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
简述中国汉字的起源
简述中国汉字的起源
中国汉字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商代和西周时期的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主要用于卜辞和记录。
金文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刻在青铜器上。
汉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象形文字,即以物体的形状来表示其含义。
例如,“人”字就是用一个头和两条腿来表示人的形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象形文字逐渐演变为指事文字和会意文字。
指事文字是通过一种简单的手势或符号来表示一个抽象的概念,例如,“日”字是表示太阳的圆形。
会意文字是通过组合两个或更多的象形、指事或古象形文字来表示一个复杂的概念,例如,“家”字由宀(房子的象形)和豕(猪的象形)组成,表示猪在房子里,表示家。
随着汉字的发展,发明了一种系统的字形组成方法,称为六书。
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形声是最常见的字形组成方式,其中一个部首表示意义,另一个部首表示音。
转注是根据字形或音形的相似性来引申其他意义。
假借是借用一个字的发音来表示和一个无关的字形相对应的意义。
汉字的形式和使用在后来的朝代中逐渐标准化。
秦代时创造了小篆,统一了字的形状和结构。
随后,汉字的发展受到了隶书、楷书和随书等不同字体的影响,使汉字的书写形式更加多样化。
总而言之,中国汉字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并经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等方式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如今复杂而深厚的汉字书写系统。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1.结绳记事 2.伏羲八卦 3.仓颉造字 4.契刻说 5.图画说六书:1.象形:按照事物的形状来造的字。
许慎的原话:“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洁詘,日月是也”。
2.指事:是一种象征性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指事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事,即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的造字法。
许慎的原话:“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3.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在一起,把意义揉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字。
许慎的原话:“会意者,比类和宜,以见指捤,武信是也”。
4.形声:用表示意思的字和表示读音的字组合成一个新的字的造字法。
许慎的原话:“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转注:部首.字义.读音相近的一组字。
许慎的原话:“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老考是也”。
6.假借:借用原有的字形成表达另一个意义的方法。
许慎的原话:“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文字发展的特点:1.甲骨文: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线条细瘦直,转折处多方形);2.金文:是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细瘦圆转,加强字的对称和均衡);3.小篆:(长方体,工整对称,圆转优美,粗细均匀);4.隶书:(由方变扁,粗细轻重变化,横画一波三折);5.草书:(线条飞舞,笔画相连,生动有气势);6.楷书:(方正工整,结构匀称);7.行书:(没有草书草率,没有楷书工整)。
名词解释古今字:早期字少,常用一个字兼职记录几个字的意义,后世为使用方便,又为个字记录某种意义。
右文说:是宋人王圣美提出的,王认为“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从左皆木。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起点。
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形体完全同音同义的字。
汉字的形成过程:1.由图画到图画文字 2.由图画文字到图符文字 3.由原始文字体系到古文字体系。
关于汉字的起源的几种说法
指事字例如:
本,金文、小篆在木下用点或横指出树根之所在,本义指树根。
末,金文在木上用一横画指出树梢之所在,本义指树梢。
旦,金文像旭日初升,下边还连着地面(一说为云气)之形,本义为 天明、早晨。
3、会意: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 。”意思是说,会意字是并列字类即两个以上的字,会合它们的意义 ,来表现该字义所指向的事物,“武”字、“信”字就是这种字。“武”字 篆文由止戈二字组成,“止”本像人的脚,在别的会意字中多表人的 行走前进,所以止戈会意是持戈前进,即征伐用兵的军事行动之意; “信”字篆文由人言二字会合成意,本义为诚实,人言必须诚实。
1、象形: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 也。”意思是说,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随着 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日”字、“月”字就是这种字。
“日”字篆文像太阳形,中间一短横是填空隙的饰画,无实义;“月”字 篆文像弦月形,中间一画,也是饰画。如考察商周文字,二字象形 程度更高。
5、图画说:
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画的 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铜器上的鱼形图 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拿它们与古汉字中的一些“鱼”比较,其 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确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出来的。
汉字的结构
关于汉字的结构,传统有“六书”的说法。“书”古代指写字,也指写 下的字,故“六书”从字面上讲就是六种字的意思,六书说就是关于 六种汉字的学说:
楷书的主要特点是形体方整,横平竖直,笔画清楚。 楷书同汉隶的结构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字楷书比汉隶简化,隶书有 的还残留一点儿篆书的结构、笔画,而楷书却没有了。二者主要区 别在于笔形不同,汉隶长横有波势,而楷书没有,汉隶的长横和捺 最后要上挑,而楷书则不然。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的文字体系,它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瑰宝。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华夏族先民开始使用象形文字记录生活和交流信息。
最早的汉字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这些文字形状与其所代表的事物或概念有直接的关联。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逐渐演变为表意文字,并发展出了许多字形和字义。
二、汉字的演变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式,主要出现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甲骨文的字形复杂,结构繁复,但仍保留了一定的象形特点。
2. 金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金文是甲骨文的发展阶段,出现在青铜器上。
金文字形逐渐简化,结构更加规范,开始出现了一些象形转化为指事字的现象。
3. 篆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篆书是秦朝时期的字体,用于刻制印章和铭文。
篆书字形规整,结构简洁,标志着汉字从象形文字向表意文字的转变。
4. 隶书时期(公元2世纪-公元3世纪):隶书是秦汉时期的字体,用于书写官方文书和文件。
隶书字形规范统一,笔画结构清晰,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
5. 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6世纪):楷书是汉字的标准字体,用于书写文稿和书籍。
楷书字形规范美观,笔画结构平衡,成为后来书法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汉字的发展1. 汉字的传播:汉字最早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成为这些地区的主要文字。
随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扩大,汉字还传入了东南亚和中亚地区。
2. 汉字的演变:汉字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各地语言和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字形和读音。
例如,日本的汉字发展为“假名”和“片假名”,韩国的汉字发展为“谚文”。
3. 汉字的现代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逐渐数字化和电子化,出现了汉字输入法和汉字字库等工具,方便了人们的日常使用。
四、汉字的重要性1. 文化传承: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汉字的学习和传承,人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一、汉字的起源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晚期,当时的商朝人民为了记录商品和财产,开始使用一种象形文字,这就是汉字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表意和表音的文字系统。
二、汉字的发展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在商朝末期和西周初期,人们开始将汉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就是著名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一个字都是通过描绘实物的形状来表示其意义。
2. 金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随着商朝的灭亡,周朝兴起,金文逐渐取代了甲骨文。
金文是一种更加规范和简化的文字形式,字形更加规整,书写更加流畅。
3. 篆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3世纪)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于是篆书应运而生。
篆书是一种方块形的字体,字形规整,书写工整,被广泛用于印章和铭文。
4. 隶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汉朝时期,隶书成为主要的书写体系。
隶书字形简化,笔划结构清晰,书写速度较快,被广泛应用于文书和官方文件。
5. 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6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隶书逐渐演变为楷书。
楷书字形规范,书写流畅,成为书法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6. 行书和草书时期(公元6世纪-公元14世纪)行书是楷书的一种变体,字形更加潦草,书写速度更快。
草书是行书的一种变体,字形更加潦草,书写速度更快。
行书和草书被广泛应用于书法艺术和个人书写。
7. 楷隶合一时期(公元14世纪-现代)明朝时期,楷书和隶书合二为一,形成为了现代汉字的书写形式。
现代汉字字形规范,结构清晰,书写简洁。
三、汉字的影响与传播汉字作为一种表意和表音的文字系统,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字的传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交流:随着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外交活动的增加,汉字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例如,中国的书法和篆刻艺术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语言学家对汉字的起源八卦说的
语言学家对汉字的起源八卦说的
汉字的起源八卦:
一、神话传说解释
1. 天池字说:《尚书·大宜》中记载,创世神话传说说,汉字是华夏之神——天池苍龙所创,号令四方,从而出现了汉字。
2. 西王母赐字说:传说,上古时候中国天帝何仙姑受西王母之托,自西天十三宫将汉字传入中国,从而汉字诞生。
3. 洪福寿寿寿寿说:传说,尧帝率领四众官臣采访洪水西去,夜间何仙姑梦见洪福寿寿寿寿高高在上,手持金笔,将汉字当日分佈苍龙,四处宣报,从而汉字问世。
二、发明论
1. 邹衍发明说:春秋时期,武王伐纣攻下虞,注意到虞人用笔画来记录字词,把士大夫余下的商族诸子熟练掌握之后,商朝末代能文官邹衍发明了汉字,并把它传播开来,从而汉字出现。
2. 书法家发明说:汉字的形成主要是由书法家发明的,他们根据古人画印的八卦、鸟兽、术数等,把它们连接、拼合,勾勒成汉字,从而形成了汉字。
3. 人物发明说:传说,山有颜氏,把八卦、鸟兽等等抄写下来,随后他的子子孙孙们把它们开始拼合、变形,最终成为今天的汉字。
三、其他论证
1. 原始记录论:有历史文献记载,原始河谷文明时期出现了象形文字
和象声文字,古人把土器画片、画印等转化为笔画,最终形成了汉字,从而汉字的“诞生”诞生。
2. 后天形成论:汉字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经过不断的变化、改写、修正,最终形成现在被广泛使用的汉字。
3. 汉字的演变论:汉字的写法经过漫长的演变,最终从原始的六书简
写发展为今日的汉字。
他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细,同时又使语言更加复杂,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语言中描述复杂概念时的诸多问题。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汉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话题,它不仅涉及到文字的起源,还涉及到文化的传承和演变。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发展历程、演化规律、传播方式和现代应用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起源于商代晚期。
它以卜辞、铭文等形式出现在龟甲和兽骨上,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祭祀和政治活动等。
1.2 金文的演化:金文是甲骨文的发展形式,出现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
金文的字形更加规范,书写方式更加工整,逐渐形成了后来的篆书和隶书。
1.3 篆书的诞生: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流行于秦汉时期。
篆书字形严谨工整,具有浓厚的装饰性,成为后来楷书和行书的基础。
二、汉字的发展历程2.1 汉字的标准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统一国家的形成,汉字逐渐被标准化。
秦朝制定了统一的字形和字义,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汉字的繁简演变: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繁体字和简化字的演变。
繁体字主要流行于台湾和香港地区,而简化字则是为了提高文字书写速度和减轻阅读难度而产生的。
2.3 汉字的外来影响:汉字的发展还受到了外来文字的影响。
例如,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梵文和悉昙文的影响,使汉字的发展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三、汉字的演化规律3.1 形声字的形成:汉字中有很多是由形声字演化而来的,即字的形旁表示字的意义,声旁表示字的音。
形声字的形成是汉字演化的重要规律之一。
3.2 偏旁部首的应用:偏旁部首是汉字的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功能。
通过偏旁部首的组合和变化,可以扩展和衍生出更多的汉字。
3.3 字义的演变:汉字的字义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演变。
例如,古代的“官”字表示的是守护神,而现代的“官”字则表示政府机构。
四、汉字的传播方式4.1 纸质传播:纸质传播是汉字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
古代人们通过纸张书写和印刷,将汉字传播到各个地方。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文字系统之一。
它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结构、书法和影响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汉字的完整版起源与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晚期,大约公元前14世纪。
它是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记录祭祀活动。
1.2 金文的演变:金文是汉字的重要演变阶段,出现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
金文的特点是线条流畅,笔画繁多,形态多样,成为后来汉字演变的基础。
1.3 汉字的定型: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将各个地区的文字进行统一,形成了统一的汉字体系。
这一过程被称为“汉字的定型”,使汉字的形态更加统一、规范。
二、汉字的演变2.1 简化字的出现:为了提高汉字的书写速度和简化繁复的字形,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次汉字简化的潮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56年的简化字方案,将一些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使汉字书写更加方便。
2.2 繁体字的保留:尽管简化字在中国大陆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繁体字仍然保留并广泛使用。
繁体字保留了汉字的传统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汉字在世界的传播: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汉语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汉字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如今,许多国家的学校都开设汉语课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字,这为汉字的演变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汉字的结构3.1 笔画的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是笔画,汉字的形态是由不同的笔画组合而成的。
汉字的笔画有横、竖、撇、捺、点等,每个笔画都有一定的顺序和书写规范。
3.2 部首的作用:部首是汉字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汉字的分类标志。
部首可以帮助人们查找和理解汉字的意义,是学习汉字的重要辅助工具。
3.3 偏旁的组合:汉字的形态往往由多个偏旁组合而成,每个偏旁都有一定的意义。
通过组合不同的偏旁,可以形成新的汉字,丰富了汉字的表达能力。
分别简述汉字起源的几种传说
分别简述汉字起源的几种传说在整个汉字的漫长历史中,其起源有着诸多的传说和故事。
以下我将简要地介绍几种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以揭示汉字的神秘之处。
1. 仓颉造字传说根据《说文解字》,传说中最早的造字人是仓颉,他是黄帝时期的一位官员。
据说仓颉在河边捡到一块形状奇特的玉石,并在石头上仿照天地、日月、山川的形状而刻画出了象形文字,从而创造了汉字。
这个传说流传甚广,但在历史学者的研究中已经被证明并不实际。
2. 伏羲氏造字传说另一种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是关于伏羲氏的。
相传伏羲氏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他用六十四个八卦来象征六十四种基本的事物,并以此创造了八卦文字,后来发展成为汉字。
这个传说更多地是以神话的形式传承,难以确切判断其真伪。
3. 黄帝造字传说还有一种传说认为,汉字是由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亲自创造的。
在这个传说中,黄帝创造了汉字,并且将其传承下来,成为中国文字的祖先。
这种传说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也缺乏确凿的证据。
以上所述的传说都对于汉字的起源提供了不同的解释,但实际上,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的时期,这些文字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表意和表音功能。
在汉字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阶段,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字形和字义。
总结回顾通过对汉字起源的传说进行简要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汉字起源的传说多种多样,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神秘感。
然而,从历史和考古的角度来看,汉字的起源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而其本身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当下,汉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不仅具有实用的意义,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理解。
个人观点和理解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符号体系,其起源和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无论是从象形文字的萌芽开始,还是经过多个发展阶段逐渐形成现代汉字,都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对于我来说,了解汉字的起源传说和历史,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更有助于认识和理解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汉字的起源
五、起一成文说
始于南宋郑樵《通志·六书略》:
其说建立在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的道家哲学基础上。
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是当时通行的楷书,抓住楷 书的横竖撇捺折等笔画,联想《说文》部首“始 一终亥”的排列现象,从而附会出来的。
当时接触的古文资料少,不了解汉字演变的规律 所致。
李维刚《瑶族的记事方法》(《民族团结》 1963年1期):瑶族村寨纠纷,常通过双 方头人“讲事”来解决。讲事时,双方轮 流讲述自己一方的道理。一方讲完,如果 对方头人同意,则在自己的绳子上打结。 最后以绳结多少判断胜负。负者需据输理 多少敲锣打鼓送牛猪等礼物到对方寨子道 歉。
据说怒族结绳记事大事用大结,小事用小 结。与郑玄注一样。
汉熹平六年《仓颉庙碑》:仓颉天生,德于大圣,四目 灵光,为百姓作宪。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 哭。
《路史·前纪》:(仓帝制文字)以正君臣之分,以严 父子之仪,以肃尊卑之序;法度以出,礼乐以兴,刑罚 以著;为政立教,领事办官,一成不外,于是天地之蕴 尽矣。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说文解字叙》: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 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 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以垂宪象。……
刘师培《小学发微》:大约《易经》六十四 卦,为文字之祖矣。
南宋郑樵《通志·六书略》:文字便从不 便衡,坎、离、坤,衡卦也,以之为字则 必从。故 必从而后成‘水’, 必从而 后成‘火’, 必从而后成‘巛’。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 独龙族用刻木作交换契约的凭证,进行交换的 双方分别将物品的数量在木刻上打上符号,一 二年后结帐时将木刻当面焚毁。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文字之一,它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晚期,当时的文字是用象形符号来表示事物的形状或者特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象形符号逐渐演变成为了更加简化的形式,形成为了象形文字。
例如,“日”字就是由太阳的形状演变而来的。
二、汉字的发展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在商朝末期至西周初期,人们开始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就是著名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祭祀活动,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2. 简化字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后,为了提高文字的书写效率,秦始皇下令将汉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简化,这就是简化字的起源。
简化字的浮现使得汉字书写更加便捷,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7世纪)汉字的书写形式经历了篆书、隶书等多个阶段,最终发展成为了楷书。
楷书是汉字书写的标准形式,它具有规范的笔划结构和平衡的布局,成为了后来书法艺术的基础。
4. 现代汉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汉字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现代汉字除了传统的繁体字外,还浮现了简化字和异体字等形式。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汉字的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包括电子邮件、短信、社交媒体等。
三、汉字的影响和重要性1. 文化传承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哲学和文学知识。
通过学习和传承汉字,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
2. 交流工具汉字是中国人民交流的重要工具,不仅在国内广泛使用,也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学习和应用。
汉字的普及和推广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3. 认知发展学习汉字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汉字,儿童能够提高观察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文字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彩的过程,通过对其历史和演变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代的甲骨上,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宗教活动。
1.2 金文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甲骨文逐渐演变为金文,形成了更加规范的字形和结构。
1.3 汉字的形成:汉字是在秦朝统一文字后形成的,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了现代汉字的基础。
二、汉字的发展2.1 汉字的传播:汉字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传播到各地,逐渐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文字之一。
2.2 汉字的改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汉字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简化,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
2.3 汉字的保护:汉字是中国的文化遗产,近年来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汉字的保护力度,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三、汉字的特点3.1 汉字的象形性:汉字的字形大多来源于实物的形状,具有一定的象形性,便于记忆和理解。
3.2 汉字的独特性: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发音,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符号。
3.3 汉字的多音性:汉字是一种多音字体系,一个字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发音和意义,增加了汉字的表现力和魅力。
四、汉字的影响4.1 文化传承: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4.2 国际交流: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也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4.3 教育普及:汉字是中国的主要文字系统,对中国人的教育和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成为了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汉字的未来5.1 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也在不断地与新技术相结合,推动了汉字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
5.2 文化传承: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将继续传承和发展,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贡献。
汉字的起源来历
汉字的起源来历①:汉字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甲骨文: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起源于殷商时期。
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
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
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金文:刻铸在钟鼎等器物上的文字,商周时期出现。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
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大篆:又叫做籀文,周太史籀创造,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秦国等地。
小篆:适应秦统一中国的形式而形成,由大篆简化而成. 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成熟于汉代,由小篆简化而成,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出现于东汉时期,六朝时进一步完善,唐代时成熟,由隶书简化而成,汉字的字形字体由此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
草书: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汉字的起源、来历:②在几万年前的原始时代,远古人学会了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后来又学会了用手势,但有些事物用语言和手势是难以表达的,于是有人想出了做记号的方法,可记号太多,容易忘记,后来就用图形表达意思,比如“太阳”就画成一个圆圈的形状,“树”就画成树的模样,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这样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
到了这时,需要文字记载的东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图形符号来表示,显得太繁琐了。
详解中国汉字的起源
详解中国汉字的起源汉字是中国传统的书写系统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以下是汉字起源的主要阶段:1.甲骨文和金文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21年):•甲骨文:最早的汉字出现在商代晚期的甲骨文中。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记录祭祀仪式。
•金文:随着商代的灭亡,西周时期的金文逐渐取代甲骨文。
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内容涉及宗庙、祭祀、政治等方面。
2.篆书时期(公元前221年- 公元3世纪):•小篆:随着秦始皇的统一,统一的文字体系——小篆出现。
小篆是统一的印刻字形,用于印刻官方文书和刻石。
•隶书: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篆逐渐演变为隶书,这是一种比较规范化、书写较为简便的字体,被广泛应用于文书和印章。
3.楷书、行书、草书时期(公元3世纪- 十七世纪):•楷书:随着社会的发展,楷书逐渐取代了隶书成为主流书写体。
楷书是一种规范、端庄的字体,现代印刷体就是基于楷书发展而来的。
•行书:行书是楷书的草写形式,书写速度较快,常用于日常书写。
•草书:草书是书写最为草率、潦草的字体,用于速记、速写,书写速度最快。
4.宋体、楷体、黑体时期(十七世纪至今):•宋体、楷体、黑体: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汉字的字形逐渐规范,出现了宋体、楷体、黑体等印刷字体,这些字体在印刷出版、计算机文字处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总体而言,汉字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最初的甲骨文和金文到楷书、行书、草书的演变,再到现代的印刷字体,形成了丰富而多样的书写传统。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是中国文字学领域的一个复杂而精彩的主题。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惟一连续使用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文字系统。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为了现代汉字。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使用范围和未来发展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浮现: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起源于商朝晚期,使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1.2 金文的发展:金文是甲骨文的一种演变形式,起源于西周晚期,用于铭文和铜器铭文。
1.3 汉字的形成:汉字是在秦朝统一文字后,通过简化和标准化的过程形成的。
二、汉字的演变2.1 汉字的象形演变:汉字最初是以物象为基础的象形文字,通过简化和抽象,逐渐演变成为现代汉字。
2.2 汉字的形声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发展逐渐加入了声旁,形成为了形声字,丰富了汉字的表达能力。
2.3 汉字的规范化:为了提高文字的统一性和可读性,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了多次规范化,形成为了现代汉字的基本形态。
三、汉字的特点3.1 多音字的特点:汉字中存在许多多音字,即一个字可以有多个不同的发音,这给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3.2 字义的丰富性:汉字的字义非常丰富,一个字可以有多个不同的意思,这为表达思想和文化内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3 笔划的独特性:汉字的书写是基于笔划的,每一个字都有特定的笔划顺序和结构,这使得汉字在书写和书法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四、汉字的使用范围4.1 汉字的地位: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文的基础,被广泛应用于语言文字、文化传承、教育和各个领域。
4.2 汉字的传播:随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汉字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
4.3 汉字的保护:为了保护汉字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法律保护、教育推广和文化传承等。
五、汉字的未来发展5.1 汉字与科技的结合:随着科技的进步,汉字也在不断与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结合,为汉字的输入、处理和传播提供了更多便利。
(完整)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中国文化历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的汉字,更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从诞生以来一直演变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
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的考古和文献记载证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
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也是我们能见到的最古老而又完备的文字,直到今天,不同的时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字体.汉字的起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因此关于汉字的起源一直是历代中国学者研究的对象和关注的焦点。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说法,流传最广泛的,有以下六种:一、结绳记事结绳记事是汉字起源最早的说法。
结绳也就是上古先民已经编织蚕丝成为面狀的丝绸,文字应该迟于丝绸业的形成。
结绳是种桑、养蚕、织丝业的形成的标志。
仰韶文化遗址发掘中,就已经出现了陶制和石制的纺轮,也就是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具备了纺织业或者称为编织业,这就是结绳纪事的时代.《易·系辞》上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意思是上古时代没有文字,人们用结绳来帮助记忆,到了后世,圣人才用文字取代了结绳。
结绳记事就是原始人用给绳子打结来记时间、人数、男人或女人,打结的位置和不同形状,表达不同的意思,我国古书里有“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的记载。
不仅我国,古埃及、古波斯、非洲、澳洲的土人,都曾结绳记事。
结绳帮助记忆的说法是可信的,但结绳是利用实物来记事,不能直接发展为文字,与文字产生的联系,尚属推测。
它是人们战胜时空延长记忆的方法,不能说它就是文字的前身,可以看作是发明文字前的探索。
二、契刻说《尚书、序》一书中写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种占卜符号,它后来并未变成文字,但是阴阳转变的原理是创字的基本原理。
什么是汉字的起源?
什么是汉字的起源?汉字是汉族人民的传统文字,它以其形象、美丽、多义等特性,成为了世界上最棒的文字之一。
汉字之美源自它的起源,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汉字的起源。
一、古代图画文字汉字的起源要追溯到远古的青铜时代。
在那个时期,人们使用图画来进行交流。
这些图画有些是用来表达人类的生产生活,如“日”这个字表示太阳,而有些则是表现动物、植物等,如“马”这个字表示马。
二、象形文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需要表示更多的事物,于是逐渐出现了象形文字。
这些文字是由多幅图画组合而成,比如“人”、“口”和“日”组合成了“曰”,表示“说话”;“木”和“日”组合成了“朝”,表示“东方”。
三、会意文字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意义的表示需求也越来越多,会意文字应运而生。
这些文字不再是简单的图像,而是由两个或更多的象形文字组合而成,通过组合形成新的意义。
例如“家”字,由“宀”(房子的屋顶)和“豕”(猪)两个象形文字组合形成,表示畜生在房子里。
四、形声文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很多相似的字音,会产生歧义,这就需要形声文字。
形声文字是由“形”和“声”两部分组成的,其中“形”部分表示字的意思,“声”部分则表示字的发音。
例如,“想”字的声部为“相”,形部为“心”,表示“思考”之意。
五、现代汉字的演变自20世纪以来,汉字推行简化,部分文字的形态发生了更大的改变。
另外,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词汇不断的产生,需要新的汉字来表现这些新事物。
在最初的时候,汉字的形态多样,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汉字逐渐演化,形成了现在的形态,成为了中文文化的稳定形式。
无论是作为传统文化的标志,还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汉字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关于汉字的起源,自古以来流传多种说法。
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结绳说。
《周易•系辞下》中有“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对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说文解字·叙》:“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但均未言明文字源于结绳。
晚近学者朱宗莱《文字学形义篇》中主张“文字之作,肇始于结绳。
”已言之凿凿了。
古代确有国过结绳记事这回事。
如《老子》提倡小国寡民,梦想“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庄子·胠篋》:也提到古代“民结绳而用之”。
《周易正义》引郑玄注:“结绳为约。
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北史•魏本纪》中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
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例如解放前我国云南独龙族人远行,借结绳以计算日子,每行一天,打一个结。
结绳也可作契约的凭证,据说解放前云南的哈尼族人买卖土地,即用同样长的两根麻绳,田价多少元就打多少结,双方各持一根以为凭证。
数字是最容易忘记的,因此须用结绳来计数。
古文字中的“十、廿、卅”即取象于结绳。
二是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纬•干•凿度》认为: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三是仓颉造字说:此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
《吕氏春秋•君守》里有“仓颉作书,后稷作稼。
”《荀子》《韩非子》也有记载。
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更加盛行。
《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说:仓颉“生而见鸟迹,知着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的起源一、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和研究请注意下面几个方面:仓颉造字的传说新石器时代遗物上的各种符号判定文字的标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形成的社会条件文字体系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汉字和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玛雅文,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种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关于它们的起源问题,一直是人类未解之谜之一。
目前世界上正在使用的文字有很多种,而汉字是最为古老的。
比起其他几种早已不用的古老文字,汉字的历史是延续不断的,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人们越是感到汉字的生命力如此强大,就越想了解它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探讨汉字的起源不仅是探寻中华文明源头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而且也可以给人们探讨其他文字的起源及其形成过程提供参考,对于了解整个世界文明的发生和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古代中国人对汉字的起源也非常关注。
如今几乎家喻户晓的“仓颉造字”1的传说,早在战国晚期就流行开了。
这一时期的传世文献里有这样的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吕氏春秋·君守》)苍颉造文字。
苍颉,黄帝之史。
(《周礼·外史》疏引《世本·作》)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韩非子·五蠹》)这种传说无疑在较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但是,在传世的战国晚期的古籍中却没有关于仓颉的时代以及他在造字之外的事迹的任何记载。
现存的早于战国晚期的古籍中也从来没有关于仓颉的记载。
仓颉是什么时候的人?他是做什么的呢?汉代人多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魏晋以后人则说仓颉是早于黄帝的远古帝王。
2《尚书正义》孔颖达疏说:司马迁、班固、韦诞、宋忠、傅玄皆云:苍颉,黄帝之史官也。
……崔瑗、曹植、蔡邕、索靖皆直云:古之王也。
汉代人把仓颉跟史官联系起来,大概并没有多大的根据,很可能是因为人们认为史官在平时跟文字接触最多,所以才有此说。
魏晋人说仓颉是远古的帝王,过去大都认为荒诞无稽。
3其实,这个说法大概也不是魏晋人创造的,而有很早的根据。
最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4有一篇《容成氏》,第一简有这样的文字:[……尊]膚(盧)是(氏)、茖(赫)疋(胥)是(氏)、乔结是(氏)、仓颉是(氏)、轩缓(辕)是(氏)、(神)戎(农)是(氏)、椲是(氏)、是(氏)之又(有)天下也,皆不受(授)亓(其)子而受(授)臤(贤)。
……这里就出现了“仓颉”的名字,并把他放在“轩辕”前面。
由此可见,在战国晚期,就传说“仓颉”是远古的帝王。
虽然这样,这一篇简文并没有讲到“仓颉造字”的事情,我们还不知道《容成氏》的作者是否已经把“仓颉”跟造字联系起来了。
不过值得思考的是,“仓颉”为远古帝王这么一个重要的事情,居然在传世的战国晚期文献中没有保留下来,以至于汉代人就不清楚他曾是传说中的“帝王”了。
这或许有一些我们还不知道的原因。
5《庄子·胠箧》有一段话,跟上引简文有密切关系,整理《容成氏》的李零先生已经引用: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依照此说,在容成氏等时代,还没有出现文字。
这也许是战国晚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
《周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可见战国时代的人并没有把文字的发明看得很早。
在战国晚期的传世文献中,也有跟“仓颉造字”不完全相同的说法。
例如《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认为仓颉只是众多“好书者”之一,由于用心专一而把文字传下来了。
这就没有把仓颉当成“造字”的人。
看来,在战国晚期,“仓颉”其人其事的传说就不是很清楚了,或者在当时就已经不止一种传说了。
至于仓颉造字的方法和过程,史书记载就更有限了。
从仅有的一些记载看,古代中国人对于创造汉字的仓颉充满了神秘感。
例如下面两种说法:《淮南子·本经》: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论衡·骨相》:仓颉四目。
这跟世界其他民族一样,往往把文字的发明及其发明者看得非常神秘。
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比较详细地阐明了仓颉造字的方法和作用,代表的应当是当时学者的意见: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緐,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
这一段话说到文字是在“饰伪萌生”的情况下产生,实际上指出了文字是应社会需要而产生;仓颉根据符号相互别异的原理来造字,是受到狩猎劳动实践中观察鸟兽不同之迹的启发,不仅说明文字的发明与生产劳动有关,而且揭示了创造文字所需要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文字产生以后,‘百工以乂,万品以察’,则认识了文字的巨大社会作用。
6这里面虽然有不少合理的意见,但是把汉字的创造归功于个人,现代学者大都认为不可信。
实际情况很可能是,在汉字形成的过程里,尤其在最后阶段,很可能有个别人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仓颉大概就是这样的人。
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古书中还有一些,由于都缺乏比较科学的根据,这里就不多作介绍了。
719世纪末,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后,对于探索汉字的起源来说,有了一个可靠的基础。
人们普遍认为,汉字的起源应当在商代晚期之前。
但是,究竟汉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比起传世文献的各种记载,人们自然更加关注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希望能从出土文物中找到答案。
中国的考古学是在20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
20世纪初,西方现代考古学的观念和方法被引进到中国,从此,中国的考古学家开始了自己独立的考古实践。
近80年来,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墓葬里,发现了不少刻有或绘有符号的陶器和陶片,还有少量刻有符号的龟甲、骨片和石器等物。
每一次考古挖掘,如果发现了跟汉字起源有关的材料,都会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
文字学家很早就注意利用考古新材料来推测汉字起源的年代。
1933年,唐兰作《殷契佚存·序》(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影印本),指出安特生《甘肃考古记》书中收集的辛店期陶瓮上有文字,与商周文字同一本源而较古拙,年代约在四千余年以前。
这一观点,他还在《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中加以重申(第27页)。
后来,大家发现辛店文化遗址的年代并不很早。
近年经过碳14测定,得知它大约在公元前1000前后。
这样,唐兰先生的结论就失去了根据。
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寻求更早的跟汉字有关的材料。
直到现在,还没有人对所有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各种符号加以汇集和整理,因而对其数量和种类很难有一个精确的统计。
根据初步观察,新石器时代主要的文化遗址里都曾发现过这些符号。
时代最早的是河南舞阳县贾湖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符号,距今大约有8000年左右。
8观察新石器时代各种符号的分布范围,可以发现它们几乎遍及全国,从陕西、青海到东南沿海,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都有发现。
9有人根据符号的外形,把它们分成下面甲乙两类。
10甲类以几何形符号为主,可以把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地发现的仰韶文化早期的符号当作代表(见下图一、二)11。
(图二)(图一)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符号里,甲类占绝大多数。
乙类以象形符号为主,如莒县陵阳河、大朱村等地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尊上的符号(图三)。
在传世的一些良渚文化的玉器上,也刻有跟大汶口文化相似的乙类符号。
(图四)12有些器物上同时出现多个符号,大多数是甲类符号的排列,还有一些或以甲类符号为主,夹杂着乙类符号;有或以乙类符号为主,夹杂着甲类符号。
下面我们还会谈到。
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于60年代,遗址中发现的刻划符号不久就引起了讨论,很多人把它们跟汉字起源联系起来。
不少文字学家都发表意见,认为这些符号就是最早的汉字。
1969年,李孝定发表《从几种史前及有史早期陶文的观察蠡测中国文字的起源》一文,最先提出“半坡陶文是已知的最早的中国文字,与甲骨文同一系统”观点的论文。
1979年,李孝定又发表《再论陶文和汉字起源的发展》一文13,重申前一篇文章的主张。
1972年,郭沫若发表《古代文字和汉字起源问题》一文(载《考古学报》1972年第期)。
1973年,于省吾发表《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载《文物》1973年第2期),还专门对半坡陶文作了考释,并肯定地指出“这种陶器上的简单文字,考古工作者以为是符号,我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
”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号,是乙类符号的代表。
同样有不少学者认为是文字。
70年代末大家对这些符号的性质曾经进行过激烈的讨论。
14但是,无论是甲类符号还是乙类符号,都有不少学者认为全都不是文字。
大多数学者的意见都是游移不定的,具体对于哪些符号是文字,哪些符号不是文字,彼此往往还有很显著的差异。
直到现在,学者们还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
看来,这方面的争论还要持续下去。
不过,以往的讨论已经把汉字起源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过去许多错误的观念得到了纠正,大家至少在某些问题上已经达成了共识,关于文字起源的理论也逐步完善,汉字形成的过程也大致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情况。
首先,大家在讨论中逐渐认识到,要判定一种符号是否为文字,必须看它是否记录了语言。
裘锡圭先生在1978年首先提出在讨论有关文字形成过程的问题时要区分“记号”与“文字”。
15后来,汪宁生、姚孝遂、高明都提出了跟裘锡圭相似的观点16。
在讨论汉字起源问题的早期阶段,大家往往通过简单的形体比附来认定符号就是汉字。
例如对于甲类符号,于省吾先生就把分别释作五、七、十、二十、示、玉、矛、艸、阜等。
随着讨论的深入,这种简单的形体比较的做法就被抛弃了。
大家发现,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文化都可能出现这些同样的符号。
例如符号×,古汉字用来表示“五”,纳西族的东巴文和海南黎族的刻竹用来表示“十”,云南的哈尼族曾用来表示“五十元”,傈僳族曾用来表示相会的意思,古代巴比伦曾用作所有权的标记,17古埃及的圣书字用来表示“划分”。
现代人则用“×”来表示“否定”之类的意思。
18可见同样使用“×”这个符号,有的是当作文字来使用的,有的则根本不是文字。
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形体比较,就认定某一些符号是古汉字,那么,就无法解释不同时间或不同地区甚至根本没有文字的人也使用这种符号。
因此,简单的形体比较的方法比较有随意性,正像人们对于西安半坡的刻画符号一样,虽然有人把它当作汉字,但是也有人却认为它们是古彝文。
19有人认为这些符号在不同地域出现,很可能表明它们是作为文字传播到各处的。
这也是没有根据的猜测。
我们却很难想象,在原始人那样的生活环境之下,相隔很远的地区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并且能够相互学习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