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爆发性1型糖尿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爆发性1型糖尿病

爆发性1型糖尿病是近年来提出的1型糖尿病的新亚型,暂归为特发性1型糖尿病(1B型)。其特点为急性起病,胰岛β细胞功能短时间内严重破坏,病情凶险,预后极差,病死率较高。现就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及發病机制、临床表现特点、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进行综述。

标签:爆发性1型糖尿病;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功能;C肽

1型糖尿病是以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性疾病。2008年ADA的糖尿病分类标准中,1型糖尿病分为自身免疫性(1A型)和特发性(1B型)。爆发性1型糖尿病以起病急骤、代谢紊乱严重、胰酶升高并缺乏糖尿病相关抗体为特征,属于1B型糖尿病。于2000年日本imagawa等[1]首先发现并加以研究,后我国及东南亚都有相继报道。现就爆发性1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特点、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进行综述如下。

1 流行病学

爆发性1型糖尿病确切的患病情况尚不清楚,黄种人的发病率高于白种人。在日本报道占1型糖尿病的15%~20%,而且有季节性发病的特点,以5~6月份发病率最高[2]。我国目前各地均有病例报告,发病率占1型糖尿病的2.7%~10%,且患者起病年龄显著高于经典1型糖尿病,平均(27.89±7.46)岁。韩国首尔的一项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新发1型糖尿病患者中爆发性1型糖尿病所占比例为7.1%。而>18岁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为30.4%[3]。美国土著人及高加索人中迄今为止未见到该病例的报道。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爆发性1型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并不清楚。现在普遍认为遗传易感性、自身免疫、病毒感染及妊娠可能与发病有关:①1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被认为是有多基因控制的,其中以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Ⅱ影响最大。Nakanish等研究证实HLA-A24、QOA1*03、DR9三者同时出现是β细胞完全丧失的独立危险因子,可致爆发性起病和早期胰岛β细胞完全破坏[4]。②爆发性1型糖尿病起病时虽然胰岛自身抗体阴性,但后来发现在该类患者中有GAD-Ab 转阳、胰岛炎以及外周血DAD反应性T细胞增多,提示至少部分患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③大部分爆发性1型糖尿病发病前2 w有前驱感染病史,有报道称在爆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分离出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5],提示病毒感染可能与发病有关。④另外有研究证实几乎所有在妊娠期间初发的1型糖尿病均为爆发性1型糖尿病,且与妊娠无关的生育年龄爆发性1型糖尿病相比较,症状更重,预后更差[2]。

3 临床特点

爆发性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①大多数患者在起病前2 w有前驱感染病史,感冒症状占71.7%,腹部症状占72.5%[6]。②发病急骤:“三多一少”症状明显,且进展迅速,一般在1 w左右就发展为酮症酸中毒。③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分离,血糖一般空腹>16 mmmol/l,餐后>30 mmol/l,而糖化血红蛋白一般16 mmol/l,糖化血红蛋白<8.5%;③起病时空腹C肽水平<0.1 nmmol/l,刺激后(胰升血糖素或餐后)C肽水平<0.17 nmmol/l;可合并有胰腺外分泌受损,血清胰酶升高,但胰腺超声无异常;胰岛相关抗体阴性;发生在妊娠或分娩后。

5 治疗及预后

爆发性1型糖尿病起病前无糖尿病史,临床表现多样,就诊时多以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其他系统症状首诊,多收治在非内分泌专科,容易被接诊医生忽视。有待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一旦确诊爆发性1型糖尿病,须争分夺秒按照酮症酸中毒进行抢救治疗,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状况、脱水情况等临床表现;还需严密监测血糖、血酮、肝肾功、胰酶、肌酶等生化指标。待急性期过后改为皮下胰岛素治疗。该病胰岛功能极差,且呈不可逆损害,血糖波动大,控制困难。5年随访研究显示出现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高于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且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明显升高[8]。目前该病发病率较低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尚有不足,需要更进一步研究。临床医生需要特别的甄别此病,积极全面治疗,以防出现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ImagawaA,HanafusaT,MiyagawaJ,et all. A novel subtype of type 1 diabetes mcllitus characterized by a rapid onset and absence of diabetes related antibodies.Osaka IDDM Study Group[J].N.Engl J Med,2000,342(5):301-307.

[2]ImagawaA,HanafusaT,UchigataY,eatl.Fuminana type 1 diabetes-a nation wide survey in Japan[J].Diabetes Care,2003,26(8):2345-2352.

[3]Cho YM,,Kim JT,Ko KS,et al.Fulminant type diabetes in Korea:high prevalence amang patients with adult-onset type 1 diabetes[J]. Diaetatolagia,2007,50:2276-2279.

[4]NakanishK,InokoH,Combination of HLA-A24,QOA1*03 and DR9contributes to acute onset and early complete β-cell destruction in type 1 diabetes logjudinul study of residual β-cell function[J].diabetes,2006,55(6):1862-1868.

[5]ImagawaA,HanafusaT,UchigataY,et al. Different contribution of classⅡHLA infulminant and typical autoimmune type 1 diabetes mellifus[J].Diabetologia,2005,48(2):294-3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