金来源.............................................................................................. 32施程价⋯⋯⋯⋯⋯⋯⋯⋯⋯⋯⋯⋯⋯⋯⋯⋯⋯⋯⋯⋯⋯⋯⋯⋯32.1 前期决策程价 (3)2.2 前期准工作与价 (4)2.3 划制段价.................................................................................................. 53施效果价⋯⋯⋯⋯⋯⋯⋯⋯⋯⋯⋯⋯⋯⋯⋯⋯⋯⋯⋯⋯⋯⋯⋯⋯53.1 境效益价 (5)3.2 社会效益评价 (6)3.3 综合评价 ........................................................................................................................................................................................................................................................................ 64评价结论 6评价结论 (6)1《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的编制情况1.1 项目概况为进一步加强苏州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建设,推动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局于 2017 年底启动了《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7-2035)》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局深入开展城市绿地现状绿化调研,并充分对接各区县分管部门落实基础数据,同时我局充分对接规划局、中规院等部门,保持与总规等上位规划的信息互通,确保核心管控内容纳入总规。

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

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

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公示《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以下简称“《总设》”)以《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确定的“青山、清水、新天堂”总目标为导向,在分析现状建设问题的基础上,梳理城市整体结构,提出各系统、各片区建设的具体策略和控制要求,为下位规划和详细设计的细节落实提供指导。

规划设计范围为苏州市中心城区,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380平方公里。

《总设》采用实证分析、公众参与的工作方法,体现“老百姓是城市的真正设计者”的基本思想。

规划采用的实证分析方法包括空间句法、社会学调查、行为学调查、社区调查、GIS三维分析等;规划广泛进行公众调查与参与式设计,包括老苏州人、新苏州人、旅游者、政府各部门、各区行政主体、新闻媒体、专家学者等。

1.总策略:和合强心、融通健体和合强心:实施和合战略,协调各区发展,建立多中心体系。

重点推进高新区与老城(主要是金阊区)沿大运河两侧的功能整合,建成服务苏州主城的市级中心;同步推进吴中围绕塘湾和东吴塔的副中心建设。

以两心建设为主导,启动大运河两侧休闲服务带建设。

融通健体:完善结构,沟通功能、交通、景观系统和网络,打破相互分割与孤立的状态,促进各外围区片与内部老城、古城的融合。

通过边界、通道、开敞空间等系统建设引导,以及结合空间、实体与功能的片区建设引导,强化整体结构和片区特色。

2.重要要素控制与引导结构与形态:《总设》确立“十字轴带、五楔渗透、多心多点、绿廊相通”的城市总体空间结构,该结构涵盖了苏州主要的功能轴带、开敞空间、功能载体和景观结构,并以交通、功能、景观等系统,将各片区整合其中。

强化中心:构筑市级中心(城市中心和城市副中心)、分片中心(包括各分片与专业中心)和居住区中心为主体的三级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体系,并明确各中心功能定位、建设规模和主要策略。

弥合边界:对城乡边界、片区边界、社区边界分别提出引导策略,通过边界结合部的功能、道路、风貌建设协调,弥合城市空间,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苏州工业园区世纪大道绿化设计方案

苏州工业园区世纪大道绿化设计方案

苏州工业园区世纪大道绿化设计方案苏州工业园区世纪大道绿化设计方案的关键目标是打造一个美丽、宜居、生态友好的城市空间。

该绿化设计方案应综合考虑绿化要素的选择、植物配置、景观布局以及绿化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在绿化要素选择方面,应优先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本地植物种类。

这样能够降低养护难度,提高绿化的生长适应性,同时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也具有积极意义。

在选择绿植的时候,需要考虑它们的生长习性、树冠形态、花期、果实时期等特征,以建立多样性的植物群落。

此外,可以考虑将一些具有历史、文化或特殊意义的植物引入,以增加绿化景观的文化内涵和独特性。

其次,植物配置应根据道路的宽度和功能需求进行。

例如,在人行道两侧可以采用低矮的绿地和花坛,以供行人休息和观赏;而在道路的中央可以选择种植高大的树木,起到绿荫掩映,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作用。

此外,可以将一些蔓生植物或攀爬植物引入,以增加垂直绿化的面积,提高绿化空间的立体层次感,并为行道树提供一定的遮阳效果。

第三,景观布局应注重整体性和连贯性。

可以根据绿道、广场、建筑物等要素进行布局规划,将绿化景观与人行道、道路、建筑物相融合,打造一个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城市绿色空间。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考虑使用不同形态的景观元素,如水景、雕塑、宣告牌等,以增加绿化景观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此外,在景观色彩方面,可以选择适合城市环境的柔和色调,使之更加协调和谐。

最后,绿化管理是绿化设计的重要环节。

在绿化管理中,需要注重植物的养护和保养工作,包括定期修剪、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此外,应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绿化管理还应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尽量采用生物防治、有机肥料等绿色养护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总之,苏州工业园区世纪大道绿化设计方案应注重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合理配置植物,考虑整体性和连贯性的景观布局,以及加强绿化管理工作。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建立起美丽而生态友好的城市绿色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宜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定生态型绿地系统规划奠定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
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贺凤春、匡振鶠
一、前言
城市绿化是现代都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城市绿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所以必须研究和制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苏州市绿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延续性,促进苏州城市发展更上新台阶。

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合点,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二、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①依据山水,构筑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绿地结构
全市地势靠山濒湖,西高东低,城市位于山水之间。

地貌属江南丘陵山地的一部分,由低山丘陵过渡到山麓平原,洪积平原,广积平原。

城市西南临太湖,湖区有岛屿。

多低山丘陵,近郊有虎丘、何山、狮子山、天平山、灵岩山、七子山;远郊有阳山、邓尉山、穹窿山、清明山、洞庭东、西山。

群山海拔高度一般为100-300米,最高峰穹窿山高341米,西山缥缈峰336.6米,东山莫厘峰296.6米。

山势浑圆,一般坡度不超过20°25°。

城市东部地势低平,
多大小湖泊,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黄天荡、石湖、澹台湖,水系网络主要有太湖和三江(吴淞江、娄江、东江),京杭大运河等。

古城区地形平坦,河流纵横,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海拔标高为4.2-4.5米,郊区一般3.8米左右(吴淞高程)。

古城内河道纵横密布,宋平江图上河道长82公里,桥325座,至清中期开始逐呈衰落趋势,至清末仅剩河道约55公里,桥241座。

民国期间又陆续填没,现今保存着“三横三直”骨干水系,河道35.28公里,桥梁163座,其中古桥约70座,仍为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之一,形成街坊临河而建,居民依水而生“家家户户泊舟航”,“小桥流水人家”的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

根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充分利用自然河湖水系、自然山体及丰富的人文景观,开辟各类城市绿地,形成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结构体系,构成环形带状加楔形绿地的点、线、面相结合的“人工山水城中园、自然山水园中城”的城市绿地系统,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五片:中心城区分区片、虎丘高新区分区片、相城区分区片、工业园区分区片、吴中区分区片;
八园:东部金鸡湖滨公园、东沙湖公园、西北狮山何山中心公园、横山公园、南部石湖风景名胜公园、澹台湖公园、西北部大白塘公园、北部虎丘风景名胜公园
四楔:东北角的阳澄湖及其周边绿化用地、东南角的独墅湖及其周边绿化用地、西南角的石湖上方山、七子山及其周边绿化用地、西北角的三角嘴湖及其周边绿化用地
三带:沪宁城北交通干线防护林带、城西、城南京杭大运河沿岸防护及景
观林带、城东虞嘉杭高速公路防护林带
一环:古城区古城墙、护城河两侧用地所形成的环古城风貌景观带
九溪:东北角的娄江两岸所形成的河滨绿地景观带
北部的元和塘两岸所形成的河滨绿地景观带
西北角的十字洋河两岸所形成的河滨绿地景观带
西部的上塘河、胥江两岸所形成的河滨绿地景观带
西南角的大龙港两岸所形成的河滨绿地景观带
东南角的老运河两岸所形成的河滨绿地景观带
东部的葑门塘(含黄天荡外河、斜塘河)、相门塘两岸所形成的
河滨绿地景观带
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为前提,注重城市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城市大环境绿化。

弘扬和加强苏州水城独具特色的绿化风貌,充分利用自然水网,加强其两侧绿地的建设,形成全城的绿色廊道系统,点、线、面相结合,构筑健全的绿色生态网络。

②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
表一:公园绿地(GI)规划指标一览表
表二:绿地率、绿化覆盖率规划指标一览表
2.苏州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根据苏州市域发展总体目标及城镇空间布局结构,结合苏锡常都市圈绿化系统规划布局的要求,苏州市市域绿地系统以“一城五片四隔,三纵四横一环,一区三带多点”为基本结构,构筑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化的生态绿地结构体系。

①一城五片四隔
一城:苏州市城区规划区
五片:张家港市区片、常熟市区片、太仓市区片、昆山市区片、吴江市区片
四隔:苏州与无锡、苏州与吴江、苏州与昆山、昆山与太仓之间的城镇
绿化分隔区,以苏州都市区、张家港市区、常熟市区、太仓市区、昆山市及吴江市区的绿化建设为核心,加强各片区及一般城镇之间的绿色隔离体系的建设成完整的市域绿地空间形态。

②三纵四横一环
大力发展道路、航道沿线绿色防护系统的建设,构筑市域大环境绿化网络框架。

三纵:望虞河(一纵)
常浒河、苏虞河(二纵)
虞嘉杭高速公路(三纵)
四横:沿江高速公路(一横)
锡太线公路(二横)
苏申内港线(三横)
太浦河(四横)
一环:绕城高速公路
近期规划沿线两侧各建设绿化带30-50米,远期达到100-250米。

③一区三带多点
在现有山水格局的基础上,加强生态敏感区的建设,充分发挥绿化的保土涵水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为城市内部的生态环境改善创造良好的区域环境基底。

一区:西部沿太湖山水生态保护区,包括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中的光福景区、木渎景区、石湖景区、西山景区及东山景区等五个景区。

三带:北部沿长江岸线所形成的绿色生态廊道:整个沿江区域除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镇建设用地、港口用地外,其余沿江岸线均应用于防护林建设,总宽度不少于200米中部沿沪宁交通走廊所形成的绿色生态廊道:每侧控制范围为100米,防护林带宽度不小于50米西部沿京杭大运河岸线所形成的绿色生态廊道:每侧控制范围为100米,防护林带宽度不小于50米。

多点:包括各片区的市镇发展区的绿化及众多的湖泊山体所形成的森林公园及风景林地生态景观区。

市镇发展区:张家港市的塘桥、绵丰、乐余,常熟市的海虞、练塘、支塘(董浜)、沙家浜(唐市),昆山市的陆杨、陆家、张浦、周庄(锦溪),吴
江市的黎里(平望)、震泽、芦墟等,太仓市的沙溪、璜泾、浏河等。

市镇发展区的人均公园绿地原则上应在10.50平方米以上,绿地率37%以上,绿化覆盖率42%以上。

森林公园及风景林地生态景观区:虞山国家森林公园、青剑湖森林公园、阳澄湖水网生态保护区、澄湖水网生态保护区、北麻漾水网生态保护区、双山景区、香山景区等等。

三、苏州市绿化建设发展情况
①解放初期,苏州城市绿化基础很差,市区仅有一座公园,近百株行道树。

其它几乎空白。

历史上遗留的名胜古迹和私家园林,都处于荒废和残破状态。

全市散存古老树木一千余棵。

五、六十年代,城市园林绿化成为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进行了绿化植树,绿地建设。

特别是抢修了一批著名的名胜古迹和古典园林。

1986年国务院批复苏州城市总体规划(含园林绿化规划),明确“苏州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要大大加强绿化建设”。

经过七、八十年代的绿化建设,至1990年苏州公共绿地113.8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1.6平方米,绿地覆盖率16%,公园、园林、名胜游览点34处。

表一、苏州市历年城市园林绿化情况一览表:
近年来,苏州市区根据“古城居中,东园西区,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因地制宜地采取“全面推进,东西中联动,古城上水平,园区新区上规模”的城市绿化方针,加大加快绿化建设步伐。

②苏州园林绿化和管理的工作成绩
苏州市在“创园”中,结合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采取规划建绿、拆违增绿、拆房扩绿、破墙透绿、租地造绿、买地添绿和见缝插绿等多种途径增加绿化用地。

三年来,针对古城区建筑密度大、可绿化用地少的现状,动迁居民8000余户,单位85个,拆迁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腾出土地160多万平方米,不搞楼盘搞绿化,建设公园绿地,实现了市民出行350500米就可以步入绿色空间的目标,满足市民休憩、晨炼和娱乐的需求,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拥护和称赞。

传承历史文化,以保护和恢复为主,进一步完善城市人文景观建设工作。

坚持古典园林保护寓于古城保护之中,按照国际标准,全面地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同时完成了29座园林、5 处园林遗址的调查、考证工作,投资1亿多元修复耦园、艺圃、曲园、鹤园、北半园、畅园、五峰园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疏浚园内河道35公里,拆除有碍观瞻的建筑物6800平方米,拆除各类杆线3000多米,建成全国唯一的苏州园林档案馆,赢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2001年2003年三年来的绿化投入超过建国以来绿化投入的总和,共投入绿化资金31亿元(不含土地和拆迁费)。

据测算,到2003年城区绿地率为32.2%,绿化覆盖率达37.1%,人均公园绿地面7.6平方米,达到了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并顺利通过验收,成为第七批国家园林城市。

四、目前城市绿化存在的问题
①公园绿地建设特色不明显,与城市性质、地域历史文化结合不够,精品工程少。

②新建公园绿地的植物配置结构简单,乔灌草比例不恰当,乡土树种开发利用不够,造成生态上的不科学性和养护管理费增高。

③园林科学研究和生产绿地规模及发展不能适应城市绿化建设,植物新种类的引种培育及试验维护作用缺乏。

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方面需加大力度,以提高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

④城市防护绿地系统不连续,不成规模,且树种单一,防护功能很难充分发挥。

⑤城市周边风景区及风景林地建设与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统一性,被各类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