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学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护理管理学基础知识概述
《护理管理学基础知识综合概述》一、引言护理管理学是一门将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护理实践的学科,旨在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效率和效果。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护理管理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对护理管理学的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进行全面的阐述与分析。
二、基本概念1. 护理管理的定义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合理配置护理资源,协调护理活动,实现护理目标的过程。
2. 护理管理者的角色护理管理者在护理组织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包括领导者、决策者、协调者、资源分配者、沟通者等。
他们负责制定护理政策和战略,组织护理人员开展工作,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护理资源,确保护理服务的顺利进行。
3. 护理管理的对象护理管理的对象主要包括护理人员、护理服务、护理资源等。
护理人员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对象,管理者需要通过有效的领导和激励,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水平。
护理服务是护理管理的目标对象,管理者需要不断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满意度。
护理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管理者需要合理配置和利用这些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核心理论1. 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标准化的操作来提高工作效率。
在护理管理中,科学管理理论可以应用于护理工作流程的优化、护理操作的标准化、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等方面。
2. 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强调人的因素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护理管理中,人际关系理论可以应用于护理团队的建设、护理人员的沟通与协作、护理人员的激励等方面。
3. 系统理论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整体,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护理管理中,系统理论可以应用于护理组织的结构设计、护理服务的流程设计、护理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等方面。
4. 权变理论权变理论认为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公基管理学基础知识
管理学基础知识1.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通过别人或者和别人一起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2.管理的核心是决策。
3.管理的两重性是指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4.管理的四个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5.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6.在组织各项资源中,人力资源处于核心地位。
7.一切管理活动的共性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8.管理者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资源分配者、冲突管理者、谈判者9.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观念技能)10.越是处于高层的管理人员,越需要更多地掌握概念技能。
11.越是处于基层管理人员,越需要更多地掌握技术技能12.泰勒被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13.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
14.按照决策的性质不同,决策可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
15.战略决策具有长期性、方向性和全局性的特点。
16.非程序化决策是对较少出现、不确定的、关系大的新问题的决策。
17.风险型决策指决策者无法确定发生哪种自然状态,但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18.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19.首因效应(先头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20.近因效应指在交往中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对社会知觉者的影响作用。
21.管理层次是指组织内部从最高一级管理到最低一级管理组织的组织等级。
22.管理幅度是指一名管理者直接管理或控制的下级人数。
23.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存在反比关系。
24.经济人假设的核心是认为人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25.社会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不只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还包括人的社会需要。
26.激励包括三个方面的关键要素:需要、努力、组织目标。
27.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归纳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整理-第六章-管理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整理第六章管理知识第一节管理概述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人为中心对组织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期高效的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一、主要管理理论及代表人物(一)古典管理阶段1.泰勒及其科学管理理论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勒是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代表人物(其主要贡献是将管理由一种经验发展为一门学科),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其研究的主要是如何提高管理的效率,进而提高整体的劳动生产效率)。
他提倡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
其主要著作有:《科学管理原理》(1911)、《科学管理》(1912)。
泰勒使管理由经验发展为一门科学。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内容: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每项工作选择“第一流的工人”(将每个工人安排到与其相适应的岗位,这样他才能热爱自己的工作,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实施标准化管理(想要提高生产效率,必须挖掘工人潜力,这就需要将工人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巧进行归纳总结,腥草一种共性/规律性的东西,即标准化,这样在管理中就可以形成一种科学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就能将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工具和时间进行合理搭配,消除种种不合理因素,形成一种系统性的、共性的管理方法,再利用经验和技巧将其标准化,所有工人都按照这种模式进行工作,工作效率就能提高。
),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根据大家工作量的多少或贡献大小与工资匹配,提高工作积极性。
)”强调雇主与工人合作的“精神革命”(改变劳资双方对彼此的态度,只有双方密切合作,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工人才能拿到更高的工资,资本家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主张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实行职能工长制。
2.法约尔法约尔是以大企业为研究对象,提出的是管理整个企业的理论和方法,这一理论不仅适用于公私企业,也使用于其他各种组织,因而他的管理理论被叫做“一般管理理论”(因其理论不仅适用于一般企业,也适用于行政单位,具有普适性)。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管理学效应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管理学效应
1.手表定律:不能同时秉持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
2.羊群效应:从众心理。
3.刺猬效应:领导与下属保持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创作关系。
4.鳄鱼法则:遭受损失时应及时止损。
5.破富效应:不良效应如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6.马太效应:两极分化。
7.二八法则:帕累托法则(最重要差防占整体20%)。
8.晕轮效应:成见/光圈/光环效应。
9.棘轮效应:消费习惯形成后具有不可逆生。
10.木桶理论:劣势部分的重要作用.墨菲定律--变坏的可能总会发生。
11.彼得原理:晋升到难以胜任的职位。
12.帕金森定律:机构臃肿,效率越来越低
13.责任分散效应:旁观者效应,群体中每个竹体责任晓弱。
14.华盛顿合作规律:"三个和尚"的故事
15.幸存者偏差:只看到结果,没意识到过程,忽略了关键信息。
16.霍桑效应:当知道自己成为观察对象时,会改变自己的行为。
17.禁果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想得到。
18.酒与污水定律:坏的部分及时处理掉,否则会造成整体的巨大损失。
19.邻避效应:集体反对行为。
全国公共基础知识真题-管理学基本原理
全国公共基础知识真题-管理学基本原理(一)总论1.(2017山西大同)管理的核心职能是()。
A.沟通B.组织C.领导D.控制2.(2017山西阳泉)围绕组织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在政府管理运行中属于()。
A.计划职能B.组织职能C.领导职能D.控制职能3.(2014湖北)要确保“事有人做,人有事做;事得其人,人得其事”,需做好管理中的()工作。
A.计划B.组织C.领导D.控制4.(2017湖北)三个市直机关部门联合执法,整治道路乱停乱放,在此过程中,需要行使行政职能,使这三个部门密切沟通,理顺关系,相互配合,做到行动步调一致。
这种行政职能属于()。
A.组织职能B.决策职能C.协调职能D.控制职能5.(2019河北)在管理过程中引导组织之间、人员之间建立相互协作和主动配合的良好关系,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共同预期目标的活动是()。
A.协调B.控制C.决策D.指挥6.(2017江西上饶)古人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这里的“运筹帷幄”反映了管理的()职能。
A.计划B.组织C.领导D.控制(二)决策、计划7.(2018天津)计划的最显著特点是()。
A.预见性B.可行性C.理论性D.指导性8.(2017江西南昌)程序性决策被称为()。
A.例行决策、常规决策和定型化决策B.开关式决策和重复性决策C.旋钮式决策和开关式决策D.战略决策和旋钮式决策(三)组织9.(2017江西九江)某大型建工集团公司,每年在全国中标各种工程建设项目十余项,标的资金额大,工期长,技术标准要求较高,为管理分布在全国众多大小不一的工程项目经理部,根据管理学原理和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公司最适合采用下面哪一种组织结构形式?()A.直线职能制B.事业部制C.矩阵制D.指挥部制10.(2018江西上饶)在公共管理学中,非正式组织是指()。
A.人际互动中形成的非正式群体B.人际互动中形成的非正式规则C.未经上级批准的组织D.未得到社会承认的组织11.(2019湖北)当前信息技术支持下,在一定规模组织中,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变化趋势是()。
国企笔试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解析
国企笔试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解析一、政治经济学1.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请简要阐述其特征和内涵。
答案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
其特征是生产关系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所有制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在这个阶段,要实行劳动者按劳分配的原则,同时允许一部分富裕阶层存在,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全社会生产力。
2.什么是市场经济?请说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主要区别。
答案解析:市场经济是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源配置、产品分配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资源配置和产品分配的方式。
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基础,通过价格信号和市场竞争来决定资源配置和产品供给;计划经济则是由中央或地方政府计划部门制定计划,以指令性的方式来决定资源配置和产品供给。
市场经济更加灵活、适应性强,而计划经济则具有计划性和指导性。
二、法律知识1.什么是简单合同?请简述简单合同的法律效力和特点。
答案解析:简单合同是指当事人双方约定的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简单、明确的合同。
简单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双方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
其特点是合同内容简洁明了,约定清晰,容易理解和执行。
2.请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的规定。
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可以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订立。
如果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明知不能得到法定代理人的同意而订立的合同,法定代理人有权选择是否承担合同责任;但法定代理人不承担合同责任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承担合同责任。
三、管理学知识1.什么是SWOT分析法?请说明其四个要素分别是什么。
答案解析:SWOT分析法是一种用来分析组织内外部环境的管理工具。
其四个要素分别是: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和Threats(威胁)。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学中常见十大原理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学中常见十大原理【导语】常识是军转|军队文职|公安现役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为了帮助考生熟悉复习内容,中公教育军人考试网为您提供常识知识及模拟题,供广大考生学习。
1、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
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2、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
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4、鲇鱼效应: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
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当一个组织的工作达到较稳定的状态时,常常意味着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降低,“一团和气”的集体不一定是一个高效率的集体,这时候“鲶鱼效应”将起到很好的“医疗”作用。
一个组织中,如果始终有一位“鲶鱼式”的人物,无疑会激活员工队伍,提高工作业绩。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类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类常识考生要了解管理类的常识才能备战公共基础知识考试。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类常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类常考题目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企业的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
其间,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W、Taylor,1856-1915)、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H、Fayol,1841-1925)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M、Weber,1864-1920)。
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科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为此,泰罗提出了任务管理法和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法约尔对组织管理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提出了管理过程的职能划分理论,他在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阐述了管理职能的划分,法约尔认为管理的五大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马克斯·韦伯在管理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在《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官僚组织体系理论,他认为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官僚组织体系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
上述三位及其他一些先驱者创立的古典管理理论被以后的许多管理学者研究和传播,并加以系统化。
其中贡献较为突出的是英国的厄威克(L、Urwick)与美国的古利克(L、Gulick),前者提出了他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条原则,后者概括提出了“POSDCORB”,即管理七项职能。
公共基础知识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行为科学学派阶段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
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有梅奥(Mayo,1880-1949)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D、M、McGregor,1906-1960)的“X理论-Y理论”等。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分类-管理常识
管理常识1. 管理的对象为人员、资金和物资。
2. 管理具有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四大职能。
3. 管理的原理主要有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弹性原理、反馈原理、能级原理和动力原理。
4. 古典管理学说的两大流派:美国的泰罗的“科学管理”和法国的法约尔的组织理论。
5. 行为管理学说是继古典管理学说之后发展起来的,大体可分为二个时期:前期的人际关系学说和后期的行为科学。
6. 管理科学学说兴起于行为科学方兴未艾的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现代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与控制,以解决各项生产、经营问题。
7.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
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8. 目标管理方法的特点:(1)以目标为中心;(2)重视“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3)强调整体性、协调性管理。
9. 激励理论分为三类:(1)需要型激励理论;(2)过程型激励理论;(3)状态型激励理论。
需要型激励理论是从动机——行为过程或激励过程的起点,即人的需要出发,试图解释是什么因素引起、维持并且指引某种行为去实现目标这类问题。
该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起点——未满足的需要到需要的满足这样的过程来探讨、分析人的行为是如何产生、导向一定目标和维持下去或最后终止等问题。
属于该激励理论的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状态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终点——需要的满足与否或状态来探讨激励问题的。
它包括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
10. 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内全体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知识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知识常识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知识变得愈发重要。
尤其是对于公共基础知识,其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的知识常识。
什么是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公共基础知识管理是指对社会中的公共基础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利用和传播的过程。
公共基础知识指的是那些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基础性强、涉及面广的知识,如科学常识、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等。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高社会整体素质水平。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的重要性1.社会稳定:具备基础知识的群体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减少误解和冲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人才培养:公共基础知识是培养各行各业人才的基础,加强对这些知识的管理有助于提高人才素质。
3.科学发展: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传播,有效管理公共基础知识可以促进科学研究的进展。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的方法1.建立知识库:收集整理公共基础知识,建立起系统的知识库,方便查询和使用。
2.知识传播: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传播公共基础知识,如举办讲座、开展宣传活动等。
3.普及教育:加强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教育普及,提高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的挑战1.知识更新换代:公共基础知识不断更新换代,管理者需要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并及时更新知识库。
2.知识权威性:面对网络信息泛滥的情况,如何筛选出权威可靠的公共基础知识成为一大挑战。
3.知识流失:人员变动、信息遗漏等都可能导致公共基础知识的流失,需要加强知识管理的稳固性。
总结公共基础知识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对于社会的稳定与进步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公共基础知识的管理和传播,提高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希望本文对于公共基础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常识有所启发,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公共基础知识管理事业的发展与壮大。
公基管理学
公基管理学
公共基础知识中的管理学主要涉及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管理职能、管理方法和管理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
其中,系统原理是指将组织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协调各个部分来实现整体目标;人本原理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责任原理要求明确各个管理层次和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效益原理则关注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计划职能涉及确定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并制定相应的计划;组织职能包括设计组织结构、分配职责和协调工作;领导职能关注激励和引导员工,以实现组织目标;控制职能则涉及监督和调整组织的活动,以确保其按照计划进行。
管理方法包括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和教育方法等。
行政方法依靠行政权力进行管理;经济方法利用经济手段来引导和激励行为;法律方法通过法律规范来约束和规范管理活动;教育方法则注重培养和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管理伦理涉及管理活动中的道德和价值观。
它关注管理者的道德责任、诚信、公平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强调管理者在决策和行为中应遵循道德准则。
以上是公共基础知识中管理学的一些关键内容。
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于理解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在实际管理情境中做出有效决策和实施管理措施都非常重要。
公基常识的管理知识
公基常识的管理知识简介公共基础知识是广大管理人员必备的知识体系,涵盖多个领域的知识,在管理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公共基础知识中与管理相关的知识要点,帮助管理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公共基础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的概念公共基础知识是指社会中每个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但不限于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在管理工作中,公共基础知识对于决策、沟通、组织、协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基础知识在管理中的应用政治知识政治知识是管理人员的基本素养之一,了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对管理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管理人员应当积极关注国家政策动向,保持政治敏感,做到政治合规。
法律知识在管理实践中,法律法规是管理者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遵守法律法规,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经济知识经济是管理的基础,管理人员需要了解经济运行规律,掌握基本的经济知识,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决策。
文化知识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人员需要了解文化差异,尊重多元文化,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团队凝聚力。
如何提升公共基础知识学习管理人员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培训、听取讲座等方式,不断提升公共基础知识水平。
实践在管理实践中,管理人员应用学到的公共基础知识,不断总结经验,提升实践能力。
交流与其他管理人员进行经验交流,分享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心得,共同提升管理水平。
结语公共基础知识是管理工作的基石,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
希望本文能帮助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和运用公共基础知识,提升管理水平,取得更好的成绩。
以上就是关于公基常识的管理知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0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常见的管理学效应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常见的管理学效应1.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特征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2.首因效应(先头效应):由第一印象(首次印象)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
许多人称之为第一感。
在心理学上,首因效应指的是在有效交往过程中,社会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者的影响作用。
3.近因效应:在交往过程中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对社会知觉者的影响作用。
首因效应一般在陌生人的知觉中起重要作用,而近因效应则在熟悉的人之间起重要作用。
4.从众效应:也称羊群效应、随大流效应。
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意见为准则,做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从众现象的产生源于多种心理和行为上的原因。
寻求一致是一种人所共有的和极为普遍的心态。
5.二八定律:又名80/20定律、帕累托法则(定律)也叫巴莱特定律、最省力的法则、不平衡原则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帕累托)发现的。
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
6.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类心理-生理反应,但亦有人认为这是医学实验设计所产生的错觉。
这个现象是否真的存在,科学家至今仍未能完全破解。
7.名片效应:在交际中,如果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
恰当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对于人际交往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8.华盛顿合作规律: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
华盛顿合作定律类似于中国的“三个和尚”故事,说明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速记口诀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速记口诀公共基础知识是各类考试中常见的考察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内容丰富。
为了方便记忆和掌握,本文整理了一些常见的基础知识常识速记口诀,帮助大家快速记忆。
一、政治类口诀1、马哲理论:唯物辩证,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哲学理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四个全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二、经济类口诀1、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市场体系,市场主体,市场监管。
2、宏观调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
3、国际贸易:贸易顺差,贸易逆差,出口创汇,进口付汇。
4、税法知识: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
三、法律类口诀1、法律体系:宪法,刑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
2、法律制度:法制,法治,法律渊源,法律适用。
3、法律关系:权利,义务,责任,法律后果。
4、法律程序:起诉,审判,执行,申诉。
四、管理类口诀1、管理学: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领导科学:领导权威,领导方式,领导艺术,领导团队。
3、人力资源管理: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福利。
4、行政管理:政府职能,行政机构,行政法规,行政效率。
五、历史类口诀1、中国历史:炎黄子孙,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
2、世界历史: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
3、近现代史: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4、历史人物: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
六、文化类口诀1、中国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
2、世界文化: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3、文学常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4、艺术知识:绘画,音乐,舞蹈,雕塑。
七、科技类口诀1、物理学: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量子力学。
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学知识)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学知识)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据是( )。
A.党的决定B.政府职能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D.国务院的决定正确答案:B解析:国家职能与国家机构的关系是:国家职能是国家机构设置的根据,国家机构是国家职能的物质载体,国家职能的实施是通过国家机构来执行的。
因此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据。
知识模块:管理学2.下列措施属于政府发挥社会职能的是( )。
A.提供公共产B.居民委员会建设C.计划生育D.发展体育事业正确答案:C解析:A项属于经济职能,B项属于政治职能,C项属于社会职能,D项属于文化职能。
知识模块:管理学3.事业单位人事争议调解特有的原则是( )。
(1)自愿原则;(2)平等互信原则;(3)合法、合情、合理原则;(4)尊重当事人申请仲裁和诉讼权利的原则。
A.(1)(2)(4)B.(1)(3)(4)C.(2)(3)(4)D.(1)(2)(3)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处理。
事业单位人事争议调解的特有原则有:自愿原则;合法、合情、合理原则;尊重当事人申请仲裁和诉讼权利的原则,故本题选B项。
知识模块:管理学4.按照我国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要求,要把( )作为事业单位一项基本的用人制度。
A.干部考察制度B.聘用制度C.干部任免制度D.行政任命制度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事业单位改革常识。
按照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要把聘用制度作为我国事业单位一项基本的用人制度。
故本题选B项。
知识模块:管理学5.小李在某中学工作,其父系该校副校长,按照回避制度,小李不得在该单位从事( )工作。
A.教学B.科研C.审计D.安全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
事业单位负责人员聘用实行回避制度。
受聘人员凡与聘用单位负责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近姻亲关系的,不得被聘用从事该单位负责人员的秘书或者人事、劳资、财务、纪检、监察等岗位的工作,也不得在有直接上下领导关系的岗位工作,本题选C项。
管理学公共基础知识
现代管理理论主要的管理学派1.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是在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代表人有美国的哈罗德•孔茨。
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是由一些基本步骤(如: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所组成的独特过程。
该学派注重把管理理论和管理者的职能和工作过程联系起来,目的在于分析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确定出一些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职能。
由于过程是相同的,从而使实现这一过程的原理与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
2.人类行为学派。
代表人物是劳伦斯•阿普莱。
主要观点是:既然管理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就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
该学派注重心理学,注重个人和人的动因,把人的动因视作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这一学派把管理看作是对组织行为的领导和协调,坚持认为抓好对人的管理是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3.经验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彼得•德鲁克,他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代表作《有效的管理者》。
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或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
他们认为,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和一些成功的大企业的做法是最值得借鉴的。
因此,他们重点分析许多组织管理人员的经验,然后加以概括和总结,找出他们成功经验中具有共性的东西,然后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据此为管理人员提供在类似情况下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技能,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4.社会系统学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代表作《经理的职能》。
他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1.组织的实质──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整体的协作系统的一部分和核心。
这一协作系统由人的系统、物的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
2.组织要素:作为一个组织,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成员间的信息沟通。
经理人员是组织成员协作活动相互联系的中心。
他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整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并保持其畅通;保证其成员进行充分协作;确定组织目标。
原创国企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什么
原创国企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什么一、考试概述国企考试是许多人渴望进入国有企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在国企考试中,公共基础知识是考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国企考试中公共基础知识的考查范围和内容。
二、政治知识政治知识是国企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政治知识方面,主要考察考生的政治理论知识、国家体制和国家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考生需要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掌握宪法、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基本内容。
此外,还需要对党的基本理论、宣传教育、党的建设等有所了解。
三、经济学知识经济学知识也是国企考试中的考查重点。
经济学知识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方面。
在宏观经济学方面,考生需要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如国民经济核算、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等。
而在微观经济学方面,考生需要掌握市场供求关系、价格决定、企业行为等方面的知识。
四、管理学知识管理学知识是国企考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管理学知识方面,主要考察考生对管理学原理、管理理论、组织行为学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考生需要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决策、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内容,能够灵活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法律知识法律知识是国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法律知识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劳动法、合同法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需要了解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掌握劳动法、合同法等与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依法办事。
六、专业知识除了公共基础知识外,国企考试还会考察考生的专业知识。
不同的国企考试可能对专业知识的要求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会考察考生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应用技能以及对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
七、总结国企考试中公共基础知识的考查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知识、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法律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
考生需全面准备,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此外,考生还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学常识(常考题目)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企业的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
其间,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W.Taylor,1856-1915)、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H.Fayol,1841-1925)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M.Weber,1864-1920)。
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科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为此,泰罗提出了任务管理法和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法约尔对组织管理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提出了管理过程的职能划分理论,他在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阐述了管理职能的划分,法约尔认为管理的五大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马克斯·韦伯在管理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在《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官僚组织体系理论,他认为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官僚组织体系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
上述三位及其他一些先驱者创立的古典管理理论被以后的许多管理学者研究和传播,并加以系统化。
其中贡献较为突出的是英国的厄威克(L.Urwick)与美国的古利克(L.Gulick),前者提出了他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条原则,后者概括提出了“POSDCORB”,即管理七项职能。
[编辑本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行为科学学派阶段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
行为科学的主要成果有梅奥(Mayo,1880-1949)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D.M.McGregor,1906-1960)的“X理论-Y理论”等。
战后40年代到80年代,除了行为科学学派得到长足发展以外,许多管理学者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对管理学的见解。
这其中主要的代表学派有: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等。
这些管理学派研究方法众多,管理理论不统一,各个学派都有各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各有自己的用词意义,各有自己所主张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孔茨(H.Koontz,1908-1984)称其为管理理论丛林。
管理过程学派又称管理职能学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里奇提出的。
管理过程学派认为,无论组织的性质和组织所处的环境有多么不同,但管理人员所从事的管理职能却是相同的。
孔茨和奥唐奈里奇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而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
孔茨利用这些管理职能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最终得以建立起管理过程学派。
孔茨继承了法约尔的理论,并把法约尔的理论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使管理过程学派成为管理各学派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的管理科学理论是指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的技术,为现代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和控制以解决企
业中生产与经营问题的理论。
该理论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主要目标是探求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优方案,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效果。
社会系统学派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各种组织。
它的特点是将组织看作是一种社会系统,是一种人的相互关系的协作体系,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I.Barnard,1886—1961)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经理的职能》对该学派有很大的影响。
决策理论学派是在二战之后,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程序等学科的内容发展起来的。
代表人物西蒙。
西蒙(Herbert.A.Smion)美国管理学家、计算机学家和心理学家,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管理的核心就是决策。
西蒙强调决策职能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以有限理性的人代替有绝对理性的人,用“满意原则”代替“最优原则”。
系统理论学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各项管理业务看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的一种管理学派。
该学派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应用一般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
系统理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弗里蒙特·卡斯特(Fremont.E.Kast)。
弗里蒙特·卡斯特是美国系统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管理学家。
主要著作有《系统理论与管理》(与约翰逊、罗森茨韦克合著)、《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方法》(与罗森茨韦克合著)等。
经验主义学派又称为经理主义学派,以向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当代企业的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
它重点分析成功管理者实际管理的经验,并加以概括、总结出他们成功经验中具有的共性东西,然后使之系统化,合理化,并据此向管理人员提供实际建议。
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彼得·德鲁克(又译为彼得·杜拉克Peter.F.Drucker)、欧内斯特·戴尔(Dale)等。
经理角色学派是以对经理所担任角色的分析为中心来考虑经理的职务和工作,该学派认为针对经理工作的特点及其所担任的角色等问题,如能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措施,将有助于提高经理的工作成效。
经理角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
权变理论学派认为,企业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企业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来决定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即要按照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企业类型、不同的目标和价值,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其代表人卢桑斯(F.Luthans)在1976年出版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是系统论述权变管理的代表著作。
[编辑本段]当代管理理论阶段
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环境的剧变,尤其是石油危机对国际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时的管理理论以战略管理为主,研究企业组织与环境关系,重点研究企业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环境的不断变化。
迈克尔·波特(M.E.Porter)所著的《竞争战略》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他强调通过对产业演进的说明和各种基本产业环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战略决策。
80年代为企业再造时代,该理论的创始人是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M.Hammer)与詹姆斯·钱皮(J.Champy),他们认为企业应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进行所谓的“再造工程”。
美国企业从八十年代起开始了大规模的企业重组革命,日本企业也于九十年代开始进行所谓第二次管理革命,这十几年间,企业管理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类似脱胎换骨的变革。
80年代末以来,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迅速席卷全球,顾客的个性化、消费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的需要,在全球市场上争得顾客的信任,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
这一时代,管理理论研究主要针对学习型组织而展开。
彼得·圣吉(P.M.Senge)在所著的《第五项修炼》中更是明确指出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源于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的能力,学习型组织正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生命意义、实现共同愿景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