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摩擦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高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高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高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1说课教师: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摩擦力》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的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

本节知识是本章的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形下似乎“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对初学者并不容易理解。

教材从静摩擦力入手,然后介绍滑动摩擦力。

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考虑的。

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培养学生分辨什么情况是静摩擦力,什么情况是滑动摩擦力,以及二者数值大小的判断,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摩擦力产生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摩擦力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树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教材的重难点重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区分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

难点: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二、教学方法“点穴式教学法”三、教学程序的设计(一)直接导入,明确本节目标: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前两种重力和弹力我们已经学习过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重力和弹力的相关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最后一个——摩擦力。

学生回忆前两节课所学的重力和弹力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学习1.摩擦回忆几个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简要介绍摩擦的分类,引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静摩擦和滑动摩擦,以及摩擦力的.概念。

摩擦学设计.

摩擦学设计.

2.1表面形貌设计
表面形貌设计主要是表面粗糙度的设计。 当表面过于光滑时, 液体或气体润滑介质难以介入摩擦副 之间, 运动中导致摩擦副表面的氧化膜破裂而发生干摩擦, 易于疲劳破坏或粘着拉脱, 但是, 当表面过于粗糙时, 微 凸体接触数量少, 接触应力大, 微凸体之间发生严重的弹 塑性变形, 相对滑动时, 摩擦表面发生粘着磨损和表面剥 离. 粗糙度的设计原则 一是用加工精度与粗糙度相对应的方式设计; 二是与机械工况相适应的润滑模式设计; 三是在特殊的润滑情况下粗糙度及其纹理方向应 特殊设计。
2.3摩擦副表层设计
一般设计法则 1) 摩擦副若是粘着磨损为主, 则应采用互溶性小、 化学活性强而抗剪切强度低的表面层; 2) 摩擦副若是磨粒磨损为主, 则应采用非常硬的表 面; 3) 摩擦副若是几种摩擦磨损过程混合的情况, 即采 用强度正梯度法则-硬度负梯度法则的复合梯度法 则设计.
2.3摩擦副表层设计
3 摩擦学设计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国外发展现状 60年代末, 英国发表Jost 的调查报告, 正式 提出Tribology 一词, 摩擦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 经典流体润滑理论已经基本成熟, 研究的重点 转向特殊介质和极端工况下的润滑理论; 材料磨损研究已从早期的宏观现象分析转向微 观机理研究; 近年来国际上提出基于能量理论或材料疲劳机 制的各种磨损理论, 可以作为摩擦副材料选择和 抗磨损设计的依据。 此外, 新型轴承和动密封装置的结构; 新型材 料与表面热处理技术; 新型润滑材料与添加剂等 方面的研究均有较大的进展。
简失 事
哥伦比亚号左翼上的裂纹
(b) 链条 自行车链条的磨损
空气与金属的摩擦导致
1.1定义 一组数据调查 全世界工业能源的1/3被摩擦损耗掉; 失效零件的80%是由磨损造成的; 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冶金、煤炭、农机等五个行 业的调查表明:由于磨粒磨损损耗的备用钢材达 100万吨以上,如考虑停机等费用造成的损失每年 达几亿元。 如果从摩擦学方面采取正确的措施, 就可以大大节约能源消耗。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黄平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黄平
10.5结构设计
第10章习题
参考文献
附录A课堂讨论
A.1单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的优化设计
A.2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优化设计
A.3自行车鞍座曲面反求设计
A.4绿色设计与汽车制造业
附录B设计实验
B.1一维优化实验
B.2无约束多维优化实验
B.3有约束多维优化实验
附录A、B参考文献
附录C中英文索引
8.3绿色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8.4绿色设计流程
8.5绿色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8.6绿色设计案例分析
第8章习题
参考文献
第9章 人机工程学
9.1概述
9.2人机系统
9.3人的因素
9.4基于人因的设计
9.5人机原则
第9章习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 设计方法学
10.1概述
10.2产品设计
10.3确定设计任务
10.4方案设计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黄平
本书重点介绍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体内容包括:优化设计、摩擦学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可靠性设计、创造性设计、反求工程设计、绿色设计、人机工程学和设计方法学。在编写过程中,尽可能将所讲授理论方法与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算例使学习者更容易对所述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基本内容加以理解和掌握。另外,本书附有课堂讨论和设计实验两部分内容,以加强学习的效果。本书各章附有相应的习题,供教学中使用。本书可作为机械工程类各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亦可作为这些专业研究生和其他相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参考教材,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第1章 绪论
1.1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内容简介
1.2课程学习基本要求
第1章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优化设计

摩擦学设计PPT教案学习

摩擦学设计PPT教案学习
(a)干摩擦
第4页/共85页
2.边界摩擦
边界摩擦又称为边界润滑。当运动副的 摩擦表 面被吸 附在表 面的边 界膜隔 开,摩 擦性质 取决于 边界膜 和表面 的吸附 性能时 的摩擦 称为边 界摩擦 (图 8.1 b)。润滑油中的脂肪酸是一种极性化合 物,它 的极性 分子能 牢固地 吸附在 金属表 面上。 吸附在 金属表 面上的 分子膜 ,称为 边界膜 。
v
(b)边界润滑
第5页/共85页
按边界膜形成机理,边界膜分为吸附膜 (物理 吸附膜 及化学 吸附膜 )和反 应膜。 润滑剂 中脂肪 酸的极 性分子 牢固地 吸附在 金属表 面上, 就形成 物理吸 附膜; 润滑剂 中分子 受化学 键力作 用而贴 附在金 属表面 上所形 成的吸 附膜则 称为化 学吸附 膜。吸 附膜的 吸附强 度随温 度升高 而下降 ,达到 一定温 度后, 吸附膜 发生软 化、失 向和脱 吸现象 ,从而 使润滑 作用降 低,磨 损率和 摩擦系 数都将 迅速增 加。
第13页/共85页
摩擦系数
1 50
1 0. 5 0.1 0.05
0.0 0.0015
纯净金
氧化膜

干摩擦状态
边界润 边界润滑 流体润

和流体润滑

图8.3 摩擦系数的典型值
第14页/共85页
随着工况参数的改变可能导致润滑状态 的转化 。图 8.4 是典型的 S t r i b e c k 曲线,它表示润滑状态转化过程以及摩 擦系数 随润滑 油粘度 、滑 动速度 v 和轴承单位面积载荷 p 变化的规律。
合理选择摩擦副材料和润滑剂,降低表 面粗糙 度值, 在润滑 剂中加 入适量 的油性 添加剂 和极压 添加剂 ,都能 提高边 界膜强 度。

摩擦学设计

摩擦学设计
摩擦学设计
Tribology Design
组员:李兵 江鹏 龚文强 韩猛猛 赵奎鹏
Contents
1 2
3 4
摩擦学设计的定义 摩擦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摩擦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摩擦学设计的应用
1.1定义
摩擦学(Tribology)是近40年来发展起来 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 其定义为:研究作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 面及其有关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它是 一门跨学科的科学。其内容包括摩擦、磨 损、润滑、接触力学、表面物理和化学等 方面的专题。
简单实例
(a)自行车链传动
哥 伦 比 亚 号 失 事
哥伦比亚号左翼上的裂纹
(b) 链条 自行车链条的磨损
空气与金属的摩擦导致
1.1定义 一组数据调查 全世界工业能源的1/3被摩擦损耗掉; 失效零件的80%是由磨损造成的; 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冶金、煤炭、农机等五个行 业的调查表明:由于磨粒磨损损耗的备用钢材达 100万吨以上,如考虑停机等费用造成的损失每年 达几亿元。 如果从摩擦学方面采取正确的措施, 就可以大大节约能源消耗。
3 摩擦学设计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国外发展现状 60年代末, 英国发表Jost 的调查报告, 正式 提出Tribology 一词, 摩擦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 经典流体润滑理论已经基本成熟, 研究的重点 转向特殊介质和极端工况下的润滑理论; 材料磨损研究已从早期的宏观现象分析转向微 观机理研究; 近年来国际上提出基于能量理论或材料疲劳机 制的各种磨损理论, 可以作为摩擦副材料选择和 抗磨损设计的依据。 此外, 新型轴承和动密封装置的结构; 新型材 料与表面热处理技术; 新型润滑材料与添加剂等 方面的研究均有较大的进展。
2.1表面形貌设计

第三章-摩擦学设计.知识讲解

第三章-摩擦学设计.知识讲解
祖先们在春秋时代(公元前770~221年)对摩擦、磨损现 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已经知道采用动物油脂进行润 滑——诗经中相关的记载
西晋时代张华所著《博物志》最早记载了人类使用矿物油 做润滑剂
15世纪,意大利的列奥纳多·达芬奇才开始把摩擦学引入 理论研究的途径
18世纪起摩擦学研究蓬勃兴起,到20 世纪60年代摩擦学 成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
❖ 磨损的类型:依据近代对磨损的分类可以分为六种类型: 粘着磨损:是指在摩擦过程中,由于粘着点的剪切作用,是
摩擦表面的材料从一个表面脱落或者转移到另一个表面的 磨损现象。一般发生在干摩擦或者边界摩擦表面上。 磨粒磨损:在摩擦过程中,由于外界硬颗粒或摩擦表面上硬 的微凸体引起表面材料脱落的现象。 表面疲劳磨损:摩擦表面在交变载荷的作用,表层材料由于 疲劳而局部剥落,形成麻点或凹坑的现象。一般在固体有 缺陷的地方最先出现。 腐蚀磨损(摩擦化学磨损):是金属腐蚀和粘着磨损、磨粒 磨损的复合。 微动磨损:是粘着磨损、磨粒磨损、疲劳磨损的复合。 冲蚀磨损(侵蚀磨损)
当一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与它相接触的 另一个物体相对运动时所产生的摩擦。
两接触表面作相对滑动时所产生的摩擦。 接触点具有不同的速度
在外力矩作用下,两物体沿接触面作相对滚 接触点具有相同的速度(速
动时产生的摩擦。
度、大小)
一物体沿接触面法线与另一物体作相对转 动时所产生的摩擦。
两纯净接触表面,在无任何形式的润滑剂存 只有在真空中存在,工程上指
2.正常磨损:即稳定磨损阶段,其磨损率为常量,该阶段在整个磨损过程中所占 的比例越大,说明设备的寿命越长。
(6)摩擦学状态的测试技术与仪器设备
(7)机器设备摩擦学失效状态的在线检测与监控以及 早期预报与诊断

第三章 摩擦学设计

第三章 摩擦学设计
一.径向滑动轴承形成液体动力润滑的过程
(图3-12)
二.形成液体动力润滑的条件和基本方程 三.径向滑动轴承的几何参数 四.液体动力润滑径向滑动轴承的工作能力计算 五.轴承参数的选择
二.流体膜压力分布的微分方程----雷诺方程
1.假设条件:
1)忽略重力、磁力、惯性力的影响;
o 移动件 Uh x
2)流体在界面上无滑动,即贴于界面的油 层速度与界面速度相同;
二.轴瓦的结构与材料
二.轴瓦的结构与材料
1.轴瓦的结构


轴瓦的形式和构造--整体铸造、对开式 油孔及油槽(p476,图15-27、15-28) 轴瓦的定位--保证轴瓦与轴承座之间无轴向、周向的
相对移动 (图15-28)
2.轴瓦的材料

选用原则 常用的轴瓦材料(p75,表3-3)
§3-3 不完全液体润滑滑动轴承 设计计算
hmin r (1 ) hmin
式(3-35)
hmin S ( Rz1 Rz 2 )
安全系数 表3-5
式(3-34)
S 2
4.轴承热平衡计算
根据能量守恒:每秒产生的热量 H 带走热量 H 1 H 2 达到热平衡时的润滑油温度差
Bdpv10 6 t Qc p sdB ( Q ) c s Bdv p v p 10 6 d 2qv c p s B v
流量系数,图3-17
( ) p 10 6

式(12-28)
为保证轴承的正常工作,一般要求等效温度不超过75℃。
等效温度:
中等载荷和一切非稳 定载荷下:
t out t in te 2
式(3-32)
高速重载条件:

摩擦学设计

摩擦学设计
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出,虽然实验 结果具有客观真实性,但实验成本相对较高,并且研究工况受 实验条件限制,大多数实验只能在低载低速下进行。为了弥补 实验不足,用数值模拟的方法代替实验方法去研究高载高速高 副等特殊工况下的表面摩擦润滑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验原理及重要参数
实验原理图:实验时,钢球静止,上面施 加有实验所需载荷,样品绕旋转中心旋转, 富油润滑。
• 摩擦学是研究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面间的摩擦、润滑和磨损, 以及三者间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和实践
• 摩擦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摩擦、磨损和润滑,其主要任务就是 要控制摩擦和磨损,改善润滑,以达到节能、节材、降耗和减 排的目的。
摩擦状态
不同的摩擦状态表现出的摩擦系数不同,Stribeck曲线表现了这些摩擦状 态,u、η、p 分别表示速度、润滑剂粘度和压力。
传动功率 小齿轮转速 齿轮的当量弹性模量
z1 39 , z2 18 m 7mm n 20o 或 n 25o 13.3o
B 32mm ha* 1
i z1 / z2 2.16 P 1103kw
n2 10000 r / min E ' 227GPa
结论:由实验结果可知,粘度大润滑
实验下试样样品: 三角形微织构:边长443um 微坑面积比分别为5%、10%、 15%、20%。 微坑深度:20um。
实验结果:
1000 800 600
0.14
V
1
2
0.13
3
4 0.12
V (rev/sec) COF
400
0.11
200 0.10
0 0
0.09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摩擦学ppt

摩擦学ppt

对于尺寸在毫米以下甚至毫微米级范围的微 型机械,如可清除血管内壁沉积物的微型机器人 等,此时表面效应非常明显,摩擦则是重要的因 素之一。 在通讯卫星中,天线需要精确的定位机构和 展开机构,要求轴承扭矩在7—10年内不变,经过 107 次循环使用后精度不变,此时必须研制新型 润滑剂以减少微观尺度的摩擦力和磨损的变化。
纳米摩擦学研究方法
(1)现代表面分析方法 纳米摩擦学的实验广泛应用表面力仪 (SFA)和扫描探针技术.包括扫描隧道显微 镜 (ST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激光检 测摩擦力显微镜(FFM)。它们用于测量原 子尺度的表面形貌和表面微观动态力学行 为.在微磨损、微划痕、纳米磨损与超精 加工以及分子膜边界润滑等研究中发挥巨 大的作用。
2.表面形态与混合润滑理论
摩擦学现象发生在极薄的表面层, 因此对于摩擦表面形态的形成、变化 和作用的分析,将深化摩擦学机理研 究,并就改善使用性能寻求合理的表 面形态和工艺方法提供依据。研究内 容包括:表面形貌的表征及其摩擦学 效应,表面物理化学状态在摩擦、磨 损过程中的行为与变化等。
分析表明,工程中大多数摩擦表面是 处于混合润滑状态,即部分润滑膜与表面 粗糙峰点相接触同时存在。磨损的发生是 混合润滑状态的特性。 目前有关混合润滑的设计尚停留在半 经验阶段,因此建立工程适用的混合润滑 设计理论是当前急迫的任务。这一领域的 研究集中在:部分膜润滑和微观弹流润滑 理论,各类润滑膜的失效准则和润滑状态 转化过程,粗糙表面的接触分析与载荷分 配,混合润滑的模型化和定量化研究等。
3.磨损形成机理及其控制
研究目的在于了解磨损形成过程、变化及其影响因 素,从而寻求提高耐磨性和控制磨损的措施。工程中的 磨损现象多种多样,根据形成机理可归纳为:磨粒磨损、 粘着磨损、疲劳磨损、化学腐蚀磨损等基本类型。实际 机械中的磨损大多是几种磨损类型同时发生,因此磨损 研究必须强调针对性,即密切结合各种典型零件的具体 工况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在累积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磨 损机理以及抗磨损设计方法与对策. 实际零件的磨损经历着复杂的过程,涉及因素很多, 包括工况参数、材料与表面形态、润滑与环境介质的作 用等的影响。因此,磨损研究还应强调运用多学科的综 合研究和系统工程分析的方法。

摩擦学设计

摩擦学设计

2)按摩擦副的运动形式分类
按摩擦副的运动形式分类,摩擦可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 滑-滚摩擦。 (1)滑动摩擦:指两个接触物体之间的动摩擦,其接触表面上切向 速度的大小和(或)方向不同。也就是两表面发生相对滑动运动时的 动摩擦。 (2)滚动摩擦:在力矩作用下,物体沿接触表面滚动时的摩擦。也 就是两表面发生纯滚动运动时的动摩擦。滚动摩擦时,其接触表面上 至少有一点切向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相同。 (3)滚-滑摩擦:指两个接触物体之间的动摩擦,其接触表面上同 时发生滚动和滑动运动时的摩擦。
3)按摩擦副表面的润滑状态分类
按摩擦副表面的润滑状态分类,摩擦可分为:干摩擦、液体摩 擦、边界摩擦和混合摩擦等。
(1)干摩擦(无润滑摩擦):在大气条件下,摩擦表面间名义上没 有润滑剂存在时的摩擦。 (2)液体摩擦:指相对运动的两物体表面完全被一层流体所隔开的 摩擦。这时的摩擦取决于流体的粘度。流体可是液体或气体。当为液 体时称液体摩擦;为气体时称气体摩擦。 流体摩擦时,摩擦是发生在流体内部。 (3)边界摩擦:是指摩擦表面间有一层极薄的吸附润滑膜存在时的 摩擦,这层膜叫边界润滑膜,其厚度大约为0.01μm或更薄。这时摩擦 取决于润滑膜的特性如表面特性。 (4)混合摩擦:是指介于上述三种摩擦之间的摩擦。这种类型的摩 擦是属于过渡状态的摩擦,如半干摩擦和半流体摩擦。 半干摩擦是指同时有边界摩擦和干摩擦的情况。 半流体摩擦是指同时有流体摩擦和边界摩擦的情况。
摩擦学问世于1966年,它是世界上近几十年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 一,这主要是由于摩擦学的研究对于国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全世界约有 1/2 ~ 1/3 的能源以各种形式消耗在摩擦上,而摩 擦导致磨损是机械设备失效的主要原因,大约有80%的损坏零件是由 于各种形式的磨损引起的。

第三章 摩擦学设计

第三章 摩擦学设计
现代设计方法 ——摩擦学设计
周天茹
1 摩擦学 2 摩擦 3 磨损 4 润滑 5 摩擦学设计
1 摩擦学
摩擦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摩擦学—Tribology:是希腊语tribod派生而来的。
定义:摩擦学是研究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面及其有关 理论与实践的一门科学技术。
定义中着重强调了“相对运动”和“相互作用”。通俗 来说,摩擦学就是研究相互作用表面在相对运动中过程发生 的摩擦、磨损、润滑现象的一门科学与技术,是摩擦、磨损、 润滑及其有关的实践活动的总称。
2 摩擦
? 定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相对运动或具 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接触面上具有阻止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 动趋势的现象。
V
FA
N
B
P
接触表面间有相对运动,就必然有产生摩擦。 要克服摩擦力,就会消耗一部分动力,从而降低 了机器的效率,而摩擦既有有害的一面,使配合 表面产生磨损,增大配合间隙,影响可靠性和精 度,但是也有有利的一面,利用摩擦来进行车辆 的行驶、机器的变速等。
(6)摩擦学状态的测试技术与仪器设备
(7)机器设备摩擦学失效状态的在线检测与监控以及 早期预报与诊断
(8)摩擦学数据库与知识库
1.3摩擦学的特点
(1)摩擦学是一门在某些传统学科的基础上综 合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
(2)摩擦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应用背景的横断学 科。
(3)摩擦学是一门学科边界还没有完全界定的 新兴学科。随着技术的发展,摩擦学与一些先 进的技术与方法相结合,并且不断地向其他学 科渗透,从而又逐步形成新的学科分支,如摩 擦化学,摩擦学设计以及陶人为润滑剂的摩擦。
3. 按摩擦副表 面润滑状态 分
4. 按摩擦副 摩擦特性分

汽车设计中的摩擦学设计

汽车设计中的摩擦学设计
通过近年来发展起来的ABS技术中的电子控制系统调节制动器制动力, 防止车轮抱死打滑,使车轮保持既制动又滚动的技术状态。试验研究表明, 滑移率在20%时车轮与地面的摩阻系数最大,根据这一原理设计的ABS可使 车辆方向仍然处于受控状态。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车速 速 度
轮速
轴承宽度
不同轴承宽度下的功损
轴承宽度决定了轴承摩擦面积。图为轴承宽度对轴承摩擦功损的影响。 其中:PB为连杆大头轴承;MB为主轴承。 由图可以看出,轴承功损与轴承宽度成正比。通常对于径向轴承,在完 全液力动力润滑条件下可以认为油膜的包角是一定的。径向轴承的摩擦面积 正比于轴承宽度。因此,减小轴承宽度可以减小轴承功损。但是,过小的轴 承宽度会导致轴承比压过高。因此,在设计轴承宽度时,必须以保证轴承比 压为前提。
胎面磨损
胎面磨损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胎面的弹性滑移 产生热和摩擦静电 生成橡胶氧化裂纹 裂纹扩展 胎面磨损 胎面磨损的研究内容: ① 橡胶磨损机理 ② 轮胎结构和操纵(速度、转弯、制动)激烈程度的影响 ③ 对胎面磨损随行程的增加以回归函数的形式进行描述 ④ 车轮的安装角度对轮胎的摩擦和磨损的影响。 由于磨损过程极为复杂,因此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对轮胎在实际行驶条件 下的磨损率作出令人满意的预测。可以肯定,驾驶员的正确操纵对降低轮胎 磨损有重要影响。
气门阀与气门阀座
气门阀与气门阀座系统是内燃机工作条件十分恶劣的摩擦副,它一方面 在气门不断开启和关闭过程中受到冲击载荷的作用,是冲击磨损的典型实 例;另一方面,排气阀头部和阀座承受着炽热废气的高速冲刷(废气温度可 达600—800℃),气门阀的工作表面经受疲劳磨损、粘着磨损、腐蚀磨损以 及高温气流中未燃尽粒子的冲蚀磨损等的作用。这些恶劣的工作条件可能使 气门阀的密封性遭到破坏,严重的将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所以对气门阀 与气门阀座之间的匹配设计也是汽车摩擦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2011-摩擦学设计

2011-摩擦学设计
摩擦学设计
Tribology Design
摩擦学设计
内容简介
摩擦学(Tribology)是近 40 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边缘学 科。它是有关摩擦、磨损与润滑科学的总称,是研究相互接触的摩 擦表面之间的摩擦和磨损的有关科学和技术的一门学科。 由于在机械产品及其零部件的设计中,需要应用和处理大量的 摩擦学问题,因而也就诞生了摩擦学设计。
摩擦学设计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
(1)摩擦副设计。
它包括摩擦副的类型选择、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等;
(2)润滑系统设计。
它包括润滑剂和润滑方法的选择、润滑系统的设计等;
(3)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设计。
为了获得摩擦副当前运动状态的信息,并进行机械故障诊断,包 括温度、振动传感器、油液监测器的设计或选用;信号传输的处理、 分析等。
图11-1
表面形貌及其特性
2. 金属的表层结构
图11-2 金属零件表层的一般结构
3. 金属表面的接触
如图11-3所示。接触 面积可分为如下 3 种:
(1)名义接触面积An An=a×b , 即 接 触 表 面的宏观面积,由接触物 体的外部尺寸决定。 (2)轮廓接触面积AP 即金属表面弹性变形 部分所形成的接触面积总 和,AP的大小与表面所承 受的载荷有关,通常, AP≈An(5~15)%。
1. 摩擦的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作相对运动时其接触表面之间 的切向阻抗现象,叫做摩擦。其阻力叫做摩擦力。 这种摩擦与两个物体接触部分的表面相互作用有关,而与物体内 部状态无关,所以又称为外摩擦。液体或者气体中各部分之间相对移 动而发生的摩擦,称为内摩擦。而边界润滑状态下的摩擦是吸附膜或 其它表面膜之间的摩擦,也属于外摩擦。 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与其法向压力之比值,称为摩擦系数。

机械设计----摩擦

机械设计----摩擦

第三章 磨擦、磨损及润滑(一)教学要求掌握摩擦副分类及基本性质、磨损过程和机理及润滑的类型及润滑剂类型。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摩擦副基本性质和典型磨损过程(三)教学内容§3—1 摩擦摩擦——两接触的物体在接触表面间相对滑动或有一趋势时产生阻碍其发生相对滑动的切向阻力,——这种现角叫磨擦磨损——由于摩擦引起的摩擦能耗和导致表面材料的不断损耗或转移,即形成磨损。

使零件的表面形状与尺寸遭到缓慢而连续破坏→精度、可靠性↓效率↓直至破坏润滑——减少摩擦、降低磨损的一种有效手段。

摩擦学(Tribology )——包含力学、流变学、表面物理、表面化学及材料学、工程热物理学等学科,是一门边缘和交叉学科。

摩擦 内摩擦——发生在物质内部外摩擦——两个相互接触表面之间的摩擦接运动状态——摩擦 静摩擦——仅有相对滑动趋势时的摩擦动摩擦本节只讨论金属摩擦副的滑动摩擦根据摩擦面间存在润滑剂的状况,干摩擦 ——最不利滑动摩擦 边界摩擦(边界润滑) ——最低要求流体摩擦(流体润滑) ——如图3-1所示混合摩擦(混合润滑) ——最理想各种状态下的摩擦系数见表3-1,图3-2为摩擦特性曲线p v f /ηλ=-的关系。

一、干摩擦——两摩擦表面直接接触,不加入任何润滑剂的摩擦而实际上,即使很洁净的表面上也存在脏污膜和的氧化膜,∴实际f 比在真空中测定值小很多。

摩擦理论:①库仑公式 n f fF F =(n F —法向力)——至今沿用机理:②机械摩擦理论→认为两个粗糙表面接触时,接触点相互啮合,摩擦力为啮合点问切向阻力的总和,表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但不能解释光滑表面间的摩擦现象——表面愈光滑、接触面越大,f F 越大,且与滑动速度V 有关。

③新理论:分子—机械理论、能量理论、粘着理论—常用简单粘着理论:如图3-3所示,摩擦副真实接触面积Ar 只有表现接触面积A 的百分之一和万分之一,)10000~100/(A Ar =,∴接触面上压力很大,很容易达到材料的压缩屈服极限sy σ→产生塑性流动→接触面↑,∴n F ↑应力并不升高 ∴sy nF Ar σ= (3-1)接触点塑性变形后→脏污膜遭破坏,容易使基本金属产生粘着现象→产生冷焊结点→滑动时,先将结点切开,设结点的剪切强度极限为B τ,则摩擦力为B sy nB r f F A F τστ== (3-2) ∴金属摩擦系数syB n fF F f στ== (3-3) B τ 两接触金属中较软者的剪切强度——剪切发生在软金属站界面的剪切强度极限B f f B ττττ<<=,(脏污表面)——剪切发生在结点金属上 sy σ——较硬的基本材料的压缩屈服极限∵大多数金属sy B στ/很相近,∴f 很相近∴降低摩擦系数的措施:在硬金属基体表面涂覆一层极薄的软金属(使)sy σ取决于基体材料,B τ取决于软金属。

3.3摩擦学设计及其应用—滑动轴承

3.3摩擦学设计及其应用—滑动轴承
4
机械工程系 设计工程研究所
18世纪起摩擦学研究蓬勃兴起,到20世纪60年代 摩擦学成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
应用及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机械、冶金、生物、 地质、音乐、体育等。
5

机械工程系 设计工程研究所
3.汽车中的摩擦学 发 动 机 中 的 摩 擦 学 问 题
6
机械工程系 设计工程研究所
17
机械工程系 设计工程研究所
润滑脂
针入度(稠度):标志着润滑脂内阻力的大小和流 动性的强弱。
针入度越大,润滑脂越稀;反之亦然。 滴点:在规定的加热条件下,润滑脂由标准测量 杯的孔口滴下第一滴时的温度称为润滑脂的滴点。
滴点标志着润滑脂耐高温的能力。一般润滑脂 的工作温度应低于滴点20-30C。
选择耐磨材料、合理选择润滑剂和添加剂、控制 易损件的工作条件。
14
机械工程系 设计工程研究所
3. 润滑 (1)目的 ➢对于不完全液体润滑—降低摩擦及减少磨损; ➢对于液体动力润滑—工作介质并具有冷却作用。 (2)润滑剂分类 ➢液体:水、矿物油及液态金属等; ➢气体:空气及其它气体介质; ➢固体:石墨、二硫化钼等; ➢半固体:润滑脂。
18
机械工程系 设计工程研究所
添加剂 为改善润滑油或润滑脂的性能,以适应某些特
殊的需要,在润滑油或润滑脂中加入一些物质,称 为添加剂。
19
机械工程系 设计工程研究所
3.3.3 滑动轴承 3.3.3.1 滑动轴承的特点与应用
20
机械工程系 设计工程研究所
1.滑动轴承的特点 面接触,承载能力高,抗震性好,寿命长,噪音 小 一般摩擦阻力大,效率低 但流体润滑轴承,摩擦系数很小,在高速下运转, 工作平稳,旋转精度高,无磨损 因此,在许多场合下,滚动轴承还无法替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摩擦状态转化
仅依据润滑膜的厚度还不能准确地判断润滑 状态,尚须与表面粗糙度进行对比,图3.2。 实际机械中的摩擦副,通常几种润滑状态会 同时存在--------混合润滑状态。
(4)摩擦状态的判断
① 通常用膜厚比来判断摩擦状态-测量困难,不便采用

hmin Ra1 Ra 2
2 2
hmin—两滑动粗糙表面间的最小公称油膜厚度;
介于1~3之间,因此该摩擦副处在混合润滑状态。
3.2.2 摩擦设计
内摩擦:发生在物质内部,阻碍分子间相对运动
流体分子间的摩擦
摩擦
静摩擦
外摩擦:发生在接触表面,阻碍相对滑动(趋势) 动摩擦 本课程讲述
F 定义:摩擦力与法向力的比值,即 f N
摩擦系数在静摩擦条件下是变化的。
1.摩擦系数
一般与摩擦副材质有关,通常从试验中得到。
3 s
dV W 或磨粒磨损的式 ka ds H
对稳定的一维磨损,高度h的磨损率为常数,即:
dh 常数 dt
再通过对时间的积分可以得到对应时间下的磨 损的高度h。
2.磨损设计准则
(1)要求轴承表面的平均压强不大于材料的 许用压强,以避免材料过载,即 p p (2)要求轴承的摩擦功耗不大于材料的许用 值,以防止表面温升过高产生胶合,即 pv pv (3)要求表面的相对速度不大于材料的许用 值,以防止轴承表面严重磨损,即
磨损
粘着磨损
根据磨损机理
磨粒磨损 疲劳磨损 腐蚀磨损 气蚀磨损 微动磨损
1.磨损计算 (1)粘着磨损—金属摩擦副之间最普遍的一种
定义:当摩擦表面的轮廓峰在相互作用的各点处发 生“冷焊”后,在相对滑动时,材料从一个表面迁 移 到另一个表面,便形成了粘着磨损。 粘着磨损计算根据如图3.8所示的模型求得。 dV W
e fv 1 1 1/ e fv 1 Fmax 2F0 fv 2F0 F1 1 fv fv e 1 1 1/ e e
不打滑的设计准则为:
1 1 1 Fmax F1 1 fv a 1 A 1 fv a b1 c A 1 fv a e e e
dV W 2 h tan ds s tan
由于s与硬度H有关,故
dV W ka ds H
(3)其他磨损
1)疲劳磨损 疲劳磨损是指由于摩擦表面材料微体积在重复 变形时疲劳破坏而引起的机械磨损。 当接触应力超过材料相应的接触疲劳极限,就会 在零件工作表面或表面下一定深度处形成疲劳裂 纹,随着裂纹的扩展与相互连接,就造成许多微粒 从零件工作表面上脱落下来,形成疲劳磨损或疲劳 点蚀。
第3章 摩擦学设计
3.1 概述 3.2 摩擦学设计基本原理 3.3 常用机械摩擦学设计
3.1 概述
(1)概念 摩擦学设计主要是以通用机械零件为对象,考虑摩 擦、磨损和润滑的失效形式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2)设计准则 非液体润滑的机械零件,主要通过限制压强、速度 和压力-速度乘积来防止机械零件出现磨损失效。
Ka—磨粒磨损常数,由磨粒硬度、形状和起切 削作用的磨粒数量等因素决定。 H—硬度
假设磨粒为形状相同的圆锥体,半角为,压入深 度为h,则压入部分的投影面积为A=h2tan2,每个 磨粒承受的载荷为W=sA= sh2tan2 s——被磨材料的受压屈服极限
则当圆锥体滑动距离为s时,被磨材料移去的体 积为V=sh2tan。则磨粒磨损的体积磨损度为:
【例3.1】图示两表面间添加有润滑油,它们的相对速 度为v=10 m/s,若在此条件下两表面可形成的最小间 隙hmin=1mm,两表面轮廓算术平均偏差分别为 Ra1=0.2mm和Ra2=0.4mm,试判断两个表面之间的摩 擦状态。 解:利用膜厚比判断,膜厚比为

h0 Ra1 Ra 2
2 2
2.236
液体滑动的轴承、滚动轴承、齿轮等零件的设计, 则可通过雷诺方程,或加之变形方程和能量等完成 设计计算。
3.2 摩擦学设计基本原理
3.2.1 摩擦状态与转化
(1)摩擦状态的基本类型 流体动压润滑; 流体静压润滑; 图3.1所示
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简称弹流润滑);
薄膜润滑; 边界润滑; 干摩擦 (2)各种摩擦状态的基本特征 表3.1所示
由粘着磨损、磨粒磨损、机械化学磨损和疲劳磨损 共同形成的复合磨损形式。 在宏观上相对静止,微观上存在微幅相对滑动的两 个紧密接触的表面上。 不仅要损坏配合表面的品质,而且要导致疲劳裂纹 的萌生,从而急剧地降低零件的疲劳强度。
磨损计算模型尚不完善,因此磨损计算常 W 用粘着磨损的计算式 dV
ds
ks
ds
ks
3 s
(2)磨粒磨损 定义:外部进入摩擦面间的游离硬颗粒或硬的轮廓峰
尖在较软材料表面上犁刨出很多沟纹时被移去的材 料,一部分流动到沟纹的两旁,一部分则形成一连串 的碎片脱落下来成为新的游离颗粒,这样的观切削机理图3.9所示模型求。
dV W ka ds H
匹配规律: 金属中化合物相比单相固溶体粘着效应低; 六方晶体结构优于立方晶体结构; 金属与非金属(如碳化物、陶瓷、聚合物等)的配对 比金属与金属的配对抗粘着能力高。 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提高硬度,表面不易塑 性变形,不易粘着。对于钢来说,700HV(或HRC70) 以上可避免粘着磨损。
(5)陶瓷材料通常具有高硬度和良好的抗接触疲劳 能力,而且高温性能好,但不耐冲击。
4.微动磨损的摩擦副材料选配
一般说来,适于抗粘着磨损的材料配对也适于 抗微动磨损。实际上,能在任何一个环节起抑制磨 损发生的材料配对都是可取的,例如,抗氧化磨损 或抗磨粒磨损良好的材料都能改善抗微动磨损能力。
5.腐蚀磨损的摩擦副材料选配
ds
ks
3 s
Ks—粘着磨损常数
s——软材料的受压屈服极限
每一个粘着结点的接触面积为a2。如处于塑性接触状态,则每个 2 粘结点支承的载荷为:
W a s
式中,s——软材料的受压屈服极限。 假设粘结点沿球面破坏,即迁移的磨屑为半球形。当 2 3 滑动位移为2a时的磨损体积为 a。 2 3 3 体积磨损度: a dV 3 W ds 2a 3 s 考虑到非半球形的磨屑,引入粘着磨损常数ks, dV W 粘着磨损:
单根V带所允许传递的功率为:
1 b1 c 1 e fv Av P 1000
kW
在机械设计中熟知的V带设计公式。再根据 求得的功率P和转速n,就可以根据实验图表选 择V带带型。
利用当量摩擦系数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图3.6 带传动
F f fv Q sin / 2
图3.7 非矩形螺纹
f fv cos
3.摩擦角与自锁
在机械设计中,一些零件(如螺栓、螺旋 和蜗杆等)需要利用摩擦来自锁,自锁条件:
v
式中,v----当量摩擦角,v =tanfv; ----零件斜面的升角(螺纹的升角、蜗 杆的螺旋角等)。
v v
3.2.4 摩擦副材料选配原则
耐磨性是材料的硬度、韧性、互溶性、耐热性、 耐蚀性等性质。
不同类型的磨损,由于其磨损机理不同,可能侧 重要求上述性质中的某一或两方面。
1.磨粒磨损的摩擦副材料选配
对淬硬钢来说,硬度相同时,含碳量高的牌号耐 磨性优于含碳量低的。 马氏体耐磨性优于珠光体,珠光体优于铁素体。 对珠光体的形态,片状的比球状的耐磨,细片的比粗 片的耐磨。回火马氏体常比不回火的耐磨。 对于同样硬度的钢,含合金碳化物比普通渗碳体 耐磨,碳化物的元素原子越多就越耐磨。若钢中所加 合金元素越容易形成碳化物,则越能提高耐磨性,例 如Ti,Zr、Hf、V、Nb、Ta、W、Mo等元素优于Cr、 Mn等元素。
一般来说,在表面形成的氧化膜能与基体结 合牢固,氧化膜韧性好,且致密的材料,具有较好 的抗腐蚀磨损能力。
3.3 常用机械摩擦学设计
3.3.1摩擦设计 1.传动V带 V带传动是通过摩擦实现运动或动力传递的 一种常见的机械传动方式。
图3.20
带传动
(1)V带传动的最大摩擦力Fmax 在带传动中,带和带轮接触面上各点摩擦力的总 和为总摩擦力Fmax,它等于带所传递的有效拉力,它 带所能传递的功率P为
Ra1、Ra2—两表面轮廓算术平均偏差。
1 时,为边界摩擦(润滑)状态;
=1~3时,处于混合润滑状态; >3时,为流体摩擦(润滑)状态。
②用摩擦系数值判断各种润滑状态 图3.3所示 ③根据工况参数的改变,判断润滑状态的转化。
典型的Stribeck曲线 图3.4所示
在混合摩擦下,流体润滑膜明显增加,可 有效地降低摩擦阻力,因此其摩擦系数要比边 界摩擦时小得多。但因表面间仍有轮廓峰的直 接接触,所以不可避免地仍有磨损存在。流体 润滑是较理想的润滑状态,表面间无接触且摩 擦系数也不大。
静摩擦系数:最大静摩擦系数fmax ,即当切向力T 达到最大时,使物体产生运动前的瞬间时T与法向 F Tmax 力N之比。
f max
N

N
动摩擦系数: 通常假设它是一个常数。当物体发生 运动后,摩擦系数会从最大静摩擦系数降低到动摩 擦系数。
2.当量摩擦系数
定义:有时,作用在运动副上的力不一定是法 向力。而因为结构和分析需要等原因,会用摩 擦力与这些作用力的比值作为当量摩擦系数。
3.2.3 磨损设计
磨损:运动副之间的摩擦将导致零件表面材料的逐
渐丧失或迁移。
弊:影响机器的效率,降低运动精度和工作的可靠 性,甚至促使机器报废。设计时应考虑如何避 免或减轻磨损,以保证机器达到设计寿命。 利:利用磨损加工,如精加工中的磨削及抛光、发
动机等的“磨合”过程。
分类
按磨损表面外观描述
点蚀磨损 胶合磨损 擦伤磨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