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资料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doc资料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doc资料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讲师:车轩一、中医的基本概念1.精气神学说精的基本概念中医认为,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

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分为广义之精和狭义之精广义之精:包括血、津液及生殖之精,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脏腑之精等一切精华物质。

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储藏于肾。

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

神的基本概念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狭义之神指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

神由心所主宰。

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旺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

古人云:“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

”2.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属阳。

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属阴。

阴阳学说——现代养生抗老防衰中医认为,肾是体先天之体,主蔵精髓,人体衰老是因肾虚导致机体的虚损与失衡。

虚者补之,通过养生、滋补、药物、食疗和运动加以弥补,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

大量药理研究证明补肾壮阳药可以延缓衰老。

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3.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17:00-19:00为酉时,酉时肾经最旺,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肾阳虚在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

三焦在亥时通百脉;上焦:心、肺;中焦:脾、胃、肝、胆;下焦:肾、大肠、小肠、膀胱;人体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

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培训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培训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学的概念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经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

其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诊疗技术和养生方法。

它包括中医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等内容。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中医学也是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溶入了当时先进的科技成果。

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性;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中医学具有科学、仁术和技艺的融合性。

中医学为中国人民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愧为我国和世界科学史上的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问世。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受到古代的唯物主义和辨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神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主要内容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三、阴阳学说四、五行学说五、藏象学说(一)整体观念“整体”是指完整的个体,“完整”一词的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能系统。

(2)生命物质的同一性——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相互转化,分布于各脏腑器官,保证了各脏腑器官机能活动的统一性。

(3)功能活动——协调为用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其它脏器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

任何一个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与内脏的活动密切相关。

五脏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形与神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形神病变相互影响(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了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的整体框架和核心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于古代中国,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阐述了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关系。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和人体的正常运行是在阴阳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的。

中医治疗就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效果。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认为宇宙万物的演化过程可以归为五个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

这五个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医治疗在实践中也应用了五行学说。

3.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指的是人体内部的经脉和络脉系统。

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节经络的流通来保持人体的健康。

中医疗法中的针灸、推拿等都是通过调节经络来实现治疗效果的。

4. 气血津液理论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涉及的重要内容,指的是人体内的各种液体和气体。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的充盈和流通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疾病会导致气血津液的不平衡,中医治疗就是通过调节气血津液来达到治疗效果。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是中医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1. 诊断方法中医基础理论为中医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尿色等,倾听病人的言语,询问病史,以及切脉来判断病人的病情和病因。

2. 药物治疗中医基础理论对于中药的使用和配伍有着明确的规定。

根据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药可以分为寒热药、温凉药等,不同的中药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和五行相克相生的关系来治疗不同的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大纲

1. 使学员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2. 培养学员具备中医辨证思维,提高临床诊疗水平;3. 提高学员对中医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二、培训对象1. 中医临床医生、中医爱好者;2. 中西医结合医师;3. 中医药院校学生;4. 其他对中医基础理论感兴趣的学员。

三、培训时间1. 总学时:2000学时(具体安排根据实际情况调整)2. 学制:2年四、培训内容(一)中医基础理论1.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概念、分类、相互关系- 五行的概念、分类、相互关系- 阴阳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 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脏腑之间的关系3. 经络学说- 经络系统的组成、功能- 经络的循行分布、交接规律- 经络与脏腑的关系4. 气血津液学说- 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 津液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5. 病因学说- 六淫、七情、劳逸、饮食等病因的分类- 病因与疾病的关系6. 诊断学- 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方法- 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基本理论(二)中医临床技能1. 中药学的应用- 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能、功效- 中药的配伍原则、禁忌- 中药煎制方法、用药禁忌2. 方剂学的应用- 方剂的基本概念、分类、组成- 方剂的配伍原则、加减变化- 方剂的煎制方法、用药禁忌3. 针灸学的应用- 针灸的基本概念、操作方法- 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 针灸的穴位定位、针刺手法4. 推拿学的应用- 推拿的基本概念、操作方法- 推拿的适应症、禁忌症- 推拿的穴位定位、手法技巧五、培训方式1. 集中授课:邀请知名中医专家进行授课,讲解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技能等内容。

2. 自学:学员根据培训大纲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自学。

3. 临床实践:组织学员到中医医院、诊所等机构进行临床实践,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4. 交流研讨:定期组织学员进行学术交流、研讨,分享学习心得、临床经验。

中医药培训相关知识培训资料

中医药培训相关知识培训资料
8
4
推拿按摩基础知识
- 推拿按摩的基本原理 - 推拿按摩的手法(拍法、捏法、揉法等) - 推拿按摩的注意事项
6
5
中医诊断基础知识
- 四诊合参(望、闻、问、切) - 病因、病机、病位分析 - 诊断思路与步骤8源自6中药方剂基础知识
- 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 常用中药方剂介绍(如六味地黄丸、逍遥散等) - 方剂的剂型与用法
- 中医药相关法律法规介绍 - 中医药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 - 医疗事故与纠纷的防范与处理
4
10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 针灸、推拿等手法的实践操作 - 中药煎煮与制剂的实操训练 - 典型病例分析与讨论
12
8
7
中医药临床应用与辩证治疗
- 常见病证的中医辩证治疗(如感冒、咳嗽、泄泻等) - 中医药在慢性病、亚健康状态及疑难杂症中的应用 -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12
8
中医药养生保健与康复治疗
- 中医药养生保健的理念与方法 - 中医药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 针灸、推拿、拔罐等疗法的康复作用
6
9
中医药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
中医药培训相关知识培训资料
序号
培训主题
培训内容概述
学时
1
中医药基础理论
- 阴阳五行学说 - 脏腑经络理论 - 气血津液理论 - 病因病机分析
10
2
中药基础知识
- 中药的种类与分类(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 中药的采集与保存 - 中药的炮制与制剂(汤剂、丸剂、散剂等)
10
3
经络与穴位基础知识
- 经络系统的概述 - 常用穴位及其功效 - 针灸疗法及其应用

中药师培训资料----中医基础理论

中药师培训资料----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一、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人体是由若干脏腑和组织器官构成的。

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以五脏为中 心,组成五大功能系统。

(2)人体以心为主宰, 心为最高统帅, “心者, 君主之官, 神 明出焉。

” 因此, 在整个人体中,心对人的生命活动起着主宰作用。

(3)全身所有脏腑组织器官通过经络而联系起来,在生理方面,五大系统协 调平衡,共同完成复杂的生理活动。

(4)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如肝火 犯胃等。

(5)在诊断疾病时, 从整体观念出发, 察其外, 而知其内, 内外是一个整体。

例如望舌可以诊察多种脏腑病变。

(6)在治疗方面,亦从整体观念出发,调整脏腑功能。

如见肝之病,知肝传 脾,当先实脾。

2、人与自然环境相应 人生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自然界,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理 环境对人体产生明显影响。

(2)人和社会关系密切。

社会的进步,社会的治与乱,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变 更,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①社会进步,有利于健康,但也存在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如噪音,工业污染 等。

②社会安定,生活有规律,少病,寿命长;社会动乱,生活无规律,疾病容 易发生,死亡率也高。

③个人地位的变更,特别是精神的不愉快,对健康造成不 良影响。

(二)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的概念: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 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 某种证。

所谓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2、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在临床运用最多。

具体来说,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包括两种情况。

(1)同病异治:在同一种疾病中,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 同,所形成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相同,这种情况称为“同病异治” 。

中医基础理论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中医基础理论的临床应用•中医基础理论的传承与发展•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方法和技巧01中医基础理论概述1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和特点23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疾病诊断、防治等基本理论知识的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大基本特点。

中医注重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组织和功能的整体协调,强调个体差异和因人制宜的诊疗思想。

03中医基础理论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历史01中医基础理论起源于先秦时期,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02中医基础理论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杰出的医学家和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原则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和功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病天人合一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症状等不同因素,进行个体化诊疗。

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养生保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治疗时要考虑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02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包括心、肝、脾、肺、肾等五脏和六腑(小肠、大肠、膀胱、胆、胃、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脏腑理论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其功能是沟通身体内外,调节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经络理论脏腑经络理论阴阳理论包括阴和阳两种相反的力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维持身体的平衡。

五行理论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相互生克制化,调节脏腑功能和身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阴阳五行理论病因包括外感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倦等。

病机指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包括邪正斗争、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等。

病因病机理论包括望诊(观察舌象、面色、形态等)、闻诊(听取声音和嗅闻气味等)、问诊(询问病史等)和切诊(诊脉等)。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药治疗
总结词
根据不同病症,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中药治 疗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食疗养生
总结词
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CONTENCT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经络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 诊断方法 • 治疗方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和实践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 和发展。
发展
中医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断 吸收和发展各种医学思想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嗅气味
嗅病人的口气、汗味等,以判断 病情。
问诊
询问症状
询问病人的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以了解病情。
询问病史
询问病人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以 判断病情。
切诊
触摸脉象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了解病情。
触摸皮肤
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了解病情。
06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不畅,机体免疫力下降。
劳逸失度的调护
03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过度疲劳,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身体素质。
05
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 态、舌象等,以了解病

中医基础理论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运动养生
太极拳
中国传统武术之一,具有缓慢、轻 灵的特点,可以调节呼吸、增强内 脏器官的功能。
八段锦
中国传统健身方法之一,由八个动 作组成,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 免疫力。
五禽戏
中国传统健身方法之一,模仿五种 动物的动作,可以增强肌肉力量、 提高心肺功能。
游泳
全身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 提高身体的耐力和协调性。
中医治疗失眠需要一 定的时间,患者应有 耐心,坚持治疗,直 至痊愈。
胃痛胃胀
01
02
总结词:中医认为胃痛 胃胀是脾胃不和引起的 一种疾病,治疗时应注 重调理脾胃功能,和胃 止痛
详细描述
03
04
05
胃痛胃胀分为寒邪犯胃 和脾胃湿热两种类型, 需根据不同的类型采用 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 疗。
中医治疗胃痛胃胀的同 时,还应注意调理饮食 ,避免食用油腻、辛辣 等刺激性食物,多吃具 有养胃作用的食物,如 山药、南瓜等。
VS
中医药创新与发展
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还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传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研发新型中 药及其制剂,提高中医药疗效和水平。同 时,加强对中医药机理和作用机制的研究 ,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饮食要适量
不过度进食,以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饮食要时鲜
选用新鲜的食物,以保证营养价值和口感。
精神养生
心平气和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波动,以减少身 体的消耗。
调摄情志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如冥想、打坐等, 以保持心理健康。
修身养性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增强个人 魅力。
远离恶习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一、按生理功能,脏腑可分为哪几类?1.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

五脏是主“藏精气”,即生化和贮藏气血、液、精气等精微物质,主持复杂的生命活动。

2.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六腑属于管腔性器官,主“传化物”,即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主要是对饮食物起消化、吸收、输送、排泄作用。

3.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合称奇恒之府。

二、人体经络穴位由哪些部分组成?人体经络穴位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的统称,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经脉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三、何谓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其功能有: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四、何谓六气、六淫?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

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

“六气”一般不会导致发病。

此六种因素在身体内外的太过与不及称为“六淫”,能导致身体发病。

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

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

五、中医治疗原则和治疗大法的基本内容:治疗原则:预防为主,治病求本,正治反治,标本急缓,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同治异治,异病同治,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课件
总结词
中医儿科疾病的治疗注重预防和调养,通过改善 生活习惯和饮食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 发生。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疾病的治疗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根据不同季节、地域和患儿具体情况制定治疗 方案。如小儿感冒时可以采用发散解表的方法, 咳嗽时则采用宣肺止咳的方法。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疾病的治疗也强调预防和调养的重要性 。家长可以通过合理搭配饮食、适当运动、养成 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措施来增强孩子的身体免疫力 ,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疾病 ,中医也强调综合治疗和调理身体
详细描述
中医提倡“治未病”,强调预防和调养的重要性。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作息等措 施,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同 时,对于已经发生的疾病,中医也强调调养身体, 促进康复。
外科疾病的治疗
01
总结词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以疮疡、 骨折、烧烫伤等为主要治疗对 象,治疗方法包括内治和外治 两种。
辨证治
01

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根据病因、病机对疾病进行诊
断和治疗的过程。辨证是对疾病本质的判断,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选择
合适的治疗方法。
02
辨证的方法
中医辨证的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多种方式,通过观察病
人的神态、面色、声音、气息、语言、动作等,以及听取病人的主诉和
详细描述
中医妇科疾病的治疗也强调预防和调养的重要性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作息等 措施,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疾病,中医也强调调养身 体,促进康复。
儿科疾病的治疗
总结词
中医儿科疾病的治疗以小儿感冒、咳嗽、消化不 良等常见病为主要治疗对象,治疗方法包括中药 治疗和推拿按摩等。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的部位。
穴位具有调节人体功能、缓解 病痛、增强身体健康等作用, 常用于针灸、按摩、拔罐等中
医治疗方法。
穴位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 三类,其中经穴是穴位的主要 组成部分,分布在十二正经和 奇经八脉上。
穴位具有“近治作用”、“远 治作用”和“特殊作用”等特 点,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头 痛、失眠、咳嗽等常见病症。
中医的基本原则
01
02
03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脏腑器官相互 关联、相互制约。
辨证论治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全面了解病情, 制定个体化的,通过 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来预 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的诊疗方法
望诊
闻诊
问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 面色、舌质、舌苔等来
植物类
植物类中药最为广泛,具有疏 风解表、调气和血等功效,如
人参、枸杞等。
方剂的组成与配伍原则
方剂的基本组成
方剂通常由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四部分组成 ,君药是方剂的主药,臣药是辅助君药的药,佐 药是协助臣药的药,使药是引导药物到达病所的 药。
常用方剂类型
常用方剂类型包括解表剂、清热剂、泻下剂、和 解剂、温里剂、补益剂、固涩剂、安神剂、开窍 剂和理气剂等,每种方剂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 用法。
五脏的功能活动特点是以藏为 主,不宜外泄,并主管人体的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五脏的生理特性是生克制化, 相互协调,维持人体的正常生
理功能。
六腑
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三焦六个器官,主要功能是消化、吸 收、排泄。
六腑的功能活动特点是泻而不藏,满 而不实,以通为顺。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传化物而不藏,实 而不能满,以通为用。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
23
二.阴阳学说——四个基本属性
⑴ 阴阳学说de哲学含义
《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和.”指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de阴阳二气,阴阳 二气相互作用,相互冲荡,其正常、完美de标准是和 谐.
《庄子·知北游》提出:“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认为阴阳de运动是有规律de.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
20
● 宗气与中气
① 宗气
宗气,又名大气,是积于胸中之气.胸中又称“膻 中”.因为膻中是全身气最集中de地方,故亦称为 “气海”.
宗气由肺吸入de清气与脾胃运化而生成de水谷 精气相互结合而化生.因此,肺de呼吸功能与脾de运 化功能是否正常,对宗气de生成与盛衰,有直接de影 响.实际上,宗气是合营卫二气而成.所以说:“宗气者, 营卫之所合也,出于肺,积于气海,行于气脉之中,动而 以息往来者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再如脏腑间各种生命信息,可以借助于气、经脉或三焦为 而相互传递,以保持其功能与内环境de协调统一.外部体表感 受到de各种信息和刺激,也可通过气de感应而向内在de脏腑 传导.如针刺、艾灸和按摩等刺激就是通过经络之气de感应 与传递内脏而发挥其整体de调节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
16
⑶ 人体之气de分类
营气是由来自脾胃腐熟运化de水谷精气中de精 粹部分和肺吸入de自然界de清气相结合而化生.营气 产生后,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 终而复始,营周不休.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
19
② 卫气 卫气运行于脉外,具有护卫机体,不使外邪侵犯de
作用,故名.与营气相对而言属阳,故又称为“卫阳”. 卫气由水谷悍气与自然界清气结和而成.主要功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目录一、中医基础理论 (2)1.1 阴阳五行学说 (3)1.2 经络学说 (3)1.3 气血津液学说 (5)二、中医诊断学 (6)三、中药知识 (7)3.1 中药性能 (8)3.2 中药配伍 (9)3.3 中药应用 (11)四、针灸推拿 (12)4.1 经络腧穴 (13)4.2 针灸方法 (14)4.3 推拿按摩 (16)五、中医养生与保健 (17)5.1 养生原则 (18)5.2 常用养生方法 (19)5.3 常见疾病的中医调理 (21)六、中医急诊与急救 (22)6.1 急症处理 (23)6.2 治疗方法 (25)6.3 护理与康复 (26)七、中医病历与处方 (28)7.1 病历书写规范 (28)7.2 处方规则 (29)7.3 中药处方示例 (30)八、中医现代化与智能化 (31)8.1 中医信息化建设 (32)8.2 人工智能在中医中的应用 (34)8.3 中医现代化展望 (35)一、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是中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万物都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基本力量组成。

阴阳主要体现在气血、脏腑、经络等各个方面。

阴阳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而阴阳失衡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说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宇宙万物都可以归纳为五种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

这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密切相关,可以通过五行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血是营养身体的物质基础,津液则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物质。

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和分布都受到阴阳法则的制约,在中医治疗中,常常需要调整气、血、津液的平衡。

脏腑学说是中医学说的核心之一,它认为人体由多个脏腑组成,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结构。

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连,相互影响。

中医治疗疾病时,常常需要从调整脏腑功能入手。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说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体内有一条贯穿全身的经络系统,负责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传导气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资料梁学亮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现分述如下:1、整体观念。

中医学整体观念包括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问,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是在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2.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过程。

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主要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以及疾病的防治原则等基本理论知识。

内容共分:阴阳五行、藏象、气血律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七部分叙述。

1. 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的哲学,具有唯物和辩证的观点。

中医学运用它来阐明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本书着重介绍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医学里的应用。

2.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脏腑组织器官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本章具体阐明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联系。

3.气血律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说明气、血、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4.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器官,通行气血的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

本章着重阐述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行路线,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病理、诊断、治疗上的运用。

5.病因与发病,主要阐述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特点及其所致病症的临床表现。

并说明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调。

6. 病机,是阐述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的有正邪斗争、阴阳失调、气血失常、内生五邪、脏腑经络功能失常等。

7.防治原则,即防病和治病的基本法则。

强调预防为主,主张“治未病”,对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法则主要介绍“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几个主要方面。

上述内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的基本理论,也是学习中医学临床各科的基础。

三、阴阳学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其基本内容有:1 阴阳的对立制约2 阴阳的互根互用3 阴阳的消长平衡4 阴阳的相互转化以下是几个重点问题学习:1.为什么说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阴阳属性互相转化。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划分阴阳,而其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如昼为阳,夜为阴。

而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晚的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3)比较对象不同。

即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而划分的。

2.何谓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所以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生于阳,阳生于阴。

3.什么是阴阳互藏?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的动力根源;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4.如何根据阴阳理论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形成的是实证,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

其中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则用“热者寒之”的治疗之法;阴偏盛而导致的寒实证,则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出现的是虚证,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

分而言之,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

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

对阳损及阴导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又称补阳配阴;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又称补阴配阳,又称补阳配阳。

四、五行学说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

五行学说的基本特性,用以分析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和研究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法则。

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

“曲直”,实际上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都是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

“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爱稼穑”。

“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日从革”。

“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

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使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

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

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以下是几个重点问题学习:1.何谓五行相生?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

《难经》将此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因此,五行相生,实际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

2.何谓五行相克?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水、火克金、金克木。

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

《内经》把相克关系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因此,五行相克,实为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的一行的克制和制约。

3.何谓五行相乘?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一行过度制约或克制。

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如木气过于亢盛,相对土气则不足,以致对土克制太过,称“木旺乘土”。

4.何谓五行相侮?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反向制约或克制,又称“反克”。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如木气过于亢盛,非但金不能克木,反而受木气所侮,称“木火刑金”。

5.何谓五行的母子相及?五行的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皆属于五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出现异常,累及其子,导致母子均出现异常。

如水不足不能生木,导致木亦虚弱等。

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出现异常,影响其母,导致子母均出现异常。

如木不足导致水枯等。

6.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有哪些?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

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

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培土生金法:是健脾生气以补益肺气的治法。

主要用于脾气虚衰,生气无源,以致肺气虚弱之证;若肺气虚衰,兼见脾运不健者,亦可应用。

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法,亦称滋养肺肾法。

主要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

7.如何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临床上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抑强”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

如肝气横逆,乘脾犯胄,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称为“木旺乘土”,治疗应以疏肝平肝为主。

“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

如脾胃虚弱,肝气乘虚而入,导致肝脾不和之证,称为“土虚木乘”或“土虚木贼”,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

8.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有哪些?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四种。

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

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敦土利水法。

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也可称为“滋肺清肝法”。

适用于肺阴不足,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证。

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

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法。

五、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脏腑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

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