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摩擦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max v P 1000
Fmax
P 1000 v
Fmax—总摩擦力; P—V带能够传递的功率
v—带的速度。
(2)V带摩擦传动设计公式
在带传动中,当带与带轮之间刚出现打滑 时,表明摩擦力达到极限值。
利用柔韧体摩擦欧拉公式 又
F0 ( F1 F2 ) / 2
F1 F2e
fv

F F1 F2
(3)摩擦状态转化
仅依据润滑膜的厚度还不能准确地判断润滑 状态,尚须与表面粗糙度进行对比,图3.2。 实际机械中的摩擦副,通常几种润滑状态会 同时存在--------混合润滑状态。
(4)摩擦状态的判断
① 通常用膜厚比来判断摩擦状态-测量困难,不便采用

hmin Ra1 Ra 2
2 2
hmin—两滑动粗糙表面间的最小公称油膜厚度;
匹配规律: 金属中化合物相比单相固溶体粘着效应低; 六方晶体结构优于立方晶体结构; 金属与非金属(如碳化物、陶瓷、聚合物等)的配对 比金属与金属的配对抗粘着能力高。 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提高硬度,表面不易塑 性变形,不易粘着。对于钢来说,700HV(或HRC70) 以上可避免粘着磨损。
dV W 2 h tan ds s tan
由于s与硬度H有关,故
dV W ka ds H
(3)其他磨损
1)疲劳磨损 疲劳磨损是指由于摩擦表面材料微体积在重复 变形时疲劳破坏而引起的机械磨损。 当接触应力超过材料相应的接触疲劳极限,就会 在零件工作表面或表面下一定深度处形成疲劳裂 纹,随着裂纹的扩展与相互连接,就造成许多微粒 从零件工作表面上脱落下来,形成疲劳磨损或疲劳 点蚀。
第3章 摩擦学设计
3.1 概述 3.2 摩擦学设计基本原理 3.3 常用机械摩擦学设计
3.1 概述
(1)概念 摩擦学设计主要是以通用机械零件为对象,考虑摩 擦、磨损和润滑的失效形式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2)设计准则 非液体润滑的机械零件,主要通过限制压强、速度 和压力-速度乘积来防止机械零件出现磨损失效。
一般来说,在表面形成的氧化膜能与基体结 合牢固,氧化膜韧性好,且致密的材料,具有较好 的抗腐蚀磨损能力。
3.3 常用机械摩擦学设计
3.3.1摩擦设计 1.传动V带 V带传动是通过摩擦实现运动或动力传递的 一种常见的机械传动方式。
图3.20
带传动
(1)V带传动的最大摩擦力Fmax 在带传动中,带和带轮接触面上各点摩擦力的总 和为总摩擦力Fmax,它等于带所传递的有效拉力,它 带所能传递的功率P为
由粘着磨损、磨粒磨损、机械化学磨损和疲劳磨损 共同形成的复合磨损形式。 在宏观上相对静止,微观上存在微幅相对滑动的两 个紧密接触的表面上。 不仅要损坏配合表面的品质,而且要导致疲劳裂纹 的萌生,从而急剧地降低零件的疲劳强度。
磨损计算模型尚不完善,因此磨损计算常 W 用粘着磨损的计算式 dV
ds
ks
3.接触疲劳磨损的摩擦副材料选配
(1)由于硬度与抗疲劳磨损能力大体上呈正比关 系,一般说来,提高表面层的硬度有利于抗接触疲 劳磨损。但是,表面硬度过高,则材料太脆,抗接 触疲劳磨损能力也会下降。
图3.19 疲劳磨损寿命与硬度的关系
(2) 对于高副接触的摩擦副,配对材料的硬度差在 50~70HB时两表面易于磨合和服贴,有利于抗接触 疲劳。 (3)灰铸铁虽然硬度低于中碳钢,但由于含有不定 向石墨片,而且摩擦系数低,所以有较好的抗接触 疲劳性; (4)合金铸铁和冷激铸铁的抗接触疲劳能力更好;
介于1~3之间,因此该摩擦副处在混合润滑状态。
3.2.2 摩擦设计
内摩擦:发生在物质内部,阻碍分子间相对运动
流体分子间的摩擦
摩擦
静摩擦
外摩擦:发生在接触表面,阻碍相对滑动(趋势) 动摩擦 本课程讲述
F 定义:摩擦力与法向力的比值,即 f N
摩擦系数在静摩擦条件下是变化的。
1.摩擦系数
一般与摩擦副材质有关,通常从试验中得到。
(5)陶瓷材料通常具有高硬度和良好的抗接触疲劳 能力,而且高温性能好,但不耐冲击。
4.微动磨损的摩擦副材料选配
一般说来,适于抗粘着磨损的材料配对也适于 抗微动磨损。实际上,能在任何一个环节起抑制磨 损发生的材料配对都是可取的,例如,抗氧化磨损 或抗磨粒磨损良好的材料都能改善抗微动磨损能力。
5.腐蚀磨损的摩擦副材料选配
静摩擦系数:最大静摩擦系数fmax ,即当切向力T 达到最大时,使物体产生运动前的瞬间时T与法向 F Tmax 力N之比。
f max
N

N
动摩擦系数: 通常假设它是一个常数。当物体发生 运动后,摩擦系数会从最大静摩擦系数降低到动摩 擦系数。
2.当量摩擦系数
定义:有时,作用在运动副上的力不一定是法 向力。而因为结构和分析需要等原因,会用摩 擦力与这些作用力的比值作为当量摩擦系数。
液体滑动的轴承、滚动轴承、齿轮等零件的设计, 则可通过雷诺方程,或加之变形方程和能量等完成 设计计算。
3.2 摩擦学设计基本原理
3.2.1 摩擦状态与转化
(1)摩擦状态的基本类型 流体动压润滑; 流体静压润滑; 图3.1所示
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简称弹流润滑);
薄膜润滑; 边界润滑; 干摩擦 (2)各种摩擦状态的基本特征 表3.1所示
1)由固体颗粒的冲击所造成的磨粒磨损,需要正确的 硬度和韧性相配。 对于小冲击角即冲击速度方向与表面接近平行的情 况,更偏重于选用高硬度材料。图3.17 如淬硬钢、陶 瓷、铸石、碳化钨等。 对于大冲击角的情况,则应保证适当的韧性,可用 软材料,防止碰撞使材料表面产生裂纹而剥落。如图 3.18如橡胶、奥氏体高锰钢、塑料等。 2)对于三体磨损,提高摩擦表面的硬度,当表面硬 度约为颗粒硬度的1.4 倍时耐磨效果最好。
e fv 1 1 1/ e fv 1 Fmax 2F0 fv 2F0 F1 1 fv fv e 1 1 1/ e e
不打滑的设计准则为:
1 1 1 Fmax F1 1 fv a 1 A 1 fv a b1 c A 1 fv a e e e
单根V带所允许传递的功率为:
1 b1 c 1 e fv Av P 1000
kW
Leabharlann Baidu
在机械设计中熟知的V带设计公式。再根据 求得的功率P和转速n,就可以根据实验图表选 择V带带型。
Ka—磨粒磨损常数,由磨粒硬度、形状和起切 削作用的磨粒数量等因素决定。 H—硬度
假设磨粒为形状相同的圆锥体,半角为,压入深 度为h,则压入部分的投影面积为A=h2tan2,每个 磨粒承受的载荷为W=sA= sh2tan2 s——被磨材料的受压屈服极限
则当圆锥体滑动距离为s时,被磨材料移去的体 积为V=sh2tan。则磨粒磨损的体积磨损度为:
2)腐蚀磨损---机械化学磨损 由机械作用及材料与环境的化学作用或电化 学作用共同引起的磨损。 氧化磨损是最常见的机械化学磨损之一。
3)气蚀磨损---流体侵蚀磨损 由液流或气流形成的气泡破裂产生的冲蚀作用引 起的磨损。 燃气涡轮机的叶片、火箭发动机的尾喷管等常出现这 类破坏。
4)微动磨损--复合磨损
3 s
dV W 或磨粒磨损的式 ka ds H
对稳定的一维磨损,高度h的磨损率为常数,即:
dh 常数 dt
再通过对时间的积分可以得到对应时间下的磨 损的高度h。
2.磨损设计准则
(1)要求轴承表面的平均压强不大于材料的 许用压强,以避免材料过载,即 p p (2)要求轴承的摩擦功耗不大于材料的许用 值,以防止表面温升过高产生胶合,即 pv pv (3)要求表面的相对速度不大于材料的许用 值,以防止轴承表面严重磨损,即
利用当量摩擦系数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图3.6 带传动
F f fv Q sin / 2
图3.7 非矩形螺纹
f fv cos
3.摩擦角与自锁
在机械设计中,一些零件(如螺栓、螺旋 和蜗杆等)需要利用摩擦来自锁,自锁条件:
v
式中,v----当量摩擦角,v =tanfv; ----零件斜面的升角(螺纹的升角、蜗 杆的螺旋角等)。
Ra1、Ra2—两表面轮廓算术平均偏差。
1 时,为边界摩擦(润滑)状态;
=1~3时,处于混合润滑状态; >3时,为流体摩擦(润滑)状态。
②用摩擦系数值判断各种润滑状态 图3.3所示 ③根据工况参数的改变,判断润滑状态的转化。
典型的Stribeck曲线 图3.4所示
在混合摩擦下,流体润滑膜明显增加,可 有效地降低摩擦阻力,因此其摩擦系数要比边 界摩擦时小得多。但因表面间仍有轮廓峰的直 接接触,所以不可避免地仍有磨损存在。流体 润滑是较理想的润滑状态,表面间无接触且摩 擦系数也不大。
【例3.1】图示两表面间添加有润滑油,它们的相对速 度为v=10 m/s,若在此条件下两表面可形成的最小间 隙hmin=1mm,两表面轮廓算术平均偏差分别为 Ra1=0.2mm和Ra2=0.4mm,试判断两个表面之间的摩 擦状态。 解:利用膜厚比判断,膜厚比为

h0 Ra1 Ra 2
2 2
2.236
磨损
粘着磨损
根据磨损机理
磨粒磨损 疲劳磨损 腐蚀磨损 气蚀磨损 微动磨损
1.磨损计算 (1)粘着磨损—金属摩擦副之间最普遍的一种
定义:当摩擦表面的轮廓峰在相互作用的各点处发 生“冷焊”后,在相对滑动时,材料从一个表面迁 移 到另一个表面,便形成了粘着磨损。 粘着磨损计算根据如图3.8所示的模型求得。 dV W
ds
ks
3 s
Ks—粘着磨损常数
s——软材料的受压屈服极限
每一个粘着结点的接触面积为a2。如处于塑性接触状态,则每个 2 粘结点支承的载荷为:
W a s
式中,s——软材料的受压屈服极限。 假设粘结点沿球面破坏,即迁移的磨屑为半球形。当 2 3 滑动位移为2a时的磨损体积为 a。 2 3 3 体积磨损度: a dV 3 W ds 2a 3 s 考虑到非半球形的磨屑,引入粘着磨损常数ks, dV W 粘着磨损:
v v
3.2.4 摩擦副材料选配原则
耐磨性是材料的硬度、韧性、互溶性、耐热性、 耐蚀性等性质。
不同类型的磨损,由于其磨损机理不同,可能侧 重要求上述性质中的某一或两方面。
1.磨粒磨损的摩擦副材料选配
对淬硬钢来说,硬度相同时,含碳量高的牌号耐 磨性优于含碳量低的。 马氏体耐磨性优于珠光体,珠光体优于铁素体。 对珠光体的形态,片状的比球状的耐磨,细片的比粗 片的耐磨。回火马氏体常比不回火的耐磨。 对于同样硬度的钢,含合金碳化物比普通渗碳体 耐磨,碳化物的元素原子越多就越耐磨。若钢中所加 合金元素越容易形成碳化物,则越能提高耐磨性,例 如Ti,Zr、Hf、V、Nb、Ta、W、Mo等元素优于Cr、 Mn等元素。
3.2.3 磨损设计
磨损:运动副之间的摩擦将导致零件表面材料的逐
渐丧失或迁移。
弊:影响机器的效率,降低运动精度和工作的可靠 性,甚至促使机器报废。设计时应考虑如何避 免或减轻磨损,以保证机器达到设计寿命。 利:利用磨损加工,如精加工中的磨削及抛光、发
动机等的“磨合”过程。
分类
按磨损表面外观描述
点蚀磨损 胶合磨损 擦伤磨损
ds
ks
3 s
(2)磨粒磨损 定义:外部进入摩擦面间的游离硬颗粒或硬的轮廓峰
尖在较软材料表面上犁刨出很多沟纹时被移去的材 料,一部分流动到沟纹的两旁,一部分则形成一连串 的碎片脱落下来成为新的游离颗粒,这样的微切削过
程就叫磨粒磨损。
磨粒磨损计算:根据微观切削机理图3.9所示模型求。
dV W ka ds H
2.粘着磨损的摩擦副材料选配
粘着产生原因:摩擦热引起材料再结晶、扩散加 速或表面开始软化;接触区的局部高压、高温而导 致表面熔化。 匹配规律:
固态互溶性低的两种材料不易粘着; 相同材料很容易粘着; 两种材料形成金属间化合物较少发生粘着; 塑性材料往往比脆性材料易发生粘着; 材料熔点、再结晶温度、临界回火温度越高,不易粘着 金相结构上看,多相结构比单相结构粘着效应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