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科学第一章教案

合集下载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为主要教材,教学内容包括: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章节一:科学探究章节二:观察与实验2. 生物与环境章节三:生物与环境章节四:生物的适应与进化3. 人的生理与卫生章节五:人体的结构章节六:人体的功能章节七:健康与疾病4. 物质与能量章节八:物质与能量章节九: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其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生物的适应与进化。

3. 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与功能,提高健康意识,关注健康与疾病。

4. 让学生了解物质与能量的基本概念,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技巧生物适应与进化的理解人体的结构与功能能量转化与守恒的概念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健康与疾病的预防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烧杯等模型:人体结构模型、细胞模型等图片:生物适应与进化、人体器官等2. 学具:课本、笔记本练习题、实验报告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2. 新课讲解:(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生物与环境(3)人的生理与卫生(4)物质与能量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4. 随堂练习:设计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生物与环境3. 人的生理与卫生4. 物质与能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教材,思考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2)列举三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说明其原因。

2. 答案:(1)生物通过形态、结构、行为等方面的变化,以适应环境。

(2)答案合理即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

(3)物体从高处落下,势能转化为动能,速度越来越快。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进行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及其探究方法,第2节科学观察与实验,第3节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 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第2节生物的分类,第3节生物的进化。

3. 第三章《生物圈》:第1节生物圈的概念与结构,第2节生态系统的类型,第3节生态系统的功能。

4. 第四章《物质与元素》:第1节物质的概念与分类,第2节元素与原子,第3节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认识生物圈的概念与结构,了解物质与元素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方法,生物的分类,生物圈的结构,物质与元素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2. 知识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过程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并举例说明。

(2)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

(3)解释物质与元素的关系。

七上科学第一节课导入教案

七上科学第一节课导入教案

七上科学第一节课导入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节课,主要内容是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将向学生介绍科学的定义、特点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和科学研究意识。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实验演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科学的定义和特点,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上学期学习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你们对科学有什么样的认识?科学和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科学研究是如何进行的?(2)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科学的定义、特点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2. 学习新知识。

(1)教师向学生介绍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科学的特点有哪些。

(2)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假设、验证等内容,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和方法。

3. 拓展延伸。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科学的定义、特点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好奇心。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科学的定义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同时,学生也培养了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树立了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整理今天学习的内容,写一篇关于科学的文章,包括科学的定义、特点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七、板书设计。

七上科学第一课讲解教案

七上科学第一课讲解教案

七上科学第一课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科学的定义和特点,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

难点,科学的定义和特点,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入新课,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比如可以问,“你们认为什么是科学?”“科学和其他知识有什么不同?”“科学是怎样研究问题的?”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 讲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

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和探索活动的总称。

它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可验证性、可预测性等特点。

3. 探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提出假设、实验、总结规律等。

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4. 学习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

介绍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制定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分析结果、总结规律等。

通过实验操作和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

5. 拓展延伸。

可以邀请学生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或者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也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科普读物,了解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

6. 小结。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科学的定义和特点,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思考和实践,培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课堂练习。

1. 选择题,科学的特点包括()。

A. 主观性B. 可验证性C. 随意性D. 不确定性。

2. 判断题,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提出假设、实验、总结规律等。

()。

3. 实验设计,请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描述实验的目的、步骤和预期结果。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科学入门科学与科学方法科学探究2.第二单元:地球与宇宙地球概述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生物地球上的气候与季节3.第三单元:物质与能量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与守恒4.第四单元: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分类生物与环境生物学现象5.第五单元: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环境保护第一单元:科学入门第1课:科学与科学方法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

2.介绍科学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3.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方法。

4.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2课:科学探究教学过程:1.回顾上节课的科学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巩固。

2.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如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等。

3.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第二单元:地球与宇宙第1课:地球概述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大小、形状、结构等。

2.讲解地球的地理分布,如陆地、海洋、山脉等。

3.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4.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分享对地球的认识。

第2课:地球上的水教学过程:1.介绍地球上水的分布,如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等。

2.讲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如蒸发、降水、径流等。

3.分析水的重要性,如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

4.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保护水资源。

第三单元:物质与能量第1课:物质的组成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如分子、原子、离子等。

2.讲解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等。

3.介绍物质的分类,如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4.进行课堂实验,让学生观察物质的变化。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科学并不神秘 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科学并不神秘 教案
三、我们如何学好科学
评价任务
作业布置
作业本A:P2-3,拓展与提高选做
板书设计
1.1科学并不神秘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1、奇妙的大自然现象
2、科学研究什么
3、科学研究从疑问开始
4、科学发展进步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二、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科学技术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3、科技使用不当,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二次备课(手写)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
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产生的?
如何寻找疾病产生的原因并找到根治的方法?
……人类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回答。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1、奇妙的大自然现象
2、科学研究什么
为什么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3、科学研究从疑问开始
你能例举出因好奇而发明或发现科学原理的科学家事例吗?
三、我们如何学好科学
教反思
(手写)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各种自然现象,让学生对科学产成一定的兴趣。这节的关键是让学生意识到“观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及如何通过观察去得出实验答案。
2.从自然现象到最新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并且在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幻灯片黏贴处)
对应教学问题设计
课型:新授课课题:1.1科学并不神秘总1课时
主备者:使用者:
二次备课时间:日期星期:上课时间:日期星期:2
课时目标
(学习目标)
1.通过读图和介绍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
2.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并不神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科学并不神秘》,包括第1章“科学的本质”,第2章“科学探究的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科学的定义、科学的特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与实验、科学思维与创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认识到科学并不遥远,而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 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思考、创新的能力。

3. 初步掌握科学观察与实验的操作技巧,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与实验的操作技巧。

教学重点:科学的定义和特点,科学思维与创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实验试剂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科学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科学?科学有什么特点?”2. 讲解:详细讲解科学的定义、特点,让学生了解科学并不神秘,而是实实在在的。

3. 实践: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思考、创新。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科学思维。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的定义:探索自然规律,解释自然现象的系统性知识体系。

科学的特点:实证性、系统性、发展性。

2. 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思考、创新实验操作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个科学探究活动。

2. 答案: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并完成实验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科学新闻、参加科学竞赛,提高科学素养。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全集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全集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全集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一节:科学的观察与测量第二节:科学探究的方法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观察与测量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分析结果等基本步骤。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数据的观察与测量。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尺子、温度计、天平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直尺、温度计、天平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第一章的科学入门,介绍科学的观察与测量以及科学探究的方法。

3. 实践活动:活动1: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学会使用显微镜并进行观察。

活动2:学习测量长度、温度和重量,进行实际操作。

4. 例题讲解:讲解科学探究的步骤,以实例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设计观察与测量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操作并解答。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入门观察与测量科学探究方法2. 实践活动:显微镜观察细胞测量长度、温度和重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物体,用直尺测量长度并记录。

探究不同物体的重量,用天平进行测量并记录。

2. 答案:根据学生实际测量结果给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中开展科学观察与测量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组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活动的安排与实施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数据的观察与测量。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教案一:第一章探索生物的分类第一课时生物的分类与生物分类单位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2.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3.能够运用生物分类知识对生物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生物图片,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些生物的分类吗?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认识。

二、新课内容1.讲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如:界、门、纲、目、科、属、种。

2.通过实例讲解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如: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态习性等。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三、案例分析1.分析教材中的生物分类案例,让学生尝试运用分类方法对生物进行分类。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和结果。

四、课堂小结2.强调生物分类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生物的分类实践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分类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

2.加深学生对生物分类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物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2.提问:你们能运用这些知识对身边的生物进行分类吗?二、新课内容1.讲解生物分类实践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布置生物分类实践任务,如:观察校园内的生物,进行分类。

三、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生物分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类结果,讨论分类过程中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2.强调生物分类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教案二:第二章观察生物的多样性第一课时生物多样性的含义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2.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生物图片,提问:你们知道生物多样性吗?2.学生分享自己的认识。

二、新课内容1.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案例分析1.分析教材中的生物多样性案例,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Lesson 1: 认识生物](link-to-lesson-1)目标- 了解生物的概念和特点- 掌握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区别教学内容1. 生物的定义和特点2. 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让学生思考它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并与学生一起讨论。

2. 提出问题:提问学生什么是生物以及生物有哪些特点。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理解。

3. 知识讲解:讲解生物的定义和特点,包括生物的组成、生长、繁殖等。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思考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例如将一棵植物和一根石头进行比较。

5. 小结:概括总结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和特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生物的认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生物的定义和特点- 理解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教学评估1. 游戏: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进行生物和非生物的辨认,统计正确率。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对生物特点的理解和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方法。

---_NOTE: This is a sample outline for a science lesson plan for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textbook "Recognizing Living Organisms" in the new edition of Grade 7 Science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The outlineincludes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steps, key points, and assessment methods._。

初中科学七上第一章教案

初中科学七上第一章教案

初中科学七上第一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要素。

2.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 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科学探究的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科学探究?2. 学生分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要素。

二、探究活动(1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例如:“为什么树叶会变色?”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与假设,例如:“树叶变色是因为季节变化。

”3. 教师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例如:观察不同季节树叶的变化。

4. 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例如:拍摄不同季节树叶的照片。

5.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与论证,例如:比较不同季节树叶的变化。

6. 学生评估实验结果,例如:总结树叶变色的原因。

7.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与合作,分享探究成果。

三、方法与技巧(15分钟)1. 教师介绍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践,例如:观察法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方法与技巧的应用要点,并进行点评。

四、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2. 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探究方法和技巧,进行自主探究。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进行点评。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要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和技巧的能力。

3. 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的表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七年级科学第1章科学入门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第1章科学入门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教案浙教版

《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属于科学探究的范畴.教材先介绍了实验室的设备和一些常见的仪器,让学生认识到各种仪器及其用途。

再介绍了实验室守则和一些危险警告标志,让同学们知道在实验室必须严格遵守安全守则以及遇到意外事故该如何处理。

最后教材介绍了胶头滴管、酒精灯以及放大镜的使用,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

本节课是七年级的第二课,是初中科学实验学习的开篇,为之后科学观察、科学测量等学习奠定了基础,处于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1。

在常见实验操作中,掌握观察、实验、收集信息的能力.2.能说出常见设备的名称、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3。

理解实验室安全规则。

4.能说出如何应对实验室意外事故。

5。

学习并练习酒精灯、胶头滴管及放大镜的使用。

6.通过对实验设备的学习及实验操作的练习,感受科学的严谨性.7.通过对实验操作的学习,认识到规范操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说出常见设备的名称、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能说出如何应对意外事故。

【教学难点】学习并练习酒精灯、胶头滴管及放大镜的使用.课前准备酒精灯、锥形瓶、试管、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气体、发黄的落叶、硫酸铜晶体、绿叶、细铁丝、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学习科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所以学习科学就必须要走进科学实验室。

展示“实验室图片”,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的,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知识点一科学实验室【设疑激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科学实验室。

【展示】常见的仪器并介绍其用途。

实验室常用器材分类(1)能直接加热的器材: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锅等.(2)需垫石棉网加热的器材:烧杯、烧瓶等。

(3)不能加热的器材:集气瓶、水槽、漏斗、量筒等。

(4)用于称量或量取的器材:托盘天平、量筒等.(5)用于取药品的器材:药匙、镊子、胶头滴管等。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3节)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科学观察和实验科学数据记录和处理2. 第二章:生物(第47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和多样性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挂图、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章节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4.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初中科学教学设计2. 知识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科学探究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生物分类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参加科学竞赛,提高科学素养。

组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本教学设计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的认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详尽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应着重讲解如何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探究过程。

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本教案共涵盖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内容。

这些教案应适用于所有七年级科学老师,以帮助他们在课堂中有效地教授这些教材。

教案结构
教案被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涵盖一个主题。

每个模块包含以下组成部分:
- 目标:阐明本模块的教学目标。

- 预备知识: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相关预备知识。

- 教学步骤:列出教学步骤,以帮助老师正式讲授课程。

- 典型问题:列出典型问题及其答案,以帮助老师对学生的提问做出回复。

- 作业:每个模块的结尾都有作业可以分配给学生。

教案修改和适应性
这些教案应视为初始版本,需要根据特定的教育水平和地理位
置进行修改。

教师可以使用这些教案作为模板,根据需要进行修改
和适应。

他们还可以从这些教案中获得启示,并自己创建新的教案。

结论
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是一个有用的资源,可以帮助老师
教授科学知识。

这些教案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资源和想法,但也可以
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适应,以获得最佳结果。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2. 生物与环境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生态系统的类型与功能3. 生命的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4. 地球宇宙环境地球与宇宙的关系恒星与行星的基本知识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2. 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和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3. 了解生命的构成,掌握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理解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

4. 认识地球宇宙环境,了解地球与宇宙的关系,掌握恒星与行星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掌握2. 教学重点: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地球宇宙环境的基本知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望远镜等)模型与挂图(细胞模型、生态系统模型等)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2. 学具:笔记本、文具实验手册、观察记录表五、教学过程1. 导入:实践情景引入:参观学校附近的生态系统,观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提问: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物?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2. 新课导入:讲解科学探究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介绍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引导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类型与功能。

3. 例题讲解:解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结合显微镜观察细胞切片。

讲解地球与宇宙的关系,通过望远镜观察天体。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生态系统的结构图,分析其功能。

让学生制作细胞模型,描述其结构与功能。

拓展延伸:讨论地球宇宙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2. 生物与环境: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生态系统的类型与功能3. 生命的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4. 地球宇宙环境:地球与宇宙的关系恒星与行星的基本知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生态系统的结构图,分析其功能。

七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第一节

七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第一节

03 七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第一 节的主要内容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形态、状态或性质的改变。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 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所具有的特性,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指 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等;化学 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科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能量、信息、遗传、进化等,这些概念是构建科学知识 体系的基础。
科学概念具有客观性、实证性和可检验性,需要经过反复实验和验证,不断修正和 完善。
科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实验 结果,获取感性认识和数 据。
实验法
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探 究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规 律。
推理法
评价参与度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 和贡献,鼓励积极参与。
引导深入思考
引导学生对讨论主题进行深入 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06 本节课程的总结和思考
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了解科学探究在日常生活和科 学研究中的应用。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的方法 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他们的 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
化合反应
化合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 的反应。例如,氢气和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水。
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发生反应,生成另 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例如,铁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 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
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 上的新物质的反应。例如,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成氧化钙 和二氧化碳。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优质教案全册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优质教案全册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优质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3节)科学探究方法、观察与实验、科学思维2. 第二章:生物与生命(第47节)生物与非生物、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与进化3. 第三章:物质世界(第811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与化学变化、物质的微观结构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探究方法,掌握观察与实验技巧。

理解生物与生命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了解物理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与应用。

生物分类与进化的掌握。

物理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2. 教学重点:科学思维的培养与实践。

生物与生命的认识。

物质世界的探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酒精灯等)。

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视频等)。

模型、标本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册。

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思考。

2. 新课导入:例题讲解,分析解题方法。

知识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及时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

强调科学思维与方法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2. 内容:章节名称、节。

重点、难点知识。

实践情景、例题、随堂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结合实践情景,设计具有思考性的问题。

2. 答案:详细解答,注重解题过程。

提供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思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

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

对教学方法的调整与改进。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科学入门 第1节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七年级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科学入门 第1节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七年级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

2.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现象,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

难点:理解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

教学准备玻璃杯、水、吸管(笔或筷子)、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素材。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名言:人的天职在于勇敢探索真理你知道这是哪位科学家说的吗?(哥白尼)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回答或解决各种问题,掌握相关的科学规律并为人类服务。

让我们一起迈进科学的大门,探究科学的奥秘,感受科学研究的乐趣。

二、新知讲解(一)科学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的大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奇妙的自然现象,你想知道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吗?教师总结:火山爆发是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美丽的含羞草,轻轻一碰,叶子就会收起来,像害羞一样,是生物的一种条件反射。

小鸟经过鸟妈妈的辛苦孵化,成熟后本能地啄破蛋壳而出来的。

周围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化。

你知道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吗?教师总结:在适合的水分、温度、氧气条件下种子的萌发,此时内部产生大量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等激素,逐渐长成幼苗。

教师总结:因为蝉身体表面有一层比较坚硬的皮,这层皮使体内物质不外流,又又能防止外界有害之物的入侵,这样就对蝉幼虫的成长却很不利,它限制了幼蝉身体的长大,为了蝉幼虫的成长,所以要经常脱壳。

当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后,与大气摩擦,产生大量热,从而使之气化,在该过程中发光形成流星。

我们周围有许多奇妙的现象。

教师演示:光的折射现象铅笔在水中被“折断”教师总结:这是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的缘故。

学生活动:阅读理解科学的定义以及意义。

1.科学的定义以及意义:(1)定义: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人声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声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声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第一章:物质的性质和分类第一节:物质的性质本节介绍了物质的性质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在教学上,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或实验演示等方式。

第二节:物质的分类本节介绍了物质的分类方法,让学生了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在教学上,可以通过图片或实验演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

第三节:物质的变化本节介绍了物质的变化概念和分类方法。

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并了解物质变化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第二章:空气与氧气第一节:空气本节介绍了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占比,加深学生对空气的认识。

第二节:氧气本节介绍了氧气的概念、性质和实际应用。

通过实验演示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氧气对生命和工业的重要性,并探究氧气的制取方法。

第三章:金属元素和金属材料第一节:金属元素本节介绍了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通过实验演示和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各种金属元素的特点和应用。

第二节:金属材料本节介绍了金属材料的常见类型和几种重要的制备方法。

通过讨论和实验,让学生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机制,并研究基本的金属加工技术。

第四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第一节:解决资源短缺的措施本节介绍了解决资源短缺的措施和方法。

通过讨论和调查,让学生了解资源短缺的背景和严重性,并研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节:环境保护本节介绍了保护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调查,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影响和治理方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以上为本教材的全部内容,每章节内容丰富、多样,适合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同时,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和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七年级科学第1章科学入门第4节科学测量第2课时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第1章科学入门第4节科学测量第2课时教案浙教版

第4节科学测量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掌握量筒(杯)的正确使用方法。

2.学会量筒(杯)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会用量筒和量杯测液体的体积。

难点: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或排水法测不规则固体的体积.三、教学用具刻度尺、量筒、量杯、水、石块、多媒体课件等。

四、相关资源长度测量、估测自己身高、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等。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学习了长度测量以后,有没有办法测量一个立方体的体积?新知讲解(一)体积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常用单位是立方米(m3),较小的体积单位还有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常用的单位有升(L)和毫升(mL)。

1m3=1000L;1mL=1cm3 ;1L=1dm3 ;1L=1000mL。

对形状规则的物体,如长方体、正方体,只要测量出它的长、宽、高,根据体积公式,便可求出它们的体积.对于液体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怎么测量体积呢?(二)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1。

观察:量筒的量程、分度值、单位。

量程:常用100 mL,200 mL分度:1 mL,2 mL,5 mL单位:毫升(mL)1 mL = 1 cm32.使用量筒和量杯测液体体积时的注意事项:(1)不能用量筒和量杯配制溶液或做化学反应实验。

(2)不能用量筒和量杯来加热液体,也不能用来装热溶液,以免炸裂。

(3)量取液体时应该在室温下进行。

3。

正确使用量筒(1)会选任何一只量筒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即量程,要能根据被测量的量选择量程合适的量筒。

(2)会放使用量筒测量时,量筒要平稳地放置于水平桌面上。

(3)会看读取量筒的数据时,若液面是凹液面,视线应以凹液面底部为准;若液面是凸液面,视线应以凸液面顶部为准。

(4)会读要会根据量筒刻度的分度值读出准确值,同时要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即估计值。

思考:仰视或俯视液面,读数会有什么影响?提示:仰视液面会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液面会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小组讨论:你是如何测量密度比水大且不溶于水的不规则固体体积的?分析:(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正确读出液面的刻度值V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一、目标导航[知识与技能]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了解科技改变世界.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基本技能.[科学思考]为什么出现千奇百态的自然现象?面对自然界现象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养成科学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养成对实验现象建立假设提出新问题的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养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及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对科学的向往热情,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与科学观,树立科学实验的严谨作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二、要点扫描[课标解读]《科学在我们身边》这一课是《科学(7~9)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部分的入门课. 通过从奇妙的大自然和不断变化的自然界等方面着手,把刚迈入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由对自然现象的好奇转化为对科学的向往. 使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的相应答案. 启发学生在对常见现象的讨论、探究、实验、观察等情境中发现问题,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并初次接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内容分析]本节课在教科书的第2~7页,主要包括如下的相应内容:(1)教科书提供了四个自然界中奇妙现象来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界奥妙的探究欲望;教科书提供了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说明自然界中的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从而得到科学的本质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的相应答案的过程,由牛顿和瓦特的故事进一步告诉学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一些现象,不断探究,多思考,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规律;以两个实验为载体说明仔细观察、积极实验、认真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2)教科书介绍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学生对于自然界奥妙兴趣的激发,对于身边事物的仔细观察、讨论、实验等的基础上能提出问题,特别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情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及七年级《科学》本身“以感性知识为主”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所以尽可能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多设计一些能体现科学现象与规律的实验,激发学生探索与思考的热情.本节立足于学生已有的对科学知识的认识与兴趣,通过学生举例自然科学现象,特别是身边的自然现象,以“简练地描述现象”、“根据现象提出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一些假设”等模式和程序进行教学.[学法点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身边的事物和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界奥妙的探索兴趣是本节课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以形象的图片、动画、录像等方式呈现奥妙的自然界,让学生在惊奇感叹中培养了探究自然的兴趣.(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一个情境中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一个有探究价值(从学生的角度去看)的问题,这正是科学探究的能力.(3)合作学习,尝试猜想.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尝试解释问题. [经验介绍]一般学生对科学充分着神秘性的向往,总是认为科学是科学家才能研究的课题,通过学习身边的科学,让学生了解身边随处存在着科学。

通过让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并尝试解答这些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也引起对自然界奥秘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文档[教学时数]共1课时[课前准备](1)体现自然界奥妙的图片;(2)烧杯(500ml1个、100ml2个)、气球、橡皮管、大注射器、铅笔、沙子、冷热水、红墨水、细线等.[教学流程]1.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7~9年级的《科学》.请你具体描述一下,在你心目中什么才是“科学”?【设计意图:学生对科学的了解一般原自于从小对科学家事迹或自然界奥秘的兴趣,所以对科学充满向往而又敬而远之之情.本节课试图打破学生对科学“敬畏”的心理,通过回答“心目中的科学”来达到目的.】2.认真观察下列图片(课本P. 2图1-1奇妙的大自然),讨论这些图中的自然现象,谈谈你的想法与感受.图1-1 图1-2 图1-3 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尝试着解释每种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设计意图:通过对自然界中一些奇异现象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3.(小组讨论)请你举例身边的科学事例,并进行简单的现象描述、根据现象提出一些问题、根据问题尝试解答(建立假设).【设计意图:身边的自然现象比比皆是,但是正因为太普遍了,学生往往“视而不见”.所以用身边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4.自然界的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着,请认真观察下列图片(课本P. 3图1-2不断变化的自然界),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简单的现象描述、根据现象提出一些问题、根据问题尝试解答(建立假设).图1-4图1-5图1-6图1-7种子长成了幼苗属于生命运动现象;雨后出现了彩虹是因为光的色散现象;铅笔斜插入水中,从侧面去看铅笔向上弯折了,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此实验可以让学生做后认真观察后提出问题并尝试解释;鸟蛋会孵成小鸟是生物的生长发育现象;晴朗的夜空会出现流星是因为太阳系中的一些固体闯入了大气层与大气层摩擦引起的.【设计意图:通过描述现象,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解释,不仅仅让学生明白自然界在不断地变化着,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5.请你再举例身边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例子,并对这些例子进行简单的现象描述、根据现象提出一些问题、根据问题尝试解答(建立假设).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包括举牛顿和瓦特从生活现象中引出的发现与发明的例子)总结“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的答案.”【设计意图:这环节的设计是进一步突出“科学在我们身边”的主题,让学生真正从身边的具体科学事例体会科学在我们身边,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6.我们经常会在玻璃缸内看到金鱼上升或下沉,你能理解这种现象吗?图1-8图1-9图1-10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演示“沉浮的气球”实验如图1-8、图1-9、图1-10.实验改进:气球内装适量(刚好使气球下沉)的沙子,用一根橡皮管连接气球与注射器,当注射器向气球内注射空气时,气球能上浮,抽出空气时气球下沉.看了些实验,你对金鱼的上浮与下沉有什么想法?(交流与反思)【设计意图:设计此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鱼鳔功能”的知识,更是为了体现科学探究过程中实验的作用,所以在实验过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认真思考是非常重要的.】8.演示“喷泉”实验,如图1-11.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完成下列要求:(1)猜测可能的现象.(2)尝试解释此现象.(3)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4)重构假设.(5)提出新的问题.图1-11【设计意图:通过上面两个实验,让学生总结出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仔细观察、积极实验、认真思考.】9.阅读课本P. 5~7,结合你自身的知道的例子,谈谈“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的想法.(1)介绍先进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交通工具的变化;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讨论:科学技术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2)先进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火箭使人类认识了地球以外的世界.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火箭相同原理的导弹等却摧毁我们的文明. (还有书上的几个例子)(3)我国科技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距离(有时间介绍).【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自学的方式,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加强对科学技术的认识,特别是形成“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的观念.】10.板书:第一章科学入门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一、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的答案。

二、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11.课外探究:写一篇关于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的文章。

要求:(1)可以是自己所见、所闻的现象;(2)要求尽可能写的形象、生动;(3)有现象描述、可能的原理分析及自己的感想;(4)字数在400个以上。

四、学业诊断例:科学是科学家们研究的事情,离我们青少年儿童很遥远,这样理解对吗?分析:(1)对自然界的奥妙神秘化,并认为它们才是科学的代表,认为那是深不可测的,不是一般人可以解决的.(2)不了解科学的本质,把科学与科学家的工作等同起来.五、精彩存盘1. 科学是一门研究____、寻找____的学问.2. 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A.仔细观察B.积极实验C.认真思考D.以上都是3. 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沸腾顶起壶盖而改进和发明了蒸汽机……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你觉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关于科学技术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的都只是好处,没有坏处B.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的都只有坏处,没有好处C.既有好处,也有坏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好处将占主导地位D.既有好处,也有坏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坏处将占主导地位5. 请你谈谈科学技术给我们的家庭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6. 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杯(或烧杯)中放入一把有金属柄的勺子和一把塑料牙刷,再倒入沸水. 请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现象?参考答案:1.各种自然现象它们相应的答案2.D 3.略4.C 5.略6.略六、资料链接1. 千姿百态的火山岛地壳以下的温度很高,使有些地方的岩石熔化成岩浆.由于地层的强大压力,岩浆便顺着裂缝上涌喷出地表.如果在海底喷发,熔岩不断堆积增高,升出海面,便形成了火山岛.在世界海洋底部,有广阔的平原,巨大的高山,深邃的海沟,还有那几乎贯穿全球大洋底的洋中脊山脉和大裂谷,以及密集的火山锥与海岭.海洋底部的地形,比陆地上要复杂得多.火山岛按其属性分为两种,一种是大洋火山岛,它与大陆地质构造没有联系;另一种是大陆架或大陆坡海域的火山岛,它与大陆地质构造有联系,但又与大陆岛不尽相同,属大陆岛与大洋岛之间的过渡类型.2. 间蜂猴生境:热带、亚热带森林.捕食:用手指在树干和树枝间捕捉猎物或摘取果实.食物:野果、植物嫩叶、昆虫、小鸟.体型:体长20~25厘米,体重250~300克.习性:与蜂猴生活习性相似,但个体小,俗称“小懒猴”.直到1978年才在中国发现有分布.分类:哺乳纲灵长目懒猴科.分布:仅在云南南部.保护:中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3. 含羞草含羞草属于含羞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约20厘米、茎匍匐状,长有锐刺.叶互生,为羽状复叶,在叶柄基部具有叶枕,轻触叶片时会使叶枕放出水分而使叶片下垂,此称为触发运动.花聚生形成圆球状的头状花序,红紫色.常在荒地及海边出现.4. 大雁南飞到了秋天,许多在北方繁殖的鸟类,带着幼鸟成群结队地飞往南方过冬,来年春天再返回北方产卵育雏.鸟类的这种由于季节周期性的更替,而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所进行的一年两次的移居现象,称为迁徙.鸟类迁徙的原因可从生态因素、生理因素、历史因素三个方面来考虑.鸟类的形成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外界季节性的变化起着信号作用,这种信号通过内部的神经体液调节而起作用.大雁迁徙时为什么会编队飞行:鸟编队飞行与空气动力学有关.一群由25只编成“V”字队形飞行的鸟,要比具有同样能量而单独飞行的鸟多飞70%的路程.也就是说,编队飞行的鸟能飞得更远.5. 鱼鳔的位置及外形见图1-12.图1-12(引自《科学教师教学指导手册(七年级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