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81****0007【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一、课程性质和目标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主要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达成如下教学目的:1.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掌握不同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和长期经济增长模型,能够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解释宏观经济现象,理解不同宏观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

2.具备运用宏观经济知识分析现实经济状况的能力。

掌握GDP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指标,能够运用宏观经济指标考察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状况。

3.掌握宏观经济政策。

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供给管理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理解不同政策运用的背景以及如何运用政策工具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教学内容、要求和学时分配(一)第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6学时(理论讲授)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2.国内生产总值3.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4.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5.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6.名义GDP和实际GDP教学要求: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并与微观经济学进行比较2.理解GDP及相关指标的含义3.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4.应用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5.理解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重点难点: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2.国民收入核算的支出法其它教学环节:课后查阅当前全球GDP排名,熟悉前20的国家和地区;登录我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查看历年《统计年鉴》,熟悉GDP核算的两种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使用。

(二)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收入一支出模型9课时(理论讲授)教学内容:1均衡产出3.凯恩斯的消费理论4.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5.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6.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7.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教学要求:1理解均衡产出的概念2.掌握凯恩斯消费函数3.掌握不同经济部门下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4.理解各种乘数的概念重点难点:1均衡产出的含义2.凯恩斯的消费函数3.乘数原理其他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影响消费的具体因素。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研究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掌握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3. 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原因及其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

4. 理解货币与银行体系的作用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

5. 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并能够评估其效果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模型的概念和构建方法2.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 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周期性- 经济波动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3. 货币与银行体系- 货币的定义和功用- 银行体系及其角色-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决定4.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执行和影响- 货币政策的限制和挑战5.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原理和实践- 是否采取主动的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估和影响分析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分析案例,渗透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讨论: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和评价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和模拟情景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4. 小组项目:让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加强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和讨论:占总成绩的20%。

2. 作业和小组项目:占总成绩的30%。

3. 中期考试:占总成绩的20%。

4.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参考教材1.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八版),著者:尼.格里高利.曼昆,译者:陈向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2. 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著者:费尔南多.索瑞亚诺,译者:杨洁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74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程要求:选修学时/学分:4龄(讲课学时:48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开课学期:6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授课语言:中文课程网站:无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宏观经济学是金融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同时也是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预修课程是微观经济学和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微观经济学主要注重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更注重对国民经济总量的分析,个量与总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是有密切联系的。

同时,微观经济学的很多研究方法与基本原理也同样适用于宏观经济学。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使用数学手段,因此,本课程与各门数学课程也有很密切的联系。

本课程还为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等后续专业课程提供理论和方法论支持。

三、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方法与分析过程;掌握乘数的计算过程和乘数计算公式;掌握IS曲线和LM曲线的推导过程;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掌握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掌握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掌握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AD.AS 模型;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方程;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稳态分析内容;掌握BP曲线的推导;掌握IS—LM—BP模型的基本内容;掌握不同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

(支撑毕业能力2.2)2.能力目标通过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 能够构建起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分析的思维方式,具备独立地、创造性地分析现实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二、学分:3三、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等四、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网络教育考试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性较强。

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课程的任务,在于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掌握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

五、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及主要内容:第一章导论一、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基本框架,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凯恩斯革命与宏观经济学以及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意义等问题,为后续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先导知识,要了解宏观经济学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理论特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代表人物、理论体系,以及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趋势等。

二、课程内容1、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介绍宏观经济学由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发展到新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进而发展为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过程。

重点介绍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产出水平、失业率、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宏观经济政策等问题的基础上,归纳出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3)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意义从日常生活、周围环境、社会经济、政府行为等方面简单介绍学习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教学要求:(1)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沿革。

(2)重点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3)考试时本章不作为重点,一般只出名词解释、填空或选择题。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二章国民经济核算一、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弄清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国内生产总值的经济含义及其计算、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消费储蓄与投资、乘数与加速数、收入-支出分析等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基本概念以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学院的统开课程之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国民经济运行的流程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掌握消费、投资、货币供求理论、简单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IS-LM模型、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开放经济、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失业等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能熟练地运用图形进行分析,并能适当掌握一些数学分析方法,能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分析现实问题。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框架与方法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1.1.宏观经济的世界1.2.宏观经济学的问题1.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习题要点:宏观经济学的含义、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体系,凯恩斯主义。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1.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2.研究的基本思路:现象—规律—理论3.理论的基本要素:前提—推导—假说习题要点:规范科学与实证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理论的基本要素。

本章重点、难点: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体系、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的异同,经济学中的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含义以及了解宏观经济学从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的演变过程,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掌握宏观经济的“三大市场”和“四大主体”是什么,能够将经济现象、经济规律和经济理论联系起来。

第二章宏观经济度量衡(上):商品市场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框架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GDP)1.国内生产总值:定义与核算方法2.收入法核算GDP3.支出法核算GDP习题要点: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和核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GDP。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1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1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2、课程代码:3030080800083、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4、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学部各专业(本科)5、课程学时:48(40+8)6、学分:37、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8、开课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9、开课学期:2009-2010学年下学期(春季)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管理类类及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是一门系统的研究宏观经济学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某些西方经济理论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借鉴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当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特别是认识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提高预见这些政策的现实影响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准确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各种分析方法。

所需掌握的分析方法包括:边际分析、均衡分析、总量分析等经济分析方法。

掌握主要宏观经济原理。

所需掌握的原理包括:GDP的决定、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菲利浦斯曲线等。

2、理解:主要的宏观经济问题,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

3、了解:懂得如何分析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4、在教学中要注意的要点:引导学生形成对现实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经济学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因此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实例计算、习题讨论、课堂讨论、自学等方式进行。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计算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实例计算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人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课程代码:221101005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第2学期总学时: 54(讲课:54)总学分:3考核方式:闭卷(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机考)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及高等数学适用专业:经济学专业一、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该课程通过对各种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材一般系统详述和分析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理论、现代货币理论、IS-LM分析、AD-AS分析、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

通过对宏观经济的基本概念、经济学理论的讲授,培养学生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规律,具备分析宏观经济变化和解读宏观经济政策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本课程将围绕宏观经济发展规律和宏观调控的政策内涵,引导学生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角度,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目标,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报国情怀和为国家经济发展做贡献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三、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教学内容: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1.支出法2.收入法第三节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第五节名义GDP与实际 GDP学生学习预期成果: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收入法;了解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理解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掌握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支出法、名义GDP与实际GDP教学重点: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支出法;名义GDP与实际GDP教学难点:GDP的核算第二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教学内容:第一节均衡产出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1.消费函数2.储蓄函数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4.社会消费函数第三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第四节乘数论第五节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第六节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第七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学生学习预期成果:了解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解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和各种乘数;掌握均衡产出;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以及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教学重点:均衡产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教学难点:乘数论第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教学内容:第一节投资的决定第二节 IS曲线1.IS 曲线2.IS 曲线的斜率3.IS 曲线的移动第三节利率的决定1.货币需求2.货币供给3.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第四节 LM曲线1.LM曲线及其推导2.LM曲线的斜率3.LM曲线的移动第五节 IS-LM分析1.两个市场同进均衡的利率和收入2.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学生学习预期成果:理解投资的决定和利率的决定;掌握IS曲线和LM曲线教学重点:IS曲线;LM曲线教学难点:如何推导IS曲线、LM曲线第四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教学内容:第一节总需求曲线第二节总供给的一般说明1.宏观生产函数与潜在产量2.劳动市场第三节两种极端的总供给曲线第四节常规总供给曲线第五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1.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2.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后果3.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后果学生学习预期成果:理解不同阶段的AS曲线及其图形;掌握AD-AS模型;学会用AD-AS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教学重点:如何用AD-AS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为什么AD曲线向右下方倾斜;AS曲线教学难点:不同阶段的AS曲线及其图形第五章失业与通货膨账教学内容:第一节失业的描述1.失业的分类2.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第二节失业的原因第三节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1.失业的影响2.奥肯定律第四节通货膨胀的描述1.通货膨胀的衡量2.通货膨胀分类第五节通货膨胀的原因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3.成本推进通货膨胀4.结构性通货膨胀5.通货膨胀的持续第六节通货膨胀的成本1.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2.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第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1.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2.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3.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4.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学生学习预期成果:了解失业的原因、通货膨胀的衡量与分类;熟悉菲利普斯曲线;掌握通胀的原因、通胀的成本以及通胀的政策教学重点:通胀的原因;通胀的成本;通胀的政策教学难点: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的关系通胀的原因及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教学内容: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以及经济政策影响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2.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和影响第二节财政政策及其效果1.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2.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3.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4.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第三节货币政策及其效果1.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2.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3.货币政策及其工具4.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第四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第五节关于总需求管理政策的争论第六节供给管理政策学生学习预期成果: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关于总需求管理政策的争论;理解银行如何创造货币;熟悉供给管理政策;掌握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如何应用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经济运行教学重点: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应用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经济运行教学难点: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银行如何创造货币第七章经济增长教学内容:第一节国民收入长期趋势和波动第二节经济增长的描述和事实第三节增长核算1.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2.增长核算方程3.增长的经验估算4.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第四节构建和分析新古典增长理论1.基本假定和思路2.没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3.具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4.稳态及其条件5.稳态时的增长率第五节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第六节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学生学习预期成果:了解国民收入长期趋势和波动、经济增长的描述和事实;理解增长核算和新古典增长模型;掌握经济增长的源泉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教学重点:经济增长的源泉;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教学难点: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五、建议教学安排六、课程成绩评定七、教材及课程资源(一)教材[1]西方经济学(下册).[2]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七版).(二)课程资源[1]学习资料资源:《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2]信息化教学资源:智慧树平台山东大学《宏观经济学》八、其它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结合智慧树平台采用上机考试。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原理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3. 能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4. 培养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学派和代表性理论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DP)及其构成要素- 总需求与总供给- 通货膨胀与失业3. 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 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经济增长模型和影响因素4. 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 商业周期和景气度指标- 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的影响- 政府干预和经济波动5. 宏观经济的货币和金融市场-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 利率和货币政策-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6.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供给侧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实践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宏观经济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思维能力。

4. 学术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学术论文,提高研究和表达能力。

评估方式1.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能力。

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和问题解答能力。

3. 学术论文:评估学生对特定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参考教材1. 高级宏观经济学,作者:XXX2. 宏观经济学原理,作者:XXX3. 宏观经济学导论,作者:XXX以上为《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内容可能会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2002年制订,2004年修订)课程编号:英文名:Macroeconomics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前置课: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后置课: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等学分:3学分课时:54课时(+18课时辅导)主讲教师:西方经济学课程组成员选定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下册)》(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课程概述: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及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

它以国民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分析宏观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阐述一国实现充分就业和长期经济增长的机制,说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第二部分,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包括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开放条件下的IS-LM-BP模型;第三部分,财政和货币政策分析;第四部分,经济增长和波动分析,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让经济及管理类本科二年级学生初步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的理论构架和分析逻辑,掌握理论分析和简单的数学模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为他们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经济学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同时又与现实经济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

所以在教学中,首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案例阐述宏观经济理论,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二,教学中注意介绍经济分析的逻辑,强化图形分析和数理分析的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判断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将数学分析与经济学教学有机联系起来。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国民收入各个总量的概念及其关系,特别要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要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国民收入核算的恒等式。

教学难点与重点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国民收入恒等式,名义GDP与实际GDP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第四节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的概念第五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第六节名义GDP与实际GDP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从图标,公式等形式上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教学重点难点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国民收入的决定,陈述理论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相结合第一节均衡产出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第三节两部门经济学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变动第四节乘数论第五节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及其乘数第六节三部门经济的各种乘数第七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投资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决定,掌握ISLM曲线的概念,推倒,掌握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

教学重点与难点投资函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曲线的推倒,平移,旋转第一节投资的决定第二节IS曲线第三节利率的决定第四节LM曲线第五节IS-LM曲线的分析第六节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应用,掌握功能财政的思想。

教学难点与重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结合第一节经济政策目标第二节财政政策第三节货币政策第四节宏观经济郑策分析第五节货币政策效果第六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模曲线的基本形状与基本含义,了解总供求曲线的得出过程,掌握总供求的觉和你呃呃呃均衡模型,与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学院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XX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适用专业:物流管理课程负责人: XX 制(修)订时间:专业负责人审核: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核:XX年 X 月《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适用专业:宏观经济学执笔人: XX 适用学期:第四学期审核人:学时: 36 制(修)订时间: XX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和经济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

它以国民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分析宏观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阐述一国实现充分就业和长期经济增长的机制,说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第二部分,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包括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开放条件下的IS-LM-BP模型;第三部分,财政和货币政策分析;第四部分,经济增长和波动分析,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让经济及管理类本科二年级学生初步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的理论构架和分析逻辑,掌握理论分析和简单的数学模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为他们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经济学思维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逻辑性强,又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

因而,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抽象的经济学理论,将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到对经济活动实践的探讨和认识之中,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本课程要注意数学特别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中基本的分析方法的运用,经济学的宏观分析方法,一般均衡理论方法可以运用到很多专业的技术经济分析上去。

二、教学目标在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学习中,《宏观经济学》课程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经济思维模式、具备基本经济技能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经济的概念,掌握经济的普遍规律、重要的思想观点、经济的基本过程、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经济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一)知识目标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和思路。

2、理解经济增长理论和决定理论,掌握均衡产出的计算。

3、了解产品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二)能力目标熟练具有经济学专业知识,具有经济岗位相关工作能力;具有涉及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企业经济过程中的分析能力;初步具有运用经济知识解决现实中企业经济实际案例的能力;具有运用相关经济知识保障企业正常运行的能力;具有岗位适应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再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初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音乐、书画养成素质;具备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素质;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的职业理想,甘于奉献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热爱劳动,团结协作的职业心理素质;具有吃苦耐劳,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自主创业的职业适应素质。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学时分配:2学时教学要求: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以宏观经济运行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揭示国民经济在短期经济波动,长期实现经济增长的学科。

通过本章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还要熟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分析方法,了解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演变。

教学内容: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三、宏观经济理论的演变和发展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学时分配:10学时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介绍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总量、相互关系及其核算方法。

本章学习的关键是:掌握GDP、GNP、NNP、NI、PI、DPI、最终产品、中间产品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收入法和支出法,了解名义GDP和GDP的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一、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定义: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国土领域内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市场价值;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用货币衡量,属于流量;测度的对象一定时期内所生产最终产品;具有地域性;是市场活动导致的,非市场活动不在计算之列。

二、为什么总产出总是等于总收入或总支出第二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一、用支出法核算GDP用支出法测定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测定GDP。

支出法也称使用法,因为一国提供的物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去向是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等四个方面。

用支出法测定GNP,就是计算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等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公式表示为:GDP=C+I+G+(X-M)。

二、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是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提供服务、创造产品从而提出的收入要求权核算而得到的国民收入指标。

这些收入换个角度可以看作是GDP生产出来以后分配给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所以也称为生产要素所得法。

项目构成:工资与雇员其他补贴;净利息;个人的租金收入(包括房屋的租金);非公司企业的收入;税前公司利润;股息,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企业间接税;折旧;统计误差的调整。

第三节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一、五大总量的关系NDP=国内生产总值-折旧NI =雇员报酬+业主收入+租金收入+公司利润+净利息;PI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政府转移支付= NI-个人得不到的+个人额外得到的= 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 + 政府转移支付 + 红利 +政府支付利息 + 企业转移支付DPI=个人收入-个人税收和非税支付=个人消费支出+个人储蓄=C+S二、GDP与GNP的关系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本国国民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的总和,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来自国外要素的净要素收益,关系为:NFP=GNP-GDP=本国在国外的要素收入-外国要素在本国的收入。

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投资-储蓄恒等式:S=I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从支出(总需求)的角度:国民收入Y=C+I+G;从收入(总供给)的角度:国民收入Y=C+S+T;恒等式为:I+G=S+T。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从支出(总需求)角度:Y=C+I+G+(X-M);从收入(总供给)角度:Y=C+S+T;恒等式为:I+G+(X-M) =S+T。

第五节名义GDP和实际GDP一、名义GDP按每年名义价格计量的GDP二、实际GDP按每年实际价格计量的GDP三、GDP平减指数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反映了一国总体物品平均价格的上涨程度,经济学上称为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或GDP折算指数。

公式为:名义GDP/实际GDP =ΣPtQt /ΣP0Qt思考题:1.怎样理解GDP的含义?与GDP有关的总量有哪些?2.怎样理解产出等于收入以及产出等于支出?3.你对现行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有何看法?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课时分配:10学时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从总需求角度阐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

学习本章首先重点掌握凯恩斯消费理论、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和乘数理论,知道三部门和四部门条件下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变动和主要乘数,了解其他消费理论。

教学内容:第一节均衡产出一、主要的假设条件假设不存在政府和对外贸易,市场主体只有厂商和家庭,只分析产品市场主体的行为。

假定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

于是:GDP=NDP=NI=PI=DPI二、均衡产出的含义均衡是指一种静止或相对静止的状态。

均衡国民收入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时的总产出,这时无论供给还是需求处于不再改变的状态。

三、均衡产出分析的一般方法从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看:实际总产出 Y=实际AD=c+i+IU(非意愿存货投资)从均衡角度看:均衡国民收入y=计划AD=c+i当总供给y=c+i时,非计划存货投资为0;当总供给y> c+i时,企业非计划存货投资增加,厂商倾向于缩小生产规模,产出减少,y逐渐向均衡国民收入接近,直到非计划存货投资为0;反之亦然。

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一、消费函数消费函数指收入与消费的关系,也即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简称MPC,指收入增量所引起的消费增量。

平均消费倾向:简称APC,指消费量与收入之比。

消费函数可表达为:c=α+βy二、储蓄函数储蓄函数指收入与储蓄关系。

公式表达:s=y-c=-α+(1-β)y,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消费和储蓄的关系:y=c + s; MPC+MPS=1四、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的关系:由家庭消费曲线推导社会消费曲线,不能直接相加,应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第三节国民收入的决定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y=AD=c+I 45°线的功能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i=s(y)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c+i+g总供给:要素收入总和=消费+储蓄+净税收=c+s+t均衡的条件:总供给=总需求,即 y=c+i+g= c+s+t 或 i+g= s+t第四节乘数理论一、乘数的含义投资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动与投资变动的比率,乘数也称倍数。

二、乘数的计算(一)投资乘数 :β-=11K(二)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β-=11K (三)税收乘数 : ββ--=1K(四)转移支付乘数 :ββ-=1K (五)平衡预算乘数 :1=K (六)出口乘数:γβ+-==11dx dy K思考题: 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均衡机制是什么?2.有人断言,如果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裕者转移给贫穷者,这将会提高总收入水平,你认为他的理由是什么?3.怎样理解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的概念?假如某一年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时存在失业,国民收入和就业将发生什么变化?凯恩斯认为应采取何种对策?4.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是等于计划投资?第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课时分配:10学时教学要求:本章的中心是在于引入货币因素,分析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存在条件下,两个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均衡国民收入和利率水平的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