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不稳定度参数与闪电活动的相关性

合集下载

雷暴的种类及活动特征

雷暴的种类及活动特征

雷暴的种类及活动特征雷暴是一种大气现象,包含了雷电、雨水和对流云。

它是一种气象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会发生。

雷暴是由于大气中的积聚电荷所引起的,这些电荷会在云间或云与地面之间释放,产生闪电和雷鸣声。

雷暴可参与气候系统和天气的形成,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雷暴的不同种类以及它们的活动特征。

一、多暴和高暴首先我们来介绍两种主要的雷暴类型:多暴和高暴。

1. 多暴多暴是指发展在低层大气中的小型雷暴系统。

这种类型的雷暴通常发生在夏季的下午和晚上,持续时间较短,范围较小。

多暴一般由单个雷暴云组成,云顶高度一般不超过10公里,云体较小,垂直发展不明显。

多暴雷暴通常伴有强降雨、短时强风和偏大的冰雹。

2. 高暴高暴是指发展在高层大气中的较大型雷暴系统。

这种类型的雷暴通常发生在春季和夏季,持续时间更长,覆盖面更广。

高暴由多个雷暴云组成,云顶高度可超过15公里,云体垂直发展明显。

高暴雷暴通常伴有强降雨、强风、冰雹和龙卷风等强烈天气现象。

二、雷雨过程雷暴的活动特征除了种类外,还表现在其雷雨过程中。

1. 准备阶段在雷暴发生之前,大气经历准备阶段。

这是一种条件性不稳定的大气状态,垂直温度递减,潜热释放等因素开始发挥作用。

此阶段积聚电荷和提供上升气流的能力逐渐增强,为雷暴的发展奠定基础。

2. 积聚阶段在准备阶段之后,大气积聚了足够的正负电荷。

正电荷会积聚在云顶,而负电荷积聚在云底。

随着电荷的积聚,电场也逐渐增强。

3. 电汇阶段当正负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电场的强度达到一个临界值,电荷之间的电压差引发闪电放电。

闪电通过云内和云与地之间的通道传导,从而释放电荷。

闪电放电过程中的高温和高压使空气迅速膨胀,产生震耳欲聋的雷鸣声。

4. 消散阶段电汇阶段后,雷暴的活动逐渐减弱。

云内的电荷逐渐平衡,并且雷雨现象逐渐减弱,直至消散。

这个阶段往往伴有弱雨或毛毛雨。

三、不同地区的雷暴特征雷暴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和特征也会有所不同。

1. 热带地区的雷暴热带地区的雷暴通常会伴随着剧烈的降雨和强风。

大气不稳定度参数与闪电活动的预报

大气不稳定度参数与闪电活动的预报

大气不稳定度参数与闪电活动的预报
郑栋;张义军;吕伟涛;孟青;何平
【期刊名称】《高原气象》
【年(卷),期】2005(24)2
【摘要】利用北京地区M LDARS闪电定位系统的观测资料, 结合探空资料, 分析了182个有闪电活动和153个无闪电活动的多个大气不稳定参数与闪电活动的关系。

结果表明, 潜在—对流性稳定度指数、抬升指数、对流有效位能和700 hPa相当位温与闪电活动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而中层湿度与闪电活动的相关性没有以上几个参数明显。

文中进一步分析了多参数综合预报的闪电活动的概率, 闪电频数和各参数的线性回归关系, 提出了闪电活动预报的诊断指标。

本研究对北京地区雷电监测与预警有参考价值。

【总页数】8页(P196-203)
【关键词】闪电活动;大气不稳度定参数;闪电活动预报
【作者】郑栋;张义军;吕伟涛;孟青;何平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7.3
【相关文献】
1.中国东南区域闪电活动特征及其与大气环境参数的关系 [J], 王基鑫;祝宝友;马明
2.兰州和杭州地区闪电活动与大气不稳定参数关系的对比 [J], 刘岩;李征;康凤琴
3.低纬高原大气不稳定参数与雷电活动相关性 [J], 杨宗凯;殷娴;胡颖;周清倩
4.闪电发生的环境场特征及闪电活动的预报 [J], 杨学斌;代玉田;吕伟绮
5.闪电发生的环境场特征及闪电活动的预报 [J], 杨学斌; 代玉田; 吕伟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雷暴过程中的大气电场特征与地闪活动分析

雷暴过程中的大气电场特征与地闪活动分析

发 生 频数 , 可将 大 气 电场 的演 变 可分为 6个 阶段 , 个 阶段 显 示 出不 同的 电场 特 征 , 中地 各 其
初 期 阶段 电场 的变化 对 雷 电预 警具 有 重要 意义 。 关 键词 : 闪; 地 大气 电场 ; 特征 ; 警 预 中图分 类号 : 4 7 3 P 2 .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60 9 2 l ) 30 一 5 1 0 —0 X( 0 1 0 — ¨7O
马 芳 , 张腾 飞。 王 欣 , , 张 涛 。 朱 涯 ,
( . - 大 学 资 环 学 院 大 气 科 学 系 , 明 6 0 9 ;. 南 省 大 气 探 测 技 术 保 障 中 心 , 明 6 0 3 ;. 南省 气 1-南 Z 昆 5012云 昆 5043 云
象 台, 明 603) 昆 5 0 4
A t o p e i ee t i f l o n y c n r fe t t e p o u e a c m u a i n a d e t c i n p o e s o m s h rc l c rc i d n t o l a e lc h r d c , c u l to n x i to r c s f e n
M a Fa , ng Zha e f i W a g Xi , an a , ng . mo p e i ce c f Reo rea d En io me tDe a t n f Yu n n Unv ri Ku mig 6 0 9 ; . u n n 1 At s h rcS in eo su c n v rn n p rme to n a i est y, n n 5 0 2 Y n a 1
摘 要 : 文利 用云 南省 闪电定位 系统 监 测资 料和 大 气 电场 仪 资 料分 析 了滇 中 2 0 — 43 本 0 70 -0 雷暴 天气过 程 , 结果表 明 : 次 由午后 强对 流活 动 引发 的 雷暴 过 程 主要 分布 在 滇 中地 区, 这 负 闪所 占比例 较 高 , 负地 闪为 中等偏 弱 电流 , 时间上 正 地 闪落后 于 负地 闪 ; 气 电场 不仅 正 在 大 很 好 的反 映带 电云 的产 生 、 集 、 聚 消亡过 程 , 能较 好 的反 映 出地 闪发 生频 数 、 质 ; 合地 也 性 结

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闪电活动分析

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闪电活动分析
1
使得夜间云层下部的气温不至于下降梯度过大。并且,夜间在云层的上部,由于云体本身的辐散作用,使 云层上部温度偏低。从而在云层的上部和下部之间便形成了温差,大气层结趋向不稳定,偏暖湿的空气上 升形成降雨。其二是西南山地多准静止锋,云贵高原对南下冷空气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因而西南山地在冬 半年常受到准静止锋的影响。在其滞留期间,锋面降水出现在夜间和凌晨的次数占相当大的比重。这次广 西北部强对流天气即发生在 23 日夜间到 24 日凌晨。
2
多普勒雷达系统于 10 月 21 日竣工投入运行,大大地增强桂北地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3.2 多普勒雷达回波演变过程分析
根据广西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分析表明,3 月 23 日至 24 日出现的强对流天气是由多单体风暴造 成的。
通过回波图,23 日 22 时 05 分在鸡石县、二郎峡以及峻山水库等上空有多个单体对流发展,回波强度 高达 65dBz,桂林市的雷达回波仅达到 20dBz。22 时 23 分,原来位于鸡石、二郎峡方向的对流单体加强发 展并向东北方向移动,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在桂林市东北方向有一小块虚假回波,图中显示的回波强度比 实际要小,故此处回波强度高达 73dBz。随着对流的迅速发展加强,23 时 58 分,整个桂林地区大部分地 区的回波强度达到 35dBz 以上,回波强度达到 65dBz 的地区范围进一步扩大,各对流单体组成了一个对流 母体,并向东南方向移动。24 时 10 分,对流母体移到恭城瑶族自治县上空,回波强度由 15dBz 迅速增强 到 65dBz,达到母体回波强度的最高值,此时恭城县大部分乡镇出现大冰雹降落现象,24 时 22 分强度开 始减弱,对流母体继续向东南方向移动,从广西进入湖南境内。据观测资料,就恭城县降雹过程而言,冰 雹发生在 24 时 16 分持续约 6min。据此分析,在冰雹发生前后回波强度有显著变化,出现了“V”状回波, 且回波梯度较大,对冰雹可能出现的开始时间有较好的警示意义。

气象条件对雷电活动的影响与分析

气象条件对雷电活动的影响与分析

气象条件对雷电活动的影响与分析摘要:气象条件对雷电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不稳定的大气层、湿度、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温度变化以及地形等因素的相互作用都可以影响雷电的形成和强度。

了解和研究这些气象条件对雷电的作用,有助于掌握雷电现象规律,采取适当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从而减少人身财产损失。

关键词:气象条件;雷电活动;相关性;1气象条件对雷电活动的影响气象条件对雷电活动有着显著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与气象条件相关的因素,对雷电活动产生影响的例子。

大气层中的不稳定性:雷电活动通常在具有不稳定大气条件的地区发生。

不稳定的大气条件包括大气层中的温度递减和湿度变化,这有助于形成冷暖气团的对流运动,增加了雷电发生的可能性。

水汽含量:水汽是雷暴产生的重要要素之一。

高水汽含量的区域通常意味着更多的水分可供凝结和释放热量,促进强烈的对流活动,从而增加了雷电的发生性。

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雷电活动通常需要强烈的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

上升气流有助于将水汽带上升至高空,形成冰晶并创造电荷分离条件。

下沉气流则有助于形成电荷分离的区域和电荷聚集的条件。

气温和湿度的变化:气温和湿度的剧烈变化也可能导致雷电活动。

这种变化可导致大气层中的不稳定性增加,创造出足够的能量供应来产生雷暴。

地形条件:地形特征也会影响雷电活动的形成和分布。

山脉和山谷通常能够导致气流的上升或下沉,从而对雷暴活动产生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气象条件对雷电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但雷电的具体形成仍涉及多种复杂的因素和物理过程。

雷电发生的机制依然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深入了解不同气象条件相关的雷电现象。

2气象条件对雷电活动影响的解决策略2.1实施预警系统利用现代气象观测设备(如雷达、闪电定位系统、卫星观测等)对雷电活动进行监测。

这些设备可提供实时的天气数据,帮助分析和预测雷电的发展趋势。

使用先进的雷电探测技术,例如电磁传感器、电场传感器和电磁波传感器等,预测雷电的发生及检测雷电发生的强度。

基于2种观测资料对我国闪电活动特征分析

基于2种观测资料对我国闪电活动特征分析

基于2种观测资料对我国闪电活动特征分析作者:陈道辉钟博宏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5期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差异性较大以及气候各不相同,造成了我国的闪电活动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闪电的发生往往伴随着暴雨等气候,给人们的生活以及整个生态系统均构成了威胁。

利用2010—2014年OTD/LIS以及ATD定位资料,采用了统计学方法,对我国闪电密度空间分布以及闪电频次日、月变化以及经纬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对于闪电密度空间分布情况,这2种观测资料具有较好的相似性。

统计出的闪电密度主要集中在我国沿海区域,而在西北区域闪电活动相对较少,闪电频次日分布情况,这2种观测资料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根据OTD/LIS资料,闪电频次月变化呈单峰值变化趋势,而对于ATD资料,闪电频次月变化呈单谷-单峰值变化类型。

对于闪电频次经纬度分布情况,这2种观测资料具有较大差异性。

关键词 OTD/LIS;ATD;闪电密度;经纬度;闪电活动;中国中图分类号 P427.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5-0218-04Abstract In recent years,due to the large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and climate vary,resulting in lightning activity of a certai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ightning occurs often accompanied by rain and other weather,to people′s lives and the entire ecosy stem constitute a threat. In this paper,using of OTD/LIS and ATD location data from 2010 to 2014,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employed,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ightning,daily,monthly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lightning density,and latitude and longitud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studied. Results showed that:The lightning density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two observations have good similarity. Lightning density statistic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China′s coastal regions,and in a relatively small area northwest of lightning activity,lightning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he next day,two observations have some differences. According to OTD/LIS data,frequency of lightning monthly change showed a single peak trend,while data for the ATD monthly change of lightning frequency showed a single valley-single-peak variation type. For the frequency of lightning latitude distribution,these two observations have greater difference.Key words OTD/LIS;ATD;lightning density;latitude and longitude;lightning activity;China雷暴天气是产生于对流系统中的天气现象,且闪电现象具有地域、时效等特征。

打雷闪电的原理

打雷闪电的原理

打雷闪电的原理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在大气中发生的一种放电现象。

它的
产生与大气中的水汽、云层、气温等因素密切相关。

下面我们来详
细了解一下打雷闪电的原理。

首先,雷电的产生与云层中的水汽密不可分。

在大气中,水汽
会逐渐凝结成水滴,形成云层。

当云层中的水滴在上升过程中遇到
冰晶时,会发生冰雹的形成。

在云层中,上升和下降的气流形成了
静电场,使云层带正电和负电。

这时,云层内部的正负电荷会不断
积累,形成电场,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闪电。

其次,雷电的产生还与大气中的气温和气压有关。

在炎热的夏季,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会增加,云层也会更加厚密。

这时,云层中
的正负电荷的分布会更加明显,电场强度也会增加,从而增加了雷
电的发生几率。

此外,雷电的产生还与大气中的气流有关。

当冷暖气流相遇时,会产生大气的不稳定性,形成了云层内的对流运动,使得云层内部
的正负电荷更加分明,电场也更加强烈,从而促进了雷电的产生。

总的来说,雷电的产生是由大气中的水汽、云层、气温、气压和气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这些因素达到一定条件时,就会引发雷电的产生。

因此,我们在雷电天气时要尽量避免在露天活动,以免受到雷电的伤害。

以上就是关于打雷闪电的原理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自然现象。

低纬高原大气不稳定参数与雷电活动相关性

低纬高原大气不稳定参数与雷电活动相关性
第 46卷 第 5期 2O18年 10月
气 象 科 技
M 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 NoLOGY
V o1.46.N o.5 0 ct. 2O18
低纬高原 大气 不稳定参数 与雷 电活动 相关性
杨 宗 凯 殷 娴 胡颖 周 清倩
(云 南 省 气 象 灾 害 防 御 技 术 中心 ,昆 明 650034)
http://www.qxkj.net.cn气 象科 技 云 南 省 气 象 局 科 研 项 目(LD201703)资 助 作 者 简 介 :杨 宗 凯 ,男 ,1970年 生 ,工 程 师 ,主 要 从 事 雷 电 防 御 技 术 研 究 ,Email:1685380734@ qq.com 收 稿 日期 :2017年 11月 30 日 ;定 稿 日期 :2018年 1月 26 Et *通 信 作 者 ,Email:707239728@ qq.cor n
1 资料来 源及 预 处理
统计 了 云 南 省 闪 电定 位 监 测 系 统 2o14- 2o16
年 5—9月监测 到的昆明地 区闪 电数 据和 昆 明探 空站 每 日 08:oo和 2O:。0的探 空 数据 以及 NCEP再 分析 气象 资料 。为 了对 探空 资 料与 闪 电资 料进 行 同步 分 析 ,首 先 对 闪 电数 据 进 行 预处 理 。如 O8:OO一 2O:O0 之间有 闪电发生 ,或 20:00至次 日 08:00之 间有 闪 电 发生 ,记 为一 个 雷 电活 动 日,反 之 为 无 雷 电活 动 日。 有 闪 电发 生时 ,如果 是零 星 闪 电,即闪 电频 次小 于 15 次 (非强雷暴 云 平 均地 闪频 次 为 1~ 10次/min,而 最 小 的雷暴 发生 闪电最 短持 续 时 间为 15 min),将 不 计 为 雷 电活 动 日。据 此 ,筛 选 了 340个 有 雷 电活 动 日 和 198个 无 雷 电 活 动 日 。

大气中的电荷闪电与雷暴的形成机制

大气中的电荷闪电与雷暴的形成机制

大气中的电荷闪电与雷暴的形成机制大气中的电荷:闪电与雷暴的形成机制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雷暴是一种常见而又令人敬畏的自然现象。

每当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之时,我们总会感受到大自然那强大而神秘的力量。

而这力量的核心,就在于大气中的电荷,以及它们所引发的闪电和雷暴。

要理解闪电与雷暴的形成机制,首先我们得从大气的基本构成说起。

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以及少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这些气体分子会发生分离和重新组合,从而产生电荷。

通常情况下,温暖的地面在太阳的照射下会不断升温,靠近地面的空气也随之受热上升。

在上升的过程中,空气会逐渐冷却,其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小水滴或者冰晶。

这些水滴和冰晶在大气中上下翻滚、相互碰撞,使得云层内部的水汽粒子出现了电荷的分离。

较轻的正电荷会随着上升气流被带到云层的上部,而较重的负电荷则会留在云层的中下部。

随着云层中电荷的不断积累,就会形成强大的电场。

当这个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使大气发生电离,从而形成导电通道。

这时,云层与云层之间,或者云层与地面之间,就会发生电荷的快速中和,产生强烈的放电现象,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闪电。

闪电的类型多种多样,有云内闪电、云间闪电以及云地闪电。

云内闪电发生在同一朵云的不同部位之间,我们通常难以直接观察到。

云间闪电则在不同的云层之间闪烁,比较容易被我们看到。

而云地闪电是最为危险的一种,它从云层直接冲向地面,往往会带来巨大的破坏。

当闪电发生时,瞬间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会使周围的空气迅速膨胀和收缩,从而产生强烈的冲击波。

这个冲击波就是我们听到的雷声。

由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远快于声音,所以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

雷暴的形成不仅仅取决于电荷的积累和放电,还与大气的环流、湿度、温度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雷暴更容易在温暖潮湿的季节和地区形成。

比如在夏季,由于气温较高,地面的水汽蒸发旺盛,为雷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大气电学中的雷电机理研究

大气电学中的雷电机理研究

大气电学中的雷电机理研究雷电是大气电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一直以来都备受科学家的关注和研究。

雷电的产生和发展涉及到诸多复杂的物理过程,对于人类社会的安全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雷电是在大气中产生的一种电磁现象,通常由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

雷云中的气体和颗粒会形成电荷,从而形成极化现象。

当云体内的电荷分布不均匀时,就会产生电场强度差,从而形成闪电。

闪电会沿着电场强度梯度最大并达到临界值的路径移动。

雷电产生的机理主要有三种理论:电离撞击理论、电子离子对理论和云中气体分离理论。

电离撞击理论认为,云中产生龙卷风或雷暴引起大气局部电子、正离子和负离子的集中。

电子离子对理论认为,云中存在各种带电粒子,包括电子、负离子、正离子和正电子等。

云中气体分离理论认为,雷电是云中水滴与冰的共同作用导致。

这些水滴和冰在云中相互碰撞,会释放出巨大的静电能量。

除了雷电产生的机理,科学家们还对雷电的行为和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

根据雷电的形式,可以将其分为地闪、云闪和云间闪。

地闪是指从云与地面之间产生的闪电,云闪是指在云中产生的闪电,云间闪是指云与云之间产生的闪电。

地闪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也是最容易观测到的闪电形式。

云闪和云间闪大多发生在云体内部,所以观测和研究相对较为困难。

雷电的形成和传播速度非常快,一般可达到每秒约30万千米的速度。

由于雷电产生的电磁场强度极大,会造成电磁波的辐射,同时也会引发强烈的声波效应,即雷声。

雷电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作物产生了一定的威胁,还可能引发火灾和设备故障等灾害。

因此,研究雷电机理不仅对预防雷电灾害有重要意义,还对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大气电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基本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雷电机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通过现代多智能体雷电观测系统、闪电定位系统等先进的观测设备和方法,科学家们能够更准确地观测和研究雷电现象。

此外,尚有一些学者在实验室中研究雷电的产生和传播过程,通过模拟云体的形成和气氛的变化,试图解开雷电机理的谜团。

打雷闪电是怎么形成的_打雷和闪电的形成原因

打雷闪电是怎么形成的_打雷和闪电的形成原因

打雷闪电是怎么形成的_打雷和闪电的形成原因夏天到了,雷雨天也频繁的到来了,雷雨天伴随着打雷和闪电令人害怕。

很多人都奇怪为什么会形成雷雨闪电。

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打雷和闪电的形成原因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打雷和闪电的形成当天空乌云密布,雷雨云迅猛发展时,突然一道夺目的闪光划破长空,接着传来震耳欲聋的巨响,这就是闪电和打雷,亦称为雷电。

雷属于大气声学现象,是大气中小区域强烈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形成的声波,而闪电则是大气中发生的火花放电现象。

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但它们在大气中传播的速度相差很大,因此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

光每秒能走30万公里,而声音只能走340米。

根据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看到闪电起到听到雷声止,这一段时间的长短,来计算闪电发生处离开我们的距离。

假如闪电在西北方,隔10秒听到了雷声,说明这块雷雨距离我们约有3400米远。

闪电通常是在有雷雨云时出现,偶尔也在雷暴、雨层云、尘暴、火山爆发时出现。

闪电的最常见形式是线状闪电,偶尔也可出现带状、球状、串球状、枝状、箭状闪电等等。

线状闪电可在云内、云与云间、云与地面间产生,其中云内、云与云间闪电占大部分,而云与地面间的闪电仅占六分之一,但其对人类危害最大。

冬雷并非异象众所周知,打雷是炎热夏季最为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下雪则是寒冷冬季最为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

这分属于截然不同两个季节里的天气现象,怎么会结合在一起出现呢?打雷,要求大气层结很不稳定,发生强对流现象,有雷雨云存在于天空中。

这在夏季,由于太阳辐射强,地面温度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而下雪,要求大气温度较低,特别是天空中云的温度要在0℃以下,显然,低温在冬季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也正因为低温就不容易形成强对流,因此冬季打雷就少见了。

当然,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当强对流和低温这两个条件都具备时,就可能会又下雪又打雷了。

冬季出现下雪又打雷的天气形势一般是:事发之前几天,当地气温往往在0℃以上,湿度较大。

基于EC模式闪电格点概率预报模型及应用

基于EC模式闪电格点概率预报模型及应用

第48卷第6期 2020年12月气象科技M 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Vol. 18, No. 6Dec. 2020基于E C模式闪电格点概率预报模型及应用周威1张武龙1康岚u魏庆2但破1银航1(1四川省气象台/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72;2四川省防雷中心,成都610072)摘要基于EC'(0.25°X0. 25°)模式预报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结合雷暴三要素形成条件.分别从水汽、能社、热力、动力等几个方面挑选预报W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配料权重系数.并根据海拔高度将四川划分为四川盆地、攀两 地K、川两高原3个不同的K域分别建立预报模型.研发了四川省闪电格点概书预报产品。

检验结果表明:四川盆 地在概率预报值为70%以上时,预报效果较好,T S评分为0.294;攀西地区和川两高原在概率预报值为60%以上 时.预报效果较好,T S评分分别为0.302和0.299。

关键词闪电;E C模式;主成分分析;概率预报;T S评分中图分类号:P456 DOI:10. 19517/j. 1671-6345. 20190457 文献标识码:A引言雷暴是特定的大气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对流系统,闪电是雷暴过程中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很多研究指出闪电的发生与大气的动力、热力、能量等有一定的内在联系〜3]。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一些国外的研究者就将这些环境条件参数应用于闪电的潜势预报中,N e u m a n n等>51在预报模式中使用了 800 〜600 h P a平均相对湿度来预报闪电活动的发生。

S o l o m o n等[6]发现对流有效位能值(C A P E)大于400 >k g1 .能够较好地预报墨两哥州闪电活动,但 抬升指数不是预报闪电的关键W子。

大气不稳定度参数与闪电活动的相关性

大气不稳定度参数与闪电活动的相关性

大气不稳定度参数与闪电活动的相关性1. 700-400 hPa 平均相对湿度可以看出,无闪电活动和有闪电活动的700400 h Pa 中层湿度值的范围均较大。

无闪电活动的平均湿度为47.97 % , 80%的无闪电活动分布在湿度为20%-85%之间,湿度位于90%以下的约占95%;对应的有闪电活动的平均湿度为57.53 % , 80%分布在湿度为33%-83%之间,约95%分布在湿度值为30%以上。

可以看到,700-400 hPa 的平均相对湿度值与闪电活动的相关性比较差。

但是,在湿度Uw < 30%以下,无闪电活动的几率明显较高,有28 .10%的无闪电活动和5 .9%的有闪电活动出现在这个范围,预报无闪电发生的几率为81.13%。

2. 潜在-对流性稳定度指数潜在-对流性稳定度指数的表达式为:I LC =I L +I C =(T v500’- T v0)+(T v500-T v850),其中I L = T v500’- T v0,是潜在性稳定度指数; I C = T v500-T v850,是对流性稳定度指数。

T v500’表示500 hPa 饱和湿静力温度,T v0表示地面湿静力温度,T v500为500 hPa 湿静力温度,T v850为850 hPa 湿静力温度。

其中,湿静力温度的公式为式中T v ,T 可以同时采用绝对温标,也可以同时采用摄氏温标。

假定空气饱和的湿静力温度称为饱和湿静力温度,即把右端第三项的比湿改为饱和比湿:vT 饱和湿静力温度纯属假设出的一个湿特征量,不能用任何的物理过程达到。

它表示了在某一层下,气块湿静力能量储存的限度,饱和湿静力温度 的这一性质,在对流天气分析预报中非常有用。

潜在性稳定度考虑的是一小块空气上升,其周围空气没有变化的情况,对流性稳定度是考虑整层空气抬升得到的,从实际情况出发,常常把两者结合起来,也称作位势稳定度指数。

潜在一对流性稳定度指数的稳定性判据为I LC <0不稳定;I LC =0中性;I LC >0稳定.图3和表2是潜在一对流性稳定度指数的统计分析结果。

闪电发生的环境场特征及闪电活动的预报

闪电发生的环境场特征及闪电活动的预报

闪电发生的环境场特征及闪电活动的预报杨学斌;代玉田;吕伟绮【摘要】利用2006-2015年6-8月章丘探空站逐日探空资料,计算了K指数、抬升指数、对流稳定度指数等6个环境参数,探讨了单个环境参数和多个环境参数组合与闪电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单个环境参数在一定数值范围内可作为闪电活动预报的指标,且较强的闪电活动更容易由大气的不稳定状态来预报;2)多个环境参数的组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闪电活动的特征,闪电出现的概率随着达到大气不稳定临界值物理量参数个数的增多而增大,预报效果比单个参数更好;3)应用事件概率回归方法建立了闪电概率潜势预报方程,方程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通过检验和评估,闪电概率预报的TS评分达到78%,该方法的建立为闪电潜势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期刊名称】《山东气象》【年(卷),期】2019(039)003【总页数】7页(P96-102)【关键词】闪电活动;环境场特征;闪电活动预报【作者】杨学斌;代玉田;吕伟绮【作者单位】德州市气象局,山东德州253078;德州市气象局,山东德州253078;德州市气象局,山东德州25307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7.3引言闪电是对流天气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不仅与大气动力过程和微物理过程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指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和发展[1],而且能够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的参考资料[2-3]。

作为灾害性天气,闪电对交通、通讯、航天等活动构成较大的威胁,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日益严重[4-5]。

雷暴云的发展与热气团在不稳定环境中的对流抬升有关[6],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研究。

张翠华等[7]研究发现,对流风暴中地闪活动与环境层结因子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并可通过层结因子对对流风暴进行预报。

陈光舟等[8]研究了安徽大气不稳定参数与闪电的关系,指出抬升指数、K指数和对流有效位能等对安徽地区闪电活动有较好的预报作用。

张霞等[9]研究了郑州雷电发生的环境场特征及潜势预报,指出雷电活动出现的概率随着有利环境参数的个数增多而显著增大,雷电概率预报TS评分达到63.6%。

兰州和杭州地区闪电活动与大气不稳定参数关系的对比

兰州和杭州地区闪电活动与大气不稳定参数关系的对比


要: 利用甘肃 中部地 区和浙江地 区的闪电定位 资料 , 研究 了闪 电活动 的时间和空 间分布 特征 ; 并
结合地面和探空资料 , 分析 了兰州和杭州 附近地 区在有 闪电活动 时闪频数与大气不稳定参数 的关 系。 结果表 明 , 地 区的地面相对 湿度 、 氏指数 、 2 沙 对流有 效位 能和对流抑 制能量 与其地 闪频数 具有较好 的相关 性 , 杭州地 区地 闪频数与对流抑制能量 的相关性较大 , 而兰州地区地面相对湿度对闪 电活动的
第2 8卷
第 2期
干 旱 气 象
J un l f i tooo y o ra d Mee rlg o Ar
Vo . 8 No. 12 2
21 00年 6月
文章编号 :0 6—7 3 ( 0 0 0 10 69 2 1 )一 2~04 0 12— 6
J n .0 0 u e2 1
的差 异 。N u n ¨ 2 的预报 模 式 中使 用 了 8 0~ e ma n I 0 6 0h a的 平 均 湿 度 来 预 报 闪 电 的发 生 。 Slm n 0 P o o o
等 研究 发 现 青 藏 高原 相 比 临 近 同 纬度 地 区 放 电
弱 的主 要原 因是 较 小 的对 流 不 稳 定 能 量 。 大 量研 究 表 明 , 同地 区影 响 雷 暴 天 气 的 大 气 不 稳 定 参 不
数 并 不 相 同 , 目前 对 各 纬 度 带 间 雷 电 活 动 与 大 但
气 不 稳定 参 数 关 系 的差 异 性 研 究 较少 。 因此 本 文 选 取 地处 我 国西 北 内陆 温 带 大 陆 性 气 候 区 的甘 肃 地 区和 位 于我 国东 南 沿 海 亚 热 带 季 风 气 候 区 的浙

低纬高原大气不稳定参数与雷电活动相关性

低纬高原大气不稳定参数与雷电活动相关性

低纬高原大气不稳定参数与雷电活动相关性
杨宗凯;殷娴;胡颖;周清倩
【期刊名称】《气象科技》
【年(卷),期】2018(046)005
【摘要】应用云南省2014-2017年闪电资料和探空资料,分析了低纬高原地区大气不稳定参数与雷电活动的相关性,从9个参数中选取了相关性较强的5个参数,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各参数可预测雷电发生的阈值,再运用复相关系数法计算各参数权重,建立雷电潜势预报方程.最后通过预报检验法及个例分析法对方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低纬高原地区大气不稳定参数对雷电活动较为敏感,响应阈值普遍低于平原区域.该预报方程对未来12 h雷电活动的发生预报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推广运用价值.
【总页数】6页(P1020-1025)
【作者】杨宗凯;殷娴;胡颖;周清倩
【作者单位】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昆明650034;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昆明650034;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昆明650034;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昆明6500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46;P456
【相关文献】
1.低纬高原城市区域冬季的大气环境与不同波长辐射特征 [J], 张一平;李玉麟
2.低纬高原乡村雷电灾害发生规律及特征分析 [J], 彭启洋;熊长铮
3.低纬高原大气电场特征及其在预警中的应用 [J], 谢屹然;徐开;张腾飞;刘雪涛
4.云南低纬高原地区大气污染与逆温强度关系研究 [J], 杨家康;单韬;张万诚
5.低纬高原地区短时强降水与雷电活动相关性研究 [J], 殷娴;胡颖;尹丽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气闪烁指数定义

大气闪烁指数定义

大气闪烁指数定义大气闪烁指数是一个用来描述大气中闪烁现象的指标。

在夜晚,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时,会发现星星的亮度并不是恒定的,而是时而明亮、时而黯淡。

这种现象被称为大气闪烁,其程度可以通过大气闪烁指数来衡量。

大气闪烁指数的高低与多个因素有关。

首先是大气的湍流情况。

当大气中存在强烈的湍流运动时,空气中的温度、密度等参数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导致光线的传播受到扰动,进而引起星星的闪烁。

此外,大气中的空气污染物、气溶胶等也会影响大气的透明度,进而影响大气闪烁的程度。

大气闪烁指数通常用一个0到10的数字来表示,数值越高表示闪烁现象越明显。

当大气闪烁指数低于3时,星星的亮度基本稳定,观测条件较好;当大气闪烁指数在3到6之间时,星星的亮度会有轻微的闪烁,观测条件一般;当大气闪烁指数超过6时,星星的亮度会有明显的闪烁,观测条件较差。

大气闪烁指数的测量通常通过天文观测来进行。

观测者会选择一个明亮的恒星作为目标,通过观察其亮度的变化来判断大气的闪烁程度。

观测者会记录下恒星的亮度变化情况,并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来确定大气闪烁指数。

大气闪烁指数对于天文观测非常重要。

当大气闪烁指数较高时,观测者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闪烁的影响,例如使用自适应光学系统、提高观测高度等。

同时,大气闪烁指数也可以用来评估观测地点的适宜程度,对天文观测站点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大气闪烁指数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用来描述大气中闪烁现象的程度。

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观测条件的好坏,对于天文观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大气闪烁指数的研究和测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大气中的光学现象,提高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不稳定度参数与闪电活动的相关性1. 700-400 hPa 平均相对湿度可以看出,无闪电活动和有闪电活动的700400 h Pa 中层湿度值的范围均较大。

无闪电活动的平均湿度为47.97 % , 80%的无闪电活动分布在湿度为20%-85%之间,湿度位于90%以下的约占95%;对应的有闪电活动的平均湿度为57.53 % , 80%分布在湿度为33%-83%之间,约95%分布在湿度值为30%以上。

可以看到,700-400 hPa 的平均相对湿度值与闪电活动的相关性比较差。

但是,在湿度Uw < 30%以下,无闪电活动的几率明显较高,有28 .10%的无闪电活动和5 .9%的有闪电活动出现在这个范围,预报无闪电发生的几率为81.13%。

2. 潜在-对流性稳定度指数潜在-对流性稳定度指数的表达式为:I LC =I L +I C =(T v500’- T v0)+(T v500-T v850),其中I L = T v500’- T v0,是潜在性稳定度指数; I C = T v500-T v850,是对流性稳定度指数。

T v500’表示500 hPa 饱和湿静力温度,T v0表示地面湿静力温度,T v500为500 hPa 湿静力温度,T v850为850 hPa 湿静力温度。

其中,湿静力温度的公式为式中T v ,T 可以同时采用绝对温标,也可以同时采用摄氏温标。

假定空气饱和的湿静力温度称为饱和湿静力温度,即把右端第三项的比湿改为饱和比湿:vT 饱和湿静力温度纯属假设出的一个湿特征量,不能用任何的物理过程达到。

它表示了在某一层下,气块湿静力能量储存的限度,饱和湿静力温度 的这一性质,在对流天气分析预报中非常有用。

潜在性稳定度考虑的是一小块空气上升,其周围空气没有变化的情况,对流性稳定度是考虑整层空气抬升得到的,从实际情况出发,常常把两者结合起来,也称作位势稳定度指数。

潜在一对流性稳定度指数的稳定性判据为I LC <0不稳定;I LC =0中性;I LC >0稳定.图3和表2是潜在一对流性稳定度指数的统计分析结果。

可以看出,无闪电活动I LC 的平均值为6.70,其中有69.93%处于I LC > 0的稳定状态中,近90%集中在II LC >-10的范围,约95%集中在I LC >-12的范围,而整个无闪电活动的大约80%主要集中在-10-28之间;有闪电活动的I LC 的平均值为-5.52,大约76.92%处于I LC < 0的不稳定状态,近90%的有闪电活动集中在I LC < 7的范围,约95%以上的有闪电活动集中在I LC < 10的范围,而整个有闪电活动的大约80%主要集中在-18-11之间。

无闪电活动的ILC 分布范围要比有闪电活动广。

对应的通过计算得出,在I LC <0的情况下,出现闪电活动的几率约为75.27,而在I LC > 0的状态下,不出现闪电活动的几率约为71.81%。

如果我们以士10作为补充阈值参考,可知当I LC <一10时,出现闪电活动的几率是78.38%,当I LC > 10时,不出现闪电活动的几率为84.375%,士10的值可作为预报的一种补充判断。

3.抬升指数抬升指数的定义为在500 hPa 处,环境温度和一气块从1000 hPa 绝热上升到500hPa 处的温度的差值,它体现了500 hPa 处大气不稳定的强弱。

对应公式为LI=T p500一T e500,式中T p500表示500 hPa 处气块温度,即状态温度; T e500表示500 hPa 处的环境温度。

由定义可以看出,LI >0,不稳定;LI=0,中性;LI<0,稳定。

抬升指数的统计分析结果如图4和表3所示。

可以看出,有闪电活动时,有78.02%集中在LI > 0的不稳定状态中;而在无闪电活动中,有64.05%集中在LI<0的稳定状态中。

对应的,我们可以计算出在LI>0的不稳定状态时出现闪电活动的几率为78.02%;而在LI < 0的稳定状态时,无闪电活动的几率为71.O1%。

若以士3的值作为辅助参考,可以发现,在LI<-3时,不发生闪电的几率达到76.69%;在LI > 3时,发生闪电的几率达到78.31%。

表3抬升指数分析结果Table 3 Analysis results of lifted indexes关于抬升指数的一些参数 无闪电活动 有闪电活动最大值/K 8.83 8.91最小值/K -14.81 -7 .3平均值/K -1 .52 1 .96L1<0所占的比例/% 64.05 21 .98LI>0所占的比例/% 35.95 78.02LI<0出现对应现象的可能性/% 71.O1 28.99LI>0出现对应现象的可能性/% 27.92 72.08LI<-3出现对应现象的可能性/% 79.69 20.31LI>3出现对应现象的可能性/% 21.69 78.314.对流有效位能对流有效位能的定义为 CAPE=dz T T T g ZELZLFC ve ve vp , 其中,T v 表示虚温;下标e,p 分别表示环境与气块有关的物理量;Z LFC 为自由对流高度,是T vp - T ve 由负值转正值的高度;Z EL 为平衡高度,是T vp - T ve 由正值转为负值的高度;其余为常用符号。

从几何意义上来说,对流有效位能CAPE 正比于热 力学图解(T- lnp 图)上的层结曲线和状态曲线相交的正面积,它体现了不稳定能量的大小,既涉及了不稳定的强弱,也涉及了对流发展的深厚程度。

在对流有效位能的分析中,考虑了观测资料齐全有计算结果的103个无闪电活动和125个有闪电活动。

因为不存在负值的情况,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状态曲线和层结曲线没有交点的数据统一以-1000.00来表示。

图5和表4是对流有效位能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对流有效位能的CAPE 分析,可以发现,当使用CAPE=400为一个判别点时,在无闪电活动中,有73.79%位于CAPE<400的情况下;在有闪电活动中,有61.60%出现在CAPE>400的情况下。

对应的,可以得出在CAPE > 400时,出现 闪电活动的几率为74.04;在CAPE < 400时,不出现闪电活动的几率为61.29%。

这与Solomon 等的研究分析结果相似。

在他们研究的12个雷暴中,有7个CAPE 的值超过了400,其中6个产生了闪电(有闪电活动的几率为85.71%),而另外5个低于这个值的雷暴中,只有2个产生了闪电(无闪电活动的几率为60%). 5. 700 hPa 相当位温相当位温是指一气块干绝热抬升到其凝结高度,然后假湿绝热(相对于水的,不考虑成冰活动) 上升到一个相当大的高度(水汽含量趋近于零),最后干绝热下降到1000hPa时的温度。

可以看到,相当位温体现了某一层次的温湿情况。

分别计算无闪电活动和有闪电活动的相当位温(Qe),给出图6和表5的分析结果。

从对700 hPa相当位温分析的图和表中可以看出,无闪电活动的Qe分布在311.87 - 349.44之间,平均值为326.89,大约80%的无闪电活动分布在317-337之间,约有95%分布在340以下。

有闪电活动的Qe分布在316.76 - 352.49之间,平均值为333.23,约80%的有闪电活动分布在323-345之间,约有95%分布在321以上。

如果以Qe=325作为参考,在此值以上的有闪电活动占整个有闪电活动的85.71%,对应的无闪电活动占整个无闪电活动的56.86%,可得到在Qe> 325时,发生闪电的可能性为64.20%;在Qe< 325时,不发生闪电活动的可能性为71.74%。

当Qe=335作为预报参考时,Qe>335发生闪电的几率为76.60 % .5.闪电活动分级考虑时与各因子的关系分析地闪数的多少可以间接反映出对流活动的强弱,我们把闪电活动按照观测到的地闪数目的多少进行分级。

表6是各参数(中层湿度没有考虑)在分级情况下的分布。

由表6可以看出,闪电活动主要分布在闪电个数≤500的级别,占了约78%;而500 - 1000 ,≥1000级别的闪电活动都比较少,分别为14.69 %,7.34%。

在闪电活动的分级中,所考虑的不同闪电级别在各参数状态下的百分比,随着闪电活动的增强基本上相应增大,即闪电活动越强,其自身处在参数不稳定状态下的几率就越大。

说明闪电活动强弱和所参考因子的不稳定性有一定的相关,较强的闪电活动更容易由参数的不稳定状态来预报。

同时注意到在500 - 1000的闪电级别中,闪电在一些参数状态下的分布较另外两个级别小,而Qe的平均值也是最小的,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参数处于更加不稳定状态的判别中。

说明≤500的闪电级别在参数更不稳定状态下的分布比例比500 - 1000级别较强的闪电活动还大,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6.多参数综合预报性分析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潜在一对流性稳定度指数( I)、抬升指数(LI)、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700hPa相当位温(Qe)对闪LC电活动的预警都有比较明显的作用,那么把这些参数综合考虑的预报性如何呢?我们将这4个因子综合起来考察,所选取的不稳定状态的判据分别为ILC<0, LI> 0 , CAPE > 400和Qe>325,考察当处于不稳定参数的个数不同时的闪电活动几率。

表7是分析结果,数据是根据CAPE的情况,选取资料齐全的125个有闪电活动过程和103个无闪电活动过程来分析。

可以看出,有闪电活动主要分布在处于不稳定的参数个数较多时,大约有一半的闪电活动出现在4个参数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而超过70%的闪电活动出现在3个以上的参数处于不稳定时,只有较少的闪电活动分布在处于不稳定的参数个数≤2时。

同时,无闪电活动主要分布在处于不稳定的参数个数较少时,且不同情况下分布的差别比有闪电活动时要小,但是70%以上的无闪电活动主要分布在只有两个或更少的参数满足不稳定的状态下。

这种分布说明了通过判别多种参数分布状态来预报闪电活动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

通过对处于同样参数状态的有闪电活动与无闪电活动的比较,可以看到,预报性在两端较强,处于不稳定的参数越多,闪电活动的概率也越大;反之,无闪电的可能性越大。

对各种参数不同状况的组合,由于组合情况较多,导致每种情况下的样本数较少,分析意义不大,暂时不再列出。

在实际预报中,结合每个参数值的情况,可以判断不稳定的强弱,特别是当参数处于更加稳定或不稳定的状态时,预报将更为精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