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
突起:侧舌隆突、奇结节和联合突卫人论坛8 N+ N/ J1 ]- j) N- z
第4周时,第一、二鳃弓在中线处联合。同时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3个突起,两侧两个较大的侧舌隆突和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一个较小的奇结节。
第6周,两个侧舌隆突生长迅速并越过奇结节,在中线联合,形成舌的前2/3即舌体。奇结节由于被侧舌隆突所覆盖,仅形成盲孔前舌体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
(球状突) 鼻梁、鼻尖、鼻中隔各软组织、上颌切牙牙龈
筛骨、犁骨、前颌骨、上颌切牙、鼻骨
侧鼻突 鼻侧面、鼻翼、部分面颊
上颌骨额突、泪骨2 f1 p/ j2 l2 h4 Q* R) o
第一鳃弓 上颌突 上唇、上颌后牙牙龈、部分面颊
上颌骨、颧骨、腭骨、上颌磨牙及尖牙- a6 s& g; `% V
第二节 面部的发育
一、面部发育过程* B+ p5 L+ i& C) c1 F
起源:额鼻突、第一鳃弓卫人论坛$ y/ i0 V. W) m
(一)面突的分化
胚胎第3周,发育的前脑生长迅速,其下端出现一个突起,称额鼻突,其下方为下颌突,第4周其外上方长出两个突起为上颌突# i# B2 D- U2 O( x4 d* l" r$ ?) S
正中菱形舌——舌盲孔前方,有时可见椭圆形或菱形红色区域。舌乳头呈不同程度萎缩。以前认为是奇结节未消失形成的残余。近来证实与局部慢性真菌感染特别是白色链球菌感染有关。4 w7 a5 F4 ]" v# m# l1 k
异位甲状腺——舌盲孔附近的粘膜下、舌肌内,也见于舌骨附近和胸部。2 J" @+ d- `9 d. v0 G2 b% A+ n# N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 口腔粘膜病(相关知识)
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 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口腔粘膜病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1、过度正角化 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 过度不全角化 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2、角化不良(错角化)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3、上皮异常增生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4、棘层松解 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多见于天疱疮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 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 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 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空泡性变: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肿大,胞质清亮,呈空泡状(本质属于水变性). 液化:细胞液化溶解而破碎(本质属于液化性坏死).6、疱粘膜或皮肤内液体的贮存形成半圆形的突起 口腔粘膜其他地方的庖形成后易破裂,不易结痂皮 分类:按内容物(水疱、血疱、脓疱)按大小(5mm 为标准,大疱、小疱)疱疹:小的水疱聚集成簇. 7、糜烂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引起上皮浅层破坏,未侵及上皮全层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8、溃疡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溃疡累及上皮层,不留瘢痕,累及粘膜下层,可留瘢痕9、斑 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局限,大小不一;不高起,不变厚,也无硬度的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如红斑(粘膜固有层的血管充血)、黑斑(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增多)10、丘疹消失后不留痕迹表现:①上皮增生;②浆液渗出;③炎症细胞浸润肉眼:黏膜或皮肤上突起的小疹,大小不等,针头或粟粒样大,红色或灰白色,质较硬 镜下:上皮增厚,表层可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固有层有浆液渗出及炎细胞浸润第二节口腔粘膜病一、白斑(P208)癌前病变1、定义:指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被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
口腔组织病理学各章重点总结
口腔组织病理学一、口腔颌面部发育1 •神经嵴细胞及形成的结构2 •颌面部的发育过程3 •颌面部常见发育畸形及形成的胚胎学背景4 •腭的发育过程5 •腭部常见发育畸形及形成的胚胎学背景6. 舌的发育过程7 •舌部常见发育畸形及形成的胚胎学背景8. 口腔颌面部发育的调控机制9. 名词解释融合,联合,外胚间叶,鳃弓,咽囊,联合突,麦克尔软骨二、牙的发育1. 牙发育的全过程;2. 牙胚的构成及形成的牙体组织;3. 钟状期成釉器的中间层细胞形态特点及功能;4. 牙胚发育异常形成的牙形态和数目的异常;5. 牙硬组织基质形成及矿化特点;6. 牙发育各阶段的基因调控特点;7. 名词解释釉索,釉结,诱导,上皮根鞘,Serres上皮剩余,Malassez上皮剩余三、牙体组织1. 釉柱的形态、走行方向及其意义;2. 釉质的超微结构特点;3. 釉质中有机物含量较多区域的形态功能特点4. 釉质中的有机物的种类及生理病理学意义;5. 牙髓神经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6. 牙骨质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7. 牙本质的超微结构特点;8. 牙本质细胞间质中非胶原有机成分的种类和功能;9. 名词解释球间牙本质,前期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继发性牙本质,管间牙本质,管周牙本质,罩牙本质,透明牙本质,(牙本质)透明层,托姆斯粒层,死区,中间牙骨质四、牙周组织1. 牙龈和牙周膜主纤维束及功能;2. 结合上皮的形态特点、同牙结合的方式及临床意义;3. 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意义;4. 牙周膜中的细胞种类及其功能;5 •龈谷的所在部位及其病理意义;6•名词解释沙比纤维,牙骨质小体,结合上皮五、口腔粘膜1 •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的种类、形态及排列特点;2 •口腔粘膜非角质形成细胞的种类、形态、来源及功能;3 •口腔粘膜与皮肤在组织学结构上的区别;4•口腔粘膜上皮的结构蛋白与口腔粘膜病的关系;5 •咀嚼黏膜和被覆黏膜形态结构的差异;6•名词解释味蕾,麦克尔细胞,细胞间桥,基底膜六、涎腺1. 涎腺腺泡的基本结构、腺泡的种类及分泌物的性质;2 •涎腺肌上皮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功能;3. 涎腺导管系统的构成、形态及功能;4. 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组织学结构的差异;5. 名词解释闰管,纹管,蓝细胞七、龋病1. 早期釉质龋的发展过程及病理变化;2. 牙本质龋中透明层形成机制及意义;3. 龋病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4. 釉质龋和牙本质龋的超微结构特点。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人体发育的三个阶段1.增殖期:自受孕至受孕后2周,包括受精、植入和三胚层的形成。
2.胚胎期:受孕后3-8周,分化出不同类型的组织并构成器官和系统,口腔颌面部发育基本在此期完成。
3.胎儿期:受孕第九周至出生。
腭部的发育在此期的开始阶段完成。
第一节神经嵴、鳃弓和咽囊一.神经嵴的分化胚胎发育的第三周,三胚层胚盘已经形成,发育中的脊索和邻近的间充质诱导其表面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neural plate)。
神经板发育中,其柱状细胞变为上窄下宽的楔形,使神经板外侧缘隆起,神经板中轴处形成凹陷称神经沟(neural groove),隆起处称神经褶(neural fold)。
神经褶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神经嵴(neural crest)。
胚胎第四周,两侧神经褶在背侧中线汇合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位于神经嵴处的神经外胚层细胞未进入神经管壁,而是离开神经褶和外胚层进入中胚层,这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嵴细胞,是特殊的多潜能干细胞,位于神经管和表面外胚层之间,形成沿胚胎头尾走向的细胞带,以后分为两条细胞索,列于神经管背外侧。
胚胎第四周,神经嵴细胞发生广泛迁移,分化成头面部的外胚间充质细胞,形成神经系统组织、内分泌组织、皮肤组织、结蹄组织;头面部的结蹄组织大部分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他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蹄组织又称为外胚间叶组织或外间充质。
神经嵴细胞的迁移和分化受多种信号分子和基因调控,如:FGF、HOX 基因等。
在此过程中,染色体异常、过量的维甲酸、酒精及头部神经始基发生异常等因素都可引起神经嵴细胞在原位或迁移过程中发生死亡而产生头面部畸形。
二.鳃弓及咽囊的发育鳃弓(branchial arch):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充质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
第l对最大称为下颌弓;第2对称舌弓;第3对称舌咽弓;相邻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称鳃沟;与之对应的鳃弓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对应的浅沟称在咽侧称咽囊(pharyngeal pouch)。
口腔组织病理 笔记
叙述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为缓慢增大的无痛性包块,可呈对称性。
患区皮肤瘙痒和色素沉着。
病理变化: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灶性或弥漫性浸润。
病变血管增生。
早期血管增生明显随病变的发展,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增加,血管壁增厚,甚至呈洋葱皮样外观。
后期,纤维增生明显甚至呈瘢痕样,炎细胞减少。
简述口腔癌的病理分类及其组织学特点。
一、鳞状细胞癌基底膜不完整或完全缺失,肿瘤细胞向下浸润可分为高、中、低分化三级。
高分化(Ⅰ级):角化珠多,细胞明显中分化(Ⅱ级):角化珠少,细胞间桥不明显,细胞异型性较明显低分化(Ⅲ级):无角化及细胞间桥,细胞异型性明显二、疣状癌细胞缺乏恶性改变,上皮较大,具有厚乳头及明显角化,核分裂少仅位于基底层呈钝性、推进式突入间质,无周边浸润现象。
间质内密集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三、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肿瘤有基底样细胞和鳞状细胞构成,排列紧密,分叶状实行排列,有些小叶周边部细胞呈栅栏状排列。
多见粉刺样坏死本癌比鳞状细胞癌更有侵袭性。
四、乳头状鳞状细胞癌以外生性乳头状生长和预后良好为特征乳头状,有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表面覆以肿瘤性的、不成熟的基底样或多形性的细胞。
常见出血、坏死。
五、梭形细胞癌是一种双相肿瘤,由原位或侵袭性的鳞状细胞和恶性的梭形细胞构成。
25%的病例可转移至局部淋巴结,远处播散少见。
六、棘层松解性鳞状细胞癌较少见,生物学行为与鳞状细胞癌相似。
棘层松解,假的腔隙,假的腺管分化七、腺鳞癌腺癌+鳞癌预后不好,侵袭性强透明小体呈弓形,线状或环状,均质、嗜酸染色。
仅见于牙源性囊肿,可能为出血的缘故或上皮的产物。
蛤蟆肿指发生在口底的粘液囊肿。
与舌下腺及下颌下腺有关,临床上常表现为蓝白色透明肿胀,与青蛙肚子相似,腮裂囊肿和甲状舌管囊肿的肉眼及镜下结构特点。
腮裂囊肿肉眼:囊内容物为黄绿或棕色清亮液体,或含浓稠胶样、粘液样物。
镜下:衬里上皮:复层鳞状上皮,可伴或不伴角化,部分可内衬假复层柱状上皮。
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归纳
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归纳引言口腔组织病理学是研究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到口腔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以及病理变化对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本文将从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常见疾病和诊断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一、基本概念1. 组织学组织学是研究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它是病理学的基础。
口腔组织学是组织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口腔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 组织学分类根据不同的组织学特点,可将口腔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
3. 组织学变化组织学变化是指正常组织在病理状态下的改变,包括炎症、增生、萎缩、坏死等。
二、常见口腔组织疾病1. 牙齿疾病牙齿疾病是指影响牙齿健康的疾病,包括龋齿、牙周病、牙髓病等。
•龋齿是牙齿表面被酸蚀而形成的病变,主要由细菌引起。
•牙周病是指牙齿周围组织的炎症,常见的类型有牙龈炎、牙周炎、牙周脓肿等。
•牙髓病是指牙齿内部髓腔的炎症,常见的类型有髓炎、根尖周炎等。
2. 口腔黏膜疾病口腔黏膜疾病是指影响口腔黏膜健康的疾病,包括口疮、溃疡性口炎、白斑等。
•口疮是口腔黏膜表面的病变,常见的类型有阿弗他溃疡、单纯疱疹等。
•溃疡性口炎是指口腔黏膜出现溃疡的炎症,常见的类型有阿弗他溃疡、药物性溃疡等。
•白斑是指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块,常见的类型有白色苔藓、白色扁平苔藓等。
3. 口腔肿瘤口腔肿瘤是指口腔组织发生的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是指不具有侵袭性和转移能力的肿瘤,如口腔纤维瘤、口腔血管瘤等。
•恶性肿瘤是指具有侵袭性和转移能力的肿瘤,如口腔鳞状细胞癌、口腔腺癌等。
4. 口腔感染口腔感染是指口腔组织感染的疾病,常见的感染包括牙周脓肿、颌面部蜂窝组织炎等。
•牙周脓肿是由牙周病菌引起的牙周组织感染,常见的类型有根尖周脓肿、牙周脓肿等。
•颌面部蜂窝组织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颌面部软组织的炎症,常见的原因有牙源性和非牙源性感染。
三、口腔组织病理学的诊断方法1. 组织活检组织活检是通过取得患者口腔组织标本,经过特殊处理后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分析,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病理变化。
口腔组织病理学个人笔记
(三)宿主因素
1、牙
◇窝沟龋:由于窝沟处釉柱的排列方向与平滑面釉质不同,故当其发生龋时病损形态呈“八”字型,病变继续发展形成口小底大、潜行性龋洞。
(二)早期釉质龋光镜下的一般改变
◇纹理明显:釉质龋最早显示为病损区釉柱横纹和生长线特别明显。
◇混浊:病变进一步发展,脱矿加重,釉柱本身开始脱矿,呈现结构不清、混浊模糊的现象。
成洞后牙本质龋的分层:
◇坏死崩解层 ◇细菌侵入层 ◇脱矿层 ◇透明层
1、坏死崩解层(zone of destruction)
为牙本质龋的最表层。此层内牙本质完全破坏崩解,只是一些残留的坏死崩解组织和细菌等。镜下呈现一片坏死无结构的状态。在临床上用挖器易于刮除该层。
2、细菌侵入层(zone of bacterial invasion)
第九章 龋 病
概念
◇龋(dental caries)是一种牙体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由于细菌作用,使得牙体无机晶体溶解破坏和有机物分解崩溃,而导致牙硬组织的缺损。
发病率
◇龋是一种常见多发病,任何种族、性别、年龄均可罹患,发病率为40%-80%不等。
◇精致食物和糖的摄入增加可能是患龋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而文明程度和口腔预防水平的提高则有助于控制龋的发生。
◇形态:呈现结构不清、混浊模糊的现象。
◇成因:该层孔隙增加,约占釉质容积的2%-4%。这些孔隙中有些较透明层中者大,有些则较小。由于小的孔隙不能使分子较大的树胶进入,而为空气占据。空气的折光指数为1.0,与磷灰石折光指数1.62相差较大,故使暗层呈现结构不清、混浊模糊的现象。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口腔组织病理学是研究口腔疾病的病理学分支,它主要研究口腔组织的正常结构和疾病变化。
了解口腔组织病理学对于临床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口腔疾病至关重要。
本篇笔记将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及其病理改变。
1. 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
根据病变范围和病程长短,可以分为单发溃疡和多发溃疡。
组织学上,口腔溃疡呈溃疡性炎症改变,炎性细胞浸润,出现黏膜表面的坏死和溃疡样改变。
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口腔创伤、免疫系统异常等。
2. 牙龈炎:牙龈炎是牙周组织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牙龈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牙龈炎组织学上表现为表面化脓和炎性细胞浸润,伴有血管扩张和水肿。
慢性牙龈炎则呈慢性炎症改变,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
3. 牙齿龈结合处炎:牙齿龈结合处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病因多种多样,如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牙菌斑和口垢的堆积等。
在组织学上,牙齿龈结合处炎呈现龈缘红肿、出血和疼痛等症状,组织中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和上皮增生,恶化时会出现骨质吸收。
4. 牙周病:牙周病是指包括牙周龈炎、牙周脓肿、牙周炎等的一类口腔疾病。
组织学上,牙周病主要表现为龈缘下龈沟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龈下纤维组织的破坏和骨质吸收。
严重的牙周炎可能导致牙齿松动和脱落,严重影响口腔健康。
5. 口腔癌:口腔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常见的类型有鳞状细胞癌和腺癌。
组织学上,口腔癌通常呈现为细胞异型性和细胞增生,细胞核变大、染色深,细胞形态不规则。
此外,癌细胞还会侵犯周围组织和淋巴结转移。
以上只是口腔组织病理学中的一些常见疾病例子,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可以导致组织病理学的改变。
了解这些病理学的改变是确诊和治疗口腔疾病的基础。
临床医生通过采集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准确地确定疾病的类型、程度和影响范围。
因此,熟悉口腔组织病理学对于口腔疾病的管理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
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①基本定义:口腔组织病理学就是研究口腔组织和器官的正常结构、发育过程以及病理状态下的各种变化的一门学问。
简单说就是看口腔里正常和生病时组织是啥样、咋变的。
②重要程度:在口腔学里这可太重要了。
你要是不懂正常的,咋知道啥是不正常的呀?不管是当牙医看病,还是搞口腔研究,这都是基础。
③前置知识:得先有点生物学知识,知道细胞、组织这些基本东西咋回事。
就像盖房子,你得先知道砖头(细胞)咋砌成墙(组织),才能理解口腔里的事儿。
④应用价值:牙医在诊断疾病的时候,你看这人嘴里长个东西,是不是癌啊?靠啥判断?就靠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知识看这个东西的形态结构跟正常的有啥差别。
在治疗时也有用,比如补牙要知道牙齿结构,才能把材料补到合适地方。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它在口腔学科里就像树根一样重要。
很多其他的口腔知识都是从这个基础长出去的枝叶,像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啥的都跟它有关。
②关联知识:和口腔解剖学联系可紧密了,解剖学知道长啥样在那,病理学知道正常的坏了变成啥样。
还有生理学,知道正常功能,就能对比病理时功能受多大影响。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说实话有点难,很多微观结构和细胞的病变不太好理解。
比如说癌细胞在口腔组织里的变化,那些微观结构改变可小了,得用显微镜看,比较抽象。
- 关键点:把正常结构搞清楚是关键。
比如牙齿有牙釉质、牙本质等好几层,你要是弄不清正常的每层结构啥样,病变时就蒙圈了。
④考点分析:在口腔医学考试中占比很大。
考查方式有选择题,给你个病理描述让你选疾病;还有简答题,让你说说某种口腔疾病的组织病理特征之类。
三、详细讲解- 【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 正常的口腔组织像牙齿、牙龈等都有各自正常结构。
牙齿外边是硬邦邦的牙釉质,这是人体最硬的组织,保护里边的牙本质等结构。
- 病理情况下可能出现龋齿,按我的经验,龋齿就是细菌把牙釉质、牙本质腐蚀了。
病理改变包括牙齿颜色改变、质地变软等,用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就能研究到底细菌对这些组织干了啥坏事。
《口腔组织病理学》背诵重点
《口腔组织病理学》背诵重点(一)名词解释1、外胚间叶:头面部的的大部分结缔组织都来自于神经幡细胞,由于它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嶠细胞,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叶组织或外间充质。
2、鲤弓: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鲤弓。
3、咽囊:相邻的鲤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称鲤沟,与之相对应的鲤弓的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鲤沟相对应的浅沟,称咽囊。
4、口凹:在额鼻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的凹陷,称为口凹或原口,即原始口腔。
5、口咽膜:口凹的深部与前肠相接,二者之间有_薄膜即口咽膜相隔,此膜来自于胚胎早期的索前板,由内外两胚层构成。
在胚胎第4周,口咽膜破裂。
6、融合:面部发育过程中.面部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此谓面突的融合。
7、联合:面部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此过程称为面突联合。
8、原腭:嗅窝下方.球状突在与对侧球状突及上颌突联合过程中,不断向口腔侧增生,形成的突起称前腭突。
前腭突将形成前颌骨和上颌切牙。
9、奇部:胚胎第4周时,在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3个膨隆的突起。
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
奇结节以后被侧舌隆突所覆盖,仅形成盲孔前舌体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
10、Meckel软骨:也称第]鲤弓软骨或下颌软骨。
分别为左右第]鲤弓中的条形软骨棒。
在发育中,下颌软骨的后端膨大形成锤软骨;下颌软骨耳前区部分还形成锤前韧带和碟下颌韧带,其余部分消失。
11、原发性上皮带:胚胎的第5周,在未来的牙槽突区,深层的外胚间叶组织诱导上皮增生,开始仅在上下颌弓的特定点上,上皮局部增生,很快增厚的上皮互相连接,依照颌骨的外形形成一马蹄形上皮带,称为原发性上皮带。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十一章根尖周病
⼀、组织学特点 1.⾎液循环⽐⽛髓组织丰富,炎症时可建⽴侧枝循环。
2.⽛周膜内有本体感神经末梢,所以对疼痛能准确定位。
3.淋巴循环丰富,炎症时造成区域淋巴结肿⼤。
⼆、根尖周炎 根尖周炎——指根尖部⽛周膜的炎症,往往波及根尖部的⽛⾻质和⽛槽⾻。
(⼀)病因 1.感染-⽛髓炎和⽛髓坏死是最主要的感染来源。
2.创伤 3.化学刺激-根疗药物渗出根尖周导致炎症。
(⼆)急性根尖周炎 多由急性⽛髓炎发展⽽来,或慢性根尖周炎的急性发作。
1.临床表现: 早期⽛齿有浮出感,咬⽛时有早接触,检查时有叩痛。
后期有脓肿形成,有持续性跳痛,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可以和⽛髓炎相区别。
2.病理 早期为浆液性的炎症,以渗出为主,发展为化脓性的炎症,形成脓肿。
脓液通过⾻髓腔到颌⾻中,称为急性⽛槽脓肿。
脓肿的中⼼是液化坏死灶,周围有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脓肿形成后,脓液要向远处及周围排出。
3.排脓途径: (1)通过龋洞排出:脓液通过根尖孔进⼊根管、⽛髓、龋洞。
(2)通过⽛周袋排出:见于⽛周袋过深过⼤者。
(3)通过黏膜下或⽪下排脓——最常见的排脓途径。
(三)慢性根尖周炎 1.慢性根尖脓肿 病理:镜下:(1)根尖区⽛周膜内有脓肿形成。
脓肿中央为坏死液化组织和脓细胞,外周为炎性⾁芽组织,其中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新⽣的⽑细⾎管,⾁芽外周有纤维组织包绕。
(2)根尖部⽛⾻质和⽛槽⾻有吸收。
(3)有瘘管形成:瘘管上⽪为复层鳞状上⽪。
瘘管上⽪来源:①根尖⾁芽肿的上⽪沿瘘管长⼊瘘管壁 ②⼝腔黏膜上⽪从瘘管⼝长⼊瘘管中。
⾁眼:(1)拔下的患⽛根尖有污*的脓性分泌物。
(2)根尖粗糙不平。
2.根尖⾁芽肿 ⽛髓的感染缓慢刺激根尖周形成根尖⾁芽肿。
(1)临床表现: 感觉患⽛有轻度的伸长,叩诊时有轻度不适感,但⽆明显的疼痛。
咬东西时有不适感。
X线根尖部有⼀个⼤⼩不等的透射区。
(2)病理:⾁眼:患⽛的根尖部有附着与根尖部的⼀团⾁芽组织,随⽛齿⼀同拔出。
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归纳
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归纳1.口腔黏膜病变:口腔黏膜是口腔内部覆盖的一层薄膜,其病变可分为炎症性和非炎症性。
炎症性病变包括口腔溃疡、慢性牙龈炎等,其特点是黏膜发红、肿胀、易出血等。
非炎症性病变包括扁平苔癣、白斑病等,其特点是黏膜发生色素沉着、溃疡、白色斑块等。
2.牙周病:牙周病是指发生在牙齿周围组织的一类慢性炎症性疾病。
其主要病变包括牙龈炎、牙周炎和牙周组织退行性病变。
牙龈炎是牙龈组织的炎症,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
牙周炎是指炎症蔓延到牙槽骨和牙周膜,导致牙龈下陷、牙齿松动等症状。
牙周组织退行性病变是指牙周组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导致牙齿周围骨质吸收、牙槽骨丧失。
3.口腔肿瘤:口腔肿瘤是指在口腔组织中形成的新生物。
常见的口腔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两种。
良性肿瘤包括口腔纤维瘤、口腔血管瘤等,其特点是生长缓慢、无侵袭性。
恶性肿瘤包括口腔鳞状细胞癌、口腔腺癌等,其特点是生长迅速、有侵袭性和转移性。
4.口腔感染性疾病:口腔感染性疾病是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的口腔组织感染。
常见的口腔感染性疾病包括牙髓炎、根尖周炎和口腔疱疹等。
牙髓炎是指牙髓组织的感染,常表现为牙痛、牙齿敏感等症状。
根尖周炎是指牙根尖周围组织的感染,常表现为根尖肿胀、根尖脓肿等症状。
口腔疱疹是一种由口腔疱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常表现为口腔溃疡、疼痛等症状。
5.口腔颌面畸形:口腔颌面畸形是指由于颌骨和牙齿的发育异常而导致的面部外形异常。
常见的口腔颌面畸形包括错颌、牙列不齐等。
错颌是指上下颌骨错位,常表现为上下颌前后关系不正常、咬合不良等症状。
牙列不齐是指牙齿排列不整齐,常表现为牙齿拥挤、错位等。
6.口腔癌前病变:口腔癌前病变指癌变前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有可能发展为口腔癌。
常见的口腔癌前病变包括白斑病、红斑病等。
白斑病是指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斑块,有可能发展为癌变。
红斑病是指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红斑,有可能发展为癌变。
以上是口腔组织病理学的一些常见知识点归纳。
口腔组织病理学必背精华考点
口腔组织病理学必背精华考点1. 胚胎第7~8 周,面部各突起已完成联合,颜面各部分初具人的面形。
2. 舌的发育在胚胎第4 周开始。
胚胎第6 周时,两个侧舌隆突迅速生长,互相联合,并与奇结节联合发育成舌体。
第2、3、4 鳃弓形成舌根。
3. 胎儿在14 周时味蕾开始发育。
4. 上、下颌骨的发育:下颌骨发育自第1 鳃弓,第10 周时下颌骨发育基本完成。
下颌软骨对下颌骨发育几乎无贡献,只是作为下颌骨发育的一个支架。
5. 牙胚是牙发育的始基,由成釉器、牙乳头及牙囊三部分组成。
6. 成釉器来源于口腔外胚层,形成牙釉质,牙乳头形成牙本质和牙髓,牙囊形成牙骨质、牙周膜、部分牙槽骨。
7. 成釉器可分为三个时期:蕾状期、帽状期和钟状期。
8. 罩牙本质:最早的牙本质基质。
牙本质的矿化形式是以球形矿化为主。
9. 牙釉质中无机物占总重量的96%~97%,有机物占1%,主要由蛋白质和脂类所组成。
基质蛋白主要有釉原蛋白、非釉原蛋白和蛋白酶三大类。
10. 釉柱直径为4~6 μm,近牙本质一端较细,近牙体表面一端较粗。
11. 牙本质:冠部最外侧叫罩牙本质,根部最外侧叫透明层。
12. 牙本质硬度比牙釉质低,比骨高。
无机物含量占总重量的70%,有机物占20%,水占10%,按照体积计算,分别为50%、30%、20%,无机物为羟基磷灰石。
有机物中胶原蛋白占18%,主要为Ⅰ型胶原蛋白。
13. 牙髓中成纤维细胞又称为牙髓细胞,呈星形或梭形,在创伤修复机制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14. 牙髓细胞层次(由外向内):成牙本质细胞层、乏细胞层(Weil 层)、多细胞层、固有牙髓(髓核)。
15. 牙骨质和密质骨的区别:牙骨质无哈佛管,也无血管和神经。
16. 牙釉质与牙骨质相接的方式(1)约60%是少量牙骨质覆盖在牙釉质表面。
(2)约30%是牙釉质与牙骨质端端相接。
(3)约10%是牙釉质和牙骨质分离。
17.结合上皮随年龄增长而向根尖方向移动,从而使牙龈向根尖方向退缩,牙本质和牙骨质暴露,易发生楔状缺损和根部龋。
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研笔记
口腔组织病理考研笔记-1成釉器的发育分三个时期: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2绞釉的生理意义:可增强釉质对咬合力的抵抗3为什么要早期实行窝沟封闭:在釉质的咬合面,有小的点隙和狭长的裂隙,大多为窄而长,开放呈漏斗状或口小底大,深度可达釉质深部,裂隙的直径或宽度一般为15~75um,不能为探针所探入,由于点隙裂沟内较易细菌和食物残渣滞留而不易清洁,故常为龋病的始发部位,且一但发生龋,则很快向深部扩展,因而如能采取措施早期封闭,对龋的预防有一定帮助,减低龋病的发生率4釉质牙骨质界:简称釉牙骨质界,三种连接方式:釉质和牙骨质在牙颈部相连,其相接处有三种不同情况:约有60%是牙骨质少许覆盖在釉质表面;约30%是釉质和牙骨质端端相接;还有10%左右是二者不相接,该处牙本质暴露,而为牙龈所覆盖5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1)是高度可塑性组织,也是人体骨骼最活跃的部分2)具有受压力被吸收,受牵引力会增生的特性3)牙槽骨的吸收与新生保持动态平衡4)牙生理移动时牙槽骨的改建5)废用性萎缩6根据腺泡的形态,结构和分泌物性质不同分为浆液性,粘液性,混合性7少牙好发于:第三磨牙8对称性牙缺失最常累及:第三磨牙,上颌侧缺牙,下颌第二前磨牙10多生牙最常累及:上颌前牙区,磨牙区11正中牙最常见于:多生牙12累及整个牙列的巨牙常见于:单侧牙早萌及巨牙13小牙最常见于:上颌侧切牙14双生牙,融合牙发生率较高的是:前牙,上颌15发育性结合牙常累及:第二磨牙16畸形舌侧尖主要位于:恒上侧切牙17畸形中央尖最常见于:前磨牙,常为双侧性,下颌多见18牙冠牙内陷又叫畸形舌侧窝,以好发牙顺序排列为:恒侧切牙,中切牙,前磨牙,尖牙,磨牙.上颌多见19釉珠最常见于:上颌前磨牙,下颌磨牙次之20颈部釉质延伸好发牙位依此为:第一,第二,第三磨牙21弯曲牙最常见于:上颌恒切牙,牙常未能萌出22牛牙症病变多见于:恒牙5先天性梅毒牙病变切牙称Hutchinson切牙,这些改变在上颌中切牙最明显.23桑椹牙:先天性梅毒牙第一恒磨牙的病变称~24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由病损深部向表面分为四层结构:透明层,脱矿层,细菌侵入层,坏死崩解层25早期平滑面釉质龋纵磨片由深层至表层病变可分为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表层26慢性增生性牙髓炎(牙髓息肉)病理变化:根据构成成分不同,可将其分成溃疡型和上皮型.溃疡型显微镜下观察主要为增生的炎性肉芽组织充填于龋洞中或突出于龋洞外,表面为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被覆,深层为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C和散在的淋巴C,浆C,巨噬C和中性粒C 等慢性炎C浸润.上皮型肉眼观察呈粉红色较坚实,探之不易出血.显微镜下见息肉由成纤维C和胶原纤维构成,其表面被覆复层鳞状上皮.鳞状上皮可能由口腔粘膜上皮脱落C种植而来,或由龋洞邻近的牙龈上皮增生而来.此外,慢性牙髓炎中还有一型特殊的牙髓炎称残髓炎:镜下表现为残留牙髓扩张充血,组织水肿,淋巴C,浆C,中性粒C等炎C浸润,严重者牙髓脓肿或坏死27根尖周肉芽肿的病理改变:1)当机体抵抗力增强而病原刺激较弱时,肉芽组织中纤维成分增多,牙槽骨和根尖周牙骨质吸收暂停或出现修复,使病变缩小.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而病原刺激增强时,炎性反应加重,炎C浸润增多,牙槽骨和根尖周牙骨质出现吸收破坏2)根尖肉芽肿体积增大,血运难以抵达肉芽肿中心,中央组织而坏死,液化,形成脓肿;又可急性发作,出现急性牙槽脓肿的症状,如不彻底治疗则可迁延为慢性根尖周脓肿3)上皮性根尖周肉芽肿,可转变为根尖周囊肿.通过以下方式转化:A增生的上皮团中心部分由于营养障碍,液化变性,进而发展成囊肿B增生的上皮被覆脓腔,当炎症缓解后转变为囊肿C被增生的上皮包裹的炎性肉芽组织也可以发生退变坏死形成囊肿4)有部分年轻患者,抵抗力强,X线示根尖周局灶性阻射影,与正常骨分界不清,此称致密性骨炎28胆固醇晶体变隙见于:根尖周肉芽肿29牙髓坏疽病理:若牙髓坏死伴有腐败菌感染使牙髓呈现黑绿色外观,称~这是因为坏死的牙髓组织被腐败菌分解,产生的硫化氢与血红蛋白中分解的铁结合,形成黑色的硫化铁,使坏死组织呈现黑色.牙髓坏死如未及时治疗,可导致根尖周炎30急性坏死溃疡性龈炎的主要病原菌是梭形杆菌及奋森螺旋体31剥脱性龈病损是哪些疾病在口腔中的表征:包括类天疱疮,扁平苔癣,天疱疮,红斑狼疮或其它大疱性疾病32活动期牙周炎的病理变化:1)牙面上可见不同程度的菌斑,软垢及牙石堆积2)牙周袋内有大量炎性渗出物,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等成分3)沟内上皮出现糜烂或溃疡,一部分上皮向结缔组织内增生呈条索状或网眼状,有大量炎症C浸润,并见一部分炎症C及渗出物移出至牙周袋内4)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延伸,形成深牙周袋,其周围有密集的炎症C浸润5)沟内上皮及结合上皮下方的胶原纤维水肿,变性,丧失,大部已被炎症C取代6)牙槽骨出现活跃的破骨C性骨吸收陷窝,牙槽嵴顶及固有牙槽骨吸收,破坏7)牙周膜的基质及胶原变性,降解,由于骨的吸收,破坏,导致牙周膜间隙增宽8)深牙周袋致使根面的牙骨质暴露,可见牙石与牙骨质牢固的附着33白斑的病理改变:上皮增生,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或两者同时出现为混合角化,伴或不伴上皮异常增生.34上皮疣状增生的病理改变:上皮表面高低不平呈刺状或乳头状增生35上皮单纯性增生为良性病变,主要表现为上皮过度正角化,上皮粒层明显和棘层增生,没有非典型性C.上皮钉突可伸长起且变粗,但仍整齐且基底膜清晰.固有层和粘膜下层有淋巴C,浆C浸润,36癌前病变包括:白斑,红斑,粘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扁平苔藓37扁平苔藓的病理变化:1)上皮为不全角化层,在粘膜发红的部位,则上皮表层无角化2)棘层增生较多,也有少数棘层萎缩3)上皮钉突显示不规则延长,少数上皮钉突下端变尖呈锯齿状4)基底C层液化变性,基底C排列紊乱,基底膜界限不清,明显者可形成上皮下庖5)粘膜固有层有密集的淋巴C浸润带,其浸润范围一般不达到粘膜下层6)在上皮的棘层,基底层或粘膜固有层可见圆形或卵圆形的胶样小体或称Civatte小体,为均质性嗜酸性,可能是C凋亡的一种产物7)电镜观察可见基底C内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肿胀,胞浆内出现空泡,基底C和基膜间半桥粒数量减少,可见基膜增殖,断裂和脱位38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的病理变化:1)上皮表面有过度角化或不全角化,粒层明显,角化层可有剥脱,有时可见角质栓塞2)上皮棘层变薄,有时可见上皮钉突增生,伸长3)基底C发生液化,变性,上皮与固有层之间可形成裂隙和小水庖,基底膜不清晰4)上皮下结缔组织内有淋巴C浸润,主要为T细胞5)cap扩张,管腔不整,血管内可见玻璃样血栓,血管周围有类纤维蛋白沉积,管周有淋巴C浸润6)胶原纤维发生类纤维蛋白变性,纤维水肿,断裂7)基底膜区域有一条翠绿色的荧光带,又称之为狼疮带8)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可以检测患者自身循环抗体存在的情况及其滴度的改变39天庖疮与良性粘膜类天庖疮的共同点:1)都是口腔的庖性疾患2)上皮下都有炎症C浸润3)均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不同点:1) 天庖疮:A庖剥脱后,结缔组织面有乳头形成及基底C层覆盖B有棘层松解C庖壁薄D有周原扩展现象和尼氏征(+)E自身抗体滴度高F免疫荧光呈翠绿色鱼网状荧光带G上皮内庖2) 类天庖疮:A庖剥脱后,结缔组织面无乳头形成及基底C层覆盖B无棘层松解C庖壁厚,灰白D无周原扩展现象和尼氏征(+)E自身抗体滴度低F免疫荧光:翠绿色荧光带沿基底膜分布G上皮下庖.40与HIV感染密切相关的病变分类:口腔念珠菌病,口腔毛状白斑,HIV牙龈炎,HIV坏死性龈炎,HIV牙周炎,口腔Kaposi肉瘤,口腔非霍奇金淋巴瘤41艾滋病的口腔表证中的口腔毛状白斑的病理变化:口腔粘膜的上皮钉突肥厚并伸长,棘层明显增生,呈粗糙的皱褶或绒毛状.多为过度不全角化形成的刺状突起,有时可有脱屑.靠近表层1/3的棘C层常可见肿大的气球样C,可为单个或成簇状排列,胞浆浅染,一部分细胞空泡变性或在胞核周围呈现环状透明区.电镜观察在上皮靠近表层部位的细胞之间以及细胞的胞浆内,可见大量病毒颗粒,这种颗粒可呈六角形或多边形,也可出现于细胞核中,其直径长短不一.上皮下结缔组织内的炎症不明显,有时由于真菌感染,在菌丝周围可见单核细胞呈灶性浸润.42慢性涎腺炎的病理变化:涎腺导管扩张,导管内有炎症C;导管周围及纤维间质中有淋巴C和浆C浸润,或形成淋巴滤泡;腺泡萎缩,消失而为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取代;小叶内导管上皮增生,并可见鳞状化生43舍格伦综合征(Sjogren综合征)的病理变化:1)病变从小叶中心开始.早期淋巴C浸润于腺泡间,将腺泡分开,进而使腺泡破坏,消失,为密集的淋巴C所取代,且形成滤泡.2)病变严重时,小叶内腺泡全部消失,而为淋巴C,组织C所取代,但小叶外形轮廓仍保留;3)腺小叶内缺乏纤维结缔组织修复,此表征可区别于腺体的其他慢性炎症4)小叶内导管上皮增生,形成实质上皮团片即上皮肌上皮岛,C呈圆形或多边形,具有泡状C核.上皮团片内有嗜酸性无定形物质5)小叶内导管增生扩张,有的形成囊腔44多形性腺瘤的病理变化: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包膜较完整.剖面呈实性,灰白色,瘤组织中可见浅蓝色的软骨样区域,半透明胶冻状的粘液样区域以及灰白色圆形的小块角化物.多形性腺瘤具有多形性或混合性特征,既含肿瘤上皮,又含粘液,软骨样基质,上皮C常组成腺管样结构或肌上皮C和鳞状C团片.1)瘤组织中腺管样结构显示双层C排列,即内层的腺管上皮C和外层的肌上皮C,管腔内常见红色上皮性粘液2)肌上皮C形成的实性条索与团片,此条索与团片或为纯肌上皮C形成.肌上皮C呈梭形,上皮样,透明样或浆C样3)鳞状上皮化生在瘤组织内颇为常见,或呈典型鳞状上皮结构4)在上皮条索和腺管样结构周围,粘液C呈星形连接,酷似透明软骨的软骨C位于软骨陷窝内5)间质结缔组织不多,可见玻璃样变,钙化或骨化6)肿瘤的包膜大多数完整,少数包膜内有瘤组织侵入或形成卫星瘤结,侵入包膜45粘液表皮样癌根据其癌C分化程度和生物学特点分为:高分化(低度恶性),中分化(中度恶性)和低分化(高度恶性)三型.1)高分化或低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中,粘液C占50%以上,表皮样C分化良好,中间C不多.核无异形性,有丝分裂极少或不见有丝分裂象.C常形成大小不等的囊样腔隙2)低分化或高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粘液C不足10%,肿瘤系中间或表皮样C形成的实性团片.瘤C异形性明显,可见核异形及有丝分裂象.肿瘤常向周围组织浸润3)中分化或中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介于高分化和低分化之间.中间C和表皮样C较多,常形成实性团片,偶见有丝分裂象46牙源性角化囊肿易于复发的原因:1)牙源性角化囊肿的囊壁薄,易破碎,手术难以完整摘除2)可沿抗性较小的骨小梁之间呈指状外突性生长3)角化囊肿可能来源口腔粘膜上皮的基底C增殖4) 牙源性角化囊肿主囊的囊壁内可含有微小子囊或卫星囊5) 牙源性角化囊肿的组织来源,来自牙板上皮剩余(Serres上皮剩余)47单囊型成釉C瘤:组织病理上有三个亚型:第一型单囊性成釉C瘤:即所谓的Vicker-Gorlin标准,简称V-G标准.其具体改变是1)囊腔衬里上皮基底层C核染色质增加,着色深2)基底C呈栅栏状排列,核远离基底膜,即极性倒置3)基底C的泡浆出现空泡变.第二型类似第一型,但部分上皮呈结节状增生突入囊腔.增殖的结节由牙源性上皮组成,类似于丛状型成釉C瘤.第三型,又称为壁成釉C瘤,其特点是在纤维囊壁的不同层面存在丛状型或滤泡型成釉C瘤48血管瘤的病理可区分为四钟类型:cap瘤,海绵状血管瘤,肉芽组织型血管瘤,蔓状血管瘤1)cap瘤(幼年性血管瘤或草莓色痣)肿物无包膜,由大小不等的cap组成,被纤维组织分隔成小叶状2) 海绵状血管瘤:镜下由衬有内皮C的无数血窦组成,其间可见菲薄的结缔组织间隔,当窦内有血栓性成时,可发生钙化和机化3)肉芽组织型血管瘤:组织学上为毛C血管瘤,常伴有明显炎症,表面上皮多受压萎缩,或有溃疡,可有炎性肉芽组织形成.4)蔓状血管瘤:肿瘤高起呈念珠状,由口径较大迂回扭曲的小V和小A构成,血管壁厚49牙龈瘤的组织病理学上可分四型,即肉芽肿性龈瘤,纤维性龈瘤,血管性龈瘤和巨C龈瘤1)血管性龈瘤:可以是化脓性肉芽肿或妊娠性龈瘤.常伴溃疡和出血,cap丰富.组织学上化脓性肉芽肿或妊娠性龈瘤的特点是血管内皮C增生呈实性片块或条索,也可是小血管或大的薄壁血管增多.间质常水肿.炎症C浸润不等,但溃疡下区炎症明显.2)纤维性龈瘤:质地坚实,颜色与附近牙龈相同,由富于C的肉芽组织和成熟的胶原纤维束组成,可见骨小梁3)巨C性龈瘤:富于血管和C的间质内含有多核破骨C样C,呈灶性聚集.巨C数量多1.口腔颌面部发育基本在胚胎期完成.腭部发育在胎儿期完成.2.N嵴C迁移开始的标志是C间粘附分子N-钙粘蛋白结合部位转化为H-钙粘蛋白结合部位3在模式发育中起主要作用的是Hox基因4面部的发育畸形主要发生在胚胎第6至第7周的面突联合期5面部的发育畸形常见的有唇裂,面裂等6鼻腭N的通道:前腭突和側腭突联合的中心,留下切牙管或鼻腭管,为~7腭部发育异常有:腭裂,颌裂8涎腺的上皮条索终末膨大区的C是干C,它们将分化为腺泡C和导管C.肌上皮C也来自这些干C并与腺泡C同时发育.上皮末端膨大区部分C最终分化为闰管C,成为腺泡C,导管C 和肌上皮C的干C9腮腺导管的开口:最初在上颌第一乳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处;在3~4岁时位于上颌第二乳磨牙相对的颊粘膜;12岁时为于上颌第一恒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处;成人时在上颌第二恒磨牙相对的颊粘磨处10胚胎第12W后黑色素C和朗格汉斯C出现,梅克尔C出现在第16W11牙胚的组成:1)成釉器:起源于口腔外胚层,形成釉质2)牙乳头:起源于外胚间叶,形成牙髓和牙本质3)牙囊:起源于外胚间叶,形成牙骨质,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12凋亡在口腔颌面部发育的意义:1)在牙胚形成过程中,内釉上皮C凋亡抑制C过度增生2)在组织形成期,C凋亡起着清除衰老的C保持牙胚的正常活动3)在乳恒牙交替的过程中,牙周膜吸收也存在着凋亡4)在腭形成的过程中,腭突上皮C发生凋亡有助于腭突的相互融合,面突其他组织中也存在着凋亡13牙本质的形成:在钟状期的晚期,牙本质首先在邻近内釉上皮内凹面的牙乳头中形成,然后沿着牙尖的斜面向牙颈部扩展,直至整个牙冠部牙本质完全形成.在多尖牙中,牙本质独立地在牙尖部呈圆锥状一层一层有节律的沉积,最后互相融合,形成多尖牙牙冠部牙本质.牙本质的形成是由成牙本质C完成的14釉质形成包括两个阶段:即C分泌有机基质,并立即部分矿化;这一阶段完成之后,釉质进一步矿化,与此同时大部分有机基质和水被吸收15牙板的功能:1)乳牙的成釉器2)部分恒牙的成釉器3)形成继承性的牙板,恒磨牙的成釉器16成釉C突即托姆斯突,突起中含有:初级分泌颗粒和小泡,而C体仍含有丰富的合成蛋白的C器17釉质矿化的调控是由成釉C调控18牙乳头诱导作用:1)外胚间叶组织诱导原始口腔上皮形成牙板和前庭板,牙板形成牙胚,前庭板形成口腔前庭沟2)内釉上皮诱导牙乳头C分化成牙本质C,进而形成牙本质3)牙本质C诱导内釉C形成成釉C,进而形成牙釉质4)上皮根鞘诱导牙囊C成为牙骨质C最后形成牙骨质5)牙乳头诱导非牙源性口腔上皮形成成釉器19上皮根鞘意义:上皮根鞘对于牙根的正常发育是很重要的,例如上皮根鞘的连续性受到破坏,或在根分叉处上皮隔的舌侧突起融合不全,则不能诱导分化出成牙本质C,而引起该处牙本质缺损,牙髓和牙周膜直接连通,这时形成侧支根管.另一方面,如果上皮根鞘在规定的时间没有发生断裂,仍附着在根部牙本质的表面,则牙囊的间充质C不能分化出成牙骨质C形成牙骨质.这样在牙根表面特别在牙颈部,牙本质暴露,引起牙颈部过敏20牙萌出的过程分为:萌出前期,萌出期,萌出后期21釉柱的起自:起自于釉质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而达牙的表面.22釉柱的走行及排列:在窝沟处,釉柱由釉质牙本界向窝沟底部集中,呈放射状;而在近牙颈部,釉柱排列几乎呈水平状23釉柱的形态光镜所见及超微结构:.光镜下釉柱的横剖面呈鱼鳞状,电镜下观察呈球拍样,有一个近乎圆形较大的头部和一个较细长的尾部.头部朝咬合面方向,尾部朝牙颈方向.相邻釉柱均以头尾相嵌形式排列.不同部位釉质的釉柱横断面可有不同的形态表现24釉牙本质界方向:小凹突向牙本质,凹面向牙釉质25釉质最初形成时相关结构;釉梭,釉丛,釉板26牙本质组成:主要由牙本质小管,成牙本质C突起和C间质所组成27牙髓的C有:成牙本质C,成纤维C,组织C和未分化间充质C,树枝状C,淋巴C28牙髓中胶原纤维和嗜银纤维的分布:胶原纤维主要由Ⅰ型和Ⅲ型纤维以55:45的比例所组成,纤维交织成网状.嗜银纤维即网状纤维,为纤细的纤维,主要构成是Ⅲ型胶原蛋白,分布于牙髓C之间,也有Ⅳ型和Ⅴ型胶原29根据牙骨质中的C分布和来源可将牙骨质分为:无C无纤维牙骨质,无C外源性纤维牙骨质,无C固有纤维牙骨质,有C固有纤维牙骨质,有C混合性分层牙骨质30无C牙骨质和C牙骨质的分布:无C牙骨质分布于自牙颈部到近根尖1/3处,牙颈部往往全部由无C牙骨质所占据.C牙骨质常位于无C牙骨质的表面,或者C牙骨质和无C牙骨质交替排列.但在根尖部1/3可以全部为C牙骨质结合上皮的增龄变化:结合上皮在牙面上的位置因年龄而异,年轻时附着在釉质上,随年龄增长而向根方移动,中年以后多在牙骨质上31牙龈固有层胶原纤维可分为五组(包括分布,功能,走行):1)龈牙组:自牙颈部牙骨质向牙冠方向散开,止于游离龈和附着龈的固有层,广泛地分布在牙龈固有层中,是牙龈纤维中最多的一组.主要是牵引牙龈使其与牙紧密结合2)牙槽龈组:自牙槽嵴向牙冠方向展开,穿过固有层止于游离龈和附着龈的固有层中3)环行组:位于牙颈周围的游离龈中,呈环行排列,常与邻近的其他纤维束缠绕在一起,有助于游离龈附着在牙上4)牙骨膜组:自牙颈部的牙骨质,越过牙槽突外侧皮质骨骨膜,进入牙槽突,前庭肌和口底5)越隔组:是跨越牙槽中隔,连接相邻两牙的纤维,只存在于牙邻面,起于结合上皮根方的牙骨质,呈水平方向越过牙槽嵴,止于邻牙相同部位,保持牙弓上相邻两牙的接触,阻止其分离32牙周膜厚度为:0.15~0.38mm34牙周膜五组纤维的改变及功能:1)牙槽嵴组:功能是将牙向牙槽窝内牵引,对抗侧方力,保持牙直立2)水平组:是维持牙直力的主要力量,防止牙侧方移动3)斜行组:可将牙承受的咀嚼压力转变为牵引力,均匀地分散到牙槽骨上.并可限制牙的转动4)根尖组:具有固定牙根尖的作用,保护进出根尖孔的血管和N5)根间组:有防止牙根向冠方移动的作用35牙周上皮剩余的形态,分布及意义:1)分布:在牙周膜中2)形态:在光镜下C较小,立方或卵圆形,胞浆少,嗜碱染色.电镜观察上皮C有基底膜将C与牙周膜的基质分开,相邻C有桥粒相连,胞浆含有张力微丝和大量的核糖体3)意义:上皮增殖成为颌骨囊肿和牙源性肿瘤的来源36牙周膜成牙骨质C的形态及分布:分布在邻近牙骨质的牙周膜中,C扁平,胞核圆或卵圆形.C平铺在根面上,在牙骨质形成时近似立方状37牙周膜成骨C的形态及分布:在骨形成时,邻近牙槽骨表面有许多成骨C,形态为立方状,胞核大,核仁明显,胞浆嗜碱性.静止期的成骨C为梭形38牙周膜破骨C的形态及分布:破骨C是多核巨C,胞核数目不等,胞浆嗜酸性,位于吸收陷窝内39固有牙槽骨的分布及结构:衬于牙槽窝内壁,包绕牙根与牙周膜相邻,在牙槽嵴处与外骨板相连.它是一层多孔的骨板又称筛状板.牙周膜的血管和N纤维穿过小孔进入骨髓腔中40束骨的分布:组织学上固有牙槽骨属于束骨,由含有粗大纤维的编织骨构成,其中包埋了大量的牙周膜纤维即穿通纤维.在邻近骨髓侧,骨板由哈弗S所构成,其外周有几层骨板呈同心圆排列,内有N和血管通过42咀嚼粘膜与被覆粘膜的区别(结构特点):1)咀嚼粘膜:上皮有角化,正角化时有明显的粒层;不全角化时粒层不明显.棘层C间桥明显.固有层厚,乳头多而长,与上皮嵴呈指状镶嵌,形成良好的机械附着;胶原纤维束粗大并排列紧密2)被覆粘膜:无角化,胶原纤维束不如咀嚼粘膜者粗大,上皮与结缔组织交界比较平坦,有较疏松的粘膜下层,富有弹性,有一定的活动度43涎腺的基本组织学结构:由实质和间质两部分组成,实质即由腺上皮C组成的分泌单位与导管系统.分泌单位呈泡状,管泡状,过去统称为腺泡.导管S由闰管,分泌管,排泄管三部分组成,闰管和分泌管位于小叶内,排泄管穿行于小叶间.间质由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的被膜与小叶间隔,其中有血管,淋巴管和N出入44涎腺腺泡中浆液C的C特征是:合成,贮存和分泌蛋白质45涎腺包括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小涎腺46各大涎腺的组织学特点:1)腮腺:分深浅两叶,其间有面N穿过.腮腺全部由浆液性腺泡组成,属纯浆液腺,闰管长,分泌管多,染色浅.正常腮腺组织内尤其是近表面部分经常出现小的淋巴结,有时淋巴组织呈壳样包绕在腮腺叶外围,淋巴结出现了腮腺.这也是涎腺发生良性淋巴上皮病变、腺淋巴瘤以致恶性淋巴瘤的组织学基础.腮腺导管中多出现晶样体2)颌下腺:是混合腺,以浆液性腺泡为主,并有少数粘液性腺泡和混合性腺泡.在混合性腺泡外围所覆盖的新月形浆液C比较小而少,闰管比腮腺短,分泌管则较腮腺长.在颌下腺导管周围常伴有弥散之淋巴组织.3)舌下腺:位于口底粘膜和下颌舌骨肌之间,是一种混合腺,其中粘液性腺泡占主要部分,其颗粒基质明显少于腮腺和颌下腺,闰管及分泌管发育不良4)小涎腺:包括唇腺,颊腺,舌腺,腭腺,舌腭腺和磨牙后腺等,位于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在唇腺纤维结缔组织中,浆C分泌IgA,唇腺是唾液分泌型IgA的主要来源,其浓度比腮腺高4倍。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重点整理(第十七至十八章)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重点整理(第十七至十八章)第十七章口腔颌面部囊肿1.口腔囊肿的一般组织学特征。
答案要点:病理性囊腔和结缔组织囊壁构成。
囊腔内含各种表现的液体、半固体物质;囊壁的囊腔面多有上皮衬里(上皮的种类多为复层鳞状上皮,也可为其它类型上皮);结缔组织囊壁多有明显的胶原纤维,其中可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浸润,有的出现腺体组织。
2.叙述含牙囊肿的组织学特征。
答案要点:肉眼见囊壁较薄,囊腔内有牙颈部附着于囊壁的牙冠,囊液多呈黄色;镜下见纤维结缔组织囊壁内衬较薄的复层鳞状上皮,仅由2~5列扁平细胞或矮立方细胞构成,无角化,无上皮钉突,类似于缩余釉上皮;纤维囊壁内炎症不明显。
囊肿继发感染时,上皮增生,上皮钉突明显,囊壁组织内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约40%囊肿的衬里上皮可发生黏液细胞化生,少数情况还可见皮脂腺细胞;某些病例的衬里上皮还可发生区域性角化,一般为正角化;纤维囊壁中有时可见牙源性上皮岛。
3.叙述腺牙源性囊肿的组织学特征。
答案要点:衬里上皮部分为复层鳞状上皮,部分为无明显特征的上皮,但在相当区域内,复层上皮的表层细胞呈嗜酸性立方或柱状,常形成不规则的乳头状突起,含不同数量的纤毛细胞和产黏液细胞;在衬里上皮内常可形成隐窝或囊性小腔隙,内含黏液,形成黏液池,内衬这些小腔隙的细胞为类似于表层的嗜酸性立方细胞;衬里上皮可发生局灶性增厚,形成类似于发育性根侧囊肿和成人龈囊肿中所见的上皮斑。
4.叙述根尖囊肿的组织学特征。
答案要点:囊肿大小和囊壁厚薄不一,可附着于患牙根尖。
多数情况下,送检物为散碎囊壁样组织。
镜下见囊壁的囊腔面内衬无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厚薄不一,上皮钉突因炎性刺激发生不规则增生、伸长,相互融合呈网状,上皮表现明显的细胞间水肿和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上皮内炎症细胞浸润,炎性浸润致密区常导致上皮的连续性中断。
纤维组织囊壁内炎症明显,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也混杂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以及泡沫状吞噬细胞。
囊壁内可见含铁血黄素和胆固醇晶体沉积。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口腔粘膜病(相关知识)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口腔粘膜病(相关知识)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口腔粘膜病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1、过度正角化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过度不全角化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2、角化不良(错角化)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3、上皮异常增生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4、棘层松解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多见于天疱疮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空泡性变: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肿大,胞质清亮,呈空泡状(本质属于水变性). 液化:细胞液化溶解而破碎(本质属于液化性坏死).6、疱粘膜或皮肤内液体的贮存形成半圆形的突起口腔粘膜其他地方的庖形成后易破裂,不易结痂皮分类:按内容物(水疱、血疱、脓疱)按大小(5mm 为标准,大疱、小疱)疱疹:小的水疱聚集成簇. 7、糜烂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引起上皮浅层破坏,未侵及上皮全层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8、溃疡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溃疡累及上皮层,不留瘢痕,累及粘膜下层,可留瘢痕9、斑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局限,大小不一;不高起,不变厚,也无硬度的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如红斑(粘膜固有层的血管充血)、黑斑(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增多)10、丘疹消失后不留痕迹表现:①上皮增生;②浆液渗出;③炎症细胞浸润肉眼:黏膜或皮肤上突起的小疹,大小不等,针头或粟粒样大,红色或灰白色,质较硬镜下:上皮增厚,表层可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固有层有浆液渗出及炎细胞浸润第二节口腔粘膜病一、白斑(P208)癌前病变1、定义:指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被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
《口腔组织病理学》重点知识点复习整理
《口腔组织病理学》重点知识点复习整理1.神经嵴(neural crest)神经褶的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神经嵴。
2.腮弓(branchial arch)原始咽部的间充质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
3.腮沟(branchial groove)相邻的腮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称腮沟。
4.成牙本质细胞(odontoblast)在内釉上皮的诱导下,牙乳头外层细胞分化为高柱状的成牙本质细胞。
这些细胞在切缘或牙尖部为柱状,在牙颈部细胞尚未分化成熟,为立方状。
5.缩余上皮剩余(Serre上皮剩余)残留的牙板上皮细胞团未能正常退化,以上皮岛或上皮团的形式存在于颌骨或牙龈中。
6.釉梭(enamel spindle)起始于釉牙本质界突入釉质内的纺锤状结构,牙磨片中,釉梭的有机物分解代之以空气呈黑色。
7.釉板(enamel lamellae)是片状、贯穿整个釉质厚度的结构缺陷,自釉质表面延伸至釉质不同的深度,可达釉牙本质界。
8.釉丛(enamel tufts)在磨片上近釉牙本质界内1╱3的釉质中,类似于草丛的结构。
9.横纹(cross striations)是釉柱上与釉柱的长轴相垂直的细线,透光性低。
横纹在釉柱上呈规律性重复分布,间隔2~6μm。
10.生长线(incremental lines)又名芮氏线,是釉质周期性的生长速率改变所形成的间歇线,其宽度和间距因发育状况变化而不等,较横纹的间距大的多,约代表5~10天釉质沉积的厚度。
11.绞釉(gnarled enamel)釉质内2╱3弯曲,牙切缘及牙尖处弯曲更明显,增强釉质对咬合力的抵抗。
12牙本质小管(dentinal tubule)贯通于牙本质全层管状空间,充满了组织液和一定量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13.牙本质生长线:原发性牙本质基质的节律性沉积形成的线条。
如发育期间受到障碍,则形成加重的生长线,称为欧文线。
在乳牙和第一恒磨牙,其牙本质因部分形成于出生前部分形成于出生后,两者之间有一条明显的生长线,即新生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人体发育的三个阶段1.增殖期:自受孕至受孕后2周,包括受精、植入和三胚层的形成。
2.胚胎期:受孕后3-8周,分化出不同类型的组织并构成器官和系统,口腔颌面部发育基本在此期完成。
3.胎儿期:受孕第九周至出生。
腭部的发育在此期的开始阶段完成。
第一节神经嵴、鳃弓和咽囊一.神经嵴的分化胚胎发育的第三周,三胚层胚盘已经形成,发育中的脊索和邻近的间充质诱导其表面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neural plate)。
神经板发育中,其柱状细胞变为上窄下宽的楔形,使神经板外侧缘隆起,神经板中轴处形成凹陷称神经沟(neural groove),隆起处称神经褶(neural fold)。
神经褶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神经嵴(neural crest)。
胚胎第四周,两侧神经褶在背侧中线汇合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位于神经嵴处的神经外胚层细胞未进入神经管壁,而是离开神经褶和外胚层进入中胚层,这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嵴细胞,是特殊的多潜能干细胞,位于神经管和表面外胚层之间,形成沿胚胎头尾走向的细胞带,以后分为两条细胞索,列于神经管背外侧。
胚胎第四周,神经嵴细胞发生广泛迁移,分化成头面部的外胚间充质细胞,形成神经系统组织、内分泌组织、皮肤组织、结蹄组织;头面部的结蹄组织大部分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他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蹄组织又称为外胚间叶组织或外间充质。
神经嵴细胞的迁移和分化受多种信号分子和基因调控,如:FGF、HOX 基因等。
在此过程中,染色体异常、过量的维甲酸、酒精及头部神经始基发生异常等因素都可引起神经嵴细胞在原位或迁移过程中发生死亡而产生头面部畸形。
二.鳃弓及咽囊的发育鳃弓(branchial arch):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充质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
第l对最大称为下颌弓;第2对称舌弓;第3对称舌咽弓;相邻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称鳃沟;与之对应的鳃弓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对应的浅沟称在咽侧称咽囊(pharyngeal pouch)。
第二鳃弓生长速度较快,向尾端生长覆盖了第二、三、四鳃沟和三、四、五对鳃弓并与颈部组织融合。
被覆盖的鳃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腔称颈窦。
颈窦在以后的发育中消失,如残留可形成颈部囊肿、窦道或瘘管。
第二节面部的发育一.面部发育过程面突的分化:3—5周末。
面突的联合:5周末—第8周联合后发育:9周—3个月①胚胎第3周,发育中的前脑下端出现了一个突起称额鼻突。
额鼻突下方两侧的下颌突迅速生长并在中线联合②胚胎3周中,长出两个上颌突,此时在额鼻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一个凹陷叫原口,口凹与前肠之间有口咽膜在4周时破裂③胚胎第3周末,在口咽膜前方口凹顶端正中出现一个囊样内陷,称拉特克囊,拉斯克囊此后退化消失。
此囊的残余可发生颅咽管瘤。
④胚胎的第4周额鼻突的末端两侧形成两个浅凹称鼻凹,将额鼻突分为1个中鼻突、2个测鼻突⑤胚胎第5周中鼻突末端出现两个球形突起称球状突鼻凹将来发育成鼻孔;鼻板细胞形成鼻粘膜及嗅神经上皮。
2.面突的联合(merge)和融合(fuse)联合(merge):面突突起之间为沟样凹陷,随着面部的进一步发育,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
融合(fuse):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外胚层互相接触、破裂、退化、消失,两个突起的间充质相互融合。
中鼻突球状突额鼻突侧鼻突第一鳃弓上颌突二.面部的发育异常1.唇裂(cleft lip):多见于上唇,是由于球状突与上颌突未能联合或联合不全。
单侧或双侧均可发生。
少见情况下可发生上唇正中裂或下唇裂。
2.面裂:facial cleft横面裂,巨口或小口畸形: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联合或联合不全斜面裂: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侧鼻裂:侧鼻突与中鼻突之间发育不全第三节腭的发育一.腭发育过程①第4周末鼻凹形成②第5.6周嗅囊与口腔相通球状突形成了前腭突,前腭突联合形成前额骨上切牙③第7周两个上颌突的口腔侧中部长出侧腭突测腭突垂直生长④第8周测腭突发生水平方向生长⑤9-12周前腭突向后测腭突向内联合(切牙管)左右测腭突在中缝处与鼻中隔融合——硬腭中后部、软腭、悬雍垂腭的发育是从第六周开始的。
由一对前腭突、一对侧腭突发育而来。
前腭突(frontal palatal process):球状突在与对侧球状突及同侧上颌突联合过程中向口腔面增生形成。
侧腭突(lateral palatal process):左右两个上颌突的口腔面长出的一对突起。
前腭突与侧腭突联合处在切牙管(鼻腭管),口腔侧为切牙孔。
二.腭发育异常1.腭裂(cleft palate):一侧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
2.颌裂(cleft jaw)上颌裂:前腭突与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
下颌裂:两侧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
第四节舌的发育一.舌发育过程舌的组织来源:第一、二、三鳃弓的内侧面隆起。
一对侧舌隆突第一鳃弓内侧面一个奇结节第二、三、四鳃弓内侧面联合突①胚胎第4周,两侧第一、二腮弓在中线处联合。
此时下颌突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三个膨隆的突起。
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
②约在第6周,侧舌隆突生长迅速,很快越过奇结节,并在中线联合,形成舌的前2/3即舌体。
奇结节由于被侧舌隆突所覆盖,仅形成盲孔前舌体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
在第二、三、四腮弓的口咽侧、奇结节的后方,间充质增生形成一个突起称联合突,主要由第三腮弓形成。
联合突向前生长并越过第二腮弓与舌的前2/3联合,形成舌的后1/3即舌根。
联合线处形成一个浅沟称界沟。
舌体表面被覆外胚层上皮,舌根表面被覆内胚层上皮。
界沟所在部位就是口咽膜所在的位置。
甲状舌管的发生胚胎第四周,奇结节和联合突之间的内胚层上皮增生形成管状上皮条索,称甲状舌管(thyroglossal duct)。
胚胎第七周,甲状舌管增生下行至甲状软骨处发育形成甲状腺。
以后甲状舌管退化在其发生处的舌面留一浅凹,为舌盲孔。
下降过程中发生停滞—异位甲状腺甲状舌管未退化—甲状舌管囊肿舌肌及舌乳头的发生舌肌的发生:横行、纵行及垂直方向走行的舌肌来源于鳃弓中胚层,枕部肌节。
舌乳头的发生:胎儿11周左右,菌状乳头开始分化,稍后丝状乳头发生,14周味蕾开始发育。
二.舌发育异常1.分叉舌:侧舌隆突未联合或联合不全。
2.正中菱形舌:奇结节未消失形成的残留。
第二章:牙齿发育概述牙的发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经历了成牙组织的分化、生长、组织矿化和萌出及萌出后的发育诸阶段,以恒中切牙为例,约需10年左右。
第一节牙胚的发生和分化成釉器enamel organ 起源于口腔外胚层,形成釉质牙胚牙乳头dental papilla起源于外胚层间充质,形成牙髓和牙本质Tooth germ 牙囊dental sac 起源于外胚层间充质,形成牙骨质、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原发性上皮带的形成胚胎第五周末,覆盖在原口腔的上皮由两层细胞组成,外层是扁平上皮细胞,内层为矮柱状的基底细胞。
在未来的牙槽突区,深层的外胚层间充组织诱导上皮增生,开始仅在上下颌弓的特定点上,上皮局部增生,很快增厚的上皮相互连接,依照颌骨的外形形成一马蹄形上皮带,称原发性上皮带(primary epithelial band)。
牙板及前庭板的形成原发性上皮带向深层增生,分裂成两个,向唇颊侧增生的为前庭板(vestibular lamina ),向腭侧增生的为牙板(dental lamina)。
前庭板向深层增生,同时表面上皮变性脱落,形成前庭沟;牙板继续向深层增生,末端发育形成成釉器(enamel organ)。
一.成釉器的发生蕾状期bud stage在上下牙板的末端20个定点上,上皮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圆形或卵圆形的上皮芽,形状似花蕾,称为成釉器的蕾状期。
帽状期cap stage牙蕾上皮继续向外间充质生长,周边上皮增生迅速,底部凹陷,外形如帽状,称为帽状期成釉器。
帽状期成釉器分化成三层:外釉上皮层outer enamel epithelium内釉上皮层inner enamel epithelium星网状层stellate reticulum钟状期bell stage成釉器继续生长,仍以底部周边上皮生长为最快,上皮底部凹陷更深,形似吊钟,称为钟状期成釉器。
钟状期状期成釉器分化成四层:外釉上皮层outer enamal epithelium内釉上皮层inner enamal epithelium星网状层stellate reticulum中间层stratum intermedium釉结enamal knot:牙胚中央内釉上皮局部增厚。
釉结中表达BMP2、4、6、7,TGFβ-1、2、3,Msx 等与胚胎发育相关基因,研究认为可能为调节细胞分化和牙形态发生的信号中心。
釉索enamel cord:由釉结向外釉上皮走行的细胞条索釉龛enamel niche:牙板向内凹形成的腔隙二.牙乳头的形成在成釉器发育的同时,诱导其下方的外胚间叶组织分化、密集形成牙乳头(dental papilla)。
当成釉器发育到钟状期,成釉细胞诱导牙乳头边缘的细胞分化形成成牙本质细胞(odontoblast)。
牙乳头形状决定了牙齿形状,实验证明,将磨牙牙乳头与切牙成釉器重新组合,则形成磨牙,如将切牙牙乳头与磨牙成釉器组合,则形成切牙。
三.牙囊的形成在成釉器和牙乳头形成的同时,周围外胚间充质组织分化,呈环行排列,并环绕成釉器和牙乳头底部形成牙囊(dental sac),牙囊含丰富的血管,以保证成釉器、牙乳头发育所需的营养,并起着保护前者的作用。
恒牙胚的发生在乳牙胚发育的同时,恒牙胚开始出现,在乳牙胚舌腭侧,牙板游离端下形成新的牙蕾,发育成为相应的恒牙。
在第二乳磨牙的远中,牙板向远中延伸,依次形成第一、二、三恒磨牙。
四.牙板的结局在牙胚发育过程中,连接牙胚与口腔外胚层上皮的牙板逐渐被外间充质穿通而发生断裂形成孤立的上皮团,后大部分退化消失,部分上皮可残留在颌骨或粘膜中(Serre上皮剩余),成为牙源性囊肿或肿瘤的来源。
孤立的上皮团可发生角化,称为角化珠,移出粘膜表面,婴儿出生后在口腔中发现的“马牙子”即为角化珠。
牙发育的分子调控控制牙发生和模式发育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包括控制牙发育的启动、模式发生和形态发生有关的分子和信号通道尚不清楚,目前研究结果认为:许多信号分子包括诱导性和形态发生刺激因子都在牙发育过程中表达。
第二节牙体组织的形成一.牙本质的形成冠部牙本质的形成dentinogenesis of crown成牙本质细胞odontoblast成牙本质细胞的分化有特定的时间、空间模式,开始于牙尖和切缘处,向根方不断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