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马原考题整理
马原考题整理一、简答题:4*31。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以及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这三对矛盾之间有何关系?商品的二因素指的是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的二重性指的是劳动的具体性和抽象性,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这对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只有还原为抽象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而还原是否可行,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2。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所以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3。
简述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及区分的意义。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其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的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它表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4.平均利润率和商品价格理论的关系P149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这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分)?(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分)??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2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而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通过一种能够把主观同客观联系、沟通起来的桥梁,这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舍此别无它路。
(2分)?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使主观与客观相对照而直接检验出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这就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分)??3.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内容是什么??答:经济全球化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过程。
(2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1分)?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
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
马原辨析题
辨析题解法:1、回答判断正确与否2、阐述原因1、马克思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正确。
理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科学性是革命性的的前提和基础,革命性是科学性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正确性)体现在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体现在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造新世界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在: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并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统一的关键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2、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理论?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即坚持又发展,用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正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
(3)所以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与发展统一。
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的坚持。
(4)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正确。
理由是:①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使人与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
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共同性或一致性。
错误。
理由: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马原试题简答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
马原试题简答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绪论:三、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回答:从创造者讲,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
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
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社会背景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的经济危机。
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
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顶点。
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
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因此应运而生。
马克思原理(马原)简答、辨析题
辨析: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答:错误。
(1分)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哲学体系本身的逻辑关系决定的;(2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分)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真理。
答:错。
(1分)此命题从正确前提出发,偷换了概念,因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1)“真理是有用的”,是唯物主义真理观,因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内容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分)(2)“有用的就是真理”,是唯心主义的实用主义真理论,因为有用即真理,把符合主观需要的东西看成真理的内容,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无关,把真理主观化了,取消了真理的客观标准,必然导致混淆真假,颠倒是非。
(3分)3、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导致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增加。
答:错误。
(1分)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果或能力,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多少;二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2分)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商品价值量不变。
(3分)4、工资是工人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错误。
(1分)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2分)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3分)5、社会意识都属于上层建筑。
答:错误。
(1分)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3分)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
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3分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分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2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而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通过一种能够把主观同客观联系、沟通起来的桥梁,这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舍此别无它路.2分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使主观与客观相对照而直接检验出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就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2分3.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内容是什么答:经济全球化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过程.2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1分二是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1分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基金市场迅速成长;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1分四是企业经营全球化.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1分4.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答: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2分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2分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2分四、辨析题下列3小题,每题必作.每小题6分,共18分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分因为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实践,社会生活各项内容也归根结底在于实践.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答案要点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答案要点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4、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成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马原概论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1.认识事物的度有何意义?简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定义:度是保持事物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意义:掌握事物的度对于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质。
其次,只有准确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①量变。
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量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事物内部矛盾双方规模、程度在增减,双方的内部结构和整个事物的内部结构在变化,这就是量变。
②质变。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主次两方面地位的转化所导致的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在质变时呈现出来的面貌和特点是统一体的分解、静止、平衡、相持的破坏。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不同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两种状态,两种形式,但二者又是统一的。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量变和质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引起、相互渗透等方面。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总之,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
2.什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试根据二者的辩证关系说明客观真理的实现一个动态过程。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①绝对真理:A.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等于承认了绝对真理。
B.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
②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
A.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客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反映。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绪论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
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辨析题1、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统⼀规律揭⽰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3)对⽴统⼀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线索;(4)建⽴在对⽴统⼀规律基础之上的⽭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法;(5)是否承认对⽴统⼀规律,是辩证法和形⽽上学两种世界观对⽴和⽃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主要表现在四个⽅⾯:第⼀,实践产⽣了认识的需要。
第⼆,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标准。
(3)总之,⼈的认识是从实践产⽣,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
(3)上层建筑的反作⽤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产⼒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关系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统⼀的关系。
⼀⽅⾯⼆者是统⼀的,它们是同⼀劳动过程的两个⽅⾯,并不是两种独⽴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
另⼀⽅⾯,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第⼆,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命性的统⼀?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命性的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辨析题参考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
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
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辨析题答案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哲学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被称为哲学的两个对子。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对第一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事物是又动又不动。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动中有静;所以,纯粹的运动和纯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这种说法否定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凭“胆”、凭主观臆想去搞生产,其结果只能使生产遭到破坏,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6、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这时就必须变革社会的生产力以适应生产关系的向前发展。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只能变革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当阶级矛盾尖锐对抗和冲突时,统治者阶级就会运用国家这个暴力机关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因为: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去,从而极大的改变生产力的面貌;并且,科学技术还可以渗透到管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马原辨析题整理版[5篇材料]
马原辨析题整理版[5篇材料]第一篇:马原辨析题整理版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3题)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量就是指数量的多少。
3.假象是一种错觉4.按照牛顿力学原理 F=ma的公式说明: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5.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6、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体。
7、真理就是客观事物。
8、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1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11、世界统一于存在。
1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一切有用的认识都是真理。
13、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14、人权高于主权。
1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16.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它们彼此无实质区别。
17.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18.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19.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20.只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的东西。
2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可见理论比实践更重要。
2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作用的。
24.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外部矛盾则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5.社会规律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自觉活动,所以社会规律不是客观的。
26.意识的能动反作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7.一切反映论的共同特点是用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来说明认识论问题。
28.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
29.必然性是实现自由的消极障碍。
30.个人的自我价值高于其社会价值。
31.所有社会发展道路都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性3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明,任何意识都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33.辩证的否定观的实质就是“扬弃”。
3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35.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马原试题(内含答案)
马原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 “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一性”可将哲学派别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 发展科学技术不属于生态文明建设;3.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1848《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4.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理论对行动有指导作用5. 马克思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与时俱进6. 钉子——马——国家:事物是普遍联系的7.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一性;意识是否可以认识物质】8. 真理的辩证法:绝对性与相对性9. 诗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发展趋势【辩证否定观】10. 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不包括:共产主义战胜资本主义11.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12. 恩格斯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13. “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对意识能动性的客观解释14. 相互对立的哲学观点不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5. 正确指明意识的本质的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16.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17. 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18. 认识论中最重要的哲学派别是:反映论(唯物主义)与先验论(唯心主义)19.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0.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21.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最重视: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22. 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23.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使用价值24. 马克思在哪一方面引起世界的关注(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25. 跟着感觉走(保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6. 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7.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8. 主观唯心主义(心外无物,心外无理)29. 蝴蝶效应(一种现象可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外事物进行联系)30.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31.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阶级性)32.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在动(认为精神是运动的主体,主观唯心主义)33. 第一次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哲学家(恩格斯)34.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唯物辩证)35. 手推磨(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36.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7. 英雄史观的出发点(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38. 一言可以兴邦(英雄史观)39.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40.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41.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二、辨析题1. 和谐使矛盾完全消除错误。
马原辨析题
辨析题:对命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1.唯心主义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答案要点: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2.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答案要点:这是错误的观点。
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他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答案要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之中。
整体和部分则是反映事物的包含和组合的关系。
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是部分的总和;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
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不能把两者等同。
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评析上述观点。
答案要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并贯穿一切过程的始终。
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辩证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上述观点指出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相互联系、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不可分割。
但这些辩证思想是朴素的、零散的,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5.真理是客观实在,谬误是主观幻想。
答案要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内容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但真理属于认识范畴,其形式则是主观的,所以不是客观实在。
马原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马原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汇总三、辨析题:(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
每题6分,共18分)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2.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3.工资是劳动价值的表现。
四、简述题:(每题8分,共24分)1.简述价值规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2.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五、论述题:(第1题14分,第2题16分,共30分)1.论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举例说明。
2.2004年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三、辨析题:(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
每题5分,共20分)1.错。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2.错。
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
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
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
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
武大马原历年真题
武大马原历年真题2005一、辨析题(7*5)1.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基本环节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规律。
3.W—G—W与G—W—G'在本质上是两个相同的公式。
4.当前,在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那种包含在农产品价值之内的绝对地租也就消失了。
5.列宁说:“唯心主义是ʻ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6. 真理和价值各有不同的规定和特性,但又是统一的。
7.哲学的功能首先在于反思。
二、简答题(5*13)1.如何理解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3.如何理解意识的结构和功能?4.如何理解人的活动辩证法与客观事物辩证法的统一性?5.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意义?三、论述题(2*25)1.试述我国社会主义的分配形式及其现实意义。
2.试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及其现实意义。
2006一、辨析题(6*5)1.有一种观点认为:“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
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要是这是可以设想的——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2.黑格尔把哲学比作“猫头鹰”,马克思则把哲学比作“高卢雄鸡”。
这两个不同的比喻说明了什么。
3.人的对象意识是客观的,而自我意识则是主观的。
4.辨析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三个概念。
5.没有资本原始积累就没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这种说法对吗?6.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说明利润的多少只与资本量有关。
二、简答题(6*10)1.马克思说:“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
这说明了主体和客体的什么关系?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的哲学家对社会的本质的理解的误区是什么?3.马克思说:“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产生的全部关系描述一番”。
这一论断体现的什么原理?4.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5.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内涵、形式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和简答题(绪论~第四章,辨析题有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和简答题(绪论~第四章,辨析题有答案)绪论辨析题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这种说法不对这种说法表面上强调继承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实际上是封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
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
只有坚持,才能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
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不对。
马克思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但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之后又在中国实现。
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辨析题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静中有动;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2、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
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页。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1)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2)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如何才能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一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世界统一于存在。
2、错误的意识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
3、否定就是新事物完全抛弃旧事物,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1、世界观就是哲学。
2、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不可知论。
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错误的思想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7、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9、假象不表现事物的本质。
10、社会规律形成于人的自觉活动中,因而社会规律不具有客观性。
1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2、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五、简答和材料题:(简要回答问题,或阅读材料,分析并简要回答问题)1、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2、什么是重点论?什么是两点论?二者是什么关系?举例说明其方法论意义。
3、为什么要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哪些方面?4、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大量排放CO2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溶化,海平面上升,有的国家面临完全被淹没的危险。
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以抑制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各国应尽的责任。
中国古人说过:“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请阐述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5、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常言道:“滴水石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试阐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6、大跃进时期,人们提出过许多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胆量等于产量。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结果大跃进成了大衰退。
永动机的设想很好,但却始终没有人将它做出来。
根据以上材料试说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以及怎样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7、试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以完全被认识的。
3、“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所有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中都坚持反映论原则。
3、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4、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要获得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亲身实践。
5、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6、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7、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的统一。
8、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关于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范畴。
9、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10、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不可知论。
11、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自发地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1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五、简答和材料题:(简要回答问题,或阅读材料,分析并简要回答问题)1、试阐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试说明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
4、下列是一组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1:笛卡尔: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我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
”在无数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内部感官也是这样的”。
他认为知识的可靠来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所有其他途径都应该看作错误的和有危险的而加以拒绝。
”只有清楚明了的“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斯宾诺莎认为,知识有三种:意见,由传闻和泛泛经验而来;理性知识,由共同概念推理而来;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
他说:“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和第三种知识必须是真知识”,“真理观必定符合它的对象”。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斯宾诺莎《伦理学》材料2: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白纸或一块白板,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经验的”。
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
感官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如果要努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
他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识部门造成无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观原因。
——摘自: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材料3:毛泽东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请回答:(1)材料1中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哲学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点?(2)材料2中洛克和贝克莱的哲学观点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点?(3)材料3中毛泽东是怎样评价了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5、关于人的认识能力问题,科学家、哲学家们作出过不同的回答。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和局限性构成人的认识的限制。
材料2:休漠主义者说,人们的全部知识都以感官所给予的材料为基础,可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感觉材料是人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正确反映,而不仅仅是一些感官印象呢?材料3:费尔巴哈认为,客观世界绝不会隐藏起来,事物及其属性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就如同空气通文口、鼻和毛孔钻进我们的体内一样。
人恰恰具有使他从世界的完整性、整体方面来感知世界所必须的足够的感官。
请回答:(1)比较材料1、2和3,分别指出其中的哲学倾向。
(2)分析材料1,指出赫尔姆霍茨的错误所在。
(3)对材料2中提出的质疑应如何回答?三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2、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3、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1、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2、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3、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4、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5、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6、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7、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8、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9、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10、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1、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12、人类历史是杰出人物创造的。
五、简答和材料题:(简要回答问题,或阅读材料,分析并简要回答问题)1、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2、试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4、以下是有关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材料。
材料1:在经济发达的国家,20世纪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靠科学技术进步因素的比重,在本世纪初仅占5%-20%;到50-60年代上升为50%左右,到80年代则高达60%-80%,有些生产部门如电子工业则高达90%以上。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在机械化初级阶段是9:1,在中等机械化阶段是6:4,在自动化条件下是1:9。
——摘自1994年12月24日《文汇报》材料2:科学技术特别是科技革命是“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近代分工、蒸汽机和机器的应用,是“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
但是,科学技术的滥用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