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
环境卫生学整理
1、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2、一次污染物: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化学性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状保持不变。
3、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产生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完全不同的新污染物。
4、接触生物标志物:体内可测到的外来物及其代谢产物,或外来物与靶分子的结合产物。
5、效应生物标志物:体内可测定的由外来物引起的生理、生化等改变。
6、易感性生物标志物:机体对某环境因子反应能力的先天性或获得性缺陷指标。
7、生物放大作用:污染物随着食物链的逐级传递而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增高。
8、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某些气体如CO2等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的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主要有CO2、CH4、N2O、氯氟烃(CFCs。
9、hormesis效应:某些物质低剂量对机体有刺激(有益作用,高剂量则有抑制作用。
10、环境污染:污染物进入环境,如果其数量、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致环境质量恶化,影响人体健康。
1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的环境化学物。
12、空气离子化---空气中气体分子形成带电荷的阴阳离子的过程。
13、烟波着陆点:有组织排放时,烟气自烟囱排出后,向下风侧逐渐扩散稀释,然后接触地面,接触地面的点被称为“烟波着陆点”一般认为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排出高度10-20倍颗粒物的着陆点更接近烟囱。
14、烟囱的有效排出高度- 烟囱高度加烟气上升高度一般认为,污染源下风侧的污染物最高浓度与烟波的有效高度的平方呈反比。
即有效排出高度每增加一倍,烟波着陆点处断面污染物的浓度可降到原来的1/4。
15、气温垂直递减率( r-- 正常情况下,高度每上升100m ,气温下降0.65℃16、气温逆增(逆温-- 一定条件下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r<017、干绝热垂直递减率(rd大气中作垂直运动的空气团,由于外界压力的影响,发生自身温度的绝热变化, 干空气团每上升100m ,气团内温度下降0.986℃大气稳定度取决于r与rd的相对值和r的绝对值18、大气的自净:指大气中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逐渐减少到无害程度或消失的过程,主要有3种方式:扩散和沉降、发生氧化综合反应、被植物吸附和吸收。
环境卫生学 总结重点
环卫1.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r):是指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垂直变化,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下降度数为0.65℃。
煤烟型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来源煤和石油制品燃烧石油制品燃烧主要污染物颗粒物、S02、硫酸雾NOx和VOCs、O3、SO2、CO 发生季节冬季夏秋季发生时间早晨中午或午后气象条件气温低,气压高,风速低,温度低,有雾气温高,风速低,温度低,天气晴朗,紫外线强烈逆温类型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地理条件河谷或盆地南北纬度60°以下地区3.大气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①防止通过大气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②对人的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③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危害④选用最敏感的指标⑤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4.水体中三氮:①氨氮浓度增高,可能表明水体受人畜粪便污染的时间不长,为新近污染②亚硝酸盐氮含量增高,表明水中有机物的无机化过程尚未完成,污染危害仍然存在③硝酸盐氮含量升高,而氨氮、亚硝酸盐氮含量不高时,表明该水体过去曾受有机污染,现已完成自净过程④若三氮均增高,提示该水体过去和新近均有污染,或过去受污染,目前自净仍在进行中。
5.化学耗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亦称化学需氧量。
6.生物需氧量(BOD)是指水体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
7.可产生富集作用的物质特性:化学性质稳定,脂溶性高,急性毒性小,对生物不会产生致死作用。
8.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①人为造成的环境水温变化应限制在:周平均最大温升≤1℃,周平均最大温降≤2℃。
②PH规定在6~9③水饱和溶解氧约7.5mg/L④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小于3mg/L,若超过10mg/L表明水源已受污染。
9.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的理化特性和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乃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环境卫生学复习总结
环境卫生学(第一、二章)1、生物圈:指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由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环境构成。
范围:12km深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2、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3、次生环境: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可以影响生物体内天然激素的合成、释放、转运、代谢、结成及生物学效应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并可借助环境介质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网)累积,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一类有机化学物。
特点: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高毒性6、、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的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7、、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质和量持相对稳定、相互适应的状态。
8、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吞食,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其本质是生物通过食物链使物质和能量在生物种群之间得以循环和流动。
9、食物网: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状食物关系即食物网。
10、生物富集作用:指环境中某些污染物 (重金属、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 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浓度远超过环境介质中的浓度。
11、生物放大作用:指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
*生物放大作用危害:摄入污染物被浓缩放大的生物体→中毒性疾病(缩短人与环境的距离)*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放大作用的条件(1)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2)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3)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逐渐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的损害(4)生物放大通过食物链进行12、环境应答基因:人体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特定反应的一组基因13、基因多态性: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同时和经常存在两种或多种不连续的变异型或基因型或等位基因,亦称遗传多态性。
环境卫生学监测分析总结
环境监测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合作:加 强与其他国家 和国际组织在 环境监测领域 的合作与交流
01
国际交流:参 与国际环境监 测项目,提高 我国环境监测 水平和国际影
响力
02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CREATE TOGETHER
• 评价环境污染状况和治理效果 • 为环境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结果的报告与反馈
监测结果的报告
• 编写监测报告,包括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和评价结论 • 将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和机构
监测结果的反馈
• 为环境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 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指导
04
环境卫生学监测的实践案例分析
空气污染的监测案例分析
05
环境卫生学监测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技术创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环境监测的精度和效率
技术创新:研发新型环境监测设备和方法,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环境监测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01 政策制定:完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明确监测标准和要求 02 政策实施: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监测数据的可用性和实用性
土壤污染的监测方法与技术
土壤污染监测方法
• 采样法: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 • 遥感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土壤质量 • 模型法:通过数学模型预测土壤质量
土壤污染监测技术
• 光谱法:分析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 • 色谱法:分析土壤中污染物的成分 • 电化学法:分析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
03
环境卫生学监测的数据分析与评价
环境卫生学监测对公共卫生的促进作用
• 降低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风险 • 提高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 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
环境卫生学重点笔记
环境卫生学重点笔记环境卫生学重点笔记环境卫生学是探讨人类生存环境与卫生健康的一门学科。
它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重点整理环境卫生学的相关知识点,以期能够提高大家对环境卫生学的了解和掌握。
一、环境卫生学的基本概念环境卫生学是对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卫生效应及其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也是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健康的体系。
环境卫生学包括环境污染、环境噪声、辐射卫生、室内环境卫生、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等方面的内容。
二、环境污染与环境危害1.环境污染的种类①空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卫生标准,对人体造成肺部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的危害。
②水体污染:是指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严重影响到生态系统平衡,对人体有毒害作用。
③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出现某种化学物质或生物体,被破坏了原来的性质和结构,不再适用于种植等农业用途。
2.环境危害的程度环境危害被分成轻微、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微程度是指环境中的物质和影响对人体生存的威胁程度非常轻微;中度程度是指环境中的物质和影响对人体生存造成一定的危害,但不是致命的;重度程度是指环境中的物质和影响对人体生存和身体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危害,可能致命。
三、卫生工程1.卫生工程的定义卫生工程是通过对城市环境和生活用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的净化、消毒和处理,达到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和人居健康指标的一种技术体系。
2.卫生工程的组成①环境清洁:包括道路、街道等公共场所的清洁和个人生活用品的清洁卫生。
②生活用水:卫生工程中点重点处理的是饮用水,以及工业用水或还可以再利用的废水。
③生活污水:卫生工程中的生活污水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废水所组成的污水,包括洗澡水、洗碗水、洗衣水等。
④生活垃圾:主要是指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是卫生工程中的另一要点处理内容。
四、环境卫生法规环境卫生法规主要是由国家环保部和相关职能部门出具的国家法规,这些法规旨在制定环境卫生监督、环境卫生管理、环境污染防治、环境卫生事故处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以保护公共卫生和环境安全。
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总结15篇_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小结
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总结15篇_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小结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总结篇一为深化推动国家卫生城市创立,协作国家园林城市迎检和全省城管检查评比,我社区遵照街办的统一部署,亲密围绕我市打造“畅通、靓丽、文明、和谐、宜居、宜业”城市,切实采纳有力措施,完善社区根底设施,通过集中整治和专项治理,进一步加强对于社区市容环境的管理,建立符合实际的长效管理机制,现将工作状况总结如下:一、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制我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人口稠密、环境困难,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量大、工作标准高、涉及面广、任务艰难。
社区高度重视,迎难而上,将此项工作作为重点工程来抓,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构建和谐的工作目标,在街道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指导下,我社区成立环境卫生整治领导小组,社区党支部书记担当组长,社区工作人员为成员。
传达了市级相关文件,明确了相关人员的职责,将目标任务进展了细化分解,将居委会工作人员分组,为详细整治工作明确了详细负责人。
二、加强传播,营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气氛(一)加大传播力度,提高整治工作的知晓率我社区踊跃协作新闻媒体的传播工作;广泛发动社区志愿者、公益岗位人员、低保人员做好社区传播。
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向群众介绍、讲解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详细要求。
充分利用社区传播栏开拓社区环境整治活动园地,主要向辖区居民传播相关环境卫生学问,提倡文明新风,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公共卫生意识;在整个环境卫生整治活动过程中,踊跃传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充分发挥典范和先进的示范带头作用,营造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良好气氛,保证此项活动深化开展。
(二)政策普及,激发群众的参加热忱社区工作人员及党员志愿者,通过模范带头、入户走访等形式,将社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进一步传播到家庭,引导群众树立文明意识,养成文明习惯,使“环境卫生,全民参加”的主题深化人心,发放传播资料,着力营造人人理解、人人参加的社区气氛,广泛发动群众参加到环境卫生的爱护上来,自觉爱惜小区内的绿化、公共实施,并对小区内牛皮癣、乱张贴行为进展有意识的制止和去除。
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监测及手卫生的培训总结
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监测及手卫生的培训总结一、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监测在环境卫生学中,消毒灭菌是保证环境卫生安全的重要环节。
消毒灭菌监测是评估消毒灭菌效果、验证消毒灭菌措施是否得当的重要手段。
消毒灭菌监测的对象涉及医疗机构、食品加工企业、公共场所等。
消毒灭菌监测需要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采用合适的监测方法和设备,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1. 准备工作在进行消毒灭菌监测之前,需要全面了解被监测对象的消毒灭菌方案和流程、消毒剂的性能和浓度要求、监测指标和标准。
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当的监测方法和设备,保证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估消毒灭菌效果。
2. 监测方法常见的消毒灭菌监测方法包括生物指标监测、化学指标监测和物理指标监测等。
生物指标监测是通过监测生物指标生长情况来评估消毒灭菌效果,常用于蒸汽灭菌和乳酸盐灭菌的监测。
化学指标监测是通过监测消毒剂的浓度和残留情况来评估消毒灭菌效果,常用于醋酸乙酯、过氧乙酸和氯气等消毒剂的监测。
物理指标监测是通过监测物理因素如温度、压力等来评估消毒灭菌效果,常用于高温高压灭菌和辐射消毒的监测。
3. 结果评定根据监测结果和相关标准,评定消毒灭菌效果的合格性。
若监测结果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表明消毒灭菌措施有效,环境卫生安全得到保障。
若监测结果不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需重新评估消毒灭菌方案和流程,找出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正,以确保环境卫生安全。
二、手卫生的培训总结手卫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对维护个人健康和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专业的手卫生培训,能够提高人们的手卫生意识和行为水平,有效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1. 培训内容手卫生的培训内容通常包括手卫生知识、手卫生原则、手卫生方法和手卫生技能的培训。
其中,手卫生知识包括手部细菌病毒感染途径、手卫生与传染病的关系等;手卫生原则包括正确洗手、正确洗手时间、正确使用手消毒剂等;手卫生方法包括肥皂洗手法、酒精消毒法等;手卫生技能包括正确洗手、正确使用手消毒剂等。
知识点总结—环境卫生
一.名解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3.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有益因素,也存在一些对环境不利的因素。
4.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5.内分泌干扰物:许多环境化学物质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影响称内分泌干扰物。
6.环境介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通常有气液固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包括: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7.环境因素: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人体起作用,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有机和无机组成成分。
8.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9.生态系统: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各种功能流(物种流,物质流,能力流,信息流)所联合的稳态系统,它具有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控,可持续性等特征。
10.环境污染: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称环境污染。
11.健康危险度评价(HRA):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做综合性,定性,定量评价过程。
12.一次污染物: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的污染物,物理化学性质均为发生改变13.二次污染物:环境中发生各种反应而转化形成的与原来的污染物理化性状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14.生物放大作用: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迁移过程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环境卫生学知识点
环境卫生学知识点一、环境卫生学标准制定原则是什么?制订环境卫生标准是以剂量-反应关系为依据的,一般用最高容许浓度来表示。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应根据污染物对机体健康影响的性质和程度,确定其最高容许浓度。
在考虑卫生上安全可靠的同时也要兼顾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
制定过程中具体遵循以下五个原则:(1)保障居民不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并应包括老幼、病、弱、孕等脆弱人群以及居民昼夜呼吸空气和长期饮用等特点。
(2)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最高容许浓度应低于引起眼、口、上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作用浓度值。
在此种浓度下,人们感觉不到明显的异臭异味、异色和刺激性以免长期的不良气味的刺激引起人体生理机能的改变。
(3)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危害:如灰尘降低照度、紫外线强度,削弱了人们的抗病能力;危害植物生长,影响环境自净作用等。
(4)选用最敏感指标:选择对人群最敏感的指标或特异性指标作为限制指标,根据剂量-反应关系确定闯浓度,以阙下浓度作为最高容许浓度。
(5)经济合理、技术可行:规定越严,保护水平越高,但是过严会造成技术上的困难和经济上的负担。
因此,制订标准应主要考虑健康水平,又要适当考虑经济技术水平,即费用-效益关系和技术发展水乎及合理性。
二、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及其在环境卫生工作上的应用1.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HRA) 是对暴露于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该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因素)可能引起个人和群体产生某些有害健康效应(伤、残、病、出生缺陷和死亡等)的概率进行定性、定量评价。
(1)危害鉴定.危害鉴定是健康危险度评价的首要步骤,属于定性评价阶段。
目的是确定化学物是否具有对健康的有害效应,这种效应的产生是否是该化学物所固有的毒性特征和类型。
健康有害效应一般分为:致癌性;致生殖细胞突变;发育毒性(致畸性)、器官/细胞病理学损伤。
全年环境卫生学及灭菌效果检测总结
2014年全年环境卫生学及灭菌效果检测总结一、检测总体情况汇报:2014年院感科对全院重点科室及普通环境卫生学及灭菌效果检测共2943份,其中空气1441份,合格率100%;医务人员手432份,合格率95%;物表232份,合格率98%;无菌物品223份(包括一次性物品及库存物品抽样检测),合格率99%;无菌液172份,合格率99%;消毒内镜及附件61份,合格率100%;灭菌内镜72份,合格率100%;消毒液128份(包括使用中和库存中抽样检测),合格率100%;血透室用水及透析机入口水256份,合格率96%;新生儿抢救室奶嘴12份,合格率100%;新生儿抢救室暖箱内壁及暖箱水共69份,合格率99%;供应室无菌用品及EO用品45份,合格率100%。
手术室、口腔科高压灭菌效果检测144份,合格率100%。
二、具体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无菌物品采样不合格:采样方法不正确造成污染。
2、物表采样不合格:主要在于消毒机没能按时清洁消毒;空调出风口不能按规定清洁消毒;仪器用后不能及时清洁消毒。
3、手采样不合格:主要医务人员对手卫生不够重视,手卫生一次性低,个别医务人员洗手不认真,不能按洗手法正确洗手。
4、无菌液不合格:可能与采样时方法不正确污染或送检过程中污染有关。
5、暖箱采样不合格:个别暖箱设计不合理,不易于清洁消毒.6、血透室用水及透析机入口水不合格:可能与采样时无菌操作不严格或被污染有关。
三、整改措施:1、将每次采样结果及时反馈给科,与科室监控人员一起查找造成采样不合格的原因,制定整改方案,按新方案执行后,重新采样检测,直至合格为止。
2、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定期对监控人员技能培训,确保采样正确性。
3、院感人员加强监督,多下科室进行督导。
5、对于重点科室加大检测及检查力度,除监控人员自采样外,院感科每季度进行抽查。
6、制定一定奖惩制度,调动医务人员对院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环境卫生学及生物学检测的合格率。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第一章重点总结范文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第一章重点总结范文环境卫生学: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的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群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学科。
环境: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指自然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固、液)态三种物质形态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指空气、水、土壤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特征:①多介质形式存在的混合物;②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其承载的物质也可以相互转移;③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污染物向远方扩散;④维持自身稳定环境因素:是被环境介质容纳和运载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它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人体起作用,人体暴露环境污染物是通过多种环境介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然环境:大气圈、土壤岩石圈、生物圈、水圈;生活环境:人类为更好的生活而建立起来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
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体现在:①机体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②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③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④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三类。
物理因素包括小气候、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等;小气候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机体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非电离辐射按波长分为紫外线、可视线、红外线及由微波、广播通讯等设备产生的射频电磁辐射。
化学因素:大气、水、土壤中含有各种无机和有机化学物质,其中许多成分的含量适宜时是人类生存和维持身体健康必不可少的。
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许多环境化学污染物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的严重影响。
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培训小结范文
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培训小结范文在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培训小结范文所有需要考虑的问题中,如何提高办公室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培训小结范文是一项重要内容,为所管理人员所重视。
而且这代表了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培训小结范文的一个新方向和新趋势。
如果能够实现管理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培训小结范文,不仅利于提高办公室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培训小结范文的效率,还有利于节约企业的管理成本。
因为办公室管理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培训小结范文是一种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培训小结范文合理的管理方法,能够利用最低成本,实现最高的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培训小结范文效率,以及获得最大的利益。
但是办公室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培训小结范文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是企业目前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到而并未解决的。
一、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培训小结范文存在的问题(一)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培训小结范文的管理意识低通常管理者的管理意识强弱决定了一项管理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培训小结范文是否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培训小结范文合理和效率的高低,管理者具有良好的管理意识是一项良好素质。
当管理者的管理意识足够精细,管理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培训小结范文才能够深入贯彻的执行,能够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以及需要,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法,提高管理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培训小结范文的效率。
因此管理者的管理思想是管理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培训小结范文的客观条件。
然而通过实际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培训小结范文中调查发现,大多企业中的管理层人员通常缺乏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培训小结范文的管理意识,对一些可以高效率完成的管理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培训小结范文,由于缺乏管理意识操作,导致管理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培训小结范文进行的缓慢拖沓,甚至无法进行。
(二)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培训小结范文制度不够健全通过分析大多的企業的组织结构图,会发现了解到很多组织结构都偏粗劣,很多部门的管理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培训小结范文有特别大的相似性,而且管理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培训小结范文的叙述概念较笼统,一般都没有针对不同的办公室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
卫生学知识点总结
卫生学知识点总结一、绪论1、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
2、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3、生命质量:是指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感受,即生命质量是个体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感受和主观评价。
4、健康促进:是指一切增进和维护健康的过程和措施,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二、环境卫生学1、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作用于人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的总和。
2、环境卫生学: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利因素控制环境有害因素,制定保护人类健康的环境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3、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的现象。
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
4、环境监测:是指间断或连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三、食品卫生学1、食品:是指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并能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
2、食品卫生学:研究食品中营养及相关危害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规律,为充分利用食品资源,防治食品污染,预防食品中毒和疾病发生,制定卫生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食品安全性:是指经评估所证实的食物、饮料等消费不给消费者带来损害或存在损害的风险并为法律所接受的一种程度。
环境卫生学各章考研知识点一、引言环境卫生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学科,涉及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医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环境卫生学各章的考研知识点,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环境卫生学概述本章主要介绍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发展趋势等。
环境卫生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许多环境化学污染物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动物体内的内分泌功能,称~,对雌激素、甲状腺素、儿茶酚胺、睾酮等呈现显著干扰效应,临床上以生殖障碍、出生缺陷、发育异常、代谢紊乱以及对某些癌症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为特征。
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4.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中,其理化性质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往往毒性更大。
如光化学烟雾、甲基汞、酸雨(雾)。
6.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7.兴奋效应hormesis:即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典型的环境污染物如镉、铅、汞、二恶英等都具有类似的生物性效应模式。
8.环境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具体来说,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特征:不能以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三种物质形态可相互转化;还具有维持自身稳定的特性)9.环境因素: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三类)10.清洁生产:指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有效预防和控制污染物和其他废物生成的工艺技术过程,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环境卫生学重点整理较全
环境卫⽣学重点整理较全环境卫⽣学第⼀章绪论1.★环境卫⽣学(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是研究⾃然环境和⽣活环境与⼈群健康的关系,揭⽰环境因素对⼈群健康影响的发⽣、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体健康,提⾼整体⼈群健康⽔平的科学。
2.环境(environment):是指作⽤于⼈类所有外界⼒量(因素)的总和。
⼈与环境既相互对⽴,⼜相互制约,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两者存在着对⽴统⼀关系。
3.☆环境卫⽣学以⼈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然环境和⽣活环境)⾃然环境:围绕在⼈类周围的⾃然因素(⼤⽓圈、⽔圈、⼟壤岩⽯圈和⽣物圈)。
⽣活环境:是与⼈类⽣活关系密切的各种⾃然的和⼈⼯的环境条件,如居住、⼯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4.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类赖以⽣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壤(岩⽯)以及包括⼈体在内的所有⽣物体。
5.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物性。
★⼀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环境未发⽣变化的污染物。
★⼆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次污染物进⼊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物学作⽤下或与其他物质发⽣反应⽽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量对⼈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壤,充⾜的阳光和适宜的⼩⽓候,秀丽的风光等。
也有不利因素如⽣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指受⼈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环境卫生学重点总结
重点内容;P25-35 P70-95 P113-123 P128-136 P168-178 P193-208 P221-267 P270-282 P286-295 P297-298 P308-318 P408-415名词解释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
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3.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4.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等6.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9.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10.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食物链。
12.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13、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过程。
14、剂量-反应(效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定性(定量)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
15、易感人群:尽管多数人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仅有生理负荷增加或出现生理性的变化,但仍有少数人产生机体功能严重失调,中毒,甚至死亡,通常把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环境卫生学监测分析总结与反思
环境卫生学监测的意义在于
• 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人类生活 质量 • 预防疾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环境卫生学监测在公共卫生管理中的作用
环境卫生学监测是公共卫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为制定环境卫生政策和法规提供依据 • 为评估环境卫生措施的效果提供数据支持 • 为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提供科学指导
土壤污染监测技术包括
• 自动监测技术:实时监测土壤污染物浓度 • 遥感监测技术:远距离、大范围监测土壤状况 • 模型模拟技术:预测和评估土壤污染物扩散和影响
环03境卫生学监测的数据分析与 评价
监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监测数据的收集包括
• 定期监测: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监测 • 突击监测:针对特定事件或问题进行临时监测 • 采样调查: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
水污染监测技术包括
• 自动监测技术:实时监测水质参数 • 遥感监测技术:远距离、大范围监测水质状况 • 模型模拟技术:预测和评估水污染物扩散和影响
土壤污染的监测方法与技术
土壤污染监测方法包括
• 采样法:采集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分析 • 浓度测定法:测量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 • 土壤质量评价法:综合评价土壤质量状况
05
环境卫生学监测的不足与挑战
监测网络的覆盖与布局问题
监测网络覆盖不足:部分地区和污染物类型监测不足 监测网络布局不合理:不能全面反映环境状况 监测点位的选取和优化: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监测技术的更新与改进
01 传统监测技术的局限性:无法满足高精度、高时效性的监测需求 02 新型监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监测中的应用 03 监测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和可比性
环境卫生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卫生学知识点总结一、环境卫生学概述环境卫生学是研究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预防和控制这些因素的学科。
它涉及了环境卫生监测、环境污染防治、职业病防治、环境与健康评价等多个方面。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主要包括环境因素的评估、环境污染的监测、环境卫生风险评估、环境卫生规划与管理等。
二、环境卫生学的基本概念1. 环境卫生:指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卫生状况,包括空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 环境因素:指存在于环境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如空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辐射等。
3. 环境评价:通过对环境因素进行监测与评估,了解环境的卫生状况,为环境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 环境污染:环境中存在的有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一定浓度或强度,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现象。
5. 环境卫生规划与管理:通过制定环境卫生规划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护和改善环境卫生状况,维护人类健康。
三、环境卫生学的重要内容1. 空气卫生:研究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主要关注空气中的颗粒物、有害气体、臭氧等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2. 水卫生:研究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主要关注水中的细菌、病毒、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对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危害。
3. 土壤卫生:研究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主要关注土壤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对食物安全和地下水污染的影响。
4. 噪声卫生:研究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主要关注噪声对听觉系统、心理健康和睡眠质量的危害。
5. 辐射卫生: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护措施。
主要关注核辐射和电磁辐射对细胞遗传物质和生殖系统的危害。
6. 职业病防治:研究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主要关注职业病的监测、诊断、预防和治疗。
7. 环境与健康评价:通过对环境和人群健康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评价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内容;P25-35 P70-95 P113-123 P128-136 P168-178 P193-208 P221-267 P270-282 P286-295 P297-298 P308-318 P408-415名词解释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
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3.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4.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典型的二次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等6.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9.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10.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食物链。
12.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13、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过程。
14、剂量-反应(效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定性(定量)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
15、易感人群:尽管多数人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仅有生理负荷增加或出现生理性的变化,但仍有少数人产生机体功能严重失调,中毒,甚至死亡,通常把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16、高危人群: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多为高暴露人群或/和易感的人群是制定环境卫生标准,首先应考虑的人群17、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及特征:是指能持久存在环境中,并可借助大气,水,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具有以下4个重要特征: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高毒性。
18、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健康效用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代表性物质:二恶英19.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水体富营养化。
20.生物放大作用: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使在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在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这种作用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21、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毒物在低于抑制浓度时对机体的刺激作用,而高剂量时有抑制作用22、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某些气体如CO2等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德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主要有CO2、CH4、N2O、氯氟烃(CFCs)。
23环境污染:污染物进入环境,如果其数量、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致环境质量恶化,影响人体健康。
24.碘缺乏病: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流产、早产、死产等。
25.腐殖质:即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形成的物质26、土壤中的背景值:亦称本底值,是指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2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指由于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不均衡,使某些地区个别微量元素过多或缺乏,超出机体的适应范围,导致当地的动植物和人群发生特有疾病。
28、光化学烟雾:是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其成分是臭氧,醛类以及各种过氧化酰基硝酸酯29.化妆品:以涂抹、喷洒或其它类似方法,施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口腔粘膜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产品。
30、土壤对某污染物的环境容量:是指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间内、在不超过土壤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土壤对该污染物能够容纳的最大负荷量。
31.生物有效剂量: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到达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或分子等靶部位或替代性靶部位的污染物量。
32.环境健康影响评价(EHIA):是预测和评价由发展政策和拟建项目可能产生的对大气、地面水、土壤等环境因素的质量变化而带来的人群健康影响及其安全性。
33、环境影响评价(EIA):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34、逆温: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的现象35、游离性余氯:含氯或含有有效氯的化合物进行饮水消毒时,与水接触一定时间后,水中所剩余的有效游离氯量。
标准:与水接触30min,不低于0.3mg/l,集中式给水管网末梢水不得低于0.05mg/l。
36、总大肠菌群: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的在37℃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24h内产酸产气的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
标准: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
知识点1、能全面反映当今“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2、介水传染病得流行特点: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表现为:①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呈爆发流行,短期内突然出现大量病人,且多数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若水源经常受污染,则发病者可终年不断。
②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
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或接触同一水源的历史。
③一旦对污染源采取处理措施,并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3、无阈值化合物---遗传毒性致癌物,大于零剂量暴露均可发生有害效应(直线型)。
4、阈值化合物--- 单阈值化合物(S型);双阈值化合物(必需微量元素、hormesis效应化合物)(U型)5、持续性蓄积危害POPs:即脂溶性强、不易降解的有机化合物。
(12种)DDT、氯丹、灭蚁灵、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毒杀酚、六氯苯、呋喃、氯联苯、二噁英。
6、紫外线的主要生物学作用:色素沉着作用、红斑作用、抗佝偻病作用、杀菌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7、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烟尘、二氧化硫、硫酸雾8、环境污染物在体内储存的主要组织为:脂肪、肝脏、肾脏、骨组织等9、“三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三氮”单项指标增高的意义氨氮↑——新近人畜粪便污染;亚硝酸盐氮↑——水体正在自净;硝酸盐氮↑——陈旧性污染已自净完毕,也可能为地质因素所致10、地表水的指示菌: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数、11、人体暴露途径主要有哪些:呼吸道(主)、消化道(2)、皮肤(3)、胎盘(母婴的垂直传播)。
12.主要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碘缺乏病地方性、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和大骨节病13、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14、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区类型 1. 饮水型病区2. 燃煤污染型病区3. 饮砖茶型病区15生活饮用水水质常规检验项目及限值色度不超过15度,并不得呈现其它异色浑浊度不超过1度①,特殊情况下不超过5度;不得有异臭、异味和肉眼可见物;PH6.5~8.5总硬度(以CaCO3计)450 (mg/L)细菌总数100 (CFU/mL)等,其中铬属于毒理学检查16、公共场所基本卫生要求:良好的微小气候、良好的室内环境、各种用品、设施卫生、从业人员身体健康、建立健全卫生制度17、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种类:天然雌激素、人工合成雌激素、植物来源的雌激素(异黄酮类人参皂甙)18、克山病:是一种以心肌变形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地方病,亦称地方性心肌病。
病因是由于硒水平过低、生物感染因素、膳食中营养素失衡三方面导致。
19、氟中毒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长期摄入过量氟石发生本病的根本原因,人体摄入总氟量超过4mg/d 时即可引起慢性氟中毒。
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慢性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机制与过量的氟破坏了钙磷的正常代谢,抑制某些酶的活性,损害细胞原生质以及抑制胶原蛋白合成等有关。
20、地方性砷定义及中毒的特异表现:是由于长期自饮水、室内煤烟、食物等环境介质中摄入过量的砷而引发的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地方性坤中毒早期多表现为末梢神经炎症状,四肢呈对称性,向心性感觉障碍,出现痛温觉减退,麻木,蚁走感等异常,四肢肌肉疼痛,收缩无力,甚至出现抬举,行走困难,患者毛发干枯,易脆断,脱落。
皮肤损害是其特异体征,早期可出现弥漫性褐色,灰黑色斑点条纹,与此同时部分皮肤出现点状,片状,条纹状色素脱失,呈现白色斑点或片状融合(黑脚病)。
特征:色素沉着、脱色斑点、皮肤过度角质化、角化皮肤溃疡21、大骨节病:是一种与环境低硒有关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本病以四肢关节软骨和骺板软骨营养不良性变性,坏死,继之增生,修复为主要病理改变,以骨关节增粗,畸形,强直,肌肉萎缩,运动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22、碘缺乏病: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流产、早产、死亡等。
23、痛痛病:慢性镉中毒,人体摄入过量的镉后,蓄积在肾脏,对肾脏造成损害,抑制维生素D的活性,过量的缺乏维生素D会妨碍钙磷在人体骨质中的正常沉着和储存,最后导致骨软化,使人骨质疏松,骨骼萎缩,关节疼痛,严重时轻微的活动或咳嗽都能造成骨折,最终在极度疼痛中死去,因病人不断呼喊“痛啊,痛啊”而得名。
24、军团菌病(季节、传播载体等):军团菌病又称退伍军人病,是近30年来新发现的传染病之一,主要有嗜军团菌引起,以肺部感染伴全身多系统损伤为主要表现,也可表现为无肺炎的急性自限性流感样疾病,具有分布广、易造成流行和不易诊断的特点,病死率为7%-24%。
军团菌病的传播流行与使用中央空调、淋浴设施等有密切关系。
军团菌为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是一种人类单细胞和巨嗜细胞内寄生菌,其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可以从河水、溪水、污染的热水、天然温泉中分离到。
也是人工管道水中常见的微生物,尤其常存在于中央空调系统、淋浴设施、自来水以及其他人工水体中。
军团菌感染主要途径是经呼吸道将空气中含有军团菌的气溶胶吸入肺内,致使军团菌有机会侵入肺泡组织和巨嗜细胞,引起严重的肺部感染,导致军团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