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书法讲座笔记永字八法捺为磔

合集下载

永字八法 讲义

永字八法 讲义

讲义一、永字八法:即“永”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的基本笔画,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点为侧。

2,横为勒。

3,竖为弩。

4,钩为趯。

5,提为策。

6,撇为掠。

7,短撇为啄。

8,捺为磔《笔阵图》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横如千里之阵云,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弩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

二、点画的分类与详解1,点1.1点的分类:(1)方点,(2)圆点。

圆点又分为左向点、右向点、直点、提点、长点等。

1.2点的写法:(1)方点:左上逆锋,右上轻提,右下顿,左下行,左上回笔调锋,正下行,提锋收笔(2)右向点:左上逆锋(笔锋渐提)右下顿笔(有圆收之势),左上提锋收笔(3)左向点:与右向点相反(4)直点:露锋入笔,行笔铺毫,提锋正上收笔(5)提点:露锋入笔,铺毫右下行,提笔回锋,调整笔锋准备右上行笔,右上露锋出尖笔(6)长点:同反捺。

2,横画2.1横的分类:(1)长横,(2)短横2.2横的写法:(1)长横的写法:左逆锋,右下顿笔,右上提笔,调锋,右向行笔(渐提至中部,后渐按),右上轻提,右下顿(有圆转之势),左上回锋收笔(2)短横的写法:左逆锋,右下顿,右上行笔,提锋右下轻收笔。

3,竖画3.1竖的分类:(1)悬针竖,(2)垂露竖3.2竖的写法:(1)悬针竖的写法:起笔同右向点的写法,点收笔后,铺毫向下行笔,最后露锋出笔。

(2)垂露竖的写法:起笔同右向点的写法,点收笔后,铺毫向下行笔,收笔时笔锋偏左行,转右下行,最后,右上回锋收笔4,撇画4.1撇的分类:(1)平撇,(2)竖撇,(3)斜撇,(4)柳叶撇4.2撇的写法:(1)平撇的写法:右上逆风,右下顿笔,左上收笔,调锋往左下,露锋平出尖(2)竖撇的写法:起笔以及行笔的前段与竖画相同,至中间,行笔方向渐往左下,渐渐变细,露锋出尖。

(注意线条的弧度与弹性,不能出现弧度过大或者线条疲软)(3)斜撇,起笔同右向点,行笔直接往左下,稍有弧度,不能过大,露锋出尖(斜撇的特点是较为劲挺、凌厉)(4)柳叶撇:露锋入笔,渐行渐铺毫,中断最粗,过中断后渐渐提笔,最后露锋出尖(注意行笔过程中的弧度与线条的挺拔,线条不能太平)5,捺画5.1捺的分类:(1)斜捺、(2)平捺、(3)反捺5.2捺的写法:(1)斜捺:左上轻逆锋,右下行笔,铺毫,越铺越厚,至最厚处,停驻,慢慢提笔右行,渐行渐提,露锋出尖。

黄简书法初级课程讲座笔记(第01-30课)

黄简书法初级课程讲座笔记(第01-30课)

黄简书法初级课程讲座笔记(第01-30课)01.初学者应该学那一种体好?这一讲详细介绍什么是字体、书体和书法家之体。

这些体,在发后书法课-中会经常提到。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01 三种体的意义很多人喜欢书法,学习书法,但是,不得概念,成功的比例不大,这是什么原因?你看,通常是去买几本贴,买枝笔,回家就开始练起来。

但是这儿他少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先把书法的“法”搞清楚。

你想,你连书法的“法”的法都不懂,你怎么可能成功呢?书法牵涉到很多方方面面的知识,比如说你买一枝毛笔,什么毛笔是适合你需要的呢?你买一本字帖,哪一本字帖是入门贴呢?这些问题不解决,今后一起困扰着你,妨碍你的进步。

所以,今天第一堂课,我先从最基本的概念给大家讲。

什么是书法?以下我就初学者经常提的问题进行讲解,这些问题呢,我用数字标明,然后,我解释的要点,就标明为 1.1、1.2、1.3等等。

如果你对我解释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在我黄简艺术工作室的社交网站上提问。

提问的时候,请你注明是哪一点有问题。

好,那我们现在就开始。

1.什么是书法。

书法分为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真书,又有欧体、褚体、颜体、柳体……初学者应该先学哪一种体好呢?中国汉字的体很多,初学者往往觉得很困惑。

这里重要的是把各种体的意思搞清楚。

1.1字体的分类要了解汉字的这些体,可以把它做一个分类。

我这里介绍一篇好文章,作者是著名学者郭绍虞教授。

文章的题目是《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

发表于《学术月刊》1961年9月号。

这篇文章把汉字各种体分得很清楚。

郭先生说:就汉字而论字体,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指文字的形体,二指书写的字体,三指书法家的字体。

下面我详细的解释一下儿这三种体的意思。

1.2文字的形体:第一种文字的形体,就是通常所称的字体。

字体是文字学上的概念,考察的标准是字形的结构特点。

有相同特点的字就称为一种字体。

什么是字体。

指文字的形体,它考察字形的结构特点。

有相同结构特点的字称为一种字体。

【永字八法,书法初学者必学法则】这就是最全的小楷书法史

【永字八法,书法初学者必学法则】这就是最全的小楷书法史

【永字⼋法,书法初学者必学法则】这就是最全的⼩楷书法史【永字⼋法,书法初学者必学法则】书法界流传⼀个说法,即把“永”字写好,就可以达到书法⼊门⽔平。

永字⼋法,是中国书法⽤笔法则。

以“永”字⼋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法。

在永字⼋法中,点称作侧,横称作勒,竖称作弩,钩称作趯(tì),挑称作策,长撇称作掠,短撇称作啄,捺称作磔(zhé)。

永字⼋法,借⽤“永”字的各个笔画来说明书写汉字笔势的⽅法,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

1、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笔,势⾜收锋。

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应取倾斜之势,如巨⽯侧⽴。

如果点成平卧或正⽴,则呆痴失势。

2、横为勒,逆锋落纸,中锋⾏笔,回锋收笔。

保持“逆⼊平收,有往必收”之势,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

横为勒,如⽤缰勒马。

如果横直或下斜则疲沓⽆⼒。

3、直笔为努,中锋落笔,不宜过直,太挺直则⽊僵⽆⼒,⽽须直中见曲势。

竖为努,⽤⼒也。

竖画,如⼸弩直⽴。

过直如枯⽊⽴地,虽挺直⽽⽆⼒。

4、钩为趯,驻锋提笔,使⼒集于笔尖。

钩为趯,跳跃,仿佛⼀跃⽽起,与接下来的挑画相呼应。

5、挑为策,发笔舒展,结笔有⼒。

仰横为策,如⽤鞭策马。

6、长撇为掠,起笔有⼒,出锋稍肥,⼒要送到。

撇为掠,如⽤篦掠发。

7、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峻利。

短撇为啄,如鸟啄物。

8、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收锋重在含蓄。

捺为磔,表⽰笔锋要开张。

“永”字的⼋个笔画,是中国书法的基本笔画,其他笔画横钩、竖钩、横折撇等,则是其演变。

“永”字从第⼀笔的起笔到最后⼀笔的收笔,笔画与笔画之间关联呼应,隐含着笔断意不断的意境,脉络畅通,全字点画的迎让、开合都彼此关联,凝神于⼀处。

初学书法,可学习使楷书基本笔画写法具体化的永字⼋法。

永字⼋法的⼋种正楷笔势和⽅圆兼施的结字⽅法,是中国书法的经典模式。

【没错,这就是最全的⼩楷书法史】在中国古代,⼩楷是⽂⼈⼠⼤夫科举从政、治学为⽂的基本⼿段,也是⼀种最为常⽤和实⽤的字体,因此,历代书家多能写⼩楷,尤善⼩楷的⼤家也不少。

黄简书法讲座第课笔记永字八法捺为磔

黄简书法讲座第课笔记永字八法捺为磔

黄简书法讲座第38课笔记:永字八法7捺为磔1. 磔的意义“永”字八法最后一笔是捺,在“永”字八法中称为“磔”,有关一般的捺笔写法,我已经在28课和29课中讲过了,今天我来讲解一下,“永”字八法“磔”的特点。

什么是“磔”呢?“磔”的本义是一种酷刑,颜师古说“谓张其尸”,怎么个“张”法,至今还不大清楚,学术界有各种讲法,但结果就产生了引申义,“磔”就是张开、裂开、放开。

“磔”也用于祭祀杀牲,《周礼》郑玄注:“披磔牲以祭”,俸禄是古人的大事,要“磔”牲口来祭祀。

《说文解字·磔》段玉裁注:“凡言磔者开也,张也,刳其胸腹而张之,令其干枯不收。

”就是把祭祀用的牺牲如鸡鸭等,去其内脏,张开风干,干枯以后不会收合起来。

好象我们现在常见的腊鸭那样,这就是磔。

再举个例子,看过斗鸡吗?两鸡相斗,颈上的毛都张开,称为“磔毛”。

唐代韩愈和孟郊有《斗鸡联句》,就写到“磔毛”。

第三个例子,东晋有个大臣恒温,他是王羲之的密友,两人书信来往很多,《淳化阁贴》中收入恒温《大事贴》,可以看到恒温的书法也很好。

恒温是什么模样呢?《晋书·恒温列传》引刘惔的话说:恒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

刘惔从小就是恒温的朋友,他说恒温一脸胡子,好象刺猬那样张开,这就是磔须。

想象中就是这样一个形象。

简言之明白了“磔”的字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永”字八法:掠是拉过来,磔是放出去。

2.波和磔的关系明代张绅《法书通释》说:“磔者,波也;而谓之磔者,微直曰磔,横曰波耳。

”张绅认为,直一点的捺叫“磔”,横放的就是“波”。

清代书法家王澍看法也差不多,他说:“微斜曰捺,人、大、欠等字是也。

横过曰波,之、道、远等字是也。

”这里王澍所说的“捺”,就是“永”字八法中的磔。

照张绅和王澍的说法,左面这一个是磔,因为它是斜放的;右面这一个是波,大致是平放的。

但“平捺为波,斜捺为磔”,把波和磔分开讲了,这只是明清人的讲法,唐宋人认识不一样。

我在28课中讲到,大约晚唐至北宋时期,有一篇《“永”字八法详说》,这篇文章说一捺的写法是:“笔诀云‘始入笔,紧筑而微抑,便下徐行,势足而后磔之’”。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黄简书法讲座笔记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黄简书法讲座笔记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黄简书法讲座笔记黄简书法讲座笔记(第41-45课) 黄简书法讲座第41课:节点的种类在第六课中,我讲到九用可以分为两类:挫笔和趯锋是书写动作,其他都是调锋动作。

毛笔和硬笔最大的不同,就是要一边写,一边调锋。

无论是书写还是调锋,关键是掌握笔心,笔心为帅。

我在十五课讲到用腕。

摇腕有三个基本位置,这就是左中右。

当你抓住笔管,实际上就是抓住了笔心中轴。

当你摇腕,也就是调整笔心的方向和位置。

手腕一动,必然会反映到线条上,留下它的痕迹,这就是节点。

1.明节点、暗节点节点有很多种,我先讲简单的。

明节点和暗节点。

1.1明节点所谓明节点,就是一眼可以看得到的节点。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两面换起笔,就会产生一个节点。

顺便说说,看节点最好就是画出它的筋。

看起来就比较清楚,如果线条肉多就不容易看。

像王羲之这个“一”字,它的起笔就是两面换。

有一个明显的节点。

如果是三面换起笔,那就表示你动了两次手腕,那就有两个节点。

只要你理解这个道理,其他都可以类推。

1.2暗节点如果是一根弧线,有没有节点呢?弧线表面上看起来很光洁,但要写出这根线条,手腕同样是左—右,只要你动作缓和一点,写出来就是弧线。

弧线同样产生一个节点,只是表面上没有痕迹。

古代称这种节点为“暗过”。

“暗过”这一名称,最早在托名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中出现。

这是张旭和颜真卿的师生对话,张旭先问:“又曰:转轻谓曲折,子知之乎?”(转得轻,称为曲折,这里“曲折”意思是弯曲的折。

)(于是颜真卿回答:)“曰:岂不谓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长史曰:“然。

”没有痕迹的转折,看不见明显的节点,这就是暗过。

正如清代汪澐《书法管见》说:“转折一顿无跡,古人谓之暗过。

”这里要注意汪澐所说的“顿”,只是按下的意思,不是九用中的“顿笔”。

所以这句话可以删除“一顿”两个字更好。

“转折无跡,古人谓之暗过”。

清代朱和羮《临池心解》这样说:“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

《砚渍堂画语》——永字八法解析

《砚渍堂画语》——永字八法解析

《砚渍堂画语》——永字八法解析永字八法,是书法的结晶。

中国书法,是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永字八法(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孥(如张弓之力)(4)钩为趯(如跳跃之状)(5)提为策(如策马之策起之状)(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笔锋铺张)。

点,也就是“侧”。

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收笔需要勒住笔锋。

像牵着马缰绳的感觉,要有向回的力量。

竖,也就是“弩”。

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的感觉,略有弧度,要有弹性。

钩,笔画形状像古代的戈。

与竖画衔接自然,有力度。

有突然跳跃之势。

提,斜横,书写时,像马鞭策在马身的感觉,要快,干净利落,策于马身弹起之势。

撇,也就是“掠”。

一般习惯称为“撇”。

书写时像梳蓖在头上掠过,自然舒展。

啄,短撇。

笔画像鸟啄物的感觉,清脆。

锐而快速之势。

捺。

古代祭祀时裂牲称为磔,捺法用磔,意思是笔毫尽力铺散永字八法,不是简单的永字的书写方法。

是对书法用笔的阐释。

能够帮助大家理解中国画的用笔;使中国画更具欣赏性;也让中国画有了自己特殊的印记。

用笔的书写性,把我们带入了一多彩的国画世界。

刘金保(又名刘金宝),别署砚渍堂主,民族:汉,1968年12月生于天津。

现为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印社社员。

师从张牧石,曹福泉,韩文来,刘新华,贾广健诸先生。

著有《画蝶图谱》,《荷花画稿》,《蝴蝶花卉画法》等书。

作品[多梦时节]参加1997年文化部举办[中国工笔画展]并获三等奖。

作品[暖雪]入选中国美协举办2001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作品[秋烟]入选中国美协举办200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作品[香雪]入选中国美协举办2003年[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作品[霜月]入选中国美协举办2004年[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作品[秋雨]入选中国美协举办2006年[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展]作品[初雪]入选中国美协举办2008年[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展]。

永字八法:点、横、竖、钩、挑、撇、短撇、捺八种笔画写法

永字八法:点、横、竖、钩、挑、撇、短撇、捺八种笔画写法

永字八法:点、横、竖、钩、挑、撇、短撇、捺八种笔画写法《楷书行书》书法作品欣赏永字八法,包括点、横、竖、钩、挑、撇、短撇、捺八种笔画。

但是稍微了解过一些书法知识的人便会知道,永字八法的每一种笔画,都有一个与现在并不相同的名称,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弩,钩为趯,提为策,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名称呢?这些名称又有什么样的涵义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点画乃是所有笔画的根源,与数学中的点一样,点生线,线生面,面生三维体,书法中所有的笔画,开端必有点画的“侧”的动作,以这个动作起,方能准确无误地确定笔画的走向。

点为侧,由字面意义来讲,“侧”的含义是“旁边”“侧面”。

诸宗元《中国书学浅说》中讲,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像鸟从高处飞快俯冲那样。

横,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即像骑在马上要停止时,向后拉拽缰绳的动作。

此解释应是讲其行笔之法,即在行笔之时,要有如勒马一样的阻力,不可浮滑。

此法在楷书和行书中均可有体现。

竖,竖为努,用力也。

即写竖笔时需要使用较大的力量,当然这里说的较大的力量,并不是真正要像大力士那样,如果有力量便可写好字,那么就如苏轼说的,“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善书也”。

也是说竖画的整体形态要有力量(即需要中锋用笔,笔画需要完全竖直,或像弯弓一样呈一条平滑的曲线但是整体重心竖直。

)钩,钩为趯,跳貌,与跃同。

即写钩时,应当像跳跃那样,果断灵敏而不可迟钝。

本人以为,此处所说的跳跃,用于钩上,应当理解为由起跳到跳起即结束,因为像钩挑撇捺这些出锋的笔画,均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像是数学中所讲的射线,端点与方向固定而可以无限延长。

至于跳起至落下的部分,应当理解为与下一笔的意连之处。

提,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意为提画应当像用马鞭打马一样,书写感觉应与钩类似。

用鞭策马,打完后仍有滑起之意,像钩一样有意犹未尽之势。

当然,在永字中,提与撇相交联,无尽之势便无从说起了。

撇,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黄简书法讲座第32课笔记:永字八法1﹝点的写法﹞

黄简书法讲座第32课笔记:永字八法1﹝点的写法﹞

黄简书法讲座第32课笔记:永字八法1张旭所演绎的王羲之书法系统内容大纲,我们知道,是由崔邈老师告诉韩方明,韩方明记录下来的。

我在第五课中讲到,崔邈透露,张旭有公开内容和不公开内容。

公开内容是五执笔和永字八法,不公开内容就是五执笔和九用。

“永”字八法名气很大,很多人都听到过。

但详细内容就不大清楚。

历来书法著作中有不少解释,最早、最权威的纪录,就是《玉堂禁经》。

韩方明所记录的崔邈老师的重要讲话,是“永”字八法,加上五势和九用,三样东西加起来,就可以写出所有的字,是书法的根本。

所以,“永”字八法,是学书法不可缺少的一环。

我们学过了“九用”,理解“永”字八法就容易了。

1.什么是“永”字八法什么是“永”字八法呢?它是一个范例,八个基本点画的写法。

会用笔就会写出好的线条,用于文字,就可以写出各种笔画,其中有八种是基本的写字:五笔但这里有个问题,我们查字典,这个“永”字只有五笔,一、二、三、四,最后一捺五。

那为什么说这个“永”字有八法呢?原来书法中的计算方法,和写字不同。

中间的“横竖钩”要分开来,算三笔,左边的“挑撇”也要分开,算两笔。

这样一拆开,数一数,就是八笔了。

这八笔有一个特点,就是全不相同,没有重复。

而且每一笔有特定的写法要求,所以叫“八法”。

正因为是讲“法”,所以每一个法都用了特定的名称。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专业术语。

写点的方法称之为“侧”,写横的方法叫“勒”,写“永”字这一竖的方法叫“努”,写钩的方法叫“趯”,写挑的方法叫“策”,写长撇的方法叫“掠”,写短撇的方法叫“啄”,写捺的方法叫“磔”。

简言之这种方法,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书法以单一笔画为计算单位。

复杂笔画在书写时都要分割为单一笔画。

这个原则,叫“笔笔断而后起”。

断就是分开的意思,也是收笔的意思。

前一笔收了笔,就表示写完了,然后再起笔写下一笔。

想想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如果把它变为几件简单的事情,就容易成功。

反过来,如果把简单的事情搅和在一起,那就变得复杂,容易失败。

黄简书法讲座第35课笔记:永字八法4

黄简书法讲座第35课笔记:永字八法4

黄简书法讲座第35课笔记:永字八法41.在转和折今天这堂课讲“永”字八法第四笔:趯。

以前讲过,趯有两个读音。

一个音yuè,如尖锋行笔称之为趯锋。

另外一个音tì,就是“永”字八法第四笔。

这个“趯”究竟是什么?跟钩有什么不同?这要从什么是“转”,什么是“折”讲起。

1.1什么是转?“转折”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的词,“转”和“折”都是改变方向,它们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你看这个蓝色的点,它做了一个圆周运动,转了一圈,但是要问,它在什么时候改变方向呢?事实上它每时每刻、每一点上都在改变方向,但每一点改变的程度非常小,几乎感觉不到。

所以说“转”是逐渐地改变方向。

1.2什么是折?现在换一个运动方式,你看这个蓝点在运动中经常突然改变方向,同样是走了一周回到原点。

我们说,这次是沿着一条折线运动的,换句话说,“折”是运动中突然改变方向,所以“折”有明显的折角。

1.3书法中的转上一堂课我讲到横竖各有三种形态,横笔的覆和仰这两条弧线,就属于转。

竖笔的竖和裹也是转,都是圆周的一部分。

书法中当然也用折线,折线可以看作是两条线的组合,这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闲”字,箭头所指,是横笔和竖笔的结合,也就是右上角,两笔交接的地方,我们称为一个节点。

如果是竖笔接合横笔,那就是左下角,这是王羲之写的“妄”字,箭头所指,可以清楚地看到节点。

2.钩明白了转折,理解书法上的钩趯就很容易了。

简单地说,钩为转,趯为折。

《说文解字》解释“钩”,说“曲也”。

段玉裁注:“曲物曰钩”,弯曲的形状,就是一个钩。

最早写为“句”,后来改为“勾”。

以免和“句子”的“句”相混。

金属制者为“鉤”,后来也改为“钩”了。

有没有想过,历史上什么时候写字有了钩?拿永字为例,在篆书和隶书中没有钩,草书连笔也没有钩,到行书一竖下面才现出了钩。

这种钩,实际上就是一个带笔。

连笔是把飞度的大圈写出来,这时候看不见钩,只看见圈,带笔只是一笔结束时拖带的痕迹,它指出飞度的方向,但大圈没有写出来。

为您细说「永字八法」

为您细说「永字八法」

为您细说「永字八法」学书不倦,“永”留千载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弩,钩为趯,提为策,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追朔“八法”永字八法是以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楷书用笔和组字的方法。

其来源有以下几说: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唐张怀瑾《玉堂禁经》:“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

”“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于笔法之妙。

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聚字成篇,积画成字,故画有八法。

唐韩方明谓八法起于隶字之始,传于崔子玉,历钟、王以至永禅师者,古今学书之概括也。

隶字即今之真书。

”又云:“以‘永’字八画而备八艺,故用为式。

”智永说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张旭说宋朱长文《墨池篇》、《张旭传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颂》及《颜鲁八法颂》。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细说“八法”接下来通过欧阳询楷书的技法特点,结合田英章老师的楷书范字,进行“永”字八法的细说。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

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

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

“永”字八法精讲,硬笔和毛笔几乎一样!

“永”字八法精讲,硬笔和毛笔几乎一样!

“永”字八法精讲,硬笔和毛笔几乎一样!今天强哥给大家精讲一下“永”字八法,虽然“永”字不能把所有笔法都能讲到,但是这个字却包含了八种笔法,下面我一一的把这八个笔法给大家讲解一下。

第一法:侧法。

永字的第一点画,就是侧法。

这个点,不能写正,要偏侧斜势,下笔要快,行笔要慢一些。

如果把这个点写的很正,那么就失去了法则。

第二法:勒法。

就是第二笔“横”,写这个笔画的时候,就是悬崖勒马的感觉,也就是这个横画不能写太长,要擒住这个笔画,不能越轨。

写这个横从起笔到收笔,要勒的住笔锋,要有力量,不要太随意!第三法:努(弩)法。

古人这两个字通用的,这个笔法就是这个竖笔,这个竖笔一定要努力的写,而且要有力量,要写的直,不要写歪了,一旦这个竖笔写歪那就失败了!另外,这个笔画不要写的太快,要循序渐进的写,如果速度快了,那就歪了。

第四法:趯(ti四声)法。

钩画,就是用翘起来的脚尖向后踢。

也就是说写这个钩的时候,不要写的太长,要写的短一些。

第五法:策法。

这个笔法也叫挑笔,就是横画下面这个笔画。

写这个笔画时,起笔要重,收笔要轻,重笔写完以后就轻轻一挑的感觉。

这里面的策是鞭策和鼓励的意思。

第六法:掠法。

就是左面的撇笔画,就好像小鸟点水一样,飞掠而过的感觉。

这个撇起笔要慢,行笔也要慢。

最后收笔速度要快。

而且这个撇的弧度要适中,不要太直也不要太大。

第七法:啄法。

右侧短撇。

这个啄字,就好像啄木鸟在树木里面啄虫子一样,慢慢的抬头,下嘴速度要快。

所以写这个笔画起笔要慢,行笔要快。

第八法:磔法。

最后这个捺笔。

这个磔字在古代是种酷刑,把腰截成三段。

这个捺笔一定要写出一波三折的感觉,行笔速度越来越慢就对了。

以上是强哥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请方家指正!。

黄简书法讲座第36课笔记:永字八法5横竖撇捺加趯

黄简书法讲座第36课笔记:永字八法5横竖撇捺加趯

黄简书法讲座第36课笔记:永字八法5横竖撇捺加趯上一堂课我讲到,四大主要笔画横竖撇捺都可以有趯。

今天就讲讲这个问题。

记住,写趯的原则是不变的,那就是主笔+踆锋+趯。

6.横笔加趯先说说横笔尾部加趯。

横笔加趯有两种情况:一是向下趯,二是向上趯。

上次讲到,钩为转,趯为折,你看王羲之这个“寿”字,第三笔是一个钩,因为它是转出来的,而松公权《玄秘塔》中的这个“寿”字,第三笔是一个趯,因为它是一个折。

我现在要讲的不是钩,是趯。

6.1向下趯向下的趯,以前讲过,如宝盖头右面收尾,你看王羲之《兰亭序》中这个“察”字,宝盖收尾就是一个趯,还有很明显的“足跟”。

那就是用踆锋写出来的。

踆锋是一个小圈,通常用一左一右两个动作,然后写趯,就可以完成了。

我们看到,真正一个折,是主笔和趯形成的,但这个折没法直接写出来,因为主笔写完,尖锋是落在后面的,通过踆锋转圈,才能调整尖锋的位置和方向。

这就是小圈的作用,又称为换笔心。

在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向下趯有些小,有些很大,给我们提供了趯的样板。

6.2向上趯横笔收尾向上趯,也要分清楚。

有一种是钩,如左面这个,有一种是趯,如右面这个。

向上趯,主笔和趯中线所形成的这个折,也是通过踆锋来连接的。

这是很标准的向上趯。

踆锋这个小圈,通常在横画的尾部,有时候移向左方,这时看起来足跟特别大。

如果踆锋移向右方,超出横画,这时候右下角会出现缺口。

这种情况,在许多作品中都可以见到。

王羲之《兰亭序》中也有。

这个“池”字,传为南宋张即之写的,右下角有缺口时,足跟就不见了。

其实是踆锋向右移动了。

7.竖笔加趯在临贴时,同样要首先分清楚钩和趯。

左面“事”字中间一竖下来,结尾是一个钩,右面是一个趯。

钩只要转就可以了,趯需要先加踆锋。

竖笔收尾处加向左的趯,这在前面讲过了。

就是“永”字中间的一竖加趯。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向右方加趯。

7.1向左趯竖笔向左趯,大家已经很熟悉了,这里不重复了。

今天我讲一个比较特殊的趯。

看起来有脚跟,有脚掌,还有一个向上翘起的脚趾。

“永”字八法详解图

“永”字八法详解图

“永”字八法详解图——“永”字八法自古以来,初学写字的人如何用笔,往往都从“永”字八法学起。

相传,晋代书圣王羲之极力推行“永”字八法,并且颇有研究。

隋朝初年,他的七世孙智永禅师,又把王家历代相传的八法有过更深的研究和传播推广。

直至近代,在历代书学史上有众多的名家书圣对“永”字八法都做过论述和解释。

什么是“永”字八法呢?就是“永”字中的八笔,分别代表八种笔法。

(即:侧、勒、努、趯、策、掠、啄、磔)这八种笔画的笔法是:侧:是“永”字的第一笔——点画,写点时不是中锋直落,而是侧势斜落笔,势足收锋,所以称为“侧”。

勒:即“永”字的第二笔——横画,把它引申为长横。

逆锋起笔,缓行急收。

写横的笔意就像勒住奔马口中横铁两端拴住的缰绳,右行笔取迟涩,所以称为“勒”。

努:是“永”字的第三笔——竖画,写竖画时要劲挺而有姿态。

不要过于僵直,过直反而显得无力。

其姿态胸腰挺起,直中见曲,向下行笔时,笔管逆向上,笔尖也逆向上,所以称竖画为“努”。

趯:是“永”字的第四笔——钩画。

写钩时要驻锋回上较快地趯起向左出锋,笔力要集中在锋尖上,好像用脚踢球一样,迅速有力地一脚踢出,所以称为“趯”。

策:是“永”字的第五笔——挑画,行笔稍向右上方爽快地挑出。

好像用马鞭子策马之势,果断而有力。

一鞭子抽下去,立刻收起来,所以称为“策”。

掠:是“永”字的第六笔——撇画,写撇画要笔锋向左斜下,力送撇尾,如“燕子掠水”之势,故称为“掠”。

啄:是“永”字的第七笔——短撇画,其笔势和形态如鸟啄物之势,所以称之为“啄”。

磔:是“永”字的第八笔——捺画,写捺时由左向右下渐行渐按,铺毫运行。

笔势要一波三折、气势开张,好像一把大刀向下切物。

“永”字八法之所以成为历代学书用笔的楷模,据说“永”字的结体概括了一般字所具有的笔画。

只要掌握了这几种笔画的用笔,就可以贯通一切笔法。

初学写字的儿童,在学楷书的基本笔画:横、竖、撇、捺、点、钩、挑、折时,可借助于比喻形象的“永”字八笔的笔势,对于练习书写是有启发的。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9——完整的永字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9——完整的永字

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9——完整的永字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9——完整的永字永字八法,八个点画怎样写,已经讲完了,但这个八个点画是分散的单一点画,怎样把它们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永'字呢?1.点画的连接点画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形式:相接和相承。

1.1相接用踆锋所谓'相接'就是两个点画头尾连接,譬如先写一横,接着要连接一竖,我们知道,它们是用踆锋来连接的,我把中线动作图画在旁边,横画写完,驻锋小小停顿,然后下衄转圈,就可以连接到下一个竖。

《玉堂禁经》对踆锋的定义是:五曰踆锋,驻笔下衄是也。

踆锋有两个动作,驻笔和下衄。

具体怎么做,30课中讲过了。

在永字八法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踆锋这种方式呢?'永'字的中间,那个勾努势,就是勒+努+趯,用了两次踆锋。

竖加趯中线图是这样的,还有就是策加掠,我说过策本身是向上写的横,策加掠就是一横加一长撇,它们也是用踆锋连接的。

'永'字八法中,踆锋一共用了三次。

这种用踆锋连接两个点画的方法,好像我们生活中用螺丝钉连接两根材料一样,是很实际,用力的,连接是紧密的。

1.2相承用飞度还有一种情况是笔画相承,连接的方式是飞度。

譬如说写一个很简单的'二'字。

写完一横,下面还有一横,这两笔是离开的。

所以笔锋要从第一横的收笔处,飞到第二横的起笔处。

这时笔锋就做了一个'飞度'的动作,承前启后。

在行草书中,飞度往往变成一根牵丝,是看得见的,在真书中,飞度动作经常不写在纸面上,正因为它可写可不写,有时露,有时藏,所以我们称它为'虚笔'。

以前我介绍过挫笔结束,收笔可以加一个抢的动作,横笔往往是向七号位抢,竖笔经常向三号位,'抢'也是飞,但'飞度'的意思和'抢'不同,'抢'飞出来就结束了,所以古人叫它'空抢'。

永字八法解密(三)

永字八法解密(三)

THE WORLD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2013年3月号 总第156期28文/于钟华永字八法解密(三)撇为掠。

自习书以来,从未想过构成汉字的这些笔画为什么会取名横竖撇捺等等,仿佛这些东西是不言自明的,尤其是这个撇,总觉得管它叫什么,写得好才是关键。

撇画怎样才算写得好,父亲当年对我的的要求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像字帖,只要写像了就是正确的,当然要一次性书写,描画是断不可行的:二则是要像一把刀,很锋利,能够斩断犀牛和大象。

后来,因为写出来总能成为那个样子了,似乎就是会写了,但从未真正对这个“撇”之命名本身进行过深思,有时脑海闪现一下这个念头:大概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吧。

于是,也就过去了。

三年前的一天,我回故乡讲学,一日早起,母亲早已准备好了早饭,对我说:“给你撇点米油子喝吧?”我心里突然震颤了一下,问:“妈,你说啥?”母亲笑了,说:“这孩子,亳州话都听不懂了!给你撇点米油喝,有营养!”然后,拿起勺子“撇”了一勺米油倒在了碗内。

我看着母亲一勺一勺的动作:自右上方勺子入锅,而后提起劲轻轻地舀出,这不就是我们写撇的动作吗!我突然间明白,“撇”这个词和“书”是一回事,即是名词更是动词,名词告诉我们它叫什么,动词告诉我们如何动作,名词是动词的结果,动词才是这一笔画的本源。

我们的先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是我们的根本存在方式,在存在之初,人类所要做的事是劳作,为生存而劳作,在劳作的过程中和万事万物打交道,于是有了对万事万物的命名,再于是,文字产生了。

这里所说的文字并非指人类或中国整体文字的历史产生,而是指每一个文字在生活中的具体生成。

就“撇”而言,该字的产生首先是有这样一个生活动作,对其进行描述而为“撇”,同样,这样的书写动作也被描述为“撇”,最后才是书写动作物化在纸面上的笔迹形态被称之为“撇”。

常识性的思维通常是不断地向文字间运思,在文字与文字间加以生发,从而迷失于其间而忘其本意。

黄简讲书法:208撇捺的笔势

黄简讲书法:208撇捺的笔势

黄简讲书法:208撇捺的笔势一捺208捺的笔势5. 捺笔的走势横竖的笔势讲过了,是平直两个方向。

撇捺是两根斜线,7号位的撇也讲过了, 这堂课讲9号位的捺,也就是“永”字八法中的“磔”。

所有在9号方向,或者说在8-6号位之间的笔画,都可以归之为捺笔。

这样一来就有一个角度问题,有些捺笔比较平,有些捺笔比较直,所以古语说“直捺为磔,平捺为波”。

明代张绅《法书通释》说:“磔者,波也。

而谓之磔者,微直曰磔,横曰波耳。

”在这之前,已有人这样区分“磔”和“波”,“波磔”连用,成为一个捺笔的代称。

“永”字八法中的捺称为“磔”,这应该算是“微直”的捺。

我们以前讲过,“磔”就是有开张的意思,把它放平了,就是波。

照张绅的分法,6号位是横,3号位是策,横下的一笔就是波。

如果走9号方向,捺笔的头抬起来了,就是磔。

这只是粗浅的分法,实际上一捺的走势没有这样简单。

用一个统计的方法,先来看看王羲之真行草书中,捺笔有多少种走势,然后再下结论。

先看王羲之《兰亭序》:“春、舍、今”收尾不尖。

“大、次、乂” 9号位的“磔”。

“之、足”,接近6号位的“波”。

“春”字一捺,看中线,这是向上仰的一根弧线,挫笔断尾收。

注意,我们现在看大圈。

起笔、收笔的动作是小圈,不是重点。

“舍”字一长捺,露锋起笔两面换,这一段先不计,只取中段大圈,也是弧线上仰。

这种写法,王羲之行书中很多。

现在很多人意念中捺笔应该有一个很尖锐的尾巴,其实不然,如这个“今”字。

“大”字,捺的起笔看不清,因为和前面的一撇重迭。

但行笔很清楚,是9号位的直线,揭笔收尾,尖尾巴现暂不计•,三级课程“裹束” 时讲小圈的作用。

“次”字一样,最后一笔捺中线也是9号位直线。

“又”字一捺,去头去尾,中线是略为有弧形的一条线,9号位。

第一个“之”字的捺笔就不同了,去除一头一尾的节点,中线是上仰的弧线,因为放得平,和6号位非常接近。

照张绅的说法,这就是一个“波” 了。

第二个“之”字,中线近于直线,略有一点点下覆,接近于6号位的一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简书法讲座第38课笔记:永字八法7捺为磔 1. 磔的意义“永”字八法最后一笔是捺,在“永”字八法中称为“磔”,有关一般的捺笔写法,我已经在28课和29课中讲过了,今天我来讲解一下,“永”字八法“磔”的特点。

什么是“磔”呢“磔”的本义是一种酷刑,颜师古说“谓张其尸”,怎么个“张”法,至今还不大清楚,学术界有各种讲法,但结果就产生了引申义,“磔”就是张开、裂开、放开。

“磔”也用于祭祀杀牲,《周礼》郑玄注:“披磔牲以祭”,俸禄是古人的大事,要“磔”牲口来祭祀。

《说文解字·磔》段玉裁注:“凡言磔者开也,张也,刳其胸腹而张之,令其干枯不收。

”就是把祭祀用的牺牲如鸡鸭等,去其内脏,张开风干,干枯以后不会收合起来。

好象我们现在常见的腊鸭那样,这就是磔。

再举个例子,看过斗鸡吗两鸡相斗,颈上的毛都张开,称为“磔毛”。

唐代韩愈和孟郊有《斗鸡联句》,就写到“磔毛”。

第三个例子,东晋有个大臣恒温,他是王羲之的密友,两人书信来往很多,《淳化阁贴》中收入恒温《大事贴》,可以看到恒温的书法也很好。

恒温是什么模样呢《晋书·恒温列传》引刘惔的话说:恒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

刘惔从小就是恒温的朋友,他说恒温一脸胡子,好象刺猬那样张开,这就是磔须。

想象中就是这样一个形象。

简言之明白了“磔”的字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永”字八法:掠是拉过来,磔是放出去。

2.波和磔的关系明代张绅《法书通释》说:“磔者,波也;而谓之磔者,微直曰磔,横曰波耳。

”张绅认为,直一点的捺叫“磔”,横放的就是“波”。

清代书法家王澍看法也差不多,他说:“微斜曰捺,人、大、欠等字是也。

横过曰波,之、道、远等字是也。

”这里王澍所说的“捺”,就是“永”字八法中的磔。

照张绅和王澍的说法,左面这一个是磔,因为它是斜放的;右面这一个是波,大致是平放的。

但“平捺为波,斜捺为磔”,把波和磔分开讲了,这只是明清人的讲法,唐宋人认识不一样。

我在28课中讲到,大约晚唐至北宋时期,有一篇《“永”字八法详说》,这篇文章说一捺的写法是:“笔诀云‘始入笔,紧筑而微抑,便下徐行,势足而后磔之’”。

从这句话知道,当时“磔”就是写波势的最后动作。

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有一句话:“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

”唐人认为波磔是并用的,有波就要磔,波势收尾必定要“磔”一下,也就是放出一段。

而且这个“磔”的方向和“波”不同,所有的侧面不同,换了笔心方向。

所以叫“一波三折”。

唐宋时,无论是平捺还是斜捺,都有波有磔,都可以分成两段,前面为波,也就是一捺的身体称为“波”,收尾为“磔”,收尾要撑开一段,放开一点。

那问题来了,“永”字八法最后一笔称之为“磔”,究竟是指整个捺笔,还是只指捺笔的收尾呢就“永”字八法各点画命名来看,每个笔画都用一个字,“磔”很明显指整个捺笔。

但重点是提醒你要有放开的磔尾。

写过的人都知道,真书这一捺难就难在这个磔尾上。

《“永”八法详说》有这样一段话:“右送之波皆名磔”。

可见当时“磔”的意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仅仅指波势的最后收尾动作;广义已经扩大到整个向右的波势。

这可能是因为右送之波,最后都要有磔的缘故。

所以,“永”字八法把最后一笔称为“磔”。

这是广义的称法。

简言之“永”字八法,是经过张旭改造的。

“永”字八法的捺笔,指真书的捺。

这一捺笔称为“磔”,是强调收尾要放出。

3.什么是一波三折好,第三,讲讲什么是“一波三折”。

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但具体在书法中,是哪三折呢捺笔产生于隶字,但最早的是无波无折的。

我给大家看过西汉《莱子候刻石》,上面的“支”字和“使”字两个捺,就是直挺挺的。

很直的捺,在真书里还有遗留。

智永《真草千字文》里就有不少。

你看他写的“深”字这一捺,用挫笔写,写得很直。

仔细看看,这一捺也很直。

但起笔是转了弯的,也可以说有一个折。

又像这个传为张即之写的“贤”字一捺,行笔部份很直,但起笔有明显的波形。

智永《真草千字文》字数达一千,他的用笔有很多变化,但我们要单独选出一个字作为样板,如这个“咏”,这种只有一折的捺笔不大好看。

不适宜当学书法的样板。

在早期的草书作品中,如皇象《急就章》,短捺往往也只有一折,但长捺就有两折了。

一波两折在行书中明显多了起来,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放”字一捺,其实就是画波形。

我在28课中讲过什么是楷法。

张怀瓘《书断》引北朝王愔的话说:王愔云:“(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

”“隶草”就是章章,王次仲采用章草的方法,创造了波势,这就是楷法。

所以王羲之这个“放”字一捺有波势,就是运用了楷法。

但我们注意到,这尾巴是断笔。

这种情况,在王羲之《兰亭序》中很常见。

可能是因为行笔速度快,所以省略了最后“磔”的动作。

如果慢一点,写得完整一点,捺笔最后就会多一个尖,这就是“磔”。

你拿“迹”字的一捺,和“迁”字的一捺相比,就会发现“迁”字一捺多了一个收锋动作。

这就是波势之后,有了一个“磔”。

清代有个进士沈道宽,写了一本《八法筌蹄》。

“筌”就是捕鱼的竹器,“蹄”是抓兔子的网,这里指工具。

这本书对一波三折,讲得很明白:“唯磔法须明一波三折之义,落笔一折,随按下力送至右住处,突止如剪截势(就是挫笔下来写完断笔);随将笔尖提起,收入画中(这是第二折);从字之上界拂出,是谓三折。

”我用一张图来说明“永”字最后这捺笔的写法。

我们现在看到,这捺笔的中线是这样的。

起笔后一折往下挫,第二折是“随将笔尖提起,收入画中”,这就是回到五号位,回到正锋位置。

在任何时候,回到正锋就取得了主动权。

不要忘记。

然后第三折出锋。

沈道宽说“拂”出,力量小了点,应该是揭出。

王羲之《兰亭序》第十四行最后有个“欣”字,第十五行最后有个“不”字,这两个字的一捺都很奇怪,这两个捺多究竟是怎样收尾的呢好像缺了一块,有人说是纸张不平造成的,原件我们见不到了,但这两笔还是可以写出来的。

而历史上确实有人写出来。

放大点看,收笔就是刚才说的写法。

回收笔锋到五号位,重新向九号位出锋就可以。

如果你仔细看古碑好拓本,如颜真卿《多宝塔碑》,就会发现古人写一波三折的奥秘。

这下面缺了一块的地方,其实就是第二折把笔锋收回到五号位留下的痕迹。

最明显就是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使”字,这个字使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了磔的收笔法。

4.战行《玉堂禁经》规定了“磔”的用笔,他说:“磔须【走历】笔。

”(原注:战行右出)。

这个“【走历】笔”是什么意思呢还好有一个注:“战行右出”。

什么是“战行”“战”有一个意思就是振动,现在写作“颤”,如颤抖、打冷颤、打牙战……等等。

“【走历】”就是战行。

《集韵》说是“盗行”,走路时忽工忽右。

我在21课中介绍过一个动作。

行笔中有意连续左右摇动手腕,称为振,画家画水波,就是运用振。

手腕一左一右行笔,波浪就画出来了。

《玉堂禁经》说写“磔”,行笔要“战行”,那就是振,手腕一左一右画波势,为什么要这样用笔呢你看这一捺,开始是尖锋入纸,然后用一分笔、二分笔逐渐到三分,用振的方法,有利于铺锋。

如果你硬压,笔心毫毛突然受力,很可能分叉太开,结果就收不起来。

顺便提醒大家,最后揭笔收,也是一左一右的。

在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中,行笔的一左一右相当明显,通常是来回两次。

小字如王羲之《兰亭序》,也有这样的用笔,但小字波势不显着。

毕竟笔画太小。

所以,练习战行,我建议各位用大楷字帖,如《阴符经》。

像这个“天”字,就要留心捺笔两次来回战行。

如果加上最后的揭笔,那就是三个来回了。

平捺如“之”字,道理也是一样的。

《阴符经》中“发”字的一捺,来回幅度就比较大了,练习的时候,可以先写中线。

凡是了解“永”字八法的书法家,写捺都会战行。

你看赵孟頫《胆巴碑》这个“火”字,捺笔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这就是战行的结果。

文征明《游虎丘诗》这两个字,捺笔振动很明显,但是他最后没有用揭笔,只是平出。

一捺的基本走势,是6—9—6,如果你写得很细,或者你写小楷写得很小,那用摇腕的方法就可以,比如说楷6—9—6,这就写出来了。

但是你大了以后,毛笔铺在纸上部分就很在,这个时候,你要换9—6就很不容易换了。

如果你这样一出,那就是偏锋。

所以“永”字八法所规定的动作,是很科学的方法。

它就在里边加了一个五号位,右—左—右—左,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回到五号位,然后重新出锋。

这样子,因为有了一个五号位,那毛笔笔心直了一下,就很容易成功了。

我们来加粗点,右—左—右—左,来到这儿,把毛笔回一下,然后重新按下去,揭笔。

这就比较容易成功。

你也可以把动作做得很小,那就接近于直线。

右—左—右—左,然后揭笔。

你动作越小,越接近于直线。

右—左—右—左,好,右—左。

本节要点:“磔”字的本义和引申义。

解释波磔和一波三折的意思。

《玉堂禁经》规定的“磔”的写法。

要点解读:思考题:褚遂良《阴符经》中这个“之”字捺笔收尾,为什么会这样高起来了智永《真草千字文》这个“念”字捺笔,是有波无揭呢,还是做了揭笔的动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