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与移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美感与移情
摘要:
移情会影响到审美主体对美感的判断,虽说移情不一定都产生美感,但美感却必定伴有移情。移情有助于对美感的增色,同时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
审美活动、审美主体、联想、移情说
何为美感
“美感”就是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什么又是美呢?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曾经对“什么是美”进行过一次深入的讨论,他们讨论了“美是有用的”、“美是有益的”、“美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等等,他们似乎隐约感觉到这些概念与美有密切的关联,但说来说去,“美本身是什么”这个问题终无着落。最后苏格拉底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是无能的,感慨的说“美是难的”。1我认为:美是真正打动、感染审美主体灵魂深处最脆弱最敏感的神经的东西。美对于我们是客观的存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我们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感觉、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美,那么,也就是说,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那么审美主体的情感、思想自然会影响到我们对美的感受。
“移情说”
1、“移情说”的创立及其影响
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界最大的流派是以费肖尔父子和利普斯为首的新黑格尔派,他们最大的成就在于对移情作用的研究和讨论,有人把美学中的移情说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把立普斯比作达尔文,仿佛这个学说是近代德国美学界的一个重大的新发现。这种估计当然是夸大的,但是移情说在近代美学思想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却是无可否认的。2、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的主要内容
立普斯原是一位心理学家,在慕尼黑大学当过二十年的心理学系主任。他研究美学。主要是从心理学出发的。他翻译过英国休谟的《人性论》,他的移情说可能受到休谟的同情说的影响。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几何形体所生的错觉,他的移情说大半以这方面的观察实验为论证。
“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立普斯认为,审美就是移情,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移情造就了一个审美对象,又为进一步审美提供了心理前提。所谓美感,起因在于主观情感移入了对象后,使主体在对象中感受到自我的价值。移情说的核心是主体本质对象化以及由此
引起的自我享受。移情作用是指:人在聚精会神中关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者艺术作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者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的有人情2。通俗的讲就是由a想到b,由b想到c,或者干脆由a想到c,这样去分享物的生命。“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3、对“移情说”的简要分析
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
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由于能力和篇幅有限,我不再对移情说进行分析,接下来就探讨下美感和移情的关系,以及移情能够作用于美感的一些特点。
美感和移情的关系及特点
康德的一个基本的美学概念是“美是道德精神的象征”,而这个概念也和移情现象有密切的联系,他在分析崇高时把移情现象称为“偷换”对自然的崇高感就是对我们自己的使命的崇敬,通过一种“偷换”的办法,我们把这崇敬移到自然事物上去(对主体方面的人性观念的崇敬换成对对象的崇敬)3。柏拉图提出了三张床的理论,提出存在着理念的、现实的床和画家的床。画家的床是现实的床的摩仿,而现实的床是理念的床的摩仿,因此,画家的床是“影子的影子”,这正暗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根源。也就显示了,“移情”在审美活动中极其活跃的特殊作用。
人们经常说建筑物或树木是雄伟或壮丽的,平原是喜笑的,乃至于颜色也是纯洁的,谦逊的或柔和的,是因为“把情感渗进里面去”,是主体方面的心理反应,这就是移情。移情之后更能体会别有一番风味的弦外余音。“移情”在文学创作上尤为典型,诗人们很容易就带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而且正是由于戴上了这副有色眼镜而使得他们的诗句更有诗意,更有灵性,成为千古名句。英国诗人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同样的冬天,恽格就会有“冬山如睡”的感慨。我国诗词里咏物警句大半都显出移情作用。“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举杯邀明月,对饮共三人”邀请了明月,那就有两个人喝酒,再加上他自己的影子,刚好三个,多富有情趣和诗意的一幅画面啊,完全没有了孤独个寂寞。人们往往将此称之为触景生情,其实很多时候也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因情视景、因情造景的情况也不少。在这种情况下,移情确实是可以使人生经验和人生价值增值的。
两个画家用同一个模特,所成的画,价值有高低,两个文学家用同一个故事,所称的诗文意蕴有深浅。对艺术家而言,极其平庸的东西经过灵心妙运点铁成金之后,可以成为极好的作品。印象派大师,如莫奈、凡高他们往往就是把自己情深意永的世界移情于一张椅子或者几间破屋之中。虽然画中的桌子和椅子则未必美得过现实中的桌子与椅子。但画中的现实景物的美就在它有艺术家所赋予的内容——审美价值存在。艺术品的美的发掘应该是艺术品里所蕴涵的内容经欣赏者通过移情或想象而显现出来的。
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于客观事物尤其是对自然山水的感知、把握、和理解,不仅是在进行“人化”而且在进行某种个人化,总是把自己特定状态中的情感灌输进去,从而使客观事物染上了人的主观色彩从而使客观事物染上了人的主观色彩4。也正是由于这种主观对于客观的心理改造,形成了客观事物的魅力,那些美的事物就显的更美,平常事物也会增加美的吸引力。
但是,移情是不可控制的,其实往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心境,心情好时,我们会觉得天蓝云白草绿花红,看什么都会充满诗意,但我们因为某种原因而心情郁闷烦躁不安时,会觉得一切都不顺眼,为什么公共汽车挤得一塌糊涂,食堂的饭那么难吃。事情确实如此,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明白,自己其实正戴着一副有色眼镜,但是却无法控制这种移情。
所以移情大半是偶然的,看到一幅描绘西湖白堤的画,甲可能联想到雷峰塔,乙可能联想到昔日同游西湖的美人,丙可能就会想到彼时白居易心中积郁了怎样的惆怅,又是怎样费劲心思治理西湖,又比如看到离大海,有人联想到海啸,有人联想到夕阳,这些联想均因人而异。……虽然画本身的美不一定因此增加,然而这些联想有时候能提高观者对这幅画的好感。正因为如此,美感体验从整体上就扩大了,不局限于一人一物了。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正是这“一千个哈姆莱特”使莎翁的《哈姆莱特》更具有欣赏价值了。
由于这种个人性的因素,移情往往是有选择性的。在听音乐的时候,除了联想到许多美丽的意象之外,人们会格外喜欢这个调子,因为使他们联想到清风明月,不喜欢那个调子,因为它唤醒他们以往沉痛的记忆。武昌人可能特别西湖黄鹤楼的诗,孟姓的后人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