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代谢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与中药治疗糖尿病机制_张汝学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原理和方法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原理和方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它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糖尿病的原理和方法,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验证。
一、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原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原理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黄帝内经》中的脏腑理论: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肝肾阴虚、脾胃湿热等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通过调整脏腑功能,中医药可以达到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2. 中草药的药理作用:中草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可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促进胰岛细胞的再生,改善胰岛细胞的功能,从而调节血糖水平。
3. 中医药调理全身气血:中医药通过调理全身的气血运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环,增强组织器官的代谢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
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多样,常用的包括以下几种:1. 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首要方法是通过中草药的内服治疗,常用的中药有黄芪、白术、苦瓜等。
中药可以根据病情和病机的不同进行组方,个体化地治疗糖尿病。
2. 饮食调理:中医药强调饮食调理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中医饮食调理的原则是根据体质特点和病情,采取合理搭配食物,减少糖分和淀粉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高纤维食物的摄入。
3. 中医按摩疗法:中医按摩疗法以穴位按摩为主要手段,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血运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按摩手法包括揉、捏、推、按等。
4. 中医针灸疗法:中医针灸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效果。
针灸疗法可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调节血糖水平,减轻糖尿病的症状。
5. 中医运动疗法:中医运动疗法包括太极拳、气功等,可以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体质,增强身体的代谢功能,提高体内能量的消耗。
三、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具有以下优势:1. 个体化治疗:中医药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影响肝糖代谢的中药活性成分抗糖尿病研究进展
影响肝糖代谢的中药活性成分抗糖尿病研究进展岳颖;周珺;贾正平;李茂星;张汝学【摘要】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长,是危及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肝脏是机体能量平衡、糖脂代谢和胰岛素作用的重要靶器官,通过调节和控制糖尿病患者肝脏葡萄糖代谢对维持正常血糖状态十分重要.基于肝糖代谢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该文以糖异生、糖酵解和糖原合成分解为主的多个代谢途径作为主要的研究思路,以肝脏糖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作为防治糖尿病的重要靶点,对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成分及相关抗糖尿病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8(037)004【总页数】5页(P465-469)【关键词】中药活性成分;糖尿病;肝糖代谢;关键酶【作者】岳颖;周珺;贾正平;李茂星;张汝学【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药学院,兰州73000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高原环境损伤防治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兰州 730050;兰州大学药学院,兰州73000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高原环境损伤防治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兰州 73005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高原环境损伤防治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兰州73005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高原环境损伤防治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兰州 730050;兰州大学药学院,兰州73000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高原环境损伤防治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兰州 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R587.1糖尿病现已成为现代社会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和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1]。
其致病原因为胰岛素调节异常导致机体糖脂代谢稳态被破坏[2],碳水化合物代谢机能的缺陷以及机体生理系统为纠正糖代谢失衡促使内分泌系统过度活化,最终导致内分泌代谢的失控诱发高血糖[3]。
肝脏是机体能量平衡、糖脂代谢和胰岛素作用的重要靶器官,通过调节和控制糖尿病患者肝脏葡萄糖代谢对维持正常血糖状态十分重要。
降糖药对糖尿病患者骨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关键词] 降糖 药 ;骨代谢 ;成骨细胞 ;破骨 细胞
(中图分类号 ] 11587.29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 1005-9202(2018)13-3318-04;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8.13.092.
糖 尿病 (DM)与脆 性 骨折 关 系 密切 ,DM 患 者 骨质 量下降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在骨胶原中沉积 、 血清胰 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水平降低 、尿钙过高 、 肾衰竭 、微 血 管 病 变 及 炎 症 反 应 有 关 ¨J。胰 岛 素 缺 乏 、高血糖症 、氧化应激反应、某些降糖药物的使用 、年 龄 、激 素 等 因素 也 在 DM 患者 骨 质 量 下 降 的 病 理生 理 过程中起重要作 用 ]。降糖药在控制 慢性 高血糖持 续状态的同时也对骨代谢产生一定 的影 响,但仍存 在 争议 。本文就有关降糖药对 DM患者骨代谢 的影响及 其作 用 机制 的研 究进 展进 行 综述 。
of adhesion molecules in endothelial cells via ERK/NF-KB pathway
[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12;425(2):401-6.
35 Zhou JY ,Cban L,Zhou SW .Omentin:linking metab olic syndrome and
role through inhibition of TNF- 一induced superoxide production in vas—
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J].Eur J Pharmacol,2012;686(1—3):l16
地黄寡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_张汝学
地黄寡糖(四聚糖占 60%、三糖占 20%,其余 为单糖或二糖),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临床药理基地 提供;STZ(批号 S8050),购自 Solarbio 公司;盐 酸二甲双胍(批号 0703061),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 公司。RNA 抽提试剂 Trizol、AMV 第一条链合成 试剂盒、PCR 扩增试剂盒,上海生工生物工程(上 海)有限公司;焦炭酸二乙酯(DEPC),Sigma 公 司;DNA Marker(DL1200 和 Marker1),广州东盛 公司;琼脂糖,上海生工生工生物工程(上海)有 限公司;NADPNa2 购自 Solarbio 公司;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Solarbio 公司。其他试剂均为 国产分析纯。 1.2 动物
·316·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2 期 2012 年 2 月
地黄寡糖对 2 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张汝学 1,贾正平 1, 2*,刘景龙 1, 2,周 珺 1, 2,邱建国 1
基于糖代谢酶调节作用的中药抗糖尿病研究进展
基于糖代谢酶调节作用的中药抗糖尿病研究进展作者:吉柳汤新强彭金咏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2年第23期[摘要] 糖尿病是危及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提高。
糖代谢异常是糖尿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之一,相关糖代谢酶如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葡萄糖-6-磷酸酶(glucose-6-phosphatase, G-6-P),糖原磷酸化酶(glycogen phosphorylase, GP)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 GSK-3)参与并调控了糖代谢过程,因此调节糖代谢酶活性对糖尿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中药因其高效低毒作用而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多种中药提取物和成分被证实为糖代谢酶的调节剂,与抗糖尿病西药相比,中药治疗糖尿病具有安全、可靠、价格低廉等优点。
该文就糖代谢酶调节的中药抗糖尿病研究作一简要的综述。
[关键词] 糖尿病;糖代谢酶;中药;抗糖尿病药物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糖脂代谢紊乱综合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慢性高血糖并伴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终身疾病。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步升高,自1980年至2010年,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从1.53亿上升到3.47亿[1],并且因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肝病(diabetic hepatopathy)、糖尿病脑病(diabetic encephalopathy)和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等引起的致死率也不断提高。
糖代谢异常是糖尿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而其中参与糖代谢的相关酶对糖代谢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显示[2-4],α-葡萄糖苷酶,葡萄糖-6-磷酸酶(G-6-P),糖原磷酸化酶(GP),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这4种酶主要参与并调控了糖代谢过程,见图1。
因此,研究和开发高效低毒作用的糖代谢酶调节剂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现代医药学及生命科学界重点和难点研究课题之一。
中药地黄的有效成分及现代药理学基础的研究进展(1)
目录引言 (1)1. 地黄的化学成分 (2)1.1 环烯醚萜及其苷类 (2)1.2 糖类 (2)1.3 氨基酸 (3)1.4 微量元素 (3)1.5 其他成分 (3)2. 地黄药理作用 (3)2.1 对血液系统的药理作用 (3)2.2 对免疫系统的药理作用 (4)2.3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 (4)2.4 对肾脏的药理作用 (4)2.5 降血糖作用 (5)2.6 抗衰老 (5)2.7 对胃黏膜的药理作用 (6)2.8 抗炎症作用 (6)2.9 对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的影响 (6)3. 结论 (7)参考文献 (7)地黄的有效成分及现代药理学基础的研究进展ZHANG jin-tang(张金堂)摘要: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详细探究了中药地黄的有效成分以及药理作用。
地黄主要成分低聚糖和梓醇具有降糖及改善记忆力功能,多糖能改善造血,且具备中枢抑制作用。
本文总结归纳了当前关于地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地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Effective Compon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RehmanniaGlutinosa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a lot of documents, detailed study of the effective compon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Radix rehmanniae. The main component of Rehmannia glutinosa oligosaccharides and Catalpol has hypoglycemic and improve memory function, polysaccharides can improve the hematopoietic, and has the central inhibitory effe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on active ingredi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Rehmannia glutinosa.Key words:Rehmannia glutinosa;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action引言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中药治疗糖尿病药理学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糖尿病药理学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
目前,中药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其疗效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中药治疗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1.促进胰岛素分泌:一些中药可以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例如,桑叶、金银花等中药可以通过激活胰岛素分泌途径,增加胰岛素的释放,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抑制糖尿病发展:一些中药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糖化作用,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展。
例如,苡仁、枸杞等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胰岛β细胞的破坏;山药、苦瓜等中药可以通过降低血糖水平,减轻胰岛素抵抗。
3.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有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等并发症。
中药能够通过改善血液循环、神经营养和保护心脏功能等方面来减轻并发症的症状。
例如,丹参、蒲公英等中药可以通过抗氧化和抗炎作用,保护心脏功能;酸枣仁、龙胆草等中药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营养,改善糖尿病的神经病变。
近年来,一些中药的治疗机制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例如,黄芪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糖作用,可以通过抑制胰岛素抵抗、促进葡萄糖的组织摄取以及抑制糖原分解等方面来改善糖尿病;参麦克菌素可以通过激活AMPK(5′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途径,增加葡萄糖的摄取和糖原的合成来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正在进行药理学研究,以进一步发掘其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潜力。
例如,苦瓜中的活性成分苦瓜素被发现具有抗糖尿病作用,可以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岛素抵抗来降低血糖水平。
另外,山慈菇、薏苡仁等中药也被发现具有降血糖作用,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结起来,中药治疗糖尿病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研究表明,中药可以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调节血糖代谢等多个方面来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中药还能够改善糖尿病的并发症,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然而,目前糖尿病中药治疗的药理学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来明确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效果。
中药对代谢综合征的干预效果及机制研究
中药对代谢综合征的干预效果及机制研究代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和异常血脂。
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近年来,中药在治疗代谢综合征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的潜力,受到了广泛关注。
一、中药对代谢综合征的干预效果1. 降血糖效果中药在降血糖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许多中药成分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如黄芪、黄连、苦瓜等。
这些中药成分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减少肝糖原的分解,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
2. 降血压效果中药中许多药物具有降血压的作用,如天麻、夏枯草、丹参等。
这些药物可以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担,从而降低血压。
3. 降血脂效果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脂水平往往升高,容易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可以降低血脂,如山楂、茶叶、人参等。
这些成分可以促进脂肪代谢,调节脂蛋白的合成和分解,减少胆固醇的吸收,从而降低血脂。
4. 减肥效果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重要表现,中药在减肥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
一些中药成分可以促进脂肪分解,抑制脂肪合成,降低体重和体脂含量,改善患者的肥胖状况。
二、中药对代谢综合征的干预机制1. 调节胰岛素分泌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来降低血糖。
一些中药成分可以促进岛素素的分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帮助患者降低血糖水平。
2. 抗氧化作用代谢综合征患者体内的氧自由基水平往往较高,容易导致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氧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改善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
3. 调节脂质代谢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来降低血脂。
一些中药成分可以影响脂肪的合成和分解,调节体内脂蛋白的代谢,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和吸收,从而降低血脂。
4. 抑制炎症反应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体内常伴有炎症反应,炎症因子的过度分泌可能诱发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因子的分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炎症状态。
神经内分泌系统为糖尿病中医病机的研究和现代糖尿病发病机理的桥梁作用_殷欣
大量的糖尿病相关文献和临床相关病历调查结果 显示: 糖尿病的中医辩证分型主要为气阴两虚型,治疗 的药物也基本相似,都选用益气养阴的药物。多个对 中医相关文献和临床病历进行比较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 糖 尿 病 的 各 种 证 型 中,气 阴 两 虚 型 的 发 病 率 近 40% ,阴虚热盛型为 23% ,阴阳两虚型为 20% ,血瘀气 滞型近 15%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糖尿病的中医辨 证分型以气阴两虚型为最主要证型。气阴两虚,阴阳 失衡为糖尿病的主要病机。临床常用药物有: 黄芪、山 药、生地、天 花 粉、知 母、丹 参、茯 苓、山 萸 肉、熟 地、党 参、枸杞、麦冬、葛根等[7]。所配伍的药物,要以益气养 阴治其本,从而起到调节血糖的作用。笔者近 2 年的 研究发现,黄芪提取液可有效刺激下丘脑 - 垂体 - 肾 上 腺 轴 中 ( HPA,Hypothalamus - Pituitary - Adrenal gland) 的 促 皮 质 激 素 释 放 因 子 神 经 元 ( Corticotrophin Releasing Factor,CRF 神 经 元) [8]。因 而,中 药 的 益 气 养阴的机理确实有其神经内分泌基础。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多器官病理变 化的综合。如图 1 所示,在糖尿病的形成机理中各种 因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①基因遗传因素。基因因 素在糖尿病的成因中起根本的作用。但从人类进化的 角度来讲,糖尿病只是近五十年在经济发达国家如美 国和英国,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所面 临的新的健康问题。最近科学家发现有 8 个基因对糖 尿病有作用。但即使是对糖尿病的发生贡献最大的基 因 MC4R 基因,对糖尿病发生的贡献只有 5% ,换句话 说 MC4R 基因发生变异的病人只占糖尿病人的 5% 。 因而目前认为基因遗传因素对糖尿病的流行只起到一 定的作用。② 现代生活因素和环境因素。近五十年 的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变对目前糖尿病的流行起了重要 的促进作 用。 目 前 研 究 认 为 现 代 生 活 因 素 如 精 神 压
中药治疗糖尿病机制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糖尿病机制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全球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西药治疗糖尿病取得了显著成果,但长期用药带来的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也日益凸显。
中药治疗糖尿病因其疗效稳定、副作用小而受到广泛。
本文将围绕中药治疗糖尿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胰岛素抵抗:许多中药如黄连、黄芪、葛根等可通过调节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2)调节血糖代谢:中药如枸杞、麦冬、山药等可改善糖代谢,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降低血糖水平。
(3)抗炎作用: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一些中药如金银花、丹参、川芎等具有抗炎作用,可有效缓解炎症反应。
(4)抗氧化应激:糖尿病进程中常伴有氧化应激反应,红景天、灵芝、三七等中药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可保护胰岛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5)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许多中药如苦瓜、桑叶、南瓜等含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成分,可减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血糖水平。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糖尿病具有显著疗效。
一项纳入1000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中药复方消渴丸可有效降低血糖、提高生活质量,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另外,中药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也表现出明显优势,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然而,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如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且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评价。
目前,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许多中药的有效成分尚未明确,这给中药的开发和质量控制带来了困难。
(2)作用机制不够深入:尽管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已有多种假说,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揭示其作用本质。
(3)临床研究质量有待提高:现有的临床研究仍存在设计不严谨、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导致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受到一定质疑。
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及机制研究研究论文: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急剧增长。
传统中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长期的临床应用历史和广泛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旨在评估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
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通过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复方对血糖、胰岛素水平等指标的影响,并通过体内试验和细胞实验进一步研究中药复方对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等机制的影响。
结果显示,中药复方可以显著降低血糖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胰岛素抵抗,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糖尿病症状。
此外,中药复方还展现出抗炎、抗氧化等保护胰岛功能的作用。
本研究明确了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和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创新价值。
关键词:中药复方,糖尿病,疗效,机制研究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流行病,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患病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传统中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千百年的应用历史,并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
中药复方是将多种草药组合应用,相互配伍,通过协同作用改善疾病的治疗方案。
然而,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和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明确。
1.2 研究问题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评估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
具体而言,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1)中药复方对血糖水平的影响;2)中药复方对胰岛素敏感性和抵抗的影响;3)中药复方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4)中药复方对胰岛功能保护的作用。
通过实验研究方法,旨在全面了解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第二章研究方案方法2.1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选择实验动物建立糖尿病模型,本研究中采用小鼠模型。
2.2 中药复方的制备和给药通过文献综述和专家咨询,选择适宜的中药复方,并按指定比例制备。
2.3 实验分组和观察指标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中药复方治疗组。
观察各组小鼠血糖水平、胰岛素水平以及胰岛形态等指标的变化。
米非司酮基于糖皮质激素受体调节糖尿病大鼠高血糖的作用机制
米非司酮基于糖皮质激素受体调节糖尿病大鼠高血糖的作用机制王晓丽;周珺;李茂星;邱建国;贾正平;张汝学【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mifepristone (MIF) on the level of 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CRH),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corticosterone (CORT),insulin (INS) and aldosterone (ALD) in plasma and expression of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 mRNA in hippocampus in type 2 diabetic rats and to discuss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by which mifepristone improves hyperglycemia. Method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model was induced by high-fat diet plus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of low dose streptozotocin (30 mg·kg-1 ).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normal control group,model control group,positive control (MET) (metformin hydrochloride 200 mg·kg-1 ·d-1 )group,mifepristone low dose (MIF-L) (10 mg·kg-1 ·d-1 ),medium dose (MIF-M) (25 mg·kg-1 ·d-1 ) and high dose (MIF-H) (50 mg·kg-1 ·d-1 ) groups.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and model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distilled water. 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 was measured once a week. The rats were decapitated after five weeks. Organ index, corticotropin release hormone ( CRH),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corticosterone(CORT),insulin(INS) and aldosterone(ALD) levels were measured. The expression of GR mRNA in hippocampus was measured by using real-time PCR.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body weight w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 01),FBG was increasedsignificantly (P<0. 01),organ index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0. 05), CRH,ACTH,CORT,INS and ALD were increased and the expression of GR mRNA in hippocampus was decreased (P<0. 01) in the model control group. Compared with model control group,body weight increased in MIF-M and MIF-H groups after administration for 14 days (P<0. 01). FBG was decreased in MIF-M group 1 to 4 weeks after administration,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 05) at 4th week. The kidney index was decreased in MIF-M and MIF-H groups (P<0. 01,P<0. 05). CRH,ACTH and CORT were increased,ALD level was decreased in MIF-Lgroup,CRH,ACTH,CORT and ALD were decreased,INS level was increased in MIF-M and MIF-H groups,withou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 05). Relative expression of GR mRNA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MIF-L,MIF-M and MIF-H groups (all P <0. 01). Conclusion Hyperglycemia intype 2 diabetic rats can be improved by MIF. The possible mechanism may be related to regulating the HPA axis through inhibiting GR.%目的:观察米非司酮(MIF)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胰岛素(INS)、醛甾酮(ALD)的水平和海马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R)mRNA 表达的影响,探讨 MIF 对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调节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
结合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
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进行科学评价,为推广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加强临床研究与疗效评价
融合现代科技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挖掘更多潜在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
汇报人:
2023-12-24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概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案例分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展望
目录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概述
01
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中医文献中就有关于消渴症(糖尿病)的记载和治疗方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扩大治疗范围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不仅限于辅助治疗,还可能成为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和药物制剂,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改善生活质量。
国际化发展
随着国际上对中医药的认可和接受度不断提高,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也将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历史背景
目前,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许多中草药被证实具有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且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明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现状
优势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具有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疗效稳定持久等优点。同时,中医药还可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病程进展等。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与应用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的疾病,其患者的血糖水平过高。
糖尿病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超过3亿人口患有糖尿病,而我国的中老年人群则是近年来尤为受到威胁的一群。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与应用,具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和意义,其中的中药治疗方案已经被广泛地标注在了糖尿病的防治功效当中。
一、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及其原理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是由“气虚化痰”、“肾气不足”、“脾虚失运”、“瘀血阻络”等中风寒、湿热毒邪所致。
因此,治疗糖尿病需要根据病因、病机、证候以及个体化的辨证施治原则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目标是调节机体的糖代谢过程,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常用的中药材包括黄芪、山药、苦瓜、枸杞子、菊花、茯苓、补骨脂、大黄、熟地等等。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原理是利用中药通过营养调节和药理调节双重作用,调节机体细胞内外的环境,使其平衡。
通过调节能量代谢、消化代谢、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最终达到调节糖代谢的作用。
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实证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实证研究多人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
根据数据显示,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总有效率达到了八九成的水平。
其中,对于Ⅰ型糖尿病,中药治疗效果较弱,只能作为辅助治疗或适量使用;而对于Ⅱ型糖尿病,中医方配合运用对控制进一步恶化的作用则更加突出。
实证研究中,一些细致的随机对照研究数据也表明,采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有着安全无副作用的优势,降低了患者的医疗风险。
三、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道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已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但其治疗效果还有提高的空间。
当前中药治疗糖尿病领域的研究重点为:①洞察中药治疗糖尿病物理机制及其致病机理;②钻研解决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特定成分,丰富和提高中医药治疗的手段;③探究中药治疗糖尿病中网络药理学的应用,以客观评估其微量物后效应、多靶点药效学和多机理疗效等;④提高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实效,加强其实验研究中的数据处理,提高中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中药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与机制研究
中药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与机制研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主要特点是体内血糖水平过高,参与血糖调节的胰岛素功能不正常。
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和对西药治疗的限制,中药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降低血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降低血糖,包括增加胰岛素的分泌、提高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以及抑制葡萄糖的生成和吸收。
例如,延胡索、苦瓜、黄芪等中药具有显著的降糖作用。
2. 保护胰岛功能:中药可以通过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等作用保护胰岛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释放。
如黄芪、丹参等常被用于保护胰岛功能。
3. 调节血脂:糖尿病常伴随血脂异常,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脂代谢,降低血脂,减少血管内脂质沉积,降低动脉硬化的风险。
如灵芝、山楂、决明子等中药具有降脂作用。
4. 改善胰岛素抵抗:一些中药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如雷公藤、黄芩等中药被广泛应用于改善胰岛素抵抗。
5. 预防并发症: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肾病等,中药可以通过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抗炎等作用预防和减轻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中药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胰岛素分泌和释放机制: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释放。
研究发现,一些中药可以促进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如鳖腹胰多肽等,还有一些中药可以调节离子通道和胰岛素分泌通路的活性,如丹参、柴胡等。
2. 老年友善机制:糖尿病常见于老年人群,中药对老年人的疗效也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中药具有改善老年人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作用。
3. 细胞信号传导机制:中药可以调节多种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如PI3K/Akt通路、AMPK通路等,进而影响胰岛素信号传导和胰岛素敏感性。
4. 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在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保护胰岛细胞功能。
中药减肥调节胰岛素分泌控制血糖
中药减肥调节胰岛素分泌控制血糖中药减肥是一种利用中药进行健康减肥的方法。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的医药文化宝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疗效。
在减肥过程中,胰岛素分泌的调节和血糖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中药如何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来控制血糖,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胰岛素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胰岛素是由胰腺内的β细胞分泌的,它在机体中起着调节血糖和促进葡萄糖利用的关键作用。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刺激肝细胞、脂肪细胞和肌肉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降低血糖浓度,保持机体内血糖的稳定。
然而,胰岛素在高血糖状态下过度分泌,会导致血糖的快速下降,产生饥饿感,使人们进食更多的食物,从而增加体重。
中药作为一种天然草药,具有多种功效,其中包括调节胰岛素分泌和血糖控制的作用。
一些中药被广泛应用于胰岛素分泌调节的研究中。
例如,苦瓜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降低血糖作用的中药。
苦瓜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模拟胰岛素的作用,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此外,山楂、红藻和玫瑰花等中药也被发现具有减轻胰岛素抵抗和降低血糖的功效。
除了调节胰岛素分泌外,中药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控制血糖,从而实现减肥的效果。
一些中药可以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素对葡萄糖的作用。
例如,黄芪被发现能够提高胰岛素受体的活性,增加胰岛素与细胞间的结合,从而改善胰岛素的效应。
另外,柴胡和丹参等中药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
中药减肥方法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中药是天然草药,相对安全,不会给人体带来太多的副作用。
其次,中药的应用范围广泛,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人群。
不同的人体状况和减肥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调理。
此外,中药制剂形式多样,包括饮片、口服液、胶囊等,便于服用和携带。
最重要的是,中药具有较强的整体调理作用,可以改善机体的整体代谢水平,提高减肥效果。
虽然中药在减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仍然需要慎重使用。
中医药调理糖病相关内分泌失调的临床疗效评估
中医药调理糖病相关内分泌失调的临床疗效评估中医药调理糖尿病相关内分泌失调的临床疗效评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高血糖、葡萄糖耐量异常和胰岛功能紊乱。
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内分泌失调,如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等问题。
传统中医药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调理机体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治疗中。
一、中医药对胰岛功能的调节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通过调节胰岛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可归为“消渴”范畴,该范畴包括了胰岛功能紊乱和内分泌失调。
中药可以通过补气养阴、滋肾阳等方法,改善胰岛功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从而达到调节血糖水平的目的。
二、中医药对血糖控制的影响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降糖效果。
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效控制血糖波动。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功能,促进糖代谢的正常进行。
三、中医药对激素水平的调整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内分泌系统的激素水平失调。
中医药可以通过调整激素水平,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内分泌状态。
例如,某些中药可以降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减轻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功能。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影响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的分泌和代谢,维持机体内分泌的平衡。
四、中医药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如肾脏病变、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病变等。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一方面,中医药可以改善大血管和小血管的微循环,提高组织的供氧能力,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另一方面,中医药可以通过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轻糖尿病对肾脏和神经系统的损害。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通过调节胰岛功能、降低血糖水平、调整激素水平和预防并治疗并发症等方面的作用,中医药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仍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和科学验证,以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药活性成分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
中药活性成分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
陈泓艳
【期刊名称】《亚太传统医药》
【年(卷),期】2009(5)4
【摘要】糖尿病是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中药活性成分在防治糖尿病方面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就近几年研究较多的中药活性成分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总页数】2页(P126-127)
【作者】陈泓艳
【作者单位】大理州卫生学校,云南,大理,6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相关文献】
1.影响肝糖代谢的中药活性成分抗糖尿病研究进展 [J], 岳颖;周珺;贾正平;李茂星;张汝学
2.中药活性成分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张怀民;傅秀慧;郑海洲
3.中药活性成分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机制研究进展 [J], 蒋莉娟;李利
4.中药活性成分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 [J], 陈洁;顿文亮
5.中药活性成分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治疗Ⅱ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J], 吴忠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降血糖中药的有效成分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降血糖中药的有效成分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张曼;王惠好;臧林泉【期刊名称】《广东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27)3【摘要】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in animal trials and clinical trials that man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possess considerable hypoglycemic effects. Therefore,it is feasible to develop a drug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which is highly hypoglycemic and with low adverse reactions. Related ingredients and mechanisms of hypoglycemi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were reviewed.%大量的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证明,许多中药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从中药里开发能有效降血糖且副作用小的新型降糖药是可行的.本文对具有降血糖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总页数】4页(P320-323)【作者】张曼;王惠好;臧林泉【作者单位】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药理学系/药科学院新药筛选中心,广东广州510006;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药理学系/药科学院新药筛选中心,广东广州510006;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药理学系/药科学院新药筛选中心,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7【相关文献】1.中药有效成分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进展 [J], 赵培西;王四旺2.降血糖中药有效成分,单味药及成药的研究进展 [J], 程立方;张淑真3.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降血糖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李旭炯;郑天珍4.天然中药有效成分降血糖的研究进展 [J], 涂春联5.桑不同药用部位降血糖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李名洁;李昌瑜;王泽霞;孙代华;陈志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陈祖基,宋洁贞,陈 慷,等.环胞苷和丙氧鸟苷联合应用的抗单疱病毒作用.中华眼科杂志,1996,32(1):2520 于 健,章应华,张东杲.抗单疱病毒单克隆抗体治疗实验性单疱角膜炎的临床与电镜观察.中华眼科杂志,1994,30(3):22121 陈 钧,周国筠,赵俊锋,等.单克隆抗体联合基因工程干扰素A -1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7,15(7):41422 张文华.应重视感染性角膜病的综合治疗.中华眼科杂志,1998,34(1):5收稿日期:2001-11-07糖代谢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与中药治疗糖尿病机制张汝学 贾正平 谢景文 孔令媛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临床药理基地 兰州730050周金黄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糖代谢(gluco se metabolism )是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之一,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neuro endocr ine immuno modu-lat ion,N IM )网络[1,2]则是以维持机体基本功能—内环境稳定或自稳功能(homeo st asis )为目的,糖代谢在N IM 网络的调控下处于平衡与稳定,称为糖稳(gluco se homeo st asis)[3]。
由于NI M 网络的复杂性,在调节糖代谢方面也表现出了许多特殊之处。
NI M 网络学说的提出,使人们对于糖代谢的调节机制又加深了认识。
糖代谢不仅受两类激素即胰岛素(in-sulin)及胰岛素的反调激素(counter reg ulato r y hor mo nes)的调节,而且从NI M 网络角度来看,糖代谢调节还涉及到HPA 轴、HP G 轴、胸腺等各个环节。
机体的自稳功能一旦被破坏,则自然会波及到糖自稳。
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也必然使人们更加重视并重新审视糖尿病(diabet es mellit us ,DM )这类以糖代谢紊乱、糖自稳失衡为特征的疾病,并从这个角度对中药防治糖尿病机制提出新的认识。
1 糖代谢调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的渊源糖代谢,是指糖类物质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的一系列生化过程,是生物化学中较早阐明的一个问题,以血糖(blo od glucose)为重点研究对象。
血糖经过氧化变为H 2O 和CO 2,并释放出能量。
如何调节这个过程,使能量的生成与利用保持平衡?生物化学家们已经十分清楚糖代谢的稳定是糖的生成与利用,主要是糖异生(gluconeog enesis )与糖酵解(g ly col-ysis)之间的平衡,这个过程分别由几种关键酶活性变化来控制。
在高等动物,酶活性调节主要受激素的控制[4]。
因此,糖自稳是通过激素调节实现的。
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及观察,国外于1977年由Bese-do vsky [1]首先提出了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这个网络学说,其依据是发现了三大系统间具有共同的物质:肽类神经递质、激素及细胞因子,它们为三系统共享的“化学性交流语言”(chemical language for co mmunica-tio n)[5,6]。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可以归纳为:¹免疫、内分泌及神经细胞可以表达细胞因子、激素、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类物质的受体;º免疫和神经内分泌效应分子可共存于淋巴、内分泌及神经组织中;»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对免疫系统能产生一定的作用;¼免疫介质也能作用于内分泌和淋巴系统[7]。
表明机体在进化过程中,一方面发展出了各自独立的功能,以适应环境需要;另一方面也具有共同性,保留有原始的信息传递与交换、信息共享特征。
这个学说的中心含意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共同调节机体的各项机能活动,以保持内环境平衡与稳定。
因此,也可以这样说,糖代谢是在N IM 网络调控下维持稳定的。
2 糖代谢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由于血糖在正常状态下维持稳定,也即糖的生成与糖的利用维持相对稳定,这些生化过程又受酶的调节,因此糖代谢稳定直接或间接与N IM 网络相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胰岛素及其反调激素。
从广义来看,也包括HP A 轴、胸腺等因素的参与。
2.1 胰岛素及其反调激素对糖代谢的调节[3,4] 与糖代谢调节直接有关的激素包括两大类:一类为以降血糖作用为主的激素即胰岛素(insulin ),另一类为以升血糖激素作用为主激素,或称胰岛素反调激素(co unter reg ulat or y hor mones),包括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及生长激素等。
通过这两类激素作用的协调与统一,维持糖代谢的平衡与稳定。
2.1.1 胰岛素(insulin) 是体内主要的降血糖激素,由胰岛B 细胞分泌至肝门循环,作用于肝脏及外周组织。
其抑制内源性葡萄糖生成,刺激葡萄糖利用而使血糖下降。
它可抑制肝糖原分解与糖异生,或与其它因素(包括高血糖症或低胰高血糖素症)使肝脏成为一个纯粹的葡萄糖摄取及能量储存器官。
它可刺激其它胰岛素敏感组织如肌肉、脂肪的葡萄糖摄取、储存和利用。
在空腹状态,胰岛素主要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生成调节葡萄糖浓度。
血糖较高时(如餐后)则刺激葡萄糖利用或储存。
胰岛素的分泌降低亦可增加葡萄糖的生成,减低葡萄糖的利用,从而增加血糖浓度。
胰岛素总的效应是使糖的生成减少,去路增加。
2.1.2 胰岛素反调激素 包括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与皮质酮,使糖代谢由合成向分解方向转化。
¹胰高血糖素(g lucag on):由胰岛A 细胞分泌,通常在生理状态下通过肝脏发挥特殊作用。
其主要作用是预防低血糖。
它是糖原分解(g lycog enolysis)及糖异生的有效激活剂,胰高血糖素起效快但作用为一过性,其进一步增加可引起过量的葡萄糖释放。
º肾上腺素(epinephr ine)的高血糖效应较为复杂。
它既可刺激肝葡萄糖生成,也可限制葡萄糖利用。
在人类,肾上腺素通过A-及B-肾上腺能机制介导直接或间接作用A-肾上腺能作用限制胰岛素分泌,间接发挥升血糖作用。
肾上腺素也可直接(即不依赖于其它激素的变化)增加肝脏糖原分解与糖异生。
与胰高血糖素一样,肾上腺素在数分钟内起作用;但与胰高血糖素不同,持久的高肾上腺素血症引起持续性高血糖症。
»生长激素(gr ow th hor mo ne)和皮质酮(cor tico s-tero ne):两者长期应用均可限制葡萄糖利用及刺激葡萄糖生成。
但生长激素最初有降低血糖(胰岛素样)作用,其高血糖效应在给药几小时后才会出现;皮质酮可在2~3小时后引起血糖水平升高。
如果上述几种反调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及皮质酮)联合给药,引起之高血糖效应较每一激素单独给药为强。
2.2 N IM网络中其它因素对糖代谢的调节 对以上两类激素的认识,使人们对糖代谢的调节产生了根本性的新认识。
特别是1921年发现胰岛素后,使糖尿病有了特异治疗措施;又由于放免法的建立,使人们可以准确知道属于何种类型的糖尿病(胰岛素缺乏与否),从而使糖尿病的认识出现了质的飞跃。
但这又使人们的精力过分集中于胰岛素,而忽视了与糖代谢调节相关的其它部分。
近年来人们已经愈来愈重视到与胰岛素相关的一些因素在糖代谢调节中的作用,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2.2.1 HP A轴与糖代谢 机体通过N IM网络中的几个重要的轴与糖代谢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其中较为重要的有HPA轴、HP G轴等。
HPA轴由下丘脑、垂体与肾上腺分别释放的CRF、A CT H与糖皮质激素(g lucoco rt icoids,GCs)参与糖代谢的调节。
肾上腺作为HPA轴的终末靶腺,分别由髓质与皮质分泌肾上腺素与糖皮质激素,直接参与糖代谢的调节。
其主要特征是快速调节与慢性调节相结合[4,8]。
肾上腺素参与应激过程中的多种机制,而糖皮质激素则通过增加肝糖原合成以及糖异生(包括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调节糖代谢。
由于应激活动与HP A轴直接相关,因此各种与应激相关的因素都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2.2.2 胸腺与糖代谢的关系 ¹胸腺在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中的作用:胸腺是“中枢”免疫器官,是T细胞发育、分化与成熟的场所。
其在胚胎期发育,青春期达高峰,成年期则逐渐退化。
由于从胸腺中提取出了一些肽类物质(胸腺激素)[9,10],并证实胸腺上皮细胞是其内分泌的结构基础,因而近年来有人提出,胸腺是兼备免疫器官和内分泌功能为一体的双重角色。
人们除对其作为免疫器官功能的了解之外,已愈来愈重视其内分泌功能,于是近年有人提出了“胸腺内分泌学”(thy mic endocinolog y)的概念[11,12],由此,使胸腺与糖代谢之间具备了产生某些联系的可能。
º胸腺与HP A轴的关系:人们发现,无菌环境(ger m-fr ee state)中饲养之动物,由于缺乏抗原攻击,胸腺和淋巴组织发育不全,同时伴有肾上腺功能不全。
先天性无胸腺小鼠或是新生期去胸腺小鼠都表现出肾上腺皮质的组织结构异常,伴随有一过性的血浆皮质素浓度增高[13]。
早期有关胸腺与HP A轴之间关系的证据源于利用小牛或新生胎牛的部分纯化蛋白(分别称为胸腺素V及胸腺淋巴细胞营养素thym olymphotr ophin)的研究。
这些研究表明,胸腺素V(T F5)静脉注射给发育前期猴或大鼠时,刺激A CT H、B-内啡肽、皮质醇/皮质酮的释放,但不影响其它垂体前激素如L H、F SH、催乳素(pro lact in)、G H、T SH 的产生[14],而胸腺淋巴细胞营养素促进大鼠催乳素及皮质酮的释放[15]。
在体外T F5对皮质酮分泌无任何影响,但T F5进一步纯化之产物胸腺素A1(T A1)除有类似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作用,还可作用于体外培养之大鼠垂体前叶细胞,引起A CT H释放[16]。
研究还表明,无胸腺裸鼠HPA轴对应激反应下降,表现为应激诱导之血浆A CT H及皮质酮水平均下降[17]。
也有资料表明,肾上腺皮质和胸腺及淋巴组织是相互拮抗的。
在应激过程中,应激因子使肾上腺皮质释放皮质激素,引起胸腺及淋巴组织萎缩。
用皮质激素处理正常动物可使胸腺细胞排空;反之,摘除肾上腺则可使胸腺增生、肥大。
如果摘除胸腺则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新生期切除胸腺的小鼠和裸鼠均表现肾上腺异常的组织学改变[7]。
以上证据表明胸腺可以影响HPA轴功能。
»胸腺与糖代谢的调节:由于胸腺与HP A轴之间具有某些联系,也可能影响到糖代谢。
研究表明,去胸腺术合并射线照射可以诱发大鼠包括甲状腺炎、IDDM在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8~20]。
大鼠去胸腺术后1个月,L anger ha ns岛体积中度增加,免疫反应性细胞比例增加,B细胞内分泌颗粒来源丰富[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