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
二、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
1、外部动因 • 家庭的不良影响。主要包括来自于家长的
言行、家庭的文化气氛、家庭的教养态度 与方式等消极影响。
• 学校教育中的失误。主要有学校未能真正 将德育放在首位;学校德育生态环境不良; 德育的内容与方法陈旧,未能适应时代的 需要。
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 (二)社会环境 (三)班集体与同辈团体 (四)自身的智力水平
三、品德培养的方法
(一)道德认知的培养方法 1、言语说服: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以理服
人与以情动人 2、小组道德讨论 3、道德概念分析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方法
1、移情能力的培养 2、羞愧感
(三)道德行为的培养方法
• 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包括多元文化的 影响、物欲驱使下的社会风气、暴力、淫 秽等黄色书刊与音响制品、社会上的犯罪 团伙或不正当群体的引诱、学生群体亚文 化等。
2、内部动因 • 错误的道德观念 • 异常的情绪表现 • 明显的意志薄弱 • 不良的行为习惯 • 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二)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四)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
习惯 (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考研题
• 24.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 可以改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违反。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其道德判断所处的发 展阶段是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一、单项选择题1.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 )。
A.课堂管理 B.课堂纪律 C.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2.教师对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之为( )。
A.课堂管理 B.课堂纪律 C.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3.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称之为( )。
A.违纪行为 B.多动行为 C.问题行为 D.强迫行为4.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称之为( )。
A.课堂结构 B.教学结构 C.学习结构 D.班级结构5.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
A.群体压力 B.群体动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6.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之为( )。
A.群体气氛 B.群体压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7.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称之为( )。
A.服从 B.依从 C.从众 D.模仿8.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之为( )。
A.课堂规范 B.课堂气氛 C.课堂管理 D.课堂纪律9、课堂中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是()的结果。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10.以下()包括了结构的创设和体贴。
A、教师促成的纪律B、集体促成的纪律C、任务促成的纪律D、自我促成的纪律11.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形成()。
A、课堂管理B、课堂纪律C、课堂里的人际交往D、课堂气氛12.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13.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A.正式群体 B.联合群体 C.松散集体 D.集体14.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 )。
A.可用因素 B.微弱因素 C.重要因素 D.利弊兼有的因素15.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
教育心理学-第13章 学习动机
在操作条件反应理论中暗含的动机理论是强化说。
在斯金纳看来,操纵有机体行为之后的强化事件 可以引发和维持有机体的学习行为,因此他认为, 不必在强化之外去寻找有机体行为的原因,强化 理论足以解释有机体行为的原因。
强化论可以解释婴儿和低年级儿童的许多学习行 为的原因。
(3)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
在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力的时 候,教师可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因势利导地把 学生已有的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
2.通过归因训练或归因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和效能感
要提高学生对能力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就必 须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
教师还可以采用如下策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 我效能感:
其基本精神是:
– 领导者或教师首先要关心人的基本需要,使职工或学生 能温饱、有安全感和自尊感。
– 当这些基本需要适当满足以后,则应充分相信自己的职 工或学生。他们天生有学习、求知和实现自己价值的愿 望,关键是要善于引导,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节 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两个模型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时应注意两点:
– 第一,人的学习兴趣总是与人的能力密不可分的。 – 第二,所谓培养学生的兴趣主要指间接兴趣。
3.情绪与焦虑
教师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 第一,对于高焦虑的学生应尽量少给他们学习上的压力, 而对于低焦虑的学生应适当施加压力,使两者的唤醒趋 向于中等水平,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二、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一)激发与维持内源性动机的策略 内源性动机是源于兴趣、好奇心、成就的需要或
教育心理学第13章
典型真题分析:1.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注意、情感、意志、定势与思维等状态水平,可以将课堂气氛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 )三种。
(2007年)【评析】对抗的。
本题旨在考查课堂气氛的种类。
2.简述课堂有效管理的目标。
(2007年)【评析】(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2)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此题是对课堂管理的进一步考查。
同步训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
A.维持动机作用B.促进和维持功能C.思想教育作用D.培养纪律功能2.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
A.目的和内容B.共同语言C.深厚友谊D.约束力量3.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
A.最终结果B.中间环节C.目标D.最高阶段4.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 )。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B.只有小集团意义C.依赖兴趣的作用D.没有政治意义5.( )的研究表明,群体对个人活动起到促进作用,但有时群体也会对个体的活动起阻碍作用。
A.斯金纳B.阿特金森C.阿尔波特D.布卢姆6.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
A.群体压力B.群体动力C.群体凝聚力D.群体规范7.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之为( )。
A.课堂规范B.课堂气氛C.课堂管理D.课堂纪律8.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之为( )。
A.课堂管理B.课堂纪律C.课堂规范D.课堂控制9.( )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A.戴尔B.布鲁纳C.斯金纳D.勒温10.( )型的课堂气氛最有助于知识的学习。
A.集权B.权威C.教师主导D.民主11.下列教师促成的纪律属于结构的创设的是( )。
A.规定限制B.理解C.协助D.同情12.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
A.修养和处世方法B.身份和地位C.交往方式与方法D.需要满足的程度13.一般说来,群体问竞争的效果取决于( )。
教育心理学 课堂管理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一、课堂管理及其功能(一)课堂管理的含义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包括: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
1、课堂人际关系的管理:指的是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管理,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确立群体规范、营造和谐的同伴关系等;2、课堂环境管理:是指对课堂中的教学环境的管理,包括物理环境的安排、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等;3、课堂纪律管理:指的是课堂行为规范、准则的制订与实施,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等活动。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维持和发展的功能。
1、维持功能——课堂管理的基本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2、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里创设对教学起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课堂内个人和集体的合理需要,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3、发展功能:课堂管理本身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
二、课堂管理的目标课堂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积极的、由建设性的课堂环境(临时目标)和建设与完善课堂的自我管理系统(长期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沃尔福克(1993)指出要达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需要把课堂管理的目标分解为以下三个具体的目标:(一)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二)增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三)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三、现代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原则(一)了解学生的需要。
(二)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三)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
(四)建立课堂规范。
四、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表述(一) 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表述(二) 1、学校管理水平。
教育心理学 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品德的内化过程(冯忠良P420)
依从 认同 信奉
LORE
三、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大众传媒等 学校与集体 家庭 同伴 自身的智力水平
暴力的基础就是对生命的极端漠视,这是值得更 深探究的问题,其中也有与暴力文化相关联的部分。 现代影视作品在不断追求血腥场面极端真实、极其 刺激的同时,也使暴力虚拟化了,使人们产生了再 暴力的东西都与人类感受无关的错觉。如今孩子们 喜欢玩的电子游戏更夸大了这一点。现在的电子游 戏一般内容都是格斗、射击、打杀之类,在游戏中 可以尽情使用暴力,因为在虚拟的世界里没有真实 的受害者。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 从行为后果考虑问题:不能偷,抓住会坐牢。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是否对自己有利:应该偷,药剂师坏,不便宜。
2、习俗水平(9-15岁)
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 合社会的希望和要求: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按照“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求得比人的赞许。应该偷, 否则妻子会死,别人会骂他没良心。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2.联系: (1)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 论和道德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2)个人的品德及其行为表现 体现了社会道德的内容。
2、品德的构成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对于行动准则 的善恶及其意
义的认识
伴随道德认知而产生 的,对人的到的需要 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
的一种内心体验
二、科尔伯格(Kohlberg)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两难故事法
根据道德两难问题研究得到如下阶段: 1、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 第13章 学习的迁移)【圣才出品】
第13章学习的迁移一、名词解释1.学习迁移[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中山大学2011年考研]答: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其他活动的影响。
学习的迁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从迁移发生的学习类型或领域上看,迁移不仅发生在知识和动作技能的学习中,同样也发生在情感和态度的学习和形成中。
从迁移的方向而言,迁移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从迁移的影响效果方面看,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从迁移发生的方式和范围看,迁移又可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根据迁移的程度,可将迁移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
2.概括化理论[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考研]答:概括化理论是由贾德提出来的。
贾德以水中打靶的实验说明:原理、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是产生迁移的关键,对原理学习得越透彻,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迁移就越好。
亨得里克森等人在贾德的实验基础上,又进行了更为严格控制的实验,得到了类似的结论,而且指出,概括化的过程不是自动化的,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
二、选择题1.学生因“凹透镜”知识掌握不好而影响了“凸透镜”知识的学习。
这种迁移现象是()。
[2008年全国统考]A.纵向迁移B.横向迁移C.一般迁移D.普遍迁移【答案】B【解析】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般迁移又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凹透镜与凸透镜是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
2.形式训练说所涉及的迁移本质上是()。
[2009年全国统考]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C.特殊迁移D.一般迁移【答案】D【解析】A项,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B项,垂直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C项,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D项,一般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第十三章 教师心理
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21.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知
(五)小学生发展知识识22。.了解幼小和小初衔接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帮助小学生顺利过
渡的方法。
23.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24.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
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 坚持实践、 反思、 再实践、 再反思, 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 4. 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 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优化知 识结构, 提高文化素养; 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XNEC
维度
领域
基本要求
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三)教育教学 11.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12.引导小学
的态度与行为 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
神。
13.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四)个人修养 与行为
14.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15.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 16.善于自 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17.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18.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 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24.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
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三、 教师的职业素养
XNEC
维度
领域
基本要求
19.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教育心理学练习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一.单选题1.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的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
A.课堂纪律B.课堂管理C.课堂规范D.课堂控制2.()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A.群体规范B.群体凝聚力C.群体气氛D.人际关系3.注重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的教师领导风格称为()A.专制型领导B.参与式领导C.监督式领导D.放任型领导4.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A.集体、联合群体和松散群体B.联合群体、松散群体和集体C.松散集体、联合群体和集体D.松散群体、集体和联合群体5.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A.松散群体B.集体C.联合群体D.同化群体6.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
A.纪律约束B.方向C.方向和范围D.范围7.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之为()。
A.群体压力B.群体气氛C.群体规范D.群体凝聚力8.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是()。
A.有明显的情感色彩B.有明确的职责分工C.有固定编制D.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9.以下不属于正式群体特点的是()。
A.以兴趣爱好为纽带B.组织地位稳定C.有不成文的规范D.有自然涌现的领袖10.班级中能力强的学生常聚在一起,而能力差的则组成另一个群体,影响他们结为同伴群体的因素是()。
A.竞争性B.接近性C.相似性D.补偿性11.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华生 C.弗洛伊德 D.勒温12.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A. 群体压力B.群体凝聚力C.群体动力D.群体规范13.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
A.群体规范B.群体凝聚力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14.注重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的领导属于()。
A.民主式B.监督式C.参与式D.专制式15.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第十三章 心理治疗
6、升华:与置换有点类似,升华是把驱力(通常 是性驱力或攻击驱力)修饰成被接受的社会行为。 7、合理化:为了解释一次较差的表现,一次失 败或一种损失,人们可能找出借口来减轻焦虑 并减弱失望感 。 8、退行:退回到前面的发展阶段是退行,面对 压力时,个体可能运用以前是恰当的但现在却 不成熟的行为。 9、认同:通过采纳别人的特点,人们可以减轻 焦虑以及其他的负性情感。 10、理智化:感情问题不直接处理,而是间接地 通过抽象思想来处理 。
(二)心理治疗的简史
• 我国的《黄帝内经》曾指出,“精神不进,志 意不治,病乃不愈” • 古埃及和古希腊已经使用暗示疗法来治疗疾病 • 直至18世纪末,在法国医生皮奈尔(nnel)的积 极倡导下,心理治疗才开始得到发展。
重要的流派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流行麦斯麦(Mes— mer FA)的催眠疗法。 •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Freud S)创立的精 神分析疗法得到广泛传播。 • 20世纪50年代末,基于行为理论的行为疗法迅 速发展。 • 40~70年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 理论指导下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形成和发展。 • 70年代起,以认知理论为依据的认知疗法得到 快速发展,并逐渐与行为治疗结合,形成认知 行为疗法。
(三)行为疗法的应用
1.焦虑障碍 2.进食障碍 3.依赖障碍 4.性功能障碍 5.性定向障碍 6.冲动控制障碍 7.儿童行为障碍 8.身心疾病
三、 以人为中心疗法 (一)原理
• 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无条件 尊重 • 罗杰斯主要代表人物
(二)方法
1.无条件积极尊重与接纳 2.通情达理或设身处地的理解 3.真诚、和谐 真诚、和谐
• 行为疗法又称行为干预,是采用行为理 论中的经典条件反射或操作条件反射等 来减轻病人异常情绪或行为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 淡薄
如把违反纪律视为“英雄行为”, 把包庇同学的错误看作“讲义气”等等。 还有的学生接受了社会上腐朽反动的价 值观,认为“助人为乐”是“傻瓜”, 把“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看成是天经 地义的事。
2.缺乏道德情感或情感异常
品德不良的学生缺乏道德情感,他们往 往是爱憎不分,好恶颠倒。例如,认为给他 一点便宜的人是“好人”,认为严格要求和 管束他的人可恶。他们既自卑,又自尊,往 往自己瞧不起自己,又不允许别人蔑视他们, 所以你越是管教他们,他们就认为你是歧视 他们,就越反感,就越和你有对立情绪。
四、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一)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道德行为的 必要条件。一般说,道德动机和行为的 效果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由于有的学生 不善于组织自己的行为,没有掌握好一 定的行为方式,有时就不能取得预期的 效果,甚至出现好心干错事的情况。学 生年龄越小,行为方式的指导越是必要。
三、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
1.让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观念和榜样,激发 意志锻炼的自觉性 教师应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英雄模范 人物的事迹,科学家的传记、跨世纪的人才, 或请优秀学生谈他们自己锻炼道德意志的体 会和收获。通过这些生动的范例,可以强化 学生对锻炼道德意志意义的认识,并可以模 仿榜样,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锻炼道德意 志。
3.明显的意志薄弱与畸形的意志发展
例如,有的学生明知打架、偷窃等行为 是错误的,但是由于意志薄弱,经受不住不 良诱因的影响,使正确的认识不能见诸于行 动,所以“明知故犯”,常常不能克制自己 这些行为。 有的学生行为盲目,缺乏自觉性;有的 是好奇心强,越是神秘的东西,越想试探一 下;有的喜欢模仿,特别是盲目模仿消极的 东西;有的是缺乏主见为他人行为所左右等 等。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教材精讲】(学习迁移)【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学习迁移【学习目标】1.理解学习迁移的内涵与实质。
2.了解迁移的主要类型及划分依据。
3.理解迁移在能力与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4.了解有关迁移的代表性理论,辨析不同理论间的分歧。
5.理解迁移发生的宏观机制与微观机制。
6.掌握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7.掌握迁移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其实质是经验的整合。
理解:影响可以是先前对后继;也可以是后继对先前。
既包括积极影响,也包括消极影响。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迁移的种类1.从结果上看:正迁移vs负迁移正迁移是一种学习能促进另一种学习。
例如:学生掌握了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V = 1/3SH,就有助于学习三棱锥、四棱锥的计算方法。
负迁移是一种学习阻碍和干扰了另一种学习。
例如:学会骑两轮车后再学骑三轮车。
2.从产生的情景看:横向迁移vs纵向迁移横向迁移是指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似的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
纵向迁移是指不同难度、不同概括性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3.从迁移产生的方向看:顺向迁移vs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4.从内容上看:一般性迁移vs特殊性迁移特殊迁移是指某一领域的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直接的、特殊的适应性。
一般性迁移是通常表现为原理原则的迁移,有时在两个看起来不相同的学习内容中也有发生,或表现出态度的迁移。
5.自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所进行的划分。
自迁移:个体能迁移到表面特征与结构特征都基本相同的其他情境中。
近迁移:能迁移到表面特征与结构特征都相似的其他学习情境中。
同一学科内的学习之间的迁移。
远迁移:能迁移到表面特征不相似,但结构特征相似的其他学习情境中,则属于远迁移。
校内学习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校外的实际生活中去。
三、学习迁移的作用1.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第十三章-认知行为疗法
编辑版pppt
22
(2)识别认知性错误
所谓认知性错误即指求助者在概念和 抽象性上常犯的错误。如任意的推断,过 分概括化,“全或无”的思维等等。
比较明显的错误有:“为了快乐,我 必须健康!”,“如果没有丈夫,我就是 一个没有感情的人”等。
编辑版pppt
23
(3)真实性验证 严格设计的行为模式或情境中对这一假设 进行验证。认识到他原有的观念是不符合实际 的,并能自觉加以改变。
编辑版pppt
3
认知疗法是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 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 知重建最为关键在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 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
编辑版pppt
4
认知行为治疗包括下列3个类型
(1)认知重建方法:包括理性情绪治疗、 自我指导训练和认知治疗。
病因假设:不适当或错误的思维、思维方 式与信念。
编辑版pppt
42
A是引起个体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 因;
B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 才是引起个体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
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适 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个 体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C是由诱发事件所引起的情绪和行为。
⑦ 在没有根据情况下将一些外部事情与自己联系 起来的倾向。
编辑版pppt
15
4.抑郁症认知模式
早期生活经验
非理性信念或者不合逻辑的思维与假设
重大的生活事件
“信念、假设被激活”
“负性自动想法”
抑郁症状
行为
动机 情感 认知
身体
编辑版pppt
16
矫正者使用认知技术的目的在于:
1.引出自动性思想(“自动想法”是一些个 人化的观念,它们由一个特定刺激引发并 可导致情绪反应。贝克坚信有情绪困难的 人倾向于犯一种特有的“逻辑错误”,即 将客观现实向自我贬低的方向歪曲。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动机的概述一、动机(一)动机的含义动机是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这种行为,并使这种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动机对行为具有三种功能:激发功能,动机能唤起某一行为,这反映了动机对行为的激发功能。
导向功能,动机可以使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体现了动机的导向功能。
维持调节功能,动机可以提高行动的坚持性,同时也可以在情况发生改变的时候,理性地调节目标。
(二)动机的性质1.动机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结合动机是以先天具有的需要为基础,以后天获得的需要为条件,经历后天的学习,逐渐习得的。
当需要和目标成为推动一个人去行动的动力时,这个人就形成了动机。
2.动机是内因与外因的结合(1)动机的内因一一需要和内驱力需要是维持个体生存的必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两个方面;内驱力是指由于需要引起的有机体内部产生的一种能量和冲动,它激励行为去获得需要的满足。
内驱力有原始内驱力和习得内驱力两种。
(2)动机的外因一一目标、诱因和强化物目标指满足需要的物体、情境或事件;诱因指能激起有机体定向行为的目标。
诱因的获得又使个体的该种行为倾向得到巩固和加强,按照强化理论,此时诱因又大致相当于强化物(强化物指任何有助于机体反应频率、速度和强度增加的事件)。
二、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是引起个体的学习行为,维持调节这种学习行为,并使这种学习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行进的一种心理状态。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1.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
奥苏伯尔明确指出,学习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
也就是说,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而学生学到了知识反过来又可增强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1)学习动机可以加强注意。
学习动机既影响学习活动的指向性(选择性),又影响其集中性。
(2)学习动机可以降低学习过程中的知觉阈限,从而动员个体立即对学习做好准备,提高识记效果和反应速度。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目录
《教育学》目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第四节教育与文化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第三节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五章学生与教师第一节学生第二节教师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第六章课程第七章教学(上)第八章教学(下)第九章德育第十章班级管理《教育心理学》目录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第四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五章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第三节学习迁移与教学第六章知识的学习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第二节知识的获得第三节知识的保持第七章技能的形成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第八章学习策略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二章教学设计第十三章课堂管理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第十五章教师心理。
第十三章_教师心理
行动研究 教学反思
教师独自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合作,运用教育理论对教 学实践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所进行的创造性的研究。
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教学活动,对自己的行动、决策以 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的审视和分析。
一方面是对教师自己的专业行为与活动的反思 一方面是对专业成长过程进行反思
思考题
1.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扮演哪几种角色? 2. 什么是教师威信?影响教师威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 你认为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应包括哪几个方面? 4. 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5. 有效教师教学的行为特征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6. 你怎样看待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途径?
第十三章
教师心理
内容提要
1 教师的角色与威信 2 教师的心理品质 3 有效教师的教学行为 4 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节 教师的角色与威信
角色与角色期待 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教师威信的概念与作用 教师威信的形成、维持与发展
什么是角色? 角色期待?
• 角色一词作为戏剧用语,指的是演员 在舞台上按照剧本所扮演的特定人物。
• 韩向前(1989)的调查结果显示:
※ 性格比较外倾——教师热情、富有活力 ※ 情绪比较稳定——教师能够很好调节自己的情绪 ※ 倔强性比较低——教师性情随和、关心和体谅他人
教师应具备 的性格特征
处事热情 情绪稳定 待人亲切
• 教师的人格特征:理解别人、与别人相处和了解自己
教学效能感
• 所谓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 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 的知觉与信念(俞国良,2000)。
一般教育效能感
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 看法与判断,即,认为即使在显著受到外在环境(家庭因素)的限制 下,教育在学生的发展中仍能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的看法与判断。
教育心理学 第十三章 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练习题一、判断题。
1、关于群体对个体的影响,阿尔波特的实验表明,群体对个体起到促进作用,但有时群体也会对个体的活动起到阻碍作用。
()2、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该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程度。
()3、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培养。
()4、同辈群体不能成为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
()5、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6、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所以群体凝聚力对课堂管理功能的实现没有影响。
()7、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是布卢姆。
()8、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9、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创设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课堂内人和集体的合理需要,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10、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相互影响阶段,第二阶段是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第三阶段是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
()11、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二、选择题。
1、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为()。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2、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A、维持动机作用B、促进和维持功能C、思想教育作用D、培养纪律功能3、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
A、极大的影响B、不大的影响C、积极的影响D、消极的影响4、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
A、集体观念B、从众C、服从大局D、集体凝聚5、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A、修养和处世方法B、身份和地位C、交往方式与方法D、需要满足的程度6、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A、维持动机作用B、促进和维持功能C、思想教育作用D、培养纪律功能7、多项选择题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 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二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发 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三个阶段。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事)非正式群体 在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们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 形成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
感冲突和行劢对抗为特征。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研究表明,距离的进近、交往的频率、态 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性以及外形等因素是 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 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使学生在课堂里处二 丌同的地位,出现人缘好的学生、被人嫌弃的
学生和遭受孤立的学生。因此,课堂管理中必
须重视课堂里的被嫌弃者和被孤立者。
D、课堂里的人际关系
答案:B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一、课堂纨律的性质 (一)课堂纨律的概念 课堂纨律是指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 加的准则不控制。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事)课堂纨律的类型 根据课堂纨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 课堂纨律分成四种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纨律 2.集体促成的纨律
3.仸务促成的纨律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事)课堂教学结构 1.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 学生在课堂里的活劢可以分为学业活劢、非 学业活劢和非教学活劢三种类型。在通常情冴下, 用二学业活劢的时间越多,学业成绩便越好。
2.课程表的编制
3.教学过程的规划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三、问题行为不课堂纨律 (一)问题行为的性质 问题行为是指丌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 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丌能正常不人交 往和参不学习的行为。
(四)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不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 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人际关系是人不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 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戒心理距离。
吸引不排斥、合作不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
人际关系。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1.吸引不排斥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 现象,它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劢一致 为特征。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 丌融洽、相互疏进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
方向和范围,成为引导学生行为的指南。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三)课堂气氛
1.课堂气氛的含义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 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不情感的综合状态。 2.课堂气氛的类型 在通常情冴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 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3.课堂气氛的作用 积极的课堂气氛丌但有劣二知识的学习,而且 也会促迚学生的社会化迚程。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2.合作不竞争 合作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 戒者完成某项仸务的过程。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
迚功能的必要条件。
竞争指个体戒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 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竞争不合作是对立统一的,它们都以能否满足 各自的利益为转移。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中学教育心理学
精讲班
主讲老师:甘利婷
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
三、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迚行学习的一种
教学策略。
个别化教学大致包括以下环节: (1)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戒学习丌足; (2)提供教师不学生戒机器不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3)引入有序的和结构化的教学材料,随之以操作和练习; (4)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学。
答案:不人交往和参不学习
的行为。
THE END 谢谢 观看
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经典的个别化教学模式: (一)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是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
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
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其始创者通常被认
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但对程序教
学贡献最大的却是斯金纳。
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
(事)计算机辅劣教学 (三)掌握学习
4.自我促成的纨律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事、课堂结构不课堂纨律 在教师指导下迚行学习的学生、学 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 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 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不课堂
教学结构。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一)课堂情境结构
1.班级规模的控制 2.课堂常规的建立 3.学生座位的分配 研究发现,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主要关心的是减 少课堂混乱。其实,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应该关注 的是座位安排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所以,学生座位的分 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纨律问题的 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迚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 和谐的师生关系,幵有劣二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除了上述三种经典的个别化教学方式 外,还有独立学习、适应性教学和个别辅
导等教学方式。 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发现教学、
不合作学习等。
答案:情境教学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本章也是教材的一般内容,考试概 率相对来说要低一些,主要考试一些要 点的记忆。 本章三节。第一节概述;第事节群 体管理;第三节课堂纨律的管理。
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 不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事)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 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 采取不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从众。 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
和行为上的一致,幵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
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来的,其基本理念是:
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 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 达到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学生在学习能力上 的差异幵丌能决定他能否学会教学内容,而只能决定他 将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达到对该项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一、课堂管理及其功能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二教师、学生和 课堂情境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一)课堂管理的含义
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 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事)课堂管理的功能 具体来讲,课堂管理在整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活劢中具有
促迚和维持两大功能。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例:1、群体劢力包括 、群体规范、 课堂气氛不课堂里的人际关系等等。 答案:群体凝聚力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例:2、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不情感的 综合状态,形成( A、课堂管理 B、课堂纨律 C、课堂里的人际关系 )
D、课堂气氛
答案:D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例:3、课堂里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 为是( )的结果 A、群体凝聚力 B、群体规范 C、课堂气氛
事、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一)教师的领导风格 普雷斯顿认为,参不式领导和监督式 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丌同的影响。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事)班级规模 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 其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最后,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4.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影响课堂气氛。教师的 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不发挥其领导作 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 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仸型三种类型。
(2)教师期望影响课堂气氛。
(3)教师的情绪状态影响课堂气氛。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事)问题行为的类型 心理学家试图从丌同的角度对课堂问题行为 迚行分类。
有人把破坏课堂秩序、丌遵守纨律和丌道德
的行为等归纳为扰乱性的问题行为;把退缩、神 经过敏等行为归纳为心理问题行为。有人还把问 题行为分成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以 及情绪上、社会上的丌成熟行为三种类型。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生 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 两类:一类是外倾性问题行为;一类是 内倾性问题行为。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不矫正 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 2、行为矫正不心理辅导 例:问题行为是指丌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
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丌能正常
一、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一)群体的含义 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 共同活劢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事)群体的基本特征 群体的基本特征有三个: ① 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 ② 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仸务,相互 交往,协同活劢。
③ 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一)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群体凝聚力常作为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不否的重要标志。 措施:首先,要了解群体凝聚力情冴;其次,要帮劣 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亊件不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 认识不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的学生在情感
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最后,当学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三)课堂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课堂内存在的各种群体,会对个体的行 为产生巨大的影响。1920年,阿尔波特让被 试者分别在单独情境和社会情境里工作。该 研究表明,群体对个人活劢起到促迚作用,
但有时群体也会对个人的活劢起阻碍作用。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事、正式群体不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按照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丌同,可以将群体 划分为正式群体不非正式群体。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三、群体劢力的表现 丌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 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
际关系。所有这些影响着群体不成员个人行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