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 医学微生物学II--教学大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II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医学微生物学II(Medical Microbiology II)

课程号(代码):501107020

课程类别:类级平台课

[授课对象] 基础、临床、口腔、预防、医学技术、法医、护理学等专业

学时:32学时学分:2分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是医学培养课程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为学习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和肿瘤等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大纲所规定的内容,都是本科生在学习医学微生物学过程中必须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自学、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教与学。重点与难点内容以下划线标示,供学生学习参考。课程考核方法为理论考核。

三、教学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人体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根据医学微生物学的系统性和教学上的循序渐进,全课程分为绪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4部分。绪论主要介绍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学科发展史及展望。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均由总论与各论组成,总论介绍该类微生物共同特点,主要有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各论主要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医学上非常重要的微生物,从总论列举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学习。

绪论

学时分配:1学时

内容:微生物的概念、种类与分布;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及真核细胞型三大类微生物的基本特点;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学及医学微生物学的学科概况;微生物学发展史及展望。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学时分配:3学时

内容:细菌的定义;细菌的大小与形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种基本形态,各自的形态特征;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细菌细胞壁的结构,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各自的细胞壁特点及比较;细胞壁的功能及意义;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的定义及医学意义;细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菌细胞质的组成及各自特点;细菌核质特征;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及芽胞的定义、特征、功能以及医学意义;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显微镜及染色法)。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学时分配:2.5学时

内容:细菌的化学组成;细菌的物理性状;细菌的营养物质;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细菌的营养类型;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细菌个体及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的能量代谢;细菌的分解代谢、合成代谢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的人工培养,培养方法介绍,培养基的定义、分类及各自用途,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物理消毒灭

菌法,干热灭菌法与湿热灭菌法的比较;化学消毒灭菌法;消毒灭菌的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细菌的分类原则与层次;细菌的命名法。

第三章噬菌体

学时分配:1学时

内容:噬菌体的定义和分布;噬菌体的形态与结构、化学组成、抗原性、抵抗力;噬菌体的分类,毒性噬菌体与温和噬菌体各自的定义、复制周期及相关概念(前噬菌体、溶原性、溶原性细菌及溶原性转换等);噬菌体的应用。

第四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学时分配:3学时

内容:细菌的变异类型(遗传变异与表型变异);细菌基因组的定义、组成及各自特征;细菌基因组中主要的特殊结构转座元件,包括插入序列、转座子、整合子等,各自的定义、特征等;细菌基因突变的定义、突变规律、突变型细菌及其分离、彷徨实验、影印实验等;基因的转移与重组,包括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和原生质体融合等,各自的定义、过程、特征、医学意义等;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第五章细菌的耐药性

学时分配:学生自学

内容:抗菌药物、抗生素的定义,细菌耐药的现象;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细菌的耐药机制;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学时分配:3学时

内容:感染、病原菌、非致病菌、传染、机会致病菌、抗感染免疫、免疫防御、免疫逃逸等重要概念;正常菌群的概念、分布、种类、数量及生理作用;微生态平衡与失调;机会致病菌的致病条件;细菌的致病性、毒力、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毒力岛等概念;细菌侵袭力的定义、组成及各自特点、医学意义;细菌毒素的概念、分类;外毒素和内毒素的定义、分类、特点、异同、医学意义等;体内诱生抗原、超抗原、免疫病理损伤;宿主的抗感染免疫,包括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整个的免疫过程及重要概念;抗胞内菌的免疫特征;感染源与传播途径;感染的发生与细菌的毒力,数量、门户及免疫力相关,并受到环境、社会因素的影响;感染的类型及各自定义;医院感染的定义、分类、特点、危险因素、预防与控制。

第七章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

学时分配:0.5学时

内容: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流程,可分为细菌学诊断和血清学诊断;标本采集与运送;细菌形态学检查,分离培养与鉴定,细菌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生物芯片等技术;细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需采集双份血清;细菌感染的人工主动免疫,疫苗类型,类毒素的定义;人工被动免疫的定义及主要方法,抗毒素的定义及应用;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第八章球菌

学时分配:2学时

内容:医学上重要的球菌分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色素、溶血性、生化反应、重要抗原如SPA等、抵抗力、基因组特征等),重要致病物质包括酶、表面结构蛋白如SPA、毒素等;金葡菌所致疾病、免疫性、

检查法、防治原则;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特征及医学意义;链球菌的分类;A 群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溶血性、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抵抗力等);A群链球菌致病物质(主要有胞壁成分、外毒素类和侵袭性酶类)、所致疾病、免疫性、检查法、防治原则;肺炎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其他链球菌、肠球菌、奈瑟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第九章肠杆菌科

学时分配:2学时

内容:肠杆菌科的定义、分布、分类、共同特征(特别是乳糖发酵特点与抗原结构)、医学意义;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特性(掌握O、K、H抗原及血清型表示方法);大肠埃希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肠道感染和肠道外感染);引起人类胃肠炎的5种类型大肠埃希菌(定义、致病物质、致病机制等);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作用;大肠埃希菌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志贺菌的生物学特性,根据抗原性分4群;志贺菌的侵袭力;志贺菌的内毒素;志贺菌的外毒素作用机制;志贺菌所致疾病;志贺菌的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沙门菌的定义、分类和命名;沙门菌的生物学特性;沙门菌的致病物质包括侵袭力和毒素;沙门菌所致疾病,特别是肠热症;沙门菌的免疫性;沙门菌微生物学检查法,根据病程采集不同标本,肥达试验及其结果解释;沙门菌防治原则;肠杆菌科的其他菌属。

第十章弧菌属

学时分配:1学时

内容:霍乱弧菌的形态与染色、基因组特征(两条染色体)、培养特性(耐碱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