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报告
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用实验的方法测出物体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
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
程快。
二、实验原理:V=S/t
三、实验器材:小车、斜面、秒表、刻度尺、木块。
四、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五、收集数据的表格:
六、结论:小车在半程运动的速度快。
(填“前”或“后”)
七.习题
1.物体运动总路程为S,前半段路程速度为V1,后半段路程速度为V2,求平均速度?
2.物体运动总时间为T,前半段时间速度为V1,后半段时间速度为V2,求平均速度?。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范文_实验报告_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范文篇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指导老师:实验目的:练习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速度=距离s用符号表示V=时间t实验器材:木块木板小车刻度尺秒表实验过程: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按课本23页图1.4-1组装器材。
3、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小木板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了路程s1,填入表格中。
4、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小木板的时间t1,填入表格中。
5、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全车的平均速度v16、将小木板移至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小木板的距离s27、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
篇二: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学校班级实验日期年月日同组人一、实验名称:测量平均速度二、实验目的:1.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小车在斜坡各段的平均速度,验证小车在斜坡滑下是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2巩固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
三、实验原理:v=s/t四、实验器材:停表、木板、小车、刻度尺、金属片、木块五、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和时间t六、实验步骤:1.将木块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2.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1,用停表测量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中部,重复上述过程,进行第二次测量。
5.利用s1—s2=s3,t1—t2=t3,求出v3。
6.收集数据的表格:路程S1=S2=S3=S1-S2=运动时间平均速度t1=t2=t3=t1-t2=V1=V2=V3=八、结论:小车在半程运动的速度快。
(填“前”或“后”)。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一、引言在物理实验中,测量物体的速度是十分重要的,而平均速度的概念就是描述在一段时间内物体的整体运动情况。
为了准确测量平均速度,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二、实验装置与步骤实验装置包括一个长直线轨道、一辆滑轮小车、一个光电门、一些标志物和一个计时器。
具体步骤如下:1. 将轨道放置在水平平稳的桌面上,并确保轨道两端高度相等。
2. 通过滑轮将小车连接到一个重物,并将重物悬挂在桌子的边缘。
3. 将光电门分别放置在轨道的起点和终点,并与计时器相连。
4. 在轨道上标出一些等距离的标志物,用于计算小车的位移。
三、实验过程1. 先将小车静止放置在轨道的起点。
2. 启动计时器,并让小车开始运动。
3. 当小车通过起点的光电门时,计时器开始计时。
4. 当小车通过终点的光电门时,计时器停止计时。
5. 记录下小车的运动时间和相应的位移。
四、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光电门记录的时间计算出小车的运动时间。
然后,利用位移和运动时间的比值,即可得到平均速度。
例如,假设小车运动的总位移为10米,总运动时间为5秒,则平均速度为10/5=2 米/秒。
在实验中,我们根据不同的位移和运动时间进行了多次测量,并计算出了对应的平均速度。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平均速度与位移呈正比,与运动时间呈反比。
这符合我们对平均速度的物理认识。
五、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
例如,由于光电门的响应时间和测量系统的延迟,实际记录的时间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
此外,轨道的平整度和小车的摩擦力等因素也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偏差。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可以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提高测量的精度。
此外,定期检查和维护实验装置,确保其正常工作也十分重要。
六、实验应用与展望实验中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中。
例如,在交通管制中,可以利用平均速度测量来监测车辆的行驶情况,判断是否超速或者拥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本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课本实验再现一、实验原理:tsv =二、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斜面、小车、金属片、木块 三、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把金属片垂直固定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1s 。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所用的时间1t ,将小车通过的路程1s 和所用的时间1t 填入表格中。
(3)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2s 和所用的时间2t 将数据填入表格中对应的位置。
(4)利用公式tsv =,分别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1v 和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2v ,即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11t s v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222t s v =。
(5)整理器材四、实验结论: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在不同的路程段,小车平均速度的大小不同,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
拓展训练1.小军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认为最好的是( ) 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小车从A 点运动到C 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车在这个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B.为了测量小车在BC 段的平均速度,可以将小车从B 点由静止释放C.斜面应保持较大的坡度,以便于测量时间D.在测量小车到达B 点的时间时,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则AB 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3.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 )A.图中AB 段的路程50.0cm =B.如果测得段的时间 2.5s AC t =,则AC 段的平均速度32.0 cm/s =C.在测量小车到达B 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 段的平均速度AB v 会偏大D.为了测量小车在BC 段的平均速度BC v ,可以将小车从BC v 点静止释放4.如图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 s )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 B C 、、三点的时刻,B 点是全程AC 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 BC t t <B.AB BC t t =C.AB BC v v >D.AB BC v v <5.小明在做“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小方框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______。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02
熟悉实验所需的设备和材料,如计时器、测量尺、小车、斜面
等。
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包括如何设置斜面角度、如何
03
确保小车沿直线运动、如何准确测量时间和距离等。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学习如何正确操作实 验设备,确保实验结 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学习如何处理和分析 实验数据,包括计算 平均速度、分析误差 来源等。
02
| 1 | 100 | 20 | 5|
| 2 | 200 | 40 | 5|
03
04
| 3结果一致性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物体在相同距离内的平均速度基本一致, 说明实验结果具有一致性。
结果可靠性
通过多次测量和数据处理,我们得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为5 m/s, 这个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培养观察和记录实验 数据的能力,能够准 确记录时间和距离等 数据。
02
实验原理
平均速度的定义与计算公式
平均速度定义
物体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与该段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 均运动快慢。
计算公式
平均速度 = 总位移 / 总时间
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使用计时器和刻度尺
在一段时间内,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通 过的位移,同时用计时器记录时间, 通过公式计算平均速度。
结果误差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人为误差和测量误差,这些误差可能导致 实验结果与真实值存在一定的偏差。
误差来源与减小误差的方法
误差来源
误差可能来源于测量工具的精度、实 验操作的手法、环境因素的影响等多 个方面。
减小误差的方法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可以采用更精确 的测量工具、提高操作技能、多次测 量取平均值等方法。此外,还可以通 过改进实验方法和优化实验环境来减 小误差。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引言:在物理学中,测量平均速度是一项基础实验。
通过测量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我们可以计算出其平均速度。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并通过数据分析,深入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实验目的:1. 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方法;2. 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探讨可能的误差来源。
实验材料:1. 一条直线跑道;2. 一个计时器;3. 一个测量长度的工具;4. 一个物体(如小球)。
实验步骤:1. 在跑道上选择一个起点和终点,并使用测量工具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2. 将物体放置在起点,并准备计时器;3. 开始计时,同时将物体推动并让其运动到终点;4. 停止计时,并记录下物体运动所用的时间;5. 重复以上步骤多次,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实验数据:在本实验中,我们进行了5次实验,并记录下每次实验的数据如下:实验次数距离(米)时间(秒)1 10 22 10 2.53 10 2.24 10 2.35 10 2.1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每次实验物体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 = 距离 / 时间。
根据公式,我们可以得到每次实验的平均速度如下:实验次数距离(米)时间(秒)平均速度(米/秒)1 102 52 10 2.5 43 10 2.2 4.54 10 2.3 4.35 10 2.1 4.8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每次实验得到的平均速度都在4米/秒左右,说明物体的运动速度比较稳定。
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来源。
首先,测量距离的工具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导致测量结果不够准确。
其次,计时器的精确性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此外,物体的运动方式(如滚动、滑动等)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误差。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进行距离测量;使用更精确的计时器进行时间测量;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小物体的运动方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1.4测量平均速度
小结:
1 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2 如何分析实验数据 3 尊重测量结果、客观分析
小资料:
倒车雷达
超声测速仪
由于超声波指向性强,能量消耗缓慢,在介质 中传播的距离较远,因而超声波经常用于距离的 测量,如测距仪和物位测量仪等都可以通过超声 波来实现。
v1=0.32m/s v2=0.25m/s
s3= 0.35m t3= 0.8s
v3= 0.44m/s
4、实验结论与分析:
路程
运动时间
s1=0.7m s2=0.35m
t1=2.2s t2=1.4s
s3=0.35m
t3=0.8s
平均速度 v1=0.32m/s v2=0.25m/s
v3=0.44m/s
结论:小车在斜面下滑时的速度越来越(快)
s t
,算出小车
实验记录表格:(记录结果要有单位)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 0.7m
s2=
t1= 2.2s
t2=
v1= 0.32m/s
v2=
D、将金属挡板移到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
金属片的距离s2。
E.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 S2,所用的时间t2,记入表格。依据公式 v=s/t 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v s t
2、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
实验装置组装:如下图 挡板:便于计时
注意:调整斜面呈较小(很小) 的坡度,使小车从静止释放,可加 速下滑即可,并且不会滑落斜面。
注意: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2.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一、引言平均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测量平均速度是物理实验中常见的实验内容,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二、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测量方法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测量其平均速度也相对简单。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测量方法:1. 物体在固定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法这种方法要求物体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内沿直线运动,然后测量物体通过的路程。
通过测量物体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可以得到物体的位移。
将物体通过的路程除以固定的时间,即可得到平均速度。
2. 随时间变化的位移法这种方法要求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已知的。
通过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点的位置,可以得到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然后计算位移的平均值,除以时间的变化量,即可得到平均速度。
三、曲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测量方法对于曲线运动,由于物体的速度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可能不同,因此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相对复杂一些。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测量方法:1. 切线法这种方法要求物体在一个时间段内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已知的。
通过在不同时间点上绘制物体的速度矢量,并连接各个速度矢量的端点,可以得到一条平滑的曲线。
然后在曲线上选择两个点,画出通过这两个点的切线。
切线的斜率即为该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
2. 面积法这种方法要求物体在一个时间段内的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已知的。
通过在不同时间点上绘制物体的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可以得到一条平滑的曲线。
然后在曲线的某一段区域内,计算该区域下方的面积。
将下方面积除以时间的变化量,即可得到平均速度。
四、其他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除了上述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如:1. 光电门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测量物体在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通过在物体的运动轨迹上设置光电门,当物体通过光电门时,会触发计时器。
通过测量物体通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和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平均速度实验报告篇一: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班级:姓名:日期:一、实验目的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学会简单的实验报告4、会用公式v二、实验原理v 进行简单的计算三、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木块四、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无损。
2、按课本23页图1、4-1组装器材。
3、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要通过的路程s1 ,填入表格。
4、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路程s1 的时间t1,填入表格。
5、根据测得s1 和t1利用公式v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
6、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测出小车到斜面中部的距离s2 ,填入表格。
7、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路程s2的时间t2,填入表格。
8、根据测得s2 和t2利用公式v速度v2。
五、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六、讨论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请将结果填入表格。
3、实验中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篇二: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年级:八学科:物理课题:《测量平均速度》主备人:姓名:1.4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教学目的:1.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2.学会正确使用停表测时间;3.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和测量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一、阅读课本并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1.实验原理: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哪些仪器?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2设计实验:参照教材或如右图所示。
3、实验步骤:4、分别计算下半段路程S3和时间t3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1年级:八学科:物理课题:《测量平均速度》主备人:姓名:分析与论证:比较 v2 v3 即: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
6、结论: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引言:在物理学中,速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描述了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
测量平均速度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平均速度,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位移,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并探究速度与时间、位移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1. 计时器或秒表2. 直尺或测量尺3. 平滑的水平地面4. 一块小物体(如小球或石头)实验步骤:1. 在平滑的水平地面上放置一块小物体,并将其固定在起始位置上。
2. 使用计时器或秒表,记录下物体开始运动时的时间。
3. 启动计时器或秒表,让物体自由运动一段时间。
4. 停止计时器或秒表,记录下物体停止运动时的时间。
5. 使用直尺或测量尺,测量物体运动的位移。
6. 根据测得的位移和时间,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7. 重复以上步骤,进行多次实验,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实验数据:实验1:时间(s)位移(m)0 01 22 43 64 8实验2:时间(s)位移(m)0 01 12 43 94 16实验结果:通过计算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物体的平均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随着时间的增加,物体的平均速度也增加。
2. 物体的平均速度与位移成正比。
位移越大,物体的平均速度也越大。
实验分析: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来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通过记录时间和位移,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这种实验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速度与时间、位移之间的关系。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本实验中测得的是物体的平均速度,而不是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是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而瞬时速度则是在某一时刻的速度。
如果我们想要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使用更精确的测量方法,如使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来记录物体的位置和时间。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了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原理。
实验02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02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v=s/t2.【实验器材】(1)刻度尺、停表、小车、斜面、金属挡板(2)作用:斜面---使小车运动起来金属片---确定小车到达终点的位置,便于精确测出运动时间3.【实验步骤】(1)把木块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撞击金属片的时间。
(3)根据测得数据,利用公式v=s/t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所用时间,并算出小球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6)算出小车跑完下半程所用的时间,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4. 【实验表格】路程(s/m)时间(t/s)平均速度(v/m·s-1)上半程下半程全程小车在各阶段的平均速度大小比较:v上半段<v全程<v下半段。
5.【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速度越来越快,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6.【注意事项】(1)小车运动距离的测量方法:要“头对头”或“尾对尾”测量,或测出起始点与金属片之间的距离。
(2)斜面坡度要适当,使小车从静止释放,可加速缓慢下滑即可,并且不会滑落斜面。
(3)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的坡度。
1.如何求出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1)下半程路程求法: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程,两者相减即可。
(2)下半程时间求法:分别测出小车走完全程和上半程所用的时间,两者相减即可。
注意小车走下半程的时间无法直接测量。
(3)根据计算出来的数据,利用公式v=S/t 求出小车通过斜面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2.如何减小小车的平均速度(1)适当减小斜面的倾斜程度。
(2)适当增大斜面的粗糙程度。
3. 减小误差的方法:(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多次测量的方法:每次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且金属片位置不变。
创新角度:实验装置的改进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外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一、引言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运动的总距离与所花费的时间之比,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物理学中,测量平均速度是许多实验研究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
二、实验一:直线运动下的平均速度测量1.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在直线运动过程中所运动的总距离和所花费的时间,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2. 实验原理将物体放置在直线轨道上,通过计时器记录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再通过尺子或测量仪器测量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即可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公式为:平均速度=总距离/总时间。
3. 实验步骤a. 将直线轨道放置在水平面上,确保轨道平整且无摩擦。
b. 将物体放置在起点处,并用计时器准备好。
c. 开始计时,放开物体,使其沿轨道自由运动到终点处。
d. 停止计时,记录下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
e. 使用尺子或测量仪器测量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
f. 利用公式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4. 实验注意事项a. 确保直线轨道平整且无摩擦,以避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b. 计时器的准确性对于测量结果的精确性非常重要,选择准确度较高的计时器进行实验。
c. 在测量距离时,应注意尺子或测量仪器的准确性,尽量避免误差。
d. 实验时应注意安全,避免物体运动过程中造成伤害。
三、实验二:曲线运动下的平均速度测量1.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在曲线运动过程中所运动的总弧长和所花费的时间,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2. 实验原理将物体放置在曲线轨道上,通过计时器记录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再通过测量曲线轨道的弧长,即可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公式为:平均速度=总弧长/总时间。
3. 实验步骤a. 将曲线轨道放置在水平面上,确保轨道平整且无摩擦。
b. 将物体放置在起点处,并用计时器准备好。
c. 开始计时,放开物体,使其沿曲线轨道自由运动到终点处。
d. 停止计时,记录下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
e. 使用测量仪器测量曲线轨道的弧长。
测量平均速度
运动时间
t1= 4s
t2=
平均速度 V1= 0.29m/s V2=
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 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实验时注意观察表的示数。
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实验数据:
路
程
S1= 1.16m S2= 0.58m
运动时间
t1= 4s t2= 2.5s
平均速度 V1= 0.29m/s V2= 0.232m/s
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
s v 通过下半段路程 3的平均速度 3呢?
S3=
t3=
s2
金属片
s3 t3
s1 t1
t2
实验数据:
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那边的风光。
每一个善良的人都是勤劳的农夫,在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播种着爱心,他们付出的心血虽不尽相同,但目的都只有一个:收获爱心。
路
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 1.16m S2= 0.58m
t1= 4s t2= 2.5s
V1= 0.29m/s V2= 0.232m/s
S3=S1-S2= 0.58m t3= t1- t2= 1.5s V3= 0.39m/s
在物理学中说到某一物体的平均速度是 多少时,为什么要指出是那一段路程内的平 均速度?
因为平均速度是对应某段路程存在的过 程量,即在此段路程粗略表示物体运动平均 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用传感器测量速度的扩展性实验,供有条件的学校选用。
测量小车平均速度实验
测量小车平均速度实验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
2、
实验原理:速度公式:v=s/t
3、实验过程: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
(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4)根据公式:v=s/t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s。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斜面的坡度要合适,因为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②:金属片的作用为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③:实验中可能存在误差的环节: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存在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存在误差。
④:实验需要测量两个物理量:长度和时间。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
1.研究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深入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3.学会撰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4.掌握公式 v。
实验原理:
使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实验器材:
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木块。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无损。
2.按照课本23页图1、4-1组装器材。
3.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要通过的路程s1,填入表格。
4.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路程s1的时间t1,填入表格。
5.根据测得s1和t1,利用公式v,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
6.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测出小车到斜面中部的距离s2,填入表格。
7.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路程s2的时间t2,填入表格。
8.根据测得s2和t2,利用公式v,算出小车通过中段的平均速度v2.
实验结论: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会发生变化。
讨论:
1.与其他同学的数据是否相同?为什么?
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请将结果填入表格。
3.在实验中是否有其他发现或疑问?
表格:
路程s1 =
路程s2 =
路程s3 =
时间t1 =
时间t2 =
时间t3 =
平均速度v1 = 平均速度v2 = 平均速度v3 =。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探究影响学生运动速度的因素实验目的:1.了解影响学生运动速度的主要因素;2.通过实验探究不同因素对学生运动速度的影响;3.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运动建议,促进身体健康。
实验材料:1.学生:共50名;2.跑步鞋;3.精确计时器;4.田径场。
实验过程:步骤一:分组准备我们将学生分为A、B、C、D四组,每组12人。
每组学生需要穿着相同的跑步鞋,并准备一件红色、印有“测量平均速度”字样的T 恤。
步骤二:实验设计我们选取了学生最常参加的运动项目——长跑,并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1.相同距离,不同时间;2.相同时间,不同距离;3.不同距离,相同时间。
步骤三:实验进行在田径场上进行实验。
各组学生分别在相应的跑道上进行长跑。
我们要求学生以最少的次数到达终点,并记录他们的成绩。
步骤四:数据收集与统计每个学生进行了3次实验,我们将每个学生的平均成绩取平均值,得到每个组的中间值。
然后,我们对每个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得出每个因素对运动速度的影响。
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发现:1.相同距离,不同时间是影响学生运动速度的主要因素;2.相同时间是,不同距离是影响学生运动速度的主要因素;3.不同距离,相同时间是影响学生运动速度的主要因素。
结论: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最关心的运动速度是相同距离,不同时间;2.学生最不关注的运动速度是相同距离,相同距离;3.运动距离对运动速度有较大影响。
针对上述结论,我们为学生提出了以下运动建议:1.学生运动时,尽量缩短运动距离,以增加运动速度;2.教练员在训练学生跑步时,应重点练习相同距离,不同时间上的训练;3.研究者应继续研究不同距离对学生运动速度的影响,以便为学生提供更科学的运动建议。
实验教案: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实验教案: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学会以下几个技能:1.学生将学习如何正确地测量物体的速度。
2.学生将了解如何使用测量的数据来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3.学生将了解如何使用各种计算机辅助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速度并计算其平均速度。
实验所需材料:1.计时器2.测速器3.曲尺4.垃圾桶5.玻璃球6.平滑的桌面实验步骤:1.将垃圾桶放到桌子的一端,玻璃球放到桌子的另一端。
2.使用曲尺测量桌子的长度,记录下这个数值。
3.使用计时器测量玻璃球从桌子的一端滚动到桶子另一端所用的时间。
每个学生都应对时间进行三次重复测量,并记录下每个测量值。
4.将测速仪连接到计算机上。
5.将测速仪两端分别放置在玻璃球的两端。
运行测速仪应用程序并按照说明书中的说明进行操作。
测速仪将测定玻璃球在桌面上的速度。
6.运用所测量的速度和从计时器中获得的时间数据计算玻璃球的平均速度。
每个学生都应该计算三次平均速度,并记录下结果。
7.将记录下的平均速度数据作图并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收获一些重要的结果。
学生将获知物体速度和时间相关性的概念和物理学公式,他们将学会正确地使用计时器和测速器,并懂得如何进行计算。
最终,学生将能够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来进行物体速度和时间测量和计算。
总结:在本实验中,学生将学习如何测量物体的速度,并使用计算机辅助工具进行计算和数据分析。
此外,学生还将加深对物理学中平均速度这一概念的理解。
这个实验将提高学生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中的相关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家庭实验测量物体平均速度实验步骤
家庭实验测量物体平均速度实验步骤好嘞,今天咱们来聊聊怎么在家做个简单的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这可不是啥高深的物理实验,咱们用的都是家里的东西,轻松有趣,绝对适合家庭一起动手。
说到实验,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严肃呢?其实没有哦,实验也可以很有趣,就像在厨房做菜,偶尔出点小差错也是很正常的嘛!咱们得准备一些工具。
别担心,听起来复杂,其实就几样简单的东西。
首先需要一条直线的测量工具,比如卷尺或者是直尺。
然后准备一个计时器,手机上的计时功能就可以,特别方便。
找一个小球、玩具车或者任何能在地面上滚动的东西,最好是你喜欢的,这样实验才有趣嘛!别忘了找个能平坦放东西的地方,比如客厅、阳台或者院子,空间大点就更好了。
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咱们开始实验吧!先把测量工具放在地上,确定好起点和终点,最好是设定个距离,比如1米,这样测量起来容易掌握。
然后把小球或者玩具车放在起点,大家聚在一起,气氛热烈,像是要参加比赛一样,心里都充满期待。
准备好后,大家一起数三二一,开车!或者说,开始滚动!这时,计时器也要开始计时,记得看好哦,别让它跑了。
小球在地上滚动,速度快的就像飞一样,大家可以大喊大叫,看看哪个小伙伴能预测到它的速度。
等到小球或者车子到达终点,记得立刻停止计时,看看这个小家伙花了多少时间。
哇,这个时候可真有成就感,像是破了世界纪录一样!记得把时间记录下来,别忘了分享给家人,兴奋的气氛就像在看比赛一样。
咱们算一下平均速度。
其实也不难,速度就是距离除以时间。
距离咱们已经定好了,是1米。
然后看看你刚刚记录的时间,把1米除以那个时间,就得到了平均速度。
是不是特别简单?有时候实验中会出现意外的结果,比如小球滚得慢或者快,那也没关系,正是这些意外让实验变得更有趣。
大家可以一起讨论讨论,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或者是不是小球太轻了,风太大了,甚至是咱们的手太抖了。
实验不光是为了计算速度,还可以变得更有趣。
比如你可以换不同的物体来测试,看看哪个最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1、通过
教学过程设计
附件三:教学反思
(1)小车的坡度要很小,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就会较长,测量时间增长,最后结果的误差就会减小。
(2)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实验器材可以让学生说明,指出长度、时间的测量可以用测量工具直接测量,而速度测量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所以实验原理是速度的公式 v=s/t,由公式也可以看出实验器材是钟表和刻度尺。
(3)平均速度测量,实验难点是终点计时,注意学生区分时刻和时间的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注意物理量的对应,决定不能认为v=(v1+v2)/2,一定要让学生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绝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