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资料
气温分布及成因
气温分布及成因方法平台1.思维步骤:理解大气热状况—归纳影响气温的因素—解释气温时空分布特点。
2.运用关键:高中理论要与初中世界、中国区域的气温分布特点(等温线区域图)紧密结合。
必懂原理一.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白昼长短)—太阳辐射是能量源泉;大气自身条件(天气、大气透明度、大气密度)—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有关;地面状况{海陆分布、洋流、地形)—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人类活动—森林、水库、城市等影响大气和下垫面。
二.气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1、图表分析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原因2、气温水平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①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特点从世界7月和1且等温线分布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球上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一)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气温就高;高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汽温就低。
从图上可以看出,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这说明气温的分布,除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外,还与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这是因为表面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海洋,在南半球要比北半球广阔得多。
(三)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
这表明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
(四)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北纬200一30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
这是因为:7月份太阳直射北纬200附近;沙漠地区少云雨,太阳辐射强度大;沙漠对太阳辐射吸收强,增温快。
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炎热中心。
1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上。
等温线的弯曲判读1、判断南北半球因为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所以无论冬夏季节还是南北半球,气温都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北半球的低纬在南方,高纬在北方;南半球则相反。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概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环境科学和历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通过对古代文献记载、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分析,研究者们对中国气候变迁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
最为著名的研究成果是竺可桢先生绘制的竺可桢曲线,该曲线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材料的研究,将中国近五千年气温变化制成了一张清晰、简明的曲线图。
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显示,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
在这之后,年平均温度有23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而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
这些气候变迁的特征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有丰富的记载,而且也得到了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佐证。
研究者们还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历史文献、农民记忆、冰川记录、树木年轮、湖泊和沉积物等多方面的资料,对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过去几千年中中国气候的暖期和寒期交替的特征,还为我们了解古代气候的湿度、温度等变化情况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研究是一个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领域,通过综合分析古代文献、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等多方面的资料,我们可以对过去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够为今后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1. 简述气候变迁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迁,作为地球系统长期演变的一部分,不仅是自然界的内在规律体现,更是关乎人类社会福祉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包括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人类健康乃至全球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
理解并应对气候变迁,对于人类有效适应未来环境变化、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气候变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它塑造了地球表面的物理和生物条件,决定了不同地理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与物种分布。
历史各月气温趋势
历史各月气温趋势
《历史各月气温趋势》
气温是一个地区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不同的月份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气温趋势。
在历史上,人们通过记录气温数据,发现了不同月份的气温变化规律。
一般来说,一年中的气温趋势可分为四季。
春季一般从3月到5月,气温逐渐回暖;夏季从6月到8月,气温趋于稳定并升高;秋季从9月到11月,气温逐渐降低;冬季从12月到2月,气温最低。
但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具体的气温变化趋势可能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南半球,7月到9月是冬季,气温趋于下降;而在北半球,同样的时间是夏季,气温则逐渐升高。
而在一些季风影响的地区,5月到8月是雨季,气温可能会有所下降。
在历史上,气温变化也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例如,在一些地区,有“三伏天”、“三九天”等气温特点,这些都是气温变化的周期性现象。
总之,不同月份的气温趋势是受到地理位置、季节和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的。
通过记录和分析历史气温数据,能够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规律,为气候变化预测和应对提供重要的参考。
气温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km
1kmΒιβλιοθήκη 0km气 温 的 时 间 变 化
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 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的日(年)较差变化
①大陆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 洋大 ②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 ③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逆温造成局部上热下冷,大气层结稳定,使大量 烟尘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部,易产生大雾 天气,使能见度变坏,甚至造成严重大气污染
炊烟平流
解题探究
题组一 气温的水平分布
(2015· 四川文综)下图为“ 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 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可能位于(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
B.40°N附近大陆西岸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D.40°N附近大陆东岸
解析答案
2.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南半球 较平直
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
海陆分布
等温线特征
气温低,则等温线向低 同纬度 纬凸出 地带 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 纬凸出
气温分布规律
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 平原的气温较高 寒流经过处气温低 暖流经过处气温高
主要影响因素 地形 洋流
我国
冬季,等温线密集 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 秦岭—淮河一线延伸
密,夏季疏;温带密,热带疏; 主,地势起伏较小,等温线稀 陆地密,海洋疏;平原、高原面 疏;西部地区以山地为主,地 疏,山地和高原边缘密 势起伏大,因此等温线密集
向高纬凸:陆地夏季、海洋冬季、 图中①⑤处等温线向高值方向 暖流流经、地势低;向低纬凸: 凸,气温比两侧低,大致呈南 陆地冬季、海洋夏季、寒流流经、 弯曲状况 北走向,为山脉所在地;③处 地势高。凸高则低,凸低则高— 等温线向低值方向凸,气温比 —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凸,气温低; 两侧高,为河谷位置 反之,气温高
温度的地理和时间变化
2.冻害:温度降到冰点以下,植物组织发生冰冻而引起的伤害。
`
?原因:
冰点以下,细胞间隙形成冰晶,导致细胞失水而死亡。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2024年3月14日
三、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温度与伤害
❖ 低温危害
3.冻举:又称冻拔。土壤反复冻融,使树苗被完全拔出土壤。
是寒冷地区更新造林的危害之一。
林内雨量=滴落量+径流量+穿透雨量 林外雨量:在连续降雨的一段时间内,林冠上部或旷地雨量。 树冠截留雨量=林外雨量-林内雨量
影响林冠截留雨量的因素:
树种特性,森林层次结构,降雨强度
入渗土壤的水
初渗率:在水分渗入土壤中时,在初期入渗速率很大,即初渗率。
终渗率:初渗率在短时间内即急剧下降,最后趋于稳定,即终渗率。
森林 森林草原 荒漠
湿润度(P/E):年平均降水量(mm)与潜在蒸发量之比
干燥度(K):可能蒸发量与同期降水量之比。
我国采用大于10℃的活动积温乘以0.16倍作为可能蒸发量。
`
计算公式: K=0.16∑t/r (100页表6-4)
干燥度
水份状况
自然植被
≤0.99
湿润
森林
1-1.49
半湿润
森林草原
1.50-3.99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2024年3月14日
Water in the air vapor, cloud and mist
◆ It is in common use that denote the vapor in the air via relative humidity :A/B * 100%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2024年3月14日
2012年高考复习:大气的热运动和大气运动专题
2012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大气的热运动和大气运动专题构建知识体系,高屋建瓴整体把握 一、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1.气温的时间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一般,日气温最高出现在 时,日最低气温出现在 。
一般,低纬度地区气温日较差 高纬度地区,陆地日较差 海洋。
(2)气温年变化:一年之中,就北半球而言,太阳辐射最强在 日,最热月在 月; 一般气温年较差高纬度 低纬度,陆地 海洋。
2.气温空间分布(1)全球范围内,无论在7月或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 。
(2)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 (平直、弯曲)。
(3)7月份大陆等温线向 凸出,1月份海洋等温线向 凸出。
例1 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
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
监测结果如图2所示。
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 A .4℃ B.12℃ C.16℃ D.18℃2.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A .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强烈 C .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3.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A.8日15时左右B.8日22时左右C.9日15时左右D.9日18时左右二、天气图的判读例2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5月1日正式开园,会期l84天。
图7为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进退及锋面位置示意图。
回答4题。
4.据图7,下列关于世博会期间影响上海的天气系统及上海的天气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5月和7月主要受冷锋影响,狂风暴雨B.6月和l0月主要受暖锋影响,阴雨连绵C.7月和8月主要受副高控制,高温少雨D.9月和10月主要受反气旋控制,寒冷干燥三、热力环流及其实践意义例3 下图(a)示意某沿海地区海陆风形成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b)表示该地区0~600米的垂直气压差分布状况。
读图回答(1)~(3)(1)有关该地区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区气压高于②地 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B.③地气压低于④地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更高(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地的风向为东南风 B.b为下沉气流C.c地的风向为西南风 D.d为下沉气流(3)若该图表示白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陆地,乙是海洋 B.甲是陆地,乙是陆地C.甲是海洋,乙是陆地 D.甲是海洋,乙是海洋四、锋面气旋与天气例4 读某地锋线(虚线)附近气压及风向(箭头)状况示意图,完成(1)~(2)题。
高中地理之气温
气温一、气温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表示。
二、气温的时空变化1、气温的时间变化(1)日变化①最高:地方时14时左右。
(因为太阳辐射把热量给地面,地面辐射把热量给大气需要一个过程。
)最低:日出前后。
②日均温:把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测得的气温相加再除以4。
③气温日较差及其影响因素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影响因素:1)天气(晴天气温日较差>阴天气温日较差)。
2)地形(凹地气温日较差>凸地气温日较差),如山谷气温日较差高于山顶气温日较差。
原因:低凹地形,通风不良,夜间常为冷空气下沉汇合处,且受地面影响较大。
凸地因风速较大,且与四周大气接触广,受地面影响小,温差小。
特殊:大尺度高原山地,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海拔高,空气密度小,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降低,晚上保温作用弱。
3)海陆即下垫面比热容(陆地气温日较差>海洋气温日较差)。
4)纬度(低纬度地区气温日较差>高纬度地区气温日较差)。
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日变化越小,日较差越小。
5)季节(中纬地区:夏季气温日较差>冬季气温日较差)。
原因:太阳辐射日变化夏季比冬季大得多。
低纬地区太阳辐射日变化随季节变化很小,极地地区冬有极夜、夏有极昼,两地太阳辐射日变化随季节影响变化不大,日较差不大。
6)植被(裸地气温日较差>绿地气温日较差;沙土日较差>粘土日较差;深色土日较差>浅色土日较差)。
(2)年变化①气温最高与最低月份温馨提示1)地面储热,因此年内气温最高和最低值落后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的月份1~2个月。
2)南半球相反。
3)海洋延后一个月。
(海洋热容量大,增温降温慢)②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均温最高值与月均温最低值之差。
1)随纬度升高年较差变大,因为太阳辐射年变化随纬度增大而增大。
赤道附近,昼夜几乎相等,最冷月和最热月热量收支相差不大,年较差很小。
极地地区,昼夜长短变化大,冬寒夏凉,年较差大。
高考地理 中国的气候 练习题(含答案)
考点60 我国的气候[考点热度★★★★☆]一、知识整合1.我国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冬季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漠河最冷。
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①我国跨纬度广,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方、昼长短于南方,使得北方获得的热量远小于南方;②南方离冬季风源地远于北方,加上地形阻隔,受冷空气的影响弱于北方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虽然小于南方,但昼长却长于南方,得到的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青藏高原和天山、小兴安岭等山地气温偏低地势高吐鲁番盆地最热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部气流越过山地在此下沉,增温作用强,形成热风;②沙漠吸热快;③空气干燥,少云,太阳辐射强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基本特点(规律)原因影响空间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南部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东南湿润,愈向西北内陆愈干燥;从沿海向内陆地带性明显时间变化季节变化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9月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内陆的干燥空气影响,降水少使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得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得晚,南涝北旱年际变化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夏季风的强弱与进退规律反常造成降水南北差异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由夏季风形成的锋面雨带进退规律产生的雨季决定: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3.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二、重点考向考向中国的天气和气候及其影响1.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可以归纳为“三停”“两跳”“一退”,如下图所示。
⑴“三停”①“一停”是5月份停留在南部沿海一带(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
一.气温的时空变化㈠气温的时间变化1.日变化①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的时间是地方时12时,地温最高时是13时左右,最高气温出现在地方时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日较差及其影响因素:纬度:低纬﹥高纬原因: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
海陆:陆地﹥海洋原因:大陆热容量较小,白天增温快,夜晚降温快。
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平地平地﹥凸地有无植被:裸地﹥绿地天气:晴天﹥阴(雨)天原因:白天多云,气温较晴天低;夜晚多云,气温较晴朗的夜晚高。
2.气温年变化①概念:一年之内气温的高低变化。
②③年较差及其影响因素:纬度:低纬﹤高纬原因:中高纬度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低纬度地区终年高温,在赤道的海洋上年较差小。
海陆:陆地﹥海洋原因:大陆热容量较小,夏季增温快,冬天降温快。
地形:平原﹥附近山地有无植被:裸地﹥绿地天气:晴天﹥阴(雨)天㈡空间变化-----即等温线图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规律: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向北增加为南半球,向南增加为北半球。
主要影响因素:太阳辐射②判断全球的寒冷中心和炎热中心寒冷中心:7月南极大陆(纬度.海拔.下垫面)炎热中心:7月撒哈拉沙漠(太阳辐射.天气.下垫面)世界太阳辐射最强地区:撒哈拉沙漠地区地处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受副高控制,少云雨,天气晴朗,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因而太阳辐射强。
③判断温差规律:等温线疏,表示温差小;等温线密,表示温差大;主要影响因素:纬度、季节.海陆、地形等.④判断海陆分布和季节规律:“高高低低”;主要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⑤判断地形A等温线闭合规律:内线数值大→中心气温高→中心地势低→盆地内线数值小→中心气温低→中心地势高→山地(丘陵)B等温线不闭合规律:向高数值方向凸出→中间比两侧气温低→中间地势高→山脊向低数值方向凸出→中间比两侧气温高→中间地势低→山谷⑥判断洋流的流向、性质及名称A判断洋流流向:即等温线弯曲的方向B判断洋流性质:等温线凸向高纬→暖流;等温线凸向低纬→寒流C判断洋流名称:判定洋流流向→判定洋流性质→空间位置→确定洋流名称总结④- ⑥:等温线弯曲:规律---高高低低;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形.洋流气温低,等温线凸向低纬:冬季的大陆,夏季的海洋;地势较高;寒流二.降水的时空变化1.时间变化----季节和年际变化2.空间变化----即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1)看等降水量线的疏密:判断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小。
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
例3:读“我国某地1月等温线图” ,回答:
⑵由A地中的4℃等温线可知,A处的 地形是丘_陵_(山_地,)并说明判断理由. A处气温小于4度,说明中心气温低 , 中心地势高 ,地形为 山地(丘陵). 思路: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⑶B处等温线向北弯曲,说明B处比 同纬度的其他地方温度要_高(高或 低),请简要说明其原因.
盆地地形,不易散热; 沙漠广布,吸热快; 天气晴朗干燥,太阳辐 射强; 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 日照时间长,气温高 。
③判断温差
规律: 等温线疏,表示温差小;等温线密,表示温差大; 主要影响因素: 纬度、季节.海陆、地形 等.
④判断海陆分布和季节
规律:
“高高低低”;
主要影响因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图中15℃等温线在两岛中间向
南弯曲,其原因是_____
__
。夏季海洋气温较低,等温线向低
纬弯曲
图7
二.降水的时空变化 1.时间变化----季节和年际变化
2.空间变化----即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
(1)看等降水量线的疏密:判断降水量的 地区分布差异大小。
等降水量线密集,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别大,反之则小。 (2)看等降水量线的走向:判断海陆影响和地形影响。
空间:降水量从西向东递减。
时间:降水集中在夏季 空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原因
终年受西风带影响; 距海远近.
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来自 大西洋的东南暖湿气流带来降水;
距海远近,东部高原山地对大西洋湿润 气流阻挡不明显,造成降水自东南沿海向 西北内陆渐减。
寒冷中心: 7月南极大陆(纬度.海拔.下垫面) 炎热中心: 7月撒哈拉沙漠(太阳辐射.天气.下垫面)
世界太阳辐射最强地区:撒哈拉沙漠地区地处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 受副高控制,少云雨,天气晴朗,对太阳辐射 削弱少,因而太阳辐射强。
《2024年我国近46年来的寒潮时空变化与冬季增暖》范文
《我国近46年来的寒潮时空变化与冬季增暖》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化,我国的气候环境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其中,寒潮和冬季增暖现象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将针对我国近46年来的寒潮时空变化及冬季增暖现象进行深度分析,以期为理解我国气候变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寒潮的时空变化1. 时间变化:近46年来,我国寒潮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根据气象数据,寒潮的发生频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所降低,但寒潮的强度却有所增强。
尤其在冬季,寒潮的影响更为显著。
2. 空间变化:从空间分布上看,寒潮的影响范围在不断变化。
北部和东北部的寒潮影响更为显著,而南部和西南部的寒潮影响则相对较小。
此外,随着气候的变化,寒潮的路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三、冬季增暖的现象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我国冬季的气温也在不断上升。
这主要表现为冬季的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都在不断上升。
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冬季增暖的现象更为明显。
此外,冬季的降水也发生了变化,如雪线的北移等。
四、原因分析对于这些气候变化现象,我们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二是我国特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我国的气候环境发生变化,而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则决定了这些变化的具体表现。
五、影响与应对1. 影响:寒潮和冬季增暖对我国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们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
同时,这些气候变化还可能对我国的能源、交通、医疗等基础设施产生影响。
2. 应对:面对这些气候变化,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
其次,我们需要采取适应性措施,如改进农业种植制度、改善能源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六、结论总的来说,近46年来,我国的气候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寒潮的时空变化和冬季增暖的现象。
这些变化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大连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摘要:本文分析了大连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通过对大连地区长期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和对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在时间尺度上研究了大连地区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以及降水时空分布的变化。
关键词:大连;气温变化;降水时空分布;时间尺度1. 简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强,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大连地区是中国北方的一个海滨城市,其气候特点与东北区域气候相似,但也具有其独特性。
因此,研究大连地区气候变化情况对了解全球变暖的趋势以及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1 时间尺度大连地区气温的长期变化主要在时间尺度上进行研究。
大连嘉陵江迎宾馆的观测资料显示,1951-2017年大连的平均气温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年平均气温升高速度更快。
其中,秋季气温升高更为显著,春季和夏季次之,冬季变化较小。
同时,所有季节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有所升高。
这表明全年气候变暖趋势明显,且受季节影响。
另外,研究还发现,大连地区的温度变化速度比全球平均值要快,这可能是由于受到城市化和产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也可能是受到某种环流模式变化的影响。
2.2 空间分布大连地区气温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出一些特殊的变化。
2015年以来,大连市不同区县的气温分布情况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其中,辽宁大学的研究表明,2016年黑岛子地区的平均气温高于其他地区,换言之,黑岛子地区气温变暖的幅度大于其他地区。
2018年,中国气象局在对大连市进行气象分区划分时,也发现市中心近海区域的气温变化幅度较小,而市区内陆区域气温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大连地区的降水时空变化情况较为复杂。
城市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大连地区的水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东北亚经常出现的台风和暴雨天气也对大连地区的降水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因此,大连地区的降水变化主要通过对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进行研究。
从1951年到2017年,大连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呈波动性变化,且总体上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全球变暖
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持续上升, 主要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 气候变化。
极端气候事件
长期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端高温、 干旱、暴雨等极端气候事件的频 率和强度增加。
区域性差异
长期气温变化在不同地区表现出 差异性,受海洋、陆地、地形等 多种因素影响。
02
气温的分布
纬度与气温的关系
总结词
纬度是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存在显著差异。
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气温差异
总结词
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气温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大陆性气候的温差较大,而海洋性气候的温差较 小。
详细描述
大陆性气候地区由于大陆的保温作用较弱,白天和夜晚的气温变化较大,温差较大。而海洋性气候地 区由于海洋的保温作用较强,白天和夜晚的气温变化较小,温差较小。此外,大陆性气候地区的夏季 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而海洋性气候地区的温度变化相对较小。
根据气温变化趋势,调整农作物 种植结构,选择耐寒或耐热的品 种,以适应气候变化。
02
改进农业技术
03
发展设施农业
采用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等农业 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 的适应能力。
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创造适 宜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减轻气温 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城市规划与建设
优化城市布局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降 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气候环境。
系统等多种因素影响。
一年内的气温变化
季节性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和自转,太阳直射点在 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导致不同地区在 不同季节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形成季节性气温变化。
年温差
一年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间的差 值,通常夏季高于冬季,年温差大小 受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多种因素 影响。
高三地理主干知识复习资料——气候
高三地理主干知识复习资料《气候》一、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1.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1)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变化约14时日出前后年变化北半球陆地7月,海洋8月北半球陆地1月,海洋2月南半球陆地1月,海洋2月南半球陆地7月,海洋8月(2)影响气温日较差的主要因素:①纬度:低纬大于高纬②地形:高原大于平原凸地小于凹地③天气状况:晴天大于阴天④海陆因素:内陆大于沿海⑤植被:沙地大于林草地(3)影响气温年较差的主要因素:全年高温终年寒冷气温的总体特征终年温和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小年平均气温的高低;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月份(4)气温特点的描述方法2.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等温线图等温线示意图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因素及等温线特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影响,气温大致从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呈东西走向。
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同一纬度,夏季大陆比海洋热,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冬季大陆比海洋冷,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一陆南,七陆北”受地形影响,等温线出现弯曲或局部闭合。
等温线穿过山脉时,向低纬方向凸出;等温线走向与山脉或等高线平行。
同一纬度,暖流沿岸气温较高,寒流沿岸偏低暖流:等温线向高纬方向凸出寒流:等温线向低纬方向凸出;“洋流向凸”气温分布特点描述方法气温空间变化趋势温差大小(等温线越密,单温距离的温差越大)高温中心(低温中心)分布港口 a b cd 80°W50°N110°W 太 平洋 大西洋二、降水分析1.降水的形成的条件:充足的水汽;气流上升运动(冷却凝结);凝结核较多;2.降水的类型 类型 成因 降水特点 典型分布地区 对流雨 空气强烈受热上升水汽冷却凝结。
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伴有暴风、雷电。
赤道地区我国夏季午后地形雨 暖湿空气遇到地形阻挡,沿迎风坡爬升,水汽冷却凝结。
迎风坡多,背风坡少 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锋面雨 冷暖气流相遇,暖湿空气在抬升过程中,水汽冷却凝结。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气温时空变化分析
城市地理100地理研究·GEOGRAPHY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气温时空变化分析郭 鑫(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摘要:本文基于气象数据(CRU),对近30年来东北地区气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1-2010年,东北地区气温整体上呈极显著升温趋势,增温速率为0.461℃/10a ;气温随不同年代的变化表现为,20世纪90年代增温速率最大,到20世纪00年代,气温达到最高值,但增温速率减小,表明变暖趋势减缓;在空间上,气温升温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南部、吉林省、辽宁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通辽;气温降温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以及北部的呼伦贝尔。
关键词:东北地区;气温;时空变化1前言全球变暖,已是当今热点话题,IPCC 第5次评估报告指出,自19世纪中期有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8℃左右。
然而气候变暖对人类和可持续发展造成的一系列影响已毋庸置疑。
各国政府普遍重视全球变暖这一问题,并正在努力采取措施协同应对全球变暖[1]。
东北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易发低温冷冻灾害,是受气候变暖影响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2]。
近年来针对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已展开不少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近百年表现为明显的增温趋势[3]。
已有研究较多的关注于对农业有影响的夏季旱涝灾害等方面的研究[4]。
综上,从区域尺度上对东北地区气温变化进行研究,探讨其变化特征及规律,对该地区粮食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数据来源与处理选用的气象数据集由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所(简称CRU)提供,时间段为1981-2010年。
空间分辨率为0.5°×0.5°,逐月平均气温数据。
3研究方法采用线性估计方法分析,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xi=ati+b i=1,2,…,n式中a 为线性回归系数,a×10即气温倾向率,单位为℃/10a。
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
气温得时空变化规律1、气温得日变化规律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主要由大气得到热量(地面辐射)与失去热量(大气辐射)得差值决定。
地面得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大气(对流层)得热量直接来着地面。
(1)太阳辐射:最强时为当地地方时12时。
(2)地面辐射:当地地方时为12点时,地面获得得太阳辐射热量大于地面损失得辐射热量,地面热量盈余,地面温度仍在升高。
当地地方时大约午后1点左右,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地面温度为一天中最高值。
(3)大气温度:当地地方时大约午后2点左右,地面已经通过辐射、对流、湍流等方式把热量传给大气,此时气温达到最高值。
随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热量持续亏损,地面温度不断降低,气温随之也不断下降.至日出后,地面热量由亏损转为盈余得时刻,地面温度达到最低值,气温也随后达到最低值。
因此气温最低值总就是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得年变化规律由于地面吸收、储存、传递热量得原因,气温在一年中得最高、最低值,也并不出现在辐射最强、最弱得月份,而就是有所滞后。
3、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1)气温从低纬向各纬递减。
太阳辐射就是地面热量得根本来源,并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受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影响,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
(2)南半球得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南半球物理性质比较均一得海洋比北半球广阔,气温变化与缓。
(3)北半球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
同一纬度得陆地与海洋,热得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冷得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即“热高冷低”。
(4)7月份,世界值热得地方就是北纬20-30大陆上得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就是全球炎热中心,1月份,西伯利亚就是全球得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大陆上。
二、等温差线1、气温得日变化(1)气温得日变化一天中气温随时间得连续变化,称气温得日变化。
在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与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
铜仁城市气温近40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贵 州 科 学 38(6) :2020
Guizhou Science
75
气温、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出
1. 2 极端最高气温
个方面进行统计ꎬ从而分析气温时空变化特征ꎮ
最高气温是一定时间或一定空间内空气温度的
最高值ꎬ极端最高气温是指多次最高气温值中的极
大值 [3] ꎮ 其异常变化不仅会引起农业气象灾害ꎬ而
40 years
DENG Su1 ꎬLUO Xuan2 ꎬRAN Xianguo3 ꎬMeteorological BureauꎬJiangkou 554400ꎬChinaꎻ2 Wanshan Meteorological BureauꎬWanshan 554200ꎬChi ̄
缘向湘西丘陵及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 [1] ꎮ 气
温变化对人们生活与生产有重要影响ꎬ特别是灾害
性气温常会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2] ꎮ 本文选
取铜仁市沿河、德江、松桃、思南、印江、石阡、江口、
玉屏、碧江、万山等 10 个区县国家级气象站近 40 年
(1980—2019 年) 的气温资料ꎬ主要从多年的年平均
highest temperature mainly appeared in Yanhe and Bijiang in July.
Keywords: urban temperatureꎬspatiotemporal changeꎬcharacteristics
0 引言
铜仁市位于贵州东北部ꎬ地处贵州高原东北边
average temperature for many years was between 13. 8 ℃ ( Wanshan) and 17. 8 ℃ ( Yanhe) . The highest tempera ̄
温度的时空变化趋势模型
温度的时空变化趋势模型
温度的时空变化趋势模型是指通过对历史气象数据和当前气象状况的分析,建立起一个能够描述温度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其中,时空变化趋势是指气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气温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和趋势性,而不同地区的气温变化也具有不同的规律。
因此,建立时空变化趋势模型,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未来的气温变化趋势,为农业、工业等各个领域提供重要参考。
针对不同的气象数据类型和研究目的,常用的时空变化趋势模型包括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小波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等。
这些模型不仅可以对气象数据进行拟合和预测,还可以提取数据的特征和规律,为气象预报和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中国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中国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近几十年来,全球气温变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
本文将从时空特征的角度对中国气温变化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时空特征是研究气象要素变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首先,我们来看气温变化的时间特征。
根据气象数据的分析,中国的气温在过去几十年中普遍呈现上升趋势。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气温的升高速度更为迅猛。
不同地区对气温变化的感知可能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中国的气温升高是不可忽视的现象。
这一变化对中国的农业、能源消耗以及生态环境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其次,我们来看气温变化的空间特征。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因此气温变化的空间特征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以北方地区为例,由于地势高原性,气温变化较为明显,尤其是冬季气温的下降更为显著。
而南方地区则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气温变化较为温和,夏季的升温相对较为明显。
此外,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气温变化相对平缓,受到海洋调节的影响较大。
相比之下,西部内陆地区则更容易受到气温变化的冲击。
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它还涉及到人类社会的诸多方面。
首先,气温变化对农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农作物生长周期和收获时间都与气温密切相关。
气温升高会导致春季来临的时间提前,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情况。
同时,气候变暖还会引发更多的天气灾害,如干旱、洪涝等,对农业生产造成破坏。
这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气温变化对能源消耗也产生了影响。
随着气温的上升,人们对空调、冷藏等用电设备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从而使得电力消耗急剧上升。
这对中国政府在能源供应和环保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能源稳定供应,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最后,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气温变化可能导致生物种群数量、分布范围等方面的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1.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主要由大气得到热量(地面辐射)和失去热量(大气辐射)的差值决定。
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大气(对流层)的热量直接来着地面。
(1)太阳辐射:最强时为当地地方时12时。
(2)地面辐射:当地地方时为12点时,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大于地面损失的辐射热量,地面热量盈余,地面温度仍在升高。
当地地方时大约午后1点左右,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地面温度为一天中最高值。
(3)大气温度:当地地方时大约午后2点左右,地面已经通过辐射、对流、湍流等方式把热量传给大气,此时气温达到最高值。
随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热量持续亏损,地面温度不断降低,气温随之也不断下降。
至日出后,地面热量由亏损转为盈余的时刻,地面温度达到最低值,气温也随后达到最低值。
因此气温最低值总是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规律由于地面吸收、储存、传递热量的原因,气温在一年中的最高、最低值,也并不出现在辐射最强、最弱的月份,而是有所滞后。
3.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1)气温从低纬向各纬递减。
太阳辐射是地面热量的根本来源,并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受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影响,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
(2)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南半球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海洋比北半球广阔,气温变化和缓。
(3)北半球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
同一纬度的陆地与海洋,热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冷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即“热高冷低”。
(4)7月份,世界值热的地方是北纬20-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炎热中心,1月份,西伯利亚是全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大陆上。
二、等温差线1、气温的日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称气温的日变化。
在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
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
由于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出现时间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后。
比如,夏季最高温度大多出现在14~15时;冬季则在13~14时。
由于纬度不同日出时间也不同,最低温度出现时间随纬度的不同也会产生差异。
气温日较差小于地表面土温日较差,并且气温日较差离地面越远则越小,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也越滞后。
(2) 气温的日变化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上有时需要较大的气温日较差,这样有利于作物获得高产。
因为,日较差大就意味着,白天温度较高,而夜间温度较低,这样白天叶片光合作用强,制造碳水化合物较多,而夜间呼吸消耗少,积累较多,作物产量高,品质好。
(3)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主要是由太阳辐射在地表面上有规律的日变化引起的,同时也受纬度、季节、地形、下垫面性质、天气状况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气温的日较差是低纬地区大于高纬地区;夏季大于冬季;凹地(如盆地、山谷)大于凸地(如小丘、山顶);陆地大于海洋;晴天大于阴天;高原大于海拔低的平原。
(a)纬度: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
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无论冬夏昼夜长度之差也是低纬大于高纬]。
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b)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
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c)地形:地形凹凸和形态的不同,对气温也有明显的影响。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
原因: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下沉汇合之处,加上辐射冷却,故气温日较差大。
在凸起地形如山顶,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方圆面积小(与陆面接触面积小)的关系,气温受地表影响小(受到地面日间增热、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而主要受周围空气的调节,白天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
[编者:山顶由于与地面接触面积小,不易与地面形成频繁的热交换;空气流动性强等原因而日较差较小] 。
又因(凸出地形)风速较大,湍流作用较强,再加上夜间地面附近的冷空气可以沿坡下沉,而交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热量交换迅速),因此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皆较小;凹陷地形则相反,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又处于周围山坡的围绕之中,白天在强烈阳光下,地温急剧增高,影响下层气温,夜间地面散热快,又因冷气流的下沉,谷底和盆地底部特别寒冷,因此气温日较差很大。
且山顶>陡崖>谷地。
气温年较差也有类似现象。
在低纬度高原,气温日变化虽较大,但年变化却较小。
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大尺度的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在大尺度地形区,气温的日较差与高度成正比,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如青藏高原,海拔高,日较差大);在中小尺度地形区,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小(如泰山日较差一年四季总是低于附近平原上的济南)。
为什么山地比附近平原气温日较差小呢?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受对流层大气的热量来源影响。
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直接来自下垫面,所以气温随下垫面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受下垫面温度变化的影响,对流层大气越靠近下垫面,平均气温越高,气温的日变化幅度越大;离下垫面越远,平均气温越低,气温的日变化幅度越小。
第二,受山地云雾热力状况作用的影响。
泰山海拔高,气温低,大气中云雾多,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
第三,山地气温受周围“自由大气”的调节作用的影响。
山地海拔高,空气流动性好,利于与周围“自由大气”进行交换。
白天山地气温升高时,由于气温低、日较差小,同一高度的“自由大气”对其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
夜晚,由于山地上空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同一高度的“自由大气”减小了山地气温的下降幅度,所以山地气温日较差就小于附近平原气温日较差。
大尺度地形区为什么又会“温度的日较差与高度成正比,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呢?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密度小,受大气热力状况的影响,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低,晚上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差,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
所以气温的日较差就大。
高原大于平原: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小。
山地气温的日较差比附近的平原小,而年较差也小。
原因:地形对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影响①凸出地形,如山顶,空气与地面空气接触面积小,地气之间热量交换减少,受到地面日间增温、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
另,山顶风速大,空气湍流交换较强,因此气温日较差、较小。
②平原,受地面日间增温、夜间冷却的影响大。
温差较附近的山地大。
③谷地则是因气流不畅通,气温受自由大气影响小,白天因受热急剧增温,夜间因四周山坡散热快,冷空气下沉盘踞谷地,气温明显下降。
因此,谷地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于四周高地。
(d)下垫面性质:由于下垫面的比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
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
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
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旱地比水田大。
(e)天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
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2、气温的年变化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一样,在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或称气温年振幅。
气温年较差的大小因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而异。
(1)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有:(a)纬度气温年较差一般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原因: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也增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也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很小,仅1~2℃;中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增大,一般可达10~20℃;高纬度地区可达30℃以上。
低纬度地区,一年中昼夜长短几乎相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也很小,各月热量的收支相差不大,故气温年较差很小。
中高纬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白昼时间长;冬季则相反。
因此,冬夏获得的热量其差别很大,故气温年较差则大。
纬度变化:由低纬度向中、高纬度递增。
原因:是低纬度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小,中纬度变化大;低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小;中、高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大。
(b)海陆由于海陆热特性不同,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大陆地区冬夏两季热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大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得多,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年较差为11℃,大陆上年较差可达20~60℃。
中纬度的内陆,气温年较差可达30~40℃,海洋上仅10~15℃。
为海陆物理性质不同,致使海洋增温和冷却缓慢的缘故。
气温年较差与海陆的关系:离海越远,年较差越大。
原因: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
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c)距海远近由于水的热特性,使海洋升温和降温都比较缓和,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
经度变化:由沿海向内陆递增。
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我国是由南向北递增;由东向西递增)(d)地势因陆地上气温年较差又随地形和地面状况而不同。
一般来说,气温年较差凸形地小于凹形地;植被覆盖地区小于裸地。
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与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
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属于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气温不太高;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此外,地形及天气等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与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相同。
3、中国的日较差与年较差情况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受纬度影响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受季节影响,夏季陆地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海洋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冬季相反;受地形地势影响,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一致,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等温线弯曲或出现闭合,向低温弯曲为山谷,向高温弯曲为山脊,闭合中心气温值低为洼地或盆地,中心气温值高为山地;受洋流影响,沿岸地区等温线向洋流流向处弯曲,大洋中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受海陆分布影响,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①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冬季风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