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先验哲学

合集下载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什么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什么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什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首先提出了“先验感性”,即一切知识的形式都必然直接或间接与感性(或习性)相关,称为“直观”。

感性代表的是感觉(接受表象)的能力,“习性”是我加上去的,非指“习惯”(habit),而是指“操习”(practice),代表行为(支配对象)能力,行为指令的形式与感觉的感官刺激形式相反,是刺激器官的形式,而这同样是构成知识的直观形式。

之所以做这样的补充,是因为我们并不是在讨论一种只有来源而没有结果的知识,那样的“知识”没有价值,也使我们避免“纯粹理性”的问题。

知识的来源与结果终止于“直观”的感觉和行为,感觉与行为的直观的直接关联构成一些“直观效应”。

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饿了要吃东西,“饿”是一种感性的直观体验,这种感觉体验使我们需求相应的“动作直观”去解决它,概括起来就是要“吃”,这构成了一个由直观体验建立的直观效应。

但是这种直观效应在人的生存行为中并不直接反映出来,也就是说我们不会一有“饿”的感觉就马上吃,因为还有许多形式上的要求是人们要讲究的,比如食物要弄熟了,而且还要美味;所以现实中我们往往要通过许多行动步骤才实现这一效应,这需要在一个思考上整体的安排去执行一个复杂过程,在执行的过程中,这个由原始直观形式构成的并不是直接的效应,而是一种“理念形式”,一种叫“纯粹”的东西。

“纯粹即表象中无感觉/行为成分的存在者”,也就是说纯粹的东西并不是被感觉到的。

比如说我看到前方的一样东西,然后反应道:哪里有匹马。

事实上我所看到的只是我的感官——眼睛对前方光现象的一个视觉投影,整个视觉投影画面时间性的大量不同影像信息,这些信息没有完全一样的,是一组复杂的不断变幻的画面,怎么会发生了一个叫“马”的存在呢?因此说明“马”是被一种纯粹捕捉到而不是被直观到的,也就是说“马”在这里是一个纯粹的存在者。

当然在康德的定义中,并没有指出“饿”是非直观的体验,而之所以我们这样认为,是我们提到或想到这个概念时跟我们是否真有这种直观体验没有必然联系,这种非必然性在直观与纯粹之间划上一条界线,一个是被感觉直观到的,一个是思考分析到的。

康德哲学体系

康德哲学体系

康德哲学体系康德哲学体系从逻辑上说,可分为三个部分:宇宙论,先验论证和道德理性批判。

————哲学之所以称为哲学是因为其科学性和精神的高贵品质。

他就是有人问你“你是谁?”你回答:“我是智慧本身。

”这就够了,这就是哲学。

什么是“本身”?它超越于科学和实证,有如存在本身。

————本身”的提法不够准确,“本身”是存在的先在状态,它只是存在的同义词,并不是存在本身。

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存在的本来面目,正像物理学家或天文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万有引力定律的本来面目。

“凡不属于自然领域的知识都叫人类学科”,为此哲学必须以人类为对象,为此哲学必须研究人的心灵,要对人的心灵作精神分析。

————世界是自我感觉的产物,人类的心灵总是停留在感性世界里而忘却自己的存在。

“我思故我在”。

意识总是把自己局限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

在事物的周边建立起自己的地盘,封闭、孤立自己,不与外部世界发生任何联系,也不允许外部世界进入自己的内心。

直到有一天感性世界消失了,真理被埋藏了。

因为“自我感觉”是根源于“感性世界”的,没有“感性世界”,就不会有“自我感觉”。

由此可见,人类的认识总是处在感性世界阶段而无法认识理念世界。

由于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认识总是需要表象,于是人们追求客观真理。

实践活动又是无限深化认识的源泉。

“自我感觉”总是指向“外部世界”。

“自我感觉”最终总要转变成“感性知觉”,因为“感性世界”是无限扩张的。

人类的认识只有经过感性阶段,才能进入理性阶段,所以只有表象才是认识的源泉。

哲学以客观的外部世界为认识对象,即“以外物为认识对象”,就是为了使主体获得具体的认识手段,形成相应的认识方法,即抽象方法。

————世界是自我感觉的产物,是人类心灵在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分析。

认识外部世界是为了使主体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则是为了使主体能够更好地认识外部世界。

人类心灵必须在自己和外部世界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心灵只有首先认识自己,才能真正认识外部世界。

现代西方哲学之三:近代哲学简介笛卡尔、康德、黑格尔

现代西方哲学之三:近代哲学简介笛卡尔、康德、黑格尔

(1)否定包含在经验知识中的理智具有先 天确实性。 抓住因果概念来展开其论证。 因果关系之观念在人类自然知识中是普遍 有效和必不可少的,这是一个基本事实。 但对认识论研究来说,关键问题在于如何 解释这一事实。 例:因果观念的普遍有效性的根据是什么?
人类认识对象分为两类: 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的知识具有先天确定性, 即确实性不依赖后天经验。 例:数学知识。 例:3×5=30÷2 两个计算概念具有必然相等的 数量关系。 事实:揭示人类外部现实世界经验知识的客观真 理性问题,这类知识有没有理智所保证的必然性。
(3)缺点 A、感性所及的范围规定了知识所能及的 范围。 B、感觉作为外物对感官的影响必定受感 官自身特性的制约,并还要受感知者在进 行感知时的个别状态的制约,既如此,凭 什么确定感觉的客观真理性呢?
C、逻辑范畴的客观真理性必定源自感觉 的客观真理性。 我们又不得不迟疑:感觉不等同于外界自 身的物质。 例:盐:咸味。 不能说咸味是盐自身的性质,只能说盐有 某种性质引起我们感官产生这种味觉反应, 这种性质是什么,我们还不得而知。
(2)理论内核: A、洛克认为理智因素是共相和普遍概念 即逻辑范畴,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无非就是 这些逻辑范畴。 这样向天赋观念挑战,提出了著名的“白板 说 ”。
B、逻辑范畴来源于感觉: 对外的感觉——感受外物影响的自然能力, 其产物是“感觉、观念”。 对内的感觉——即“反省观念”:心灵在 对“感觉观念”进行比较、联结、组合及 推理活动时,形成了一些非理智自身产生 的观念。人的知识就是在这两类“简单观 念”基础上构筑的“复杂观念”。
但必须回答一个问题: 主体理智之起源; 主体理智方面与感性方面的关系。 笛卡尔:主体在理智方面有天赋观念—— 由比人更高的存在上帝印入人的心灵中, 而借助神学本体论而不是在认识论范围内 作答。 遭到经验论者反对。

康德的哲学理论

康德的哲学理论

康德的哲学理论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宇宙发展史概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和《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康德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康德在1770年以后的批判时期,建立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

强调事物的二元对立和先验形式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是康德哲学的两大特征。

康德的哲学世界观是二元论,康德的认识论是先验论。

一、康德的二元论世界观在康德看来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二元对立的关系之中,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和可知的"现象",知识认识领域的"纯粹理性"和伦理道德领域的"实践理性",先验的"形式"和经验的"质料"都具有二元对立的特征。

什么是自在之物?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是在认识主体的感觉之外独立存在的事物,是"表象"发生的外部原因,是"现象"的内容、基础和来源,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先验形式规定、不受各种先验概念范畴限制的、理性不能认识和把握的事物。

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说:作为我们的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物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表象。

因此无论如何,我承认在我们之外有物体存在。

他还说:自在之物是现象后面和经验之外的存在,它的性质或本质没有给感官直接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只能按照物所表现给我们的那样,而不能按照物本身那样来认识它"。

康德认为:知性所获得的科学知识是特殊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知识,理性则要求在相对的、有条件的知识基础上,认识把握整体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最高统一体,认识灵魂、世界和上帝。

康德先验理性论简要

康德先验理性论简要

先验理性论康德理论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知识的真理性的依据是什么?他认为知识都是由先天综合判断表达的。

知识的依据问题就转化为“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

他将先天综合判断分为三类:数学先天综合判断,自然科学先天综合判断,形而上学的先天综合判断。

问题也就一分为三:数学何以可能?自然科学何以可能?形而上学何以可能?康德理论哲学中的先验理性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按照康德所确定的解决知识依据问题的思路:知识真理性的依据存在于认识主体之中。

先验感性论证明数学知识的依据在于人的直观能力,康德称之为“纯直观”,包括空间和时间两种形式。

时间和空间是外部或内部经验的前提,我们可以设想时间空间里没有对象,但不能设想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对象。

先验知性论证明自然科学知识的依据是人综合杂多感性材料的能力,这种能力所使用的工具是“范畴”。

先验理性论则证明形而上学的依据是理性用以统一知性材料的能力,这种能力所用的工具是“理念”。

理念先于知识,因而称之为“先验理念”。

既然先验理念是理性运作的前提,那么可以通过考察理性如何运作来发现有哪些先验理念。

理性的运作方式是三段式推理。

三段式推理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由前提到结论称作前进,由结论到前提称作后溯。

先验理念作为知识依据这一特征类似于三段式推理中的前提,因此要找到先验理念,需要后溯,直至一个不需要条件依据的东西。

康德首先将三段式推理分为三种:直言推理,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

直言推理由内经验后溯至一个自身不再是宾词的主词,灵魂(在理论哲学中康德对灵魂的理解其实是指人的统觉能力,之所以用灵魂这个词,我认为是便于对理性心理学进行批判,其它先验理念也是如此);假言推理由外经验后溯至一个不再以任何事物为条件的前提,世界;选言推理,后溯至一个自身不再是部分的整体,上帝。

所谓灵魂,世界和上帝不过是理性推理的的依据而已。

传统形而上学却把灵魂(人的统觉能力),世界和上帝当成了实有之物,因而形成了三门不科学的形而上学分支:理性心理学,以灵魂为研究对象;理性宇宙学,以世界为研究对象;理性神学,以上帝为研究对象。

康德先验哲学

康德先验哲学

康德先验哲学
康德的先验哲学主要是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两部著作中阐述的。

康德认为,我们的知识不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是由我们自身的认知结构决定的。

这种结构是天生具有的,我们能够获得关于世界普遍性质(如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这种认知结构包括纯粹先验形式和先验知识。

纯粹先验形式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这是我们一切知识的先决条件。

纯粹先验形式包括时间和空间的形式,这些形式是我们经验知识的基础。

康德认为这些形式是主观的,因为它们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我们自身的认知结构。

除了纯粹先验形式,康德还区分了先验知识和后验知识。

先验知识是指那些不依赖于任何经验或观察结果的知识,例如数学和逻辑,它们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基础。

而后验知识则是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它依赖于外在的感官刺激和经验。

康德的先验哲学对于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挑战了经验论的观点,强调了人类的认知结构和先验知识的重要性。

同时,康德的哲学也引发了对自由意志、道德和宗教等问题的广泛讨论。

【康德---永不过时的思想巨人】

【康德---永不过时的思想巨人】

【康德---永不过时的思想巨人】康德没有出过远门,思考的范围却横跨宇宙。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

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时,伊曼努埃尔-康德在家乡科尼斯堡去世。

康德去世时形容枯槁,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遗体放在那里就像一个木乃伊。

而且他的遗体也确实像一个木乃伊那样被展览:科尼斯堡的居民排着长队瞻仰这个城市的最伟大的儿子。

当时天气寒冷,土地冻得无法挖掘,整整16天过去后康德的遗体才被下葬。

去世时的康德似乎仅仅是自己的一个影子,临死前的若干年里,他的身体和精神都极为衰弱,作为哲学家的康德也只剩下了一个影子,那时德国哲学界的风云人物是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等人早,他们作为德国唯心主义的领军人物誉满天下。

1799年,康德发表了生前最后一篇文章---论与费希特科学学之关系。

在这篇封笔之作中,康德对费希特的科学哲学给予的评价是:一钱不值。

这是康德作为哲学家的最后一句话,从此他就告别了哲学舞台-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死后的康德很快就从哲学的影子变成了人类思想天空里的一颗巨星,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奠基人卡尔-雅斯贝斯(1883~1969)将康德与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和奥古斯汀(354-430)并列称为3大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

康德是一个没有传奇故事的传奇人物。

传说康德生活得十分有规律,以至于当地的居民在他每天下午3点半散步经过时来对表,据说他在一成不变的散步中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思想火花。

德国大诗人海涅说过:康德的生平履历很难描写,因为他既没有生活过,也没有经历什么。

探寻康德哲学的当代意义康德哲学思想中的以下3个维度仍然是照亮当代人思维道路的灯塔。

1、正是康德的先验哲学所蕴涵的哥白尼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康德唯心主义先验论

康德唯心主义先验论

康德唯心主义先验论
先验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

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赋予知识以普遍性必然性的范畴形式,是主体先天具有的,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

先验论割断人们的认识(指理性认识)同感觉经验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必然否认认识同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联系,从而把认识变成与生俱来的、主观自生的。

先验论是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的理论基础。

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一种哲学思潮。

它认为由人的心智形成的观念和概念具有自主存在的性质,并且否认这些观念和概念只是人们对不断变化的经验时间的反映。

赋予人的智力以巨大的强力和力量,并且认为经验实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思想所构设或产生的观念形成的,其极端表现形式:认为宇宙的唯一支柱是人的思想,这种哲学颠倒了主客关系,否认实践的作用。

扩展知识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

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

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康德的道德哲学三原则

康德的道德哲学三原则

康德总结了三条先验的道德原则: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是道德原则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求。

以定言判断表示的绝对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的综合命题,它的必然性,不是来自前提,也不是来自经验,其必然性、约束性、强制力只能来自行为准则符合规律的普遍性。

在此条件之下,“我应该做什么”,主语人称的置换丝毫不会影响宾语的内容。

2、“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视为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这是道德准则质料方面的要求。

它是依据第一条准则推衍出来的。

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具有价值。

因此,以普遍化原则推之,他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其他理性存在者。

3、“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自然王国一样。

”这是从整体上对全部准则作完整的规定。

它所表达的涵义实际上就是“意志的自律”:人既是道德法则的制定者,又是其执行者。

故而,人是自由的。

动物听任本能的摆布,而人则由道德律统率,克服欲望的支配从而使人超脱于动物。

诚如梯利所言:“道德规律表现人的最内在的自我,道德规律是他的命令,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命令。

人要求遵守道德规律,也就是他的自律。

康德伦理学中的道德法则 The Law of Morality in Kant's Ethics第一条公式: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条“绝对命令”,常常被后人引述,事实上也正是康德的核心思想所在。

第二条公式则是尊重人的原则。

康德说: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而在第三条公式里,康德强调: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对自然王国那样。

神存在的意义,已不再仅仅是涉及功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了人的信仰,而且这与现代民主宪政制度密切相关。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理性为价值趋向的,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为了让至善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理想,仅仅靠绝对命令是不够的,还需要辅以“道德公设”;康德将“道德公设”的内容分为三条:“意志自由”、“灵魂不灭”、“上帝存在”。

康德的哲学革命与先验自由观

康德的哲学革命与先验自由观
表 了《 宙发展 史概论 》 书 , 宇 一 以宇宙 发 展论批 判 了
当时 占统 治地位 的宇 宙 不 变论 , 立 了关 于天 体起 创
收 稿 日期 :0 l— 3— 0 21 O 2
作 者 简介 : 福 岩 ( 98一) 男 , 宁辽 阳人 , 阳 师范 大 学 马克 思 主 义学 院教 授 , 士 , 究方 向为 社 会 政 治哲 学 和 马 克 思主 义 哲 学 。 李 16 , 辽 沈 博 研
武 陵学 刊
第3 6
康德 的 哲学 革 命 与先验 自由观
孥福 老
( 阳 师 范大 学 马克 思 主 义学 院 , 宁 沈 阳 10 3 沈 辽 0 4) 1

要 : 康 德 开 创 了理 性 的 、 判 的哲 学革 命 体 系。 “ 批 前批 判 时期 ” 康德 的哲 学革命 首 先是 在 自然 科 学领 域 ,
他学会 了尊重人 , 梭 的画像 成 了他 工 作 室里 惟 一 卢 的装饰 品 。康德 认为 , 顿完成 了外界 自然 的科学 , 牛 卢梭完成 了人 的内在宇宙 的科学 。卢梭使 康德认识 到, 哲学不 是知识 而是 比知识 更高 的道德 实践 , 这才 是 形而上学 的本体 。
康 德 的哲学 革 命 首 先 是在 自然科 学 领 域 进 行 的, 最重 要 的贡献是 打破 了 当时 占统 治地 位 的僵 化 自然观 。在 17 7 0年 前 的 “ 批 判 时期 ” 他 最 主 要 前 , 从 事 自然科学 的研究 。当时欧洲 乃至整 个世界 的 自 然科学研 究领域 , 顿经 典 力学 的思维 方 式居 于 主 牛 导地 位 , 牛顿也 自然成 为 了康 德 自然 科 学研 究 的典
行 的哲学革命蕴含着社 会政 治革命 的巨大能量, 具有崇高境界。

康德先验哲学的主要内容

康德先验哲学的主要内容

康德先验哲学的主要内容一、先验哲学的背景与定义1. 启蒙运动背景- 在康德所处的启蒙运动时期,科学知识不断发展,牛顿物理学等取得巨大成就。

哲学界面临着关于知识的基础、可靠性等诸多问题的争论。

经验主义者如休谟,对因果关系等概念提出了怀疑,认为我们的知识只是基于习惯和联想,没有必然的理性基础。

理性主义者如笛卡尔、莱布尼茨等则强调理性在获取知识中的主导作用,但也面临着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的困境等。

- 康德试图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构建一种新的哲学体系,这就是先验哲学。

2. 先验哲学的定义- 先验哲学是一种研究认识能力的先天结构及其与经验对象关系的哲学。

它关注的不是对象本身是什么,而是我们认识对象的方式以及这种认识方式的先天条件。

康德认为,我们的知识有两个来源:感性和知性。

先验哲学就是要探讨感性和知性中那些先于经验却又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要素。

二、先验感性论1. 感性直观形式- 康德认为,感性是我们接受外部刺激的能力,它通过直观来获取对象的表象。

而感性直观有两种先天形式,即空间和时间。

- 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我们通过空间来感知外部事物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等。

空间不是从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概念,而是使我们能够感知外部对象的先验条件。

例如,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空间的外部物体。

- 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它是我们感知内心状态(如意识的相继、持续等)的形式,同时也间接地是外感官现象的形式。

所有的现象,无论是内部的心理现象还是外部的物理现象,都在时间中存在。

时间不是从经验中产生的,而是经验之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

例如,我们对事件先后顺序的感知是基于时间这一先天形式的。

2. 数学知识的先验基础- 空间和时间作为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为数学知识提供了先验基础。

几何知识是基于空间的先天直观形式的,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一几何定理,是基于我们对空间关系的先天直观。

算术知识则是基于时间的先天直观形式,因为数的概念与时间中的相继计数有关。

康德哲学三原则

康德哲学三原则

康德的道德哲学三原则康德总结了三条先验的道德原则: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是道德原则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求。

以定言判断表示的绝对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的综合命题,它的必然性,不是来自前提,也不是来自经验,其必然性、约束性、强制力只能来自行为准则符合规律的普遍性。

在此条件之下,“我应该做什么”,主语人称的置换丝毫不会影响宾语的内容。

2、“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视为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这是道德准则质料方面的要求。

它是依据第一条准则推衍出来的。

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具有价值。

因此,以普遍化原则推之,他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其他理性存在者。

3、“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自然王国一样。

”这是从整体上对全部准则作完整的规定。

它所表达的涵义实际上就是“意志的自律”:人既是道德法则的制定者,又是其执行者。

故而,人是自由的。

动物听任本能的摆布,而人则由道德律统率,克服欲望的支配从而使人超脱于动物。

诚如梯利所言:“道德规律表现人的最内在的自我,道德规律是他的命令,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命令。

人要求遵守道德规律,也就是他的自律。

康德伦理学中的道德法则The Law of Morality in Kant's Ethics第一条公式: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条“绝对命令”,常常被后人引述,事实上也正是康德的核心思想所在。

第二条公式则是尊重人的原则。

康德说: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而在第三条公式里,康德强调: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对自然王国那样。

神存在的意义,已不再仅仅是涉及功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了人的信仰,而且这与现代民主宪政制度密切相关。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理性为价值趋向的,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为了让至善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理想,仅仅靠绝对命令是不够的,还需要辅以“道德公设”;康德将“道德公设”的内容分为三条:“意志自由”、“灵魂不灭”、“上帝存在”。

康德哲学—先验分析论

康德哲学—先验分析论

(2)一般逻辑的划分
一般 逻辑
普遍逻辑 (先天的)
纯粹的(抽掉经验内容) 应用的(有经验成分)
特种逻辑(经验科学的工具论) (后天的)
说明一。一般逻辑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知性的普遍使用的,称之为“普 遍的逻辑”;一种是为了知性的特殊对象而使用的,只能作为某一特定学 科或对象之研究工具,不具有先天的普遍性。只有普遍的逻辑才可以称为 “基本的逻辑”(或“要素的逻辑”)。
第三,康德的先验逻辑是一条摆脱传统逻辑的工具主义和本质主义 二难困境的出路,而将人的认识主体的能动性(以先验的方式)加 入了对逻辑的理解之中,从而使得逻辑成为主体先天具有的联结、 综合、统摄感性经验材料的一套形式规则。
二、纯粹知性概念—范畴的发现
1、发现一切纯粹知性概念之途径 2、逻辑判断表 3、范畴表 4、对范畴表的进一步说明 5、对康德范畴表的短评
(1)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关系(联系)
先验逻辑和形式逻辑都是纯粹理性的科学,它 们研究的都是纯粹理性的先天思维规律或原理, 因此,在这方面,它们都属于先天的逻辑科学。
联 系
先验逻辑和形式逻辑作为先天思维规律或原 理,它们的内在运作机制是相同的,即都具 有抽象作用。
(1)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关系(区别一)
形式逻辑(普遍的逻辑)成为先天的普遍逻辑,是因为 它抽掉了知识的一切内容,抽掉了知识与对象的一切关 系,而只留下思维的纯形式,所以它只能是真理的消极 条件,而不能成为真理的逻辑。


先验逻辑是研究有关对象的纯思维规律的学问。因为真理 是知识与对象的一致,所以真理的知识不能没有对象,也
就是即说,一切真实的思维都是关于对象的思维,是有内


由于先验逻辑立足于认识论,是与认识内容有关的逻辑,

康德哲学的先验逻辑及其意义

康德哲学的先验逻辑及其意义

・外国哲学・康德哲学的先验逻辑及其意义强 以 华先验逻辑作为康德认识理论的核心内容,其意义不仅超越了逻辑学,而且超越了认识论,成为康德清算旧形而上学、实现形而上学革命的关键环节,也是康德哲学通过形而上学的意义转换贯通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的关键环节。

探讨康德哲学的先验逻辑,对于理解西方哲学的演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先验逻辑的基本内容先验逻辑属于康德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广义的)理性认识学说,包括知性认识和(狭义的)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康德认为,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其联系而言,它们都能提供真理的消极条件(必要条件),因为形式逻辑像先验逻辑一样属于纯粹理性的学科,探讨纯粹理性的先天规律和原理,考察概念等思维形式的连接方式,确保思维自身的不相矛盾。

就其区别而言,形式逻辑仅仅考察纯粹的思维形式而不关注概念的来源,特别是不关注思维形式与经验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它也不能增加新的知识,只能为真理提供消极条件,而不能提供积极条件(充分条件)。

先验逻辑则不同,它探讨概念的来源,特别是关注思维形式(通过感性直观)与经验对象之间的(间接)关系,因而能够提供新的知识,并为真理提供积极条件。

简言之,先验逻辑把逻辑学与认识论统一起来,从而关注被形式逻辑忽视了的知识形式与知识内容之间的关系,而真理正是知识与对象的统一,所以,只有先验逻辑才是“真理的逻辑”(局限于知性阶段)。

先验逻辑如何在探讨概念来源的基础上关注知识形式与知识内容之间的关系呢?康德将它看成是认识主体通过判断将纯粹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范畴)能动地运用于感性认识所提供的经验材料、从而构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

因此,他把自己的先验逻辑的任务规定为:探讨先天的认识形式(范畴)的来源,范畴运用于经验对象从而构成知识的范围,以及这些知识的客观有效性问题。

并且在他看来,由于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具有某种联系,所以先验逻辑应该以形式逻辑作为自己的出发点,以形式逻辑的划分为基础来完成自己的任务。

唯光论与先验哲学(一)

唯光论与先验哲学(一)

唯光论与先验哲学(一)提要]在当代,正当形而上学遭到前所没有的无情批判和摈弃时,有人却高声呼吁:“回到康德去”!早在200年前,康德就提出了“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

在他的名著《纯粹理性批判》中,他针对这个问题,用“综合的办法”对纯粹理性本身进行了研究。

“并且力求在这个源泉本身里进行过一些原理来确定它的成分和它的纯粹使用的法则。

”1]“它们具有实在规定的、无可争辩的可靠性”2],并以“先天综合命题如何可能”的论证被严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能否站得住脚、从而能否存在,就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康德最后结论说,先于一切形而上学而存在的全部先验哲学,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全面解决。

关键词]康德先验哲学唯光论感光转换光先验哲学是个宽泛的范畴,但本论仅限于康德的先验哲学。

诚如一位日本学者所说,康德以前的哲学皆流向康德,而康德以后的哲学又从康德这里流出。

先验哲学在康德那里恰如一个储量丰富的水库,其后的流派仅只是灌溉渠道里的流量而已。

唯光学派下潜到康德哲学深邃的潜流中,寻找一种能荡漾起水花的潜能,最终从泄洪道里喷涌而出,一泻千里,开辟自己的天地。

莱布尼茨的哲学来自于对洛克的质疑,而康德的哲学,则肇始于休谟的“震撼”。

他说,“自从洛克《人类理智论》和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出版以来,善至尽可能追溯到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

休谟并没有给这一类知识带来什么光明,不过他却打出来一颗火星,如果这颗火星遇到一个易燃的火捻,而这个星星之火又得到小心翼翼的护养并且让它着起来的话,从这个火星是能得出光明来的。

”3]休谟质疑理性推断因果性原则的必然性,他认为,经验来源于感觉,但感觉的来源却无法追寻。

思维不过是方便地解释经验的一个实用的工具而已,它没有任何客观上的或形而上学上的确实性。

这就等于说,没有也不可能有形而上学这种东西。

康德说,“我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教条主义的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辩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康德的先验知性论

康德的先验知性论

?与天赋观念论的区别
“纯粹理性批判”
先验感性论 (感性) 概念分析
先验要素论
先验分析论 (知性)
先验逻辑论
原理分析
先验方法论
先验辨证论 (理性)
三大先验论解决什么问题?
先验感性论 先验知性论 先验理性论
数学怎么可能?
自然科学知识是怎么可能的?
形而上学是怎么可能的?

【知性】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一种认知能力。 (主体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把特殊的没有联系 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处理,并且联接成为有规律 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一种先天认知能力)
Subtitle
逻辑切入点 “纯粹理性批判”架构 ——之先验知性论 小结 意义及影响
逻辑切入点
• (笛卡尔)我们对于这个世界能够有什么样的认识?
经验论 感官认知
综 合
唯理论 理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悟
康德的批判哲学
【先验】即先于经验,是经验的先决条件。一切知识都 是从经验开始的,但它并不局限于经验。我们一部分知 识是认识能力本身产生的,这部分知识具有先天性质。
否定
实体与属性
原因与结果
可能或不可能
存在或非存在
整体
限制
作用于反作用 必然或偶然
(2.1)范畴的演绎原因
范畴是得主观先天的结构,而经验需要有后天的 东西提供材料。 因此,要用范畴构成一个经验的对象,就必须要 有依据,证明为什么能够把它运用于客观经验材 料。
(2.1.1)范畴的演绎过程 A版演绎
出发点
自然界的最高法则必然在我们心中,即在我们的理智 中。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1、事物间的普遍必然联系不是事物固有的,而是范 畴所具有的。 2、范畴不能运用于物自体,只能被应用于现象。我 们所能经验到的一切现象都服从于范畴的综合作用, 它们被范畴总和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现象界的整体, 即自然界;范畴加诸其上的法则就是自然规律。

康德的先验观念论——论阿利森为康德的辩护

康德的先验观念论——论阿利森为康德的辩护

康德的先验观念论——论阿利森为康德的辩护摘要先验观念论作为康德先验哲学的基本立场,经常被解读为现象主义或是怀疑主义,这种批评传统从康德的第一版《纯粹理性批判》出版就已经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

针对这种批评传统,阿利森站在认识论的立场上,将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中最受质疑的显象与物自身的区分问题解读为对同一个对象的两种本质不同的考虑方式,由此试图消解物自身的实在性与其不可知性之间的矛盾,从而为康德的先验观念论进行辩护。

从批评的角度看,斯特劳森开启了20世纪下半叶对康德的批判哲学的分析哲学式的解读进路,并且将其中的“先验观念论”思想分离出去,认为这一理论不仅不利于康德哲学中有价值的“分析论”主张,而且与之毫无关联。

先验观念论与现象主义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同时,物自身的假设同样令人质疑。

这种传统的批评进路的基本立场是本体论,它将显象与物自身视为两个不同的对象而加以考察,由此对物自身概念提出诸多质疑。

从辩护的角度看,阿利森从认识论的进路上为康德的先验观念论进行辩护与解读,认为依据康德本人的立场和主张,显象与物自身并非两个不同的对象,而是考虑同样的一个对象的两种方式所产生的两种结果而已。

阿利森将人类认识的这种性质称为认识的“曲行性”,并由此针对现象主义解读和物自身的质疑分别进行了反驳,试图消解这些诘难。

同时,阿利森将传统批评、理性主义认识论、经验主义认识论统统归结为先验实在论的范围内,并将先验观念论与先验实在论作为了两大根本上对立的元哲学立场,从而为康德的先验观念论辩护。

阿利森的认识论立场具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斯特劳森、盖耶尔等人之所以对康德的先验观念论形成批评和否定的观点,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仍然站在了传统的本体论的立场上来看待康德哲学的先验性。

这种观点归根结底仍然属于先验实在论的范围,而康德的先验哲学的根基就在于认识的参照系的转变,因此,传统批评不符合康德的本来意图。

先验、反思判断及康德哲学、美学体系批判

先验、反思判断及康德哲学、美学体系批判
康 德还 建立 了一个关 于意识 水平 的理论 。他把 意识 分为感 性 、知性 和理 性 三种 ,实际上 是理
性 的不 同水 平 。感 性和 知性属 于现象 领域 ,而理性 属 于本体 领域 ,理 性对 象越界 进人 现象界 ,就 会产 生先验 幻象 。但思 辨理性 趋 向于越过 现象界 ,从 而形成 关于理 念 、物 自体 的假设 ,而且 这个 假设 在本 体领域 与实践 理性 同一 ,成为信仰 的对 象 ,从而具 有 了合 法性 。理性 的最 高形式是 实践 理性 ,这 是价值 论和本 体论 的领域 。感性 、知 性和 理性 都 有经 验 与先 验 之分 ,先 验 的 即纯粹 的 , 先验 的决 定经验 的 。纯 粹直 观 ( 感性 )形 式是 时间和 空间 ;纯粹知 性概 念是 :“ 赋予 一个 判 断 中 的各 种不 同表象 以统 一性 的那 同一 个 机 能 ,也 赋 予 一个 直 观 中各种 不 同表象 的单 纯综 合 以统 一 性 ,这种 统一性 用普遍 的方 式来表 达 ,就 叫纯粹 知性 概念 。 ” 在现 象 领域 ,先 验理性 构 成思 辨 理 性 ,它遵 从 自然 规则 。在本 体领域 ,先验 理性越 界变 为超 验理 念 ,构造 实 践 理性— —道 德 。 “ 只 要 我们借 助于 我们 的理性概 念仅仅 把感官 世界 中诸条 件 的总体性 以及在 这总体 性方 面可 以为理性 所 用 的东 西 当作 对象 ,那么 我们 的这些 理念就 虽然是 先验 的 ,但却 还 是宇宙论 的。但 一旦 我们把 无 条件者 ( 事情 真正 说来毕 竟要 涉及 到它 们 ) 置 于完 全外 在 于感 官 世界 ,因而 在 一切 可 能 经验 之 外 的东 西之 中,那 么这些 理念 就成 为超 验 的 了 。 ” “ 它们 ……是 基 于纯 粹先 天 概念 …… 因此 就 是 一个单 纯 的思想 物 。 ” 康德 认 为 ,超验 理念就 是 意志 自由 ,它构 成 了绝对 的道德命 令 。 最 后 ,康 德还 划定 了知 、情 、意 三种意 识形式 ,它们 对应 了认识 论 、美 学 和价值论 一本体 论

关于康德知识点总结

关于康德知识点总结

关于康德知识点总结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著作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为后世哲学家所借鉴和批判。

康德的哲学思想以“康德哲学体系”为核心,从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方面全面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

一、康德的认识论1、经验与先验康德认为人们的认识分为经验和先验。

经验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通过感观所获得的知识,而先验是我们在认识过程中自带的一些概念和原则。

经验是以感觉为基础的,而先验则是我们的认识能力内在的、固有的结构,是纯粹理性的产品。

康德将先验分成两种,一种是经验前的先验,如时间和空间等;另一种是经验后的先验,即形成经验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先验形式康德认为,我们无法脱离先验形式来认识事物,人们所认识的世界是通过先验形式构建出来的。

而且先验形式不是来源于经验,而是来源于普遍适用于一切认识对象的纯粹形式。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时间和空间是我们对事物认识的先验形式,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基础的方式。

时间和空间不是存在于事物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我们在认识过程中自然地构成的认识条件。

3、现象和本质康德在哲学中提出了“现象”和“本质”的概念。

现象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的事物的外在表现,是我们通过感官所能直接观察到的。

而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属性,是背后真实的存在。

康德认为,我们所认识的只是现象,而本质则是我们无法直接认识的。

因此,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只是现象的世界,并不是本质的世界。

4、认识的局限性康德认为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无法突破这些局限性,因此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有限的。

人的认识因素是主观的,是建立在认识者自身的认识结构上的,因此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只是对世界的一种表现,不是对世界的本质的认识。

所以,康德提出了认识的局限性,我们无法越过这些限制去认识世界的真实本质。

二、康德的形而上学1、形而上学的限制康德对形而上学提出了批评和局限性的见解。

康德先验论例子

康德先验论例子

康德先验论例子康德先验论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名著《哲学之要义》中提出的哲学观点,该观点曾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先验论认为,我们拥有一些真理,这些真理可以以内在的形式存在,并可以使我们在实践中理解它们。

因此,“先验”这个概念指的是我们所拥有的一些“内在的”、“自证的”真理,这些真理是可以被人们直接感知的。

康德的著作《哲学之要义》中记录了康德为先验论所提供的各种原因和理由。

其中一个例子是我们可以必然地知道,所有事物都有开始和结束,另一个例子是我们可以必然地知道,所有事物都是有原因的。

这种有关“先验”的理论说明了,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必然地知道,所有行为都是有原因的。

康德还对先验论提供了另外一些例子,如我们可以必然地知道,所有事物都有一定的目的,我们可以必然地知道,所有行为都应该有一定的标准。

另外,康德认为,我们可以必然地知道,所有事物都有一定的相对性,以及我们可以必然地知道的一些关于“秩序”的知识。

康德的先验论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哲学观点,如它提出了一种重要的理想,即我们应该追求一种逻辑学,它可以用来洞察我们所拥有的知识中的一些最根本的原理,并且它也可以被用来解释我们所拥有的客观真理。

此外,康德的先验论还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生活哲学思想,比如康德认为我们应该努力寻求我们所拥有的真理,并且应该勇敢地面对我们内心的冲动,以拥抱真理,并让我们的行为和思想达到一种统一。

此外,康德也认为我们应该坚持我们内心的道德判断,以此来塑造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之与真理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康德先验论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哲学思想,如关于内在理解、目的性、相对性以及秩序的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生活哲学思想,让我们更加清楚、更加美好的追求真理的实践,从而有效地落实康德的哲学观点,使其更加实用、更加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哲学无法教授,哲学永远是思想者的事业。 ➢ 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
五、康德的问题与体系
人能够知道什么? 认识论 《纯粹理性批判》 人是什么? 人应当做什么? 道德哲学 《实践理性批判》
人可以希望什么? 道德神学 《完全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
《纯粹理性批判》 批判哲学 《实践理性批判》
➢ 比较先验哲学和经验论、唯理论。
四、几个重要概念的解释
➢ 先天:先于经验、独立于经验,不从经验中来,具有普 遍必然性;
➢ 先验:先于经验,并且是经验可能的条件; ➢ 经验:康德把“经验”当作“知识”的同义词来使用,
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因素共 同构成了人类可能具有的经验; ➢ 超验:超越于经验,经验不可知的领域; ➢ 先验哲学:回答经验知识“何以可能”,即研究经验知 识的先验基础的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是先验哲学的体 系。
➢ 《实践理性批判》:对不纯粹的实践理性的批判。作为道 德实践基础的理性必须是纯粹理性,理性的纯粹是道德活 动的先决条件。如果理性能够不受任何外在于自身的因素 约束,这样的理性就是纯粹的。
《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关系
➢ 康德区分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理论理性如果脱离经验, 则对知识毫无用途;反之,实践理性如果不能摆脱感性经 验,也将对实践毫无用途。“纯粹理性批判”,实际上是 对纯粹的理论理性的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实际上针 对不纯粹的实践理性的批判。两者批判的对象不同,要阐 明的重点也不同。第一批判的重点是限制理论理性在知识 范围中的运用。限制知识的范围,是为了给道德实践留下 地盘。道德实践的地盘属于他的道德形而上学,这是实践 理性开辟的新领域。
第二部分:康德理论哲学概述
➢ 理论哲学:康德区分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相应地,他 的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两部分。理论哲学回答知 识的普遍必然性何以可能的问题。实践哲学回答道德何以 可能的问题;
➢ 理论哲学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 论》是它的简写本。
一、康德理论哲学的主题
➢ 康德理论哲学的主题:普遍必然的知识何以可能? ➢ 康德理论哲学的背景:近代哲学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的
结的目的。只是在人之中,在道德律能够适用的个体的人 之中,我们才能发现关于目的的无条件的立法。因此,正 是这种立法,才使得人能够成为整个自然界都合目的地服 从的终结目的。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 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 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二、康德生平
全 名:伊曼努尔·康德 英 文:Immanuel Kant 生卒年:1724—1804年 国 籍:普鲁士 出生地:格尼斯堡 父 亲:马鞍匠 婚 姻:一生未婚 趣 闻:康德小道 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哲学史地位: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
三、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评价
“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 业。一群出色的大思想家突然出现在德国的土地上,就像用魔 法呼唤出来的一样。”——海涅
康德哲学就像一个大蓄水池,在他以前的哲学都汇入其中, 在他以后的哲学都能从其中找出它们的源头。
中国学者的评价
➢ 康德哲学是进入哲学王国的桥梁和关隘。 ➢ 虽然康德大部分著作都很艰涩,读他的书需要勇气,但要
研究哲学,康德却是无法回避的一座高峰。他对德意志心 灵的影响非常巨大。 ➢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思想使哲学 深入到了一个新的理论维度,不仅对近代哲学进行了一番 彻底的清理,引发了蔚为壮观的德国古典哲学运动,而且 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危机。
二、康德解决问题的途径
➢ 康德解决问题的途径: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 思路:把从客观到主观的思想路线转变为从主观到客观的
思想路线;
三、康德理论哲学的主旨:
➢ 原理:人有先于、独立于认识对象的先验认识形式,认识 对象是由先验认识形式与外部事物对人的作用共同构建起 来的。康德做出了物自体和现象的区分:人们能够认识的 对象不是在人认识之外的事物自身(物自体),而是由先 验认识形式参与构建的现象。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建立在先 验认识形式对现象的普遍必然性的基础上。
《判断力批判》
知(认识能力) 真 意(意志能力) 善 情(情感能力) 美
“人”作为哲学的永恒主题,是康德哲学探讨的最高目标。
六、康德代表作书名的含义
➢ 批判哲学:对理性进行分析和考察,划定理性使用的范围 和界限,批判理性的超范围使用。理性在不同领域有不同 的使用功能,批判理性的“独断论”;
➢ 《纯粹理性批判》:对纯粹的理论理性的批判。“纯粹理 性”指完全脱离经验,不受经验干扰的理性。康德认为理 性只能运用于经验,纯粹理性的超验使用是造成传统形而 上学困惑和矛盾的根源;
➢ 自由即自律。 ➢ 人不能被判为奴,他只能自认为奴。 ➢ 教育之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人。
➢ 教育最复杂的任务之一,就是把服从法律的强制性与教育 孩子善于运用自己的自由权力结合起来。孩子只要不做有 害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就应当让他们有行动的自由,不要 硬去改变孩子的意愿。要让孩子懂得,他们只有为别人提 供达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国外,哲学教师们发现,学生们在学习哲学的时候 首先应该破除那些独断的观念,也就是未经审查就盲目地 相信某种教条的成见,必须树立某种批判精神。对此,再 没有比读康德哲学更合适的教材了。
康德:“现代尤为批判之时代,一切事物皆须受批判。”
四、康德名言
➢ 始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能把人当作工具。 ➢ 没有人,全部的创造将只是一片荒蛮、毫无用处、没有终
康德的先验哲学
第一部分:康德生平概述
一、“德国古典哲学”含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段时间是近代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古 典哲学的体系化时期,以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为代 表的德国哲学对西方哲学进行了集大成式的概括和总结,建 立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将古典哲学推向了最高也 是最后的发展阶段。由于这一时期的德国哲学典型地体现了 古典哲学的基本特征,并且将它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在某 种程度上实现了它的理想,因而我们通常称之为“德国古典 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