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解题
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Contradiction)是指由不同的因素构成的对立的事物,它们之间存在冲突的关系。
在许多学科中,矛盾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被广泛应用,其作用不可低估。
在此基础上,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以期帮助更多的人理解这一概念。
矛盾的普遍性指的是它在任何学科、领域或情况下都可能存在的现象。
这是由于当有两个相反的概念或事物存在时,就会形成一种冲突的状态,从而产生矛盾,这是矛盾普遍性的根本原因。
例如,像“受训人员应当自由自在”和“受训人员应当服从规则”这样的概念,就会形成一种矛盾,因为它们之间存在冲突。
此外,矛盾还具有特殊性,指的是它可以在特定学科、领域或情况下存在。
比如,在文学作品中,张冠李戴的矛盾现象很常见,它的表现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受到权威影响,但又有着特殊的个人生活,这就是文学作品中矛盾特殊性的一个例子。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存在辩证关系。
从一般角度看,矛盾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它在各种学科领域中都具有普遍性,但矛盾也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它在特定的学科领域或情景中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因此,可以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理解为彼此相关的两个概念,彼此之间存在辩证的联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对我们的思考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要内化矛盾的普遍性,以便能够全面而正确地看待各种问题,发现问题中所存在的矛盾。
其次,我们也要充分利用矛盾的特殊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以此获得更好的结果。
此外,我们还要做到恰当的平衡,在了解和处理各种问题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综上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影响着我们对各种问题的思考和处理。
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和深入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为我们理解和处理各种问题提供有用的思想指导。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原理说明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原理说明
“矛盾”是哲学中一个概念,又称为辩证法,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茅以华所创立并发展起来。
辩证法(矛盾论)以“矛盾”为中心,认为一切客观事物都有双重性,一方面是可质疑的,
另一方面又具有情感性或有用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正是辩证法的一个主要原则。
矛盾的普遍性指的是矛盾在客观事物中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可以被视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正是它使事物从静态到动态发展,并不断完善。
比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发展与资源分配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解决这一矛盾才能使这个国家的经济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普遍性的基础上,特殊性更能体现矛盾的分层性。
它指的是,特定场合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其本质并不一样,甚至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比如对于国内经济发展,某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可能需要不同的调控方式,不能同一种解决方案套用。
总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法认为的一个基本原则,它强调每一种矛盾都有其解决的途径,只有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有效的分析结果,达到实现事物发展的目的。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
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
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
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谈谈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谈谈矛盾是人类智慧、社会进步和活动过程中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也是一种发展规律。
矛盾可以体现在人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活动中,并且它是一种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既然矛盾是客观的发展规律,那么我们如何运用这种发展规律呢?首先,我们要抓住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从而有效的把握矛盾的发展趋势和具体发展方式。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指的是,每个矛盾都有着自身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每个矛盾都有其统一本质,即使在多种不同的表象形式下,它也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联关系。
这也意味着,一个矛盾的普遍性是它特殊性的基础,特殊性又是普遍性的体现。
换言之,矛盾具有一种双重属性,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因此,在分析某一特定矛盾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把握矛盾的从属性,而且要从它的普遍性出发,将它置于一个更大的概念框架之中,去把握它的特殊性。
要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必须对矛盾本身进行全面研究和理解。
研究矛盾本身,不仅要把握矛盾的特殊特征,更要把握矛盾的客观实质,以及它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路径,努力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合理有效地结合起来,来解决实际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一般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它表明一个矛盾可以在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互相变化;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存在着统一本质,但是表现形式不同;第三,矛盾的特殊性主要建立在普遍性的基础之上。
要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就需要运用相应的理论思维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矛盾的问题。
首先,要研究矛盾的客观性,了解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其次,要研究矛盾的发展趋势,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关系;第三,要根据矛盾的特殊性来把握矛盾的普遍性;最后,要根据具体实践情况,综合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制定出有效的几个方面的矛盾解决策略。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我们分析研究矛盾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也是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
简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简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是物质世界及其存在方式的基本客观规律,它在社会历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它不仅存在于实践对象的结构中,还存在于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之间。
而每一种矛盾都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它的表象、内涵、动力等方面。
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观点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统一的,彼此关系紧密。
矛盾两个方面,即普遍性和特殊性,存在着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矛盾的发展和变化。
具体来看,矛盾的普遍性指的是它的统一性,而特殊性则指的是它的多样性。
矛盾的统一性是指它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存在的规律性,即不论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着双方的冲突相互抵触,这也是矛盾普遍性的本质所在。
特殊性则体现在它们在不同时期所根植在不同类型的实践当中,在每一次实践中都有不同的表象,形成不同的内容和动力。
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来看,这种关系是相互调节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协调和统一的关系。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表现为,矛盾的普遍性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约束特殊性的多样性,而特殊性的小范围内的多样性又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改变普遍性的实质。
正是这种辩证的关系使得矛盾得以维持,在社会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总而言之,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认识矛盾、解决矛盾和实现社会进步的关键。
在实践中,要想有效地解决矛盾,就必
须根据实际情况,以矛盾的普遍性为基础,运用特殊性的原则,精准把握矛盾的关键点,从而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根源。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和外部,贯穿于事物的一切过程和一切方面。
矛盾是普遍的,是无处不在的。
同时,矛盾又具有特殊性,不同的事物、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阶段,其矛盾的内容、性质、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矛盾的普遍性体现在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和外部。
在事物的内部,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这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例如,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矛盾。
在事物的外部,存在着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矛盾,这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
例如,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等。
矛盾的特殊性体现在不同事物、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其内容和性质各不相同。
例如,在自然界中,存在着生与死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不同领域之间的矛盾,其表现形式和发展规律各不相同。
例如,在经济领域中,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在政治领域中,存在着统治与被统治的矛盾。
不同阶段的矛盾,其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各不相同。
例如,事物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主要矛盾,事物发展的中级阶段存在着次要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关系的统一。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一切事物都存在矛盾,都具有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同事物、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依存,普遍性是特殊性的基础,特殊性是普遍性的具体表现。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贯通,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又是普遍性的具体体现。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普遍性通过特殊性的发展而得到具体表现,特殊性又是普遍性的具体体现。
总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关系的统一。
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对于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于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对于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论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辩证关系是指蕴藏在事物中复杂的关系,而这种辩证关系中表现
出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用来说明历史的发展和未来的趋势。
首先,矛盾普遍性反映了自然界万物皆存在矛盾的原则。
在自然界,整体与局部、变与不变、强与弱、上升与下降、形成与消亡以及
继续与结束这些相矛盾的关系,形成了自然界庞大的复杂体系。
而且
在社会中,也有正义与非正义、民权与欺凌、生存与发展、凝聚与分
裂等这样的矛盾关系,而这些矛盾都是普遍存在于社会诸秩序中的,
其存在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它存在于历史的各个阶段当中。
另外,从特殊性的论证出发,可以看到,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同一时期可能出现多种不同的矛盾关系,所以,不能把当前全部矛盾
归结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矛盾,也不能把现在所有的矛盾归结为历史不
变的矛盾。
相反,只有当充分考虑到一个情境特有矛盾时才能看到历
史进程中灵活变换的规律。
因此,我们可以把它比作一把“镰刀”,
把历史的矛盾分割、分类和分析,从而对历史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
的认识。
综上所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是一堂有趣的历史课,
它既可以理解矛盾的历史基础,也可以让我们看清形势的变化。
因此,只有理解历史的辩证关系,才能有把握地看清历史发展的真正趋势。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2篇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第一篇: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世界,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矛盾既是事物运动的源泉,也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但是,不同的矛盾又具有各自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首先,矛盾的普遍性体现在它的普遍存在性和普遍性特征上。
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没有矛盾,矛盾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内在动力。
从宇宙的进化到社会的发展,无一例外地都是通过各种矛盾的辩证斗争推动实现的。
矛盾的普遍性也表现在事物发展的各个层面上,无论是微观的个体或宏观的社会,都存在着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这些矛盾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然而,矛盾的普遍性又同样具有特殊性。
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各不相同,因此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
例如,自然界中存在着生与死、生态平衡、自然灾害等各种矛盾,它们有着各自特定的特征和规律。
在社会领域,存在着阶级斗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利益分配等各种矛盾,它们也有着自身特定的性质和规律。
因此,矛盾的特殊性体现在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各具特点,其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都有所差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
普遍性是矛盾存在的必然规律,特殊性则是矛盾发展的具体表现。
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着矛盾的特殊性的存在,而矛盾的特殊性又体现和表达了矛盾的普遍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辅相成,构成了矛盾这一辩证发展的整体。
只有在矛盾的特殊性中贯彻矛盾的普遍性,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矛盾的本质,促进矛盾发展的进步性。
总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普遍存在,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而矛盾的特殊性则表现了不同事物之间矛盾的个性化和多样性。
理解和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促进事物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是万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事物运动和变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结合当代中国谈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结合当代中国谈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
在新旧矛盾之间绝对不存在哪怕一刹那的无矛盾状态。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时有矛盾。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矛盾观点。
无论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敢于承认矛盾,正确分析矛盾.并采取恰当的方法去解决矛盾,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要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从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即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一点论”,防止片面地看问题。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的掌握唯物辩证法。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
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
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
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是客观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内容。
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而矛盾的特殊性则表现在不同事物、不同领域、不同历史阶段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既体现在矛盾的发展过程中,也体现在矛盾的解决和转化过程中。
矛盾的普遍性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在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中,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
这种矛盾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例如,在自然界中,存在着生与死、运动与静止、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矛盾。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劳动与资本的矛盾、阶级的矛盾、民族的矛盾等。
这些矛盾既是普遍存在的,又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与矛盾的普遍性相对应的是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不同领域、不同历史阶段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
例如,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存在着不同的矛盾,不同的行业中存在着不同的矛盾,不同的历史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矛盾。
这些矛盾既是相对特殊的,又是事物发展的具体表现。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为矛盾的特殊性提供了基础和条件,矛盾的特殊性又为矛盾的普遍性提供了具体表现和发展方式。
在矛盾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在矛盾的解决和转化过程中,需要根据矛盾的特殊性来具体分析和处理矛盾,同时又要把握矛盾的普遍规律,以便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总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内容,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只有正确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更好地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
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都各有其特殊的矛盾。
这种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在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一般, 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是个性、个别,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共性只是概括了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不能完全包括个性,,事物的个性比共性丰富。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没有例外,而具体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是相对的。
因此,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第一,矛盾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
任何事物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性出来,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第二,特殊性不能离开普遍性。
特殊性包含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脱离开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
第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相互转化,二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范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更大的范围内则变成了特殊性;在一定范围内是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范围内则成为普遍性的东西。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毛泽东同志指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这是因为:任何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矛盾学说的每一个原理也都贯穿着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般来说,矛盾作为一切存在物间必然存在的辩证关系,其表现出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特点。
究竟是什么使得辩证关系如此普遍,同时又能表现出特殊的性质?这其实可以在知识
的层面上来做解释。
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个专业,都是以普遍性的基本概念来解释概括其核心问题,而这些
概念的不断积累,将成为知识的一部分,在知识的层面上可以体现矛盾的普遍性。
但这种
普遍性也是定性的,如果要做到定量分析,便需要专业技能。
同样,在知识层面上,特定
技能将不断丰富已有的基本概念,形成更具体的新颖观念,这些概念虽然和普遍概念的根
源相同,但却有别于之,使其表现出特殊性。
事实上,正是这种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让知识有了真正的发展,现实
社会也建立起了良好的秩序。
矛盾是有形与无形、建立与消亡、特殊性与普遍性、变动与稳定等各种双对立关系,这些对立关系,也正是各门学科进行深层分析与研究的本质所在,从而确立并完善社会秩序与制度。
综上所述,辩证关系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形成了一个调和的系统,它不仅使得科学研究才得以发挥出自身优势,也使得我们在解决抽象与具体问题时更加清晰,秩序也得以完善。
故而,我们应当深入了解辩证关系,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思想,以
便更好地驾驭未来。
试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试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
两者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2)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个性包含共性。
(3)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
(2)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
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精品)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精品)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精品)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
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
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
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浅谈如何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解题
浅谈如何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解题翻开近十年的高考题,我们会发现有的考题作答方法很经典,在不同省份反复考。
比如哲学上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但这个原理又相对较难,学生在答题时很不好把握,在教学实践中,我这样要求学生处理用矛盾普遍性原理和特殊性原理做答的试题:(1)陈述原理(根据情况可把原理分开陈述)①指出题中哪儿是矛盾普遍性,哪儿是矛盾的特殊性。
然后说明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把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矛盾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及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的观点结合材料运用到材料中例1(2012东三省二模试题)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支持下,广大航天工作者奋力拼搏,推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载人航天工程牵引带动了一批新兴高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快速发展,培养了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探索形成了大型工程舰现代化管理模式,培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广大航天工作者建立的丰功伟绩将彪炳史册,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2)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载人航天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14分)①民族精神是矛盾普遍性,载人航天精神是矛盾的特殊性。
(2分)要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分)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2分)民族精神寓于载人航天精神之中,在新时期通过载人航天精神表现出来。
(2分)载人航天精神离不开民族精神,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2分)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分)对于中华民族具有特殊性的载人航天精神对于广大航天工作者来说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证明
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证明.e 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这个道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其他原理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给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矛盾的一般法则。
人类的认识总是先从认识个性开始,经过抽象,把握该类事物的共性;然后在共性的指导下,再去研究新的个性。
人类认识的一般秩序是:“个性——共性—一个性”或“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在讨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咱们得从生活中的点滴入手。
矛盾无处不在,像阳光下的影子,伴随我们每一个角落。
先聊聊普遍性。
它就像是那条大河,包罗万象,滋养着各个事物。
无论是家庭琐事,还是社会矛盾,大家都能感受到这种普遍存在。
比如,人与人之间难免有摩擦。
夫妻吵架、朋友争执,这些都是矛盾的表现,没错吧?可这些矛盾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细想一下,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都会让这些矛盾变得各具特色。
接着,咱们得聊聊特殊性。
这就像是大海里的每一朵浪花,独一无二。
每个矛盾都有它的个性。
有的矛盾像是小打小闹,几句争论就能解决;有的则像是惊涛骇浪,翻天覆地,必须认真对待。
举个例子,职场竞争就体现了这种特殊性。
不同的行业、公司,甚至不同的团队,矛盾的性质和解决方式都各有不同。
这种差异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矛盾的本质。
再往下说,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
普遍性提供了一个大框架,让我们能够快速识别矛盾;特殊性则让我们不得不去细致分析,不能以偏概全。
比如,在处理家庭矛盾时,虽然争吵是普遍现象,但每个家庭的背景、价值观都不一样,解决方式自然也各有千秋。
就像“百家争鸣”,不同的声音能碰撞出火花,产生新的思路。
第三,咱们不能忽视矛盾发展的动态性。
矛盾像一条曲折的道路,有起伏、有转折。
事情总是变化的。
某个小争吵,开始时觉得天塌下来了,后来发现其实是误会一场。
再者,时间的推移也会让矛盾的性质变化。
年轻时与父母的分歧,或许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会变得理解与包容。
这就是时间赋予矛盾的另一种特殊性。
最后,我们再回顾一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辅相成的。
它们不仅是生活的常态,也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契机。
遇到矛盾,不妨停下来思考一下,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矛盾。
是观点不合,还是价值观差异?正视矛盾,分析矛盾,才能找到解决的钥匙。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矛盾如影随形,正确理解它们,将是我们通向更高层次的智慧。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
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
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
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个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两者既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不能互相替代,但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依据。
“中国特色”即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而“社会主义”则是与许多国家相同的普遍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从中国国情出发所作出的方针政策,及依法治国战略方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重要性何必要性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的必要前提。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党和人民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因而能够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真正活跃起来,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因而能够把13亿人民凝聚起来,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地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历史和现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所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一条光明之路、希望之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的目标,但市场经济绝不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它是一整套经济运行的理念和模式,属于经济基础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解题
翻开近十年的高考题,我们会发现有的考题作答方法很经典,在不同省份反复考。
比如哲学上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但这个原理又相对较难,学生在答题时很不好把握,在教学实践中,我这样要求学生处理用矛盾普遍性原理和特殊性原理做答的试题:
(1)陈述原理(根据情况可把原理分开陈述)
①指出题中哪儿是矛盾普遍性,哪儿是矛盾的特殊性。
然后说明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把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矛盾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及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的观点结合材料运用到材料中
例1(2012东三省二模试题)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支持下,广大航天工作者奋力拼搏,推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载人航天工程牵引带动了一批新兴高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快速发展,培养了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探索形成了大型工程舰现代化管理模式,培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广大航天工作者建立的丰功伟绩将彪炳史册,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2)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载人航天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14分)
①民族精神是矛盾普遍性,载人航天精神是矛盾的特殊性。
(2分)要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分)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2分)民族精神寓于载人航天精神之中,在新时期通过载人航天精神表现出来。
(2分)载人航天精神离不开民族精神,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2分)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分)对于中华民族具有特殊性的载人航天精神对于广大航天工作者来说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以上试题就是先分答原理,然后结合材料把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矛盾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等结合材料运用到材料中去,这个试题答起来就很完美。
例2:科学和技术的原始性和前沿性创新,是纵向创新。
目前我国在《自然》《科学》《细胞》世界名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九位,自主高技术制造业蓬勃兴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飞船向空间站运人和物资,必须解决对接的难题,我国的起步比美俄晚了30年。
美俄都采取直接的多次发射试验的方法解决,费用大。
我国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对接,是在地面做了117项试验,在多次的曲折之后,一次发射取得成功,而且是最难的智能自动对接。
空间站建成后,美俄靠地面补给,代价大,我国拟利用植物、微生物的培养来生产食物、空气和水,建造一个天上江南。
未来,中国要使人能到达深空的任何地方。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谈谈你对我国空间站建设历程的理解。
(8分)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我国空间站建设的交接、补给系统,既有普遍性的难题,也要自己独特的解决办法。
(3分)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空间站的交接或补给系统,相对于我国的具体办法是普遍性的东西,相对于空间站的整体又是特殊性的东西。
(3分)
③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我国要吸取美俄航天的经验教训,走中国式的空间站发展道路。
(2分)
例3(2007北京文综)(49分)“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
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回答:
(4)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北京市政府结合本市的实际,决定将五环和六环之间原准备占用
的基本农田从绿化带规划中退出,维持其农田现状,相应的绿化面积通过加强山区造林来补足,以此提高北京的林木覆盖率。
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分析上述材料。
(8分)
答:①中央的要求,对全国农村而言,具有矛盾的普遍性。
因此,要坚持全面的观点,防止片面性。
②北京市存在着建绿化带与保护耕地的问题,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宜林则林、宜粮则粮的做法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很有效,学生对原理把握提高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