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年级科学下册1.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下册科学《生物与非生物》冀人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生物与非生物》冀人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生物与非生物》冀人版一、教材分析本课从学生常见的一些物体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对生物和非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对生物的观察和研究,初步了解生物的一些特征。

本课从学生常见的一些物体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对生物和非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对生物的观察和研究,初步了解生物的一些特征。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已经能够运用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来研究某些问题。

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通过多种直观手段进行引导。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对生物和非生物进行分类,并初步了解生物的一些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研究、分类概括等能力,并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对生物和非生物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生物的一些特征。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实物:玩具车、矿石、植物图片等,请学生辨别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为什么?2、学生讨论后回答。

3、教师总结:生物与非生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研究探讨:1、教师出示P18页图片,请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生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并做好记录。

2、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3、教师总结:动物、植物都是生物,它们是有生命的,会生长繁殖。

如书上的蜗牛、蚂蚁、金鱼、向日葵、玉米等。

非生物是没有生命的,不会生长繁殖。

如书上的玩具车、矿石等。

4、教师出示一些图片(植物、动物和非生物),请学生将它们分类。

并说出理由。

5、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6、教师总结: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生物和非生物有着本质的不同。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进一步深入地了解生物的一些特征。

7、实验:教师将一株植物(黄豆)放入有水的烧杯中,请学生观察并记录结果。

8、学生讨论后回答:植物可以吸收水分并生长。

9、教师总结: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和营养物质,并可以通过种子繁殖后代。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精品教案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精品教案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17课,主题为“生物与非生物”。

详细内容包括教材第二章节“认识世界”的第二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区别,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能正确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 使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的生活需要、生长繁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与非生物的区别。

难点:理解生物的生活需要、生长繁殖等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如植物、动物、石头、水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学习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2. 例题讲解通过展示具体的生物和非生物实例,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活需要、生长繁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观察记录表,分辨生物和非生物,并列举生物的特征。

4. 知识巩固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的理解,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生活需要、生长繁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非生物:无生活需要、无生长繁殖、无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堂学习,列举五种生物和五种非生物,并说明它们的特征。

2. 答案示例生物:植物、动物、细菌、真菌、人类非生物:石头、水、空气、土壤、阳光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周围环境,发现更多生物和非生物的实例,深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同时,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增加学生对生物的直观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互动性和有效性5.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和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示例的准确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践性和深入性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需要明确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活需要、生长繁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

STEM活动教案生物与非生物

STEM活动教案生物与非生物

STEM活动教案生物与非生物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第五章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详细内容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何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生物的分类及特点,非生物的分类及特点,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分类及特点,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关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难点:如何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实物展示、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和非生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两者的基本特征。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区分生物和非生物,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并判断其分类。

6. 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关系:讲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2. 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3. 如何区分生物和非生物4. 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并说明它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了解生物与非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组织学生参加户外实践活动,观察和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引导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生物与非生物相互关系的讲解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引导1. 分组讨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024年小学科学第18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2024年小学科学第18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2024年小学科学第18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科学教材第18课,主题为“生物与非生物”。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学会区分生物和非生物;掌握生物的基本需求及其对环境的适应;了解生物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能准确区分它们。

3. 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激发对自然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PPT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学习单、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和非生物,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初步区分。

3. 实践活动:分发观察记录表,组织学生分组观察,记录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4.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方法,解答学生疑问。

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知识拓展:介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展示生物多样性。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生物和非生物。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2. 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4. 生物多样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周围环境,找出生物和非生物,记录下来,并简要说明它们的特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参加户外活动,观察大自然,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

4. 板书设计。

5. 作业设计。

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详细说明:1. 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概念的理解。

小学科学1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冀人版)

小学科学1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冀人版)

小学科学1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冀人版)教学设计:小学科学1生物与非生物引言:本篇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的三年级科学下册的教学内容,主题为“生物与非生物”。

通过该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认识到生物与非生物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 能够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概念,并能辨别生物和非生物。

- 能够描述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和区别。

2. 技能:- 能够观察和描述生物和非生物的形态特征。

- 能够将物体进行分类,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培养尊重生物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辨别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和区别。

2. 教学难点:将生物和非生物进行分类,发现和探究生物和非生物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教材:冀人版三年级科学下册- 课件:配合教学内容制作的PPT- 实验器材:放大镜、显微镜、生物和非生物的样本2. 学生准备:- 学生课本和笔记本- 观察生物和非生物的材料(如树叶、鼠标等)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出示PPT上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其中的物体是否为生物。

2. 放映一段短视频,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步骤二:引入新知(10分钟)1. 呈现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生物和非生物在形态、结构上的差异,并进行简单的描述。

步骤三: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与区别(15分钟)1. 利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展示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样本,如昆虫、植物细胞和纺织品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 引导学生总结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与区别,并进行板书。

步骤四:分类生物和非生物(15分钟)1. 提供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类。

小学科学第18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第18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第18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能够准确区分它们;2. 能够列举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3.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2. 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3. 实验观察生物和非生物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PPT/黑板;2. 实验材料:水、纸巾、石头、纽扣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生物"和"非生物"的视频或者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有关生物和非生物的问题,例如:"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他们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Step 2 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向学生介绍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给出简单易懂的定义和解释。

生物是指能够生长、繁殖、变化和对外界刺激做出响应的物体,如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非生物则是指不能生长、繁殖和变化的物体,如石头、水、桌子等。

Step 3 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30分钟)教师以图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如生物的特点:有生命活动、能够呼吸、自我繁衍等;非生物的特点:没有生命活动、不能自我繁衍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供更多的特点,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Step 4 实验观察生物和非生物的特点(45分钟)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例如水、纸巾、石头、纽扣等,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观察实验。

学生可以通过触摸、听声音、闻气味等方式来判断这些物体是生物还是非生物。

教师引导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帮助他们总结出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特点。

Step 5 拓展活动(1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进一步加深对生物和非生物的理解。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生物与非生物1. 引言生物与非生物是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个主题,学生可以建立对自然界生物种类和分类的基本认识,培养他们对生物和非生物的辨别能力。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探索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和区别,并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相互作用。

2. 学习目标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将能够:- 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和特征;- 掌握基本的生物分类知识;- 运用所学知识,辨别并描述观察到的生物和非生物。

3. 教学过程3.1 导入(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如一只动物玩具、一个石头、一片树叶等。

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自己对这些事物的观察和判断,例如它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以及为什么。

3.2 观察与比较(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观察和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教师可以使用投影仪或黑板,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图表,引导他们观察不同的生物和非生物,并记录下他们的特征和区别。

例如,生物有生长和繁殖能力,可以移动和呼吸,而非生物通常没有这些特征。

3.3 实验(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个简单的实验,以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材料和容器,如水、瓶子、土壤和一些植物种子。

步骤:- 将一部分土壤倒入瓶子中,然后向其中加入适量的水;- 将一颗植物种子放入瓶子中的土壤中;- 保持瓶子处于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并观察植物在一段时间内的生长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学生可以观察到植物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和繁殖,这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3.4 生物的分类(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生物的分类系统,如动物和植物的分类。

通过示意图或图片,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生物种类的特征和区别,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将已知的一些生物进行分类,并描述分类的依据和特征。

3.5 深化思考(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或讨论,引导他们思考以下问题:- 为什么说水是非生物?- 为什么说动物和植物是生物?- 能否举出一些既有生物特征又有非生物特征的事物?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意见,并从中学习和启发。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课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课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课教案3篇教学目标1、知道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知道蜗牛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2、通过观察和思索,认识周围的世界,自然环境的组成,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动物和植物的区分3、学会使用放大镜,能设计并做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生物,学习做生物实验简单的记录方法4、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表达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培养学生观察和对比的能力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观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和植物。

2、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让学生尽量的都列出。

3、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关键的两点要强调。

教学难点1、学会通过观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和植物。

2、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让学生尽量的都列出。

3、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关键的两点要强调。

【基础知识梳理】一、观察蜗牛1、身体结构:蜗牛身体结构分为五个部分(1)触角:蜗牛头上有四个触角,两个长,两个短。

(2)壳:蜗牛有壳,但是没有骨头,身体软绵绵的,能缩进壳里面去,也能从壳里伸出来(3)腹足:蜗牛没有脚,只有一片扁平的足,即是腹足,是蜗牛的运动器官,腹足会分泌黏液使蜗牛的身体在黏液中滑行。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蜗牛经过的地方有一条亮亮的足迹。

问:黏液对蜗牛的滑行有什么好处?(4)眼:蜗牛的眼睛在触角上(5)口:蜗牛有口,主要以植物的茎叶为食。

2、蜗牛的生活习性:陆生,有夏眠和冬眠的生活习性,栖息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夜间活动。

对农作物有危害作用,是农业害虫。

二、生物与非生物二、生物的基本特征有七点。

这也是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标准。

1、生物具有严谨的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但是要注意,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有细胞结构,这个在后面会讲到。

2、生物体都能进行新陈代谢——时时刻刻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即吸收外界的营养物质,用来组成自身的物质,储存能量,例如:我们吃饭,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生物又能分解自身组成的物质,释放能量,并将废物排出体外,例如:我们运动,呼吸作用。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四册,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

详细内容包括:1. 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概念;2. 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特征;3. 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特征,提高科学素养;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2. 教学重点: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及其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展示、PPT、黑板、挂图等;2. 学具:笔记本、笔、观察盒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和非生物的特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特征;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概念的理解;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的掌握程度;7. 课堂拓展:分享生物和非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2. 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特征;3.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出你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并简要说明它们的特征;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给予反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生物和非生物,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概念的理解;4.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及答案反馈;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1. 生物具有生命现象,如生长、繁殖、新陈代谢等,而非生物不具备这些特征;2. 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点,而非生物没有;3.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而非生物不具备这种能力。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2. 能够举出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生物?2. 什么是非生物?3. 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4. 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 导入(5分钟):通过讲故事或展示图片引起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的兴趣,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生物,什么是非生物。

2. 提出问题(5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回答:你们身边有哪些东西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3. 导入新课(10分钟):介绍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

生物是指那些具有生命活动的东西,能够呼吸、吃东西、移动等。

非生物是指没有生命活动的物体,如石头、水等。

4. 分类活动(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组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分类,并给出理由。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分类活动,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5. 总结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10分钟):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包括:生物有呼吸、吃东西、移动等生命活动,而非生物没有这些特征。

生物可以生长、繁殖,而非生物不具备这些特征。

6. 练习(15分钟):给学生分发练习册,并让他们完成相关的选择题和填空题。

通过练习,检查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的理解和区分能力。

7. 拓展思考(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一些特殊情况,如病毒、机器人等,让他们思考这些东西应该归类为生物还是非生物,并给出理由。

8. 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和区别。

四、教学资源:1. 故事书、图片或视频素材;2. 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或实物。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表现;2. 分类活动的准确度和理由合理性;3. 练习册的完成情况和答案准确性。

六、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带回家观察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并记录下来;2. 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分类游戏,让同学们在游戏中巩固对生物和非生物的认识。

生物与非生物课程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课程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

2. 培养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现象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及特征。

2. 生物的基本组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3. 生物的营养、呼吸、排泄、感应、生长、繁殖等生命现象。

4. 非生物的分类及特点。

5. 生物与非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及其区别。

2. 生物的基本组成和生命现象。

3. 非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讲解生物的基本组成和生命现象。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作用。

五、教学准备1. 课件: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教学道具:实物模型、标本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二者之间的区别。

2. 新课导入:介绍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及特征。

3. 案例分析:以具体的生物和非生物实例,讲解生物的基本组成和生命现象。

4.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生物与非生物现象,并进行比较。

七、课后作业2. 收集更多关于生物与非生物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八、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观察报告,检查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3. 知识测试:通过笔试或口头提问,检验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知识的掌握。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自然界的生物与非生物现象。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生物与非生物领域的相关知识。

3. 开展生物与非生物主题的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十、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后续教学内容和方法。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课时:1课时年级:三年级教材:《科学》教学目标:1. 知道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2. 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2. 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教学难点:1. 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物品,如桌子、椅子、植物、动物等,让学生判断它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

2.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生物与非生物”。

二、自主学习(5分钟)1. 学生自学教材,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物需要营养、能呼吸、能排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

2. 教师通过举例说明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如植物是生物,桌子是非生物。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区别。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总结,使学生了解了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区别。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和非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家庭、学校、公园等,观察并列出其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3. 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案例,如新闻报道中的生物入侵事件。

2. 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到的生物和非生物,以及生物和非生物在该事件中的作用。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STEM活动教案】生物与非生物

【STEM活动教案】生物与非生物

【STEM活动教案】生物与非生物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初中生物教材第四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第二节《生物与非生物》。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显微镜、生物模型、环境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 课堂讲解:通过PPT展示,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身边的具体例子,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4. 实例分析:利用显微镜观察生物模型,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理解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5. 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制作环境图片,展示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6.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程度。

7.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相关的环境资料,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1. 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2. 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3.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分析身边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答案:举例说明身边的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题目:设计一份环保计划。

答案:提出具体的环保措施,包括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等。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19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19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19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和特征;•能够辨认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理解生物和非生物在自然界中不同的作用。

2.能力目标•能够进行简单的生物和非生物分类;•培养观察能力,关注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学会用观察的方法辨认生物和非生物。

三、教学难点•理解生物和非生物在自然界中不同的作用;•用简单的语言、图片、实物等来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老师首先通过课件播放一段视频,展示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2.引导学生叙述自己在大自然中观察到的一些生物和非生物,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关注。

2. 新知呈现1.老师根据学生日常接触的生物和非生物的实物、图片等展开讲解,介绍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分类标准、特征等知识点;2.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片等,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分类;3.给学生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辨认并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察结果。

3. 操作练习1.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学习小实验,通过小实验加深对生物和非生物的理解;2.分组展示实验成果,分享彼此的观察体会。

4. 拓展练习1.老师出示一些生物或非生物的特写图,让学生对图中所表示的东西进行猜测并作出解释,检验学生的观察能力;2.老师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在现场观察生物和非生物的状况,通过现场调查和记录积累知识;3.学生可以尝试在校园中进行寻找生物和非生物,同时进行分类和记录。

五、教学总结1.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并从中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责任;2.通过课堂活动,培养了学生具有观察、分类、分析、解决问题等科学思维能力;3.通过积累实际生活中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珍惜生命的价值观念,提高了保护环境和生命的意识。

生物与非生物的教学设计完整版课件

生物与非生物的教学设计完整版课件

生物与非生物的教学设计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详细内容主要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区别与联系,以及生物的基本特征。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培养他们观察、思考、探索自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如植物、动物、石头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如放大镜、显微镜、植物样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和非生物实物,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基本概念学习: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两者的基本概念。

4. 实践探究:分组让学生观察植物、动物等生物样本,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5.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如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生物与非生物的判断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2. 生物的基本特征3.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4. 实践探究:生物样本观察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并说明你是如何区分它们的。

答案示例:生物:植物、动物、细菌等;非生物:石头、水、空气等。

区分方法:观察是否有生命现象,如生长、繁殖、呼吸等。

2. 作业题目:简述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示例:生物的基本特征有:生长、繁殖、新陈代谢、适应环境等。

在生活中,生物的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习性,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小学科学第18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第18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小学科学第18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小学科学第18课《生物与非生物》,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二是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没有生命、不需要营养、不能进行呼吸、不能排出废物、不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不能生长和繁殖、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生物和非生物实物标本、分类卡片。

学具:分类卡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课件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生物和非生物有什么不同。

2. 知识讲解: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3. 实物观察:展示生物和非生物实物标本,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4. 课堂实践: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套生物和非生物分类卡片,要求学生将卡片按照生物与非生物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5.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生物与非生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巩固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认识。

6.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验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知识的掌握。

8. 作业布置:发放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巩固生物与非生物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判断题:生物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对或错)2. 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属于生物的是(A. 石头 B. 树木 C.汽车 D. 细菌)。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生物资源(生物与非生物)冀人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生物资源(生物与非生物)冀人版

1.生物与非生物【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能描述生物的特征。

2.能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二)科学探究1.能制订比较完整的观察计划。

2.能观察并描述生物和非生物的不同点。

3.能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归纳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4.能根据生物的特征判断生物与非生物,并说出理由。

(三)科学态度能在探究过程中分工合作,乐于参加观察、记录等活动。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意识到机器人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能描述生物的特征并能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2.能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归纳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3.能意识到机器人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毛绒玩具、大豆、小石子、机器人、猫和蒲公英的资料卡、课件或图片资料等。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狗和玩具狗的图片,图片中两只狗,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个是生物,哪个是非生物呢?说说你的理由。

1.简单描述一下,填写到书上(如图所示)。

找一位同学说一下。

2.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狗和玩具狗有哪些不同点?在生长发育、繁殖、食物、运动等方面分析。

3.得出结论。

狗能够生长、能够繁殖、会吃东西和喝水,会跑会跳;而玩具狗不能生长、不能繁殖、不会吃食物和喝水,有的玩具狗能会简单的动作。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活动一:观察豆子与石子的变化实验任务单:用放大镜观察大豆和石子,比较它们的不同。

取两个碟子或者两个纸杯,一个放入几粒豆子,一个放入几颗石子。

向两个碟子里加入一样多的水,保持豆子湿润。

连续观察几天,记录现象。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大家这几天已经进行了大豆和石子的实验,通过实验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请大家说一下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2.小结:豆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萌发,而石子不能萌发。

说明豆子是生物而石子是非生物。

活动二:找出猫和蒲公英的相同点师:猫是一种动物,蒲公英是一种植物,两个有没有相同点呢?大家先思考一下,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比较:(1)它们是否都能生长?(2)是否都能繁殖?(3)是否都需要水?(4)是否都需要营养?汇报:指定同学回答。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优质教案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优质教案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优质教案教学文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四册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

详细内容包括:1. 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与特征。

2. 生物的分类及常见生物的识别。

3.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的分类,认识常见的生物,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生态系统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的组成。

2. 教学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常见生物的识别、生态系统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实物(如植物、动物、石头、水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学习单、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它们之间的区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教师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与特征,引导学生掌握二者的区别。

(2)学生观察实物,进行生物分类,认识常见生物。

(3)教师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

3. 实践活动:(1)观察记录:学生观察生物与非生物的实物,记录它们的特征。

(2)分类游戏:学生分组,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比一比哪组分类又快又准。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生物分类、生态系统等知识点,进行例题讲解。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2. 生物分类3.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与非生物的例子,并说明它们的特征。

(2)简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2. 答案:(1)生物: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非生物:如石头、水、空气等。

2024年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2024年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2024年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11册,主要围绕“生物与非生物”的主题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第一章《生物的特征》,第二节《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通过学习生物的七大基本特征,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的七大基本特征,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七大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

难点: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生长发育等生命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生物图片、实物展示(如植物、动物)、多媒体课件。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观察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记录本、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的七大基本特征,结合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特征。

(1)生物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生物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记录它们的特征,并进行分类。

4.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判断题,引导学生正确区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给定的事物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并进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七大基本特征(1)生物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生物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并说明它们的特征。

2. 答案:根据所学知识,正确列举生物和非生物,描述它们的特征。

最新三年级科学下册1.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

最新三年级科学下册1.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

试题11、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其显著特点是( BC )。

A、理论性与实践性最强B、强制性最为严厉C、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D、保护社会关系的手段更为丰富2、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 ABD )。

A、对前段的补充B、对前段的限制C、对前段的强调D、对前段的例外3、我国刑法典修订后的施行时间是( C )。

A、1997年3月14日B、1997年7月1日C、1997年10月1日D、1998年1月1日4、我国刑法典分则“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2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 B )。

A、一般客体B、同类客体C、直接客体D、复杂客体5、构成犯罪的不作为以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为前提。

这种特定义务来源于( BCD )。

A、社会公德的要求B、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C、法律的明文规定D、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6、某甲打猎时,发现一头猎物旁边有个小孩在玩耍,他明知自己枪法不好,但打猎心切,于是开了枪,结果猎物没打着却打死了小孩。

某甲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 C )。

A、直接故意B、疏忽大意的过失C、间接故意D、过于自信的过失7、犯罪既遂的类型有( ABCD )。

A、行为犯B、危险犯C、结果犯D、举动犯8、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

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A )。

A、想象竞合犯B、法规竞合C、结合犯D、吸收犯9、管制的执行机关是( D )。

A、人民法院B、人民检察院C、劳改机关D、公安机关10、吴某因犯故意伤害罪、侵占罪,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3年、罚金1万元。

决定执行的刑罚时,应当采取( D )。

A、吸收原则B、限制加重原则和并科原则C、吸收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D、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犯罪客体2、犯罪中止3、剥夺政治权利4、数罪并罚5、刑罚执行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题1
1、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其显著特点是( BC )。

A、理论性与实践性最强
B、强制性最为严厉
C、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
D、保护社会关系的手段更为丰富
2、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 ABD )。

A、对前段的补充
B、对前段的限制
C、对前段的强调
D、对前段的例外
3、我国刑法典修订后的施行时间是( C )。

A、1997年3月14日
B、1997年7月1日
C、1997年10月1日
D、1998年1月1日
4、我国刑法典分则“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2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 B )。

A、一般客体
B、同类客体
C、直接客体
D、复杂客体
5、构成犯罪的不作为以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为前提。

这种特定义务来源于( BCD )。

A、社会公德的要求
B、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
C、法律的明文规定
D、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
6、某甲打猎时,发现一头猎物旁边有个小孩在玩耍,他明知自己枪法不好,但打猎心切,于是开了枪,结果猎物没打着却打死了小孩。

某甲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 C )。

A、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间接故意
D、过于自信的过失
7、犯罪既遂的类型有( ABCD )。

A、行为犯
B、危险犯
C、结果犯
D、举动犯
8、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

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A )。

A、想象竞合犯
B、法规竞合
C、结合犯
D、吸收犯
9、管制的执行机关是( D )。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劳改机关
D、公安机关
10、吴某因犯故意伤害罪、侵占罪,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3年、罚金1万元。

决定执行的刑罚时,应当采取( D )。

A、吸收原则
B、限制加重原则和并科原则
C、吸收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
D、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犯罪客体
2、犯罪中止
3、剥夺政治权利
4、数罪并罚
5、刑罚执行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

2、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3、简述一般自首的概念及其成立条件。

五、案例分析(16分)
案情:
徐某某,男,1984年10月21日出生,聋哑人,学生。

徐某某是家中的独生子,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逃学旷课,甚至与校外一些“混混”建立了关系。

2000年9月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