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物、信息、金融等多维网络)

(3)网络式空间结构的形成与网络开发密不可分。

七、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


资源环境约束机制
集聚——扩散机制


技术创新机制
产业升级推动
政策制度创新机制
规划引导机制

八、区域空间结构规划的主要内容 选择空间开发模式 确定区域增长中心和发展轴(带) 划分次一级经济区 空间管制区与主体功能区的划分

可以抽象为线状要素的地物主要有:交通运输线,包括高速 公路、各种等级公路、铁路、航道、管道、运河和大型水渠等。

网络,多条轴线组合即构成网络。区域网络主要形态有放射 状、扇形、轴带形、过境网络、环状——一字形网络。起联结 作用。


3、域面
即经济腹地(节点影响与辐射所及的地域范围)。是节点 和轴线存在的空间基础,具有确定的空间范围。起基础作用。

2、极化作用 形成原因:势能优势、规模效应、乘数效应 3、扩散作用 形成原因:极核的拉动作用、极核的外溢作用、政府的干预

五、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空间相互作用与距离有密切关系,距离衰减原理是其理论基础。

1、引力模型
Tij
PPj i dij
Tij k
Pi Pj



(3 )“点”、“轴”与点轴空间结构
不同等级的“点”由轴线相互连接, “点”沿着若 干扩散通道(线状基础束)使经济要素向外扩散, 形成新集聚。 “点—轴”式扩散形成“点—轴—集聚区” ,不同 规模和等级的“点”、“轴”形成点轴空间结构。


2) 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演化过程
“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历经四个阶段 : (1)点轴形成前的均衡阶段。
由于区位条件的不一样,一些在空间分布上有集聚需 求的经济部门及组织就会选择区位条件相对好的地方作为 发展场所,就产生了经济活动的集聚地,即“点”或“集 聚极”。形成极核式空间结构。对应于区域发展的初级阶 段。会形成城乡二元结构。


2、 点轴式空间结构
是极核式空间结构的进一步演化。是点扩散和轴集聚相结合 的产物。
等级结构形成,开始了有关连的平衡发展。
(二)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在不同的经济 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态。依据核心边缘理论,经济 活动空间结构形态基本上可分为四种:
1、离散型 2、聚集型 3、扩散型 4、均衡型
(三)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1、核心区域


4、空间结构要素的组合模式
要素及其 组合 空间系统 空间组合类型
点-点
点-线 点-面 线-线 线-面 面-面 点-线-面
节点系统
经济枢纽系统 城市-区域系统 网络设施系统 产业区域系统 宏观经济地域系统 空间经济一体化系统
村镇系统、集镇系统、城市体系
交通枢纽、工业枢纽 城镇聚集区、城市经济区 交通通信网络、电力网络、给排水网络 作物带、工矿带、工业走廊 基本经济区、经济地带 等级规模体系

认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距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故两个城市影响区域的分界点(即断裂点)公式如上。式中dA为从断裂点到A城的距离; DAB为A、B两城市间的距离,PA为较大城市A的人口,PB为较小城市B的人口。

六、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阶段及特征 1、极核式空间结构:



1) 内涵
(1)“点”的基本类型
指各级居民点和工矿区、各种中心城市 、集聚区。
“点”是区域内人口、产业、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 的相对集中地。

“点”即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


(2)“轴”的基本类型
“轴”是指由交通、通信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 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 发展轴可分为沿海岸型(包括大型湖泊沿岸)、大 河沿岸型、沿陆上交通干线型、混合型发展轴四种。
(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1、前工业化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 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城镇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状态。
2、工业化初期阶段 开始拥有单个强有力的中心。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10%—25%之间,
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扩大。


次国家空间结构
城乡空间结构 2、按类别: 区域物理空间结构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区域社会空间结构。

三、构成要素及组合

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1、节点
点是最基本的空间结构因素,是线状地物和面状地物的最
基本组成元素。

有明确的位置、有大小和形状、集聚性、节点内部有明确
第十章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及空间规划
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第二节 几种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增长极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圈层结构理论 案例介绍
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一、空间结构概念 1、广义概念
广义即地域结构,指区域系统内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 化政治等方面的物质空间实体的空间关系的总称。包括区域自 然空间结构、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结构。

1 )内涵 (1)网络式空间结构是集点、线、面于一体的区域经济系 “点”为各级增长极。


“线”包括线状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人才、科技的区际 联系通道。

网络各点组织和带动整个区域发展,形成点、线、面统一体。

(2 )网络式空间结构以区域均衡发展为目标
区域经济发展初期优先以“点”发展增长极。
(2)扩散方式(范围、数量和分布、空间形态)
(六) 增长极理论的应用
应用(法国、英国、巴西、印度) 强调据点开发,注意扩散; 着重发展启动型工业。
二、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 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 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区域发展中期阶段,形成“点—轴”系统加强了区际联系,
但区域非均衡发展仍然明显。

区域发展进入高级阶段,网络取代点轴空间结构占主导,公
平优先,兼顾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均衡发展。


wenku.baidu.com
(3)网络式空间结构是实现空间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网络式空间结构通过重点建设点轴与其腹地之间的综合网,
将生产能力和经济能量传播到更广的范围,进而促进区域经济 一体化。
dij
P表示人口, d表示地方之间距离,i、j表示不同的地方或城市,那 么Tij表示地方或城市i和j之间相互作用。 第一, 为距离摩擦系数。虽然指数的取值需要根据情况具体确定,但

目前一般将其取值为2,2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幂指数。较大的指数预示两个地 方之间相互作用的预期水平不断下降过程中,距离的摩擦变得越来越重要, 例如发达国家地方之间的距离指数就要比穷国地方之间距离指数小的多。 第二, , 为 规模指数化,此指数越大,该指数下的地方就显示出越强 的向心力,相反则离心力越大。例如,大城市相对于小城市,其指数要大得 多。 第三,k为常数项,做函数的最后调整,以便与现实世界更加吻合。
第二节 几种空间结构理论
一、增长极理论 (一)增长极的提出: 法国 佩鲁(F.Perroux)“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 它以不同测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 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 经济空间——存在与经济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 ①支配效应;
②支配关系的原因是创新能力的差异。 ③支配、推动效应的大小与其外部经济联系有关

2、狭义概念
狭义指人类经济活动作用于一定地域范围所形成的组织形 式,即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结构。

3、空间结构特征
三维性、区域性、整体性、系统性、演化性(低水平均衡 阶段、极核式集聚发展阶段、极核扩散发展阶段、区域一体化 阶段)。

二、类型

1、按尺度:
全球空间结构
超国家空间结构 国家空间结构


2、潜能模型 用于度量区域系统不同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通达性,即一个地方的通 达性是它所在的系统其他空间实体施加的作用力的总和。
pi
j1

n
mj Dij
3、市场域模型
pij
oi f rij
f r
n k 1 kj

Pij是i区域产品对j区域的市场占有率,oi是i区域的供应能力,f(rij)是i,j 两地交通距离或时间的函数。 其他还有艾萨德法、断裂点法。
的功能区,有数量和质量的概念。起主导作用。

适合以点状模式来表达的地物有:城市、集镇、聚落、工
矿点、风景区、旅游点、绿洲、小湖和孤山等。

2、轴线及其网络
轴线,由点状要素组成。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有长度和方 向,有一定的质量和标准,有密度的概念。 其中,交通线路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它是空间经济活动的 基础和空间经济活动横向扩展的先决条件。
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 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2、边缘区域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它又可分为两类:过度区域 和资源前沿区域,过度区域又可以分为两类:
(1)上过度区域。
这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一般是处在核心区域外围,与核心区域之 间已建立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具有资源集约利用 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

面状要素的主要特征有: (1)面状要素的形式特征主要是其面积大小的可测性。
(2)界限的非规则性和不确定性。
(3)类型的多样性。 域面的发展水平主要受节点和网络要素的发展水平的制约 。
适合表达为面状的地物主要有:经济区、文化区等各种类 型分区,国家、各级行政区域,规划的城市平面,大洋、海、 大湖、平原等。
(二)增长极概念的明确:
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主要沿着部门增 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线展开。
增长极理论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着重发展推动型工业;
也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的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

(三)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 (1)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 (2)创新能力强 (3)产业关联度高 (4)生产分布集中 (5)产业规模大

四、空间相互作用与区域空间结构演化


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动力机制——空间相互作用。
1、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条件 1)可转移性:指物质要素在区域之间的移动。受距离影响。
2)互补性:人口和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性,构成了经 济关系上的相互依赖性。

3)中介机会:亦称介入机会,干扰机会,会降低更远的两 地之间相互作用的距离成本,实现最优化空间结构。



(2)点、轴开始形成阶段。
(3)主要的点轴系统框架形成阶段。 (4)“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阶段。
当集聚的负外部性逐渐处于主导地位时,空间扩散就成为 必然选择。

点轴渐进式扩散直接导致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 相邻点的扩散通道联结成为发展轴线。

3 、网络式空间结构
网络是指一定区域内不同规模等级的节点与轴线之间经纬交 织所形成的区域经济系统。 网络式空间结构模式是点轴空间结构模式的拓展,强调均衡 发展以实现区域整体推进。

(4)网络式空间结构以扩散效应为主、极化效应为辅
由于网络式空间结构是以区域均衡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因
此,网络式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主要以扩散效应为主。


2) 网络式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
网络式空间结构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 (1)网络空间结构的产生需要社会分工高度发达。 (2)网络空间结构中的轴线模式必须是立体网络结构。

(四)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
1、极化作用(回流效应) —规模效应、集聚经济效应


2、扩散作用(涓滴效应)
—极化中心带动和促进作用、外溢作用、政府调节

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是同时并存的复 合过程 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其作用力的大小不等

(五)极化方式与扩散方式 (1)极化方式(范围、数量和分布、空间形态)
3、工业化成熟阶段
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占的比重在25%—50%。核心区发展 很快,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由简单的中心—外围结构
逐渐转变为多中心结构 。
4、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 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