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合集下载

汉语空间隐喻

汉语空间隐喻

汉语空间隐喻汉语空间隐喻是一种指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非物质现象或概念等抽象概念的语言现象。

汉语中有许多空间隐喻,涉及到物体的高度、宽度以及深度,这些空间隐喻可以用来表达诸如时间、距离、财富等抽象概念。

本文将介绍汉语中的空间隐喻,分析其逻辑与意义,并以此为基础探讨空间隐喻如何影响汉语的表达形式。

汉语中的空间隐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高度、宽度和深度。

对于高度而言,它可以用来表达抽象概念,例如威望、权威、地位等,而宽度则被用来表达财富及财务状况,而深度则是用来描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以高度为例,汉语中有许多表达方式,如“攀升”、“腾飞”、“直指顶峰”等,这些表达方式可以用来描述某人的地位、权威、地位的提升。

例如,“他的威望直指顶峰”就是一个很常见的表达方式。

这里的“直指顶峰”意思就是指他的威望已经达到了最高点,而“攀升”、“腾飞”则意味着他的权威和地位在不断提高。

宽度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表达方式,它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财富和财务状况。

例如,“他的财富十分宽广”就是一个很常见的表达方式。

这里的“宽广”意思就是指他的财富范围很广,而“财富丰厚”、“财务宽裕”的表达方式则暗示着他的财务状况很好。

最后一个概念是深度,它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学识和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他的知识深度”就是一个很常见的表达方式,这里的“深度”是指他的知识非常深厚,而“知识丰富”、“广博”的表达方式则意味着他的知识非常广泛。

空间隐喻不仅可以帮助汉语中的说话者更准确地描述抽象概念,而且还能在表达时带来极具说服力的感受。

一方面,空间隐喻的使用可以使汉语的表达更加生动,充满感染力;另一方面,它也能更好地帮助说话者表达情感,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意思。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空间隐喻在汉语语言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说话者更准确地描述抽象概念,也能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如果流利运用空间隐喻,一定能够提升汉语表达能力,从而让别人更容易理解自己的意思。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中时间隐喻的空间构建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中时间隐喻的空间构建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中时间隐喻的空间构建发布时间:2021-01-19T03:00:44.403Z 来源:《教育学》2021年1月总第237期作者:时慧丽[导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

由于时间概念的抽象性,人们对时间的理解和概念化必须借助其他具体的概念比如空间概念以隐喻方式实现,由此形成时间隐喻。

人类的言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空间对于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通过研究汉语中时间概念的隐喻表达式,来分析汉语中的时间隐喻是如何基于空间来构建的。

关键词:认知时间隐喻空间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 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是语言装饰的手段,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以Lakoff和Johnson 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新观点,并得到广泛接受。

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由将源域的部分语义特征映射到目标域所形成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认识目标域(赵艳芳,2004),“隐喻无所不在,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

”(Lakoff &Johnson,67)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因此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必须借助于其它一些熟悉的或具体的经验范畴来完成,例如空间范畴、实体范畴等。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所有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表征都必须借助于具体概念,时间也不例外(Boroditsky &Ramscar, 2002),这样就形成了有关时间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我们对时间的理解很少是纯粹的时间性的,更多是依赖于对空间中运动的理解,时间概念是基于空间概念发展起来的,跨语言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人类自然语言都倾向于借助空间概念来表达时间(周榕,2001)。

隐喻在汉语阅读中的认知加工机制研究

隐喻在汉语阅读中的认知加工机制研究

隐喻在汉语阅读中的认知加工机制研究汉语是一门富含隐喻的语言,隐喻是指用一个语义领域中的概念来说明另一个语义领域中的概念。

例如,“打破沙锅问到底”,其中“打破沙锅”是实义词语,而“问到底”则是一个隐喻。

在汉语阅读中,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进行一定的认知加工,下面将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探讨汉语阅读中的隐喻理解。

一、隐喻的构成机制隐喻由两个成分构成,即隐喻源和隐喻目标。

隐喻源通常是一个比喻领域或主题,它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背景,使得人们能够将其与隐喻目标(通常是现实中的某个事物)联系起来。

例如,“打破沙锅问到底”中,“打破沙锅”就是隐喻源,它比喻了一种强烈的、不留余地的解决方式;而“问到底”则是隐喻目标,它表达了这种解决方式的结果。

二、隐喻的认知加工过程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进行一定的认知加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选择性注意读者在阅读中会对注意的信息进行选择,隐喻源往往是需要主动选择的信息。

例如,当读者阅读到“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如果没有将“打破沙锅”作为比喻源来注意,就无法理解隐喻。

2. 配置性加工读者需要将隐喻源和隐喻目标进行连接,形成一个具有新意的表达。

这个过程又被称为“隐喻转喻机制”。

例如,在“打破沙锅问到底”这个隐喻中,读者需要将“打破沙锅”与“问到底”连接起来,进而把“问到底”解释为“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隐喻的影响因素隐喻理解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读者的认知水平、阅读背景、语言能力等。

尤其是对于不同背景下的读者,会出现认知上的差异。

例如,当读者在阅读一个专业领域的语言时,由于在专业领域中存在特定的隐喻,其理解效果可能会优于普通读者。

四、对隐喻理解的启示隐喻的理解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语义映射,任何一个阅读者对于同一句话的隐喻理解都是不完全一致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隐喻理解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征。

因此,语言表达者需要在使用隐喻时,要考虑受众的差异性;而读者在阅读时也需要注重对隐喻源的选择性关注,以更好地完成隐喻的认知加工。

认知语言学隐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颜色词的概念隐喻浅析]

认知语言学隐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颜色词的概念隐喻浅析]

《认知语言学隐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颜色词的概念隐喻浅析]》摘要:与“红”相关的很多词也蕴含着好运和财富,如“红利”,“分红”,“红包”,“开门红”,“满堂红”,等等诸如此类,现在用与“红”相关的词用来指美丽的女性,诸如“红颜”,“红装”,“红袖”,“红粉佳人”等,颜色词“红”的隐喻用法大多跟喜庆积极的语义有关,而“黑”大多与消极词汇关联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

以前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逐渐认识到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用范畴化及原型理论浅析了颜色词“红”与“黑”的基本义和由人类认知结构及概念化所产生的词汇隐喻义。

一、引言色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作为人类认知的一项重要体验,颜色词同我们的语言表达息息相关。

认知语言学家兰盖克(1987)指出,如同时间域,空间域和情感域一样,颜色域也是人类最为基础和重要的认知域之一。

但是,对颜色域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是从文化和社会因素出发,如风俗习惯、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等,少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研究颜色域,尤其是从隐喻的角度来谈与颜色相关的词汇。

二、理论框架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大脑的经验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重现,是从人的真实经历中得来的,由此形成概念世界。

概念世界与真实世界不同,它为语义结构提供环境。

语义即是对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过程。

范畴化是人类思维、感知、行为和言语最基本的能力。

同一范畴的成员不是由共同特性决定的,而是由家族相似性所决定的;而有的成员比其他成员享有更多的共同性特征,被称为原型。

原型范畴具有以下特点:范畴不是对事物的任意切分,而是基于大脑范畴化的认知能力;所有事物的认知范畴是以概念上突显的原型定位的;范畴成员之间具有相互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

隐喻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的方式,也是重要的认知模式:一个命题或意象图式模式从某一认知域投射到另一认知域的相应结构上就形成隐喻模式。

从认知角度看汉维语空间隐喻

从认知角度看汉维语空间隐喻
0 J 7 0 0) 7 C 4 0 6 的研 究成 果.
作者简介: 李遐 ( 7-)女, 1 5 , 回族, 9 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 语言教学.

2 ・ 9
从认知角度看汉维语空间隐喻
为事件发生提供处所 , 时间为事件发生提供背景 , 凡事要在一定空间里发生 , 也要在一定时间流程 内完 成, 时空是不可分割的万事万物存在的“ 容器” “ 围域” 空间域” ;范 与“ 在总体概念结构的相似之处也在于 “ 可容性 ”范围为一定 的人 、 : 事物划定了一个区域 , 人或物便要在这一人为划定 的区域界限内活动。 空间 概念是人类最基本 的意象 图式 , 它是理解其它概念的基础 。 当人的大脑形成了某种意象 图式时 , 就会不
语言与翻译 ( )2o ̄ 汉文 o9
( 总第9期) 9
从认知角鲁木齐 80 3 30 ) 1
摘要:空间隐喻把一些空间关系和性状投射到非空间的关系和性状上, 能使抽象和未知的概念具体和熟知。 文章主
要 以汉维语 中表 示“ 下”前 、 ” 上、 “ 后 等概念为例 , 探讨 了汉维语 的空间隐喻 , 比较 了汉维语 方位 词喻 指时间、
关系的认知过程和认 知方式及其表达结构有所不 同。 本文拟以汉语和维吾尔语中表示“ 下”前 、 ” 上、 “ 后 等概念为例 , 探讨汉维语 的空间隐喻。 2. 汉维语 空 间 隐喻
范围、 条件、 数量、 等级等的异同, 说明空间隐喻是语言的普遍现象之一。 关键词:空间隐喻;汉语 ;维吾尔语;认知 中图分类号 :H 1. Z54 文献标志码 : A
1 认知语言学 中的隐喻理论 . 隐喻是指把一个领域 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 它是一种语言现象 , 更是一种认知方式 。 随着认 知

认知视角下英、汉空间隐喻的相似性——以“上”和“up”、“下”和“down”为例

认知视角下英、汉空间隐喻的相似性——以“上”和“up”、“下”和“down”为例

如“ 桌上放 着 一 本 书 ” , 体 “ ” 着在 本 中 客 书 附
体 “ ” 上 。英语 的表 达 为 : hr ok o 桌 之 T eei ab o n s tet l.英语 中表 达接触 性关 系 的介 词通 常有 o h be a n
( … … 上 面 ) b nah ( … … 下 面 )或 u d r 在 、 e et 在 n e
一 一










l i| 盔
言会选 用不 同的空 问关 系来 喻指 时间 。在汉语 中 , 除 了用 “ 后 ”、 前/ “内/ ” “ 右 ”等 空 间 概 念 外 、 左/
间下述 四种不 同的位置关 系 :
( )“ 1 接触 ”: 体 与客 体 相接 触 , 体 附着在 本 客
2 14
( 储泽祥


19 9 8
)
[5 3
引 ‘

Jo hn
s o n
(
19 8 7
1992
‘ ‘0
)
)
IS ]
空 间 隐喻 中

“ ,



概 念 和 下 概 念 的 隐喻
” ”


( 19 8 7
) 等国外学 者都 注 意 到 了 隐喻 的普遍 性
& Jo hn
运 用最 为广泛
汉 语 的 上 概念 和 下 概 念在最
个 普遍 特 性 甚 至 说 人 类 思 维 的

)
∞0
对 英 语 和 豪 萨语 的

u
p
和 do w

汉语中的语言“隐喻”现象

汉语中的语言“隐喻”现象

汉语中的语言“隐喻”现象摘要:几千年以来,语言依旧是当今人类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方式。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我国的汉语言不管是在结构、含义还是其他方面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以致于人们对汉语言的使用变得更加多元化。

作为一门语言,除了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外,还间接成为了人们的一种语言行为,很多人也能从他人的语言中感受到所要表达的情感。

然而对中华民族而言,汉语言的使用中还被融入了一些隐喻的特质。

关键词:汉语言、隐喻性、文化特质、文化体系一、隐喻从现代认知语言学来看,隐喻是作为一种认知结构存在的,属于语言修辞学的范畴,与逻辑语义学共同构成了人类的认知和语言。

语言的符号结构主要由诗性语言和科学语言两大块构成,其两大根本特征隐喻和逻辑性在语言的结构及运用发展中是相对存在的。

从语言的结构上讲,隐喻性主要体现在意象符号的运用,使语言结构变得柔和灵动;从语言的运用发展上讲,隐喻性主要强调语义的创新和语义相似的运用,较逻辑性的严谨和保守,使语言更为丰盈新颖。

在语言学的存在与发展上,人类思维的开始就预示着隐喻的出现,发展到现在,隐喻已经从语言学和修辞学的领域深入到了美学及更为广泛的领域,从某种程度上支持人类自由的情感表达。

二、汉语言中隐喻的构成基础汉字自文字出现并发展以来,有两大分类:自源文字和借源文字。

自源文字,即自然产生的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又被称为象形文字。

语言的进一步发展,是基于人类将自然界的呈象通过感官的自然感知构成关系,并用象形文字记录下来,那么这一过程所反映出的人类的思维方式就是隐喻。

人与自然界的相似性成为隐喻形成的基础,而象则成为隐喻发展的中介。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久远且惟一延续了象形根基的文字,这也显示了汉字所独具的隐喻性特质,而这一特征使汉语言成为了最具隐喻特制的语言。

三、汉语言中隐喻的构成关键非形态化与汉语语词汉字作为汉语言的基本单位,被视为整个汉语言的发育基因,而汉语语词又该怎样定位呢?古代的汉语言构成中并没有词这一概念,只有字和句相互关系构成语言,而词则是以一种非形态化的形式作为语言中的一个符号单元在字与句之间发挥作用的。

从认知角度对英语HIGHLOW和汉语高低空间隐喻的对比研究

从认知角度对英语HIGHLOW和汉语高低空间隐喻的对比研究

从认知角度对英语HIGHLOW和汉语高低空间隐喻的对比研究引言: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其中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语言中。

英语和汉语都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语言,它们在表达方式和隐喻的运用上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旨在从认知角度对英语中的HIGHLOW和汉语中的高低空间隐喻进行对比研究。

一、高低空间隐喻在英语中的运用在英语中,高低空间隐喻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日常生活、文学作品和广告等。

比如,我们常用词语“high”来表示积极、正面的含义,如high achievement(高成就)、high spirits(高昂的情绪)。

而“low”则表示消极、负面的含义,比如low self-esteem(自尊心低)和low quality(质量低)等。

这种对高低空间的隐喻可以通过词语及其语境进行理解,丰富了英语的表达方式。

二、高低空间隐喻在汉语中的运用与英语类似,汉语中也普遍使用高低空间隐喻来表达积极和消极的含义。

例如,“高”在汉语中常用来表示积极向上,成功等概念,如高才生(才华出众的学生)、高尚品质等。

而“低”则表示消极或贬义,如低情商(情商低下)、低俗行为等。

汉语中的高低隐喻同样通过词语及其语境进行理解,增强了对汉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英语HIGHLOW隐喻与汉语高低隐喻的比较1.语言环境的差异英语和汉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这也影响了高低空间隐喻的运用方式。

英语中的HIGHLOW隐喻更注重程度的区分,强调在一些领域或方面的高低差异。

而汉语的高低隐喻则更侧重在社会层面上,强调个体在社会等级中的高低差异。

2.表达方式的差异英语中的HIGHLOW隐喻通常通过词语的使用和语境进行表达,词汇丰富而直观。

而汉语中的高低隐喻则更加依赖于语境和搭配来实现表达的效果。

汉语中的高低隐喻还常常通过动态的形象来表达概念,如“高山”表示“崇高”,“低头”表示“屈服”。

3.文化背景的影响英语和汉语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这也影响了高低空间隐喻在两种语言中的运用方式。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容器隐喻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容器隐喻

要工 具 , 不仅 仅是 一种传 统 的修辞 手段 。因此 , 而 莱
考夫 和约 翰逊将 隐 喻 称 为概 念 隐喻 , 且 将 其 分 为 并 三 大类 : 间 隐 喻 、 空 本体 隐喻 和结 构 隐喻 。其 中 , 容
器 隐喻是 本体 隐 喻 的重 要 组 成部 分 , 人们 利 用 容 器
莱 考夫 和约翰 逊 在 其 著 作《 们 赖 以生 存 的隐 我 喻 》 书 中首次将 隐喻与人 类认 知 系统联 系起 来 , 一 提 出 隐喻是人 类 的一 种 思维 方 式 , 种 指在 我们 日常生 活 中反复 出 现 的 , 身 体 直接 感受 到 的一些 简 单 的 经 验结 构 ( : 如 容器 , 路 径 , 联 , , 衡) 关 力 平 以及 各 种 方 位 与 关 系 ( : 如 上一 下, 前一 后 , 分一整 体 , 心一边 缘 等 ) [(6 容 部 中 o3 7 2m ) 器 图式 ( ONT NE c e ) 意 象 图式 的重要 C AI R S h ma 是 组成 部分 。 人 类 潜 意 识 中认 为 自身 的整 个 躯 干 是 一 个 容
义 。2 ’ [( ]
“ UT 两个概 念 体 现 。“ N” “ O ” I 、 OUT” 念 在 语 言 概
表达 中主要 由以下词 汇或词 组体 现 : ,it ,wi — i no n t h
i n,i s d ,f l i n i e e l n,g oi n,g ti t ,o t u s d ,g e o u ,o t i e o n
B 中 。。 。 [‘ ’ ]

容器 图式 与容 器隐喻
( - 容器 隐喻 -) 容器 图式 作为人 类认识 世 界最 简单 的经验结 构 之一, 其结 构 经常被 人类 潜 意识 地 映射 到 客 观世 界 中的抽 象 概 念 上 ( 将 源 域 的 特 征 映 射 到 目标 域 即 上 ) [( ,] 3蹦”用来 理 解 和 描 述 这 些 抽 象 概 念 , 就是 这 容 器概 念 隐 喻 。容器 隐 喻在 英语 中 主 要 由“N” I 和

英汉时空隐喻

英汉时空隐喻

隐喻和空间隐喻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两个最基本概念,然而从认知的角度看,二者并不处于对等地位。

根据隐喻认知理论,身体部位和空间方位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两个出发点,是形成抽象概念的两大基础,因此在认知视角下空间概念是一个基本概念,是许多隐喻映合的来源。

“空间概念的形成先于时间概念”,[4]“时间表达是空间表达的延伸”,[1]这早已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

由此可见,时间的概念化与空间方位息息相关,空间概念是时间概念的基础和源头。

在英汉语中,人们对时间的认知亦是如此。

蓝纯通过对英汉语中相关语料的收集和研究发现,时间的空间隐喻就方向而言存在两种可能:横向和纵向。

横向模式赋予时间概念一个前/后(before/after)的空间方位,纵向模式赋予时间概念一个上/下(up/down)的空间方位。

英汉语中表示时间的常用词汇大多体现了这种思维,如:②上午/下午;上月/下月;上次/下次;上辈子/下辈子;上一代/下一代;上学期/下学期;上下五千年;上古up to now;up to the end of last month;down to 1800Lakoff认为,空间-时间隐喻(time-as-space)有两种运动方式,即“时间在动”(Time Moving)和“自我在动”(Ego Moving)。

不少研究表明,这种空间-时间隐喻的双系统并存于英汉语中,但各有所偏重。

鉴于在英语中,纵向模式使用频率较少,下面以横向模式为主来比较这两种运动方式。

1.时间在动(Time Moving)在这一方式中,观察者的位置保持不变,时间被视为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物体,面朝观察者从未来向过去移动。

因此,过去就是从观察者身边溜走的时间,现在与观察者处于同一位置,未来正朝观察者运动。

以下是体现这一思维方式的实例:a.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b. I‟m afraid those days are gone and they‟ll never return.恐怕那些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汉语感官隐喻的认知阐释

汉语感官隐喻的认知阐释
要 集 中在 “ ” 词上 。 听 一 “ ” 听 的本 意 是 用 耳 朵 感受 声 音 . “ ” 过 程 中 我们 也 在思 在 听 的
1引 言
隐 喻 不 仅是 一种 语 言修 辞 现 象 . 是 一 种 思 维 方 式 , 喻 的 更 隐
考 , 断 。 是 由于 有 的声 音 是被 动地 被 人接 受 , 以听觉 词 也 就 判 但 所
( )看 ( )是 “ 历 ”如 : 3“ 见 ” 经 , 我 没 见过 文革 。( 历 ) 经
b d , b t lo h v s meh n le whc i i a t mea h r oy u as a e o t i g e s , ih s n fc t p o . Mea h r i o n y a r eo ia h n me o t p o s n t o l h tr l p e o n n,b t as a f c u l a w y o o to g t.T i a e il su i s c g i v c a a t r t s n h u h s hs p p r man y t d e o n t e h r cei i a d i sc r lso h n s e s o d r m ec g i v es e t e ue f ie es n e w r s o t o n t e p rp ci . C f h i v
努 力 ”如 : .
关键词: 聪喻 ; 官隐喻 : 知 感 认
A b tac : Se s wods o o l e rs t e ln s f ou sr t ne r n t n y xp e s hef ei g o r
看 了 半天 也 不 知其 中的奥 秘 。 ( 为确 定 信 息 需要 作 出 一 番 心 理努力)

从认知视角看汉语中的隐喻现象

从认知视角看汉语中的隐喻现象

关键 词 : 隐喻 ; 念 隐喻 ; 构性 隐喻 ; 概 结 方位 性 隐喻 ; 本体 性 隐喻
Abs r t M ea h r s o o y fg r o p e h t ac : t p o i n t nl a iu e f s e c bu a s t lo
c g i v h n me o .T i a e n l z t p o r m h e- o n t e p e o n n h s p p r a a y e me a h r fo t e p r i s e t e o o n t e l g it s An n r d c t cu a tp o s p c i f g i v i u s c . d i t u e s u tr lmea h r , v c i n i o r oi na in l re tt a mea h r n o tl ia tp o n h n s ln o t o s a d no gc l mea h r i C ie e a — s
的 , 不 仅 仅 是 一 种 语 言 的表 达 . 重 要 的 是 它 对 人 类 的 思 维 和 它 更 行 为 发 挥 着 决 定性 的影 响 , 隐 喻研 究从 字面 意 义 的研 究 转 向了 即
认 知 层 面更 深 层 次 的研 究 。
l ) 陶 醉在 甜 蜜 的 爱 中 。 3她
g a eb sdo a o n o no Ste r fc n e ta tp o. u g ae n L k f a dJ h sn’ h oyo o c pu lmea h r
Ke r s y wo d :me a h r c n e t a tp o ;tu t r l t p o ; tp o ; 0 c p u l me a h r sr c u a a h r me o in a in l t p o ; no gc 1 t p o r tt a a h r o tl ia a h r e o me me

从认知角度看汉德“前”“后”空间隐喻的特点

从认知角度看汉德“前”“后”空间隐喻的特点
张 丽 娟
( 云南师范大学 。 昆羁 6 0 9 昂 , 0 2) 5

要: 本文从认知 的角度 出发对汉德语“ “ 两个概念的空间隐喻 义进行 对比分析 , 出汉德对 前” 后” 得
“ “ 的空间和时间隐喻 的认知途径基本一致, 由于文化 因素及语言本身的不同特 点决定 了在其 前”后” 而
二 、 前” 后” “ 和“ 的空间隐喻 ( “ 和“ 的空间原型模 式 一)前” 后” 例如 :
图1 前’ r 甑 ) 象图式 脚
水平空间轴 水平 回 轴
汉语 和德 语的“ ” “ ” 前 和 后 的概念最初都是 空间概念 , “ 指“ 前” 人面所 向的一面” “ ,在…面前 ”“ ” 在背面的” ;后 指“ ,
J u a o q a Jno eces Co e e o r l fQii r u irT ah r’ U g n h
N o. , 0 2 12 1
齐齐哈 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
Ge e a No 1 5 n r1 . .2
从认知角 度看汉德“ ” 后” 前 “ 空问隐喻 的特点
d f rn c a a tr t s f h w a g a e B r a dAf r i e f m a h oh r nt eoh r o - p ef l . h s a e lods u s i e t h r ce s c tet oln u g s do n e ii o e t df r r e c t e i h t e n n s a i d T i p p ra e o c e s ic s — e es mmer da y st h y ty n s a mmer p i gt a e t d teoh r o - p ef l n ist x lr sra o s t ma p n s c .i a t e n s a ed a d t e e po i e s n . y op men h n c i r o e t

汉语时间的空间概念隐喻——“上、下”之认知分析

汉语时间的空间概念隐喻——“上、下”之认知分析


美 国 学 者 L kf & o no 1 8 ) 《 ea hr a o Jh sn( 9 0 在 M t o p s
We i y 一书中, v B》 Le 将隐喻分为三种类 型: 方位隐喻、 实体 隐喻和 容器 隐 喻 。空 间是 人 类 生 存 的 第 一要 素 ,
隐喻 的很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部 分来 自空 间概 念 。根 据方 位 主义 的观
意象图式主要由动体、 界标和路径组成 , 表现的是动体 和界标 之 问某种不 对 称 的关 系 。 “ 和“ 是 一种 空 间意象 图式 , 上” 下” 表示 了垂直空 间方位 , 表示主体在某一 时间内的运用轨迹或所处的
特 定位 置 。汉语 的 “ ” 念 和 “ “ 上 概 下 概念 在 最 初形 成
第1 7卷第 4期 21 00年 1 2月
长沙 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u a f C a g h o ilW ok ( o rl o h n s a S ca r n
Vo. 7 No 4 11 . De . 01 c2 O
汉 语 时 间 的 空 间概 念 隐喻 — — “ 、 下 ” 之 认 知 分 析 上
点, 空间关系及其词语是最基本 的, 这可能因为人的最 初感知 是从 感 知 自身 运 动 和空 问 环 境 开 始 的 。根 据 L kf和 Jh sn的观 点 , 间隐 喻来 源 于 直接 的身 体 ao o no 空 体验 , 因为人类祖先 的思维具有 “ 体认 ” 特征 , 自身 人 常被作为衡 量周围世界 的标 准 , 近取 诸身 , “ 远取诸 物”, 成“ 形 人类 中心论 ” “ 或 拟人 论 ” 。人 体有 前后 、 上 下、 内外等空 间关 系 , 们 在生 活 和劳 动 中必 须随 时确 人

从隐喻认知角度看汉语中"忧愁"的情感表达

从隐喻认知角度看汉语中"忧愁"的情感表达
赠 汪伦 》 )
( 二 )文 学作 品 中关 于 “ 忧 愁 ”的 隐喻 “ 忧 愁 ” 是 文 学作 品 ,尤 其 是 诗 歌 散 文 中经 常 抒 发 的

( 5)浮 云 游 子意 , 落 日故人 情 。 ( 唐・ 李白 送 友
人》 )
种 情 感 。例 如 :
( 6 )在 天愿作 比翼 鸟 ,在地愿 为连理枝 。 ( 唐 白居
着 思维的成熟和 多元化 ,人们对 隐喻在文学作 品中的应用
也游 刃 有 余 。例 如 :
( 1 )人 生譬朝露 ,居世 多 屯蹇。 ( 汉・ 秦嘉 留郡赠
妇诗三首 ( 其一 )) ( 2 )人 生天地 间,忽如 远行 客。 ( 汉・ 无名 氏 Ⅸ 古诗
十九首 ・ 青青陵上柏 )
喻的解读 建立在 已有的经验之 上,而每个 人的人 生经 历与 母 亲在 那 头 。长 大后 , 乡愁是 一 张窄 窄的船 票 ,我 在这 社会经验 都是有差 别的 。因此 ,看待 同一事物 的角度是有 头,新 娘在那 头。后 来啊 , 乡愁是一 方矮 矮的坟墓 ,我 在
差 异 的 , 隐喻 的解 读 也 是有 差 异 的 。
( 3)人生无根 蒂,飘如陌上 尘。 ( 晋・ 陶渊明 杂诗
十 九首 》 ( 其一 ) )
6 8 l ; 际生活当 中 我 们 往 往 借 助 t 始 源 域 ”来 理 解 描 述 目标

( 4)桃花潭水 深千尺 ,不及 汪伦 送我 情。 ( 唐・ 李白

¨ 。
语 言本体研 究
的 喜 怒 哀 乐 所 能 涵 盖 的 ,这 就 需 要 借 助 其 他 事 物 来 满 足 我 们 充 分 表 达 情 感 的 需 求 。此 时 , 隐喻 在 表 示 情 感 时 是 不 可 或 缺 的 利 器 。 以下 结合 隐 喻 分 析 汉 语 中 有 关 “ 忧 愁 ”情 感

论汉语中“话”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

论汉语中“话”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

论汉语中“话”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话”,即“言”也。

通过选取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和《现代汉语成语词典》中关于“話”,“言”,“叙”的语句作为语料,以莱考夫的“理想化认知模式”为视角,探讨了汉语中“话”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提出汉语将“话”隐喻为三维空间、二维空间、一维空间和零维空间,进而讨论了出现不同空间隐喻的三个原因。

标签:“话” 空间隐喻结构化一、引言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

只要稍加留意,我们的日常对话和书面材料中的隐喻便俯拾即是。

如在“山头、床头、针头、火车头”等词语中,我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人体器官“头”已被大量用于隐喻周边的事物。

人们关注隐喻已有很长的历史。

亚里士多德在《论修辞》中,将“隐喻”定义为将属于一事物的名称用来指另一事物。

之后很长时间,传统修辞学将隐喻看作是为了寻求语言表达的生动性而进行语言偏离,即隐喻使语言偏离常规,形成新奇语言。

Lakoff & Johnson 于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

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隐喻数目繁多,浩如烟海。

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随机生成的。

隐喻是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生成的。

莱考夫(1987:68~76)首次在书中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这一理论,它指人通过结构来组织知识和表征现实。

一种理想化认知模式就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化整体,即一种完形。

每一种理想化认知模式都能建构一个心理空间。

王文斌(2001)曾以莱考夫的“理想化认知模式”为视角,探讨汉语对“心”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并提出,汉语既可将“心”隐喻为三维空间、二维空间,又可隐喻为一维空间。

汉语对“心”的这种多维空间隐喻,反映了汉语对“心”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结构思维。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2.西方认知隐喻研究简述
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认为 , 从性质上说 , 隐 喻不属于纯语言的范畴 , 而属于认知的范畴 , 我 们在日常语言中见到的隐喻表达法不过是隐喻 概念系统的浅层表现 。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 式 , 隐喻让我们通过相对具体 、结构相对清淅的
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 、缺乏内部结构的概 念 。简言之 , 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 、进行抽 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
当“ 上” 和“ 下”作 为空 间意 象图 式被 用来 构 造其他非空间概念时 , 也就是说当我们给予某 个非空间概念一个空间纵坐标轴 , 一个 T R , 一 个 LM 及一条 路径 时 , 我 们将这 称为 “上” 和 “下”的一个隐喻拓展 。“上”和“下”作为空间意
象图式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 即 T R, LM 和路 径 , 为我们分析语料提供了现成的参数 。我们 对 从语 料库 中检 索出的 每一 例“ 上” 和“ 下” 均找 出它们在各自语境中的 T R , LM 和路径 , 然后 判断语境中所隐含的纵坐标轴是为空间意义上 的纵坐标轴还是为空间范围之外的纵坐标轴 , 比如时间坐标 , 或者数量坐标等等 。如果确为 空间纵坐标 , 则我们可以断言该语境中的“上” 或“下”并无隐喻拓展义 ;如果为空间范围以外 的纵坐标 , 则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该语境中的 “上”或“下”已拓展出隐喻义 。
的隐喻路径拓展 , 从中发现汉民族怎样通过 空间隐喻来构造其他非空间概念 ; ★ 揭示所发现的隐喻拓展(metaphorical ex tension)的经验基础(experiential g rounding)和 实 现方 式(realization s); ★ 为今后进行不同语言的认知隐喻研究提供 语料分析的可操作模式 。
我们将标示静态关系的`上' 和`下' 称为静 态`上' 和静态`下' , 图(3)和图(4)是静态`上' 和静态`下' 的形象显示 。

从认知角度分析汉语成语中的空间隐喻——以“上”、“下”为例

从认知角度分析汉语成语中的空间隐喻——以“上”、“下”为例

从认知角度分析汉语成语中的空间隐喻——以“上”、“下”
为例
黄霏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人类的许多抽象的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的,因此空间隐喻在人类
的日常生活和认知活动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汉语成语中包含了大量的空间隐喻。

该文以含"上"、"下"的成语为语料,试从认知的角度对其所含的空间隐喻进行分析与归类,并探讨其隐喻拓展义。

【总页数】3页(P173-175)
【作者】黄霏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
【相关文献】
1.汉语和日语空间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以“上/下”为例 [J], 陈朝阳
2.空间隐喻与现代汉语中“上/下”的隐喻义 [J], 陈玉秀
3.汉语成语的隐转喻分析——以含方位词“上”“下”的空间四字格成语为例 [J], 马应聪
4.认知视角下汉语成语的空间隐喻探究 [J], 蔺伟
5.从认知角度看泰语“上”“下”的空间隐喻 [J], 陈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结构上说,隐喻是将始原域(狊狅狌狉犮犲犱狅犿犪犻狀)的框架投射到目标域 (射狋犪。狉犵这犲狋种犱狅投犿射犪犻狀又)是之部上分,这的种,因投为射始是单原向域的的,框不架存只在有从部目分标会域被到投始射原到域目的标投 域之上。这种投射不是随意的,它遵循 犔犪犽狅·
二、西方认知隐喻研究简述
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认为,从性质上说,隐喻不属于纯语言的范畴, 而属于认知的范畴,我们在日常语言中见到的隐喻表达法不过是隐喻概 念系统的浅层表现。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隐喻让我们通过相对具 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简 言之,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蓝 纯
一、引 言
本文从认知角度研究汉语的空间隐喻现象。“空间隐喻”指的是将空 间方位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的隐喻。本文重点研究“上”和“下”这两个空 间概念,对取自语料库的真实语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求达到下述 目标: 发现○汉揭民示族汉怎语样的通“过上空”、间“下隐”喻两来个构概造念其是他沿非着空怎间样概的念隐;喻路径拓展,从中 (模犲狓式狆犲。○○狉犻犲为揭狀狋今示犻犪后犾所犵进狉发狅行狌现狀不犱的犻狀同犵隐)语喻和言拓实的现展认方(犿知式犲狋(隐犪狉犲狆喻犪犺犾狅犻研狕狉犻犪犮狋究犻犪狅犾提狀犲狊狓供)狋;犲语狀狊犻料狅狀分)的析经的验可基操作础
三、作为意象图式隐喻的空间隐喻
认知语言学界普遍认为,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 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多数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表达和理 犢解狌的,1(9犖96犪犵等狔,)1。97犔4犪;犽犎狅犳犻犾犳犾牔,19犜8狌2狉狀;犲犞狉犪(狀19狆8犪9狉狔:狊9,919—8140;0犇)犪认犺犾为,1空99间5;隐犓犾喻犲犻是狀,一19种87意; 到象抽图象式的隐目喻(标犻犿域犪犵上犲,狊犮在犺犲这犿一犪过犿犲程狋犪中狆犺,狅空狉)间,它意将象作及为其始内原在域的的逻空辑间都概被念保投射留 下来。 的日犔常犪犽身狅犳体犳体对验意中象不图断式重(犻复犿犪出犵犲现狊犮的犺犲结犿构犪),如的容定器义、是途“径相、对联简系单、外的力、在、平我衡们, 或如某种空间方位或关系: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心—边缘” (1987:267)。这些结构对人类来讲具有直接的意义,因为它们都源于人 由成中类动,的的表体直主现(接体狋的狉身犪,犼是其犲体犮犜空狋体狅犚狉间验,与方犜。犚犔位据)犕有、犔陆之待犪狀标间确犵犪(某犾犮定犪犽种狀,犲犱犔狉不犿(犕1犪对9狉为8犽称7,参犔)的认照犕关知)物系和语,,为路犜法犚主径理体为(论犘的这犃,犜意方一犎象位不)三图确对部式定称分主提关供系组要 参照。犜犚 所经过的路径称为 犘犃犜犎。当然意象图式并不一定表示 犜犚 与 犔犕 之间的动态关系,它也可标示二者之间的静态关系,当所标示关系 为静态关系时,也即犘犃犜犎 为零。
·235·
度,请注意例(2)中的“上”已经发展出隐喻义“气温高为上”;例(3)中 犜犚 是我们,犔犕是山坡;例(4)中犜犚是气温,犔犕 是零下10度,同样,例(4) 中的“下”也已拓展出隐喻义“气温低为下”。
我们将标示静态关系的“上”和“下”称为静态“上”和静态“下”,图(3) 和图(4)是静态“上”和静态“下”的形象显示。
犐一狀狏致犪狉。犻犪狀犮犲犘狉犻狀犮犻狆犾犲,即所投射的结构应与目标域的原有内部结构相 认知语言学赋予隐喻下述重要特征:第一,隐喻概念系统的运行是
自动的、无知无觉的、经常的,不易被人们察觉;第二,大部分的新鲜隐喻 (因狀犲此狑具犿有犲狋犪与狆后犺狅者狉狊一)都样是的约特定性俗,受成同隐样喻的(犮狅原狀则狏犲约狀狋犻束狅狀;犪第犾犿三犲,狋犪有狆犺些狅狉隐狊)喻的概延念展具, 有广泛的普遍性,例如“时间即空间”隐喻,另外一些隐喻则表现出更多的 文化特征。
本文的研究重点“上”和“下”均表现为一种空间意象图式,标示 犜犚 在某一时段内沿纵坐标的运动轨迹或所处的特定位置。我们将标示动态 关系的“上”和“下”称为动态“上”和动态“下”。图1和图2是动态“上”和 动态“下”的形象描述。
例如: (1)我们爬上山顶。 (2)气温上升到38度。 (3)我们走下山坡。 (4)气温下降到零下10度。 在例(1)中,犜犚是我们,犔犕 是山顶;在例(2)中 犜犚 是气温,犔犕 是38
需要指出的是隐喻的经验基础和实现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区别 仅在于一个先于隐喻存在,一个后于隐喻出现。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在上 一代人眼里属于隐喻实现的现象,在下一代人看来很可能已变为该隐喻 的经验基础而被想当然地接受。
认知隐喻研究现在主要面临两大课题。首先应该对英语以外的语言 的隐喻系统做大量的基础研究,以求证明不仅在英语中,而且在其他语言 中,抽象思维都是部分通过隐喻来实现的。其次是有关隐喻概念系统的 普遍性或相对性。一方面人类的认知活动植根于日常的身体体验,而不 同民族的身体体验却是相同的,因此有理由假设普遍性的隐喻概念的存 在;另一方面由于身体体验不能独立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之外,我们也有 理由推论在不同文化的隐喻概念系统中应该存在差异。然而,不同的语 言、文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隐喻概念系统的同和异,却是亟待扎扎 实实的对比研究来回答的问题(犢狌,1996)。 ·234·
语言所体现的概念系统包含了成千上万的认知隐喻。问题是:这些 隐喻的产生是随意的、偶然的还是有据可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 础不开,经他验们现的实身主体义体(犲验狓狆和犲狉日犻犲常狀狋犻生犪犾活狉犲经犪犾犻验狊犿;认)知提隐供喻的的答产案生是同:人样类源的于认我知们的离 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一个认知隐喻一旦广为大众接受,就会 反过来将它自身的结构强加于现实生活,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它的影 响。最明显的例子有温度计和股价走势图,二者均直观地表现了“多”与 “上”之间的联系。又如卡通画中常以卡通人物耳朵眼里冒烟来表现愤 怒,这正是 犃犖犌犈犚犐犛犎犗犜犉犔犝犐犇犐犖犃犆犗犖犜犃犐犖犈犚 这一隐喻的形 象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