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本中的定理公式结论的证明
高中数学定义、定理、公理、公式证明汇编
高中数学定义、定理、公理、公式证明汇
编
本文档旨在整理高中数学中的定义、定理、公理和公式的证明,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
一、定义
1. 实数:实数是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数的集合。
2. 平面几何:平面几何是研究二维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学科。
3. 三角形: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闭合图形。
...
二、定理
1.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 中线定理:连接三角形一个顶点与对边中点的线段,称为该三角形的中线,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3. 弧长定理:圆的弧长等于圆心角的弧度数除以2π乘以圆的半径。
...
三、公理
1. 欧几里德公设:一个点可以通过一条直线与其他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点之间的线段而确定。
2. 平行公设:如果直线上的一点与另一直线上的一点之间的线段垂直于直线,则这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3. 鸽巢原理:如果将n+1个物体放入n个集合中,则至少存在一个集合中包含两个以上的物体。
...
四、公式证明
1. 三角函数和恒等变换:
- 余弦和正弦的平方和等于1。
- 一角是另一角的倍数时,它们的正弦、余弦和正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2. 求根公式:二次方程的解可以通过求根公式来计算。
3. 排列组合公式:
- 排列数公式: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k个元素进行排列的方法数。
- 组合数公式: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k个元素进行组合的方法数。
...
以上仅是文档中的一小部分,希望这份文档对您的学习和理解数学有所帮助。
若有需要,可以继续补充其他数学知识点和公式证明。
高中数学公式的推导与证明方法讲解
高中数学公式的推导与证明方法讲解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独特的语言和逻辑性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和挑战。
高中数学作为数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公式推导和证明方法更是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从几个常见的高中数学公式出发,讲解其推导和证明方法,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数学的精髓。
一、勾股定理的推导与证明勾股定理是高中数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公式之一。
其推导和证明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几何法和代数法。
几何法的推导方法是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来证明勾股定理。
首先,我们可以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ABC,其中∠B为直角,边长分别为a、b、c。
然后,利用勾股定理的假设条件,即a² + b² = c²,我们可以通过几何推理得出结论。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画两个辅助线,将三角形ABC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ACD和BCD,利用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几何关系来证明勾股定理。
代数法的推导方法是通过代数运算来证明勾股定理。
首先,我们可以假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分别为a和b,斜边的长度为c。
然后,我们可以利用勾股定理的假设条件,即a² + b² = c²,通过代数运算来证明这个等式。
例如,我们可以将a²和b²分别展开为(a + b)²和(a - b)²,然后将这两个展开式相加,得到c²。
通过这样的代数运算,我们可以证明勾股定理成立。
二、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推导与证明二次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其顶点坐标的推导和证明方法可以通过几何法和代数法来进行。
几何法的推导方法是通过几何图形来证明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
首先,我们可以将二次函数表示为y = ax² + bx + c的形式,其中a、b、c为常数。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几何图形的性质,如对称性和切线垂直于曲线等,来推导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并找出曲线的对称轴,进而确定顶点坐标。
高中数学公式以及推论证明汇总
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ot2A=(cot2A-1)/2cot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
20 推论 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 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 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 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 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 上
第1页共8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二)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 S=π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 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 T,但这两个公 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 T 推导演化而来。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椭圆形物体 体积计算公式椭圆 的 长半径*短半径*PAI*高 三角函数: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高二数学中常见的数学定理证明题解析
高二数学中常见的数学定理证明题解析在高二数学学习中,数学定理证明题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解析这些常见的数学定理证明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定理的证明方法和思路。
本文将以几个常见的数学定理为例,分析其证明过程和思维方法。
一、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是高中数学学习中最经典的定理之一,它具有重要的几何意义。
其三边关系可表达为: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平方和。
证明思路:(1)假设存在一个直角三角形ABC,其中∠ABC为直角,AB为斜边,AD和BD分别为两直角边。
(2)利用勾股定理要证明等式AB² = AD² + BD²。
(3)根据平面几何的性质,利用代数运算将等式两边化简。
(4)通过逻辑推理和等式转化,最终得出AB² = AD² + BD²。
二、数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证明数列是高中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学表达形式,等差数列是最基本的数列类型之一,其通项表达式为an = a1 + (n-1)d,其中a1为首项,d为公差。
证明思路:(1)假设有一个等差数列a1, a2, a3,..., an,公差为d。
(2)利用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Sn = (n/2)(a1 + an)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表示出来。
(3)通过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正确性。
(4)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进行数学推导和化简,最终得到Sn = (n/2)(a1 + an)。
三、函数奇偶性的证明函数的奇偶性是高中数学中比较常见的基本概念之一,通过奇偶性可以判断函数的对称性和性质。
奇函数满足f(-x) = -f(x),偶函数满足f(-x) = f(x)。
证明思路:(1)假设有一个函数f(x),需要证明它的奇偶性。
(2)证明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可以分为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两种。
(3)直接证明:通过代数运算和函数定义,证明函数f(x)满足f(-x) = -f(x)或f(-x) = f(x)。
高中数学的归纳平面几何基本定理与证明总结
高中数学的归纳平面几何基本定理与证明总结在高中数学中,平面几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它研究了平面内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和性质。
而在学习平面几何时,归纳法是一个常用的证明方法。
本文将对高中数学中的归纳平面几何基本定理与证明进行总结。
一、线段中点定理线段中点定理是平面几何中的基本定理之一,它指出:在一条线段的中点上,可以作一条平行于这条线段的直线。
换句话说,如果在线段AB的中点M上作一条直线l,那么l与AB平行。
证明:连接AM、BM。
由于M是线段AB的中点,所以AM=BM,且由中点连线定理可知,AM∥BM。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知,l∥AB。
二、角平分线定理角平分线定理是另一个重要的平面几何定理,它指出:一条角的平分线将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小角。
证明:设∠AOB为一锐角,其中OC是∠AOB的平分线。
要证明∠AOC=∠BOC,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AOB和COA的相似性来进行证明。
由于OC是∠AOB的平分线,所以∠AOC=∠BOC。
又因为∠AOB是个锐角,所以∠COA也是个锐角,故∆COA和∆AOB是相似三角形。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知,AO/CO=BO/CO,即AO=BO。
因此,∠AOC=∠BOC。
三、垂直平分线定理垂直平分线定理也是平面几何中的重要定理,它指出: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所有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证明:设线段AB上的垂直平分线为l,垂直平分线上的一点为M。
要证明AM=BM,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AMO和BMO的全等性来进行证明。
由于l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所以AM=BM,且∠AMO=∠BMO=90°。
又因为OM是l的一部分,所以MO=MO,自反性成立。
故∆AMO和∆BMO是全等三角形。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可知AM=BM。
四、角的外角定理角的外角定理指出:一个三角形的外角等于它的两个不相邻内角的和。
证明:设三角形ABC的三个内角分别为∠A、∠B和∠C,对于∠A,其外角为∠D。
我们可以利用∆ABC和∆ACD的相似性来进行证明。
高中数学基本定理证明
1三角函数的定义证明•已知锐角厶ABC中,AB=c , AC=b,BC=a,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证明:c=acosB+bcosA解:作CD丄AB于点D在Rt△ BCD 中,由cosB=BD/BC,得BD=acosB,在Rt△ ACD 中,由cosA=AD/AC,得AD=bcosA,所以c=AB=BD+AD=acosB+bcosA 逐步提示:1、根据待证明的条件中存在三角函数,而题目本身图形为锐角三角形,所以要在原图形中通过添加辅助线来构造直角三角形。
2、根据求【c的表达式,既是求AB的三角函数表达式】,因此添加辅助线时考虑【将AB 线段变为直角三角形的边】,可以作【CD丄AB于点D ,】接下来考虑如何在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来求解边角关系。
3、接下来分别在Rt△ ACD和Rt△ BCD中利用三角函数来表示AD的长度向待证靠近2点P ABC内任意一点,求证点P到厶ABC距离和为定值点P ABC外时,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证明。
若不成立h1,h2,h3 与上述定值间有何关系【设点p 到AB,BC,CA三边距离为h1,h2,h3】证明:连接PA、PE、PC,过C作AE上的高AD,交AE于G。
过P作AE、EC、CA 的重线交AE、EC、CA 于D、E、F 三角形ABC面积=AE*CG/2三角形ABC面积=三角形ABP+BCP+CAP面积=AB*PD/2+BC*PE/2+CA*PF/2 =AB(PD+PE+PF)/2故: AB*CG/2=AB*(PD+PE+PF)/2CG=PD+PE+PF即:点P到厶ABC距离和为三角形的高,是定值。
(2)若P在三角形外,不妨设h1>h3,h2>h3 ,则有:h1+h2-h3=三角形边上的高3棱长为的正四面体内任意一点到各面距离之和为定值,则这个定值等于多少?简证如下:设M为正四面体P -ABC内任一点,M到面ABC,面PAB,面PAC,面PBC的距离分别为h 1,h 2 , h 3 , h 4 .由于四个面面积相等,则VP - ABC = VM - ABC + VM - PAB + VM -PAC + VM - PBC=(1/3 ) -S^ABC • (h 1 + h 2 +h 3+h 4).而S^ABC= (V 3/4)a A2 ,VP -ABC= (V2/12归人3 ,故h 1 +h 2 +h 3 +h 4 = V3/3a (定值).4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步骤1.在锐角△ ABC中,设BC=a,AC=b,AB=c。
高中数学常用二级结论大全
高中数学常用二级结论大全引言: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掌握一些常用的二级结论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二级结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各种数学概念,解决问题。
本文将总结和介绍高中数学常用的二级结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一、三角形相关结论1. 角平分线定理:三角形内角的平分线上的点与对边上的延长线相交,并且与三角形对应的外角相等。
证明:先证明角平分线上的点与对边上的延长线相交,可通过投影定理证明。
假设有一个角A的平分线与对边上的延长线BC相交于点D。
由于AD是角A的平分线,所以∠DAB = ∠DAC,同时由于点D 在角A的平分线上,所以∠DAB = ∠DAC = ∠DCA。
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可得∠BAC + ∠ACD = 180°,即角A与角ACD的外角相等,得证。
2.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证明:假设三角形ABC的三个内角分别为∠A、∠B、∠C。
构造辅助线AD,使得∠DAB = ∠DAC,由于角DAB与角DAC是等角,所以∠BAD = ∠CAD。
同理可证得∠ACB = ∠ABC。
由于∠BAD +∠DAC + ∠ACB = 180°,可得∠A + ∠B + ∠C = 180°,得证。
二、平行四边形相关结论1. 对角线平分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证明: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O。
由于ABC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BC = ∠BCD,同时由于AO和CO是直线,所以∠OAB = ∠OCA。
同理可证得∠OBA = ∠ODA。
根据夹角余弦定理,可得AO = CO,BO = DO。
因此,对角线互相平分,得证。
2. 平行四边形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对角线互相平分。
证明: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边AB和CD相等,对角线AC和BD互相平分。
由于ABC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B ∥ CD,AC ∥ BD。
高考数学中的勾股定理原理与证明
高考数学中的勾股定理原理与证明在数学领域中,勾股定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人们就开始研究这个定理,并对它的证明做了很多尝试。
勾股定理在现代数学中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高中数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高考数学中,勾股定理的原理和证明是非常重要的,下文将详细剖析这个问题。
勾股定理的历史勾股定理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率先提出了这个理论。
后来,勾股定理成为古希腊数学的一部分,并被证明是正确的。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人们就尝试着证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后来,欧多克斯、亚里士多德等著名数学家都曾对勾股定理进行过论证。
但是,为了证明这个定理,数学家们花费了数百年的时间,直到17世纪,法国数学家费马才找到了一种简单的证明方法。
勾股定理的定义与原理勾股定理的定义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个定理是从几何形状中得出的,它说明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特性。
勾股定理的原理是三角形。
在三角形中,我们可以通过勾股定理计算三条边的长度。
如果我们知道两条边,我们可以使用勾股定理来计算第三条边。
使用这个原理,我们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例如测量三角形的面积和计算角度。
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的证明,在古代曾被证明很困难。
但是随着数学知识的不断发展,人们现在可以根据代数方法和几何方法来证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两种证明方法。
1. 代数方法代数方法是通过运用代数知识来证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通常采用的是平方的方式进行证明。
以直角三角形ABC为例,其中∠ABC为直角,AB=c,AC=b以及BC=a,设直角边BC=h。
我们可以用勾股定理得出:a² = b² + c²同理,因为ABCD是直角三角形,所以DB=√(a²-h²),而BAD 也是直角三角形,所以AD²=h²+c²,BD²=(a²-h²)+c²。
高中数学部分定理和公式的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证明] 一方面,设有排好顺序的 m 个空位(如图),从 n 个不同元素 a1,a2,…,an 中任 取 m 个元素去填空,一个空位填 1 个元素,每一种填法就对应一个排列.因此,所有不同的 填法的种数就是排列数 Am n.
[证明] 如图,设 AB∩l=B,在平面β内过 B 作 BC⊥l.因为 AB⊥l,所以∠ABC 是二面角 α l
β的平面角.因为α⊥β,所以∠ABC=90°,即 AB⊥BC.又 AB⊥l,BC∩l=B,l⊂β,
BC⊂β,所以 AB⊥β. 8.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 P1(x1,y1,z1),P2(x2,y2,z2),则 P1,P2 两点间的距离为 |P1P2|= (x2-x1)2+(y2-y1)2+(z2-z1)2.
高中数学部分定理和公式的证明 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cos(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 [证明]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内作单位圆 O,以 Ox 为始边作角α,β,它们的终 → → 边与单位圆 O 的交点分别为 A,B.则OA=(cos α,sin α),OB=(cos β,sin β). → → OB=(cos α, 由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有OA· sin α)·(cos β, sin β)=cos αcos β +sin αsin β.
n 则 Sn= a1(1-q ),q≠1. 1-q
n(a1+an) n[a1+a1+(n-1)d] . 又 an = a1 + (n - 1)d , 所 以 Sn = = na1 + 2 2
[证明] 当 q=1 时,an=a1,所以 Sn=na1. 当 q≠1 时,Sn=a1+a2+a3+…+an-1+an,① 所以 q·Sn=a1q+a2q+a3q+…+an-1q+anq =a2+a3+…+an+anq.② ①-②得(1-q)Sn=a1-qan, 所以 Sn= a1-qan a1-a1qn a1(1-qn) = = . 1-q 1-q 1- q na1,q=1,
高中数学几何证明公式定理
高中数学几何证明相关定理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1)判定直线在平面内的依据(2)判定点在平面内的方法公理2: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它还有其它公共点,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一条直线(1)判定两个平面相交的依据(2)判定若干个点在两个相交平面的交线上公理3:经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1)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2)判定若干个点共面的依据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个平面。
(1)判定若干条直线共面的依据(2)判断若干个平面重合的依据(3)判断几何图形是平面图形的依据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仅有一个平面。
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线,有且仅有一个平面。
立体几何直线与平面空间二直线平行直线公理4: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异面直线空间直线和平面位置关系(1)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2)直线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3)直线和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立体几何直线与平面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1)平面的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2)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定义这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直角(3)一条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定义它和平面所成的角是00的角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和这条斜线垂直三垂线逆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空间两个平面两个平面平行判定性质(1)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2)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1)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2)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3)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相交的两平面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二面角的线,这两个半平面叫二面角的面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另作垂直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二面角的平面角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两平面垂直判定性质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1)若二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的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2)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经过第一个平面内一点垂直于第二个平面的直线,在第一个平面内立体几何多面体、棱柱、棱锥多面体定义由若干个多边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多面体。
高中数学的解析数学证明中的定理与证明方法
高中数学的解析数学证明中的定理与证明方法数学中的定理与证明是数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解析数学作为高中数学的一部分,也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定理和证明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解析数学定理以及它们的证明方法。
一、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定理与证明方法1. 余弦定理余弦定理是解析几何中三角形的重要定理,它表示三角形中的任意一边的平方等于另外两边平方和的两倍减去这两边乘积的余弦的两倍。
其表达式为:c^2 = a^2 + b^2 - 2abcosC,其中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边长,C表示两边夹角的余弦值。
证明方法: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和余弦的定义,可以通过展开和化简的方式得到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
2. 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是解析三角学中的重要定理,它表示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比值等于对应两个角的正弦的比值。
其表达式为:a/sinA = b/sinB =c/sinC,其中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边长,A、B、C分别表示对应的角度。
证明方法:通过分析三角形的面积和底边的关系,可以推导出正弦定理。
二、导数和微分定理的证明方法1. 极限定义导数的定义是解析数学中重要的基础概念,它表示函数在某一点上的变化率。
导数的定义可以通过极限的概念进行证明,即通过求函数在某一点上的左侧和右侧的极限来确定函数的导数。
2. 微分中值定理微分中值定理是解析数学中的重要定理,它表示如果函数在闭区间[a, b]上连续且在开区间 (a, b)上可导,那么它在开区间(a, b)上至少存在一点c,使得该点处的导数等于函数在区间端点处的斜率。
该定理有三种形式: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和罗尔中值定理。
三、进一步的数学证明方法1.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解析数学中的一种常见的证明方法,它常用于证明具有递归性质的数学命题。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证明一个命题在某个特定条件下成立,然后再证明在该条件的基础上,它在下一个条件也成立。
2. 反证法反证法是解析数学中一种常见的证明方法,它通过假设命题不成立,然后推导出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命题的正确性。
高中数学的归纳立体几何基本定理与证明总结
高中数学的归纳立体几何基本定理与证明总结在高中数学中,立体几何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领域。
归纳立体几何基本定理与证明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将对高中数学中常见的归纳立体几何基本定理进行总结和证明,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定理。
一、半正多面体的顶点、棱和面数关系在立体几何中,一个多面体称为半正多面体,是指其每个顶点周围的所有面所成的角相等。
根据欧拉公式,半正多面体的顶点数V、棱数E和面数F满足以下关系:V - E + F = 2证明:考虑一个半正多面体中的一个顶点,该顶点周围有k个面,每个面的边数均为n。
那么根据半正多面体的定义,每个面所成的角相等,所以一个面的内角为360°/n,因此每个顶点所成的内角和为360°。
由于半正多面体的内角和为360°,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k × 360°/n = 360°进一步地,考虑每个面,每个面的所有顶点组成了一个简单多边形,所以每个面的顶点数为n。
而每个顶点都会被k个面共享,所以总的顶点数V可以表示为V = (n × k) / k = n。
同理,我们可以得到每个面的边数为E = n。
那么根据欧拉公式得到:V - E + F = 2n - n + F = 2F = 2所以半正多面体的顶点、棱和面数关系满足V - E + F = 2。
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在立体几何中,平行四边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对于平行四边形ABCD,其面积可以由向量的叉乘来表示。
证明: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交点为O,且向量OA为a,向量OB为b。
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知,向量AD与向量BO平行且长度相等,所以向量AD可以表示为向量BO的某个倍数。
设向量AD 为向量BO的倍数,即AD = k × BO。
由向量的性质可知,向量的叉乘可以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S = |向量AD ×向量BO| = |k ×向量BO ×向量BO|由于向量的叉乘具有交换律和结合律,所以:S = |k × (向量BO ×向量BO)| = |k × (0向量)| = 0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0。
高中数学中的数学定理
高中数学中的数学定理数学定理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是通过逻辑推理、严密证明得出的数学结论。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数学定理起着重要的指导和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个高中数学中的数学定理,包括勾股定理、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导数的定义。
一、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高中数学中最为经典而又实用的定理之一。
它描述了直角三角形中的边与斜边之间的关系。
勾股定理的表述如下:在直角三角形中,设直角边的长度分别为a和b,斜边的长度为c。
则有a² + b² = c²。
勾股定理在解决直角三角形相关问题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用于求解三角形的边长、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等。
二、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它由一系列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所组成。
数列中的每个数被称为数列的项。
而数列的通项公式则用于求解数列中任意一项的数值。
对于数列{an},若存在一个公式f(n),使得对于任意正整数n,都有an = f(n),则称f(n)为数列{an}的通项公式。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数学中的重要问题,对于一些简单的数列,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找规律的方法得出。
而对于一些复杂的数列,可能需要使用递推公式或利用数列的性质进行推导。
三、导数的定义导数是微积分中的重要概念,它描述了函数在某一点的变化率。
导数的定义如下:对于函数f(x),若在点x处存在极限lim(h->0)[f(x+h)-f(x)]/h,则称此极限为函数f在点x处的导数,记作f'(x)或dy/dx。
导数的定义提供了衡量函数局部变化的工具,通过求导数,我们可以研究函数的增减性、极值点以及函数的图像特征等。
导数的概念也是理解微积分的基础。
结语数学定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勾股定理可以用于解决三角形的相关问题,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求解数列中任意一项的数值,导数的定义则提供了函数局部变化的衡量工具。
掌握这些数学定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高中数学基本公式、定理、性质、结论知识详解
高中数学基本公式、定理、性质、结论知识详解(1)一、充要条件: 1、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反之,q 是p 的必要条件;2、p q ⇒,且q ≠> p ,则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3、p ≠> p ,且q p ⇒,则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4、p ≠> p ,且q ≠> p ,则P 是q 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二、绝对值不等式:1、x a x a x a ≥⇔≥≤-或 ;2、x a a x a ≤⇔-≤≤ ;3、a b a b a b -≤±≤+三、复合命题真值表: 1、p 为真命题,则 p 为假命题;2、p 或q 为假⇔p 、q 都假,其余情况是:p 或q 为真;3、p 且q 为真⇔p 、q 都真,其余情况是:p 且q 为假。
四、指数:(一)指数性质:1、1p p aa -= ; 2、01a =(0a ≠) ; 3、()mn m n a a =4、m n m n a a a += ;5、nma = ; (二)指数函数:1、 (1)x y a a =>在定义域内是单调递增函数;2、 (01)x y a a =<<在定义域内是单调递减函数。
注: 以上两种函数图象都恒过点(0,1)五、对数:(一)对数性质: 1、 log log log ()a a a M N MN += ;2、 log log log a a aM M N N -= ; 3、 log log m a a b m b =⋅ ; 4、 log log m n a a n b b m=⋅ ; 5、 log 10a = 6、 log 1a a = ; 7、 l o g a b a b =(二)对数函数: 1、 log (1)a y x a => 在定义域内是单调递增函数;2、log (01)a y x a =<<在定义域内是单调递减函数;注: 以上两种函数图象都恒过点(1,0)3、 l o g 0,(0,1),(1,a x a x a x >⇔∈∈+∞或 4、log 0(0,1)(1,)a x a x <⇔∈∈+∞则 或 (1,)(0,1)a x ∈+∞∈则六、反函数:(一)定义:若原函数为 y = f (x ),则反函数就为 y=f —1(x );(二)性质:1、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刚好互换;2、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 对称;3、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高中数学几何证明定理
高中数学几何证明定理数学几何证明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推理方式,通过应用已知的几何定理和性质,来推导出新的结论和定理。
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一系列的几何定理,并能够运用这些定理来进行证明。
本文将介绍几个高中数学中常见的几何证明定理。
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在一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下面将给出这一定理的证明过程。
证明:设三角形ABC中,AB、AC为两边,∠B、∠C为对应的两个内角。
首先,建立与BC边平行的直线DE,并设直线DE与AB、AC分别交于点D、E。
那么,可以得到∠DBC与∠B之间的对应角相等,即∠DBC = ∠B;同理,∠CEB与∠C之间的对应角相等,即∠CEB = ∠C。
然后,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EDC = ∠B;∠EBD = ∠C。
由于三角形内角和的定义,我们有∠ABC + ∠B + ∠C = 180°。
而根据前述角度关系,可以得到∠ABC + ∠DBC + ∠B + ∠CEB = 180°。
将上述两式相减,得到∠DBC + ∠CEB = ∠EDC + ∠EBD。
再根据三角形内角的定义可知∠DBC + ∠CEB + ∠DEB = 180°。
将上述两式相减得∠EBD = ∠EDC。
由此可知∠B = ∠EDC。
将该结论代入三角形内角和的定义中,可得∠ABC + ∠EDC + ∠C = 180°。
整理得∠ABC + ∠C + ∠ACB = 180°。
由此便证明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二、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在几何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相似三角形的问题。
下面将证明相似定理中的一个重要结论。
证明:设两个三角形ABC和DEF,满足∠A = ∠D,∠B = ∠E,那么它们是相似三角形。
首先,通过画出辅助直线,使得AB与DE两边平行,并设两个平行线的交点为点G。
那么,∠DEG = ∠ABG。
同时,由于∠A = ∠D,∠B = ∠E,所以∠ABG = ∠DEG。
高中数学空间几何证明八大定理和角的范围问题
一、空间几何证明八大定理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1)文字语言: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2)符号语言:ααα//,,//l l a a l ⇒⊄⊂.(3)图形语言: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1)文字语言: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2)符号语言:βαββ//,//,//⇒=P b a b a (3)图形语言:(1)文字语言: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2)符号语言:ba b a a //,,//⇒=⊂βαβα (3)图形语言:4.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1)文字语言: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2)符号语言:ba b a //,,//⇒==γβγαβα(3)图形语言:(1)文字语言: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2)符号语言:ααα⊥⇒=⊂⊂⊥⊥l P b a b a b l a l ,,,,(3)图形语言:6.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1)文字语言: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2)符号语言:βαβα⊥⇒⊂⊥,,l l (3)图形语言:(1)文字语言: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2)符号语言:ba b a //,,⇒⊥⊥αα(3)图形语言:8.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1)文字语言: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2)符号语言:βαβαβα⊥⇒⊥⊂=⊥a l a a l ,,, (3)图形语言:二、关于角的范围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是︒︒≤<900θ.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是︒︒≤≤900θ.3.二面角的取值范围是︒︒≤≤1800θ.4.直线倾斜角的范围是︒︒<≤1800θ.。
高中数学中的证明方法与技巧
高中数学中的证明方法与技巧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证明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证明方法与技巧,以提高数学推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证明方法与技巧,帮助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直接证明法直接证明法是最常见也是最常用的证明方法之一。
它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已知条件与推理推导出结论。
具体步骤如下:1. 根据已知条件,列出一系列命题。
2. 基于已知条件和数学知识,通过推理得出需要证明的结论。
3. 将推导步骤逐一展示,并注明每一步所依赖的原命题。
4. 最后总结所得结论,完成证明。
例如,我们可以用直接证明法证明横线两侧角相等的定理:定理:垂直角相等证明:已知直线AB与CD互相垂直,证明∠ABC与∠CDE相等。
解: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可得如下命题:1. 直线AB与CD互相垂直。
2. ∠ABC为直角。
根据命题1,我们知道∠ABC与∠ABD是一对补角,而∠ABD是直角,所以∠ABC也是直角。
即∠ABC=90°。
根据命题2,我们知道∠CDE为直角。
因此,根据定义1. 直角不相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ABC与∠CDE相等。
二、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通过假设反命题来证明的方法。
当我们无法直接证明一个命题时,可以采用反证法。
具体步骤如下:1. 假设所要证明的命题不成立。
2. 推导出与给定条件矛盾的结论。
3. 推理过程中注明每一步所依赖的原命题。
4. 根据矛盾结论,否定假设,证明原命题成立。
例如,我们可以用反证法证明无理数的存在性:定理:根号2为无理数。
证明:假设根号2为有理数。
由有理数的定义,我们可知根号2可以表示为两个互质整数的比值,即根号2=a/b(a、b∈N,且a、b互质)。
通过变换等式,我们得到2=a²/b²,即2b²=a²。
根据定义,我们知道a、b都是整数,所以a²为偶数。
而偶数的平方一定是4的倍数,所以a²必为4的倍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本中的定理、公式、结论的证明数学必修一第一章 集合(无) 第二章 函数(无)第三章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1.对数的运算性质:如果 a > 0 , a 1, M > 0 ,N > 0, 那么(1)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 (2)log log -log aa a MM N N=; (3)log log ()n a a M n M n R =∈. 根据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证明对数的运算性质证明:(性质1)设log a M p =,log a N q =,由对数的定义可得 p M a =,q N a =, ∴p q p q MN a a a +=⋅=, ∴log ()a MN =p q +,即证得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证明:(性质2)设log a M p =,log a N q =, 由对数的定义可得 p M a =,q N a =,∴q p q pa aa N M -==, ∴q p NMa-=log , 即证得log log -log a a a MM N N=.证明(性质3)设log a M p =,由对数的定义可得 p M a =,∴n npM a =,∴log na M np =,即证得log log na a M n M =.第四章函数应用(无)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证明.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若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证明: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为a,平面βα,的法向量分别为u ,r (建立立体几何问题与向量之间的联系),因为β⊥l ,所以a||r ,即a=k r(R k ∈)(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空间向量问题), 又,α⊂l 所以a ⊥u ⇔a •u=0(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空间向量问题), 所以k u •r=0⇔ u ⊥r ⇔βα⊥(把空间向量的结果转化为几何结论), 所以平面α与平面β互相垂直,5、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过该直线的任意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6、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7、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另法8、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他们的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AB MN B AB αβαββα⊥⋂⊥⊥如图所示已知,=MN,AB 在内,于点。
求证:.9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另法证明:已知:如图,直线l 与平面α相交与点A ,l 在α上的射影OA 垂直于α∈a a , 求证:l ⊥a证明: 过P 作PO 垂直于α ∵PO ⊥α ∴PO ⊥a又a ⊥OA ,PO ∩OA=O ∴a ⊥平面POA∴a ⊥lBC MN ABC -MN- ABC =90 AB BC AB MN AB ααβαβα⊥∠⊥∴∠∴⊥⊥∴⊥证明:在平面内做直线,则是二面角的平面角,,,又,-y)(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若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则它垂直于这条直线在该平面内的投影第二章 解析几何初步(无)数学必修三 数学必修四第一章 三角函数 诱导公式公式:如图:设α的终边与单位圆(半径为单位长度1的圆)交 于点P(x ,y),则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必为 P ´(x ,-y).由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即可得sin α=y , cos α=x, sin(-α)=-y, cos(-α)=x, 所以:sin(-α)= -sin α, cos(-α)= cos α由倒数关系和商数关系可以得到有关正切的-α诱导公式,公式: ααπ-sin sin(=+)ααπ-cos cos(=+) ααπtan tan(=+) 它刻画了角π+α与角α的正弦值(或余弦值)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是:以角α终边的反向延长线为终边的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与角α的正弦值(或余弦值)关系,设角α终边圆交于点P( x ,y),则角α终边的反向延长线,即π+α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必为P ´(-x ,-y)(如图4-5-1).由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即可得sin α=y , cos α=x, sin(π+α)=-y, cos(π+α)=-x,所以 :sin(π+α)=-sin α,cos(π+α)=-cos α.由倒数关系和商数关系可以得到有关正切的诱导公式。
相关诱导公式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sin (2kπ+α)=sinα k∈z cos (2kπ+α)=cosα k∈z tan (2kπ+α)=tanα k ∈z公式二:sin (π+α)=-sinα cos (π+α)=-cosα tan (π+α)=tanα 公式三:sin (-α)=-sinα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 (π-α)=sinα cos (π-α)=-cosα tan (π-α)=-tanα 公式五: 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 (2π-α)=-sinα cos (2π-α)=cosα tan (2π-α)=-tanα 公式六: 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 (π/2+α)=cosα cos (π/2+α)=-sinα tan (π/2+α)=-cotα sin (π/2-α)=cosα cos (π/2-α)=sinα tan (π/2-α)=cotαααcos cos(=-)ααtan tan(-=-)αα-sin sin(=-)第二章 平面向量1、共线向量定理(p82例3)内容:如图A,B,C 为平面内的三点,且A,B 不重合,点P 为平面内任一点,若C 在直线AB 上,则有PB PA PC )1(λλ-+= 证明:由题意,BC 与BA 共线,BA BC λ=∴)(,PB PA PB PC PB PA BA PB PC BC -=-∴-=-=λ化简为:PB PA PC )1(λλ-+= 2、平面向量基本定理(p83)内容:如果21,e e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意一向量a ,存在唯一一对实数21,λλ,使得.2211e e a λλ+=证明:如图过平面内一点O ,作a OC e OB e OA ===,,21,过点C 分别作直线OA 和直线OB 的平行线,交OA 于点M ,交OB 于点N ,有且只有一组实数,使得OB ON OA OM 21,λλ==OB OA OC ON OM OC 21λλ+=∴+=即.2211e e a λλ+=3、平行向量定理(p88)内容:若两个向量(与坐标轴不平行)平行,则它们相应的坐标成比例;若两个向量相对应的坐标成比例,则两向量平行,证明:设b a ,是非零向量,且),(),,(2211y x b y x a ==若b a //,则存在实数λ使b a λ=,且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可知.)(222211j y i x j y i x j y i x λλλ+=+=+21x x λ=∴①,21y y λ=② ①-⨯2y ②2x ⨯得:01221=-y x y x若0,021≠≠y y (即向量b a ,不与坐标轴平行)则2211y x y x =AOe 14、余弦定理证明(p93)内容:在ABC ∆中,c b a ,,分别为角C B A ,,的对边,则⎪⎩⎪⎨⎧-+=-+=-+=C ab b a c B ac c a b A bc c b a cos 2cos 2cos 2222222222证明:如图在ABC ∆中,设b AC a BC c AB ===,,则))((222AB AC AB AC BC a a --===2222cos 22ABA AB AC AC ABAB AC AC +•-=+•-=A bc c b cos 222-+=同理可证:⎪⎩⎪⎨⎧-+=-+=C ab b a c A bc c b a cos 2cos 2222222 所以⎪⎩⎪⎨⎧-+=-+=-+=C ab b a c B ac c a b Abc c b a cos 2cos 2cos 22222222225、点到直线距离公式证明(p99)向量法定义法证:如图,根据定义,点M 到直线 l 的距离是点M 到直线 l 的垂线段的长,如图1,设点M 到直线l 的垂线为 'l ,垂足为Q ,由 'l l ⊥可知 'l 的斜率为 BA'l ∴的方程:00()By y x x A -=-与l 联立方程组解得交点2200002222(,)B x ABy AC A y ABx BCQ A B A B ----++2222200000022222222000022222222200000022222222||()()()()()()()()()B x ABy AC A y ABx BC PQ x y A B A BA x ABy ACB y ABx BC A B A B A Ax By C B Ax By C Ax By C A B A B A B ----=-+-++------=+++++++++=+=+++0022|||Ax By C PQ A B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形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证明cos (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证明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原点为圆心, 作一单位圆,再以原点为顶点,x 轴非负半轴为始边分别作角α,β,且α>β.若α,β均为锐角时, 设它们的终边分别交单位圆于点P1(cos α,sin α),P2(cos β,sin β),即有两单位向量,它们的所成角是α﹣β,根据向量数量积的性质得:①又根据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得:=cos αcos β+sin αsin β ②由①②得 cos (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 ③yxPQl 1图'l由诱导公式可证明当α,β均为任意角时③式仍成立, 2、两角和的余弦公式证明[]cos()cos ()αβαβ+=--=(略)3、两角和(差)的正弦公式证明内容:βαβαβα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sin cos cos sin )sin(-=-+=+ 证明:βαπβαπβαπβαπβαsin )2sin(cos )2cos(])2cos[()](2cos[)sin(-+-=--=+-=+βαβαsin cos cos sin +=βαπβαπβαπβαπβαsin )2sin(cos )2cos(])2cos[()](2cos[)sin(---=+-=--=-βαβαsin cos cos sin -=4、两角和(差)的正切公式证明 内容:β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β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证明:=-+=-+=++=+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cos cos sin sin cos cos cos cos cos cos sin cos cos cos cos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cos cos sin )cos()sin()tan(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βαcos cos sin sin cos cos cos cos cos cos sin cos cos cos cos sin sin sin cos cos sin cos cos sin )cos()sin()tan(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考题(2010四川理19)○1证明两角和的余弦公式C :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αβ++=-; ○2由C αβ+推导两角和的正弦公式S :sin()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αβ++=-.解:①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Oy 内做单位圆O ,并作出角α、β与-β,使角α的始边为Ox ,交⊙O 于点P 1,终边交⊙O 于P 2;角β的始边为OP 2,终边交⊙O 于P 3;角-β的始边为OP 1,终边交⊙O 于P 4.则P 1(1,0),P 2(cosα,sinα) , P 3(cos (α+β),sin (α+β)),P 4(cos (-β),sin (-β))由P 1P 3=P 2P 4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cos (α+β)-1]2+sin 2(α+β)=[cos (-β)-cosα]2+[sin (-β)-sinα]2 展开并整理得:2-2cos (α+β)=2-2(cosαcosβ-sinαsinβ) ∴cos (α+β)=cosαcosβ-sinαsinβ;②由①易得cos (π-α)=sinα,sin (π2-α)=cosα sin (α+β)=cos[2π-(α+β)]=cos[(2π-α)+(-β)] =cos (2π-α)cos (-β)-sin (2π-α)sin (-β) =sinαcosβ+cosαsinβ;数学必修五第一章 数列 1、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为1a ,公差为d ,证明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dn a a n )1(1-+=证明:由等差数列的定义可知:说明:用“叠加法”证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需要验证对1a 同样成立2、 等差数列前n 项和内容:{}n a 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 ,首项为1a ,n S 为其前n 项和,则2)(2)1(11n n a a n d n n n a S +=-+=证明:由题意, ))1((.......)2()(1111d n a d a d a a S n -+++++++=① 反过来可写为:))1((.......)2()(d n a d a d a a S n n n n n --++-+-+=②①+②得:2nS个n n a n a n a +++++=111.......所以,2)(1n n a a n S +=③,把dn a a n )1(1-+=代入③中,得3、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已知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为1a ,公比为q ,证明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1n 1q a a n =类比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证明,用“叠乘法”证明3、 等比数列前n 项和内容:{}n a 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 ,首项为1a ,n S 为其n 前项和,则n S =⎪⎩⎪⎨⎧≠--=--=)1(,1)1(1)1(,111q q q a q q a a q na n n证明:112111.......-++++=n n q a q a q a a S ①nn q a q a q a q a qS 131211.......++++=②①—②得:nn q a a S q 11)1(-=-,当1≠q 时,n S q q a q q a a n n --=--=1)1(1111 ③把11-=n n q a a 代入③中,得nS q qa a n --=11 当1=q 时,很明显n S 1na =所以,n S =⎪⎩⎪⎨⎧≠--=--=)1(,1)1(1)1(,111q q q a q q a a q na n n考题(2013陕西文) 17.设S n 表示数列{}n a 的前n 项和.(Ⅰ) 若{}n a 为等差数列, 推导S n 的计算公式;(Ⅱ) 若11,0a q =≠, 且对所有正整数n , 有11nn q S q-=-. 判断{}n a 是否为等比数列.解:(Ⅰ) 设公差为d,则d n a a n )1(1-+=)()()()(2111121121121a a a a a a a a S a a a a S a a a a S n n n n n n n n nn n ++++++++=⇒⎩⎨⎧++++=++++=---- )21(2)()(2111d n a n a a n S a a n S n n n n -+=+=⇒+=⇒.(北师大版数学必修五---课本证明方法)(Ⅱ) 1,011≠≠=q q a 由题知,,n n n n n n n n n n q qq q q q q q S S a q q S N n =--=-----=-=⇒--=∈∀++++11111111111*,*21111N n q a n qn a n n n n ∈=⇒⎩⎨⎧≥==--,.所以,}{n a 数列是首项11=a ,公比1≠q 的等比数列,2、(2013陕西理)17.设{}n a 是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Ⅰ) 推导{}n a 的前n 项和公式;(Ⅱ) 设q ≠1, 证明数列{1}n a +不是等比数列. 解:(Ⅰ) 分两种情况讨论,①.}{111111na a a a S a a q n n =+++== 的常数数列,所以是首项为时,数列当 ②n n n n n n qa qa qa qa qS a a a a S q ++++=⇒++++=≠--1211211 时,当.上面两式错位相减:.)()()()-11123121n n n n n qa a qa qa a qa a qa a a S q -=--+-+-+=- ( qq a q qa a S n n n -1)1(.-111-=-=⇒,③综上,⎪⎩⎪⎨⎧≠--==)1(,1)1()1(,11q q q a q na S n n(北师大版数学必修五---课本证明方法)(Ⅱ) 使用反证法,设{}n a 是公比q ≠1的等比数列, 假设数列{1}n a +是等比数列.则①当1*+∈∃n a N n ,使得=0成立,则{1}n a +不是等比数列,②当01*≠+∈∀n a N n ,使得成立,则恒为常数=++=++-+11111111n n n n q a q a a a 1,0111111=≠⇒+=+⇒-q a q a q a n n 时当,这与题目条件q ≠1矛盾,③综上两种情况,假设数列{1}n a +是等比数列均不成立,所以当q ≠1时, 数列{1}n a +不是等比数列,第二章 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证明(p45)内容: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