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

合集下载

《土地经济学》讲义

《土地经济学》讲义

《土地经济学》讲义一、土地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土地经济学,简单来说,是一门研究土地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利用、配置以及相关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土地产权制度,土地税收政策,以及土地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等等。

二、土地的特性与经济价值土地具有多种特性。

首先,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位置的固定性、面积的有限性、质量的差异性等。

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土地无法像其他商品那样随意移动,这也使得土地的利用具有很强的区位依赖性。

面积的有限性则意味着土地资源是稀缺的,需要我们合理规划和有效利用。

质量的差异性导致不同地块在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适宜性和价值有所不同。

土地的经济特性主要体现在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土地的用途多样性以及土地资产的增值性等方面。

土地的供给相对缺乏弹性,而需求则受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不断变化。

土地的用途多样性使得同一地块可以有多种利用方式,但其最优用途往往取决于市场需求和土地的自身条件。

土地资产的增值性是由于土地的稀缺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需求增加和基础设施改善等因素导致的。

土地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在农业领域,土地是农产品生产的基础,其价值取决于土地的肥力、灌溉条件等因素。

在城市中,土地是工商业活动和居民生活的空间载体,其价值受到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程度、周边配套设施等因素的影响。

三、土地市场土地市场是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

它包括土地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土地的一级市场是指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的市场。

在我国,国有土地的出让主要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进行。

这一市场的运行对于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政府财政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的二级市场是指土地使用者之间转让、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权的市场。

二级市场的活跃程度反映了土地资源的流转效率和利用效率。

土地市场的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土地政策、经济发展状况、金融政策、人口流动等。

土地经济学(全本)

土地经济学(全本)

2、人地关系的实质内涵



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来理解人地关系: ①基本层次 : 人地关系可简称人口与土地的关系, 是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如人均土地、人 均耕地等等。 ②中间层次 : 人口与食物供应的关系,即目前经 济学家和地学家研究的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 人口承载量等等。 ③综合层次 : 指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即人口、 环境(土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经济发展:指使一系列社会目标实现的发 展。 1、个人或社会福利的改善 2、 生活质量的改善 3、 国家的独立意识的提高 二者的相同的缺陷:忽视了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发 展的作用——导致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的耗竭和 环境的恶化 1、 自然资源严重破坏、资源日趋枯竭 2、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二、人地关系的概念和实质内涵




1 、人地关系 是指人类利用土地的过程中所产 生的人与土地的关系。 其实质就是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进行物质 交换的关系。 人地关系可分为两种: ①土地利用和生产过程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 可成称为主要的直接的人地关系。人是主体(为 土地利用和生产提供人力资源);土地是客体, 为生产发展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 ②在人类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人与人的 关系,称为衍生的间接的人地关系。
影响土地经济利用的三方面因素

自然物质和生物因素

经济因素

制度因素
四、土地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过程和 现状

依据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土地经济 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资本主义社会,即古代社会
先是地广人稀,没有土地问题;继之人口大量增 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逐渐产生了地权关系、 土地分配和土地利用问题,并引起人们对土地问 题的研究。

经济学中的土地经济学经济学培训

经济学中的土地经济学经济学培训

经济学中的土地经济学经济学培训经济学中的土地经济学经济学培训在经济学领域中,土地经济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研究的是土地资源的产出、分配和利用等与经济有关的问题。

土地作为一种独特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土地经济学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在经济学培训中土地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土地经济学概述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研究土地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探讨土地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土地的利用效率、土地的价值和价格形成机制等问题。

在土地经济学理论中,土地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和空间性等特点。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配置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资源环境和社会公平等问题。

二、土地经济学原理1. 土地供给与需求土地供给受制于自然地理因素、政策法规和市场机制等多种因素。

土地供给的弹性决定了土地的稀缺性和价值。

土地需求受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等因素的影响。

土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关系直接影响到土地的价格和利用效率。

2. 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效率是衡量土地利用效果的重要指标。

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和效益。

土地的利用效率与土地的适宜性、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以增加农业产量、改善城市环境和促进生态保护。

3. 土地价值和价格土地价值是指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土地的价值受到地理位置、土地质量、开发潜力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土地价格是土地市场上交易的价格,通过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形成。

土地价格的波动对房地产市场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土地经济学在经济学培训中的教学内容在经济学培训中,土地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重点教授以下内容:1. 土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介绍土地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土地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土地供给与需求分析讲述土地供给与需求的决定因素和关系,分析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供求平衡的形成过程。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引言土地作为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在经济中的作用、价值和利用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并讨论土地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基本概念土地土地是地球表面的固体地壳部分,由岩石、土壤和水组成。

在经济学中,土地是一种生产要素,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资源。

土地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因此在经济发展中需加以合理利用。

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的学科。

它探讨土地的价值、利用和分配问题,研究土地资源的供需关系、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土地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理论与模型土地价值理论土地价值是指土地在市场中所具有的价格和价值。

土地价值理论主要有劳动价值理论、边际效用理论和地租理论等。

•劳动价值理论(Smith)认为土地的价值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土地的价值取决于开发和利用土地所需的劳动成本。

•边际效用理论(Ricardo)认为土地的价值取决于其对经济产出的边际效用,也即土地的稀缺性和需求程度。

•地租理论(Ricardo)认为土地的价值由土地所能提供的收益决定,土地的地租是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而产生的。

土地利用模型土地利用模型是用于描述土地不同用途之间的转换关系和影响因素的模型。

常见的土地利用模型有扩散模型、权衡模型和多因素决策模型等。

•扩散模型(Von Thünen)基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和运输成本,描述了农业用地从城市向外延伸的过程。

•权衡模型(Alonso)基于土地用途之间的相对吸引力和竞争关系,描述了城市中不同土地用途的空间分布。

•多因素决策模型(Landis)综合考虑了自然条件、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个因素,用于预测和规划土地利用。

应用与政策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对土地的合理利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过程。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

土地经济学作为研究土地利用、土地价值、土地所有权以及与土地相关的各种经济问题的学科,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地的定义土地在经济学领域被定义为地球表面及地下的自然资源,包括陆地和水域。

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

在经济活动中,土地的供给是固定的,无法增加,而需求则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

土地价值的形成土地价值是指土地在市场上取得的价格或者价值。

土地的价值是由供求关系、位置、土地用途、土地品质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不同地区的土地价值差异很大,一般来说,城市土地的价值要高于农村土地,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价值会不断增长。

土地利用土地的利用关系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的发展。

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制度是土地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土地所有权的制度安排不同,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等多种形式。

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完善和健全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土地市场土地市场是土地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土地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会影响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土地市场的运作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以确保市场的公平、公正和稳定。

土地经济学的意义土地经济学对于推动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土地资源的运行机制和规律,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引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土地的利用、管理和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希望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能够更好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1.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产流土地转,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的一门社会学科。

2.土地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3.区位理论:是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指导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理论。

4.土地市场:土地产权交易流通中发生的供求双方关系以及整个交易领域。

5.土地产权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土地产权体系构成及其实施方式的制度规定,是土地财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6.土地管理体制:是指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及运行等各种制度的总称,它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土地管理机构设置体系及其管理权限,范围的体现。

7.土地价格:购买土地所有权的价格,是指出让土地所有权所应获得的报酬或购买土地所有权应付出的代价。

8.土地税收:指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政治权力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地、强制地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9.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资金、物质、劳动和技术以提高集约度的土地经营方式。

10.土地金融:以土地作为信用保证,通过各种金融工具而进行的资金筹集、融通、清算等金融活动。

1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指在技术和其他要素不变的条件下,对相同的面积的土地联系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下降的规律。

12.我国应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1)通过退林还地、退渔还田等措施恢复一部分耕地。

(2)鼓励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垦荒山、荒地、海涂、河滩以及工矿废弃地以增加耕地面积。

(3)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

(4)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

(5)政府制定地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多用建成区土地,少占用耕地。

(6)深入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一套节约用地的机制。

(7)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利于控制耕地占用速度的土地管理体制。

土地经济学完整版.doc

土地经济学完整版.doc

一绪论思考题:1.概念解释:土地、土地利用经济、土地经济学、土地价值。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2. 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3.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 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非生物)功能,观赏功能3.土地有哪些功能?说明土地的位置、质量和数量在不同生产部门中的意义和作用。

(P7)土地的功能(一)承载功能(二)生产功能(三)资源(非生物)功能4.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5.简述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二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概念与内涵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提出和早期表述(P50)二、近代土地报酬规律内涵的扩展土地报酬变化三阶段分析一、生产要素配合原理和生产函数的概念和内涵二、应用生产函数对土地报酬运动物质数量关系的阶段分析三、生产函数与技术进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P55)一、我国土地集约经营的必然趋势二、我国实行土地集约经营的客观要求及其途径三、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思考题:1.概念解释: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肥力、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土地肥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

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量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2.简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人类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和实践发源于农业领域。

►早在18世纪70年代,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杜尔阁首先提出了“报酬递减规律”的思想。

土地经济学的概述

土地经济学的概述

土地经济学的概述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领域为土地资源经济、土地财产经济、土地资产(资本)经济问题,分别涉及到土地实物、土地财产以及这二者的货币表现。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地关系(生产力)和与此相关的人与人关系(生产关系),或土地经济运行,即与土地相关的生产力运行和生产关系运行。

土地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生产要素经济学,又是“土地科学”(含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土地法学等多门学科)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学科。

土地经济学系应用经济学之原则原理以探讨土地问题产生之原因背景,演变过程及其对社会之影响,研究其解决途径,借此促进地利,增进社会福利,改善人们之居住环境,使得更能接近于理想的境界。

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由人类经济行为而造成的人与地、人与人、地与地之间的种种关系,研究课题包括土地的分配、利用、买卖、交换、佔有、赠与、继承、租赁、抵押等。

土地经济学中的边际土地有三种:•超边际土地:再生产时,总收益TR>总成本TC,则有超额利润。

•边际土地:生产时,TR=TC,则利润等于零。

•次边际土地:生产时,TR<TC,则利润小于零。

[编辑]土地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与成就土地经济学学术研究的重点及其基本成就如下:(1)在土地价值问题的研究上,形成了土地无价值论、土地全价值论和土地价值二元论等三个派别,其探索的广度和深度都已大大超过前人;(2)关于地租、地价问题的研究,涉及到绝对地租、级差地租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量化问题,其深度是空前的,而且与土地估价的理论、方法相结合,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价值;(3)关于土地有偿使用制的研究,应用了地租、地价理论研究成果,探索了具有灵活性的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国有土地使用制的改革;(4)关于土地产权与土地管理体制的研究,对于完善土地管理体制起了重要的作用;(5)关于农村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深入地论述了农户承包制、农地规模经营、农地入市、农地产权、农地保护等针对性很强的问题;(6)关于土地资源经济问题的研究,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7)在土地经济学科建设方面,已全面涉及到土地经济学原理、城市土地经济与农村土地经济等领域。

土地经济学第二章 土地利用概论

土地经济学第二章 土地利用概论
▪ 投入类的指标有:(1)土地面积;(2)劳动力; (3)资金(开发或基建性投入);(4)本钱。
▪ 用产出类的任意一项指标与投入类的任意一项 指标相比,就可得出有关的经济效益指标。如 用产品的实物量与土地面积相比,就得到“每 公顷产量〞。每公顷产量是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的重要指标之一。
15
一、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评价
第一编 土地资源利用
1
第二章 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第一节 土地利用的内涵及目标 第二节 土地利用的根本原那么 第三节 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
2
第一节 土地利用的内涵及目标
3
土地利用的根本内容
〔一〕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2.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3.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2〕总投入能量平衡方程
n
aij Xi Zj = xXi i
i=1
j=1,2,3…,…,n,′Zj 是Zi的转置矩阵 投入产出数学模型
37
(二)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分 析
n
ai1

...
0

i=1 ... 0
n
ai2 ...
i =1

x1
x2
z1
z2
=
20
(二)动态分析法
贴现系数表示的是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 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也可以 是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过去n年的 多少。用公式表示为: 贴现系数=(1+1r)n(r为折现率,n为年期)
21
(二)动态分析法
当未来的价值,求现在的价值时,就用 未来的价值乘贴现系数。
复利系数表示的含义正好相反,即现在 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 倍;或者n年前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 在的多少倍。其公式为:

第一章土地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土地经济学导论
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 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 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 利用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 地区位利用、土地规模经济及土地可持 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所研究的是 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二)土地财产制度
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 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 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 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所研究的是土地 利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 题。
推荐教材
毕宝德主编,《土地经济学》,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黄贤金、张安录主编,《土地经济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周诚,《土地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3。
刘书楷,《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农 业出版社,2000。
评分标准
平时成绩:40%(出勤率、课堂表现10%, 课下作业30%);期末考试60%。
C1:行政办公用地
U2:交通设施用地
C2:商业金融业用地
U3:邮电设施用地
M-工业用地
C3:文化娱乐用地
U4:环境卫生设施用地
W-仓储用地 T-对外交通用地
C4:体育用地 C5:医疗卫生用地 C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U5: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 U6:殡葬设施用地 U9: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S-道路广场用地
菜地1150 特殊用地2060 可调整养殖水面1551
坑塘水面1540 城市1360 城市2010
可调整其他园地1251
农村道路1530 天然草地1410
水厂 B村 养鸡场 变电站 A村
4.8 27.58 25.7 14.57 0.24
0.23 7.24 219.46 0.3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型②面积有限性:土地的面积具有不可再生性,面积有限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③质量差异性:由于土地自身的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以及光照和相应的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土地的较大质量差异性。

④功能永久性(2)经济特性:是人类在土地自然特性基础上长期利用土地的过程中产生的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3.土地的功能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4.土地的分类2007年:分为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2017年:分为12个一级类、73个二级类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述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并且内涵是动态的。

2.土地利用的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利用程度分析: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改造程度,以及土地收到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2)利用结构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是否与需求结构相吻合,了解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否与土地的自然性状相适应。

(3)利用效益分析在农业上,用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经济作物产量、水果产量等。

对城镇土地,所看重的是单位土地面积带来的收益(利润/纯收益)。

除经济效益外,还要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土地开发:广义的土地开发是指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清理、整治,使之可投入使用,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也包括对农业用地进行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后,使之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活动(也就是非农业土地开发)。

狭义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是指把适宜耕作的生荒地开垦为耕地种植农作物的过程。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5、级差地租:指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7、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8、地价: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9、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0、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12、土地的利用规模: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3、土地利用计划: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做出统筹安排。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14、土地计划利用: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

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1.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科学。

2.土地:土地是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土壤、水文、地质、大气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内涵:①土地科学中土地只限于地球②土地是地球表面的某一区域(陆地部分)③土地是一个立体三维空间体(地上层、地表层、地下层)④土地是自然经济综合体⑤土地的性质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

4.土地的特性一、自然特性:天生固有的特性。

①位置固定性—就地利用②面积有限性—节约用地③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④功能永久性—合理利用保护土地。

二、经济特性:和人利用相关的特性。

①土地供给的稀缺性(1.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2.某地区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3.某种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矛盾。

)②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利用方式是分散的。

由其特点,土地利用应选好区位)③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④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⑤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5.土地的功能①承载功能②生产功能③资源(非生物)功能6.土地的分类一、二级分类: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二、三级分类:①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它农用地。

②建设用地:商务用地、住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公共建筑、特殊用地(军事用地、风景名胜)、交通用地、水利建设用地。

③未用地:未利用土地、其它土地。

第二章土地市场1.土地市场:是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市场的主体是土地的供给者、购买者和其他参与者,市场的客体是交换的目的物,即土地。

2.土地市场的特点:(1)地域性。

由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使土地市场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难以形成全国性统一市场。

(2)不充分性。

土地市场参与者不多,市场信息获得较难,使土地市场的竞争不充分。

(3)供给滞后。

土地价值较大,用途难以改变且开发周期较长。

第1章土地经济学

第1章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导读1.本章内容土地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地、人地关系及其经济问题的。

作为绪论,首先要对土地整体的综合性概念与特性功能进行阐释和论述,对人地关系的土地经济问题做出系统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与发展及现代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体系加以探讨。

2.学习要点(1)从经济学角度认识土地的概念,内涵和特性功能。

(2)掌握主要土地经济问题、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发展历史和研究方法。

3.课外阅读书目(1)[美]伊利, 莫尔豪斯著. 滕维藻译.土地经济学原理. 北京: 商印书馆,1982(2)[美]雷利·巴洛维著. 谷树忠译. 土地资源经济学一—不动产经济学.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89(3)周诚.土地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毕宝德. 土地经济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第一节土地的综合概念与特性功能一、土地的概念与内涵土地的概念,主要取决于人们和学科对土地的认知。

一般有狭义、广义的解释。

理性而言,土地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元复合系统,只能逐步地认识其实质内涵,因而是一个动态概念。

土地整体作为一个复合系统,其实质内涵一般可分为以下4个层次:1. 第一个层次,土地作为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生物和人类)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

(1)地是地球的表层,地球的存在距今已有约46亿年,土地包括陆地和水面,与土壤、光、热、水、气不可分。

土地既是自然因素(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的综合体,又是自然物的一个垂直系统。

(2)土地有狭义、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土地指的是平面土地(含陆面、水面);广义的土地指立体土地(含土地的内层、底层,分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土地内涵因素如此丰富,就为发展农业、林业、渔业、工矿业和第三产业用地,也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和基础。

(3)中外学者有关土地基础层次概念的经典论述管仲(我国周代):“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苑也”;配第(William Petty, 1623—1687):“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李嘉图(D. Ricardo, 1772—1823):“人非土地不能生存”;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伊利(R. T. Ely):“土地是万物的基础”。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计划利用: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安排土地利用规模: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土地人口承载力: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使用者讲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土地税收: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其政治权利,运用法律手段,从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强制,固定地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土地可持续利用:当前的土地利用不能对后代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换句话说,土地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要影响人类今后的长远发展。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土地使用权出租: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随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地价评估:是指专业人员按照一定的地价评估目的,遵循科学的土地估价原则、程序与方法,对土地市场价格的测定。

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曾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农业经营规模:泛指农业经营单位的规模量,是一切农业经营单位一切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一切农业经营单位经营活动规模的数量反映,是普遍的数量表现。

土地使用权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和协调土地供需平衡的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土地金融:以土地为媒介而进行的货币与资金的融通活动,是通过各种信用方式,方法及工具,有效地组织和调剂土地领域中货币资金的活动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农村非农产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且这些劳动力转移后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带有蓝色字体的一定为重点,重点没有标全,自己参照书看一下)第一章土地的特性和功能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3.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利用的外部性)。

4.土地的基本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产功能。

5.人地关系的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关系。

人—地、人—地—人6.土地问题:人地关系失调所产生的问题,是人地关系失调所出现的经济区域。

直接问题:土地利用问题或土地生产问题间接问题:土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7.土地问题产生原因:人口增多和需求增加、人们对土地特征功能认识不足及利用不合理、不合理的土地分配和功能不良的土地制度。

第二章土地利用内容和基本原则8.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9.土地利用是技术问题也是经济问题。

10.土地利用的内容: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利用程度、结构、效益分析);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土地保护。

11.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12.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经济、生态、社会。

13.土地利用分类:指一国或一地区依据其土地的各种形状和特点,将其全部土地资源划分为若干类型区,使之成为一个分类系统。

是决定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资料依据是否科学以及能否切合实际工作需要的基本环节。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一、常见概念1、土地:是一个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2、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泛指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地关系的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关系。

3、土地市场: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4、土地供给:可供人类社会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土地数量总和5、土地自然供给:又称土地物理供给或土地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土地的数量,包括已被利用和未来可供利用的土地数量,这个数量是相对稳定、没有弹性的。

6、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随着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而增加的土地供给量。

7、土地的经济供给: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8、土地需求: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9、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据的部分。

10、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11、土地价格: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土地所有者转移土地纯收益(地租)的资本化价值。

12、土地价格评估:专业人员按照一定的土地评估目的,遵循科学的土地估价原则、程序与方法,对土地市场价格的测定。

13、标定地价:政府根据管理需要评估的具体宗地在公开市场和正常经营管理条件下某一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14、交易定价:土地买卖双方按照市场交易规则,在土地市场中实际成交的价格。

15、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16、土地开发: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较低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17、土地保护: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持续效益,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的需要。

土地经济学(整理)

土地经济学(整理)

土地经济学(整理)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一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容及意义:容:1、土地利用程度2、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效率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局。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1、土地:土地即地球陆地以及部分水面,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基本特征:自然特征:1. 位置固定性 2. 面积有限性 3 质量差异性 4. 功能永久性(耐用性)5生产潜力的无限性6多用途性经济特性:1. 供给的稀缺性 2. 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3.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 利用后果的社会性5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6土地的增值性3、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非生物)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4、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5、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6、你是如何看待《土地经济学》,以及学习它的意义?第二章1.土地市场的组成要素:主体:土地供给者、购买者、其他参与者客体:各种内涵不同的土地权利2、土地市场的特点: 1.地域性 2.竞争不充分性 3.供给滞后性 4.供给弹性较小5 低效率性 6. 政府管制严格3、土地市场功能: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2 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3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利益 4.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 5.健全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4、建立土地市场的基本条件:1.良好的市场经济外部环境 2.完善的土地法律法规 3.明晰的土地产权 4.发达的土地金融 5.优质的市场中介服务5、土地市场的运行模式: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完全市场模式(日本,美国、法国)和以土地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竞争模式(英国英联邦)。

6、我国城市土地一、二、三级市场的特点是什么,彼此之间的关系如何?土地市场是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场所。

城市土地市场中交易的是国有土地使用权而非土地所有权。

土地一级市场即政府出让市场,是政府有偿、有期限地出让、出租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土地二级市场是土地使用者经过开发建设,将开发后的土地进行转让和出租的市场,一般指土地首次进入流通领域进行交易而形成的市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 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 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 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 2、生产功能 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土地利用规划 4、土地开发 5、土地保护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内容:1、土地利用程度 2、土地利用结构 3、土地利用效率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9、土地开发:一般来讲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10、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内容:1、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分析 2、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3、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4、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5、土地利用问题分析意义:明确规划区域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找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确定规划目标和选择规划目标的途径、措施提供依据。

(网上搜)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1、土地集约利用: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集约利用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和地域性。

2、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3、土地肥力:是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的客观属性。

4、论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涵义并结合土地投入产出阶段图分析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P55涵义:产量增加与投增增加的比例达到它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为止。

土地报酬: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实质:“变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

5、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怎样确定合理的农业用地和非农用地的土地利用集约度P57合理确定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1、以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和投入能力为依据。

2、以土地本身的肥力,土地位置和交通条件为依据。

3、结合具体的经营目标。

合理确定非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要从反映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的三个指标入手,即人口密度、投资强度、容积率。

此外,城市土地利用还应向下发展,实行立体利用。

第四章土地利用分区1、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的创始人:农业区位论—杜能工业区位论--韦伯城市区位论--克里斯塔勒市场区位论--廖什(一)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中心内容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好似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

2、从经济实质上看,杜能圈的理论基础是农业区位的级差地租。

在这里,区位级差地租可以解释为土地的区位价格,它与需求之间是正相关的。

3、韦伯工业理论及对工业选址的指导意义:1、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2、工业区位的选择涉及三个因素:运输费用、劳动成本和集聚因素。

○1运费:a运输距离 b原材料性质:地方性原材料(纯重原材料和失重原材料)和常见性原材料。

原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原材料系数<1:工厂设在产品的中心消费区原材料系数>1: 工厂设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原材料系数=1:工厂设在原材料产地与产品消费区之间任一点。

○2劳动成本:至制造一单位产品所支付的平均劳动工资。

劳动系数=劳动成本/地域重量劳动系数大,厂址应选择离开运输成本最低点,偏向劳动成本较低点。

○3集聚形成的经济效益可使运输和劳动力定向的区位产生偏离,一个工厂如果因集聚纯节省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决定。

4、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中,城市各业用地的区位特点: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包括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区位特点。

商业用地:集聚于市中心、交通路口、繁华街道两侧、大型公共设施周围。

工业用地:1、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

2、自动集结成团的倾向。

3、寻求交通方便的低平地带。

居住用地:交通方便、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外围地带。

5、简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1、地域分异性2、区位利用原则3、生态系统平衡原则4、系统综合原则。

6、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和意义:特性: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总的特殊重要性。

2、利用途径的多样性。

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

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着。

5、改变土地用途,要付出巨大代价。

意义:1、城市土地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的运行空间。

2、城市是工业、商业、科教文化事业等的中心。

3、城市土地是居民生活的基本空间。

4、城市土地是城市生态经济的基础。

7.简述五种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设想:1、圈层布局设想2、三维布局设想3、扇形布局设想4、多核心布局设想5、多中心布局设想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1、规模报酬:由纯粹规模变动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

2、土地规模的扩大与规模报酬之间的三种变化关系:1)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小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递增土地规模报酬。

2)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等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固定土地规模报酬。

3)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大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递减土地规模报酬。

3、土地规模经济:是伴随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生产能力提高,单位农产品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一种生产关系。

来源:1、内部规模经济 2、外部规模经济4、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和条件:经济动因 :1、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民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2、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民为了摆脱小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享受购销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规模经营 3、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民为了充分利用农业器械,获得生产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条件:1、非农产业发达,劳动力转移,这些劳动力收入稳定。

2、农机化水平提高。

3、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

4、农业经营者素质提高。

5、我国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1)家庭经营型:○1种植业专业户○2家庭农场○3农产联合经营。

2)集体经营型:○1村办集体农场○2厂办农业车间○3社区型土地股份合作经营。

3)企业经营型:反租倒包。

4)规模服务型: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6、我国实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P110(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前提下,建立起合理有效地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通过农户之间的土地转包,实现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和集中。

注:农业土地具有地区性、动态性、层次性、适应性。

7、城市土地规模越大效益就越大吗如何看待。

我国存在着城市规模效益,但并不是城市越大,规模效益越高。

土地规模效益开始时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而增加,到达一定城市规模后,效用反而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下降。

因而为了获取最大的城市规模效益,须努力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

P118第六章土地计划利用1、土地计划利用:是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规定的用途和条件对土地加以利用。

其必要性:1)土地的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a、土地面积的优先性和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b、各类土地利用之间联系密切。

2)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a、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又要全国一盘棋,统筹安排,以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竞争。

b、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c、减少或避免因土地用途改变造成的损失。

3)国家法律规定必须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2、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的基本体系及特点体系:是在土地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由长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中期(5年)土地利用计划以及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构成的。

特点:(1)土地利用计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2)土地利用计划是由长期、中期、年度计划构成的完整体系。

(3)土地利用计划实行分级管理。

(4)土地利用计划是指令性指标与指导性指标相结合的计划体系。

3、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程序:(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土地利用计划具体P1374、我国应从哪些方面强化与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1)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基础,(即建立有效的土地利用宏观调控的微观管理基础)。

2)完善土地利用计划体系,(即建立和不断完善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构成的、以年度计划为主体的土地利用计划体系)。

3)促进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决策制度的完善,(建立以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为基础、既有效集中又适当分散的多层次决策体制)。

4)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理论研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理论体系)。

5)强化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手段,(建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各种手段的调节制度,并协调各种手段之间的关系,逐步实现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宏观调控为主的方向转变)。

6)提高土地利用就计划管理手段的科学水平,(采用遥感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完善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尽快实现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现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