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手性选择剂及其在手性药物分离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表2 近年来被授权的有关食管给药的一些专利 处 方实 例 微乳(以硅树脂为基质的乳剂)用于减轻胃食管反流综合征的液体抗酸剂食管和胃肠道的长效保护剂(油包水型乳剂)用于减轻胃食管反流综合征的液体抗酸剂透膜给药的水不溶性处方用于减轻胃食管反流综合征的液体抗酸剂末端修饰的热敏型水凝胶用于减轻胃食管反流综合征的液体抗酸剂2%~50%胶态二氧化钛水溶液液体抗酸剂和硫糖铝海藻酸、黄胞胶、鹿角菜胶、聚葡甘露糖和聚半乳甘露糖等混合聚合物水溶液用于减轻胃食管反流综合征的液体抗酸剂口服的泡腾给药用于食管给药的一般药物 将HPC 和聚羧乙烯两种粘附材料和磁性颗粒相结合可用于食管给药,该技术已在家兔实验中获得证实。
然而,由于该处方不能吸附足够长的时间,因此该处方用于博来霉素治疗食管癌尚有不少困难。
同时已有研究表明,使用粘附性能更强的辅料,处方的吸附时间也会随之增加。
此外,使药物溶于唾液并使其产生高浓度,通过唾液局部作用于食管并延长与食管的作用时间可为食管给药提供另一方案,该方案的处方中包括锭剂和口香糖。
只是通常唾液通过食管很快,相应药物的作用时间也较短。
因此,将快速溶于唾液的药物和粘附型处方相结合将有可能实现食管粘膜给药。
3 结语食管生物粘附的固体给药比较常见,然而相应的片剂和胶囊也可能对食管造成一定的损伤,两者都有很多的研究和报道。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寄希望于将食管给药系统用于食管癌、食管霉菌感染和食管运动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治疗,口服食管粘膜给药系统的新制剂正在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中。
手性选择剂及其在手性药物分离分析中的应用进展申 睿综述 谢剑炜审校(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 100850)摘要:色谱分离法是一种常用的手性拆分方法,它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
近年来,采用手性选择剂进行手性拆分的直接法发展迅速,应用广泛。
本文则对几类常用的手性选择剂进行了综述,如环糊精、手性冠醚、大环糖肽类抗生素、线性多糖、蛋白质、手性表面活性剂及配体交换复合物等,阐述了其在药物手性分离分析领域中的应用和进展,并探讨了其手性识别机制。
手性多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手性多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手性多功能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它们具有非常特殊的结构和性质,对于光电器件、催化剂、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手性多功能材料的合成方法、性质以及各领域中的应用。
手性多功能材料的合成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
目前,合成手性多功能材料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性诱导合成、手性催化合成和手性选择性结晶等。
手性诱导合成是通过添加具有手性结构的化合物作为模板或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使目标化合物特异性地形成手性结构。
手性催化合成是通过使用手性配体与金属离子形成手性催化剂,促使反应选择性地生成手性产物。
手性选择性结晶则是通过调控反应条件,控制晶体生长的方向和速率,使晶体特异性地形成手性结构。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材料体系和合成需求。
手性多功能材料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质。
由于手性结构的存在,它们的光学活性、电子结构和化学活性等都表现出非对称性。
光学活性主要体现在手性多功能材料对偏振光的选择性吸收和散射,这为制备光学器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电子结构的非对称性使得手性多功能材料具有流体力学和电磁学中的手性光学性质,这对于设计新型液晶和超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手性多功能材料还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能够促使化学反应发生特异性的手性选择性。
在光电器件领域,手性多功能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光学器件的制备。
例如,手性多功能材料可以用来制备光相控阵列,用于光通信和显示技术。
此外,它们还可以应用于光记忆器件和光驱动的微型机械系统。
由于手性多功能材料的光学活性,这些器件可以实现快速、高灵敏度的光学信号传输和处理。
在催化剂方面,手性多功能材料的催化活性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
手性催化剂是目前合成具有手性结构的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工具。
手性催化剂能够促使反应产物形成所需的手性结构,提高合成产物的选择性。
这对于药物合成和农药合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手性催化剂在不对称合成反应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化学反应的立体选择性。
有机合成中的手性催化反应研究
有机合成中的手性催化反应研究手性催化反应是有机合成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高效地合成手性分子。
手性分子具有不对称的空间构型,能够在生物、医药、农药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手性催化反应的原理、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手性催化反应的原理手性催化反应是指使用手性催化剂催化的反应。
手性催化剂是有机合成中的一类特殊催化剂,它们具有手性结构,能选择性地催化反应中的手性底物,产生手性产物。
手性催化反应的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手性识别和手性传递。
手性识别是指催化剂与手性底物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通过手性识别,催化剂能选择性地催化手性底物。
手性传递是指手性催化剂能够将其自身手性转移到底物上,使底物生成手性产物。
手性催化反应的原理为有机合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二、手性催化反应的研究进展1.金属催化手性反应金属催化手性反应是手性催化反应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领域。
例如,钯催化的手性Suzuki偶联反应可以实现对手性芳基化合物的合成。
此外,还有钯催化的手性氢化反应、手性羟基化反应等。
这些反应在制备手性药物、天然产物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有机小分子催化手性反应有机小分子催化手性反应是近年来催化反应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设计和合成具有手性结构的有机小分子,可以实现对手性底物的高效催化。
例如,手性硅化合物、手性有机碱等都可以作为手性催化剂应用于手性催化反应中。
有机小分子催化手性反应不仅具有催化活性高、手性产率高的优点,还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催化剂易于合成和回收利用等优点。
三、手性催化反应的应用前景手性催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高效地合成手性药物分子,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此外,手性催化反应对于研究手性识别、手性传递的机制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手性催化反应的原理和机制,可以发现更多的手性催化剂和反应体系,丰富手性催化反应的反应类型和催化剂种类,进一步拓展手性催化反应的应用领域。
手性药物及中间体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性药物及中间体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性药物及中间体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刘庆彬(河北师范⼤学化学化⼯研究所,⽯家庄050091)1.⼿性药物及中间体发展起因及意义在⽣命的产⽣和进化过程中,造成了⽣物体内的蛋⽩质,核酸, 酶和细胞表⾯受体具有特定的⼿性结构,因此⽣物体对不同⽴体⼿性分⼦具有不同的⽣理和化学反应,从⽽导致光学活性不同的⼿性分⼦具有不同的药理和毒理作⽤。
最著名的例⼦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洲的反应停事件,反应停(沙利度胺Thalidomide)作为镇静剂,⽤于减轻孕妇清晨呕吐,结果导致产⽣1.2万海豹畸形⼉的悲剧。
后来研究表明只有R-沙利度胺具有镇静作⽤,S-沙利度胺具有⾄畸作⽤。
⼤多数⼿性药物中不同的光学异构体具有不同的药理和毒理作⽤,如:L-多巴(L-dopa)是治疗帕⾦森的药物,⽽D-多巴却有严重的副作⽤。
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S-体的活性是R-体的98倍。
左旋西替利嗪的抗过敏活性是混旋体⼆倍。
其右旋体没有活性且有副作⽤。
不仅医药如此,农药,除草剂,植物⽣长调节剂,甜味剂和⾹料都表现出不同的⼿性识别,如甜冬素的右旋体具有甜味,其左旋体具有苦味。
柠檬烯的左旋体为柠檬味,其右旋体为橘⼦味。
除草剂Metolachlor四种异构体中只有两种异构体有活性。
鉴于不同的光学活性的⼿性分⼦具有如此⼤的差异,1984年荷兰药理学家Ariens极⼒倡导⼿性药物以单⼀对映体上市,他的观点得到药物部门的重视,欧洲,⽇本和美国的药政部门相继做出了相应的管理规定,如美国FDA1992年5⽉规定:⼿性药物以单⼀对映体的形式能更好的控制病情,简化剂量-效应关系。
虽然不排除以消旋体申请药物,但要分离对应体,分别进⾏实验,说明⼿性药物中所含单⼀对映体的药理,毒性和临床效果。
否则对映体有可能作为50%的杂质对待,难以批准。
⾃此之后,⼿性药物的市场⼀直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性药物的研发已成为当今世界新药研发的发展⽅向和热点领域。
我谈表面活性剂的发展
浅谈表面活性剂的发展世界表面活性剂工业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制皂的油脂十分匮乏而得以发展。
在二战后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而日趋完善,与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一起成了新兴的化工产品,随后又在品种、质量和产量等方面得到了迅猛发展。
我国的表面活性剂工业起步就很晚了,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才有所发展。
1958年中国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开发成功我国第一个表面活性剂蓖麻油聚氧乙烯醚,标志着我国表面活性剂工业的形成。
表面活性剂作为一类重要的精细化学品,具有有润湿、乳化、分散、增溶、起泡消泡、渗透洗涤、抗静电、润滑和杀菌等一系列优越性能,享有“工业味精”的美称。
作为最重要的助剂常能极大地改进生产工艺和产品的性能, 起到画龙点精的作用。
它几乎渗透到一切技术经济部门。
当今,全世界表面活性剂产量已超过1 500 万吨,品种逾万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的开拓,表面活性剂的发展更加迅猛,其应用领域从日用化学工业发展到石油、食品、农业、卫生、环境、新型材料等技术部门,起到改进工艺、降低消耗、节约资源、减轻劳动量、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等作用,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收到极佳的经济效益。
我国的表面活性剂工业虽然起步比较晚,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有了相当大的生产规模,设备和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产品数量、种类和质量都有大幅度增长和提高。
正是因为表面活性剂的特殊性,使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遍及各方面,主要有工业清洗、金属工业、纺织印染、汗料、颜料、染料、造纸、皮革、塑料、橡胶、建筑、建材、化工、采矿、石油、医药、化妆品、食品、感光、农药、农业、微生物、环保、能源、分析化学、有机合成等,几乎已经渗透到所有的经济部门。
下面只简短的介绍几类重要的应用和新型的应用领域。
1表面活性剂在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中的应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不但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三农”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
表面活性剂最新设计研究进展
word整理版表面活性剂最新研究进展人类的日常生活,各类生产活动,多种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对表面活性剂品种和性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表面活性剂科学不断发展,迄今方兴未艾,表面活性剂已经深入到生命起源以及膜材料、纳米材料、对映体选择性的反应等各个领域中,设计新的有特殊用途和应用价值的表面活性分子仍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
新的功能型表面活型剂与附加的官能基团的性质和位置有密切关系, 对传统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的修饰会导致其结构形态有很大的变化,近几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单位在表面活性剂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成为近年来表面活性剂合成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是相对一般常言的低相对分子质量表面活性剂而讲的,通常指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且具有表面活性功能的高分子化合物。
它像低分子表面活性剂一样,由亲水部分和疏水部分组成。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具有分散、凝聚、乳化、稳定泡沫、保护胶体、增溶等性质,广泛应用作胶凝剂、减阻剂、增黏剂、絮凝剂、分散剂、乳化剂、破乳剂、增溶剂、保湿剂、抗静电剂、纸张增强剂等。
因此,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表面活性剂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可根据在水中电离后亲水基所带电荷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四类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如阴离子型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有聚(甲基)丙烯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缩合萘磺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缩合烷基苯醚硫酸酯等。
两性离子型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有丙烯酸乙烯基吡啶共聚物、丙烯酸-阳离子丙烯酸酯共聚物、两性聚丙烯酰胺等。
非离子型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有羟乙基纤维素、聚丙烯酰胺、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氧乙烯类共聚物等。
阳离子型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有聚烯烃基氯化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亚乙基多胺与表氯醇共聚季铵盐、淀粉或纤维素高取代度季铵盐、多聚季铵盐、聚多羧基季铵盐等。
开发低廉、无毒、无污染和一剂多效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将是今后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趋势。
手性mof中文文献1
手性催化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手性催化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丁奎岭1,*范青华21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2000322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100190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之一,与生命休戚相关。
近年来,人们对单一手性化合物(如手性医药和农药等)及手性功能材料的需求推动了手性科学的蓬勃发展。
手性物质的获得,除了来自天然以外,人工合成是主要的途径。
外消旋体拆分、底物诱导的手性合成和手性催化合成是获得手性物质的三种方法,其中,手性催化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他能够实现手性增殖。
一个高效的手性催化剂分子可以诱导产生成千上万乃至上百万个手性产物分子,达到甚至超过了酶催化的水平。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从事手性催化研究的科学家Knowles、Noyori 和Sharpless,以表彰他们在手性催化氢化和氧化方面做出的开拓性贡献,同时也彰显了这个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对相关领域如药物、新材料等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国对于手性催化合成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从90年代逐渐引起重视。
1995年戴立信、陆熙炎和朱光美先生曾撰文呼吁我国应对手性技术特别是手性催化技术的研究给予重视[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九五和十五期间分别组织了“手性药物的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戴立信院士和黄量院士主持)[2]、“手性与手性药物研究中的若干科学问题研究”(林国强院士主持)[3]重大研究项目,同时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等也对手性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给予了重点支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手性科学和技术领域特别是在手性催化领域的发展,取得了一批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并培养了一支优秀的研究队伍,在手性催化研究领域开始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结合国际上手性催化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回顾了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在新型手性配体、金属配合物手性催化、生物手性催化、有机小分子手性催化、负载手性催化剂、以及新概念与新方法等方面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4],并展望了手性催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细胞内分子手性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细胞内分子手性的研究方法和应用细胞是生命体系中的基本单位,其中包含了各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
在分子层面上,手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生物大分子的手性对于它们的结构和功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研究细胞内分子手性对于理解细胞内生化过程和开发新药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研究细胞内分子手性的方法主要包括1)催化剂选择性剖面质谱(CSS-MS)2)化学方法3)计算方法。
一、催化剂选择性剖面质谱(CSS-MS)催化剂选择性剖面质谱技术是一种利用手性选择性催化剂鉴定混合物中手性分子的方法。
这种技术包括两个步骤:将混合物与一些催化剂反应,然后将反应产物进行质谱分析。
在这种技术中,手性选择性催化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催化剂能够特异性识别并催化产生同一对映异构体的手性底物。
因此,在催化过程中,手性底物会被选择性地转变为具有一定手性的产物。
通过对不同手性底物的不同催化反应进行MS检测,可以对样品中的手性混合物进行分析。
利用CSS-MS技术可以研究各种生物大分子的手性,包括蛋白质、核酸等。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解析复杂的样品,得到各种手性配体的相对含量。
与其他技术相比,这种方法具有快速、灵敏、高效和准确的优点。
二、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研究细胞内分子手性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这种技术主要通过化学反应来探究手性分子的结构和活性。
其中一种常见的化学方法是利用手性分子的反应速率差异进行分析。
手性分子在互相反应时会形成两种异构体,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
利用这种分子间速率差异的特性,可以将手性分子分为对映异构体,并对它们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小分子的手性分析。
另外,化学方法还可以通过反应产物的手性、手性接触等方面来研究细胞内大分子的手性。
例如,利用酶的手性催化性质来研究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的手性。
三、计算方法计算方法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技术,用于模拟生长在三维空间中的手性分子的结构和活性。
计算方法能够预测同分异构体的相对结构稳定性,从而判断手性分子的可能构型。
手性药物研究进展和国内市场
手性药物研究进展和国内市场手性药物是指具有手性结构的药物,即由手性分子构成的药物。
手性分子具有非对称中心,可以存在两种或多种立体异构体,其中一种为左旋体,另一种为右旋体。
手性药物的手性结构对其药效、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手性药物的合成、分离和药理学特性等进展对药物学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技术的发展,对手性药物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在合成方面,研究人员通过精确控制反应条件、采用手性催化剂或手性配体等方法,成功合成了多种手性药物分子。
例如,通过手性亲核试剂和手性碳试剂的应用,合成了多种具有优异生物活性的手性药物。
此外,手性超分子催化剂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提高了手性药物的合成效率和产率。
在分离方面,手性药物在制备纯左旋体或右旋体时具有一定的困难。
传统的手性分离方法包括晶体分离、液相色谱分离和气相色谱分离等。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分离效率低、纯度难以控制等问题。
因此,研究人员不断提出新的手性分离方法,例如利用手性离子液体分离剂进行手性分离等。
这些新方法在提高分离效率和纯度的同时,也缩短了工艺流程和减少了环境污染。
手性药物在国内市场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手性药物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手性药物在市场上获得了广泛应用,如左旋多巴和拜阿司匹林等。
这些药物不仅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还为国内制药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另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更多的手性药物将被开发出来,并在国内市场上得到推广。
然而,国内手性药物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在手性药物的合成方法和手性分离技术上,国内研究尚需要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和科研交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也是提升国内手性药物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
总之,手性药物研究在国际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对药物研发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内市场,手性药物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手性分子的合成方法及研究进展
手性分子的合成方法及研究进展手性分子的合成方法及研究进展学号:班级:姓名:摘要:本文主要将手性药物的合成方法分为了两大类,并分别列举了一些方法,其中详细介绍了手性源合成以及酶法获得手性化合物两种方法,并通过对方法的介绍简述了手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手性化合物、合成、研究进展手性是自然界最重要的属性之一,分子手性识别在生命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同一化合物的两个对映体之间不仅具有不同的光学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而且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比如在药理上,药物作用包括酶的抑制、膜的传递、受体结合等,均和药物的立体化学有关;手性药物的对映体的生物学活性、毒性、代谢和药物素质完全不同。
获得手性化合物的方法,不外乎非生物法和生物法两种。
一、非生物法非生物催化主要是指采用化学控制等手段来获得手性化合物,它主要包括不对称合成法、手性源合成、选择吸附拆分法、结晶法拆分、化学拆分法、动力学拆分、色谱分离等。
下面主要介绍手性源合成:手性源合成或者手性底物的诱导,该方法被称为第一代手性合成方法,亦称为底物控制法。
它是通过底物中原有手性的诱导,在产物中形成新的手性中心。
可简略表述为:原料为手性化合物A*,经不对称反应,得到另一手性化合物B*,即手性原料转化为反映产物。
美国Scripps 研究所Wong等曾报道了利用阿拉伯糖来合成L-N-乙酰神经氨酸的方法,该方法便是极其巧妙的利用了手性源合成。
阿拉伯糖是一个醛糖,它开环后的醛基与氨基化合物得到Schiff 碱中间体,硼酸衍生物上的乙烯基以富电子碳原子于Schiff碱上的碳原子发生亲核进攻,得到烯烃衍生物中间体,氨基用酸酐保护,总产率55%, de%为99%。
烯烃衍生物中间体与硝酮衍生物进行1,3偶极环加成,得到氮氧五元环化合物,加成过程立体选择性较好,90%的产物是立体控制的。
氮氧物五元环化合物经过脱质子化得到西佛碱中间体,水解后即得到L-N-乙酰神经氨酸(如图)。
手性分离及其在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手性分离及其在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中的应用手性分离是一项非常基础的化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备、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等领域。
手性分离的原理是基于手性质的不对称性,将混合物中的两种异构体分开,使得每种异构体单独存在。
手性分离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生物大分子研究的进展,为我们理解生命的分子基础提供了宝贵的工具。
手性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化学反应中常常存在手性异构体,即具有相同分子式和相同化学性质,但空间构型不同的分子。
这些分子的光学活性性质不同,即它们在折射、旋光等光学性质上存在差异。
通常来说,化学反应中会同时得到这些手性异构体。
因此,手性分离技术是将这些异构体分离开来的一种方法。
手性分离的方法有许多种,包括色谱法、逆相液相色谱法、手性酶法、手性配体法、手性表面活性剂法等。
其中,色谱法是最为常用的手性分离方法之一。
色谱法根据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将混合物中的分子分离开来。
在分离手性异构体的过程中,色谱法常常采用手性固定相来实现这一目标。
手性分离的方法和分步骤基本相同,但其实现操作时步骤会相对复杂。
手性分离在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中的应用手性分离广泛应用于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领域,如核酸、蛋白质、糖类等。
这些分子都是手性分子,它们的空间结构对于它们的生物活性起着重要作用。
于是,通过手性分离将混合物中的两种手性分子分开,研究分子的结构和活性就变得更加精确和准确。
DNA和RNA是生物中重要的核酸分子,它们的空间结构对其生物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手性分离在核酸结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手性分离可以将RNA和DNA分成R型和S型异构体,并确立其空间结构。
这种方法已经被用于解析DNA双链的晶体结构,从而推进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
手性分离在蛋白质结构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蛋白质的生物活性主要是基于其折叠构型和手性异构体。
手性分离可以帮助研究者有效地分离出蛋白质的手性异构体,并进一步确定其构型和生物活性。
蛋白质药物的研究和制备中,手性分离也被用于分离R型和S型异构体,从而确定其药物效果和安全性。
手性药物拆分技术的研究进展
手性药物拆分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手性药物,即具有手性中心的药物分子,其立体构型的不同可能导致药物在生物体内的活性、药代动力学和毒性等方面产生显著的差异。
因此,手性药物的拆分技术在药物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性药物拆分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以适应日益增长的手性药物需求。
本文旨在综述手性药物拆分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但不限于拆分方法、拆分效率、拆分机理以及在实际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案例。
我们将从传统的拆分方法,如结晶法、色谱法,到现代的拆分技术,如膜分离、酶法等,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评价。
我们也将探讨手性药物拆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手性药物研发和生产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使读者全面了解手性药物拆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为手性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手性药物拆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手性药物拆分技术的分类手性药物拆分技术主要可以分为物理拆分法和化学拆分法两大类。
物理拆分法主要包括结晶法、色谱法、膜分离法等,这些方法主要基于手性药物分子间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拆分。
化学拆分法则包括不对称合成、手性衍生化试剂法等,这些方法则通过化学反应引入手性中心或者改变手性药物的物理性质,从而实现对目标手性药物的拆分。
(1)结晶法:通过调整溶液条件,如温度、pH值、溶剂种类等,使手性药物分子在结晶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晶体形态,从而实现拆分。
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但拆分效果往往受到药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结晶条件的影响。
(2)色谱法:包括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色谱等。
这些方法通过选择适当的手性固定相或手性流动相,利用手性药物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差异,实现对手性药物的拆分。
色谱法拆分效果好,但设备成本较高,操作复杂。
(3)膜分离法:利用手性药物分子在膜上的传质速率差异,通过选择适当的膜材料和操作条件,实现对手性药物的拆分。
手性赖氨酸基Gemini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性能
2 0 1 3年 1 2月
高 等 学 校 化 学 学 报
CHEMI CAL J OURNAL OF CHI NES E UNI VERS I T I ES
No .1 2
2 7 8 3~2 7 9 0
d o i : 1 0 . 7 5 0 3 / e j c u 2 0 1 3 0 7 3 1
手 性 赖 氨 酸 基 Ge mi n i 表 面 活 性 剂 的 表 面 性 能
梁亚琴 , 胡志勇 , 曹端林 , 梁 栋
( 1 .中北大 学化 工与环境 学院 , 太原 0 3 0 0 5 1 ; 2 .长治学院化学系 , 长治 0 4 6 0 1 1 )
摘要
用表 面张力 法 、电导法 和稳 态荧光 法研究 了手性 G e m i n i 表 面活性剂 [ C m— C 。 ] N a ( m= 2 , 4 , 6 ) 和
[ C : - T - C 。 : ] N a 的表 面性 能 及 临 界 胶束 聚集 数 ,并 计 算 胶 束形 成 的热 力 学 参 数 ,用 圆二 色 谱 法 考察 了
[ C 一 2 一 C 。 ] N a 在不 同浓度下 的立体构 型.结果表 明, 手性 G e mi n i 表 面活性剂 的临界胶 束浓着连接基链长增加或刚性增强而增大; a c t和 △ 骨 为负值,l △ 刀 l 比l - f a s t l 小很多, 说 明胶束化过程为熵驱动的自发放热过程; 随着连接基链长增加或刚性增强, △ G 和 △ 逐渐增大, a s t和
临界胶束 聚集数逐渐减小 , 表 明其胶束化能力 随之降低 ;当浓度大 于 e m e时 ,手性 G e m i n i 表 面活性 剂可形 成手性超分子 聚集体 . 关键词 手性 ; G e mi n i 表 面活性剂 ; L 一 赖氨酸 ; 胶束 聚集数 ; 胶束形成的热力学参数
苝酰亚胺——手性表面活性剂复合物在溶液中自组装行为的研究(英文)
黄 永伟 , 张付 利 , 昆 志 祥 汤 , 魏
( .河 南 大 学 医 学 院 分 子 医 学研 究所 , 南 开 封 4 5 0 ;.国 家 米 科 学 中心 , 京 1 0 9 ) 1 河 70 4 2 纳 北 0 1 0
摘
要 : 究 制 备 了茈 酰 亚 胺 —— 手 性 表 面 活 性 剂 复 合 物 N, 双 (-季 铵 基 乙 撑 )一 , , ,0茈 二 酰 亚 胺一 研 N 一 2( )3 4 9 1一 双
2.Na in lC ne o n sin ea d Teh oo f C ia,Bejn 0 1 0, ia ) to a e trf rNa o ce c n c n lgyo h n iig 1 0 9 Chn
Ab t a t sr c :Th o l x N, N _ j 2 ( me h 1mmo i m )e h ln )p r l n - 4 9 O t t a a b x l i d - j e c mp e bs( - t j t y a r nu t ye e e y e e3, , ,1 -e r c r o y d i e b s mi
S u i s o he S l- s e b e h v o f t d e n t e f a s m l d Be a i r o Pe y e e Dim i e Chi a u f c a t Co p e n S l to s r ln i d - r lS r a t n m l x i o u i n
( 3 一 ,7 d me h l c一 一 n 1 h s h t ( TC — DP) wa s n h sz d, a d t s l a s mb y e a i u s n ( R) 3 - i t yo t6 e y )p o p a e P DIB s y t e ie n i s ef s e l b h vo r i —
手性药物拆分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
四川理工学院文献综述手性药物拆分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四川理工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2012 年11月手性药物拆分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摘要:手性药物(chiral drug),是指药物分子结构中引入手性中心后,得到的一对互为实物与镜像的对映异构体。
这些对映异构体的理化性质基本相似,仅仅是旋光性有所差别,分别被命名为R-型(右旋)或S-型(左旋)[1]。
往往两种异构体中仅有一种是有效的,另一种无效甚至有害。
因此,手性拆分已成为药理学研究和制药工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利用酶法、超临界流体色谱(SFC)法、化学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气相色谱(GC)法、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isis,CE)法和分子烙印法等方法拆分手性药物,已成为新药研究和分析化学领域的重要课题[1]。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利用这些方法拆分手性药物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旋光性、手性药物、手性拆分、研究进展1.前言手性(Chirality)是自然界的本质属性之一。
作为生命活动重要基础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多糖、核酸和酶等,几乎全是手性的,这些小分子在体内往往具有重要生理功能。
目前所用的药物多为低于50个原子组成的有机小分子,很大一部分也具有手性,他们的药理作用是通过与体内大分子之间严格手性匹配与分子识别实现的。
含手性因素的的化学药物的对映体在人体内的药理活性、代谢过程及毒性存在显著的差异。
当前手性药物的研究已成为国际新药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手性药物(chiral drug),是指药物分子结构中引入手性中心后,得到的一对互为实物与镜像的对映异构体。
这些对映异构体的理化性质基本相似,仅仅是旋光性有所差别,分别被命名为R-型(右旋)或S-型(左旋)、外消旋[2]。
绝大多数的药物由手性分子构成,两种手性分子可能具有明显不同的生物活性。
药物分子必须与受体(起反应的物质)分子几何结构匹配,才能起到应有的药效,就如右手只能带右手套一样。
手性氨基酸的制备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手性氨基酸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专业:物理化学学号:M110393 姓名:秦锦摘要:综述了近年来手性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及其生物活性,包括化学拆分法、不对称合成法、结晶法、微生物法、酶法、配位萃取法、膜拆分法以及色谱法等制备方法,还介绍了手性氨基酸作为手性药物的生物活性作用,并对其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手性,氨基酸,制备,拆分,生物活性随着人们对手性氨基酸的深入研究,发现有些物质的D-(-)-异构体和L -(+)-异构体在生物体中的活性差异很大。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了解生命过程中药物作用的化学基础与生物基础。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手性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及其生物活性作用,并展望了其研究的前景。
1 手性氨基酸化合物的制备方法1.1 化学拆分法DL-对羟基苯甘氨酸可用化学拆分剂进行拆分,常用的拆分剂有溴化樟脑磺酸a-苯基乙胺,酒石酸,脱氢枞胺等。
Yamada S.等用溴化樟脑磺酸(d-BCS)作为拆分剂,对DL-对羟基苯甘氧酸进行拆分,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收率可达92%。
但此法反应步骤长、收率低,关键是选择使用周期长、回收容易的拆分剂。
严兆明等应用嗜热菌蛋白酶通过酶促由DL-苯丙氨酸-I-C与Z-L-广丙氨酸合成Z-L-Ala-L-Phe-OMe(1-C)二肽,藉此达到消旋苯丙氨酸的拆分,然后将二肽用嗜热菌蛋白酶在N-甲基吗啉缓冲溶液中进行酶促水解反应,从而获得L-苯丙氨酸。
Umemura等开发了由麦芽假丝酵母不对称降解DL-丙氨酸生产制备D-丙氨酸的实用工艺。
最适降解条件为3O摄氏度、pH6.0、通风量1.0vvm和振荡(1200r/min)。
此工艺在200g/L DL-丙氨酸规模下,L-丙氨酸在40h内完全降解,剩余的D-丙氨酸可很容易地从反应混合液中分离出来,最终可得99.0%的化学纯和99.9%旋光纯度的D-丙氨酸90g。
Yokoaeki等以醛为原料,经Bucherer反应合成DL-5-取代乙内酰脲,然后用恶臭假单胞菌的二氢嘧啶酶催化选择性水解为N-氨甲酰D-氨基酸,再经化学法或酶法脱氨甲酰基得D-氨基酸,拆分DL-5-对羟基苯乙内酰胺生产D-对羟基苯甘酸,由30 g/L DL-5氨-对羟基苯乙内酰胺生产D-对羟基苯甘氨酸,收率达92%。
药物分析中的手性分析技术研究
药物分析中的手性分析技术研究手性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研究药物是人类对抗疾病的重要工具,但很多药物都存在手性的特性。
手性分析技术的发展对于药物的研究与合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药物分析中的手性分析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一、手性与药物手性是化学中常见的现象,指的是分子存在两个非重叠的立体异构体,分别被称为左旋体和右旋体。
由于手性分子的空间结构不对称,其在生物体内的代谢与作用机制往往存在差异。
一种手性药物的两个异构体在生物作用上可能具有完全相反的效果。
因此,对手性药物的手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手性分析技术的原理在药物分析中,常用的手性分析技术主要包括气相色谱法(GC)、液相色谱法(HPLC)、毛细管电泳法(CE)等。
这些技术利用手性分离柱或手性分离剂作为分离介质,通过衡量手性分子的分离度来确定样品中手性异构体的相对含量。
1. 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手性分析技术。
该技术利用手性柱通过手性相互作用实现手性分离。
常见的手性柱包括化学手性柱和拓展手性柱。
气相色谱法具有分离度高、分析速度快、准确性高的优点,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中。
2. 液相色谱法(HPLC)液相色谱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手性分析技术。
该技术主要利用手性分离剂与手性分析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手性分离。
液相色谱法分离度较高,适用性广泛,常用于药物的手性分析及手性异构体的定量分析。
3. 毛细管电泳法(CE)毛细管电泳法是利用毛细管中的电渗流和电泳作用实现手性分离的一种分析技术。
该技术具有分离度高、样品消耗少等特点,适用于药物样品中手性异构体的分析与检测。
三、手性分析技术的应用手性分析技术在药物研究与开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手性分析,可以评估药物的手性纯度、分离手性异构体、研究手性异构体的代谢过程等。
1. 评估药物的手性纯度药物合成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手性异构体的混合物。
通过手性分析技术,可以确定药物样品中各个手性异构体的相对含量,评估药物的手性纯度,确保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手性化学的研究进展
手性化学的研究进展手性化学是近年来在化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方向,它研究的是具有手性的分子和它们在自然界中发挥的作用。
手性化学的研究对于生命科学、药学、材料科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就手性化学的研究进展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
一、手性化学的概念手性化学指的是带有手性的化学物质研究。
在自然界和科学研究中,手性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例如,人类右手和左手就具有明显的手性区别,许多生物分子、药物、高分子以及有机化合物也具有手性。
手性化学研究的重点就是研究这些带有手性的化学物质的性质和作用。
二、手性化学的应用1. 生命科学在生命科学中,手性化学的应用非常广泛。
生命体系中存在大量手性化合物,如葡萄糖、氨基酸、核酸等。
对于一些手性分子,它们的同构异构体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生物学效应,手性的诸多生物学意义备受关注和研究。
例如,药物的效果可能与其立体异构体的结构有密切关联,而生物体对于这些立体异构体的处理方式也是不同的。
2. 药物化学在药物研发中,手性化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
在世界范围内,超过50%的拟药物分子都是手性分子,其立体异构体之间在药理学、代谢学和毒理学上的差异会极大地影响其作用和效果。
因此,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药物分子的手性性质来寻找其最优立体异构体。
3. 材料科学手性化合物在材料科学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
手性分子的手性样式。
带来了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像电学和光学性质,其中一些经常用于材料的制备和性能调控。
例如,具有手性结构的分子在光学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它们可以用于制备手性薄膜、手性晶体以及光学传感器等。
三、 1. 手性配体的研究在手性化学中,手性配体可以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手性配合物由手性配体和金属离子组成,固然具有手性。
手性配体重要性体现在:1)配体的手性性质能够影响它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配位体合成物的空间结构和性质;2) 手性配体可以作为光学检测器或荧光传感器将手性剂与达到非常低的检测限度联系起来。
手性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现状
手性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现状手性,就是分子在空间中的立体构型,如左右手的区别。
手性分子在化学和生物学中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化学和生物活性。
这是因为生物体中的酶和受体通常只能识别其中一种手性分子,因此,生命体系的化学反应必须具有高度的手性选择性。
手性化学合成技术是指制备或合成手性分子的化学方法和技术。
手性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香料、精细化工、光电材料等领域。
手性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对新药研究及应用、医药品质控制与药效评价、环境保护、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能源领域等都有广泛的影响与重要作用。
从理论上讲,合成纯粹的手性化合物很容易,但在实际应用中,合成纯合物并不容易,因为手性化合物通常非常难分离。
自1960年代以来,大量有关手性化学合成技术的研究工作,已开发出多种新型的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技术。
为了使读者了解手性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现状,下面将简要介绍一些现代手性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
一、手性催化合成技术手性催化合成技术是指利用手性催化剂进行手性选择的合成方法。
催化剂一般是光学活性化合物,如手性有机酸和胺等。
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会产生手性中间体,从而实现手性选择性。
手性催化合成技术具有单步合成、开发方便,且反应操作简单等优点,已经成为手性合成技术的主要方法之一。
二、手性多相催化合成技术手性多相催化合成技术是一种基于固体多相催化体系的手性选择性合成方法。
多相催化剂一般采用手性多孔材料或对称二次代谢产物等,并通过吸附或表面反应实现手性选择性。
手性多相催化合成技术具有环境友好,可重复使用,还可以减少工艺生产中出现的反应副产物等优点,是绿色合成技术的典型代表。
三、手性DNA催化合成技术手性DNA催化合成技术是一种基于人造核酸的手性选择性合成方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手性核酸分子(如外切酶分子和外切酶-mimic分子等)的手性选择性催化反应,实现对选择性手性分子的优美性。
手性DNA催化合成技术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合成手性选择性高,反应速度快等优点,并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性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摘要:简介手性表面活性剂的分类、结构,重点综述胆汁盐类、皂苷类手性表面活性剂的研究与应用,以及氨基酸型、季铵盐型、烷基糖苷型和松香型手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研究现状。
关键词:手性表面活性剂;进展;手性分离;立体合成手性表面活性剂(chiral surfactant)是指一类性质上具有一般表面活性剂特性——具有油水两亲性,结构上含有手性中心的手性分子。
由于分子结构中有手性中心的存在,该类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区域选择性、不对称催化能力和手性识别能力。
尤其是在特定的手性拆分中的手性识别能力,使得手性两亲分子在立体选择性合成和手性药物分离领域逐渐成为一大热点。
此外,近年来,在无机材料科学方面,利用手性表面活性剂合成无机介孔材料的研究也有迅速的进展。
随着医药科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发展,手性表面活性剂由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特性而具有的不可替代性使得它的需求日益增加,因而引起了化学、材料等学科对手性表面活性剂的普遍关注。
目前获得手性两亲分子的途径还比较少,而且只局限于应用已有的手性源来合成,因此手性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并不多。
主要可从来源分为天然手性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手性表面活性剂两大类。
1.天然手性表面活性剂天然手性表面活性剂可细分为胆汁盐类和皂苷类两类。
1.1胆汁盐(Bile salts)类胆汁(酸)盐类手性表面活性剂属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光学活性,可用于手性对映体的拆分,最早由Terabe等[1]在1989年应用在几种氨基酸和药物的胶束电动色谱(MEKC 法)手性分离中。
其基本结构式如图1,主体结构由四个饱和稠环构成。
表1列举了几种常见的胆汁盐类手性表面活性剂。
图1 胆汁盐类结构式表1 几种常见的胆汁盐类手性表面活性剂Nishi H等[2]随后对上述几种常见胆汁盐类表面活性物质的分离条件进行了研究,发现虽然牛磺胆酸钠和脱氧牛磺胆酸钠(STDC)均可在pH>3的条件下使用,但脱氧牛磺胆酸盐的效果更胜一筹,也是研究的几种胆汁盐类中分离效果最好的。
而胆酸钠(SC)和脱氧胆酸钠(SDC)的适用条件为pH>5。
科学家研究发现,胆汁盐类物质在溶液中可形成螺旋形的胶束,与传统的非手性表面活性剂相比,这种独特的胶束结构可以容纳更多的有机溶剂,从而可以用于各种疏水性化合物等的分离[3~4]。
为对映体的拆分提供了新思路。
基于这一思路,Aumatell等[5]将胆酸盐与环糊精联用,在MEKC法下得到了很好的分离效果。
1.2皂苷(Saponins)类皂苷类化合物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陆地高等植物中的一类糖苷,其结构由皂苷元与糖组成。
由于组成皂苷的糖有葡萄糖、半乳糖等等多种,苷元可分为甾烷皂苷类和三萜类两大类多种苷元,再加之各种侧链的差异,使得皂苷种类繁多,组成复杂,是一种含多手性中心的天然手性表面活性剂。
由于皂苷的结构中苷元具有不同程度的亲脂性,糖链具有较强的亲水性,使皂苷具有不俗的表面活性,其水溶液振摇后能产生大量稳定性良好的泡沫。
皂苷类化合物课用于测定血浆、胆汁和组织中的胆甾醇,也可用于光学异构体的分离。
但由于皂苷类化合物多为电中性,需要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配合才能形成带电胶束以用于MEKC法分离,常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6]。
相较于中性条件而言,该类化合物在酸性条件下对光学异构体的分离效果更为理想。
2.合成手性表面活性剂2.1氨基酸衍生的手性表面活性剂手性氨基酸衍生的表面活性剂是最常用的手性表面活性剂,主要通过手性的氨基酸与各种羧酸衍生物经酰卤反应而制得。
其大致结构如图2,其中R1为十一至十七碳的烷基或烷氧基,R2为烷基,X为H或Na。
图2 氨基酸衍生手性表面活性剂的结构Dobashi等[7-8]在1989年首先合成了N-十二酰基-L-丙氨酸钠和N-十二酰基-L-缬氨酸钠等氨基酸衍生手性表面活性剂,并将其应用于MEKC手性分离N-乙酰化氨基酸酯等化合物,但是分离效率不理想。
为了提高分离效率,使用氨基酸衍生物系列的手性表面活性剂与尿素、甲醇等有机修饰剂的复配溶液可提高对映体的选择性以及改善峰形,达到较理想的分离效果。
2003~2007年,Rizvi等[9]别出心裁地并不直接使用手性氨基酸为手性源,而是利用烷氧酰氯与手性氨基醇反应,经硫酸酯化后聚合,得到了一系列聚合高分子的氨基酸型手性表面活性剂。
该系列产物的由于是高聚物,可形成单分子胶束,因而cmc表现为0,同时温度及添加剂对其胶束浓度均未表现出明显影响,胶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刚性。
这系列聚合高分子型氨基酸衍生的手性表面活性剂的大致合成路线如下:同样是利用类似路线,Riviz等还合成了一类新型的可聚合成高分子的阳离子型手性表面活性剂[10]。
黄建滨[11]等在2003年也合成了一种疏水链中含有苯环的新型亚酰氨基酸手性表面活性剂。
这类表面活性剂在较强的碱性条件下仍可表现出较高的表面活性和聚集能力。
而车顺爱等[12~14]则将该类氨基酸衍生的手性表面活性剂创新性地应用于无机材料的合成中。
他们采用手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结构导向法,基于N-十四酰基丙氨酸钠在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合成了一种介观结构高度有序的手性介孔材料,并在近几年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改变手性表面活性剂的电离度以及氨基酸基团的正电荷密度,他们得到了不同介孔结构的无机材料。
2.2季铵盐型手性表面活性剂季铵盐类手性表面活性剂主要为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多以脂肪胺和烷基化试剂为原料通过季铵反应合成,可用于不对称合成及手性分离。
自1978年Goldberg等[15]首次报道在季铵盐类手性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手性胶束水溶液中还原苯基酮诱导出新的手性中心以来,季铵盐类手性表面活性剂在国内外的不对称有机合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许多经典有机反应如Michael加成[16]、Diels-Alder反应[17]、不对称Darzens缩合[18]、查耳酮的氧化[19]、等反应中均有季铵盐类手性表面活性剂的运用。
周青山等在这一范畴上做了许多研究。
他们用不同的手性表面活性剂做了与Goldberg 等同样的反应,与Goldberg等只有1.66%的对映体过量值相比,他们所做的研究对映体过量值却到达8.6%。
他们研究发现表面活性剂的链长的改变对不对称诱导反应的诱导效果有所影响,同时胶束诱导不对称反应所得产物的构型与所用胶束的构型相反。
另外,改变胶束的结构,产物的对映体过量百分率值也会随之改变,这一发现为不对称合成提供了一条新思路[20-21]。
近两年黄永伟[22]等研究制备了苝酰亚胺—手性表面活性剂复合物N,N’-双(2-(季铵基乙撑))-3,4,9,10-苝二酰亚胺-双((3R)-3,7二甲基辛基-6-乙烯基)磷酸盐,并详细研究了它在不同有机溶剂中形成的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及组装机理,为设计分子电元件中的高度规整的超分子结构提供了便利。
2.3烷基糖苷(Alkyl Glucoside)型手性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型表面活性剂是由可再生资源天然脂肪醇和生物低聚糖(葡萄糖、麦芽糖等)合成的一种性能较全面的绿色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手性主要来源于糖环中的手性碳原子。
非离子型的烷基糖苷还可经硫酸或磷酸酸化后进一步制得阴离子型烷基糖苷手性表面活性剂。
大部分烷基糖苷是中性的,但其分子结构中的糖头基可与硼酸盐缓冲溶液络合,从而得到带电荷的胶束[23]。
Tickle等[24]在1994年首先合成了两种该类手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β-D-吡喃葡萄糖苷磷酸酯和十二烷基-β-D-吡喃葡萄糖硫酸酯,并将它们运用于毛细管电泳色谱进行手性分离。
Boyd等[25]合成了如图3所示的一系列异构十二烷基-β-D-葡萄糖苷,研究了这系列化合物的热致行为以及立体构型对其液晶相行为的影响,并表征了它们之间在表面活性上的差异。
图3 Boyd等制备的一系列十二烷基-β-D葡萄糖苷同分异构体结构式烷基糖苷型手性表面活性剂作为一种新型表面活性剂,在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的同时还表现出优异的生态安全性和相溶性,自首次合成以来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其应用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手性分离等科学研究,现在更多地作为固体分散剂、塑料添加剂和日化用品中的表面活性剂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2.4松香基型手性表面活性剂与其他类型的原料相比,松香分子具有多个手性中心,结构易于改造,是很好的天然手性原料;同时松香又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工业原料,廉价易得。
因此,利用松香合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工作开展得很早,可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
时至今日,国内外已经合成了很多基于松香的表面活性剂,但由于原材料松香资源的缺乏,国外对松香类表面活性剂的研究重心已经从合成新型表面活性剂渐渐转移到松香类表面活性剂的应用上。
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在这一类手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上做了大量工作,得到了许多各种类型的松香基手性表面活性剂,如脱氢松香基手性表面活性剂和马来海松酸基手性表面活性剂,近几年大热的Gemini 型表面活性剂也有所涉及。
广西师范大学的王恒山、潘英明教授和他们的学生赵志才等[26]以脱氢松香酸和马来海松酸为原料合成了多种新型手性表面活性剂,如马来海松四磺酸钠等等,研究了这些产物的发泡性能与分子结构,并对这些产物进行了其他表面物理化学和光学活性等性能测定,发现这些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均相当理想,在对映体的分离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利用脱氢松香酸和马来海松酸还可以合成许多其他的手性表面活性剂,如12-溴代脱氢松香酸-N-琥珀酰亚胺酯(N-HSBDA)、脱氢松香异硫腈酸酯(DHA-NCS)[27]、马来酐聚酰亚胺酯[28]、马来海松酸三异辛酯[29]等。
贾卫红等[30~31]在2008~2009年以脱氢枞胺为原料先后合成了一系列松香基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和4种松香基磺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用IR及1H-NMR光谱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发现这两类松香基Gemini型表面活性剂均有较低的CMC,能够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
除此之外,松香基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还具有很强的乳化性能及泡沫性能,而松香基磺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则具有良好的润湿性能且表面活性随着分子结构中亚甲基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强。
除此之外,他们还对松香基双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抑菌性能进行了研究[32]。
韩世岩等也曾合成并分析了一种松香-季铵盐双子表面活性剂[33],另外还研制了一种松香酰基甘氨酸型两性Gemini表面活性剂,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确证了该产物的基本结构,通过表面张力仪等方法对产物进行了性能分析[34]。
他们的工作确证了基于松香制备高表面活性、低CMC值的Gemini型表面活性剂的可行性,为以松香为原料制备Gemini表面活性剂奠定了较好的研究基础。
3.总结手性表面活性剂的传统应用主要集中在有机不对称合成和手性对映体的识别、拆分和分离方面,近几年来,将其作为模板应用在手性无机材料,尤其是手性介孔材料的合成上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热点,随着其合成机理的不断完善,新的合成线路也陆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