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走的最佳速度模型
速度模型算法
速度模型算法
"速度模型算法"这个术语可能指的是用于预测物体、车辆或人员运动速度的算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速度模型算法:
1. 线性回归:线性回归是一种常见的用于建立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算法。
在速度模型中,可以使用线性回归来根据历史数据建立速度与其他相关因素(如时间、位置、加速度等)之间的线性关系。
2. 卡尔曼滤波:卡尔曼滤波是一种常用于估计运动状态和速度的滤波算法。
它通过将当前观测值与先前状态估计进行加权平均来预测未来状态,并根据新的观测值进行修正。
卡尔曼滤波在跟踪和导航系统中广泛应用。
3. 粒子滤波:粒子滤波是一种用于非线性和非高斯系统的滤波算法。
它通过使用一组代表可能状态的随机样本(称为粒子),根据观测值进行重采样和调整,以逼近目标状态的概率分布。
粒子滤波可用于估计物体速度和轨迹。
4. 光流法:光流法是一种基于图像亮度变化的方法,用于估计物体在连续图像帧之间的运动速度。
它基于图像中像素的灰度变化,并假设物体在短时间内的运动速度是恒定的。
光流法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视觉和视频处理领域。
这些算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选择适合特定应用的速度模型算法需要考虑数据可用性、计算复杂度、精度要求等因素。
此外,还可以结合其他技术和方法,如机器学习、深度学
习等,来提高速度模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雨中行走问题模型
数学建模之雨中行走问题模型摘要:由于降雨方向的变化,在跑步过程中尽力快跑不一定是最好的策略。
就淋雨量与跑步快慢这个问题,我们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探讨在雨中如何行走才能使淋雨量最少。
在不考虑雨的方向时,当然是跑的越快淋得越少;考虑雨的方向时,那么再分情况讨论,若雨是迎着你前进的方向落下,这时以最大的速度向前跑可使淋雨量最少;若雨是从你的背后落下,那么你应控制在雨中行走的速度,让它刚好等于落雨速度的水平分量。
关键词:淋雨量,数学模型,降雨的方向。
正文1.问题的提出要在雨中从一处沿直线跑到另一处,若雨速为常数且方向不变,试建立数学模型讨论是否跑得越快,淋雨量越少。
将人体简化成一个长方形,高a=1.5(颈部以下),宽b=0.5m,厚c=0.2m,设跑步的距离d=1000m,跑步的最大速度v m=5m/s,雨速u=4m/s,降雨量ω=2cm/h,及跑步速度为v,按以下步骤进行讨论(1)不考虑雨的方向,设降雨淋遍全身,以最大速度跑步估计跑完全程的淋雨量;(2)雨从迎面吹来,雨线与跑步方向在同一平面内,且与人体夹角为 ,问跑步速度v 为多大时可使淋雨量最少。
(3)雨从背面吹来,雨线方向跑步方向在同一平面内,且与人体的夹角为α,如图2.建立总淋雨量与速度v及参数a,b,c,d,u,ω,α之间的关系,问速度v多大,总淋雨量最小。
计算α=30°的总淋雨量.(说明:题目中所涉及的图形为网上提供)2.问题的分析总的淋雨量等于人体的各个面上的淋雨量之和。
每个面上的淋雨量等于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淋雨量与面积以及时间的乘积。
面积由已知各边长乘积得出,时间为总路程与人前行速度的比值。
再由速度分解,合成,相对速度等知识确定各面淋雨量公式,列出总的方程,根据各变量关系,得出最优解。
淋雨量(V )=降雨量(ω)×人体淋雨面积(S )×淋浴时间(t ) ①时间(t )=跑步距离(d )÷人跑步速度(v ) ②由①② 得: 淋雨量(V )=ω×S ×d/v3.合理假设3.1模型的假设(1)人身体的表面非常复杂,为了使问题简单化,假设将人视为一个长方体,并设其高1.5m(颈部以下),宽0.5m,厚0.2m.其前、侧、顶的面积之比为1:b:c, (2)假设降雨量到一定时间时,应为定值; (3)此人在雨中跑步应为直线跑步;(4)、问题中涉及的降雨量应指天空降落到地面的雨,而不是人工,或者流失的水量,因为它可以直观的表示降雨量的多少;(5)设雨速为常速且方向不变,选择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使人行走的速度为(u,0,0)设雨的速度为(,,)x y z v v v v =,人行走的距离为d=100米。
人行走的多普勒变换规律,用短时傅里叶变换
一、概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行走的情况,而行走的速度对行人自身和周围环境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人行走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频率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多普勒效应来描述。
多普勒效应是指当源和接收者相对运动时,由于波的传播速度不变,波的频率会发生改变的现象。
而对于人的行走,其频率的变化会遵循一定的规律。
本文将探讨人行走的多普勒变换规律,并结合短时傅里叶变换对该规律进行分析。
二、多普勒效应及其在人行走中的应用1. 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是指当源和接收者相对运动时,由于波的传播速度不变,波的频率会发生改变的现象。
对于声音来说,当音源和接收者相对运动时,接收到的声音频率会发生变化。
这一现象在雷达、声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2. 人行走的多普勒效应当人行走时,其身体相对于周围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运动。
这种运动会导致人行走的步频发生变化,进而产生多普勒效应。
人行走的多普勒效应对于医学、运动科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对行走的多普勒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运动机理,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三、人行走的多普勒变换规律1. 行走频率的变化当人行走时,身体的步频会有规律地变化。
一般情况下,人的步频会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步频的变化规律可以用数学函数来描述。
这种步频的变化对应着多普勒效应的频率变化。
通过对步频的变化规律进行建模,可以得到行走的多普勒变换规律。
2. 短时傅里叶变换在人行走多普勒变换中的应用短时傅里叶变换是一种对信号进行频谱分析的方法,它可以将信号分解为不同频率的成分,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号的频率特性。
在人行走的多普勒变换中,可以将人行走时产生的信号进行短时傅里叶变换,得到其频率分量的变化规律。
通过对频率分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人行走时的多普勒效应。
四、结论人行走的多普勒效应是一种重要的运动现象,它对医学、运动科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人行走的多普勒变换规律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体运动机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行走问题数学建模
对人行走问题的探究摘要本论文主要讨论人在行走时在做功最小的准则下,每秒钟走几步最合适的问题。
为了简化对问题的分析过程,我们将人走路时的状态单纯的看做重心不断上下移动的过程,而且走路的整个过程看作是匀速的,也就是说,人走路作的功为太高人体重心所需势能与两腿运动所需动能的和,而忽略人体外部和内部消耗的其他形式的能。
在计算人体重心升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物理模型分析人体走路的分解动作,人行走分为双腿重合和双腿分开两种情况,在知道步长和腿长的前提下,运用勾股定理,用双腿重合时的重心高度减去双腿分开时的重心高度即为人在行走过程中重心的升高。
在知道重心的升高后,又知道行走的速度,这样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求出单位时间行走需要的动能。
在计算频率的时候,我们分别两种不同假设的前提下建立两种模型,一种是假设将腿看做均匀直杆,行走看做时腿绕腰部的转动,另外一种是将腿的质量集中在脚部,行走看做是脚的直线运动。
这两种模型建立后,在速度一定时,求出在做工最小的准则下,每秒应该走的步数,即行走的频率,结果发现,在假设二,也就是将腿的质量集中在脚部时,所得的频率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在解决题中的问题后,我们又对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找出缺点和不足,分析模型的实际性,并且对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推广,希望能在实际中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行走转动惯量作功最小转动动能一、问题的重述在如此快节奏的社会中,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学习都追求高效率,走路也不例外,我们也力求最优方式。
走的太快就会气喘吁吁,可是走得越慢就越省力吗?现实中的经验告诉我们并非如此。
那我们每秒钟应该迈几步更为合适呢?对于不同的人走路方式是否应该有所区别呢?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对走路这个过程做一些探究与分析。
(1)计算人体重心在行走时升高多少。
(2)将腿看做均匀直杆时,行走腿绕腰部的转动,求单位时间所需动能。
(3)求在速度一定时,每秒行走几步作功最小,分析题中答案是否合理。
(4)将(2)中的假设修改为:腿的质量集中在脚部,行走看做脚的直线运动,证明题中给出结果是否合理。
不同年龄步行速度标准
不同年龄步行速度标准
步行速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步行速度可以作为评估个体健康状况和功能能力的指标。
以下是不同年龄段的步行速度标准:
1. 儿童(3-7岁),儿童的步行速度通常在每小时3至4英里(4.8-6.4公里)之间。
他们在这个年龄段通常还在发展中,所以步行速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2. 青少年(8-19岁),青少年的步行速度通常会有所增加,大约在每小时4至5英里(6.4-8公里)之间。
这也取决于个体的身体素质和运动习惯。
3. 成年人(20-59岁),成年人的步行速度通常在每小时3至4英里(
4.8-6.4公里)之间。
这个年龄段的步行速度可能会因个体的健康状况、体力和锻炼习惯而有所不同。
4. 中老年人(60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步行速度通常会减慢。
一般来说,60岁以上的人的步行速度可能在每小时2至3英里(3.2-4.8公里)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数据仅供参考,实际步行速度还会受到个体健康状况、环境因素和其他影响因素的影响。
另外,步行速度标准也可能因国家或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步行速度的变化可能反映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但并不是唯一的健康评估指标,因此在评估个体健康状况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人行走模型[资料]
人行走时做功最小模型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在做功最小的情况下人的行走问题。
因为人在行走时做的功是抬高人体重心所需势能与两腿运动所需动能之和。
而人在行走时重心升高时一个定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调节步速来控制两腿运动所需动能。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行走是少不了的。
利用图像、直角三角形、均值不等式,动能做功、势能做功与能量守恒的物理公式建立这个模型,其目的就是要解决人应该以怎样的步速行走才能使其在单位时间内做功最少。
关键字:能量守恒均值不等式做功一:问题的重述人行走过程中所做的功是人体重心上下移动时重力势能与两腿运动所需要的动能之和,假设人是匀速行走的,试建立数学模型求人行走做功最小时每秒走几步最合适。
二、问题的分析因为人在静止不动时,也会由于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而在走路是消耗的能量会更大。
因此,人在走路时消耗的能量可分为生理消耗和物理消耗,然而物理消耗相对于生理消耗来说是比较大的,所以,下面就简单分析一下不考虑生理消耗情况下,人应该以怎样的步频才能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能量最少。
三:模型的假设和符号说明1、假设前进时重心上移高度相同;2、行走过程中无其他能量消耗;3、行走的道路是平坦的;四: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模型求解:由图知,θcos l l h -=l s /s i n =θ由方程 当l s /非常小时,有 n x x n /11+≈+ls h 2/2≈步频:sv n 21*=所以重心升高所做的功为lMgsvs Mghv w 422==将腿看作均匀直杆,则有:n mv w 2211=将 带入得sm v w 413=人行走做的总功21w w w +=即l M g s v s mv w 443+=)*4*4(2v sl Mg s v m v +=)1*44(2nl Mg n m v +=显然各项都为正,利用均值不等式(积定和有最小值)得lMmgw 16≥,当且仅当nl Mg n m 1*44= 时,即 mlMgn =,所以当v 一定时,mlMgn =可使w 最小。
步行速度一般是多少
步行速度一般是多少步行是人类基本的活动方式之一,似乎整个人体结构就是为步行设计的,步行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好的运动。
许多临床实践证明,在中老年人中流行的“三五七步行法”,即每天走1或2次,每次走30分钟以上的路程;每周步行5次,运动量即运动后的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70次-年龄数,能使糖尿病的发病率下降50%。
那么大家知道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人群的步行速度是多少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步行速度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步行速度一般是4-6公里小时,走得快的每小时可能走10公里,个别疾步如飞者能到达15公里小时。
人类正常行走平均速度为5公里每小时,这个速度一般就是步行上学或上班的行走速度。
人1秒钟内步行的路程是1.2米,即1.2ms=4.32kmh。
1、老年人步行:平均速度——4.51kmh~4.75kmh;平均步速——1.25~1.32ms;2、年轻人步行:平均速度——5.32kmh~5.43kmh;平均步速——1.48~1.51ms;3、正常人跑步短跑——26-30kmh长跑——16-18kmh;4、正常人骑自行车速度为12—18kmh。
行走对人体有益处,例如能够减肥瘦身。
这可能听起来较为难以置信,可是假如方式恰当,行走确实能够减肥瘦身。
行走的情景下脚步及其速率都是有必须的限定,每一次行走训炼能够在十分钟上下,可是在走路减肥以前需要做五分钟上下的热身动作,走路减肥最好是走直线,并且快步走与步行更替训炼。
案件线索一:走路速度比较慢,预警信息:周期短。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学者综合性9项科学研究作出小结:走路速度的速度能够十分好地预测分析使用寿命长度,在75岁以上群体中相对性更精确。
平常人的走路速度是每秒0.9米,这些走路速度小于每秒0.6米的人身亡的可能性会提升,而这些走路速度超出每秒1米的人使用寿命较长。
案件线索二:行走时胳膊不摇,预警信息:背部正下方存有问题。
理学家觉得,行走左脚往前迈时,脊柱会往右边转动,右臂也会随着晃动。
数学建模(人行走最省劲模型)
人走路最省劲的模型摘要:人行在行走一段距离后就会觉得体力不支,两腿酸疼。
走的省力与否取决于抬高人体重心所需势能与两腿运动所需动能之和。
本模型就是研究正常情况下每秒走几步消耗体力最小这个问题。
关键词:人 行走 势能 动能 步速1.问题的重述(1) 人行走消耗的体力主要用以克服人体重心的升高的重力势能和两腿运动的动能。
那么,人行走的速度为多大时在相同时间里消耗体力最小呢?也就是说,人每秒走多少步最省劲设腿长l ,步长s ,证明人体重心在行走时升高2/8()s l s l δ≈<。
(2) 将腿看成均匀直杆,行走看作腿绕腰部。
设腿的质量为m ,行走速度为v ,证明单位时间所需的动能为2/6mv s 。
(3) 设人体质量为M ,证明在速度v 一定时每秒行走ml Mg n 43=步做功最小。
实际上,4,1M l m m≈≈,分析这个结果合理吗? (4) 将(2)的假设修改为:腿的质量集中在脚部,行走看作脚的直线运动。
证明结果应为n =。
分析这个结果合理吗?2.问题的假设与符号说明2.1问题假设(1)匀速行走(2)将腿视为均匀直杆,行走看作腿绕腰部的转动(3)人的腿长应大于行走时的步长。
2.2符号说明(1) 设腿长l ,步长s (s<l ):(2)人行走时人体重心升高δ,腿的质量m ,行走速度v;(3)人体质量M ,每秒行走步n 。
3.模型的建立与求解如图,通过近似图形分析和直角三角形性质易知人重心在行走时升高。
所以,动能增加的同时也重力势能会增加。
以下对此求解:3.1.人行走时的动能将腿看作均匀直杆,行走看作腿绕腰部的转动设腿的质量为m行走速度为v则脚部角速度w /v l =单位时间的步数w /v l =腿的转动惯量为: 22013l m I x dx ml l ==⎰ 则单位时间行走所需的动能 32126e v mv W Iw s s== 3.2单位时间内使身体重心升高所作的功即重力势能为设人体重心升高δ,则()212241cos l sl l l l --=-=θδ当/s l 较小时δ28s l≈ 所以重心升高做的功为v W Mg sδδ==8Mgsv l 所以单位时间内所走的总功为 将v n s=,得 )186(2nl Mg n m v W ⨯+⨯=于是当v 一定时,有不等式最值定理得mlMg n 43= 可使W 最小 设M m≈4,1l =m 代入上式得n =5~6一般情况下,人的步行速度不可能每秒五步,所以这个结果不合理。
雨中行走问题数学模型案例
雨中行走问题数学模型案例
一个常见的数学模型案例是“雨中行走”问题。
在这个问题中,假设有一个人需要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但是正在下雨。
人可以以一定的速度行走,但是会因为雨水而放慢速度。
问如何确定最快的路线,使得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最短。
为了建立这个数学模型,可以采用以下假设和变量:
1. 假设下雨时,人的行走速度是正常时的百分之多少,这个值称为“减速因子”。
假设减速因子为x%,则雨中行走的速度为正常速度的x%。
2. 假设人在雨中行走时的速度是与雨水的强度相关的。
可以假设速度与雨水强度成正比,即速度v与雨水强度I之间存在关系v = kI (其中k为比例常数)。
3. 假设人在雨中行走的路径是直线。
1
根据上述假设和变量,可以建立以下数学模型:
1. 定义起点和终点的坐标(x1,y1)和(x2,y2)。
2. 定义每个点(x,y)处的雨水强度I。
3. 计算人在一段距离(Δx,Δy)内花费的时间t:t = l / (v * x / 100),其中l是距离,v是速度,x是减速因子。
4. 计算从起点到终点的路线上每个点(x,y)的雨水强度I。
5. 根据模型3计算从起点到终点的每个区间的时间t,并将它们的
和作为总时间T。
6. 通过改变减速因子x,并重新计算总时间T,找到最小的总时间
对应的减速因子x,确定最快的路线。
这样,通过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确定在雨中行走时最快的路线。
2。
数学建模:人走路问题
走路问题问题:人在行走时,步长多大最省力。
一、问题分析:1.所谓省力是指走步过程中做功最少;2.走步时步子过长或过短都不省力,必有一个合适的步长,使得做功最少。
做功大小是步长的函数。
3.提高人体重心所需的势能,以及人两腿前后运动所需的动能应为主要因素。
4.相关的因素:穿着的多少,是否负重,鞋子是否轻便,地面是否平坦、干燥。
二、模型假设:1.人在行走时所做的功,由两部分组成,提高人体重心的势能,两条腿运动的动能。
2.人的行走可以视为腿绕腰的转动。
3.运动与所穿戴情况无关,地面相对平坦、干燥。
4.设定参量:M------------人的体重;m------------人的腿重;l--------------人的腿长;v-------------行走速度;x-------------步长;n-------------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三、建立模型1. 人体重心提高所需的势能,令人体重心提高的幅度为h 则有:2122212)41()sin 1(cos lxl l l l l l h --=--=-=θθ θ由动能与势能的关系可知,单位时间 腿长l l内重心抬高h 所需的势能为:])41([2122lxl l Mg Mgh W --== 此式子即为走一步所产生的是势能,则在单位时间内走了n 步有:])41([2122lx l l nMg nMgh W --==2.双腿运动所需要的动能:由动能定理得:n I E 221ω=(I 表示转动惯量,l v=ω为角速度,n 是单位时间人走n 步所消耗的动能)3.202ml dr r l m I l==⎰则有62122nmv n I E ==ω,nx v =则人在走路时所作的总功:x mv l x x vMgl E W P 6])41(1[32122+-=+=计算结果: )12(6222mv Mgl m mvMgl l x ++=四、模型求解、分析、修改本题求的是P 的最小值,即0=dxdp 或0=、P ,可求出x 的值。
数学建模最省力的走法
数学建模最省力的走法-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一、人行走时作的功是抬高人体重心所需势能与两腿运动所需动能之和.试建立模型讨论在作功最小的准则下每秒走几步最合适(匀速行走). (1)设腿长l ,步长s ,证明人体重心在行走时升高).(8/2l s l s <≈δ .(2)将腿看作均匀直杆,行走看作腿绕腰部的转动.设腿的质量m ,行走速度v ,证明单位时间所需动能为.6/2s mv .(3)设人体质量M ,证明在速度v 一定时每秒行走mlMgn 43=步作功最小.实际上,m l mM1,4≈≈ ,分析这个结果合理吗. (4)将(2)的假设修改为:腿的质量集中在脚部,行走看作脚的直线运动.证明结果应为mlMgn 4=步.分析这个结果是否合理. 解:符号说明l :腿长; s :步长; δ:人体重心升高; v :行走速度(行速);m :腿的质量; M :人体质量; g :重力加速度;p :两腿运动功能1.计算人在行走时人体重心的升高重心的升高等于腿根部A 位置的升高。
如右图:两腿分开时,点A 到地面的距离为,222⎪⎭⎫⎝⎛-s l两腿重合时,点A 到地面的距离为l .所以,重心的升高为)2(4222222⎪⎭⎫ ⎝⎛-=⎪⎭⎫⎝⎛--=s l s s l l δ.22,22l s l l l s ≈⎪⎭⎫⎝⎛-+<.82ls ≈∴δ2. 证明:将腿看作均匀直杆,行走看作腿绕腰部的转动.设腿的质量m ,行走速度v , 由物理学知识可以知道,两腿的转动动能u 等于转动惯量J 与转动角速度ω平方乘积的一半。
即:.,312lvml J ==ω所以转动动能:.612122mv J u ==ω由于人在每行走一步所花时间为:vst =, 所以单位时间内所需的动能为:smv v s mv t u W 66132=⨯==3. 假设人行走做功最小的行走频率(每秒的步数)为n ,又每秒行走了ns 的路程,速度v = ns .所以,两腿的运动动能为66)(62333s mn s ns m s mv == 人体重心抬高所需的势能为.82n ls Mg n Mg =δ因而人行走所做的功为:lMgn mn s l Mgn mn s n l s Mg s mn 862)86(863232223⋅⋅≥+=+所以:当mlMgn l Mgn mn 43,863==即时所做的功最小。
人的正常步行速度
人的正常步行速度嘿,你知道吗?咱们聊聊人的正常步行速度这事儿,那可是既接地气又挺有门道的。
首先啊,你得想象一下,清晨的公园里,大爷大妈们慢悠悠地晃着,那步子,不急不缓,就像是时间在他们脚下都放慢了脚步。
这,大概就是咱们说的“正常步行速度”的一个温柔版本了。
一说到步行速度,咱们得细分一下。
首先,咱们说说“散步式”的步行吧。
这就像是饭后和家人朋友一起,边走边聊,时不时地还停下来看看路边的小花小草,心情那叫一个舒畅。
这种速度,不急,主要是享受过程,边走边消化,还能增进感情,真是一举多得。
记得小时候,奶奶总是牵着我的手,用这样的速度带我去菜市场,那时候的感觉,温暖又安心。
再来说说“日常通勤”的步行速度。
这可是都市生活中最常见的一幕了。
早上赶着上班,晚上急着回家,脚下的步子不自觉地就快了起来。
这时候,人们往往是一副行色匆匆的模样,目不斜视,直奔目的地。
这速度,虽然不是赛跑,但也能感受到那份对时间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情。
有时候,看到身边同样匆匆而过的行人,还会相视一笑,仿佛在说:“嘿,你也是赶时间的人啊!”当然,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的步行速度简直就是“健步如飞”。
无论是晨跑还是夜跑,他们总是那么充满活力,脚步轻盈而有力。
这种速度,不仅仅是一种锻炼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展现。
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而要达到这种速度,可得下不少功夫,得经常锻炼,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才行。
不过话说回来,每个人的步行速度都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喜欢慢条斯理,享受过程;有的人则追求效率,快步前行。
但不管怎样,只要是自己觉得舒服,适合自己的速度就是最好的。
毕竟,步行不仅仅是为了到达目的地,更是一种身心的放松和享受。
所以,下次当你走在路上的时候,不妨放慢脚步,感受一下周围的世界,让心灵也跟着脚步一起旅行吧!。
数学建模走路最省力
数学建模——走路最省力
•走路步长的选择
Rashevsky研究了人类走路时如何选择步长可以最省力。
1、模型假设
假设人体分为躯体和下肢两部分,躯体用匀速前进,下肢看作长为的刚体棒。
人每走一步路时,躯体重心移动垂直距离为,为两脚着地时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如下图),两腿重心移动的距离为,因步长为,为单位时间走的步数,则,且单位时间内消耗的势能为躯体重量加两腿重量的一半。
走路时腿的速度不断变化。
取其中一小块质量,假设它的速度最小是0,最大是。
那么它们动能损失为,所以总的动能损失为
不妨假设量与腿的总质量成正比,比例系数为,并记,可称为“折合质量”,则,
总能量消耗为
2、模型解答
为了使单位时间能量消耗最小,应有
,
解得
(3)
(3)式就是使走路最省力时腿与竖直方向夹角满足的条件,而步长为,应用时可近似地认为是人体质量,是两腿的质量。
3、模型检验
由(3)式可知,为了使能量损失最小,势能的损失应近似等于动能的损失。
根据一般人的体形,可求得约在与之间,这可以认为是符合实际的。
在更广泛的假设下,我们可以证明(3)式仍是正确的。
数学模型课程设计---人行走做功最小模型
人行走做功最小模型【摘要】本模型主要研究在做功最小的情况下人的行走问题。
因为人在行走时做的功是抬高人体重心所需势能与两腿运动所需动能之和。
而人在行走时重心升高时一个定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调节步速来控制两腿运动所需动能。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行走是少不了的。
建立这个模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人要以怎样的步速才能使人在单位时间内做功最少。
必须先分析重心的升高量和人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再以物理和数学知识求解。
本文建立了人在匀速行走时每秒走几步最省力的模型。
通过两种不同的假设,给出了每秒所走步数的两个公式。
【关键词】转动惯量 重力势能 动能 功能转换 最优解一.问题的重述人在行走时做的功是抬高人体重心所需的势能与两腿运动所需的动能之和。
求解在做功最小的准则下每秒走几步最合适(匀速行走)。
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设腿长l ,步长s ,证明人体重心在行走时升高28()s l s l ≈<δ。
(2)将腿看做均匀直杆,行走看做腿绕腰部的转动,设腿的质量m 行走速度v 证明单位时间所需动能为 2mv s 。
(3)如果设人的质量M 证明在速度v 一定时每秒行走n =小,实际上,M m4≈,1l m ≈,并分析这个结果的合理性? (4)如果将(2)的假设修改为:腿的质量集中在脚部,行走看做脚的直线运动,证明结果应为n =同时,以做本题及以前学习和实践数学建模的亲身体验,写一篇短文,阐述什么是数学建模、它的关键步骤,以及难点。
二.问题的分析因为人在静止不动时,也会由于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而在非静止状态消耗的能量就会更大。
因此,人在步行时消耗的能量就分为生理的和物理的两部分。
下面就简单分析一下在不考虑在不考虑生理耗能的情况下,人应该以怎样的步频才能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能量最少。
三.模型假设与符号说明1.模型假设假设一假设人体的重心在人体的位置保持不变,并且人在步行时是做匀速运动的。
假设二假设在步行过程中保持步长是一定的,而且在步行过程中路面是相对平坦的。
行走机构模型设计方案
行走机构模型设计方案行走机构是机器人最基本的动力传输组件之一,其设计方案需要考虑机械结构、动力传输和控制系统等因素。
下面是一个行走机构模型的设计方案,包括机构结构、动力传输和控制系统。
机构结构:行走机构的机构结构可以采用六足机器人的设计,六足机器人由六个腿组成,每个腿包括几个连杆和关节。
连杆由附着在关节上的电机驱动,通过关节的运动实现腿部的伸缩和转动。
整个机构结构应该具备足够的承重能力和稳定性。
动力传输:行走机构的动力传输可以采用电机驱动的方式,每个腿部都需要一个电机来驱动其运动。
这些电机应该具备足够的扭矩和转速,以便使机器人能够行走在不同的地形上。
电机的控制可以采用脉冲宽度调制(PWM)技术,通过改变电机转速和方向来控制腿部的运动。
控制系统:行走机构的控制系统可以采用嵌入式控制器来实现。
嵌入式控制器可以通过传感器获取机器人的姿态信息和环境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控制电机的运动。
控制系统应该具备实时性和稳定性,能够快速响应环境变化和机器人姿态的变化。
此外,还可以加入自动避障算法,使机器人能够自动避开障碍物。
自动避障算法可以通过激光或超声波传感器来检测周围的障碍物,并根据检测结果来调整机器人的行走路径。
避障算法应该能够高效地计算机器人的最佳行走路径,并能够避开复杂的障碍物。
同时,为了提高机器人的行走效率和稳定性,可以在行走机构中加入一些附加装置,如惯性传感器和阻尼器。
惯性传感器可以感知机器人的姿态和运动状态,并根据需要来调整机器人的行走步态。
阻尼器可以增加机器人的稳定性,减小机器人的震动和抖动。
综上所述,一个完整的行走机构模型设计方案应该考虑机构结构、动力传输和控制系统等因素。
这些设计方案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机器人的行走效率和稳定性。
行走的评测
行走的评测
治疗师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判断对哪些运动变量进行评测,以有效评价患者的进步。
目测观察分析不能给出确定的结果。
有效而可靠的测试能够记录患者的进步和干预的效果。
行走速度可能是反映功能水平的一项最重要的客观临床指标。
它实施起来很容易,便于被患者理解和接受。
几乎所有的步态参数都和速度有关。
功能性测试:
1、10m步行测试:受试者在地面的两个标记之间行走并用秒表计时。
2、6或12min步行测试:在6min或12min内受试者行走的距离。
3、运动评测表:行走
4、站起-走计时测试(TUG):患者从座椅中站起,行走3min,转身,回到座椅并坐下。
用秒表测试这个过程的时间。
正常人可以在30 s内完成这个测试。
5、台阶测试:健侧下肢跨出,评测患侧下肢负重和平衡能力。
受试者双足平行站立,足前方5cm有一块7.5cm高的砖,受试者被要求在15s内,尽可能快速的反复跨上砖块和退回。
统计跨上的次数。
6、跨越障碍物过程测试
生物力学测试
1、角位移
2、地面反作用力
3、力矩、力量或能量
生理学测试
步行速度和能量消耗对于评测行走能力而言是有效的参数。
通常使用活动平板、功率自行车或者MOTOmed来评测机体体能。
成年人步行速度
成年人步行速度
顾名思义是行步的速度。
正常成年人的步速一般的是1.5m/s,即5.4km/h。
步速:在体育运动中广泛运用,如体育舞蹈、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有一定的要求。
步速:马术运动术语。
指马匹在单位时间内所行进的距离。
一般慢步100米/每分钟,快步为220米/每分钟,跑步为320米/分钟,伸长跑步为420米/分钟。
步速与寿命
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的Stephanie Studenski带领的一个研究小组对1986年到2000年间的34485名65岁或以上老人的数据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并对这些老年人的步速进行长达数年的跟踪记录,旨在揭示老年人步速与寿命之间的关联。
数据显示,研究对象的平均寿命为73.5岁,平均步速则为0.92米/秒。
而在研究进行期间,有17528名老人去世。
在75岁-84岁男性组内,那些步速最快的人(超过1.4米/秒)能继续生活10年的概率达到了50%;而那些步速最慢的人,0.4米/秒,只有15%的人还能继续活1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符号的约定与说明 符号 l s δ v m M g W 符号的意义 腿长 步长 人体重心升高量 行走速度(匀速) 腿的质量 人体的质量 重力加速度 人行走时作的总功 人体重心升高所需势能 两腿运动所需动能 每秒行走步数 转动惯量 角速度 4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4.1 问题一的求解
W
Wl
1 j ml 2 3 腿的转动惯量: „„③
w
角速度:
v l
4
„„ ④
n
单位时间内所走步数:
v s „„⑤
1 E = ������������ 2 2
物理学中转动动能与转动惯量和转动角速度之间的关系式:
单位时间内两腿运动所需动能:
Wl
1 2 jw n 2 „„⑥
mv3 将方程③④⑤代入⑥中,得到: Wl 6s
6
在行走时做的总功只包含身体重心升高所需的势能和两腿运动时所 需的动能。建立模型后,我们利用微分的方法求解最优解,代入题设 条件数值并与实际情况做比较,最终我们得出,将腿的质量集中在脚 部,行走看作脚的直线运动更符合实际。 当然,本模型也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模型的假设条件是 极度理想化的,现实中人不可能在行走时一直保持匀速不变,而腿部 的质量也绝不可能是均匀分布或者集中在脚部的,不仅如此,行走时 的路面情况等外界因素也是难以忽略的。当遇到具体情境时,这些问 题都应该考虑到。 参考文献 [1] 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年 1 月第 4 版 [2] 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年 6 月第 6 版 [3] 康颖大学物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2010 年 1 月第二 版
4.3 问题三的求解 该问题给出了人体的质量, 首先我们可以求出目标函数并对其微 分,经过简单的数学计算即可求出最优解。然后代入题目给出的条件 数值并计算出结果。最后,我们将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讨 论。 由问题一的结果可得,单位时间内人体重心升高量所需势能为:
s2 v Mgsv W Mg * * n Mg *( )*( ) 8l s 8l
n j w
3
δ
������
由简化图示可知, l l cos „„①
sin
s „„② 2l
2 2 联立方程①、②可解得 2l s
1 4
所以,
s 2 / 8l (s l )
4.2 问题二的求解 在问题二的题设背景下, 我们得知, 腿看作均匀直杆 (即为刚体) , 行走看作腿绕腰部的转动。由物理学中的相关知识可得,刚体对某一 转轴的转动惯量等于每个质元的质量与这一质元到转轴的距离平方 的乘积之总和。因此,本问题可抽象为物理学中的均匀直杆绕其一端 端点转动问题。由此,不难得到以下各式:
人行走的最佳速度模型 摘要
人类每天的日常生活都需要行走, 看似简单的动作其中却蕴含着 丰富的物理和数学知识。以何种方式、何种步速行走才最“省力” , 做功最少, 这是许多人都关心的。 本题要求我们在极度理想的条件下, 由浅及深地探究人要以多大的步速行走才能在单位时间内做功最少。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证明了问题一和问题二,求解出人在行走时身体 重心的升高量和把腿看作绕腰部转动的均匀直杆并匀速行走时, 单位 时间所需动能。然后,我们综合运用物理学和数学知识,建立了人在 匀速行走时做功最少的最佳速度模型, 通过问题三和问题四的两种不 同假设, 给出了两种情况下的最佳步速。 最后我们综合考虑现实实际, 对模型的合理性和普适性进行了分析, 并对模型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 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匀速行走重力势能动能功能转换最优解 1 问题的重述 人行走时作的功是抬高人体重心所需势能与两腿运动所需动能 之和,在匀速行走的情况下,人该以多大的速度行走才会使得自身做 功最少。 为此,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 求解证明人在匀速行走时身体重心的升高量。 2. 将腿看作均匀直杆,行走看作腿绕腰部的转动时,单位时间所需 动能。
1 2 mv3 Wl mv * n 2 2s
'
则单位时间内行走所需的总功为:
W ' W Wl ' v 2 (
mn Mg ) 2 8l * n
按照问题三的方法,将上式对 n 求微分并代入条件数值,得到最 终结果为:
பைடு நூலகம்
n
Mg 3 4ml
联系实际我们得知,在正常情况下,人行走时每秒钟走 3 步是可 行的。因此,问题四的假设条件是合理的。 5 模型的评价与分析 本模型的建立过程是以人行走时保持匀速不变为前提, 并且只考 虑了人在行走时消耗的物理能量而未考虑自身消耗的生物能量, 即人
1
3. 求解当行走速度一定时,每秒行走几步速度最少,建立模型并分 析题设答案的合理性。 4. 当腿部质量分布不均匀时,求证分析上述模型及其结果的合理性。 2 问题的分析 该模型主要运用优化问题最优解的分析方法, 辅以物理学中的运 动学、力学公式以及数学运算技巧,最终求解出理想结果。对于问题 一,在已知腿长和步长的前提下,由简化图示分析可得双腿在贴合和 分开时候的高度差,即人体重心的升高量;对于问题二,利用题设的 理想化条件,通过物理学中转动惯量的相关知识求出转动动能;问题 三和问题四的求解需要借助问题一和问题二的结果, 即已知重心的升 高量和单位时间所需动能, 人行走时消耗的总能量即为势能与动能之 和。 3 模型的假设与符号的约定 3.1 模型的假设与说明 1. 人行走时作的功 W=两腿运动所需的动能������������ +人体重心升高所需势 能������������ ; 2. 人在行走时不考虑人体生物质能的消耗, 只考虑物理能量的消耗; 3. 人在行走时步速是均匀的,排除自身疲劳程度、人与人之间身体 素质差异、路面情况等外界干扰因素; 4. 在对问题二和问题三求解时,将腿看作均匀直杆,行走看作腿绕 腰部的转动;在对问题四求解时,将腿的质量集中在脚部,行走 看作脚的直线运动;
7
M 4 将题目给出的条件数值 m , l 1m 代入上式得到:
n5
联系现实实际我们可以明显得知, 人在正常行走时每秒钟走 5 步 是不可能的。 因此, 问题三的假设条件不符合现实情况, 是不合理的。 4.4 问题四的求解 在该问题中我们假设腿的质量集中在脚部, 行走看作脚的直线运 动。因此,动能计算公式需要改变为直线运动下的情况。 此时,单位时间内两腿行走的动能计算公式为:
由问题二的结果可得,单位时间内行走所需的总功为:
W W Wl
Mgsv mv3 8l 6s
Mg mn ) 8l * n 6
v2 (
假设行走速度 v 一定,若要求做工最小,将上式对 n 求微分即可 得到:
5
dW m Mg 3Mg 0 n dn 6 8l * n2 4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