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合集下载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光》整单元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光》整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光1.有关光的思考【教材简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对光的认知水平如何,是本单元教学的认知起点。

学生的认知起点要有效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起点,从而为后续的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首先,聚焦学生的已有认知,了解学生对光的认知水平;其次,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光源概念,知道光源特点,最后,通过研讨,拓宽学生的视野,感悟光的重要性。

因此,本课教学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学生有关光的前概念,第二部分是研讨光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第一部分的教学活动从学生对光“已经知道的和还想知道的”的讨论开始,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聚集到本课内容上,再通过比较各种发光体,引出光源的概念,为后续光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的教学活动接着安排“如果没有光,会怎样”的研讨活动,让学生探讨没有光会怎样,从而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能使人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最后安排夜视仪原理这一拓展性内容,让学生从更高的视野了解光。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光源和光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对日常生活中的光源和非光源也有一定的判断经验,也知道太阳是光源,点亮的电灯是光源等,但他们对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在认识上还是比较模糊,因此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引领学生在实际中去观察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发光物体,认识到有些物体是自己发光的,而有些物体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从而知道光源和非光源。

[科学思维]以观察“黑暗中的苹果”实验为证据,说明没有光进入眼睛,我们看不到任何物体。

[探究实践]通过实验交流、分析,概括出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态度责任]感知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共8课时)》教学设计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共8课时)》教学设计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共8课时)一、教材解析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认识和研究,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各种生物依赖于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环境,它们的行为与所处的环境有关,所有的生物也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环境的变化。

学生们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他们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形成对生物的积极态度,并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

在本单元中,他们将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对比实验的探究技能,加强运用数据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

在本单元中,他们还将面临几次较长时间的观察,这些都将促进学生们过程与方法技能的形成。

本单元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课):通过对种子发芽和种子生长的观察研究,认识植物与无生命环境的关系,了解植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第二部分(第4课):通过对蚯蚓与环境的研究,认识动物与无生命环境的关系,了解动物是会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选择的。

第三部分(第5课):通过认识和研究食物链与食物网,将植物和动物联系起来,认识到生物之间是互为生长环境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第四部分(第6-8课):通过建造生态瓶和模拟实验,认识在一定区域内生活的生物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环境,平衡的改变会对生物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生态平衡是十分重要的。

这一单元学生们将通过研究植物对环境的需要、动物对环境的需要,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研究,建立起初步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二、单元目标科学概念●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阳光、养分、空间等。

●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

教科版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新版教科版科学课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主要涉及第一单元《物质世界》的第三节《物质的构成》以及第四节《物质的转化》。

具体内容包括:1. 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叫做分子。

2. 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4. 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物质,例如,铁和氧气反应铁锈。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能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2.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构成对物质的性质有决定性的影响。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物质转化的过程,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这一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难点:物质转化的过程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铁、氧气、水等)、黑板、粉笔。

学具:实验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现象,例如,将一块冰放入一杯水中,观察水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讲解: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物质由微小粒子组成的图像,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铁与氧气反应铁锈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物质转化的过程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4. 练习:让学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例如,为什么湿衣服会在阳光下晒干。

六、板书设计物质构成:分子、原子、离子分子特点:微小、有间隔、不断运动物质转化:铁 + 氧气→ 铁锈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什么特点。

答案: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2. 铁和氧气反应铁锈,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答案:在铁和氧气的反应中,铁原子和氧原子结合了铁氧化物,即铁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入日常现象和实验,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1、种子抽芽实验(一)【教课目的】科学看法:种子抽芽需要必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抽芽实验的过程,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察看、记录影响种子抽芽的条件。

感情、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察看的兴趣【教课要点】学习运用对照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抽芽的条件。

【教课难点】能依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课准备】绿豆种子若干,活动记录(作业本 1 面),课外察看记录(作业本 51 面附表一)。

【教课过程】一、议论种子抽芽的条件:1、讲话导入:植物的一世是从种子抽芽开始的。

那么,你感觉种子抽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议论,教师纲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取养料,需要浇水,需要适合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赐予弃取,保存学生的各样看法)3、进一步指引(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满的绿豆种子,假如要让它抽芽,方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否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抽芽的一定条件呢?(说明:从种子抽芽过渡到详细的绿豆种子抽芽,这样的议论更有针对性,并且更合理,由于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其他。

)4、师:大家的建议不同样,看来我们一定经过实验来鉴别了。

二、设计种子抽芽实验:1 / 31、师:该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谈谈要注意什么?(预设:制定周祥的实验计划,只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并且在研究以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小组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实时进行统计。

(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合清除不适合讲堂研究的内容。

)第1页共2页4、以此中一个组为典范,集体议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如何做?(2)你们展望结果会是如何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如何知道改变的条件是否是对种子抽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什么?5、达成作业本 1 面,教师巡回指导。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整单元(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整单元(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整单元(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光》是小学科学第一单元教材内容,本文将从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步骤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一、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光的性质,知道光是一种能够照亮物体的东西;2.认识阳光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光源,了解能够利用阳光进行晒干、照明、取暖等方面的应用;3.理解太阳直射地面时光线是直的,日落时光线呈弯的,了解日出、日落和明暗变化的原理;4.了解虹的形成原理;5.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二、教学重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光是一种能够照亮物体的东西;2.了解阳光的作用和应用;3.理解日出、日落和明暗变化的原理;4.认识虹的形成原理;5.了解光的反射现象及其应用。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向学生引入本单元的话题,并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都使用过哪些光源。

2.展示与讲解:通过图片或实物的展示,向学生介绍光的性质、阳光的作用和应用,以及日出、日落和明暗变化的原理。

在讲解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解释,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3.实验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和观察,以加深他们对光的认识。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太阳光直射地面时光线的走向,以及日落时光线的弯曲情况;还可以进行一些与光的反射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4.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可以设计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多种形式的练习题,以检验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5.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完成一些探究性任务,例如让学生调查和了解虹的形成原理,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6.总结与复习: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与复习。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结性的讨论,让他们回顾所学的重点知识点,并制定学习计划,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种子发芽实验(一)》是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一课,它与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构建了一个教与学的整体内容,即植物与环境。

《种子发芽实验(一)》以生活中常见的绿豆种子发芽生长作为研究对象,引领学生猜测绿豆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及设计变量控制实验,明确变量控制实验要领。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第二部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在本活动环节中,学生要解决的是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内容与方法,以及如何体现对比实验设计中的公平性。

第三部分:种子的发芽实验。

要求学生观察种子发芽前的状况,并把它们画下来。

在明确实验的方法步骤后,再开始动手做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要坚持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学情分析】1.关于知识基础。

学生在三年级学习种植凤仙花时,对植物生长的条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种子发芽的条件进行过研究的学生并不多。

哪些是种子发芽必须的条件,哪些是可要可不要的条件,大多数学生不太清楚。

2.关于变量控制实验设计。

五年级的学生在四上“溶解的快慢”和四下“面包发霉了”这些课中学习过如何设计变量控制实验,现在再来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有一定的基础。

3.关于观察记录。

学生有对凤仙花种植的长期观察记录的习惯与知识的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提供观察记录的知识经验。

【教学思路】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的情况分析,我把教学分成四个环节:(一)讨论种子发芽条件(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三)修正实验方案(四)种子发芽实验。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绿豆发芽必须要哪些条件。

第二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学生已有设计变量控制实验的基础,所以先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再交流。

而“光”、“水”、“温度”这三个研究条件比较容易控制变量,故让学生在这三个条件中选择其中一个来设计实验。

五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案

五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案

五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案第一章:地球和天空1.1 天空中的太阳【学习目标】了解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和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原因。

观察太阳的形状和颜色,并能够用语言描述。

【教学步骤】1. 观察太阳的升起和落下,记录太阳的位置变化。

2. 讨论太阳的形状和颜色,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太阳看起来会变化。

3. 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解释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原因。

4. 进行太阳形状和颜色的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记录结果。

【作业】观察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并记录下来。

画出太阳的形状和颜色。

1.2 天气和气候【学习目标】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以及它们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学会观察天气现象,并能够描述和记录。

【教学步骤】1. 讨论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

2. 引导学生观察天气现象,如晴天、雨天、风等,并记录下来。

3. 介绍天气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如农作物的生长、人们的出行等。

4. 进行天气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记录结果。

【作业】观察天气现象,并记录下来。

思考天气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并写下来。

第二章:水和生命2.1 水的循环【学习目标】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流入河流和海洋等。

观察水的循环现象,并能够用图示表示。

【教学步骤】1. 介绍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流入河流和海洋等。

2. 引导学生观察水的循环现象,如水蒸发、云的形成、降雨等。

3. 进行水的循环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绘制图示。

【作业】观察水的循环现象,并绘制图示。

写一篇关于水的循环的小作文。

2.2 生物的生活【学习目标】了解生物的生活需要,如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等。

观察生物的特征,并能够描述和记录。

【教学步骤】1. 讨论生物的生活需要,如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等。

2. 引导学生观察生物的特征,如呼吸、生长、繁殖等,并记录下来。

3. 介绍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如陆地生物、水生生物等。

4. 进行生物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记录结果。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1.1地球的结构1.2地球上的资源1.3地球上的气候2.第二单元:奇妙的生命2.1生物的分类2.2生物与环境2.3生物的适应与进化3.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3.1物质的状态3.2物质的变化3.3物质的性质4.第四单元:技术与生活4.1技术的发展4.2技术与生活4.3技术的利与弊5.第五单元:宇宙探索5.1宇宙的奥秘5.2太阳系5.3宇宙探索三、教学安排1.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第1课时地球的结构教学过程:1.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1.2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1.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的结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作业:绘制地球结构示意图。

第2课时地球上的资源教学过程:2.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等。

2.2讲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

2.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

作业: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自然资源。

第3课时地球上的气候教学过程:3.1引导学生观察气候变化,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2讲解气候的成因和变化规律。

3.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作业: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

2.第二单元:奇妙的生命第4课时生物的分类教学过程:4.1引导学生观察生物,了解生物的分类。

4.2讲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4.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分类的意义。

作业:绘制生物分类图。

第5课时生物与环境教学过程:5.1引导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5.2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

5.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现象。

作业:调查学校附近的生物与环境。

第6课时生物的适应与进化教学过程:6.1引导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部分全单元教案(共7课,2023出版新教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部分全单元教案(共7课,2023出版新教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部分全单元教案(共7课,2023出版新教材)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性质和光的传播路径。

2.了解光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培养对光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4.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光的性质和光的传播路径。

2.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1.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实验操作和观察。

教学准备:1.学生教材《光》部分和活动手册。

2.实验材料:直尺、小镜子、透明物体(如玻璃板)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光的传播路径与光的性质(1课时)1.了解光的传播路径。

2.了解光直线传播和光的阴影。

教学重点:1.光的传播路径。

2.光直线传播和光的阴影。

教学过程:1.导入:与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光的传播路径。

2.呈现: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阴影现象。

3.讲解:解释光的传播路径和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光的阴影现象。

4.活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实物阴影的形状和大小,并思考形成阴影的原因。

5.小结:总结光的传播路径与光的性质。

第二课:光的反射现象(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2.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重点:1.光的反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

1.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光的传播路径和光的阴影。

2.呈现:通过实物或图片示范光的反射现象。

(如:光线从镜子上反射)3.讲解:介绍光的反射现象,解释光的入射角和反射角以及光的反射定律。

4.实验:安排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反射现象,测量光的入射角和反射角,并验证光的反射定律。

5.小结:总结光的反射现象和光的反射定律。

第三课:光的折射现象(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了解光的折射定律。

教学重点:1.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

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光的反射现象和光的反射定律。

2.呈现:通过实物或图片示范光的折射现象。

(如:光线从水中折射)3.讲解:介绍光的折射现象,解释光的入射角和折射角以及光的折射定律。

【范文】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范文】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1.1种子发芽实验(一)首案编写者:王xx【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孩子养成动手实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法学法】谈话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大家的意见不一样,该怎么办?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五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

五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

五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物体运动的各种形式。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有关物体运动的资料。

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合作与交流,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乐于探究自然现象。

学生能够理解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物体运动的形式第1课:各种各样的运动第2课: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第二单元:力的作用效果第3课:力的作用第4课:力的作用效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物体运动的各种形式。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 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有关物体运动的资料。

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合作与交流,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地了解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效果。

3.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实验操作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学生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问题解决等方面。

六、教学计划第一单元:物体运动的形式(2周)第1课:各种各样的运动(1课时)第2课: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1课时)第二单元:力的作用效果(2周)第3课:力的作用(1课时)第4课:力的作用效果(1课时)第三单元:摩擦力(1周)第5课:摩擦力的概念(1课时)第6课:摩擦力的实验(1课时)第四单元:简单机械(1周)第7课:杠杆(1课时)第8课:滑轮(1课时)第五单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周)第9课:声音的产生(1课时)第10课:声音的传播(1课时)七、教学计划第六单元:摩擦力(2周)第11课:摩擦力的概念(1课时)第12课:摩擦力的实验(1课时)第七单元:简单机械(2周)第13课:杠杆(1课时)第14课:滑轮(1课时)第八单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周)第15课:声音的产生(1课时)第16课:声音的传播(1课时)第九单元:综合实践活动(1周)第17课:科学探究实践活动(2课时)第十单元:复习与评价(1周)第18课:复习(1课时)第19课:评价(1课时)八、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可以适当调整教学进度,给予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全册单元整理教案(共四单元)(2022秋)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全册单元整理教案(共四单元)(2022秋)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全册单元整理教案(共四单元)(2022秋)【一、任务概述】本文为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单元教案的整理,包括四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整理依据2022秋季课程标准进行,旨在为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提供清晰明确的教案指导,帮助教师系统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

【二、第一单元敬畏大自然】【1.1 教学目标】1. 了解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感受与大自然的相互关系。

2. 了解自然界中的风、水、气候等基本概念。

3. 掌握自然界中的压强、温度、声音等基本物理量的观察和测量方法。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1.2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探索自然界中的风——了解风是什么,风的产生和运动等。

2. 认识地球上的水——水的循环、水的产生、状态变化等。

3. 气候变化告诉我们什么——了解温度、气象、季节等。

4. 探索声音的奥秘——声音的产生、传播、消失等。

【1.3 教学重点】1. 探索自然界中的风。

2. 认识地球上的水。

3. 理解气候变化。

【1.4 教学难点】1. 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了解压强和温度的测量方法。

【三、第二单元探秘天体】【2.1 教学目标】1. 了解宇宙中的星星和行星,认识它们的特点和组成。

2. 探索地球和月球的运动规律,加深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3. 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认识它们的观测方法。

4. 培养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太阳系的组成与运行——了解太阳系中的行星、小行星、恒星等。

2. 地月系的运动规律——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了解月球的运动规律。

3. 观测日食和月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学习观测方法。

4. 探索星星和星座——认识星星的分类及星座的形成。

【2.3 教学重点】1. 探索太阳系的组成与运行。

2. 理解地球和月球的运动规律。

【2.4 教学难点】1. 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4.拓展提高
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1.激光器是一种新型光源,具有发射方向集中、亮度高,方向性好等特点。因此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人们常常采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这正是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射击瞄准:射击时利用“三点一线”进行瞄准。
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吗?。
三、研讨
研讨一: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
A:在漆黑的夜里走路,如果没有路灯会很不方便,因为看不清物体。
B:夜晚,突然停电,人们就会什么也看不到,非常的不方便:即使适应了之后,也不能看清
体的颜色等细节特征。
C:如果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不能生长,就不能给其他生物提供食物。
D:动物也需要阳光,一般动物都是 在有光的白天进行捕猎、寻找食物或水源的。
播放视频《探究光照射烟雾的探索》
实验现象和总结:
1.描述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线香的烟气充满水槽后,用激光笔照射可以看到光束。
2.对实验进行总结。
光能以直线形式在烟雾中传播
3.科学研讨
研讨一:光能穿过任何物体吗?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教师点拨:
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如书本、墙面、柜子等。
实验现象:
当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打开手电筒,光源会通过这三个小孔,在第四张纸屏上留下光斑。当移动第二张卡纸时,手电筒的光源通过第一张卡纸上的小孔,光斑落到第二张卡纸上。
实验分析:
(1)当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打开手电筒,光源会通过这三个小孔,在第四张纸屏上留下光斑,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移动卡纸,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光线无法同时穿过三个小孔,这也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部分全单元教案(共7课,2023出版新教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部分全单元教案(共7课,2023出版新教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局部全单元教案〔共7课,2023出版新教材〕1.1《有关光的考虑》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科学概念目的:通过生活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光,引发学生对光与对所有的生命体、对世间万物都不可或缺的感悟。

科学探究目的:能通过实验观察现象,自行分析^p 、归纳规律。

科学态度目的: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提升合作意识、培养合作才能。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观察、去发现光和光之间的联络和规律。

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络的,也是有规律的。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多媒体导入欣赏多幅图片,感受生活中光的美丽。

〔自然界的光、动物发出的光、人类制造出的光〕二、自学考虑:光是从哪里来的?引出光的概念。

三、小组讨论:那些物体是光,哪些不是?〔月亮、萤火虫、玻璃杯、发光鱼、夜光珠等〕四、探究活动活动1:观察昼夜山景活动2:寻找沙发下的玩具活动3:观察雾中的车灯活动4:观察手影游戏活动5:光是从哪儿发出的?活动6:观察碗中的筷子活动7:观察黑箱中的物体〔草莓、粉笔、尺子等〕通过上述的几个活动,光带给了我们很多启发,相信如今同学们都认识到光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分组探究:假如没有光,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1〕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无法看见物体。

2〕大局部的植物无法进展光合作用,不能给人类、动物提供食物。

3〕没有阳光地球的温度会急剧下降,地球会进入冰封时期。

六、课外拓展夜视仪的原理:在黑暗的环境中,夜视仪能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在屏幕上显示出我们能看到的图像,从而让我们看到物体。

夜视仪的种类很多,无论哪一种,它们也都需要光,才能让人们看到物体。

七、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师生一起讨论了有关光的内容,知道了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是光,因为有光,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景物;理解了假如没有光,会给我们的生活的地球带来消灭性的灾难,在接下来的学习当中,我们将会继续学习有关光的知识。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章:科学探究的方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主要讲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内容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探究活动中。

2. 能够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资料卡片、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测量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为什么纸飞机能飞?为什么树叶会变色?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解答这些问题。

3. 讲解与示范:(1)介绍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科学探究方法。

(2)以一个简单的实验为例,示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探究。

4. 课堂实践:(1)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探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

(2)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

(3)小组汇报,分享实验成果。

5. 例题讲解:以“为什么纸飞机能飞”为例,讲解如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答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用所学方法解答其他科学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2. 实验设计步骤:提出问题、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结论3. 学生实验成果展示七、作业设计2. 答案:树叶变色是由于季节变化,叶绿素分解,其他色素(如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显现出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将所学方法应用到生活中,探索更多科学奥秘。

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我们的身体精品教案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我们的身体精品教案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我们身体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身体”中,深入探讨第1课“我们身体”。

我们将详细学习人体主要器官及其功能,解人体基本组成部分。

教材内容包括:人体外部形态、骨骼与肌肉、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章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人体基本结构和功能;2. 培养学生对人体器官认识,提高观察、描述、分析问题能力;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人体器官功能、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人体基本结构,解各器官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体模型、挂图、PPT课件;2.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人体模型,引发学生对人体结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我们身体是由哪些部分组成?”2. 新课内容学习:a. 播放PPT课件,介绍人体外部形态、骨骼与肌肉、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章节内容;b. 分组讨论,让学生描述自己解人体器官,并分享给其他同学;c. 教师讲解各器官功能,引导学生解器官之间相互关系。

3. 实践活动:a. 让学生观察人体模型,分组讨论并描述人体各器官位置和功能;b. 学生用彩笔画出自己喜欢器官,并剪下来,贴在画纸上,组成一幅完整“人体器官图”。

4. 例题讲解:讲解与人体器官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材中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我们身体2. 内容:人体外部形态、骨骼与肌肉、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章节要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画出自己最喜欢人体器官,并简要描述其功能;b. 根据教材内容,简述人体各系统作用。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人体器官有更深入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解更多关于人体器官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照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照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板书设计】种子发芽实验(一)一、预设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二、设计实验计划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同学们将要经历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过程,学生在整理自己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还要与做同类实验的其他同学交流,学生后面还将经历种植绿豆芽、照料绿豆芽的过程。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意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2.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1.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2.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复习导入)师:播放视频或是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从作业本出发判断学生设计实验落实情况。

然后引入你们的实验结果怎么样了?种子发芽了吗?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1.整理实验信息师:同学们,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对绿豆发芽所需条件分别做了不同的研究。

下面我们依据上节课所分的“水组”、“土壤组”、“阳光组”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

请看实验记录表格:(屏幕出示):生:汇报实验结果(单个代表各因素小组汇报)教师与学生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与纠正。

学生在陈述实验结果土壤组居然出现土壤中的种子发芽了,然而种在纸上的居然没有发芽,于是要汇集大家一起讨论原因,寻找解决方案,面对知识冲突时,学生的注意力尤为集中,感觉就像在开一次辩论会似的。

也多亏了这一反常的结果使得课堂有“生气”!种子没有发芽的原因:拿着学生做的实验组,发现里面居然只有一粒种子,问学生这样可以吗?有很多学生会反驳并且解释。

实验者也对此作了解释说因为看着她没有发芽,便把它种在泥土里了。

我评价道:“哦,原来***是为了节约种子,做的不错,但是我觉得我们还可以继续做下去,找找种子没有发芽的原因。

”我摸了摸纸巾发现比较干,你看你觉得有可能是什么原因种子没有发芽呢?学生也会想到可能水分不够。

由此再引入水分的充足与少,空气的充足与少,阳光的有无,温度的高低。

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的实验记录序号种子总数量已发芽量未发芽量我们得出的结论1 实验组对照组2 实验组对照组3 实验组对照组4 实验组对照组5 实验组对照组注意汇报时要响亮清楚,其余学生要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并能够找到错误与不足。

事例,有个班级没有研究温度,我便说那让老师说一说,你们认真找找老师说的哪里不妥。

有位男孩子很明显而且大胆的说出了在研究温度的时候,相同的条件不可能有阳光。

我表扬他听的很认真也很仔细。

作为小学老师要学会针对性及时适度的表扬。

(1)汇报数据(2)分析数据师:收集了实验数据,我们就要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请其他同学注意这些同学的数据。

从这些数据中你得出了怎样的结论?生:我得出了绿豆发芽需要水。

师:能说说理由吗?生:因为这些同学实验组的绿豆都发芽了,而对照组的绿豆一粒也没有发芽,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绿豆发芽需要水。

(先让没有参与次实验的同学根据实验同学的数据做出实验解释,培养倾听能力。

)师:你是实验的同学,你认同他的说法吗?生:认同。

师:同学们,认同吗?生:认同。

师:是的,说的有理有据。

绿豆发芽需要水。

(板书:绿豆发芽需要水)师:是否需要土壤呢?进入下一组汇报。

(同样有关绿豆发芽是否需要土壤、是否需要阳光、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都经历学生个体汇报,教师数据记录,再到集体分析实验结果,最后教师板书结论的过程。

)(3)小结归纳(教师根据板书归纳:)绿豆发芽需要水、适宜温度和空气,土壤和阳光是不必须条件。

三、种植绿豆芽注意:让学生区分种子发芽与生长的不同。

强调语言的精确性。

师:同学们,我们手上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呢?生:种起来。

(老师我知道,把它种到泥土里等待它生长)师:好,我们就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或纸杯里,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猜测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生:(预设:水、空气、阳光、养料)师:有经历有兴趣的同学,老师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一是温度。

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

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从本单元前面相关知识学习来看,大多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具备了初步的分析、探究能力和简单实验操作能力,这是学习的基础。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再次经历“对比实验”,而对比实验中的变量控制对学生来讲相对来说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留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种下的绿豆芽生长情况。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填表后再讨论)绿豆芽的总数量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实验说明阳光下的绿豆芽黑暗处的绿豆芽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生长有什么不同?(3)改变了条件对绿豆芽的生长产生了什么影响?3.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后并交流。

4.交实验记录表前,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了水的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自然界里许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生长图片:1.比较香蕉树、松树、仙人掌的叶有哪些不同。

2.并回答香蕉树、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4.说说平时自己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事例。

五、本堂小结:节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适宜,植物会生长得茁壮。

当环境改变后,植物会努力适应环境变化而生长。

如松树;仙人掌的根很发达,它的叶是针状,可使水分不会很快流失,所以它能够生长在干旱的地方。

【作业布置】你知道哪些植物能够在环境改变后,适应环境而生存的。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4课《蚯蚓的选择》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蚯蚓的选择》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四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