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低烧的发病原因病机的认识
低热(中医)的治疗用药长期低烧案例低热的中医治疗(转载)
低热(中医)的治疗用药长期低烧案例低热的中医治疗(转载)低热(中医)的治疗用药【证治方药】(一)阴虚1,临床表现:午后潮热,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颧红咽千,盗汗骨蒸。
舌干红,脉细数。
若兼见腰酸膝软,遗精阳痿,女性月经不调者,为肾阴虚;兼见于咳,咯血、气短、声低者,为肺阴虚;兼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者,为心阴虚;兼见胁痛、目干涩、头晕、肢麻者,为肝阴虚;兼见腹胀、便塘、纳呆、乏力者,为脾阴虚。
2,病因病机:阴液不足,虚热内生,五脏功能失调。
3,浩法:滋阴补虚退热为主,若见某脏阴虚,可调该脏功能,补该脏之阴。
4,方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合清骨散(《证治准绳》)加碱。
药物:青蒿6~10g,鳖甲15~30g(先煎),知母6~10g,地骨皮10~15g,银柴胡10g,秦艽10g,丹皮6~10g,胡黄连3~6g。
方义:方中用鳖甲滋阴退热,青蒿清热透络,秦艽、银柴胡解肌退热,地骨皮、知母、丹皮、胡黄连泻火退热,以为滋阴清热之治。
加减:阴虚内热甚者加生地、石斛滋阴清热;兼血虚加白芍、当归养血补虚。
5,变通法:在五脏阴虚证突出时,可于滋阴补脏法代之。
如心阴虚用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肝阴虚用滋水清肝饮(《医醇义》),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大补阴丸(《丹溪心法》),肺阴虚用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脾阴虚用六神散(《三因方》)加味。
若低热显著则加主方药物。
(=)气虚1,临床表现:午后低热,时作时止,劳累后尤甚,但患者无热感,疲乏无力。
声低气短,自汗,面色苍白、虚浮,饮食无味。
脉虚、濡、细、豁大无力,舌质淡。
2、病因病机:阳气不足,气浮不敛,阴火内生。
3,治法:补中益气,甘温除热。
4,方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药物:黄苠10~15g,党参10g。
白术10g。
当归10g,陈皮5g,升麻3~5g,柴胡3~5g,甘草3~5g。
方义;方中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补中健脾,陈皮和冒,当归和血,升麻、柴胡升阳退内热。
低烧低热中医治方
低烧低热中医治方低烧低热中医治方低烧低热中医治方发烧、低烧与高烧划分人的正常体温约37.2℃左右。
除非体温超过38.5℃(成年人)或39℃(小孩),否则无需太过紧张。
其实,发高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它提醒你的身体可能有疾病出现了。
事实上,散热对身体有好处,这个体内的防御措施有消灭外来病菌的功用。
如果温度没有上升太高,不妨让它自然散热,如此有助于排除毒素。
一般来说,突然爆发的高烧(38.5℃—40℃)通常意味着体内有病菌感染:感冒、肺炎、脑膜炎、猩红热等急性炎症都会伴有高烧;而长期持续的低烧(37.3℃—38.5℃),则意味免疫系统遭到了破坏:肺结核、风湿热、红斑狼疮、癌症等都不同程度表现出低烧的症状。
发高烧时需立即就医,因为这表示体内的感染正在恶化。
如果体温太高很容易造成脑部受损及脱水,尤其是高烧不退。
多种疾病会引起低烧。
发烧是一种症状,风湿、结核、慢性炎症、免疫力低下等疾病都会引起持续低烧;长期心理紧张、情绪不稳定也会引起体温中枢紊乱,造成不明原因的持续低烧。
身体的任何系统出现问题都可能引起持续低烧。
低烧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血、尿、便等常规检查很难查出,有些因细菌感染的疾病引起的低烧,要通过细菌培养才能发现。
不明低烧不能滥用药。
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侵袭的反应之一。
低热病人服用退热药,并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乱用退烧药,还有导致白细胞下降、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危险。
体温38℃以上时,才应考虑使用退烧药。
持续低烧应尽早就医,应及早进行全面检查。
一些恶性肿瘤早期或细菌感染早期的症状也是低烧。
建议你到医院做相关检查,以避免引起发烧的病因恶化。
一、上午低烧有次坐门诊,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无精打采地来到我的面前,后面跟着他的父亲。
我问他:“你怎么不舒服?”他有气无力地说:“我总是发低烧,一天到晚昏昏沉沉的,老想睡觉,吃饭也没有味道。
”我一边摸脉,一边打量这个小伙子。
只见他面色萎黄,面颊消瘦,一双大眼睛没有一点年轻人的朝气,目光呆滞。
中西医发热对照
中西医发热对照弛张热(remittent fever)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热类型,又称败血症热、消耗热,是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
常见于败血症、化脓性炎症、重症肺结核、川畸病、晚期肿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由于体温过高,机体消耗比较大,甚至会对中枢神经和各系统造成损害,应及时降温处理。
病因及常见疾病常见于败血症、脓毒血症、重症肺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川畸病、晚期肿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鉴别诊断1.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间歇热临床出现恶寒或寒战后,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后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称周期性发热。
见于疟疾,如间日疟或三日疟等。
3.不规则热发热时体温波动的范围极不规则,持续时间也不一定,体温曲线毫无规律。
体温常在38℃左右或波动于37℃~40℃之间。
临床可见于多种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原体肺炎、肺结核、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白血病等,亦可见于药物或物理降温之干扰。
4.波浪热体温逐渐升高,数日后又逐渐降至低热或正常温度,经数日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发作,体温曲线呈波浪型,见于布氏杆菌病。
1、弛张热对应太阳阳明少阳热,如葛根汤,白虎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加石膏等。
温度波动大,但高于日常体温。
2、稽留热对应太阳阳明热,体温恒定持续高热超过一日或几日几周,如大青龙汤,葛根汤等。
3、间歇热,少阳。
有发热后有恶寒寒战。
高于正常体温几小时或者几日,低于正常体温几小时或者几日。
来回变化。
4、波浪热,温度变化都在正常体温以上,间隔一日几次或者几日一次。
属于桂枝二麻黄一,越婢二桂枝一汤等轻剂。
余邪未尽。
不规则热无分型意义。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淋巴细胞计数相对或绝对增多,分类可达60%以上。
中医内科学病理因素巧记
中医内科学病理因素巧记一、寒邪致病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寒邪致病,多有阳气受损的病理变化。
寒邪凝滞,主收引,经脉拘急,可出现拘挛性疼痛。
二、热邪致病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易耗气伤津,或伤阴动风。
故热邪致病,多有耗气伤津、生风动血等病理变化。
热邪炽盛,可出现高热、口渴、面红、尿黄等实热证表现。
三、湿邪致病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粘滞,易困着于脏腑经络。
故湿邪致病,多有气机阻滞、阳受困遏、经脉痹阻、脏腑功能失调等病理变化。
湿邪侵袭肌表,可出现恶寒、无汗、头身困重等表湿证表现。
四、燥邪致病燥性干燥,易伤津液,燥邪易耗伤肺阴,造成肺燥。
故燥邪致病,多有津液损伤、皮肤干燥、干咳少痰等津伤化燥的病理变化。
燥热灼伤肺络,可出现痰中带血、鼻衄等燥热伤肺的表现。
五、风邪致病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善动不居,具有主动、善行而变幻无常的特点。
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
风邪致病的临床表现有内风和外风之分。
外风是指人体感受风邪而引起的外感性疾病;内风是指肝内阴阳气血失和而产生的内风湿性疾病。
六、火邪致病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易扰动心神,易耗气伤津动血。
故火邪致病,多有高热、面红目赤、出血、烦躁不安等实火证表现。
火邪易耗气伤津动血,可出现消渴喜饮、便干尿黄等阴虚内热证表现。
火毒炽盛,可出现神昏谵语、疮疡溃烂等危重证候。
七、暑邪致病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伤津耗气。
故暑邪致病多有伤津脱液、气短乏力等病理变化。
暑热内炽,可出现壮热烦渴、汗多口渴等暑热证表现。
暑热伤阴耗气时,可出现神疲乏力、尿短尿少等气阴两虚证表现。
暑热易扰心神,可出现心烦不安、失眠多梦等心神不宁证表现。
暑期多夹湿邪侵犯人体,易出现四肢困倦、胸闷呕恶等症状。
暑热易致泄泻暴发流行,形成暑湿泻痢之证。
八、疫疠致病疫疠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致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等特点。
疫病的发生与气候异常密切相关。
疫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可造成流行传播。
低烧定义范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低烧定义范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低烧是指体温轻度升高的症状,通常指体温介于37.5摄氏度(99.5华氏度)至38摄氏度(100.4华氏度)之间的情况。
与高烧相比,低烧的体温升高程度较低,但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低烧常常是由于身体内部的炎症或感染引起的,例如感冒、腺体发炎等。
此外,低烧也可能是某些慢性疾病的常见症状,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等。
在某些情况下,低烧可能只是身体调节体温的正常反应,如在大量运动后或在盛夏天气中。
尽管低烧的体温升高幅度相对较小,但我们仍需对其予以关注。
低烧可能是大脑下丘脑调节体温功能的一种反应,提示身体内部存在一些不正常的变化。
此外,低烧还可能成为其他潜在疾病的伴随症状,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低烧的定义范围和症状,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和治疗。
本文将探讨低烧的定义以及其常见症状。
我们将讨论低烧与其他病症的区别,以及可能的疾病引起低烧的原因。
最后,我们将对低烧的重要性进行讨论,并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
通过对低烧的全面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识别和理解低烧的发生原因,进而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以维护身体的健康和舒适。
1.2文章结构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低烧的定义范围。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的结构,我们将按照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我们将引言部分作为文章的开端,以便引起读者的兴趣。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本文的主题,并简要介绍低烧的相关概念和背景知识。
其次,我们将进入正文部分,其中包括低烧的定义和低烧的症状。
在第二章的第一节中,我们将详细探讨低烧的定义范围。
这将包括使用医学术语和标准来定义低烧的温度范围,并介绍不同年龄段的低烧标准。
我们还将讨论低烧与正常体温的差异以及其在健康中的重要性。
在第二章的第二节中,我们将探讨低烧的症状。
这可能包括身体的不适感,轻微的发热感,以及其他可能与低烧相关的症状。
我们将提供医学研究和专家的观点,并介绍低烧症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中医医案——低烧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辨证治愈低热二例病案一:施某,女,43岁。
初诊:1981年9月10日。
主诉及病史:低热三月余,每至下午辄作,至后半夜热始渐退,晨起稍安,发作有一定规律。
形体渐瘦,体力日弱。
就医于多处医院,做过各种检查,未得出正确结论,采取各种疗法,低热始终未退。
诊查:日晡辄作低热,测温每在38℃左右,或有微寒,面容清癯,一似阴虚之象。
查其舌苔,色白黄厚而腻,舌边色红。
辨证:微寒作热,发作有时,其邪不在卫表,寒微而热甚,又非往来寒热,其邪又不在少阳。
以其寒热晡作、舌红苔腻,其邪伏于募原可知;有时胸闷泛恶,甚或欲吐,是湿热阻遏气机之象。
治法:湿热留伏募原,遏阻气机,治疗不可偏凉偏燥,当用疏利透达法。
方用雷氏宣透募原法。
处方时,考虑患者体质脆弱,恐其不任克伐,乃未径投草果,俟药后再议。
处方:藿香6g 佩兰9g 川朴3g 槟榔6g 半夏8g 黄芩6g 甘草3g二诊:服药后,患者并无不适之感,自觉胸中宽松;身热虽仍发作,但热势不高,且持续时间缩短;舌苔亦有松化之势,乃于前方中加入草果5g,三诊:服前方5剂,身热基本控制,精神转振,舌苔渐化,惟胃纳尚差,此因邪未尽化,且胃气未复也,再投和中健胃之剂,以善其后。
处方:藿梗6g 佩兰8g 厚朴花5g 生苡仁15g 谷麦芽各15g前方连服7剂,邪去正复,终而收愈。
病案二:顾某,女,15岁。
初诊:1974年8月15日。
主诉及病史:病起两月余,初起恶寒发热,阑尾部有压痛。
当时查血象,白细胞计数18×109/L,注射青霉素后,阑尾部疼痛未见消失,但亦未增剧,仍持续隐隐作痛,高热亦渐趋下降,可是每至下午辄作低热,五心烦热,形体消瘦,日益不支。
诊查:形消肉脱,肌肤甲错,气息无力,憔悴不堪。
日低热,肤燥无泽。
阑尾部压之作痛,血象仍偏高,终日卧床,站立时需人扶持,食纳不多;大便偏干,便色黑;溲少色深;舌质红而苔少,脉细而数。
中医诊疗方案发热常见病因
中医诊疗方案发热常见病因发热(fever)是邪毒内侵,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或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以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逆乱,阴阳失调,阳气偏盛而反映到临床的病理症候。
发热是许多发热性疾病的共有特征,一般来说,热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疾病的进退和预后,并且是验证治疗效果的标准。
常见病因(一)感染性发热1.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小儿麻痹症、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
2.细菌性感染,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心内膜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猩红热、菌痢、丹毒等。
3.支原体感染,如支原体肺炎。
4.立克次氏体感染,如斑疹伤寒、恙虫病。
5.螺旋体感染,如钩体病、回归热。
6.真菌感染,如放线菌病、念珠菌病、隐球菌病。
7.寄生虫感染,如疟疾、急性血吸虫病、阿米巴肝病。
(二)非感染性发热1.变态反应与过敏,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
2.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炎。
3.组织坏死与血液吸收,如急性溶血、急性心肌梗塞、内出血、肢体坏死、大面积烧伤。
4.血液病、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癌肿、肉瘤。
5.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机能亢进、重度脱水。
6.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脑震荡。
7.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神经官能症。
中医学认为,外邪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因,正衰邪盛、营卫失和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机,由“毒”致热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理因素。
所以,近年来静脉滴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治疗外感热病,显示了多相药理作用的优势。
①通过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打破了激活环节;②直接进入血液,使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粒细胞激活内致热原;③中药静脉滴注可直接抑制或杀灭病原体,对抗其毒素;④能调节机体对病原体入侵所产生的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反应,使过高的体温降下来;⑤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减少炎性渗出。
临床思维应详细询问发热过程、发热类型与规律性,是否伴有寒战或出汗,并了解各系统的症状,以及预防接种史、传染病接触史、居住生活史等。
发热的辨证论治
精选课件ppt
43
用增液汤者有明显的阴液亏虚,机体失养 的表现,无腹部痞满硬痛的现象。若有腹 硬满疼痛,又见唇焦口燥等阴伤甚者,用 增液承气汤。
《温病条辨》五加减承气汤:宣白承气汤、 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新加黄龙汤、 增液承气汤,体现了通腑泄热的灵活应用。
精选课芒硝、厚朴、生地、 玄参、麦冬为基本药,结合黄连、半夏、 瓜蒌、丹皮、知母、当归、牛黄丸,随机 应变,给予后人很大的启发。
者宜润”的原则。
精选课件ppt
18
综上所述,外邪中风热、暑热、湿热、燥 热、风寒等均可引起发热,虽然邪之性质 和临床表现不同,用药有所区别,因其同 属表证发热,故治疗原则仍为解表发汗为 法;
精选课件ppt
19
注意:温病表证之汗解,是指疏泄腠理, 解除在表的郁滞,以不发汗的方法达到汗 解的目的;具体用药均不离开辛温和辛凉 两大法则的“随证变法”。
不同时期的发热机理,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病
理,历代医家在认识和治疗外感热病中积累
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精选课件ppt
6
中医治疗发热的方法,绝大部分以温病的治 法为指导,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病性、病 程阶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有许多临床报道,运用温病的辨证论治理论 治疗各种西医所谓的原因不明的发热证,包 括新病和久病,均取得明显的效果。
精选课件ppt
45
通便是退热的重要治法之一,在一般发热证 上,可以结合其他治法使用。
临床上最常用凉膈散,因其具有清热和通便
双重作用,对一般比较严重的发热兼便秘患
者,有相当疗效。轻浅的表邪传里的发热证,
见到大便困难,也应考虑到后果,先与瓜蒌
之类润肠,可以减少热盛伤阴。
精选课件ppt
头痛低烧中医治疗方案
一、引言头痛和低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冒、劳累、压力等。
中医认为,头痛低烧多由外感风寒、风热、湿热、血瘀等因素所致。
中医治疗头痛低烧强调辨证论治,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愈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头痛低烧的中医治疗方案,供患者参考。
二、中医病因病机1. 外感风寒:因感受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头部脉络受阻,出现头痛、低烧等症状。
2. 外感风热:因感受风热之邪,热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不畅,头部脉络受阻,出现头痛、低烧等症状。
3. 湿热内蕴:因体内湿热内蕴,湿邪上蒸,热邪侵袭,导致头部脉络受阻,出现头痛、低烧等症状。
4. 血瘀:因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络,头部脉络受阻,出现头痛、低烧等症状。
三、中医治疗方案1. 外感风寒(1)治疗方案:疏风散寒,解表止痛。
(2)常用药物:羌活、独活、白芷、川芎、防风、细辛等。
(3)代表方剂:川芎茶调散。
2. 外感风热(1)治疗方案:疏风清热,解表止痛。
(2)常用药物:菊花、桑叶、薄荷、连翘、黄芩、栀子等。
(3)代表方剂:银翘散。
3. 湿热内蕴(1)治疗方案:清热利湿,疏风解表。
(2)常用药物:黄芩、黄连、黄柏、泽泻、猪苓、白术等。
(3)代表方剂:甘露消毒丹。
4. 血瘀(1)治疗方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2)常用药物:丹参、川芎、桃仁、红花、郁金、五灵脂等。
(3)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
四、中医治疗方法1. 针灸治疗(1)穴位选择:百会、太阳、风池、合谷、曲池、足三里等。
(2)操作方法:采用毫针刺法,根据病情调整针刺深度和留针时间。
2. 拔罐疗法(1)穴位选择:百会、太阳、风池、合谷、曲池、足三里等。
(2)操作方法:将罐吸附于穴位,留罐10-15分钟,以皮肤出现紫红色为度。
3. 推拿按摩(1)手法:按揉、拿捏、点按等。
(2)部位:头部、颈部、肩部、背部等。
4. 中药泡脚(1)药材:羌活、独活、白芷、川芎、防风、细辛等。
(2)操作方法:将药材煎煮后,待水温适宜时泡脚,每次30分钟。
低热的中医论治
低热的中医论治低热,即体温波动在37.5度~38.5度之间,持续2周以上。
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
中医认为,低热是由外感、内伤使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
该病治疗虽有些棘手,但只要辨证无误,立法用药切合病情,就—定能收到满意之效果。
一阴虚所致低热此型多发生在肾阴虚、肝肾阴虚、肺阴虚等相关大病、久病之后;其热以午后为著。
证见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眩晕颧红,心悸多梦,心烦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二治宜养阴清热。
药用青蒿鳖甲运、清骨散加减:青蒿30克,生地、知母、地骨皮、丹皮各15克,银柴胡,泰艽、鳖甲各10克,甘草6克。
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沙参麦冬汤皆可随证选用。
二血虚所致低热此型多发生在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以及由脾胃受伤逐渐发展而成。
证见低热缠绵,面色淡白,头昏目眩,心悸怔仲,失虑多梦,倦怠乏力,肢体麻木,舌质淡;脉细弱。
洽宜益气养血。
药用益气血的党参与当归六黄汤加减治之:生地、熟地、首乌、黄芪各15克,当归;白芍各12克,党参、黄芩、黄柏各9克,黄连6克。
用四物汤或归脾丸、当归补血汤加减治之,其效甚佳。
三、气虚所致低热此型多发生过劳及久病之后,证见长期低热,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渴喜热饮,常伴自汗,舌质淡,脉虚弱。
治宜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药用补中举气汤加减:黄芪、党参各15克,白术、当归、陈皮各10克,升麻、柴胡、炙甘草、雄黄(冲服)各6克。
四、湿热伤表所致低热此型证见低热,头重如裹,肢体酸楚,倦怠乏力,胸闷腹胀,嗜睡懒言,食欲不振,便溏,舌质淡红,苔腻,脉濡。
治宜清热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加减:藿香、佩兰、茯苓各15克,厚朴、半夏各10克,白蔻仁、连翘各15克,茵陈20克,黄芩、菖蒲各10克,滑石30克,甘草5克。
五淤血所致低热此型多发生在跌打损伤、吐衄,便血及妇女分娩之后。
证见低热缠绵,胸腹或肢体剧痛,拒按,口唇肯紫,面部黯黑,肌肤甲错,妇女伴月经不调,量少或闭经,经来色黑有块,舌有瘀点,脉沉涩。
发热中医辩证论治
发热中医辩证论治发热是指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
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
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
发热类型,有壮热、微热、恶热、身热不扬、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
以发热时间分,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早凉等。
以发热部位分,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
又有瘀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
【病因病机】发热为临床极常见症状,外感六淫、疫毒之邪,或因情志、劳倦所伤等所致诸种疾病,尤其是各种传染病、时行病、疮疡类疾病,内脏瘅(热)病类疾病等均可导致发热。
发热是机体受致热因素作用后引起的体温调节异常,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
其体温调定点较正常为高。
50年代曾有人从炎症渗出物中提取出一些外源性致热原,以此注入动物体内能引起动物发热,后又在多种传染性细菌、真菌和病毒中提取到,当这些外源性致热原进入体内后,就与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枯否氏细胞等发生作用,而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内源性致热原经血流运到下丘脑视前区和前部时,即提高了体温调定点而起发热反应。
目前此种致热原已被提纯,为分子量约14000道尔顿的一种蛋白质。
只以极微量(毫微克)注入动物静脉内即可引起动物发热。
发热初期,常有寒冷感觉甚至寒战,此时体温已升高,皮肤小血管收缩致皮肤温度低,刺激了皮肤的冷觉感受器而引起寒冷感觉。
皮肤小血管收缩,体热发散减少,加上肌肉寒战引起体热产生增加,于是体温迅速上升。
待体温升到最高时,皮肤血管乃行舒张,病人才有发热感觉。
【诊断标准】中医学以往一般分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两大类。
临床对以发热为主症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发热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低烧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低烧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低烧在医学上又称为低热,这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症状,导致出现低烧的原因很多,短时间出现低烧不会有太大危害,但如果长时间低烧的话,最好及时去看医生,对身体进行全面的检查,这时候通常要验尿验血,为了检查得更加清楚,最好还要做大便检查,这些检查可以知道人体是否感染细菌,因为细菌的感染是导致低烧的重要原因,这时候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帮助杀死治病的细菌。
除了细菌感染之外,导致身体低烧的原因还有什么呢?★第一、病因及常见疾病1.感染性最为常见,约占40%左右,而在所有的感染性低热中,以结核菌感染最多。
结核菌感染表现为午后低热,还可能伴有咳嗽、乏力、夜间或睡醒后出汗等。
慢性胆道感染、慢性肾盂肾炎、慢性尿路感染、慢性盆腔炎、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艾滋病、亚急性心内膜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引起的长期低热也较常见。
2.非感染性包括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风湿热、红斑狼疮、血液病、肿瘤、药物热等。
3.功能性包括生理性发热、季节性发热、环境性发热和神经功能性发热。
除环境性发热外,多见于青年女性和3岁以内的儿童,上午以发热为主,也可能伴随有出汗、手颤、失眠、乏力和不想吃饭等。
★第二、检查持续低烧应尽早就医,及早进行全面检查。
需进行血、尿、便等常规检查,有些因细菌感染的疾病引起的低烧,要进行细菌培养。
常需进行结核菌素试验、血沉、X线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检查(简称抗"O")等检查。
★第三、鉴别诊断1.结核长期低烧最常见的为结核感染。
结核病在小儿还是比较多见的,除低烧外,小儿尚有性格的改变。
原来好动的孩子变得发懒不爱动,原来好静的孩子性情急躁、爱发脾气、食欲减退、消瘦、动则汗出或夜间多汗、疲乏无力、面色苍白、颈部等浅表淋巴结肿大等。
为此,应作结核菌素试验(简称OT)或三联皮拭(PPD-PHA)。
如为阳性结果,可作为参考,因孩子接种过卡介苗后也可见阳性反应。
另外,过去得过结核病,也可以出现阳性反应。
中医低热之辨证论治低烧的中医治疗长期低烧中医治方
中医低热之辨证论治低烧的中医治疗长期低烧中医治方中医低热之辨证论治低热证的辩证轮治,分述如下:温病余热未尽,气液两亏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见于温病中后期。
其证除低热外,尚有汗出,心烦口渴,神疲乏力,欲呕不呕,苔少乏津,舌质红,脉虚数等。
宜用竹叶石膏汤(竹叶10g,生石膏、粳米各30g,麦冬15g,半夏12g,人参、甘草各6g)加减治之。
暑热未尽而气液俱虚者,宜用王氏清暑益气汤(西洋参4.5g,西瓜翠衣30g,莲梗、粳米各15g,黄连3g,石斛、麦冬各9g,竹叶、知母、甘草各6g)化裁治之。
阴虚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发生在久病或大病之后,其热以午后为著,亦可见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咽干饮少,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应滋阴退热。
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皆可随证选用。
血虚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发生在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之后,也可由脾胃受伤逐渐发展而成。
其热多表现在午后,且常伴有面色淡白,头昏眼花,心悸失眠,肢体麻木等。
应补益阴血,或益气养血。
用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各15g)或归脾丸随证出入治之,必收良效。
气虚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发生在过劳及久病之后。
临床常伴自汗,少气懒言,精神倦怠,渴喜热饮,舌嫩色淡,脉虚弱等。
当甘温益气。
用补中益气丸治之,于证甚切。
湿热内蕴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且以日时(午后)为著,且常伴恶寒身重,胸脘痞闷,纳少厌油,口干不饮,苔白腻微黄等。
宜用三仁汤(杏仁15g,滑石、薏苡仁、半夏各18g,通草、白蔻、竹叶、厚朴各6g)治之。
若更见心烦,尿少而黄,口干欲饮冷水,苔黄腻者,热偏重也。
宜于方中加入黄连6g,黄芩9g治之。
食积所致低热:其热亦多发生在午后,有的患者尚有手心发热,且常伴不思饮食,嗳腐吞酸,大便稀溏,苔腻等。
应消食导滞。
用保和丸或江中消食片治之,必收满意之效。
痰湿所致低热:脾失健运,则水湿内聚,久则成痰。
痰湿内阻,上蒙清窍、袭肺,其证除低热外,往往伴有头重如裹,胸膈胀闷,咳嗽痰多,色白,甚则喘息等。
小儿发热 中医辨证
•
2.夏季热 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其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 夏季6、7、8月,临床以长期低热、口渴多饮、多尿、汗 闭为特征,秋凉后好转。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急性起病,发热,咽峡炎, 淋巴结肿大,肝肿大,脾肿大,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10%),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即可诊断,EBV特异性 血清学检查,如:EBV的IgM抗体阳性,或动态观察IgG 抗体滴度明显上升可确诊为EBV引起的IM。 4.其它 如乳蛾、肺炎喘嗽亦可出现发热,但乳蛾可见 喉核肿大或红肿疼痛;肺炎喘嗽伴明显咳嗽、喘急、鼻煽 等。
3
• (二)外感风热 • 主证: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微汗出,头 痛,鼻塞,鼻流黄涕或浊涕,喷嚏,咽喉 红肿疼痛,口干而渴,苔薄黄,脉浮数, 指纹红紫。 • 治则:疏风解表,清热宣肺。 • 处方:清天河水,退六腑,推三关,清肺 经,清板门,清大肠,掐总筋,掐揉少商 ,拿风池,肩井,运月斗肘。
• 二、阴虚发热 • 主证:午后或夜间潮热,或手足心热,两 颧发红,心烦盗汗,少眠,形体瘦削,口 干唇燥,食欲减退,大便干,小便黄,舌 质红或有裂纹,无苔或苔少,脉细数,指 纹淡紫。 • 治则:滋阴清热。 • 处方:分手阴阳,补肺经,揉二马,清天 河水,水底捞明月,清肝经,揉涌泉。
• 三、脾胃积热 • 主证:发热腹胀,腹痛拒按,嗳腐吞酸, 恶心呕吐,口渴引饮,纳呆便秘,舌苔黄 腻,脉弦滑数。 • 治则:导滞清热。 • 处方:清胃经,推脾经,推五经,清大肠 ,运内八卦,水底捞明月,退六腑,摩腹 ,拿天枢,推下七节骨。
鉴别诊断
• 1.幼儿急疹,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以高热、皮疹为特点 的疾病,多发生于春秋季,无性别差异,发病多在2岁以 内,尤以1岁以内最多,潜伏期一般5~15天。人类疱疹病 毒6、7型感染是引起幼儿急疹的病因。临床特征起病急, 体温迅速上升至39~40℃以上,伴有烦躁、咳嗽、呕吐、 腹泻及咽红,在高热时可出现惊厥;发热3~4天后,在降 温或退热后出现皮疹 ,呈充血性斑疹或斑丘疹,为该病 的特征;颈部及枕后淋巴结轻度肿大;末梢血淋巴细胞明 显增高,可达70%~90%。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主要采取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及退热药,烦躁 及惊厥时可用镇静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第十二单元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水液代谢失常属于基本病机。
第一节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指出虚实两种不同病理状态的实质。
实,即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是邪气虽盛而机体的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应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即谓之实证。
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
如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以及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都属于实证。
虚,即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谓之虚证。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
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泻利、大出血等耗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均会导致正气虚弱,出现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正虚的临床表现。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中,正邪双方相互斗争所产生的消长盛衰变化,决定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最常见的是由实转虚、因虚致实和虚实夹杂。
(1)由实转虚:指因疾病失治或治疗不当,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导致疾病由实转化为虚。
(2)因虚致实:指因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正虚,而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凝结阻滞,导致疾病由虚转化致实。
(3)虚实夹杂:一是实中夹虚,指以邪实为主,兼见正气虚损的病机变化。
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邪热炽盛,消灼津液形成的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既有高热、烦渴欲饮,又有尿少便干的表现。
二是虚中夹实,指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的病机变化。
中医病因分类
中医病因分类中医病因分类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将疾病的发生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
内因主要是指人体内部的原因,包括体质、情志、饮食、生活习惯等;外因则是指外界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包括气候、环境、感染等。
下面将分别详细介绍这两大类病因及其相关内容。
一、内因1. 体质因素体质是指人体生理特征和功能状态的总和,不同的体质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
中医将体质分为阴阳虚实四个方面,如阳虚体质的人容易出现面色苍白、畏寒怕冷等症状;阴虚体质的人则容易出现潮热盗汗、口干舌燥等症状。
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在治疗疾病时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调理。
2. 情志因素情志是指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包括喜、怒、忧、思、悲、恐六种情志。
中医认为情志的不平衡会导致气机紊乱,从而影响脏腑功能,引发疾病。
比如长期的愤怒、忧思等情绪过度激动,会导致肝气郁结,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3. 饮食因素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中医认为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于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不同的食物性味有不同的作用,如辛温的食物容易上火,寒凉的食物容易导致脾胃寒凉等。
此外,饮食过量、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也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4. 生活习惯因素生活习惯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些行为习惯,如作息规律、运动习惯等。
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导致身体的机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例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衡,出现疲乏无力、头晕眼花等症状。
二、外因1. 气候因素气候是指大气的温度、湿度、风向等自然环境因素。
中医认为气候变化会直接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进而影响人体的健康。
例如寒冷的气候容易导致寒邪侵袭,引发感冒、关节炎等疾病;潮湿的气候容易导致湿邪滞留,引发湿疹、风湿等疾病。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音、辐射等。
环境污染会导致人体内毒素积累,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从而诱发疾病。
中医对发烧的认识
中医对发烧的认识咱中国人都知道,发烧这事儿啊,可大可小。
有时候就像一场小火苗,咱自己就能给它扑灭咯;可有时候呢,就像那熊熊大火,得赶紧找大夫帮忙才行。
中医对发烧可有不少说道呢!你想想看,咱身体就好比一个大国家,里面的气血啊、津液啊,那都是国家的子民。
要是这个国家出了乱子,比如说有外邪入侵啦,就跟有外敌来捣乱一样,那身体可不就得拉起警报啦,发烧就是其中一个信号。
就说那风寒吧,就像一阵冷风吹过来,身体被它给缠上了,那能舒服吗?这时候可能就会发烧,还会怕冷、头疼、浑身酸痛。
这就好比敌人偷偷摸摸地进来了,咱得赶紧把它们赶出去呀!咋赶呢?可以喝碗热乎乎的姜汤,发发汗,让那风寒随着汗一起跑掉。
还有那风热呢,就跟一阵热风刮过来似的。
这时候发烧可能更厉害,还会喉咙痛、口干。
这风热可不好惹,咱得用些清凉的办法来对付它。
比如吃点清热的食物,像绿豆汤之类的。
你说发烧是不是就像身体里的一场小战争呀?那咱可得好好应对。
要是发烧不严重,咱自己在家就能当将军,指挥着身体的“子民”去战斗。
但要是发烧太厉害,或者一直不退,那可别逞强,赶紧去找大夫这个厉害的元帅来帮忙。
中医对付发烧还有很多奇妙的办法呢。
比如推拿,在身上这儿揉揉那儿按按,就能帮着把邪气赶跑。
还有艾灸,那暖暖的感觉,就像给身体派去了一支温暖的军队,帮着对抗邪气。
咱平时也得注意保养身体这个“国家”呀,别让邪气有可乘之机。
多锻炼身体,让身体的“子民”都强壮起来;别老是熬夜,不然身体的“防御工事”可就不牢固啦;饮食也要注意,别老吃那些油腻、辛辣的东西,不然身体也会闹脾气的。
发烧这事儿啊,可不能小瞧。
它就像身体给咱发出的一个信号,告诉咱:嘿,注意啦,我这儿有点不对劲啦!咱得重视起来,该调理调理,该治疗治疗。
可别等身体里的“战争”打得不可开交了才着急。
咱得平时就把身体照顾好,让它健健康康的,这样发烧这种小麻烦就不会老是来找咱啦!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烧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主要由情志、饮食、劳倦等内伤原因致使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产生。
若由于脏腑气血阴阳偏虚而产生多称为虚热、虚火,为虚症。
若由于气机郁结,淤血停滞,饮食积滞,湿热阻滞等引起的发热则多为实症或虚实夹杂症,现分述如下:
1.阴精亏虚: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伤阴,或久泻,或过用误用温燥药
物等,导致阴精亏虚,水不制火,阳气相对偏盛而引起发热。
正如《景
岳全书。
火症》说:“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
”
2.中气不足:过度疲劳,加之饮食失调,或病后失于调养,、以致脾胃
气虚发热。
关于气虚发热的具体病理机转各家说法不一,主要有一下
一些不同看法,可供我们参考:一是认为脾胃气焰,中焦虚寒,因而
使虚阳外越而成现象。
二是认为脾胃气虚,谷气下流而藴为湿热,促
使下焦阴火上冲而致发热。
阴火是对阳火而言,阳火时元气的别名。
阴火泛指虚火、邪火。
气虚下陷,阴损及阳,虚火上乘,或脾虚藴生
湿热之邪火上乘均可致发热。
三是认为气虚卫外不固,外感邪气,正
邪相搏而发热。
正如《景岳全书。
火症》说:“气本属阳,阳气不足,
则寒从中生,寒从中生则阳无所依而浮散于外,是即虚火假热之谓也。
”
《脾胃论。
饮食劳倦所伤为热中论》说:“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
阴火得以乘其士位”,“无阳以护其荣卫,则不任风寒,乃乘寒热”。
3.肾阳虚弱:平素阳气不足,或寒症日久伤阳,或误用过用寒凉药,导
致肾阳虚弱,寒气内盛,格阳于外,虚阳浮于外而发热。
正如《景岳
全书。
火症》所说:“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原
也。
”脾胃气虚日久,亦可导致脾肾阳虚,成为阳虚发热。
4.血虚失养;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胃不能生血,或因出血,产后或手术后
是学过多,以致系、血虚失于濡养。
血本属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
而导致阳浮发热。
正如《证治汇补。
发热》说:“血虚发热,一切吐
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
”血虚
发热多呈气血两虚或阴血两虚两现。
5.肝经郁热: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而致发热,或因恼怒
过度,肝火内盛以致发热。
其发病机制正如《丹溪心法。
火》所说:
“凡气有余便是火”,因这种发热和情志不遂有关,故又称“五志之
火”。
6.瘀血阻滞:由于情志,劳倦,外伤,出血等原因导致淤血的产生,淤
血停积于体内,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雍遏不通,因而引起发热。
《灵枢。
痈疽》篇指出:“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不行,不行
则为气从之而不通,雍遏不得行,故热”。
这条虽是用来解释痈疽发
热的,但对理解血瘀发热也较有启发。
此外淤血发热也与血虚失养有关,如《医门法律。
虚劳篇》说:“血
痹则新血不生,并素有之血,亦淤积不行,血瘀则荣虚,荣虚则发热。
”
7.湿浊郁蒸:湿邪内郁或化热熏蒸所造成的发热,可有外感与内伤之别。
内伤者多由脾胃阳虚,脾运不健,水湿郁蒸而致内伤湿郁发热。
吴鞠
通《温病条辨。
上焦篇。
湿热》所说:“舍白不渴,脉弦细而儒,面
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
中焦篇湿温
所描述的“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
”虽系外感
热病,但内伤湿邪,湿郁化热所致发热的病机与临床表现也与其有相
似之处。
综上所述“内伤发热的原因可分为虚实两大类,属虚者不外气、血、阴、阳不足,属实者不外情志为病,淤血停滞、湿浊郁蒸。
而临床上虚实相兼或由两种病机同时引起的发热,也屡见不鲜,如气郁血淤,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都可同时引起发热。
从病机的转化来说,久病往往由实转虚,由轻转重,其中以淤血病久,损及气、血、阴、阳,分别兼见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者为多。
气郁日久。
正气亦虚,可成为气虚气郁的发热。
若热伤阴津,又可转为气郁阴虚之发热。
初次之外,湿浊久藴,脾气虚弱,或湿浊内停,阴亦不足等,发热临床证时也多见到。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