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规定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职业健康,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医疗机构、医学检验机构、医学研究机构、医学院校以及其他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单位。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和管理部门,加强职业暴露防护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和能力。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并规范使用。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开展职业暴露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职业暴露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及时报告和处理职业暴露事件,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制定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并组织实施。
(一)加强生物安全防护,对医务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培训,提高生物安全意识。
(二)加强化学药品和放射性物质的安全管理,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并定期进行安全培训。
(三)加强物理性有害因素的防护,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设施和设备。
(四)加强心理性有害因素的防护,关注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和援助。
第八条医务人员在执业活动中,应当遵守职业暴露防护制度,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
(一)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应当穿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二)在操作锐器、进行放射性检查、使用化学药品等过程中,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直接接触有害物质。
(三)在发生职业暴露事件时,应当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三、职业暴露防护培训和教育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防护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和能力。
(一)对新入职的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制度医务人员从事医疗工作时,由于接触到各类病原体,存在着职业暴露的风险。
为了保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维护医疗秩序和医疗安全,医疗机构需要制定并执行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制度。
一、制度目的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降低传播感染的风险,确保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及其相关部门,包括医生、护士、药师、实验室技术人员等所有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
三、职业暴露防护措施1. 个人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戴好帽子、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确保在接触患者体液或其他可能携带病原体的场合下能有效预防暴露。
2. 工作场所管理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卫生消毒,保持工作场所的清洁和整齐。
每个工作台应配备垃圾袋、可燃物桶、化学品专用容器等,以便医务人员安全处理医疗废弃物。
3. 安全操作规范医务人员应遵循操作规范,精确、细致地实施诊疗任务。
在使用锐器、注射或抽取生物样本时,必须特别小心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4. 健康监测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定期进行健康监测,定期体检并做相应检查,以及时发现职业暴露可能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
5. 应急处置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职业暴露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包括职业暴露事件的报告、记录、评估以及相应的补救和控制措施等,确保医务人员在职业暴露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得到处理和支持。
四、持续培训与教育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和操作水平,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和教育,包括病原体感染防控知识、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应急处置技巧等内容,确保医务人员持续学习和提升。
五、责任与监督医疗机构应设立职业暴露防护管理的责任部门或岗位,负责制定制度、组织培训、监督落实等工作,并对医务人员的防护行为和操作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六、制度执行及违规处理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制度,如有违规行为,医疗机构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并建立相应的违规行为登记和通报制度。
14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及管理制度

14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及管理制度一、背景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有害物质和微生物,如化学品、传染病病原体等,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及管理制度非常重要,可以保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减少意外暴露事件的发生,并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
二、制度内容1.暴露防护培训所有医务人员在入职前,必须接受相关的暴露防护培训,包括对化学品、传染病病原体等的认识,如何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等。
培训内容应由专业人员编写,并定期更新。
2.个人防护装备的供应和使用医疗机构应保证个人防护装备的供应充足,并按照相关标准购买质量合格的防护用品。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防止暴露事件的发生。
3.暴露事件的报告和处理医务人员在发生暴露事件后,必须及时向上级报告,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暴露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确保医务人员得到恰当的处理和保护。
4.暴露事件的调查和分析医疗机构应建立暴露事件调查和分析制度,对每起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暴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5.医务人员健康监护医疗机构应建立医务人员健康监护制度,对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定期监测,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
医务人员应配合健康监护工作,主动接受相关的检查和治疗。
6.废弃物的管理医务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处理和处理生物医疗废弃物,包括感染性废弃物、化学废弃物等,确保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和环境的卫生。
7.监督和考核医疗机构应建立监督和考核制度,对医务人员的暴露防护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对工作出色的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
三、执行和培训计划医疗机构应制定明确的执行和培训计划,确保医务人员能够熟悉制度内容并正确执行。
培训计划应包括入职前培训、在职培训和定期复习,通过模拟实战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的暴露防护能力。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职业暴露处理流程一、引言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常常面临着各种职业暴露的风险,如感染性疾病、化学毒物、放射性物质等。
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和安全,制定一套完善的职业防护制度及职业暴露处理流程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及职业暴露处理流程的建立与实施。
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1. 职业防护培训(1)对新入职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
(2)定期对在岗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培训,提高其防护意识和能力。
(3)开展针对特殊岗位、特殊病例的职业防护培训,确保医务人员能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2. 个人防护装备配置(1)根据医务人员的工作性质和风险程度,为其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防护服、护目镜等。
(2)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换个人防护装备,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3)教育医务人员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提高其防护效果。
3. 职业健康管理(1)建立医务人员职业健康档案,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2)对患有职业病的医务人员给予及时治疗和康复支持。
(3)开展职业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
4. 感染控制(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落实感染控制措施。
(2)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3)对医疗器械和医疗环境进行定期消毒,降低感染风险。
三、职业暴露处理流程1. 识别和评估职业暴露(1)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一旦发现职业暴露,应立即进行识别和评估。
(2)根据暴露的性质和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紧急处理(1)立即清理暴露部位,防止感染或进一步损伤。
(2)必要时,给予局部止血、消毒、包扎等处理。
(3)及时报告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
3. 医疗救治(1)根据暴露的性质和程度,给予相应的医疗救治。
(2)对疑似感染病例,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明确诊断。
(3)根据诊断结果,制定治疗方案,确保医务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制度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工作,保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降低职业暴露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疗机构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职业暴露防护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医院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救治和控制。
2. 风险评估,分类管理。
医院应当对各类职业暴露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等级实行分类管理,确保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 培训教育,提高意识。
医院应当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和能力。
4. 完善制度,落实责任。
医院应当建立健全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确保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的落实。
三、职业暴露防护组织管理1. 成立职业暴露防护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医院职业暴露防护工作。
2. 设立职业暴露防护管理部门,负责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的具体实施和指导。
3. 各部门应当密切协作,共同做好职业暴露防护工作。
四、职业暴露防护措施1. 配备防护设施和用品。
医院应当根据职业暴露的风险等级,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和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消毒液等。
2. 操作规范。
医务人员在进行可能产生职业暴露的操作时,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使用防护设施和用品,确保自身和患者的安全。
3. 医疗废物处理。
医院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处理制度,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包装、标记和无害化处理,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
4. 健康监测。
医院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职业暴露相关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五、职业暴露防护培训与教育1. 职业暴露防护培训。
医院应当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包括职业暴露的危害、防护措施、应急处理等内容。
2. 职业暴露防护宣传教育。
医院应当积极开展职业暴露防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和能力。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和控制,保障医务人员身心健康与职业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等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医务人员。
第三条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断、治疗、护理、检验等工作过程中,因接触传染病病原体、化学毒物、放射性物质、生物制品等有害因素,可能导致感染、中毒、辐射损伤等健康危害的情况。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预防与处置制度,为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培训和医疗保障,确保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第二章职业暴露预防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制定职业暴露预防措施,明确各类职业暴露的风险和防护标准。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职业暴露防护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用品,并指导医务人员正确使用。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第八条医务人员应当遵守操作规程和防护制度,严格按照规定使用防护设施和用品,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第三章职业暴露处置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预案,明确职业暴露的报告、处置、跟踪和评估等环节。
第十条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并按照医疗机构的规定进行处置。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为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并根据暴露程度给予相应的休息和补偿。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统计和分析,定期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提出改进措施。
第四章职业暴露评估与控制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职业暴露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职业暴露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发现和控制职业暴露风险。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与职业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等部门的协作,共同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及防护制度守则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及防护制度守则1.引言医务人员在从事工作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潜在的感染风险,包括直接与患者接触、处理污染物品、处置废弃物等。
为保障医务人员的个人安全以及疾病的防控工作,制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及防护制度守则是非常必要的。
2.职业暴露感染控制2.1医务人员培训医务人员应接受有关感染控制和防护的培训,了解各种感染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感染风险的评估,以及防护设施和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2.2暴露风险评估医务人员应及时了解暴露事件的发生情况,并对事件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暴露时间、暴露方式、暴露物质的种类等。
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并及时报告。
2.3事故报告与处理医务人员在发生暴露事件后,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并尽快进行相应的处理。
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保证事故的及时处理和整改。
3.防护措施3.1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工作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同时,应做好相关防护设施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其正常使用。
3.2患者隔离措施医务人员应根据病情对患者进行隔离,包括单间隔离、呼吸道隔离等。
同时,应做好隔离区域的清洁和消毒工作,控制病原体的传播。
3.3废弃物的处置医务人员应合理分类和妥善处理医疗废弃物,包括感染废弃物、化学废弃物等。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废弃物管理制度,确保废弃物的安全处置,避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污染和危害。
4.工作场所管理4.1通风设施和消毒制度医疗机构应配备良好的通风设施,并定期清洁和消毒工作场所,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与卫生。
4.2职业卫生检查和健康监测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参加职业暴露感染监测。
医疗机构应健全健康监测的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并处理职业健康问题。
5.结束语。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规定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管理,保护医务人员健康权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过程中,因接触传染病病原体、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等有害因素,可能导致感染、中毒、辐射损伤等健康损害的情况。
第三条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职业暴露防护工作。
明确责任分工,加强职业暴露防护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和能力。
第五条医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制度,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积极参与职业暴露防护培训,提高自身防护能力。
第二章职业暴露防护管理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国家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规定,开展职业暴露风险评估,确定职业暴露类型、程度和范围。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职业暴露风险评估结果,为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并确保防护用品的质量和使用效果。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职业暴露监测制度,定期收集、分析职业暴露信息,及时发现职业暴露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医务人员发现职业暴露情况,应当及时报告所在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分析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规律和特点,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组织职业暴露防护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和能力。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职业暴露防护设施建设,保障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需要。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与职业病防治相关的科研、学术交流,提高职业暴露防护水平。
第三章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第十四条医务人员在接触传染病病原体、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等有害因素时,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
第十五条医务人员在实施有可能导致职业暴露的医疗操作时,应当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自身和患者的安全。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制度一、制定背景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血液、体液或感染源等可能存在的传染病因素,患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职业暴露风险较大。
为了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工作,降低其感染风险,保护其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医疗机构应建立相关的防护管理制度。
二、管理范围1.职业暴露风险评估:对医务人员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职业暴露的风险等级。
2.防护设备和器材:医疗机构应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和器材,如防护眼镜、手套、口罩、防护服等。
3.个人防护知识培训:医疗机构应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包括预防感染的基本知识、个人防护措施等。
4.暴露事件的处理:对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事件后的处理程序进行详细规定,包括事故报告、病历记录、及时就诊和处理等。
5.健康监测和随访:医疗机构应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后的健康监测和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异常情况。
三、制度要求1.职业暴露风险评估:医疗机构应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制定具体的职业暴露风险评估标准和流程,确定医务人员的暴露风险等级。
2.防护设备和器材:医疗机构应购买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和器材,并进行定期检查和更新。
3.个人防护知识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确保其了解预防感染的基本知识和个人防护措施。
4.暴露事件的处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暴露事件处理机制,确保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事件后能够及时报告和处理。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制定明确的负责人和流程,保障医务人员及时就诊和处理。
5.健康监测和随访: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后的健康检查和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异常情况。
四、监督机制1.内部监督: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职业暴露防护管理部门,负责制度的执行和监督。
同时,内部监督机制还应建立监督检查和评估制度,定期对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进行检查和评估。
2.外部监督:相关监督部门应对医疗机构的职业暴露防护措施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制度
职业暴露常见的原因有针刺伤,如回套针头、分开针头和注射器、没有及时或就近丢弃针具;锐器刺伤,如传递刀片、缝针、器械等;无刺伤性的接触,如血液通过破损皮肤、血液溅到口腔、眼睛等;接触被血液污染的器械等。
防护措施:
1.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者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脸部时,医务人员除应戴手套外,还应戴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必要时,穿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手部皮肤如有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或防刺穿手套。
4.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时,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同时要注意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6.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必须采取下列的处理措施: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7.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轻轻按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8.同时要在小丑鱼上报告院感办,报告的内容包括职业暴露的时间、地点、经过及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和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处理方法和处理经过等。
职业暴露报告管理流程图。
职业暴露与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规定为了更好地维护职工权益,保障职工医疗安全,根据我院实际,特制定我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维护我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处置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条本管理规定所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过程中意外被锐器刺伤或有可能被含有病毒的血液、体液等感染的情况。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放射防护等见具体文件。
第三条医务人员预防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
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机。
第四条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由于标准预防不能预防经由空气、飞沫途径传播的疾病,因此,对一些临床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或综合症或有流行病学意义的耐药菌感染在待诊或确诊后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空气、飞沫、接触预防隔离措施。
第五条与锐器伤有关的操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无论使用与否均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二)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三)禁止将针等锐器物徒手传递;(四)禁止针头等锐器物复帽,必须复帽应采用单手复帽。
(五)将使用的注射器针头、刀片等锐器物放入防水耐刺的专用利器收集盒内(塑料利器盒),将使用后的输液管针头从输液瓶拔出后,整条管置于纸质利器盒内。
第六条处理流程:(一)暴露部位的处理原则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 酒精或者0.5% 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4、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采取暴露后预防(PEP)。
(二)报告1、报告部门负责人(医生向科主任报告、护士向护士长报告);2、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见附表),科室提出处理意见,科主任或护士长签字后送交院感科;3、感染控制科尽快评估职业暴露情况,并提出初步评估意见,指导暴露后的处理。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制度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制度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和《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GBZT213)等法律、法规,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和身体健康,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引发的各种感染性疾病,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基本概念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实验、护理工作中意外被可能具有传染性的物质污染了皮肤、眼睛、黏膜或者被含有可能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传染感染性疾病的情况。
(二)基本要求1.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
2.标准预防的概念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等防护用品,安全注射,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等。
3.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接触上述物质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另外根据疾病传播途径的不同,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取空气隔离、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
(三)职业暴露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注意防止被针头、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2.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回帽,如需回帽只能用单手回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3.操作中传递锐器建议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中,利器盒满3/4应及时封闭。
5.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和实验操作时必须戴手套,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6.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医用外科口罩、防护面屏/护目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穿隔离衣或者围裙。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一、引言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面临着各种职业风险和安全威胁,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职业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行政后勤人员等。
三、职业安全防护原则1、预防为主: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改善工作环境、规范操作流程等措施,预防职业安全事故的发生。
2、综合治理:整合医院内部资源,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共同做好职业安全防护工作。
3、科学管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4、个人责任:医务人员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严格遵守职业安全防护规定,履行个人防护责任。
四、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一)生物性职业暴露1、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佩戴口罩、帽子、手套等防护用品。
2、处理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物时,应使用专用容器,并按照规定进行消毒处理。
3、对疑似或确诊传染病患者进行诊疗护理时,应采取相应的隔离防护措施。
(二)化学性职业暴露1、医务人员在接触化学消毒剂、抗肿瘤药物等化学物质时,应佩戴防护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品。
2、正确储存和使用化学物质,避免发生泄漏和误接触。
3、加强通风换气,降低化学物质在工作环境中的浓度。
(三)物理性职业暴露1、医务人员在进行 X 线、CT 等放射性检查时,应穿戴铅衣、铅帽等防护用品,严格控制照射剂量。
2、操作激光、高温设备时,应佩戴防护眼镜、手套等,防止烫伤和眼睛损伤。
3、长期站立或弯腰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定期进行身体活动,预防肌肉骨骼疾病。
(四)职业暴露后的处理1、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进行局部处理,如冲洗、消毒伤口等。
2、及时报告科室负责人,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
3、根据暴露的类型和程度,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预防性用药等。
五、医疗废物管理1、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精选5篇)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精选5篇)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疾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毒感染者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被含有细菌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第三条各科室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加强医务人员预防与控制感染的防护工作。
第二章预防第四条医务人员预防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源物质采取防护措施。
第五条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疾病感染时,医务人员应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面罩;有可能发生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诊疗和护理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第六条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第七条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第三章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第八条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如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气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效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保障医务人员身体健康,预防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职业暴露的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检验、预防等工作过程中,因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含有病原微生物的物品,以及被锐器、放射性物质等有害因素伤害,可能引起感染或疾病的情况。
三、职业暴露预防1.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及登记报告制度》进行职业暴露防护,遵循标准预防原则。
2. 医务人员进行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 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时,医务人员应戴手套、护目镜及具有防渗透功能的口罩;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喷溅时,应穿具有防渗透功能的隔离衣。
4. 医务人员的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操作时,必须带双层手套。
5. 医务人员进行侵入性技术操作过程中,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6.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复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7. 使用后的锐器处理程序,参照《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执行。
四、职业暴露发生后的处理1. 皮肤刺伤:反复轻轻挤压伤口,尽量挤出破损处的血液,先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再用75%酒精、0.5%碘伏消毒。
2. 黏膜损伤:先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再用0.5%碘伏消毒。
3. 完整皮肤的污染: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再进行一般性消毒。
4. 医务人员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职业暴露情况,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登记、评估和上报。
五、职业暴露教育与培训1. 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职业暴露防护相关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2. 医院应定期组织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讲座,普及职业暴露防护知识。
医院的职业暴露_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保障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医技等工作中的人身安全,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的发生,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医务人员、进修生、实习生及辅助工作人员。
三、职业暴露的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医技等工作中,因接触感染性病源体(如病毒、细菌、真菌等)、有毒有害物质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情况。
四、职业暴露的预防与控制1. 加强职业暴露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完善防护设施,为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隔离衣等。
3.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污染物品前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4. 对可能发生职业暴露的操作环节,如注射、采血、手术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5. 对使用后的锐器,如针头、缝合针等,应立即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内,并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6. 加强对感染性病源体的监测和防控,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7. 对可能发生职业暴露的患者,应进行风险评估,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五、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1. 发生职业暴露后,医务人员应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
2. 根据暴露程度,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如清洗伤口、使用抗病毒药物等。
3. 对疑似感染的职业暴露者,应及时隔离,并通知上级主管部门。
4. 对职业暴露者进行随访,了解其健康状况,必要时进行复查。
六、职业暴露的登记与报告1.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并上报科室负责人。
2. 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3. 医院感染管理科对职业暴露进行登记、分析、总结,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七、监督检查1.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职业暴露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给予通报批评、经济处罚等处理。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5篇)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一、职业防护原则1、基本防护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凡接触传染病人时要加穿隔离衣。
2、加强防护: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务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等区域的工作人员;转运确诊或疑似为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加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外科口罩/N95口罩、鞋套、手套、防护眼罩、面罩等。
3、严密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特殊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作传染病人尸解的医务人员。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全方位防护,应使用面罩、呼吸防护器。
二、基本预防控制措施1、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常见感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防护技术,减少职业危害。
2、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等。
(3)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尽量减少创口出血,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让锐器面对着他人,在为不合作的病人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作,使用的针头不可再套回原针帽内,如果一定要套回,则采用单手复帽技术,不要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不要折毁锐利器具等。
(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须戴双层手套。
3、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5、对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必须严格进行“感染筛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规定
为规范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及处置的管理,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特制定本规定。
一、严格执行标准预防的安全措施
坚持标准预防和安全操作是避免职业暴露医院感染的基本保证。
一)标准预防 (
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均应视其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液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二)安全操作
1.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须戴手套,有可能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等。
2.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一定要保持足够的光线,尽量减少创口出血。
3.科室设置锐器盒应以方便随时丢弃为原则,禁止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禁止回套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禁止折毁锐利器具、禁止使用过的头皮针插入瓶盖等。
4.医务人员如有伤口、皮炎等,不应参加血源性传播疾病病人的直接护理工作。
5.凡是与血液、体液或感染性材料接触后的设施、设备、环境均应尽快消毒。
二、重视职业暴露的即时处理
正确、及时地做好针刺伤或污染处局部的处理是预防职业暴露后医院感染最重要的环节。
(一) 医务人员操作时不慎被病人的血液、血制品、体液、组织液污染的锐器
损伤或污染时,应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5分钟以上;对出血伤口应在伤口旁轻
轻挤压,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水进行冲洗;禁止对伤口局部进
行挤压。
(二) 伤口冲洗后使用75,的乙醇或者0.5,的碘伏消毒、包扎。
(三) 血液、体液或医疗废物污染液溅入眼内时,立即反复使用生理盐水进行
冲洗结膜囊,然后到专科进一步处理。
三、职业暴露的报告
(一)职业暴露发生后,当事人应尽快报告科室负责人(科主任或护士长)。
同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调查、核实,督促和指导做好伤口的正确处理。
(二) 职业暴露当事人按照《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登记表》(见附件3)进行登记,经科室负责人签字后交医院感染管理科。
四、职业暴露的评估及处理
(一)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评估职业暴露情况。
(二)首先确定暴露源是否具有传染性(乙肝、丙肝、HIV、梅毒等)及职业暴露当事人免疫情况。
如未进行检测,医院感染科填写职业暴露检测申请,抽取患者及
职业暴露当事人血液送进行检查。
患者血液标本可由科室护理人员到病室抽取;当事人血液标本的抽取,当事人须带工牌到检验科由抽血处护士查看工牌后抽取。
(三)检验科对职业暴露的送检标本及时检测,尽快出结果,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以保证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正确、及时的处理。
(四)根据暴露源及职业暴露当事人情况,医院感染管理科按照附件1、附件2提出处置建议,其他疾病的处置建议参照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原则。
(五)处方用药的审批程序:经过评估,对确需使用生物制品或药品时,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相关临床专家提出处置意见、开具处方,经业务院长同意后使用。
五、职业暴露的追踪
(一)追踪: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督促职业暴露当事人按时进行必要时的预防性治疗和定期的追踪检测。
(二)医院有关知情人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职业暴露当事人的情况。
(三)锐器伤处理过程中,医院感染管理科要为职业暴露当事人提供咨询,减轻其紧张恐慌心理,稳定情绪。
六、职业暴露处置相关费用的规定
(一)医务人员出现职业暴露后的相关检测费用由医院承担。
(二)医务人员出现职业暴露后确需预防性用药的,其中乙肝疫苗费用由当事人承担,其它费用(如乙肝免疫球蛋白、青霉素等)由科室承担。
七、关于本规定执行的说明
(一)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以后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
(二)保洁人员在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出现的职业暴露的处置参照本规定执行。
附件1 《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流程》
附件2 《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流程》附件3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登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