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770d73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c.png)
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第一篇: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高一语文《诗经》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六义”及现实主义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郭沫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
节奏又叫节拍、音步、音尺、音节、顿,在诗歌中是由可以较量的语音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
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拍,读诗要读出句内的小停顿。
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等三个节拍。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学习重点】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采薇》中“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1.《诗经》概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首创的比兴艺术手法和写实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形式上以四言为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2.诗经“六义”*《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周南、召南、邶、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也有个别贵族。
“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
②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优选】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 《诗经》两首 导学案1
![【优选】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 《诗经》两首 导学案1](https://img.taocdn.com/s3/m/a3c577e7910ef12d2af9e765.png)
《诗经》两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的六义;学习诗中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有关家庭暴力的法律知识。
(二)、能力目标:用正确的节拍诵读并背诵这两首诗;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同情《氓》中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了解《采薇》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
二、学习重难点:(一)、重点:了解《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鉴赏两首诗的主题与情感。
(二)、难点:诵读并背诵这两首诗;鉴赏诗歌的主题与情感。
三、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反复诵读、圈点标注。
四、知识体系:思乡恋爱内容戍边婚变情节归途决绝重章叠唱赋比兴手法对比 手法叙事描写抒情叙事议论抒情第一~三课时课题:弃妇之恨,征人之怨知识要点:诗的六义故事内容性格情感艺术手法【合作预习】一、查阅资料,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了解两首诗写作的背景。
(见《金太阳导学案》36页)(第一课时完成)完成率评价 正确率评价 100% 80% 60% 100% 80% 60%氓 采 薇 《诗经》两首二、认真完成《金太阳导学案》37—38页中1—4题。
(第二课时完成)三、认真完成《金太阳导学案》38—39页中5—8题。
(第三课时完成)【新课教学】一、关于《诗经》六义《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第4课 《诗经》两首导学案
![第4课 《诗经》两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9c251779563c1ec5da7140.png)
第4课《诗经》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过程与方法1、训练朗读古诗的能力,正确诵读,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
2、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采薇》和《氓》前两章,培养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爱情婚姻的向往及为捍卫祖国统一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重点难点疏通文意时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方法诵读、讨论、探究第一课时《卫风·氓》预习指导1、对照课文注解默读,理解课文大意2、填写自读卡片3、阅读《同步导学》“作者档案”和“背景回放”部分第二课时《采薇》预习指导1、对照课文注解默读,理解课文大意2、诗的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第一课时《卫风·氓》课文导学【学习过程】一、关于《诗经》1、《诗经》通常称为《诗》,或,分为、、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五经”指、、、、)它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曾为汉乐府民歌、建安诗人、杜甫、白居易直至宋元明清的一代又一代诗人所发扬光大。
2、《诗经》分类《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诗经》按其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三类。
《诗经》“六义”是指、、、、、。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①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变化。
②对照课文注解默读,理解课文大意。
③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④思考:《氓》是一首叙事诗,它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⑤这首诗里,女主人公对那个负心汉的称呼在不断变化,试分析称呼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
(见《同步导学》)三、探究问题,把握形象,理解主题。
涵咏诗句,赏析手法。
(一)、填写表格(二)、归纳诗中女子的形象。
(三)、探讨本诗的主题及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导学案 (附答案)2022年部编版语文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导学案 (附答案)2022年部编版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ed42c3d658fb770bf78a55fb.png)
导引:选择要快,要适合,要勇于挑战;学习要快,要准,方法灵活;充分准备,大胆展示。
可思,可议,可辩,可读,可写,可画,可歌,可演。
可独立,可合作。
二三人也可,四五人也可。
问者,捷径也。
《诗经》二首自学菜单一、积累。
导引: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勤问。
1、《诗经》常识。
〔注意文下注释〕2、我读。
一词、一节、几节、一篇、两篇。
〔注意文下注释,查工具书,多问,难读字注音,反复朗读,揣摩情感〕3、我背。
一句、一节、几节、一篇、两篇。
〔朗读,关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4、我写。
一词、一句、一节、几节、一篇、两篇。
〔看清字的写法〕5、我解释。
一词、一句、一节、几节、一篇、两篇。
〔注意文下注释,查阅工具书,多问,联系前后文〕二、探究。
1、诗歌的内容。
〔联系诗歌类型、诗句意思〕2、主人公的情感特点。
〔联系有关语句,关注文后分析,注意与封建社会、传统爱情表达的区别〕3、主人公的行动特点。
〔关注“行动〞,联系文后分析〕4、诗歌的描述或抒情、逻辑顺序。
〔类同记叙文〕5、《关雎》一节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先写雎鸠和鸣,再写青年男子对姑娘的追求,前者对后者有何作用?〔一般“比兴〞手法是先写物,后写人,物和人之间有一定联系,以物引出和比喻人,但此处还可联系先秦时期爱情追求的特点分析〕6、《蒹葭》一诗中,秋天清早的河边景象有何特点?又有何作用?〔一般以景衬情,景情同类〕7、诗句赏析。
〔从修辞、用词、写法,及其对句子内容、思想上的作用上入手〕8、从《关雎》和《蒹葭》推测《诗经》中诗歌的结构或语言特点。
〔关注文后分析〕9、浅谈《诗经》在中国诗歌中的地位。
〔联系文下注释〕10、斗胆猜测《诗经》与青曲的关系。
〔联系文下注释〕11、谈谈爱情与音乐的关系。
〔联系生活实际,一般常识,和电影电视故事情节〕三、运用。
1、即兴写作,描绘诗歌的一个“镜头〞。
2、讲故事,讲一个由诗歌而想象的小故事。
3、表演,以诗歌为根底,编排一段“小戏〞,进行表演。
《诗经》二首导学案及答案
![《诗经》二首导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1d29fb05087632311212da.png)
一、走近《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3)表现手法有、、。赋为陈述(直接铺叙);比为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合称为《诗经》“六义”
(4)《诗经》中的诗歌多以言为主,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章节常反复, Nhomakorabea用叠字。
(5)《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首。
2、初读诗歌,通过查找工具书认准读音和字形:
《关雎》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雎》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二、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睢鸠()______________________。窈窕()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雎》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合作探究】
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2、《关雎》这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咏。运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诗经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7e1e459b6648d7c1c746ca.png)
《诗经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我能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我能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作。
3、我能把握《氓》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并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作。
学习难点:把握《氓》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学法指导:多媒体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讨论法知识链接《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
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十五国风是指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雅》是“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分为《小雅》和《大雅》,大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即比喻,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起要说的内容。
是触物兴词,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fad42d2f60ddccda38a0bf.png)
《诗经两首》导学案《诗经氓》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过程与方法1、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2、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3、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手法[教学重点]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说《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
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
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
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
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导学案】《〈诗经〉两首》导学案
![【导学案】《〈诗经〉两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e6ce45af1ffc4fff47ac08.png)
课题:《〈诗经〉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诗经》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把握人物形象及比兴艺术特色。
3.热情投入,反复诵读,陶治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知识链接】 1.古代年龄称谓:2.背景探寻: ⑴《氓》:是国风中的卫风。
公元前七世纪以前,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风俗更是浪漫,城隅河畔都是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情定终身的地方。
但当时妇女在家庭从事奴隶般的劳动,经济上得不到独立,人格上形成对男子的附属关系,男子一旦变心,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将她抛弃。
《氓》反映的正是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一出悲剧。
⑵《采薇》:周朝北方的玁狁(Xi ǎny ǔn )(即后来的匈奴)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
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
这可当本诗的时代背景。
3.题解:《诗经》常用诗歌开头的词语作题目。
【学习流程】(三课时) ●自主学习1.作品常识:《诗经》,原本称《》,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篇,所以也叫《》。
汉代被尊称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它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广泛反映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文学)传统的源头。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大多为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有诗160篇;雅分“”和“”,为宫廷乐歌,有诗105篇;颂分“”、“”、“”,为宗庙祭祝乐歌,有诗40篇。
《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赋,按相似结构陈述铺排;比,譬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常用在一首诗或诗中某一章的开头。
比兴常结合使用。
赋比兴与风雅颂,古人合称为“《诗经》”。
2.黑体字注音:氓()蚩()愆期()将子无怒()咎言()垝垣()()载笑载言()卜筮()()徂()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夙夜()咥笑()隰()玁狁()()不遑()盬()骙()腓()弭()3.通假字解释:①匪来贸丝通,②于嗟鸠兮通,③无食桑葚通,④犹可说也通,⑤隰则有泮通,⑥岁亦莫止通,⑦彼尔维何通,⑧维常之华通,⑨彼路斯何通,⑩玁狁孔棘通,4.黑体字解释:抱布贸丝()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无与士耽()渐车帷裳()沃若()罔极( )( )女也不爽( ) 靡有劳矣( ) 徂尔( ) 亦已焉哉( ) 归聘( ) 靡盬( ) 孔疚( ) 彼尔维何( ) 所腓( )5.固定句式和短语解释:载笑载言( ) 不遑( ) 6.古今异义解释:①至于顿丘 古义: 今义:表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诗经》二首导学案
![《诗经》二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e6d1210029bd64783e2cb2.png)
12《诗经》二首导学案目标导学1.掌握与《诗经》有关的文学常识,理解《关雎》《蒹葭》这两首诗的内容。
2.熟读课文,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关雎》一、自主学习(1)重难字注音雎鸠..( ) 好逑.( )..( ) 窈窕荇.菜( ) 寤寐..( ) 芼.( )(2)古今异义左右流.之古义:今义:(3)词类活用①左右..流之②琴瑟友...之③钟鼓乐...之(4)知识链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现存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小雅》和《大雅》。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共40篇,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有“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的。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作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等来状物、拟声、穷貌。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二、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内容。
(二)学习《关雎》,理清课文脉络。
(三)朗读指导由舒缓平静到迫切痛苦,再到兴奋轻快。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诗经》两首导学案(老师)
![《诗经》两首导学案(老师)](https://img.taocdn.com/s3/m/490726d40c22590102029d1a.png)
编号:GYYWB1--1 班级: 姓名: 学习小组: 主编: 审核: 评价第 1 页 共 4页 第 2页 共4页《诗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
2、把握全文的情节和主题。
3、掌握比兴对比的手法。
4、背诵《虻》。
【学时安排】4节【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使用说明第一学时: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
(晚修40分钟)(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通译全文,独立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
(2)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利用小组合作探究解决。
第二学时:展示及讲解《虻》。
课堂40分钟 第三学时:展示及讲解《采薇》。
课堂40分钟第四学时:完成探究案和训练案。
(晚修40分钟) 【今日赠言】冲动是艺术家的品质,沉着是政治家的品质,果断是军事家的品质,历史上杰出的领袖人物往往能集三者于一身。
——毛泽东预习案——自主学习·反思感悟一、知识链接 (一)了解背景【知识链接】 1、《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12 最终版《诗经二首》导学案(附答案)
![12 最终版《诗经二首》导学案(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3a04a2192e45361066f59b.png)
12 《诗经》二首第一课时《关雎》【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2、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理解诗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美好情境。
【学习重点】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的______篇诗歌,被称为《诗》或《》,汉代以后,儒家奉它为经典,始称《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四书”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五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包括“、、”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是《诗经》中现实主义的代表;“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典礼,分为“______”和“_______”,共一百零五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是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祭礼歌辞。
3、表现手法有、、。
赋为陈述(直接铺叙);比为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合称为《诗经》“六义”4、《诗经》中的诗歌多以言为主,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章节常反复,多用叠字。
5、《关雎》选自____________,《蒹葭》选自_____________。
二、【自主学习】1给加粗的字注音。
睢鸠( ) 窈窕( ) 好逑( ) 荇菜( )寤寐( ) 辗转()芼( ) 参差()2、解释加点的字。
关关雎鸠..荇菜:..:君子好逑.:参差左右流.之:寤寐..求之:寤寐思服.:琴瑟友.之:左右芼.之:钟鼓乐.之:3、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
三、【初步感知】1.这是一首以什么内容为题材的诗?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脉络分析:全诗可分为三章,请概括。
四、【品读探究】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2、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第二课时《蒹葭》【学习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第12课《诗经二首》导学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导学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097fc73a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b2.png)
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一、学习目标○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重点o把握两首诗歌内在的情韵。
难点二、课文预习资料速查【一】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共160篇。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多用于宴会的典礼,分为“大雅”“小雅”两部分,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共40篇。
背景资料《关雎》选自《诗经·周南》,是《诗经》的第一篇,《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看法有二:一是当初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谣的官员,他们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之用,“风”多源于此;二是周朝有“献诗”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士大夫献诗的汇集。
总之,《诗经》是由许多人经历许多年编纂而成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二】文体知识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就是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情志。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兴则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兴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如《蒹葭》一诗就运用了兴的手法。
在赋、比、兴中,赋是基础。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服务的。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三】常考文言知识速查(一)重点字雎鸠.(jiū)逑.(qiú) 荇.(xìng)菜芼.(mào)之晞.(xī)跻.(jī)涘.(sì) 沚.(zhǐ)窈.(yǎo)窕.(tiǎo)寤寐..(jiān jiā)..(wù mèi) 蒹葭淑.(shū)女溯.(sù)洄.(huí)(二)一词多义左右.采之(名词用作状语,在右边)1.右道阻且右.(名词用作状语,向右迂曲)在河之.洲(结构助词,的)2.之钟鼓乐之.(代词,她)左右采之.(代词,指“荇菜”)左右采.之(动词,采摘)3.采蒹葭采采..(形容词,茂盛鲜明的样子)(三)古今异义1.左右流.之(古义:求取。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f2f15afad6195f312ba64e.png)
24.《诗经》两首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两人互检)1.请将下列知识补充完整。
(1)__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经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_________篇,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坻.()..()溯洄..()好逑.()寤寐..()窈窕荇.菜()蒹葭..()晞.()跻.()涘.()沚.()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左右..流之:(2)钟鼓乐...之:(3)琴瑟友.之: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左右..流之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2)道阻塞且右.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中的“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关雎》和《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的《周南》。
D.《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一)整体感知1.简要说说《关雎》这首诗主要表达的主题。
2.《蒹葭》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二)问题探究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2.《蒹葭》这首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了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营造了一种邈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主人公忧郁伤感的情怀。
三、自我检测 (语段阅读,重点突破)(一)《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9e765a27284b73f24250db.png)
课题:《〈诗经〉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诗经》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把握人物形象及比兴艺术特色。
3.热情投入,反复诵读,陶治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知识链接】 1.古代年龄称谓: 2.背景探寻:⑴《氓》:是国风中的卫风。
公元前七世纪以前,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风俗更是浪漫,城隅河畔都是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情定终身的地方。
但当时妇女在家庭从事奴隶般的劳动,经济上得不到独立,人格上形成对男子的附属关系,男子一旦变心,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将她抛弃。
《氓》反映的正是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一出悲剧。
⑵《采薇》:周朝北方的玁狁(Xi ǎny ǔn )(即后来的匈奴)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
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
这可当本诗的时代背景。
3.题解:《诗经》常用诗歌开头的词语作题目。
【学习流程】(三课时) ●自主学习1.作品常识:《诗经》,原本称《》,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篇,所以也叫《》。
汉代被尊称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它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广泛反映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文学)传统的源头。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大多为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有诗160篇;雅分“”和“”,为宫廷乐歌,有诗105篇;颂分“”、“”、“”,为宗庙祭祝乐歌,有诗40篇。
《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赋,按相似结构陈述铺排;比,譬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常用在一首诗或诗中某一章的开头。
比兴常结合使用。
赋比兴与风雅颂,古人合称为“《诗经》”。
2.黑体字注音:氓()蚩()愆期()将子无怒()咎言()垝垣()()载笑载言()卜筮()()徂()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夙夜()咥笑()隰()玁狁()()不遑()盬()骙()腓()弭()3.通假字解释:①匪来贸丝通,②于嗟鸠兮通,③无食桑葚通,④犹可说也通,⑤隰则有泮通,⑥岁亦莫止通,⑦彼尔维何通,⑧维常之华通,⑨彼路斯何通,⑩玁狁孔棘通,4.黑体字解释:抱布贸丝()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无与士耽()渐车帷裳()沃若()罔极()()女也不爽()靡有劳矣()徂尔()亦已焉哉()归聘()靡盬()孔疚()彼尔维何()所腓()5.固定句式和短语解释:载笑载言()不遑()6.古今异义解释:①至于顿丘古义:今义:表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12.《诗经》两首 导学案
![12.《诗经》两首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ab7c8ffc4ffe473268ab54.png)
有志者事竟成12《诗经》两首教师寄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子衿》【学习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学习重点】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学习难点】纯洁的爱情观。
【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窈窕..()()好逑..()()寤寐..()()溯洄..()()坻.()荇.菜()2.填空(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篇,包括、、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合作探究】阅读课文回答问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5.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6.《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7.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8.《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诗经》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六义”及现实主义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学习重点】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采薇》中“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1.《诗经》概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首创的比兴艺术手法和写实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形式上以四言为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2.诗经“六义”*《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周南、召南、邶、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也有个别贵族。
“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
②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①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敷陈”指叙事,“直言”指照直说。
②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
③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的内容。
3.关于诵读节奏《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郭沫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
节奏又叫节拍、音步、音尺、音节、顿,在诗歌中是由可以较量的语音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
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拍,读诗要读出句内的小停顿。
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等三个节拍。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意切分。
二、赏析《氓》(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正字音。
氓.()蚩蚩..()愆.期()将.子无怒()垝垣..()尔筮.()咎.言()犹可说.也()陨.()于嗟..()汤.汤()自我徂.尔()罔.极()渐.车帷裳.()夙.兴夜寐()靡.室劳矣()咥.其笑矣()隰.则有泮()2.理顺思路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划分文章结构。
(二)合作探究1.分析人物形象①分析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②分析氓的人物形象。
2.分析艺术手法①《氓》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诗歌分析其作用。
②请赏析赋比兴手法在《氓》中的具体运用。
三、赏析《采薇》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 《采薇》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3.分析《采薇》中的战争描写。
诗中如何展现战争场面?找出相关句子并分析。
4.最后一节首四句,写“”此为乐景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为悲情,其写法是。
赏析: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四、拓展阅读1.重章叠唱的章法重章叠唱,又叫重章叠句、复叠、复沓,是《诗经》章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即各章的词句基本相同,中间只要换几个字,反复吟唱。
这本是民歌在集体劳动中彼此唱和,便于记忆和传习而自然形成的。
它的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
如《王风•采葛》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全诗三章,除每章第一句和第三句的第三个字外,余皆复叠。
从采摘之物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中,表达出思念之情越来越强烈。
通过反复叠唱,诗歌内容得到加深和扩展,“一日不见”从“如三月”到“如三秋”“如三岁”,时间越长,感情越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绵绵无尽的情思。
《采葛》用的是复叠的基本形式,还有只在部分章节换字更叠的,也有纯乎叠句而不换字的,其作用基本上是相同的。
2.“杨柳”意象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每当古人送别离人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杨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
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解人意。
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其次,还因为“柳”与“留”谐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
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来抒怀。
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
”答案《氓》1《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完整。
结构:恋爱(一、二)热情、幸福婚变(三、四、五)怨恨、沉痛决绝(六)清醒、刚烈1.人物形象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真诚热烈、传统痴情、刚毅决绝等氓:老实忠厚、急躁、热情、表里不一等2.①对比本诗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并在回忆中运用对比手法,在其婚姻的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我”生活幸福温柔、纯真、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
更突出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我”受尽屈辱但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
②赋比兴“赋”的表现手法:“赋”即“铺”,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如《卫风·氓》叙述古代一个女子从恋爱——婚变——决绝的过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
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
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
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是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另一说,喻男子情意的衰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
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
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
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
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如果舍去景物,不过是说“去时是春天,回来是冬天”,还有什么意味呢?《氓》中的第3、4两章——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采薇》1.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3.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
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4.以乐景衬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