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代表人物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1)理解即是翻译:领悟一种意义便是翻译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就其实际过程来看,任何一个交流 行为都隐含着翻译活动,他的“理解即翻译”论断的阐释 学意义在于指出了阐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理解和阐释问 题即是译者最关注的根本问题。 (2)翻译的四个步骤 乔治·斯坦纳指出,翻译并不是“意义”简单复制的 过程,而是有“人”这一主体参与的过程,即译者的主体 性。
2.海德格尔阐释学翻译观
1)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反对一字一译,对号入座的 译法,认为翻译的关键在于表达词语后的“道说”,而“道说” 是无法通过字面的直译传达的。 2)区分了“翻译translation”和“转渡transfer”。 3)他认为每种翻译都是解释,而所有的解释是翻译。他把 “解释”与“翻译”等同起来。 4)他认为,理解受到历史和语言的双重影响。 5)准确的翻译还受缚于母语的前结构。 6)他倡导在翻译中以本意在先、审视词语的源流、重视被遮 蔽的思想。
二、理论特点
1、将阐释概念扩大,认为翻译,乃至语言研究都是阐 释过程。强调原文理解的普遍性与历史性。 2、广阔的研究视野,翻译研究涉及功能学、文化学、 比较文学、哲学、社会学;研究对象涉及口译与笔译、 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 3、将翻译视为一门艺术,而非科学。
三、代表人物、作品及其理论内容提一步一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1)中世纪的古典阐释学: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以及一些 宗教、文学经典著作的解释。 2)认识论和方法论阐释学(18世纪):阐释所有文本,以 语法阐释、心理阐释为方法,强调阐释的客观性、能动性 和辩证法的一门特殊学科。
3)本体论(现代)阐释学:人类自身的历史的哲学阐释, 揭示了理解的相对性与历史性,批评了传统的阐释存在的 非历史性主义倾向,提高了人们对理解的自觉地反思水平。
狄尔泰和伽达默尔阐释学
对狄尔泰“精神科学整体重构”的认识我们知道,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是现代诠释学的创立人。
而狄尔泰作为其理论的系统研究者,他的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把诠释学发展成所有精神科学的一般方法论基础。
狄尔泰在他的著作《精神科学导论》将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他将诸如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称是因为这些学科具有某种共性,即都涉及人的精神活动和社会行为,并且指望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它们。
理解-精神科学的根本方法及其原理狄尔泰指出:“理解和解释是应用于精神科学的方法。
他认为“理解是对以往的形式存在的主我的重新发现”。
通过理解,过去在当代被重新体验,历史生命经过重构不断绽放出新的意义,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也有了更新的视域。
他的精神科学建立在体验(生命)、表达和理解这三者的关系之上。
“精神科学的发展既取决于体验的深度,同时又取决于对精神客观化理解的加深和从生命表达中将精神内容越来越完全地提炼出来。
”理解以体验为前提条件,人们只有通过生命表达把体验到的东西表现出来,才能进行理解。
生命和生活体验是理解社会历史世界的源泉,狄尔泰指出仅仅通过内省我们不能认识自己,只有我们所进行的生命表达对他人产生影响,才能学会理解自己。
我们对历史生命的理解都是建立在表达和被表达者的关系上。
生命-建构精神科学认识出发点在狄尔泰那里,人类成为精神科学的主题。
人是历史的生命,所以人在研究历史的同时也在创造历史。
人类精神只能理解它所创造的东西,所以精神科学的发展建立在体验的加深和理解的拓宽之上。
这样,生命和精神科学在狄尔泰那里内在地联系起来。
他的精神科学理论体现了他的历史主义精神。
他的历史主义在于揭示人的历史知识何以可能的条件,最终他用诠释学为精神科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狄尔泰,在他那里,认识无需思考就与生命体验结合在一起。
反思性是生命所固有的。
个体反思他的生命活动,表现为领会实在、感受各种价值、实现各种目标。
这就要求个体通过在历史脉络中的生命体验去检验生命和各种事物所具有的价值。
翻译的阐释学派
⑥以任何方式进行的语内语际的交流都是一种翻译;
⑦无论是语内还是语际,人交往的实质就是翻译研 究翻译就是研究语言。
⑧斯坦纳还详尽地分析了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障 碍;
Ⅰ、语际翻译的障碍在于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不 同,要经过解释性地移植这一信息才能跨越语言文 化的障碍;
2)视界融合的过程也是视界碰撞的过程,这一过 程不是用一种视界代替另一种视界,而是必定同时 包括两者的差异和交互作用。视界融合是建立在差 异基础上的融合。
3、“效果历史”是伽达默尔三大哲学阐释学的 第三个基本原则。
1)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是历史的存在,文本的意 义是和理解者一起处于不断形成过细横之中,伽达 默尔将这种过程历史称为“效果历史”
3、他看到了人类在语言自由和语言制约之间的辨 证关系:一方面,每个人的思想概念的形成、说 话人的智能和想象等都受到所说语言的制约,另 一方面,凡是思想自由、智能独立的人都能创造 语言;
4、他从阐释学的观点切入了翻译和翻译中的诸多 问题。
阐释学翻译模式与斯坦纳
一、斯坦纳的代表作《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 面观》
人类的世界经验,通过强调理解的普遍性,确立 ຫໍສະໝຸດ 阐释学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与独立地位.
1、理解的历史性是伽达默尔哲学的第一位原则
1)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作为理解者的人 和理解的对象—文本,都是历史的存在,都处于历 史的发展演变之中。
2)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理解的偏见,包括误读现 象。
由于理解的历史性,对过去文本产生偏见是一 种普遍现象,而且偏见本身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创造 力的表现。理解主体不同的历史背景使他们具有不 同的价值观,从而生成不同的偏见,进而在翻译中 做出不同的选择,书写出不同的译本。每一次翻译 却注定要成为一新事物,这也是翻译创造性的表现。
文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理论知识点整理文学理论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论解析和批评,揭示其内涵与艺术特点。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文学理论知识点整理,供参考。
1.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关注文本的内部结构和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文学作品是由符号系统构成的。
代表人物有塞米奥特、巴赫金、巴特等。
2.生成派理论:生成派理论强调作品创作过程中的非意识的因素对作品的影响,认为作品的创作是一个潜意识的生成过程。
代表人物有福柯、昆德拉、德里达等。
3.传统批评理论:传统批评主要关注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容,强调对古典作品的传承和保护。
代表人物有约翰逊、托马斯、列维斯托克等。
4.阐释学理论:阐释学强调读者的主观阐释和解读过程,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构建的。
代表人物有里卡尔、布鲁克斯、费希特等。
5.后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否定了一切宏大的叙事和定义,关注语言的多样性和后现代社会的碎片化特征。
代表人物有巴特、福柯、德里达等。
6.社会历史主义理论:社会历史主义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关注文本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代表人物有威廉·髙明、格拉姆斯基、詹姆斯恩斯特等。
7.叙事理论:叙事理论关注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研究叙述者与叙述之间的关系。
代表人物有杰拉尔德·格诺斯、克里斯多夫·布雷特、托尔斯泰等。
8.意象主义理论:意象主义强调通过感知和意象表达作家内心的情感和思绪。
代表人物有波德莫、福楼拜、莫泊桑等。
9.形式主义理论:形式主义关注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自足性。
代表人物有修正主义、达尔、修兹基等。
10.象征主义理论:象征主义认为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象征、暗示的方式表达情感和主题。
代表人物有马拉美、曼德尔斯坦等。
以上仅为部分文学理论知识点的简要介绍,每个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对于文学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来说,了解和掌握不同的文学理论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深化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翻译的阐释学派
翻译的阐释学派一、阐释学派翻译观:1、译者不是消极地接受文本,而是积极地创造文本的过程2、强调翻译和理解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对理解的作用及方式进行不同的阐述;二、施莱尔马赫:1、翻译的两个途径译者可以“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以作者为中心。
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以译文读者为中心。
2、首次提出翻译应区别口译与笔译。
区分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
前者是指文学作品和自然科学的翻译,后者指的是实用性的翻译;三、阐释学翻译模式与斯坦纳1、代表作《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面观》2、主要观点:理解即是翻译3、阐释学的翻译步骤:信任、攻占、吸纳、补偿「即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将个人的生活经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了原文,使翻译变成了对原文的再创造。
翻译的结构学派♦解构主义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全幵放式的批判理论,它以解释哲学作为哲学基础,主张多元性地看问题,旨在打破结构的封闭性,颠覆二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解构学派翻译理论强调消除传统的翻译忠实观,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比较著名的学者有德里达、本雅明、韦努蒂等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1、翻译的性质、作用1)德里达认为,翻译应该重新定义。
即翻译不仅仅只定义为掌握某种内容的跨越活动,同时更主要的是为“播散”和“逃遁” (escape)等跨越时间场所提供论坛(forum)。
2)他的翻译思想是假设不存在共核和深层结构,将自己的解构理论建立在非等同、非对等和不可传达的基础之上。
3)他认为,翻译是不断修改或推迟原文的过程以置换原文c他对翻译的定义是:翻译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一种文本对另一种文本有调节的转换。
(翻译的性质)4)德里达认为,各种语言在语义、句法和语音的差异上造成各不相同的表意方式,通过翻译我们对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各语言的特定表达方式可以达到更深刻和更准确的认识。
(翻译的作用)5)因此,翻译的目的,不是“求同”,而是“存异”。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是一种对于人类存在与意义的探索和解释。
伽达默尔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基于自我感知和思维的能力,而这种自我感知和思维能力使得人类具有了超越其他物种的独特性。
在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中,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通过思考和意识来实现的。
只有当我们思考、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才能真正地存在于世界之中。
换句话说,意识是我们存在的基础,也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媒介。
伽达默尔进一步指出,意识不仅仅是我们思考和思维的工具,它还是我们与世界进行沟通和理解的媒介。
通过意识,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世界的各种现象和事物。
意识使得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与世界进行交流和互动。
在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中,他还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自由的,我们的本质是通过我们的存在来定义的。
也就是说,我们不是被预定或限制在某种本质中,而是通过我们的存在来决定我们自己的本质。
我们的行为和选择决定了我们的本质,而不是反过来。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和责任。
他认为,我们的存在是自由的,我们有责任为自己的存在负责。
我们的行为和选择不仅影响着我们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也影响着他人和整个世界。
因此,我们应该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存在,并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总的来说,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是一种对人类存在与意义的深入思考和解释。
他通过强调意识和自由的重要性,提出了人类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在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中,我们不仅是被动地存在于世界之中,而是通过我们的思考和选择,积极地创造和定义我们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 阐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海德格尔阐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当代哲学界。
其中,阐释学是海德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
阐释学强调理解的重要性,提倡对存在的深刻思考和解释。
海德格尔认为,理解和解释不仅是思维活动,也是存在本身的一种表现。
因此,阐释学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海德格尔的生平以及阐释学的概念,探讨阐释学在哲学中的地位,并展望阐释学的发展前景。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呈现海德格尔的阐释学。
第一部分将是引言部分,主要概述海德格尔的阐释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并介绍文章的结构。
第二部分将深入探讨海德格尔的生平,介绍他的思想背景和哲学观点,以及他对阐释学的理解和贡献。
第三部分将着重讨论阐释学的概念,探讨其在哲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在结论部分,将对海德格尔的阐释学思想进行总结,探讨阐释学在当代哲学中的启示,并展望阐释学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这样的结构,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海德格尔的阐释学,以及其对哲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海德格尔的阐释学思想,通过对其生平、阐释学的概念以及在哲学领域中的地位进行全面分析和阐释,希望能够呈现出海德格尔阐释学的核心理念和哲学思想。
同时,通过对海德格尔阐释学的研究,探讨其对当代哲学的启示,以及展望阐释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对阐释学的深入理解和思考,促进阐释学在哲学领域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2.正文2.1 海德格尔的生平: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生于1889年,逝世于1976年。
他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小村庄,并在弗赖堡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
他后来前往弗赖堡大学任教,并在那里开始发展出他独特的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他曾在一战中服役于军队,并受到这段经历的深刻影响。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关于理解、
《异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L’ epreuve de l’e tranger, culture et traduction dans l’Allemagne romantique ,1984)——以“异的考验”为主 线,对路德以来的德国译事、译论进行了考古式的挖掘和 梳理
阐释学的发展史经历了两次重要突破。
第一次是在18~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宗教哲学家施莱 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1768—1834)在融合不 同领域的阐释学思想的基础上,通过语法的解释和心理 学的解释将古典解释学系统化,形成了具有普遍方法论 特征的阐释学(general Hermeneutics)。德国生命哲学家狄 尔泰(Wilhelm Dilthey, 1833--1911)从“历史理性批判” 纲领出发,使阐释学在成为一门独立的哲学的道路上又 跨了一大步。这一时期的阐释学基本上还是一种作为方 法论和认识论的客观主义的解释学。这个时期的阐释学 都是在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架构下发展,都把重建文本和
翻译与阐释学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语言是理解本身 得以进行的普遍媒介,理解的进行方式就是解释,翻 译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周旋,因此可以看作阐释学 最具代表性的范例。
1813年,施莱尔马赫的论文,“论翻译与方法” (Uber die verschiedenen Methoden des Ubersetzens),以阐释学的角度论述了翻译与理解的 密切关系,从理论上探讨了翻译的原则和途径,指出 翻译可以采取两种途径:译者不打扰原作者,带读者 靠近作者,或者尽量不打扰读者,使作者靠近读者。 论文对笔译与口译活动、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都加以 区分并进行阐述,在西方翻译理论史上影响深远。
公共阐释还是社会阐释—张江与约翰 汤普森的对话
公共阐释还是社会阐释——张江与约翰·汤普森的对话一、引言:介绍张江和约翰·汤普森的学术背景和关注点,阐述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公共阐释和社会阐释的基本概念:解释公共阐释和社会阐释的概念和区别。
三、张江对公共阐释的阐述:介绍张江对公共阐释的理论框架和主要观点。
四、约翰·汤普森对社会阐释的阐述:介绍约翰·汤普森对社会阐释的理论框架和主要观点。
五、公共阐释还是社会阐释:对张江和约翰·汤普森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两种阐释理论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六、结论:对公共阐释和社会阐释进行总结和评价,同时提出对阐释学理论研究的建议。
引言张江和约翰·汤普森是阐释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对于公共阐释和社会阐释的理论探讨在阐释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张江和约翰·汤普森对于公共阐释和社会阐释的不同理解和阐述,并分析两种理论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公共阐释和社会阐释的基本概念公共阐释和社会阐释是阐释学中的两种阐释理论。
公共阐释是指通过公共的推断、论证和协商,以实现共识和理解为目的的阐释理论。
这种阐释理论主要强调了共同推断和协商的功效,认为实现共识和理解是阐释的主要目的,而在共同理解的基础上实现语言的流畅和有效。
公共阐释理论在民主政治和社会正义等领域应用广泛。
另一方面,社会阐释是指通过对话、互动和批判性分析,以实现社会批判为目的的阐释理论。
这种阐释理论主要强调文化、历史、权力和社会结构等因素对于阐释的影响,强调理解过程中的背景和语境。
社会阐释理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批判性分析,揭示深层次的权力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和偏见,达到社会改革和变革的目的。
张江对公共阐释的阐述张江是中国当代阐释学的重要代表,他提出了以公共阐释为核心的阐释学理论,认为公共性是阐释过程的重要维度之一。
他主张阐释过程应该通过公共性实现新的信息、新的知识和新的创造性问题的出现和解决,从而创造新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阐释学发展阶段的文本意义观
阐释学发展阶段的文本意义观一、引言当今译界在经历了语文学范式和结构主义范式的研究阶段后,进入了后结构主义范式的研究阶段,翻译也从作者中心论转移到了译者中心论。
译者走出了原文文本的小天地,走进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
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我们也看到在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否定原文意义,认为意义在读者理解中产生或由读者赋予的现象。
在译界,出现了翻译是改写、操纵或征服的看法。
翻译好像挣脱了原文的束缚,在译者的阐释里渐行渐远。
我们耳边也会响起这样的声音:"根本就不存在文本原义这样的东西 ","(文本)只是一次'野餐'会:作者带去语词,而由读者带去意义 . "那么,究竟有没有原文意义存在? 如果原文意义存在,是什么呢? 阐释学,这门关于意义的理解和阐释的学科应该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阐释学主要发展阶段的文本意义观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阐释学经历了四个阶段:传统阐释学,包括局部阐释学和一般阐释学;现代阐释学,包括哲学阐释学和后现代主义阐释学。
虽然不同发展阶段的阐释学理论都视理解为研究对象,但它们对作为理解对象的文本及文本意义的看法是不同的。
局部阐释学主要针对宗教和法律文本进行阐释,在阐释《圣经》时,认为意义就是神意。
一般阐释学的代表人物是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
施莱尔马赫把阐释学的对象拓展为一切文字文本,力图制定适用一切文本理解的一般方法论原则。
他认为把握文本意义意味着把握作者意图。
为此提出了两种释义方法:语法释义和心理释义。
他认识到由于时间距离,文本的词义发生变化,而且词义本身也有不确定性的特点,所以要用语法释义确定词语的真正含义。
他还提出了个别与整体的阐释学循环,认为文本中的个别词义要根据其周围词义来确定。
这一方法即使在当今也有其积极意义,不过相对于这种语法释义,施莱尔马赫更强调的是心理释义。
认为语词虽然传达思想,但由于语言自身的局限性,无法传达作者丰富的思想内涵及潜意识的欲说之言。
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
阐释学、接受美学影响下的翻译观•I. 阐释学,又称解释学,或诠释学(hermene utics)•广义:指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
涉及哲学、语言学、文学、文献学、历史学、宗教、艺术、神话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等问题。
既是—门边缘学科和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又是一种哲学思潮。
•狭义:指局部解释学、一般解释学、哲学解释学等分支、学派。
•现代解释学的开创者是20世纪的德国哲学家M.海德格尔•50年代末德国哲学家H.-G.加达默尔把海德格尔的本体论与古典解释学结合起来,使哲学解释学成为一个专门的哲学学派•另外两位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宗教解释学者R.K.B.鲍尔特曼(1884~1976)和意大利"解释学理论"的研究者E.贝蒂••1. 海德格尔的“前理解”:•由―先有‖(Vorhabe)、―先见‖(Vorsich t) 、―先识‖(有的译为―先设‖,Vorgrif f)三部分构成。
•―先有‖是指预先已有的文化习惯,包括理解主体所处的风俗、传统等。
对于译者:指译者特有的社会和思想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心理结构,这些会对译者理解原文产生影响。
•―先见‖指的是预先已有的概念系统,大体包括理解主体所具有的知识结构。
•―先识‖指的是对理解对象预先的假设、构想。
•汉斯一格奥尔格·伽达默尔:•1)“前见”:被特定的历史、文化、语言所浸染, 根本无法自由选择或摆脱历史文化通过语言对自身的预先占有。
(与海德格尔的―前理解‖一致)•通俗地讲,就是理解者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融有个人在此之前所形成的知识、观点、情趣等要素,每个理解者自身所具有的前见不同, 造成他们理解对象时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展现出不同的风格,暗示了文本意义多元化理解的可能。
••2)“合法偏见”:他从海德格尔的前结构观念出发,认为―我的前见出自我的偏颇‖,没有―偏颇‖,没有理解的前结构,理解是不可能发生的。
海德格尔 阐释学
海德格尔阐释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理论和观点,其中包括阐释学(Hermeneutics)。
阐释学是海德格尔的一个重要学说,它探讨了人类对世界和存在的理解方式,以及人们如何解释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是一种解释的存在。
我们通过解释来理解世界和感知存在,并通过语言和符号来表达和沟通自己的理解。
阐释学成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方法,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意义和真相。
海德格尔认为,阐释学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和教育的方法,更是一种对存在和世界的解释方式,它涉及到人类对存在和现实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篇示例: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深刻的洞察力在哲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他的众多著作中,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被认为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阐释学是指对文本、符号和事物的理解和解释过程,通过分析和解释来揭示其内在的意义和真理。
海德格尔的阐释学主要体现在他对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独特理解上。
他强调存在者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是在世界中存在和生活。
海德格尔指出,人类对事物的理解和解释不仅仅是认知过程,更是对自身存在的一种体验和领悟。
在他看来,存在并不是一个客观的实在体,而是一种根本性的关系,存在者通过与世界的交流和沟通来建立自我和世界的联系。
海德格尔的阐释学还强调了对历史和传统的理解和解释。
他认为,人类存在和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延续和传承的过程,历史和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通过对历史的阐释和解释,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海德格尔的阐释学对当代哲学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领了一场对传统观念和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和反思。
他的思想深刻启示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根本方式,提出了一种超越传统哲学框架的新思路,为人类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视野和方向。
阐释社会学代表人物:韦伯人物简介
• 与马克思·韦伯、乔治·席勒等学者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
1894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柏林大学担任讲师
• 开始讲授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课程
• 对学术研究的独特见解使他逐渐成为社会学的领军人物
韦伯的学术生涯与成就
1920年至1928年在法兰克福大学担任社会学教
韦伯的政治观点与德国政治
韦伯的政治观点具有一定的保守主义色彩
• 反对过度的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思想
• 强调政治行为的理性化和制度化的重要性
韦伯的政治观点在德国政治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 对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批判
• 对纳粹政权的崛起表示了担忧,但并未完全反对
韦伯对现代民主制度的批判
韦伯认为现代民主制度存在一些问题
二战期间,韦伯的思想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 美国和英国的学者对韦伯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 韦伯的价值观念与理性化过程成为现代社会学的重要议题
⌛️
战后,韦伯的学术传承得到进一步发展
• 后世学者对韦伯的理论进行了批判和修正
• 韦伯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02
韦伯的社会学理论贡献
重要影响
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研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 为后来的宗教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
• 对宗教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韦伯的宗教伦理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韦伯的宗教伦理观强调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韦伯的宗教伦理观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 认为价值观念是影响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
• 为后来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
理解社会学方法与韦伯的贡献
turner的阐释学
Turner的阐释学引言在社会科学领域,阐释学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广泛应用于对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解读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英国学者弗雷德里克·J·Tu rn er提出的阐释学理论,解释其核心概念和重要观点。
背景弗雷德里克·J·Tur n er是20世纪中期英国知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他对社会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T u rn er的阐释学是他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主要探讨了符号、意义和文化的构建和解读。
符号与意义在T ur ne r的阐释学中,符号是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关键要素。
符号是各种可以被感知的事物,如文字、语言、行为、物品等,它们代表和传达着一定的意义。
T u rn er认为,符号是我们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的基础,它们与人们的经验、价值观和文化紧密相连。
文化的建构T u rn er进一步强调了符号的集体性和文化的建构。
他认为,符号和意义是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出来的。
通过社会交往和传播,人们将个体经验和观念转化为共同的符号系统和文化框架。
这种共同的文化构成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共同认知和行为规范。
主观解释和客观实在T u rn er的阐释学关注个体和群体对符号和意义进行解释的过程。
他认为,主观解释是人们对经验和符号进行理解和解读的个体过程。
而客观实在则是符号本身所携带的意义和符号所代表的现实世界。
通过主观解释和客观实在的对话,人们构建起对世界的共同理解和认知。
阐释的层次T u rn er将阐释分为三个层次:表层阐释、深层阐释和最终阐释。
表层阐释是对符号表面意义的解读,通常是基于共享的文化背景和传统的理解。
深层阐释则涉及到符号背后的潜在意义和隐含的象征,需要对符号和文化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最终阐释是对符号和意义进行综合和终极的理解,通常基于多种资源和背景知识的融合。
阐释与权力T u rn er的阐释学强调了阐释的权力维度。
他认为,实施阐释的过程中,权力关系会对阐释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阐释学派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当代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之一,不列颠学会会员。
1929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以德语、法语、英语为母语。
先后在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
曾任《经济学人》杂志编辑,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日内瓦大学等知名学府,教授比较文学课程。
研究领域涉及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并提出了重要的“翻译四步骤”理论。
斯坦纳著作等身,主要作品包括:《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悲剧之死》、《巴别塔之后》、《马丁·海德格尔》、《何谓比较文学》等。
2007年,获得阿方索·雷耶斯国际奖。
在方法论的意义上,阐释学大致可以划分为传统阐释学和现代阐释学。
前者指的是由施莱尔马赫、狄尔泰、E•贝蒂和E•D•赫希等人所沿用的阐释路线,目的是达到对文本所表明的人的心理的一种理解,寻求所谓普遍的、有效的阐释;后者则是一种可追溯到尼采,经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而发展起来的另一种阐释方式,是一种所谓“否定性”的阐释学,它设定的出发点恰恰就是普遍的、有效的阐释是靠不住的。
1975年出版《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被西方学术界称为“里程碑式的著作”、“18世纪以来首部系统研究翻译理论和过程的著作”,为斯坦纳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斯坦纳认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就是一个翻译的过程,翻译是语言的属性之一。
“理解即翻译”是该书提出的引人注目的观点。
不论语内还是语际,人类的交流都等同与翻译,翻译因此被赋予更宽泛的意义。
巴别塔(希伯来语:לדגמלבבMigdal Bavel;也译作巴贝尔塔、巴比伦塔),巴别在希伯来语中有“变乱”之意。
[1]据《圣经·创世记》第11章记载,是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
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
文学阐释学
艺术性分析
1.艺术本体论 :作品因为“我们”的介入而成 为一个无限开放的及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物; 我们阅读作品,使它们存在并放大,它们因 此也显示我们的存在。 2.游戏、象征、节庆:游戏是作品的存在方式, 表现自我,消除紧张;象征表现了文本的多 重性和多义性;节庆让我们驻足地观赏艺术 品,艺术品就显得更生动、更丰富多彩、更 具有丰厚的意蕴。
对文学阐释学的评价
• 成就: 1、理解是事物本身就存在着的一种理解的行 为结构,是世界敞开和显现的一种方式。 2、阐释学本质上呈现出人类内部的关系学, 世界不仅需要认识和改造,还需要阐释。 • 缺憾: 1、过于强调“此在”和文学的生命价值,贬 斥社会价值;2、过于表现阐释者的主体精 神,对文本的内在结构研究不足。
文学阐释学
——阐释学循环、前理解、理解
发展概况
• 阐释学或译为解释学、诠释学、解经学,亦 称为“赫尔墨斯之学”。弗里德利希· 施莱尔 马赫(德):“哪里有误解,哪里就有阐释 学。” • 解释学源于古希腊。近代德国哲学家施莱尔 马赫使解释学成为一门哲学。现代解释学是 在传统的基础上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开 始酝酿,而在六十年代正式形成的。其诞生 地在德国,奠基人是海德格尔。
现代阐释学奠基人:海德格尔
• 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和 美学家,其思想包含现 象学、阐释学和存在主 义等成分。现代阐释学 的奠基人。代表作《存 在与时间》《荷尔德林 诗的阐释》《人,诗意 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 《诗· 语· 思》等。
海பைடு நூலகம்格尔夫妇
阐释学的主要代表:伽达默尔
• 伽达默尔(19002002)德国当代哲 学家、美学家,现代 哲学解释学和解释学 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 代表之一。代表作有 《真理与方法》《柏 拉图与诗人》《歌德 与哲学》等
《斯坦纳与阐释学派》课件
02
斯坦纳的阐释理论
斯坦纳阐释理论的来源与形成
19世纪欧洲语言学和文学研究背景
01
随着语言学和文学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文本意义的解
读,这为斯坦纳阐释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学术背景。
传统阐释方法的局限性
02
传统阐释方法过于主观,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无法准确揭示
文本的真正意义,这促使斯坦纳寻求新的阐释方法。
的内涵和意义。
艺术史研究方法
斯坦纳阐释理论强调跨学科的研 究方法,将艺术史与其他学科如 历史、文化、社会等相结合,拓 宽了艺术史研究的视野和方法。
艺术史实践
在艺术史实践中,该理论注重对 艺术作品的全面研究和评价,通 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 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推动艺术
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斯坦纳阐释理论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深远影响。
斯坦纳还涉猎语言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发表 03 了大量学术著作,成为阐释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之一。
阐释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01 阐释学派起源于德国,最初是对《圣经》的解读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02 该学派强调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注重探究作者意 图和文本意义,对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产生 了广泛影响。
文本意义
该理论重视对文本意义的挖掘,鼓励深入研究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 和意义。
阐释者的角色
斯坦纳阐释理论强调阐释者的主观性和创造性,为当代阐释学研究 提供了新的视角。
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
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斯坦纳与阐释学派的理论,挖掘其更深 层次的价值和意义。
拓展应用
将该理论应用于更多领域和学科,拓展其应用范围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施莱尔马赫
全名:弗里德里希·丹尼尔·恩斯特·施莱尔马赫
(1768年11月21日—183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新教神学家,生于布雷斯(Breslau,今属波兰)。
他曾在哈利大学(Halle)学习,受康德哲学的深刻影响;其间又受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
施莱尔马赫作为诠释学之父的重新发现,还要归功于当代诠释学大师伽达默尔及其弟子基默勒。
前者阐发了他在诠释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后者于1958年整理并出版了他的全部手稿,使其学说在他逝世120多年后第一次得以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二.狄尔泰
威廉·狄尔泰(WilhelmDilthey,1833年11月19日-1911年10月1日),德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
狄尔泰在学生时代就对施莱尔马赫发生兴趣,可以说,他是从施莱尔马赫开始接触到解释学的,并由此而成为大家。
当代学者常称狄尔泰为人文科学中的牛顿。
当代解释学的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在狄尔泰的思想中找到源头。
狄尔泰的一生,都在力求建立一门作为精神科学认识论的解释学,他的解释学的基础是精神科学和自然科学在知识性质上,认识方法上的本质的区别。
三.伽达默尔
全名: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1900年2月11日-2002年3月13日),德国哲学家,1960年以出版著作《真理与方法》闻名于世。
他对诠释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哲学精神和人生实践统一在这样一个问题上:对话和理解如果可能是此在的一种存在方式。
他的一生都在研究对话和理解,他的教学和著述也都是在与听众的对话中展开的。
名言:真正的经验就是这样一种使人类认识到自身有限性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