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关于畲族的那些历史文化

合集下载

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

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

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潮汕地区是中国南方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以其独特的文化而闻名。

而潮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畲族文化。

畲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和江西等地,而潮汕地区则是畲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

畲族是中国南方一个原始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他们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以耕作、渔猎为生。

由于历史的原因,畲族文化深受汉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但他们仍然保留了一些独特的传统文化。

潮汕地区的畲族人口相对较多,他们在这里发展出了独特的畲族文化。

畲族的语言是畲语,属于汉藏语系,但在当地已经渐渐失传,主要使用潮汕话作为交流语言。

畲族人的姓氏主要有何、柯、萧、武、李等,这些姓氏一直都是潮汕地区的重要姓氏。

畲族人口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和饮食文化。

畲族人的传统服饰以青、绿、红、黄为主色调,用丝绸制成,色彩鲜艳。

畲族人喜欢佩戴银饰,头饰、颈饰、手饰等都十分精美。

而在饮食方面,畲族人饮食清淡,以米饭和面食为主,尤其喜欢饺子和各种面条。

畲族的生活方式也是独具特色的。

他们居住在以竹子和木头搭建的竹楼和木屋里,这些结构简单而坚固。

而在农业方面,畲族人主要种植水稻、茶叶、烟草等农作物,以及养殖鸡、鸭、猪等家禽和家畜。

而在传统的畲族村庄里,还保留着很多古老的农具和农耕方式,这些都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畲族文化中,音乐和舞蹈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人喜欢打鼓、吹竹笛等乐器,他们以乐器与舞蹈相结合,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界万物的崇敬。

畲族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有踏歌、抛绣球、鹿舞、岭歌舞等。

这些舞蹈形式都很具有地方特色,同时也是畲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畲族人还有一项独特的文化活动,那就是“祭山”。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畲族人都会去祭拜自己的山神,以祈求健康、富裕和幸福。

祭山是畲族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也是畲族人自己文化认同的一种体现。

总之,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少数民族畲族的历史简介

少数民族畲族的历史简介

少数民族畲族的历史简介畲族shē zú,中国南方游耕民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

下面。

民族概述美丽的畲族女性民族服饰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

他们自称“山哈”。

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

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

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畲”She,意为刀耕火种。

解放后,改称为“畲族”。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

畲族极少部分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90%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也有部分操闽南语。

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她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

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

名称来源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是闽南、潮汕的主要原住民之一。

元、明、清时期,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等地山区半山区。

“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

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

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

“畲”字来历甚古。

在《诗》、《易》等经书中就已出现。

“畲”字读音有二,读yú余,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奢,意为刀耕火种。

“畲”字衍化为族称,始于南宋时期。

据刘克庄《漳州谕畲》载:“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畲,刀耕火耘”①。

“畲”作为族称,是由于当时畲民到处开荒种?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而被命名的。

因此《龙泉县志》说:“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

“輋民”名称也出现在十三世纪,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说:“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民群聚”①。

清朝的畲族文化

清朝的畲族文化

清朝的畲族文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兴起与畲族文化也密不可分。

畲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独特的风俗、语言和文化传统。

在清朝的统治下,畲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本文将重点探讨清朝时期畲族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一、畲族的历史背景畲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和福建等地。

他们是以耕作为生的农业民族,对稻米的种植和饲养畜牧业非常擅长。

畲族人民勤劳朴实,世代生活在山水之间,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

二、畲族的风俗习惯1.畲族的民居:畲族人民在清朝时期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民居形式。

他们常常以桃木为主要材料建造房屋,房屋结构简单,一般呈现出三间两厅的格局。

房屋外观注重装饰,常常雕刻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2.畲族的服饰:畲族人民的服饰多以丝绸为主,以黑色为主色调。

男性常常穿着黑色长袍和黑色裤子,头戴呢子帽。

女性则喜欢穿着丝绸长衫,配以丝绸裙子和盐帽。

3.畲族的婚礼习俗:畲族人民非常重视婚姻家庭,婚礼是畲族文化中重要的一环。

畲族婚礼注重庄重和热闹,通常会有千人宴的盛大场面。

新娘穿着传统的红色婚服,戴着耳环和银饰,新郎则穿着黑色长袍。

三、畲族的语言和文字畲族有着独特的语言系统,属于汉藏语系下的“侗台语支”。

在清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畲族文化的传承,畲族语言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发展。

尽管畲族没有独立的文字系统,但他们通过口头传统,将自己丰富的民间文化传承下来。

四、畲族的音乐和舞蹈1.畲族音乐:畲族音乐富有激情和节奏感,常常以琴、笛、鼓等乐器为主要伴奏。

畲族人民以歌唱和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感受。

2.畲族舞蹈:畲族舞蹈形式多样,具有强烈的山水意境。

畲族舞蹈充满动感和热情,舞者常常手舞足蹈,展现出自然的神韵和姿态。

五、清朝对畲族文化的影响清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对畲族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造。

他们重视畲族文化的传承,并热爱畲族艺术。

同时,清朝政府也加强了对畲族地区的治理,促进了畲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畲族祖先的故事

畲族祖先的故事

畲族祖先的故事
畲族祖先的故事
传说,畲族的始祖是舜帝的孙子芒,芒为报答他的父母舜帝,登山取树发明农耕业,创立了畲族。

传说芒有八个儿子,八个儿子经过几代的发展,形成了分别定居在今江西八个县的东芒、西芒、南芒、北芒、东阳、西阳、南阳、北阳八支畲族。

畲族的祖先们一直保持着自然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祭拜祖先的习俗。

他们每年必定在上山祭祖,祭祖的仪式上,伴着山歌,叩头谢恩,表达他们对祖先的尊重,把祭祀做得热热闹闹,给祖先的灵魂以温暖。

另外,畲族的祖先们还积极促进自然界的友好关系,他们从不贪婪地进行采集活动,而是认真分配资源而不伤害自然,培育着来自大自然的平衡状态。

现在,畲族的祖先们已经不再在这个世界上,但其开拓精神和传统文化却活在现代的畲族人们中间,我们将始终保持着对祖先的缅怀,将这种传统文化延续并发扬光大。

少数民族畲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少数民族畲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少数民族畲族民俗文化 科普介绍
讲师:XXX
日期:XXX
目录
CONTENTS
➢ 畲族概述 ➢ 畲族服饰文化 ➢ 畲族歌舞文化 ➢ 畲族节庆与习俗 ➢ 畲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01
畲族概述
畲族的历史起源
古老民族
畲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有 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起源传说
根据畲族的传说,他们的祖先是 盘瓠,被尊称为盘王。盘王传说 是畲族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畲族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与途径
家庭传承
畲族民俗文化家庭传承是其主要 传承方式,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 将传统习俗、技艺传授给子女,
形成了代代相传的传承链。
社区传承
畲族社区定期组织各类民俗活动, 如歌舞表演、祭祖仪式等,为族人 提供了学习和传承民俗文化的平台 。
学校教育
将畲族民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 同感。
04
人口数量: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 ,畲族总人口约为XX万人,是 中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
勤劳智慧:畲族人民以勤劳智慧 著称,善于耕山种地,同时也擅 长手工艺和商贸活动。
02
畲族服饰文化
畲族传统服饰特点
色彩鲜艳
畲族传统服饰以红、绿、黄、黑等鲜艳色彩 为主,体现了畲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
图案丰富
服饰上绣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龙凤、花鸟 、山水等,寓意吉祥、美好。
03
畲族歌舞文化
畲族音乐的种类与特点
01
叙事歌
歌唱畲族历史、传说和故事,是 畲族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03
特点
畲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 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常用乐器有龙角、唢呐、月琴 、铜鼓(畲族语里称为“雅钩” )等。

畲族文化

畲族文化

畲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畲族人民创造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畲族民间文学艺术璀璨夺目,包括歌谣、故事、音乐、舞蹈等,特别是畲族民歌独树一帜,是畲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在全国民族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以祖宗崇拜和多神崇拜为特征的宗教文化,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引人关注的还有畲族的医药学和畲族武术。

畲族医药专科性强,具有特殊的传艺方式、独特的疾病观和治疗方法;畲族武术是在吸取南少林精华的基础上融汇而成,具有步稳势烈,发力短、猛、狠,攻守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掌法等特点。

1 畲族简介畲族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多居住在江南丘陵地带。

其先民是长河“武陵蛮”的一支,后经多次迁徙,大约在十三四世纪来到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区。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无文字,通用汉文。

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

畲族住房多为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一般都有厅堂和左右厢房。

盖房往往是先立柱、上梁、盖瓦,然后再筑墙和整修室内。

畲族妇女多穿大襟小袖衫,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

花边为宽纹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老年妇女则穿窄纹花边的衣服、短裤,裤角镶有锯齿形花纹,束黑色绑腿。

畲族妇女的“凤凰装”别具风格,在衣裳、围裙上刺绣各种彩色花边,多是大红、桃红夹着黄色的花纹,镶绣的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颈、腰和美丽的羽毛,金色腰带象征着凤凰尾巴,周身叮当作响的银器象征着凤凰的鸣叫。

全套“凤凰装”一般作为畲族女子的嫁衣。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各家照例要蒸乌米饭,用来聚餐、赠友、祭祀祖先。

乌米饭的做法是把野生植物乌树叶捣碎煮汁,然后捞出,在汁中放入糯米,这样做出的饭颜色乌黑,数日不馊,用猪油炒热,香软可口。

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

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

畲族民间还有“高皇歌”,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

一个古老神秘的畲族历史

一个古老神秘的畲族历史

一个古老神秘的畲族历史1956年,国务院确认公布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

畲族人自称“山哈”,即“山客”,意为“尊山为主,客山而居”,现今人口总数70余万人,遍布福建、浙江、江西、广东、贵州、安徽等省一百多个县市。

其中,福建畲族人口最多,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半数,闽东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1/4;浙江景宁于1984月确立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全国畲族乡50余个。

一、民族起源:古老神秘,四姓为主。

畲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少数民族。

他们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依旧是个谜一般的学术课题。

从上世纪10年代起,一代又一代的专家学者,试图破解这个迷团,却总是受制于有限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悬而未决。

学术界普遍认为,畲族的历史可追溯到夏商周乃至更久远的历史时期。

隋唐时期,畲族才进入有文献记载的“信史时代”。

在此之前,作为南方“蛮僚”、“百越”的一员,举族散居于南方丘陵地带,今粤、闽、赣三省交界处,宋、元、明、清时期,逐步向闽东、浙南、皖南等地迁徙。

畲族主要由盘、蓝、雷、锺四姓组成,部分县市有吴、李、何、古、傅等姓氏。

据专家研究,以前的畲族还有更多的姓氏,部分大陆学者认为畲族有10几个姓氏,而台湾学者则认为之前的畲族起码有40几个姓氏,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其他姓氏的流迭,目前还没有学术定论。

流传于闽东、浙南的畲族家谱记载畲民家族传说:“唐光启二年,盘、蓝、雷、锺、李共三百六十一口,从王审知为乡导官入闽,至连江马鼻登岸,时徙罗源大坝头居焉。

盘王端(一说为‘碧’)一船被大风漂流,不知去向。

”畲族的图腾问题,近现代一直存在着争议。

畲族史诗《高皇歌》以及部分清朝时期组图所示的“犬图腾”,属于唐宋以降封建强权下的攀附与歧视,并不足以采信。

据部分专家与畲族知识分子的观点,畲族的图腾“凤凰”与“山”双图腾的组合,即“凤凰山”。

广东凤凰山是畲族的祖居地。

在这片海拔1498米的山区,现今依然可以发现曾经群居的遗迹,并有畲族祖坟存在,出于民族情感,该坟未经科考,但据外形与周边环境看,其风格与汉族坟墓迥异,且与各地畲族传说十分接近。

景宁畲族讲解

景宁畲族讲解

景宁畲族讲解景宁畲族是中国境内分布最广、人口最多的畲族聚居地之一,位于浙江省的景宁县。

景宁畲族聚居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畲族聚居区之一,是中国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宁畲族的讲解,首先要从畲族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入手。

畲族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起源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夏代。

他们是农耕民族,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经济活动,因而被称为水稻文化的代表。

畲族人民勤劳勇敢,善于水利,创造了许多独特的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

景宁畲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这里山清水秀,四季分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

在这片土地上,畲族人民秉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

他们尊重自然,崇拜山水,信奉土地神,以保护环境为己任,形成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景宁畲族的讲解还要涉及到畲族的民俗文化。

畲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其中最重要的是畲族的传统节日——苗苗节。

苗苗节是畲族人民迎接丰收和祈求丰年的重要节日,节日期间,人们会举行丰收祭祀、舞狮、舞龙等各种庆祝活动,展现出畲族独特的文化风情。

除了节日庆祝,畲族人民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技艺,如编竹器、制陶瓷、织布等。

这些手工艺技艺不仅是畲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手工艺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畲族人民保留了他们独特的文化特色,使之得以传承至今。

景宁畲族聚居区还有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是景宁畲族聚居区的村庄和民居。

这些村庄和民居均保留了畲族传统建筑的特色,如石头房、木头房和青瓦房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也展现了畲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历史和文化。

景宁畲族的讲解还要涉及到畲族人民的饮食文化。

畲族人民以水稻为主食,善于制作各种米饭和米面制品。

他们还擅长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制作各种特色美食,如竹筒鸡、糯米糕等。

这些美食不仅口感独特,而且富有营养,成为景宁畲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族文化简介

畲族文化简介

畲族文化简介
畲族,又称“雷州半岛畲族”、“雷州人”,是中国南方的一
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东、福建和浙江三省。

据2010年第
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为387456人。

其中畲民(含
汉族、畲族、回族、壮族、满族等)288977人,非畲民221167人。

在人口众多的民族中,畲族人口占很大比例。

据2006年9
月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共有畲族人口约148.5万人,
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和浙江三省的部分地区。

畲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据史料记载,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在广东雷州半岛建立
了“五都”之一的海澄县,以后历代均有迁徒和屯田定居。

明朝初年,畲民已在雷州半岛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聚居区。

当时主要聚居在今雷州市海丰县的福山、东乡、雷州三个县境内。

明末清初,大量畲民从福建迁入广东雷州半岛,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北部沿海一带的东山和雷州半岛西部沿海一带。

—— 1 —1 —。

畲族非遗事象

畲族非遗事象

畲族非遗事象
1.畲族民歌舞:畲族民歌舞是畲族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畲
族男舞、女舞、祭祀舞等多种形式,以其优美的音乐节奏、动人的舞蹈姿态、淳朴的歌词内容引人注目。

2.畲族传统建筑:畲族传统建筑是畲族文化的瑰宝,以“三川一墩、
四面半坡、中一竿两层、四个头顶”为特色,体现了畲族的环保理念、生
活方式及节俭自立的精神。

3.畲族刺绣:畲族刺绣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采用自然染料和手工绣线,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味,既能展示畲族的服饰文化,又可以
用来装饰生活用品及饰品。

4.畲族竹编:畲族竹编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多钟爱于生活中的大
大小小的用品,如筐、鞋、席等,用竹编成的物品结实、耐用、环保,是
畲族人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5.畲族木雕:畲族木雕是以硬木为主要材料,采用雕刻和雕切工艺创
作而成的生活用品和艺术品。

畲族木雕制作的产品外形优美,细节精致,
再加上各种精美的图案和纹饰,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

6.畲族药物祭祀:畲族的药物祭祀是一种尊崇自然、敬畏万物的人文
活动,其祭祀方式、步骤及所用药材、器具等均有固定的规矩,既是一种
文化传承,又是一种传统医学的应用。

7.畲族传统节日:畲族传统节日有“寒衣节”、“儿童节”、“吃新节”、“花会节”等多种,这些节日主要是围绕畲族的农耕生活而设定的,其庆祝方式和活动内容极具特色,是畲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景宁畲族讲解

景宁畲族讲解

景宁畲族讲解景宁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景宁县一带。

畲族人民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而闻名于世。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大家介绍景宁畲族的历史、文化特点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

景宁畲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他们是古代越族的后裔。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景宁畲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畲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他们擅长种植稻谷、茶叶等农作物,并且以养殖为补充。

畲族人民勤劳智慧,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了丰富的农业文化。

景宁畲族的文化特点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畲族的歌舞和民间艺术。

畲族人民喜爱歌唱和舞蹈,他们的歌舞艺术充满了热情和活力,常常在节日和庆典中表演。

畲族的舞蹈动作优美流畅,富有地方特色,舞蹈中融入了大自然的元素,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神秘。

畲族人民还有独特的服饰和建筑风格。

畲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和绿色为主色调,图案多样,绣工精细。

女性喜欢戴花饰,穿着华丽的衣裳,男性则喜欢穿着宽大的蓝色长袍。

畲族的建筑风格以木质建筑为主,房屋结构特殊,常常具有三层或四层的结构,屋顶上有独特的花纹和装饰,给人一种古朴而美丽的感觉。

除了文化特点,畲族人民还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他们以家族为单位,注重家庭和睦和亲情。

畲族人民热情好客,喜欢招待客人,常常在家中摆设美食,款待客人。

畲族人民还有自己的节日和传统习俗,如畲族年、畲族婚礼等。

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丰富了畲族人民的生活,也传承了他们的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景宁畲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然而,畲族人民对于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依然充满热情。

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努力保存和传承自己的传统艺术和习俗。

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加大了对畲族文化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希望能够将这一独特的文化传承下去。

总结起来,景宁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他们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畲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了丰富的农业文化。

中华美丽的少数民族——畲族的由来、特色、民俗、风情及分布现状

中华美丽的少数民族——畲族的由来、特色、民俗、风情及分布现状

中华美丽的少数民族——畲族的由来、特色、民俗、风情及分布现状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从原始居住地广东被分散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贵州、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

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一个畲族自治县,也是浙江省仅此一个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闽南、潮汕等地。

有资料记述,畲族发源于潮汕凤凰山,是古代潮汕最有影响力的土著民族,畲族于潮汕地区而言,为旧时最大的族群。

但至清时,多数畲族族人已被汉化,成为潮汕人的构成成分之一。

少数未被同化的畲民要么退进更深的大山中,要么被迫向别处迁移。

此后赣闽粤交界区域成为潮汕基本住地及各地畲、潮错居的格局,也因此而奠定。

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哈”、“达”,畲语意为“客人”。

在千年变迁中,畲族为中华文化史留下了美丽的篇章,在众多现代保留的史书、建筑、文艺、人文风俗、科学等仍然可以看到畲族灿烂文化的印迹。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畲族一、畲族历史(一)来源传说关于畲族来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说。

此说认为畲族和大部分瑶族都家喻户晓地流传有属于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图腾崇拜--盘瓠传说,传说的内容与汉晋时代分布在长汉中下游的“武陵蛮”所流传的盘夸瓜传说大同小异,据此认为畲、瑶两族与“武陵蛮”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瑶族中自称为“勉”的“盘夸瑶”(或称“盘瑶”、“板瑶”,“顶板瑶”、“过山瑶”)与自称为“门”的“山子瑶,约占瑶族总人价的一半以上也崇信盘夸瓜传说。

在语言方面,虽然99%以上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方言的语言,但居住在广东惠阳、海丰、增城、博罗一带的畲族却操瑶族“布努”语,这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的语言。

在音调上,福建宁德地区存在着四种畲族传统的基木音调(福宁调、福鼎调、霞浦调、罗连调),这四种基本调和自称“勉”的瑶族和“布努瑶”的基本调有惊人的类似之处。

畲族的风俗和故事

畲族的风俗和故事

畲族的风俗和故事
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下面我来介绍一下畲族的风俗和故事。

1. 畲族的祭祀仪式
畲族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有灵性,因此他们非常重视祭祀仪式。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畲族人会进行祖先信仰祭祀活动,向祖先祈求平安和丰收。

他们还会在夏至、秋分等节气举行祭祀仪式。

2. 畲族的婚姻习俗
畲族人讲究“拉红绸”,意思是男方要送红绸给女方表示婚姻的重要性。

结婚当天,新郎要戴上鹿角,新娘则要戴上花环,两人还要一起喝盛满酒的竹筒,象征着要相互扶持共同生活。

3. 畲族的传统服饰
畲族人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男性喜欢穿白色或黑色长衫,女性则喜欢穿上衣和短裙。

畲族的服饰上还经常绣有动物、花卉等图案,非常具有特色。

4. 畲族的传说故事
畲族人有一种传说,说是很久以前,他们的先祖曾遇到过一只灵狐。

这只灵狐非常聪明,能够帮助畲族人解决各种问题。

后来,畲族人便开始信奉灵狐,认为它是保护他们的神灵。

以上就是关于畲族的风俗和故事的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畲族文化资料

畲族文化资料

畲族文化
畲族,又称畲族侗族、江南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浙江、
福建、江西、安徽等地。

畲族有着特殊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服饰、建筑、音乐、舞蹈等方面,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语言
畲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台湾南岛语族,主要使用汉语方言。

畲族的语言有
着独特的发音特点和词汇,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服饰
畲族的服饰色彩缤纷,富有地方特色。

男性常穿深色长袍,头戴斗笠,女性则
喜欢身穿彩色长裙,头戴红头巾。

畲族服饰体现了其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尊敬。

建筑
畲族的建筑风格独特,主要以木质结构为主,采用榫卯结构,具有很高的抗震
性能。

畲族房屋多为独立小楼或平房,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体现了畲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尊敬。

音乐
畲族的音乐富有动感和节奏感,常常伴随着锣鼓、唢呐等乐器的演奏。

畲族音
乐多以歌唱形式传承,歌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畲族人民日常生活和庆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
畲族舞蹈优美动人,姿态婀娜多姿,常常展现出大自然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场景。

畲族舞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其独特的舞姿和热情的舞蹈节奏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畲族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如今仍然熠熠生辉。

畲族人民以其独特的文化
传统和坚守传统的生活方式,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贡献着重要的力量。

希望畲族文化能够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关注,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畲族文化

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畲族文化

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畲族文化 五、医学 2008年浙江景宁“畲族医药”项目被列入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由于畲族长期居住在偏远闭塞、村落分散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畲民为求生存与繁衍,他们学会了防治疾病的技艺,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

它自成一体,具有独特的疾病观,疾病分类法和特殊疗法,体现了畲医药的文化特色,对某些疾病的疗效更有独到之处。

六、酿制技艺 畲乡谚语“无酒难讲话”,说的是畲民热情好客,善饮酒,常以自家酿制的美酒待客。

客人一到畲家,主人一般不先泡茶,而是恭恭敬敬地用双手捧上一大碗米酒请客人品尝,这是畲家最高的待客礼节。

畲家一年四季,家家均酿有米酒,建房时有“上梁酒”;生日时要吃“生日酒”;定亲时要喝“定亲酒”;嫁女时要吃“嫁女酒”;娶亲时要吃“讨亲酒”,真可谓无酒不办事。

畲族米酒,通常普通家庭家家户户都会酿造。

七、音乐 在畲族的传统文化中,山歌作为畲民最主要的口头文学占有重要位置。

畲家人称山歌为“歌”,“歌”自古以来就是畲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景宁罗源的畲族山歌在曲调上,是以本地为中心,与连江、晋安两县区和宁德市西南部地区的曲调融合、形成了闽浙畲族山歌三大曲调之一的“罗连调”。

它的特点在于曲调与唱词紧密结合,根据各段歌词起字的读音音调来确定各段曲调的起音,人们会在演唱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调整歌谱。

各段落在演唱过程中,常在同一调式调性(含有游移的角音的五声音阶宫调式)范围内,做音域与旋律的变化。

基本音列为“do、re、↑mi、sol、la”,旋律的基本进行为“sol、↑mi、re、do”,有较多二、三度级进和四度跳进以及一些八度音的转换,五度跳进较少,装饰音多用前倚音。

歌曲速度一般较为平稳,风格多质朴清新、娓娓道来。

八、舞蹈 畲族由于大分散没有形成本民族的经济市场,也就没有形成本民族的文字,只有本民族语言,故其生产技能和文化艺术在解放前基本上处于一代接一代地言传身教状态。

畲族的风俗和故事

畲族的风俗和故事

畲族的风俗和故事
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等地。

畲族有着独特的风俗和故事,以下为简要介绍。

一、畲族风俗
1.蓝衣葬礼:畲族人死后要穿上蓝色衣服,把棺材放在屋子里一直到葬礼,然后才送出去。

2.水灵祭:畲族人过年时要到河里洗浴,祭拜水灵,以求得来年的水源丰足和平安丰收。

3.桃花节:畲族人在三月初三日举行桃花节,由一位青年男子带头,乘船载着青年男女在桃林间游玩,歌舞嬉戏。

4.点鱼火:畲族人在烟雨季节点鱼火,用竹杆在草床上搭起,点上稻草和杂草,让渔民夜晚可以看到渔火,找到归路。

二、畲族故事
1.白蛇传:畲族人相信白蛇是女儿身,具有灵性和智慧,是善良的神仙。

《白蛇传》便是反映了白蛇和它的姐妹小青对爱情、友情和亲情的珍视和坚守的故事。

2.伊人春梦:畲族传说中有一个故事:相传很久以前,畲族一个族人被大蛇绑架,最后被一位美丽的女子解救。

这位美丽女子后来变成了一条小蛇,而这个畲族人则与她结为伉俪,一辈子幸福快乐。

3.三清洞:畲族人相信“三清”是降妖伏魔的神仙,因此在山间建有三清洞。

传说在三清洞寻找真经和妖魔斗争的故事历久不衰。

以上是关于畲族的风俗和故事的简要介绍,畲族人深深地烙上了这些文化的印记,增强了自己的文化意识和自豪感。

畲族历史 畲族为什么自称是“山哈”

畲族历史 畲族为什么自称是“山哈”

畲族历史畲族为什么自称是“山哈”>畲族历史上是个频繁迁徙的民族。

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

“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

他们现今的居住地较多,他们有自己的语言。

是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人们对畲族的起源可谓是众说纷坛啊。

下面给予来看看畲族文化的畲族起源之说。

畲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是高辛帝(即五帝之一的帝喾)时一只神奇的狗。

“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盘瓠”。

因戎吴将军作乱,高辛答应谁能斩下叛军首领的首级,就把三公主嫁给他。

盘瓠咬下戎吴将军首级而归。

后“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

”婚后,盘瓠带着公主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儿后来嫁给姓钟的男子,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

现在畲族仍以蓝、雷、钟为主要姓氏。

这个传说虽然美丽,但完全是个荒诞的神话故事,不足为据。

畲族起源于广东潮州凤凰山,后迁居福建、江西、浙江。

传说畲族始祖是盘瓠。

盘瓠与高辛帝的三公主结为夫妻后,生下第一个孩子跟父姓盘,叫盘自能;生下第二个孩子时,放在篮子里养,就姓蓝,叫蓝光辉;第三个孩子生下时,天上响雷,就姓雷,叫雷巨;第四个孩子生下时,是一个泼妮崽(女孩),下地时,刚响起“当当当”的钟声,就姓钟,招女婿叫钟志深。

景宁是畲族迁移浙江生息最早的地区之一。

畲族史诗《盘瓠王歌》里有道:“三姓子孙人来多,分居景宁和云和。

”在浙江的畲族散居于景宁、云和、遂昌、武义、龙游、衢县、平阳、瑞安、兰溪、泰顺、青田、文成、龙泉、庆元以及桐庐等县的山区和半山区。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

也有借用汉字而赋予新的意义,或者干脆利用汉字部首创造新字。

畲族《起源歌》里述说了迁徙的缘由:“田差难种吃,田好官来争;官多难生养,思量再搬迁。

”畲族从广东至福建、江西、浙江频繁地迁徙,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在山区森林中搭寮居住。

他们从事狩猎、种山,劳动艰辛,生活困苦。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畲族历史文化★填空1.畲族歌曲的主要形式:历史歌、小说歌、劳动歌、礼俗劝世歌1.畲族体育的产生原因包括:原始的生产劳动、自卫抗敌、原始宗教仪式、闲暇娱乐2.游文良把畲语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隋唐时期的古代畲语阶段、宋元时期的近代畲语阶段和明清至今的现代畲语阶段。

2.游文良把现代畲语划分9个方言区域, 即: 闽东区、闽北区、闽中区、闽南区、浙南区、浙中区、浙北区、粤东区和赣东区。

3.畲族的岁时节日,根据其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传统节日、生产性节日、娱乐性节日和神事节日。

3. “四礼四舞”极具代表意义。

四礼是指:《畲族婚礼》、《畲族成人礼》、《畲族寿礼》、《畲族迎客礼》;四舞是指《劳动舞》、《祭祀舞》《婚礼舞》和《敬茶舞》.4.唐代以前是畲族服饰原始时期。

4.清代至民国,在畲汉交流日益深入的情况下,畲族服饰逐渐涵化成型。

5.畲族迁入浙江,以雷姓最早,始于唐永泰二年(766)。

5.明清时期,畲族迁移活动频繁,迁移路线复杂,迁移范围广泛,几近遍及闽、浙各地山区和赣、皖部分山区。

★名词解释文化生态学:是研究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的理论,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影响文化生存发展的一切因素,大体上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

文化景观:人们基于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具有文化要素叠加的地域存在。

文化群落:由具有衍生联系的多种文化或一种文化中多种文化要素(事象)组成的文化有机复合体。

文化生态系统:指由文化群落及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含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蹴石磉:又称滚石块,原为景宁大均、云和赤石、龙泉八都三处汉族李姓在正月于街上以人脚推石块的活动。

蹴石磉的比赛主要有竞速和对抗两种。

打尺寸:参加者至少两人,多则五、六人。

在活动场地上画一个圆圈,一人手持木棍站在圈内,木棍击竹条飞向前方,其他人在前场奔接,接到者可定“尺寸”。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

畲族祖图:是山客人对远古始祖传说的图腾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读懂关于畲族的那些历史文化
畲族,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语言、服饰、文化、图腾,关于畲族的起源与发展,一些学术专家们总是难有统一说法,而关于畲族的那些历史文化,同样在吸引着民族学研究领域的关注。

关于这个古老的民族,它的历史文化,你知道多少吗?这篇文章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畲族历史文化。

畲族起源
畲族又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

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多居于山区,民风淳朴,居住环境自然优美。

畲族文化
畲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1000多篇、四五万行,每逢佳节假日,都能够听到畲民优美动听的嘹亮歌声飞扬在田间地头、山林溪边。

畲族姑娘擅长针织刺绣,彩带和竹编是畲族刺绣中的工艺技术最受赞誉的,畲族姑娘的传统服饰上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的图案,便是自己刺绣而成。

竹编工艺品更是在土产市场享有声誉。

在畲族乡众人皆知,畲乡人的特色产品。

畲族风俗节日
畲族人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每年农
历三月初三,是畲族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人们沉浸
在热闹欢快的歌海中。

畲族宗教信仰
畲族有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信奉猎神自古以来就是畲族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盘瓠是畲族图腾崇拜的物件。

畲族先民把盘瓠描塑成神奇、机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为畲族的始祖,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

畲族作为中国古老少数民族之一,为我们留下了更多辉煌的历史文化,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于畲族的众多历史文化,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