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3章 第一节 电能与电功教案4 (新版)北师大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能与电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2)通过探究,知道电流做功与电流、电压的大小及通电时间的长短有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电流做功与电流、电压的大小及通电时间的长短的关系,培养学生节约电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1、重点:电功的意义,电功的计算。

2、难点:实验探究电流做功与电流、电压的大小及通电时间的长短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学生电源一台、电流表、电压表及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秒表、不同的小马达两个、细线两根(每根约1m)钩码一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假如现在生活中没有了电,生活会怎样?

通过学生的回答电的重要性,从而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电功与电能的概念

1、演示:(1)将一粉笔头静止从高处释放,使其自由下落。

(2)用手拉着一个用线系着的钩码,使钩码上升。

提出问题:1、这两个现象中有没有做功?各是哪个力在做功?

2、做功过程中有没有能的转化?各是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

得出结论: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做功的多少可以表示能量转化的多少。

2、展示吊灯、电饭锅、电风扇等三个用电器

(1)提出问题:它们工作时都产生了什么能量?都消耗了什么能量?

(2)归纳:电流通过用电器时,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的过程就是电流做功的过程。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电功的多少就是消耗电能的多少。

3、展示霓虹灯、电磁炉等6幅图片

问:这些设备工作时把电能转化为什么能量?生活中还有哪些用电器能把电能转化为内能或机械能?

(二)实验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说出猜想结果和依据,然后通过几个例子进一步肯定学生的猜想:

(1)一个手电筒和一台21吋彩电工作时电流差不多,工作相同的时间,哪个消耗的电能多?电流通过哪个用电器做的功多?

(2)家庭中,一盏电灯和一台空调工作相同的时间,电流通过哪个用电器做的功多?

(3)为什么我们提倡人走灯灭,夏季把空调的设定温度调高一些?

引导学生说出电流做功可能与电压、电流及通电时间有关。

2、设计实验

提出问题:(1)探究过程中应采用什么实验方法?

(2)如何衡量电流做功的多少?

(3)按照你的思路,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要使不同的用电器电流相同而电压不同,应怎样连接用电器?要使不同的用电器电压相同而电流不同,应怎样连接用电器?

通过交流与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应当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可通过用电器工作时得到的内能、机械能的多少判断电流做功的多少。要使不同的用电器电流相同而电压不同,可将不同的用电器串联起来;要使不同的用电器电压相同而电流不同,可将不同的用电器并联起来。

出示小电动机,引导学生通过电动机通电时把钩码提升的高度来比较电流做功的多少。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表格。最后表格确定如下:

3

师生合作完成演示实验(学生设计电路图,连接电路,教师进行指导,特别要求学生注意两电表量程的选择.实验按以下步骤进行:

(1)在不改变电压和电流的条件下,改变时间,探究电功与时间的关系;

(2)将两个电动机串联,探究电功与电压的关系;

(3)将两电动机并联,探究电功与电流的关系。

4、分析与论证

组织学生讨论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结论:

(1)在电流电压一定,通电时间越长,钩码升高的越高,表明电流做功越多。

(2)在电流及通电时间一定时,电压越大,钩码升高的越高,表明电流做功越多。

(3)在电压及通电时间一定时,电流越大,钩码升高的越高,表明电流做功越多。

(三)电功的公式

精确试验数据表明:电流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电功等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成绩。即

W=UIt;

强调各物理量的单位:U伏,I安,t秒,焦,1J=1V*A*s=1N*m

三、课堂小结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学会了哪些方法?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

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