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愚公移山 同步练习2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愚公移山》同步练习2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一、给加粗的字注音仞()冀州()惩山北之塞()魁父()诸()荷担者()箕畚()始龀()二、指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三、阅读相关语段,小组同学共同解决下列问题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自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对“甚矣,汝之不惠”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你太不实惠了。
B.你太不聪明了。
C.你聪明得太过分了。
D.你实惠得太过分了。
2.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B.愚公坚信移山能成功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増。
C.愚公的观点,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人定胜天“的思想。
D.这一段表明了智叟是一个真正的聪明人。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D.河曲智叟亡以应。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而山不加増”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河区智叟笑而止之曰B.何苦而不平C.人不知而不愠D.黑质而白章5.翻译:(1)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2)其如土石何?译文:6.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坚信能移山的根据又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我的理解:。
7.愚公移山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我的理解:。
四、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
大山挡住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以此为话题展开辩论。
正方:愚公移山好。
反方:愚公搬家好。
参考答案一、(略)二、反同返返回往返;惠同慧聪明;亡同无没有;厝同措放置;陇同垄垄断,隔绝三、1.B2.D3.C4.C5.(1)你太不聪明了。
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2无答案(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2【同步训练】一、基础训练1、《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
2、给下列字注音:龀()匮()厝()孀()箕畚()()3、解释句中的字:⑴杂然相许(许:)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⑷帝感其诚(感:)⑸而山不加增(加:)⑹聚室而谋日(聚室:)4、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目的是:5、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通(),意思是。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意思是。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意思是。
6、区分下列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
⑴且焉置土石?()⑵如太行、王屋何?()⑶何苦而不平?()⑷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7、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按要求填写下表。
8、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9、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
10、你身边有没有当代的“愚公”,请结合他(她)的精神谈一谈。
二、同步解读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1、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12、读下列文句,体会加点的词,需重读的,在括号中画“√”,不需重读的在括号中画“×”。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运用 (共7题;共33分)1. (2分)“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表现愚公()A . 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 . 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 . 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 . 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2.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 (2分)下列句子中的“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 . 曲肱而枕之B . 人不知而不愠C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D . 学而时习之4. (2分)朗读下列句子,句中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此/庸夫之怒也。
B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 . 其一犬/坐于前。
D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 (2分)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 . 甚矣,汝之不惠。
C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 . 河曲智叟亡以应6. (20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2)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7. (3分)默写句子。
(1)课文中交代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交代移山目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表明智叟在与愚公的辩论中甘拜下风的句子是:________。
(3)描写运土石的路途遥远,从侧面烘托愚公一家移山之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题 (共1题;共15分)8. (15分)综合学习。
(1)下表是上海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部分单元与课文,请把表格填写完整。
①②③(2)相对而言,你最喜欢那个单元?请以点面结合的方式阐述理由。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愚公移山同步练习2带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愚公移山》同步练习2带答案一、基础积存部份1.给以下黑体字注音:万仞()箕畚()出入之迂()匮乏()冀州()2.连词起连接作用,表示被连接部份之间的关系,指出以下连词所表示的关系。
(1)面山而居。
(2)聚室而谋。
(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说明以下句子中黑体字的意思。
(1)惩山北之塞:(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3)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5)帝感其诚:(6)孀妻弱子:(7)聚室而谋日:4.以下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惩(chéng)山北之塞(sè) 遂率子孙荷(hé)担者三夫B.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始龀(chèn),跳往助之C.高万仞(rèn) 曾(chéng)不能损魁父之丘D.河曲智叟(sòu) 一厝(cuò)朔东5.以下黑体字说明不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互换)B.何苦而不平(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D.方七百里(周长)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增强反问语气的作用)6.以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笑而止之B.跳往助之C.惩山北之塞D.操蛇之神闻之7.有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B.乃至,汝之不惠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一厝朔东8.给以下各句找出正确的译文。
①帝感其诚( )A.天地感到了他的诚恳B.天帝被他的诚恳感动了。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A.于是率领子孙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B.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③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A.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边B.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北边9.填空(1)、《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作品。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人教版语文九下人教版语文九下《《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同步练习一、 基础知识部分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 )A . 杂然相许.(赞同) B . 寒暑易.节(更替) C . 固不可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D . 虽.我之死(虽然) 2、下面句子中的“其”字与“其真无马邪”一句中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其真不知马也。
B .其一犬坐于前。
C .其如土石何?D .惧其不已也。
3、用原文回答问题: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 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时,组长建议同学们发言要直截了当,不必转弯抹角....。
B、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水落石出....之虑,也没有半夜敲门之惊。
C、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亿万中华儿女长期地艰苦奋斗D、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位于太行山深处,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我们到此,真有点儿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感觉。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同学们写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滥造。
B. 我们要随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并且及时改正。
C.春天的兰州各大公园绽露出自然的清新和灵秀,成为人们春游的好时机。
D. 通过这次综合性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6.下面几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直到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更有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
②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也有悲伤,更有痛苦。
③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才会感动惊愕。
④本来,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专有,而动物因没有情感,它们也就没有泪水。
⑤第一次看到动物的泪,我几乎是被那一滴泪惊呆了。
A.④⑤①③② B.⑤④③②①C.⑤④②③① D.④①⑤②③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仔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新人教版
23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新人教版)23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新人教版)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
1.词汇理解(1)惩山北之塞()(2)杂然相许()(3)曾不能毁山之一毛()(4)汝心之固()(5)固不可彻()(6)惧其不已也()(7)帝感其诚()(8)无陇断焉()(9)始一反焉()(10)河曲智叟亡以应()(11)汝之不惠()(12)一厝朔东()(13)面山而居()(1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15)吾与汝毕力平险()(16)跳往助之()2.一词多义(1)方方七百里方其远出海门(2)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3)固汝心之固吾义固不杀人(4)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5)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6)之本在冀州之南汝之不惠跳往助之(7)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8)以以残年余力河曲智叟亡以应(9)焉始一反焉且焉置土石3.古今异义(1)投诸渤海之尾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愚公移山》 同步巩固练习(二)(文字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巩固练习(二)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穷匮.()智叟.()始龀.()荷.担()叩.石()箕.畚()一厝.()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指.通豫南(2)固不可彻.(3)虽.我之死(4)寒暑易.节(5)惧其不已.也(6)帝感.其诚(7)投诸.渤海之尾(8)毕力平险.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汝之.不惠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C.面山而.居一怒而.诸侯惧D.以.残年余力河曲智叟无以.应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达于汉阴.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C.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草木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已而之.细柳军B.而.山不加增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河曲智叟亡以.应可以.为师矣D.告之于.帝舜发于.畎亩之中6.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
谁能说这样可敬的老人是“笨老头”呢?B.寓言故事,作者可以点明寓意,也可以不点明而让读者自己去发掘、体会。
本文就属于前者,我们学过的《蚊子和狮子》属于后者。
C.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话,在句式上有相似之处,但是目的和语气全然不同。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带着关心语气说的;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
D.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幻想方式,它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扬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有着本质的区别。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2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2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万仞()始龀()孀妻()智叟()穷匮()箕畚()()惩山北之塞()()荷担者三夫()亡以应()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曾不若孀妻弱子曾:______________(2)杂然相许许:______________(3)寒暑易节易:______________(4)操蛇之神操:______________3.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___通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2)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通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3)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___通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4)一厝朔东_________通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4.辨析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的异同。
(1)方七百里(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方其远出海门吾义固不杀人(3)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5.解释“河阳”和“汉阴”中的“阳”“阴”二字的含义,并试举例说明。
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6~14题。
(一)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请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7.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焉置土石?(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9.就今天看来,你认为愚公是移山好还是搬家好?请说明理由。
(二)列子学射①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D.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B.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复投之又数刀毙之D.一狼得骨止止有剩骨3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轩榭(xiè)琼楼玉宇蓦然(mò)不可思议B.桑梓(zǐ)叱咤风云瞥见(piē)坦荡如砥C.穿凿(zuò)自出心裁拮据(jū)余音绕粱D.喟叹(kuì)钟灵毓秀狡黠(xiá)抑扬顿挫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
第二十三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一、基础题1.《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
答案:、《列子·汤问》|古代寓言解析:分析: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每个字都不能写错。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
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
2.给下列字注音。
仞________ 荷________ 畚________ 孀________答案:rèn|hè|běn|shuāng解析:分析: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朝”是多音字,可根据意思不同来确定拼音。
点评: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3.给下列字注音。
龀________匮________叟________雍________ 朔________答案:chèn|kuì|sǒu|yōng|shuò解析:分析: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期”“间”是多音字,可根据词语意思来确定拼音。
点评: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年且.九十 ________ 且.焉置土石 ________且焉.置土石 ________ 始一反焉. ________答案:将近,况且。
|哪里,语气助词。
|通,顽固;本来。
|赞同,拟声词。
解析:分析:解释文言实词,很多都是直译,对于多义词要根据语境来分析。
点评:古文中字词的多义性和活用是常见的,也是常考的,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5.作者写《愚公移山》的目的是()A.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
D.宣扬因果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
答案:B解析:分析:解答文章的主题思想,通过事件、人物来分析,本文通过愚公移走门前两座大山的故事,结合备选答案,应是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第二十三课 《愚公移山》 同步练习作业—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二十三课《愚公移山》同步作业练习-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积累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sè) 出入之迂.也(yù)B.魁.父之丘(guí) 一厝.朔东(cuò)C.河曲智叟.(sŏu) 荷担者三夫(hè)D.始此(niè) 孀妻弱子( shuāng)2.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且焉置土石③河曲智叟亡以应④曾不能毁山之一毛⑤一厝朔东,一雍厝南⑥甚矣,汝之不惠。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⑥C.①③⑤⑥D.③④⑤⑥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C.面山而.居而.山不加增D.虽我之.死投诸渤海之.尾4.下列句子中,与“何苦而不平”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为计?B.如太行、王屋何?C.且焉置土石?D.何陋之有?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杂然相许.(2)惩.山北之塞(3)甚矣,汝之不惠.(4)何苦.而不平(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6)汝心之固.(7)虽.我之死(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6.区分下列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
(1)且焉置土石?(2)其如土石何?(3)何苦而不平?(4)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7.按要求填空。
(1)《愚公移山》的体裁是,选自《》,这则故事反映了(2)课文中交代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交代移山的目标的句子是“,。
”(3)表明智叟在与愚公的辩论中无言以对的句子是“。
”(4)描写运土石的路途遥远,从侧面烘托愚公一家移山之难的句子是综合提升8.学完本文后,同学们针对愚公是否愚昧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下面是一位同学的观点,请从反面写出你的观点。
某同学的观点: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工具简单,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似愚不可及,实则大智若愚,因为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道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 同步作业(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堂作业第23课愚公移山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惩.山北之塞(chén)智叟亡.以应(wú)B.始龀.,跳往助之(chí) 高万仞.(rèn)C.投诸.渤海之尾(zhù) 荷.担者三夫(hè)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ěn) 一厝.朔东(cuò)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杂然相许.许:(2)惩.山北之塞惩:(3)何苦.而不平苦:(4)固不可彻.彻:(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6)吾与汝毕力平险.险: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下列各项中的“其”字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5.按要求写出句子。
(1)智叟嘲笑愚公的理由是:(2)愚公评价智叟的观点是:(3)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理由是:(4)侧面看出愚公取得论辩胜利的是:(5)山被移走的最终原因是:6.翻译下列句子。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课内阅读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7.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智叟的态度是。
(用原文回答)8.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的人物描写方法。
9. 天神帮忙搬山,对表现愚公有何意义?10.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三、课外阅读【甲】愚公移山(节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册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册习题答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册习题答案23、《愚公移山》积累与运用ènkuìcuòrènfǔwú2.(1)同“返”,往返。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3)赞成(4)古代称山的南面,河的北岸为“阳”(5)边上(6)改变3.①c②B③A4.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5.列子寓言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列子寇道 6.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语气也不同。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
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
理解与鉴赏①D②B③c④A3.②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拓展与提高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练习册,语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II)卷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运用 (共7题;共33分)1. (2分)下列对《愚公移山》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 .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2. (2分)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帖,通“粘”,粘住。
(《木兰诗》)B .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通“缺”,空缺。
(《三峡》)C .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 .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岳阳楼记》)3. (2分)“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中的两个“之”字的正确一项是()A .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 . 助词,的,两个“之”一样。
C . 两个“之”都是代词,它。
D . 两个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2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B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 .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D .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5. (2分)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 .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D .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6. (20分)把下列诗句译成白话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同步练习2 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一、准确识记文中的字音、字义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迂.回(yū)箕畚.(běn)雍.南(yōng)荷.担(hè)B.一厝.(cuò)太行.(xíng)陇.断(lǒng)万仞.(rèn)C.始龀.(chèn)智叟.(sǒu)惩.罚(chéng)阻塞.(sè)D.冀.州(jì)愚.公(yú)豫.南(yù)匮.乏(kuì)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相许(赞同)始龀(换牙)B.易节(容易)负二山(背)C.一厝(放置)何苦(苦恼)D.智叟(老头)陇断(断开)二、掌握文中重点词语3.下列两句中加点词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C.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若孀妻弱子D.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4.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C.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D.寒暑易节5.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C.甚矣,汝之不惠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聚室而谋.曰(2)杂然..相许(3)且焉置.土石(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7.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面对智叟的嘲笑,愚公是怎样回答的?(3)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4)愚公和智叟辩论的结果是什么?8.下列句子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吾与汝毕力平险,达于汉阴,指通豫南,可乎?B.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子,子又生孙;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D.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雍南,一厝朔东。
人教新版九年级(下)《第23课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卷(2)
迂:
(4)何苦.而不平
苦:
(5)寒暑易.节
易:
(6)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
(7)固不可彻.
彻:
(8)虽.我之死
虽:
。
3.(5 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或词。
(1)始一反.焉
(2)汝之不惠.
(3)河曲智叟亡.以应
(4)一厝.朔东
Hale Waihona Puke (5)无陇.断.焉。
4.(12 分)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第1页(共5页)
(1)以 以.残年余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2)焉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3)且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4)之 以君之.力 虽我之.死
(5)其 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6)而
面山而.居
而.山不加增
。
5.(8 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人教新版九年级下册《第 23 课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卷 (2)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
1.rèn;jì;kuì;shuāng;jīběn;chèn;wú;hè;chéng sè;cuò; 2.赞同;苦于;曲折,
绕远;愁;交换;把…怎么样;通;即使; 3.通“返”,返回;通“慧”,聪明;没有;通
“措”,放置;高大的山冈; 4.凭,靠;用来;疑问代词,哪里;语气助词;况且;况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欲.凿池 欲:
②无地置.土 置:
③或.曰
或:
④公复止. 止: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标两处)
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 同步练习2浙教版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一、给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方七百里,高万仞()A.rèn B.rěn2、惩山北之塞()()A.chěng B.chéng C.sèD.sāI3、出入之迂也()A.yúB.yū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A.céng B.zēng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A.suíB.suìC.hèD.hé6、始龀()A.chǐB.chèn7、吾与汝毕力平险()A.rǔB.nǔ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A.kuìB.guì9、一厝朔东()A.sùB.shuò10、一厝雍南()A.yōng B.wéI二、解释加横线的词:1、惩山北之塞()2、出入之迂也()3、杂然相许()4、率子孙荷担者三夫()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6、操蛇之神闻之()7、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8、甚矣,汝之不惠()9、寒暑易节()10、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三、翻译下列句子:1、何苦而不平?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甚矣,汝之不惠。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四、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古今词义: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方古义:今义:⎧⎨⎩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今义:⎧⎨⎩3、何苦而不平。
何苦古义:今义:⎧⎨⎩五、用课文原文回答问题:1、愚公移山这一举动的宏伟目标是什么?2、愚公产生移山想法的原因是什么?3、愚公为什么相信太行、王屋二山一定能移走?4、智叟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六、阅读题: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一、单选题1. 下列虚词用法和词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其间千二百里B.飞漱其间C.其如土石何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 下列句子与例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B.帝感其诚(《愚公移山》)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D.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桃花源记》)3.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甚矣,汝之不惠B.河曲智叟亡以应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 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A.《孟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被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
B.《背影》记述了作者回家奔丧,与父亲在车站分别,父亲为“我”买橘子等事情,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C.古代文化常识中“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愚公移山》中的“汉阴”指的是汉水的南岸。
D.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记叙;自述生平的,称为“自传”。
课文《美丽的颜色》是传记作品。
5. 对于寓言《愚公移山》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二、文言文阅读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河阳:黄河的北岸。
河,黄河。
年且九十:年龄将近九十。
且,将要,快要。
出入之迂:进门出门要绕远。
迂,曲折,绕行。
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
险,本文指险峻的大山。
杂然:纷纷。
献疑:提出疑问。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始一反焉:才回家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铲不平?苦:愁,担心。
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无陇断焉:没有高大的山了。
陇断:高大的山。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
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
《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
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
《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于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修道:列子之学,本於黄帝、老子为宗。
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
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
《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
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
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著作与成仙:列子著书有旧本二十篇,多寓言。
刘向去其重复,存者八篇,号曰道家。
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务崇不兢,合於六经元号列子书曰冲虚至德真经。
唐玄宗天宝年间诏封为“冲虚真人”,宋宣和加封列子号为冲虚观妙真君。
3.背景链接《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
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
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辞时曾引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文本解读】一、谋篇立意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富有神话色彩,读来脍炙人口。
文章成功地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魄力,同时也说明了要想战胜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概括一篇文章的主题,首先要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其次要注意概括主题的方式,通过什么样的事,来表达怎样一个中心。
)二、文章脉络课文有四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句句都与下面的情节有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其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本在”这一句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这一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段首到“隐土之北”)这部分是故事的开端。
由“面山而居”,引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说明愚公移山的原因。
“聚室而谋”说明愚公想到就做。
“杂然相许”说明众人是坚决支持并积极为愚公献计献策的。
“杂”突出众人热情之高,场面之热烈。
“杂然相许”后的“献疑”是情节中的“微波”,愚公之妻“献疑”:“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都是她的真实想法。
她虽“献疑”但并不反对移山。
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妙就妙在众人的答疑,“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从中突出了路途的遥远。
第二层:(至段尾)略写移山的情景,是故事情节的发展。
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月老的老,小的小。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移山行动中,邻人孤儿“跳往助之”,“跳”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和热心参与的态度。
写幼童参加移山,有深意,这也与后文中的“智叟”形成了对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以“一返”作结,还从侧面写了移山之艰难。
由此看来,要搬走两座大山,确实困难重重。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
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聪明之态。
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
“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愚公闻智叟之言“长息”,说明他早已是胸有成竹。
他在批驳智叟的话里说得十分清楚。
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最后用“无穷匮也”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
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加增”。
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第四段:神话的结尾。
这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说明了移山的结果。
三、写作方法1.主要是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1)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3)孀妻、弱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和智叟对于挖山的不同态度:愚公年且九十想的是造福子孙,遂率子孙“叩石垦壤”,而智叟则认为“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甚矣,汝之不惠。
”通过对比,愚公的这种改造、征服自然的坚强毅力更加感人了。
其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对比:其妻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是从“献疑”角度说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但她没有反对的意思。
而智叟显然是讥笑愚公,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尤显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存心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讥笑愚公无能了。
其他一些对比都有力地烘托了人物性格,表现了文章主题。
2.神话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天神、天帝,两座大山居然都被背走了,给这本难结局的故事以一个圆满的结局。
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
这同一般的宣扬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
四、参考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700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住在大山的正对面。
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们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练习解答】一、1.主要有三种态度:愚公妻子的“献疑”,智叟的“笑而止之”及众人的“杂然相许”。
愚公之妻从“献疑”的角度说,“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
但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
“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因为他们对待“移山”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这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中明显可以看出。
总之,愚公之妻是真“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截然不同。
“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
众人“杂然相许”,并“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这些语句说明他们是坚决支持并积极为愚公献计策的。
“杂”突出众人热情之高涨,场面之热烈。
2.首先要让学生接受一个基本观点:愚公不愚。
愚公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
这不只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的“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因此,愚公“聚室而谋”。
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
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
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的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
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
他在批驳智叟的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
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最后用“无穷匮也”结束,肯定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
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增高。
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类比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能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变更,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实质上“鼠目寸光”,他的一番话反映他逃避困难的思想,是不足取的。
3.如果学生有不同观点,可让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讨论。
二、1.且:将。
面:面对着。
2、曾:并,还。
与“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如……何:把……怎么样。
焉:哪里。
3、龀:换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