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

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
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

是惟一无遗传倾向的斑痣性错构瘤病(phacoma-toses),是一种头面部血管畸形的发育性疾病特征是三叉神经分布的颜面区域有皮肤、黏膜毛细血管瘤,有时合并颅内血管瘤或侵犯眼部。

三叉神经血管瘤病(encephalotrigeminalangiomatosis)首先为Schiremer所描述以后SturgeWeber相继作了详细的报道,故名Sturge-Weber综合征。本征是惟一无遗传倾向的斑痣性错构瘤病(phacoma-toses),是一种头面部血管畸形的发育性疾病特征是三叉神经分布的颜面区域有皮肤、黏膜毛细血管瘤,有时合并颅内血管瘤或侵犯眼部。

1 病因

青光眼与发育异常导致的血管畸形有关。

发病机制:

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白。多数学者认为青光眼的发生是由于虹膜角膜角异常,如巩膜突发育不良葡萄膜小梁网变厚、周边虹膜向前止于小梁网上等引起。有人认为Sturge-Weber综合征是因为房水分泌过多及葡萄膜血管的渗透性增加所致。一些病理标本提示有虹膜角膜角结构的异常,与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相似,阻碍了房水的外流和排出。近期的研究认为,多数病例的眼压升高是由于浅层巩膜静脉压的升高致使房水流畅系数降低所致。而浅层巩膜静脉压的升高则是由于Schlemm管附近的集合管道(collector channels)呈高压状态所致。婴幼儿期眼压升高合并眼球扩张率约占70%。亦有到青年甚至晚年才发生类似原发开角型青光眼的表现。

多数临床资料表明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血管压迫学说认为血管压迫与三叉神经痛之间有肯定的关系有或无三叉神经痛的同龄人血管接触有质和量的区别所谓压迫指血管在神经根上形成压迹或引起神经根扭曲变形。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是由于相应的脑神经在根部受到血管搏动性压迫所致,该区对搏动性和跨过性压迫特别敏感,而该区以外的周围神经轴突因有施万细胞包裹不会发生微血管压迫,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延长会加重这个过程。血管对神经根的压迫,使神经纤维挤压在一起继而使之发生脱髓鞘变,从而引起相邻神经纤维之间伪突触形成,即发生“短路”。轻微的触觉刺激即可形成一系列的冲动通过“短路”传入中枢,而中枢的传出冲动也可通过“短路”而成为传入冲动,如此很快达到一定的“总和”,而引起一阵剧烈的疼痛,直至参与此过程的神经元疲惫为止经过长短不一的间歇期后,又重复上述过程。

2 临床表现

cccc1.颜面皮肤毛细血管瘤Sturge-Weber综合征在面部皮肤呈现的血管瘤为毛细血管瘤,多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大小不等,由薄壁疏松排列的扩张毛细血管所组成。位于三叉神经第1或第2支分布的区域常为单侧性,约10%为双侧性。单侧时,以面部中线为分界。个别病例的血管瘤跨越面部中线,面部受累区增生肥大。血管瘤呈红葡萄酒色状(port-wine stain),出生时即出现,初起时色浅而不明显,而后随年龄增长而变黑和明显,且终身残留。有时因深黑色素的存在可使

部分患者的皮肤颜色改变模糊而使医生难于识别。眶上区域几乎经常受累少数患者的舌、腭、唇、齿龈、面颊或鼻腔内也有血管瘤侵及,偶有个别病例,血管瘤仅侵犯眼睑和结膜。

2.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瘤在颜面部血管瘤的同侧,常伴有脑膜葡萄状血管瘤,由位于蛛网膜下扩张的静脉组成,常累及大脑的枕叶及颞叶。头颅平片的X线检查(CT或磁共振成像则更佳)显示出在血管下的脑皮质常有进行性钙化改变,呈珊瑚状,此钙化征多在1岁以后患儿才出现,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已受累。脑的损害常表现为癫痫大发作(占80%病例)、皮质性癫痫发作或对侧轻度偏瘫甚至半身不遂和同侧偏盲。多于60%的病例由于邻近大脑皮质的萎缩而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

Klippel-Trcnaunary-Weber综合征与本综合征相似或许就是其中的一种类型尚有受累侧躯干及肢体有血管瘤和静脉曲张,有骨骼和软组织的增生肥大。

3.眼部表现眼部受血管瘤侵犯的情况常见,如视网膜、结膜、浅层巩膜、睫状体及眼睑等均可受累虹膜有异色及增生改变。

(1)脉络膜血管瘤:约半数患者有此征为孤立、橘黄色、中度隆起的块状物,位于眼底后极部。如受累范围较广,则眼底呈弥漫红色,称为“蕃茄酱”眼底(“tomato cat-sup”fundus),脉络膜血管瘤上可见视网膜囊样变性视网膜水肿或继发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脉络膜呈大量屈曲扩张小血管形成的异常强荧光。

(2)青光眼:30%的病例伴有青光眼当血管瘤累及眼睑或结膜尤其是上睑时,通常同侧眼有青光眼。当颜面血管瘤为单侧时青光眼多为同侧眼发生但也有例外。皮肤血管瘤为双侧面部者,青光眼可为单侧或双侧眼。颜面血管瘤伴有脉络膜血管瘤者,大都并发青光眼。但不伴有Sturge-Weber综合征的脉络膜血管瘤患者,则很少发生青光眼。

多数青光眼在婴儿期已发生,但到儿童及青少年期才发展如早期即发展则眼球会增大,表现与其他先天性青光眼相似,后期才发展者则角膜直径保持正常。多数学者认为Sturge-Weber综合征合并的青光眼其眼前段与典型的婴幼儿青光眼无明显差异,通常房角结构的外观是正常的。纵使在高眼压状态下,如压迫颈静脉或用房角镜间歇加压眼球也可使血液在Schlemm管内反流,房角检查见虹膜根部有较多的血管视盘甚至在长期中度眼压升高的情况下也可保持正常色泽。当然,如果眼压不控制,最终视盘也会变苍白。在眼压测量及眼压描记时可见到眼压计的指针出现与心率相应的搏动,这种搏动是由于扩张的血管网被间歇通行的血液充盈所引起的。

并发症:

脑膜葡萄状血管瘤、癫痫、鼻腔内血管瘤等。

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并结合辅助检查不难诊断。

检查:

X线、CT或磁共振可明确大脑血管瘤下皮质的钙化性改变及脑萎缩改变,出现癫痫发作可行脑电图检查;血管瘤累及脉络膜时可行B超检查以确定诊断;伴发青光眼时注意监测眼压变化趋势。

3 治疗

cccc对于疑有sturge-Weber综合征的患者,应作详细检查。对患者家属的检查可帮助诊断。在全麻下检查此种婴儿的眼睛时麻醉师应高度警惕,因为这种患者常常会发生癫痫神经科小儿科、头颅X线检查均是必要的。若这类青光眼患者发生于婴幼儿时期,则可先行房角切开术,如眼压仍不能控制,再考虑小梁切除术。发生于儿童期以后的患者可先用药物治疗如果眼压不能控制再考虑行小梁切开术或小梁切除术。房角切开术的成功率较低,但多作为首选的手术;滤过性手术的成功性虽然较高,但往往会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对本综合征拟施行滤过性手术时,要高度警惕手术并发症的问题。如切开前房后眼压突然下降可发生脉络膜血管扩张渗出、出血及视网膜脱离,而且术后常会发生浅前房或无前房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则药物治疗及再次手术均较难使前房恢复,所以术前要用高渗剂尽量降低眼压,术中可先作后巩膜切开,放出少量玻璃体以便减少或减轻这些并发症。

滤过性手术及药物治疗均不能控制眼压时,可试行睫状体冷凝术,总的来说,这类青光眼对药物或手术治疗的效果往往都比较差。

上海新视界眼科医院https://www.360docs.net/doc/164797585.html,

(图解)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过程

三叉神经为混合神经,是第5对脑神经,也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经,主要支配脸部、口腔、鼻腔的感觉和咀嚼肌的运动,并将头部的感觉讯息传送至大脑。 三叉神经由眼支、上颌、下颌支,分别支配眼裂以上、眼裂和口裂之间、口裂以下的感觉和咀嚼肌收缩。 三叉神经痛的原因 三叉神经痛是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骤发,骤停,疼痛呈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剧烈疼痛。通常存在扳机点,如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会导致阵发性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目前认为三叉神经感觉根(Trigeminal sensory root,TSR)入脑桥区(Trigeminal root entry zone,REZ)受血管压迫是主要病因。此外,多发性硬化、REZ区域的良恶性肿瘤、动静脉畸形、后颅凹畸形、局灶性脑梗塞、牙源性感染导致的颌骨骨髓炎等,也可导致三叉神经痛,均相对少见。 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核磁检查显示血管压迫 近年来显微血管减压术是临床上治疗三叉神经痛采用最多的方法。疗效可达90%以上,且复发率低。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的过程 1.麻醉满意患者取右侧侧卧位,于乳后方发际内画线,长约100px,常规消 毒铺巾. 2.沿画线切开头皮及枕肌,暴露出左侧乳突根部,乳头牵开器牵开软 组织,电凝止血,

3.颅钻钻孔,咬骨钳扩窗直径约50px,骨蜡封闭骨缘之血.尖刀切开硬脑膜,倒T形剪开硬脑膜,切口周围铺棉片。

4.架显微镜,进行镜下操作.

5.轻牵小脑,缓慢释放小脑延髓池脑脊液,待小脑塌陷后逐渐显露三叉神经,术中见岩静脉压迫三叉神经, 小心分离静脉并用垫棉垫离三叉神经,用垫棉将靠近三叉神经的小血管隔离神经。

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

是惟一无遗传倾向的斑痣性错构瘤病(phacoma-toses),是一种头面部血管畸形的发育性疾病特征是三叉神经分布的颜面区域有皮肤、黏膜毛细血管瘤,有时合并颅内血管瘤或侵犯眼部。 三叉神经血管瘤病(encephalotrigeminalangiomatosis)首先为Schiremer所描述以后SturgeWeber相继作了详细的报道,故名Sturge-Weber综合征。本征是惟一无遗传倾向的斑痣性错构瘤病(phacoma-toses),是一种头面部血管畸形的发育性疾病特征是三叉神经分布的颜面区域有皮肤、黏膜毛细血管瘤,有时合并颅内血管瘤或侵犯眼部。 1 病因 青光眼与发育异常导致的血管畸形有关。 发病机制: 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白。多数学者认为青光眼的发生是由于虹膜角膜角异常,如巩膜突发育不良葡萄膜小梁网变厚、周边虹膜向前止于小梁网上等引起。有人认为Sturge-Weber综合征是因为房水分泌过多及葡萄膜血管的渗透性增加所致。一些病理标本提示有虹膜角膜角结构的异常,与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相似,阻碍了房水的外流和排出。近期的研究认为,多数病例的眼压升高是由于浅层巩膜静脉压的升高致使房水流畅系数降低所致。而浅层巩膜静脉压的升高则是由于Schlemm管附近的集合管道(collector channels)呈高压状态所致。婴幼儿期眼压升高合并眼球扩张率约占70%。亦有到青年甚至晚年才发生类似原发开角型青光眼的表现。 多数临床资料表明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血管压迫学说认为血管压迫与三叉神经痛之间有肯定的关系有或无三叉神经痛的同龄人血管接触有质和量的区别所谓压迫指血管在神经根上形成压迹或引起神经根扭曲变形。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是由于相应的脑神经在根部受到血管搏动性压迫所致,该区对搏动性和跨过性压迫特别敏感,而该区以外的周围神经轴突因有施万细胞包裹不会发生微血管压迫,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延长会加重这个过程。血管对神经根的压迫,使神经纤维挤压在一起继而使之发生脱髓鞘变,从而引起相邻神经纤维之间伪突触形成,即发生“短路”。轻微的触觉刺激即可形成一系列的冲动通过“短路”传入中枢,而中枢的传出冲动也可通过“短路”而成为传入冲动,如此很快达到一定的“总和”,而引起一阵剧烈的疼痛,直至参与此过程的神经元疲惫为止经过长短不一的间歇期后,又重复上述过程。 2 临床表现 cccc1.颜面皮肤毛细血管瘤Sturge-Weber综合征在面部皮肤呈现的血管瘤为毛细血管瘤,多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大小不等,由薄壁疏松排列的扩张毛细血管所组成。位于三叉神经第1或第2支分布的区域常为单侧性,约10%为双侧性。单侧时,以面部中线为分界。个别病例的血管瘤跨越面部中线,面部受累区增生肥大。血管瘤呈红葡萄酒色状(port-wine stain),出生时即出现,初起时色浅而不明显,而后随年龄增长而变黑和明显,且终身残留。有时因深黑色素的存在可使

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CT、MRI诊断

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CT、MRI诊断作者:祝玉芬梁志会杜昱平 【摘要】目的总结、复习几种常见神经皮肤综合征的CT、MRI 特征和诊断。方法收集17例经临床及多种影像手段证实的此类病例,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结果①结节性硬化6例, 所有病例CT平扫见两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小结节状高密度钙化灶, 其中4例为两对母子关系,并见两位母亲合并有肾脏错构瘤,;②神经纤维瘤病1例,MRI表现为椎管异常,胸腰段脊柱侧弯,椎体后缘呈明显的切凹改变;伴有双肾发育不良,CT示肾内多个高密度影,背部皮肤多量脂肪堆积,③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6例, CT可见顶枕部沿脑回分布的弯曲的条状高密度钙化,部分延伸致侧脑室内,增强后见病灶内有扭曲的条状和结节状明显强化的血管影;④小脑血管瘤病4例,影像学表现为小脑内大囊、小结节样占位性病变。结论结合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合理应用影像学检查手段,分析不同的影像学征像,可以对神经皮肤综合征早期做出明确的诊断。但提出对小脑血管瘤归为为该类病变是否合适,值得探讨。 【关键词】结节性硬化;神经纤维瘤病;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血管母细胞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T, MRI features

and diagnosis of several kinds of Neurocutaneous Syndrome. Methods The data of 17 patients with Neurocutaneous Syndrome was collected. Their imaging feature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and analyzed. Results (1) 6 cases of Tuberous Sclerosis. Diffused subependymal nodular calcification lesions were found in all cases on unenhenced CT. 4 patients are 2 pairs of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Both of the two mothers are found to suffer from renal angiomyolipoma.(2)1 case of neurofibromatosis showed abnormal spinal canal: scoliosis of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e, concave change of vertebral posterior border. Bilateral renal hypogenesis was found in this patient. Diffused hyper-density lesions were found in kidney and fatty accumulation was found in back skin. (3)6 cases of Sturge-Weber syndrome. On unenhenced CT, curving and strip-shaped calcifications were found along the parietal and occipital gyrus. Parts of them protruded into lateral ventricle. After enhancement, strip-shaped or nodular enhanced vessels were found in the lesions. (4) 4 cases of von Hipple Linda. Space occupied lesions with Large cyst and small nodule were found in cerebellum. Conclusion We can make an early and accurate diagnosis of Neurocutaneous Syndrome by analyzing the imaging features combining with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reasonably.

脑面部血管瘤病

脑面部血管瘤病1例报告 作者:杨金英1,张颖宏2 作者单位:1、吉林长春,总装备部装甲兵技术学院门诊部 2、吉林长春,解放军第208医院小儿科 【关键词】脑面部血管瘤病 1 病历摘要 患儿,女,22个月,因间断性出现右侧肢体抽动一年半就诊。患儿于出生后近4个月时因间断性出现右侧肢体抽动,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癫痫”,一直服用丙戊酸钠糖浆治疗,但仍时有发作,近一年患儿生长发育特别是智力发育明显较同龄儿延迟,为进一步诊治来诊。病程中患儿经常哭闹,精神欠佳,饮食正常,右侧肢体运动差,尿、便正常。患儿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否认有窒息史。出生时左侧额面部就存在大片状红色斑状、血管痣。家族中无类似患者。查体:一般状态可,神志清,营养发育中等,左侧额面部可见红色斑状血管痣,不隆起于皮肤,压之褪色。身体其他部位皮肤无血管痣。前囟平,无紧张,未见眼睑下垂,双侧鼻唇沟对称,颈无抵抗,心、肺、腹未见异常。右侧肢体活动稍差,肌张力减弱,原始反射可引出。头部MRI:左侧脑皮质异常钙化区。脑电图:不正常脑电图。诊断:脑面部血管瘤病。 2 讨论 脑面部血管瘤病,又称Sturge-Weber综合征,是先天性神经皮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红色血管痣及同侧软脑膜血管瘤,常有癫痫发作、智力受损及血管瘤对侧肢体瘫[1]。面部血管痣常出生时即可发现,以一侧为主,也可以双侧,有时躯干也可见到。40%病人有青光眼,常与面部血管痣同侧。青光眼可在出生时出现,也可在生后数年才被发现。神经系统症状多于2~3岁时出现,但也可婴儿期发病。一侧软脑膜血管瘤者72%出现惊厥,双侧半球受累的患儿中,93%出现惊厥。偏瘫常常见于连续惊厥时。本病约有一半病人智力受损。智力损害的程度轻重不等,难控制的癫痫智力影响较大,偶发惊厥者对智力影响较小,双侧脑病变者更容易出现难治性癫痫及智力低下。部分病例可出现行为异常,本病在头颅X 线平片上可见到轨道状的双条钙化线,但出现较晚。CT及MRI可早期发现颅内钙化灶。关于抽搐、偏瘫的原因尚不清楚,目前一般认为系异常脑血管血栓形成,或软脑膜血管瘤、钙化斑的机械性压迫,继发血液循环障碍所致。临床一般采取对症治疗,主要是控制癫痫发作,对青光眼给予治疗。有报道对顽固性、频发性惊厥发生者可采取手术切除颅内病灶的方法治疗,因此种方法可能导致发育障碍,风险较大,所以对该病手术指征尚有争议,但倾向于尽早手术。 (晋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164797585.html,)是目前国内收录中文最多最权威医学杂志、医学杂志;网罗和甄选海量优秀医学论文,提供免费全文阅读。网站可以实现文章内容的全文检索,可以提供医学论文的免费查询、阅读、下载以及提供最及时的医学信息,最丰富的医学文献,最权威的期刊杂志,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07-1908. 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

脑颜面血管瘤综合症的CT表现

脑颜面血管瘤综合症的CT表现 摘要】目的结合病理分析脑颜面血管瘤综合症的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8例 脑颜面血管瘤综合症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脑颜面血管瘤综合症8例CT影像 均有特征性表现,为一侧或两侧顶枕叶或额顶颞枕叶表浅部位的脑回或弯曲条带 状钙化伴病侧大脑半球发育不全或萎缩。同时合并脑软化灶者2例,合并同侧颅 骨增厚者2例。结论 CT能够很好地显示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的宽大脑回状及弯 曲条带状钙化的特征。诊断具有特征性。 【关键词】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10)12-0088-02 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属先天性神经、皮肤及血管发育异常,临床并不多见。 笔者自1994~2001年共搜集8例脑颜面血管瘤综合症病例,回顾分析其临床特 点及CT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3.5个月~9岁。8例均以间断性抽搐就诊,其发病时间长短不一,最长时间达3年,最短时间为2个月。5例患儿可见部分 或全部面部“葡萄酒色”血管痣,同时合并眼脉络膜血管瘤1例;4例智力发育迟缓;1例有一侧肢体活动不灵;1例运动发育迟缓(1岁仍不会坐,不能翻身)。 2 结果 CT表现: 2.1 8例均可见一侧或两侧顶枕叶或额颞顶枕叶表浅部位粗大脑回状及锯齿状 钙化。 2.2 脑单侧病灶者4例,脑双侧病灶者4例。 2.3 头颅不对称,病测大脑半球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此表现见于4例脑单侧病灶者。 2.4 病变侧颅骨板增厚2例。亦见于单侧病灶者。 2.5 2例可见两侧大脑半球对称或不对称的片状、大片状低密度脑软化灶,同 时伴幕上脑室扩大。此表现见于脑双侧病灶者。 MRI检查1例,此表现为一侧大脑半球发育小,脑池、脑沟增宽,病变侧颅 骨板增厚。CT所示典型弯曲条带状钙化其未能显示出来。 3 讨论 脑颜面血管瘤综合症,又称斯-威氏综合症,脑三叉神经血管瘤,面部和软脑膜、脑膜血管瘤。属于先天性神经皮肤及血管发育异常。主要的病理表现为软脑 膜毛细血管-静脉血管畸形网,并深入脑内以及颜面及眼脉络膜血管畸形。临床表 现典型,包括癫痫,智力低下,偏瘫,颜面三叉神经紫红色血管瘤可累及唇,常 伴先天性青光眼。本病在未发生钙化之前,CT平扫可无任何阳性发现,如行增强 扫描可见到脑皮质表面软脑膜血管畸形,其畸形血管呈脑回状、弧形状或扭曲状 强化,但本组8例均为发生钙化之后,CT表现有特征性,加之临床表现大多亦典型,诊断较明确,故均未行增强扫描。应该指出的是,若临床表现患者颜面血管瘤,并有间断性抽搐及智力低下,CT平扫无特征表现时,需考虑到可能为软脑膜 畸形血管尚未发生钙化,此时一定要行CT增强扫描,以显示出本病增强后的特 征表现,从而避免漏诊或误诊。脑颜面血管瘤综合症在影像检查中,以CT表现 最具特异性,其CT特征表现为平扫病侧大脑半球表浅部位顶枕叶弯曲的条带状、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VD操作规范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VD操作规范 【适应证】 1药物或经皮穿刺治疗失败的病例。 2不能接受其它方法治疗后出现的面部麻木的病例。 3三叉神经痛第一支痛的病例。 4患者一般状况好,无器质性病变,可耐受手术。 5排除多发性硬化或桥小脑肿瘤者。 【禁忌证】 高龄患者和重要器官有严重疾患者应慎重考虑。 【术前准备】 1颅后窝容积较小,脑干、后组颅神经及椎-基底动脉等重要结构术中不能损害或过分牵拉,故开颅时切口设计十分重要,木前必须精确定位,设计好手术入路,以满足手术操作的需要。皮肤准备必须包括全头部、颈项部和双肩部。 2术前行后颅窝薄层MRI扫描,以便显示未能发现的肿瘤、脱髓鞘病变和动静脉畸形。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全身麻醉,侧卧位,患侧向上,头向对侧旋转10度并前屈,下颌离胸骨2横指。常选择枕下入路,在患侧耳后乳突旁作倒钩形切口,长约6cm。 2作直径3~4cm骨窗,外缘达横窦,前缘达乙状窦边缘。 3硬脑膜十字剪开,边缘达横窦、乙状窦,四周悬吊于邻近组织上。

4显微镜下自外下方抬起小脑半球,显露延髓外侧池释放脑脊液。放出脑脊液,待小脑下陷后,用微型剥离子小心剥开岩静脉,必要时电凝后切断。之后显露桥小脑角池,认清面、听神经。剪开贴附在神经根上的蛛网膜,向内侧分离至神经根近桥脑处,显露三叉神经根,再仔细向四周探查。 5分离三叉神经及其周围,仔细辨认和确定压迫血管,发现动脉襻或异常血管压迫神经根后,先将钝头显微剥离子插入动脉与神经根间隙中进行游离,如有粘连可用显微剪刀剪开,分开动脉与神经根并在两者之间插入一小块Teflon棉片或垫片。对静脉压迫的病例,将静脉自神经根表面游离分开,双极电凝后切断。 6彻底止血后缝合硬脑膜,常规关颅。 【注意事项】 1要充分显露三叉神经根,尤其是神经根进入脑干处。 2要仔细辨认压迫血管,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多数病例是单支压迫,也不能漏掉多支血管中的细小动脉,压迫部位常在神经根前缘,神经根进入脑干的入口处。 3减压材料的放置位置和数量应恰当,不要因材料的置入形成新的压迫。 【并发症】 1术后颅内出血,脑水肿。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脑干支和基底动脉损伤,导致脑干梗塞。 2后组颅神经损伤会引起声嘶、呛咳和吞咽困难。

神经外科最常见综合征

1.Foster-kennedy syndrome 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额叶底面肿瘤(常见于嗅沟脑膜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2.Gerstmann syndrome古茨曼综合征:为优势半球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3.Parinaud syndrome帕里诺综合征:又称上丘脑综合征,中脑顶盖综合征,或者上仰视性麻痹综合征。由上丘脑病变(多为松果体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而导致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向上凝视麻痹、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受损);神经性聋(下丘受损);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受损)。症状多为双侧。 4.Wallenberg syndrome瓦伦贝格综合征:又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常见的原因为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表现为:1.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2.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 3.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 4.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 5.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5.Horner syndrome霍纳综合征: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患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据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及节后障碍的损害。 6.CushingⅠsyndrome桥小脑角综合征:(1)病变部位:脑桥小脑角.(2)常见病因:听神经瘤、胆脂瘤、胶质瘤、桥小脑角脑膜瘤或蛛网膜炎、蛛网膜囊肿、结核性脑膜炎、血管畸形和动脉瘤.(3)受累颅神经:Ⅴ、Ⅶ、Ⅷ,有时伴Ⅵ,Ⅸ,Ⅹ。 (4)临床表现:持续性耳鸣、眩晕、眼球震颤和平衡功能障碍;病侧周围性面瘫;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手术病例

七尺男儿当众落泪,只因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彻底”治疗三叉神经痛病例 误以为牙痛,反复治疗未见效果 张义民(化名)今年49岁,两年前出现左侧面部疼痛,尤其是进食后咀嚼时明显加重,一直认为是上火牙痛,没有特别处理,直到两个月后喝水都无法张口疼痛难忍,只好到西京医院口腔医院就诊,检查后并无异常,医生告诉他很可能是三叉神经痛,这样的病人比较多,最好到相关科室进行就诊。 经过多方打听,了解到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治疗该病比较强权威,在门诊医生告诉张义民,他的这种情况比较多见,不用过分担心,根据目前的治疗情况可以考虑两种治疗方案,一是采取药物进行控制,药物只是控制疼痛,不能延缓或者治愈疾病;二是进行外科手术,但是目前还未接受药物治疗可以暂时不用考虑。门诊给张义民进行口服卡马西平以及芬必得进行治疗,效果良好,可以有效的控制疼痛,但是咀嚼食物以及喝凉水还会有隐隐的刺痛感,经过两年的药物治疗,药量从之前的每次一片,每天两次增加到每天三次,每次三片,但是疼痛无法控制,而且出现了不良反应头晕恶心而且每天无精打采,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生活。 但是因为惧怕手术,张义民一直没有考虑手术,他带着希望做过各种治疗,针灸、封闭等等都未见效果,因为实在无法忍受剧痛,让他才彻底下定决心通过手术来改变这一切。 详细咨询,终获“新生” 经过详细咨询,张义民了解到唐都医院神经外科贾栋主任对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比较擅长,于是带着之前的检查资料以及病例来到贾栋主任的门诊,贾主任详细了解病情后告诉张义民目前他的情况只能是选择手术,药物剂量已经达到最大剂量,而且已经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能再加量。决定手术的张义民向主管医生江伟叙述病情因为疼痛几乎三四秒就抽痛一次,让他十分痛苦,几次落泪。 经过详细的检查,终于在入院后三天安排了手术,由贾栋主任亲自实施了微血管减压术手术,术后麻醉清醒后,张义民觉得自己的右侧面部已经没有了疼痛的感觉,但是自己还是不相信,于是让家人端来一杯凉开水小心的抿着水没什么感觉,于是大口的喝了一口还是没什么感觉……尝试了好几次,疼痛都没有再次出现。张义民见到查房的竖起拉拇指说了句“太神奇了”。 针对于三叉神经痛我们需要了解哪些 经过以上病例,可能我们还不能完全的了解三叉神经痛,那么借此机会我们就向贾栋主任了解更多关于三叉神经痛的知识。 据贾主任介绍,三叉神经痛是中老年常见的一种病,主要是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三叉神经分布在面部,分为左右两侧,每侧分为三支(所以叫“三叉”神经)。这三支几乎遍布整个面部,主要负责面部的感觉。 三叉神经痛疼起来非常剧烈,曾被称作“天下第一痛”。疼痛一旦发作,病人不能做洗脸、刷牙、说话、吃饭等简单动作,非常影响正常生活。而且一些小动作就能诱发疼痛发作,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 三叉神经痛的疼痛有什么特点? 发作时间方面,三叉神经痛属于阵发性疼痛。也就是一会儿疼、一会儿不疼,不会一整天或者几天连着疼,一般疼一会儿就好了。 疼痛性质方面,类似于“电击样痛”。疼痛沿着神经走形的方向,一发作就传到面部或者耳朵,感觉像过电一样。有些剧烈的疼痛像刀割一样,又叫“刀割样痛”。 疼痛位置方面,只在三叉神经分布的区域疼痛,才是三叉神经痛。其他部位的疼痛,不

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

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探讨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MRI表现。9例患者均行CT平扫检查,其中2例患者同时行CT增强检查,3例患者同时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9例患者均有患侧皮层钙化合并不同程度脑萎缩,3例患者可见侧脑室脉络丛增大及深静脉血管扩张,2例患者可见患侧侧脑室扩大和邻近颅骨增厚,1例患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结论CT和MRI能有效地发现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的颅内病理改变。在显示软脑膜血管畸形和伴发的血管异常方面,MRI 优于CT。在显示皮层钙化灶的存在和范围上,CT优于MRI。 标签:脑肿瘤;血管瘤;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影像诊断 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神经皮肤综合征,临床并不多见,病变的主要特点为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皮肤血管瘤和同侧软脑膜血管瘤[1],又称做Sturge-Weber综合征。多为散发,家族性者少见。现收集9例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CT、MRI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例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1~21岁。9例患者均有频率不等的抽搐发作,均可见同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红色血管痣,颜色紫红,血管痣均为单侧,面积大小不一,成片状或散在分布。6例智力发育迟缓,3例一侧肢体活动障碍,1例运动发育迟缓。 1.2 方法 CT平扫9例,采用德国SIMENS SOMATOM PLUS4螺旋CT,常规断层l0层,层厚8~10mm,层距8~10mm,窗宽80Hu,窗位35Hu,其中2例同时行CT增强,所用造影剂为碘海醇(N,N’-双(2,3-二羟基丙基)-5-[N-(2,3-二羟基丙基)乙酰胺基]-2,4,6-三碘-1,3-苯二甲酰胺),注射剂量为1mL/kg,肘静脉推注。3例同时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MRI扫描采用SIMENS NOVUS 1.5T超导型磁共振,行轴、矢、冠状位成像,层厚6mm,T1WI 400-440/11-17(TR/TE),T2WI 4000/84(TR/TE),所用造影剂为磁显葡胺(Gd-DTPA),注射剂量为0.1mmol/kg,肘静脉推注。 2 结果 9例患者均可见位于大脑皮层斑片状、脑回状钙化灶,CT呈高密度(图1、2);9例均可见不同程度脑叶周围脑沟增宽,蛛网膜下腔扩大(图1、2);增强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具体步骤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具体步骤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具体步骤。专家介绍说在三叉神经痛患者通过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以及患者不愿意或不耐受长期药物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可选择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来进行治疗。可是大多数人对于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具体步骤不是很解,下面我们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具体步骤。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具体步骤: (1)手术一般在全麻下进行,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头略前屈并向对侧倾斜15°。 (2)取乳突后皮肤横切口,长约5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和骨膜,暴露局部颅骨。颅骨钻孔后用咬骨钳扩大骨窗,大小约3cm×3cm,骨窗的前外侧角要到达横窦和乙状窦的转折处。 (3)“十”字形切开硬脑膜,基底部翻向横窦和乙状窦。缓慢放出脑脊液,待小脑组织张力减低后,用脑压板将小脑半球轻轻向内侧牵拉,逐渐向桥脑小脑角深部探查。 (4)电灼并切断岩静脉,分离桥脑小脑角附近的蛛网膜,清楚暴露三叉神经根部和周围的血管,辨别“责任血管”。用Teflon 棉团将“责任血管”垫起,使其不再接触三叉神经根部,充分确实减压。 (5)术野仔细止血,严密缝合硬脑膜,逐层缝合肌肉、皮下组织和皮肤。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注意事项: (1)术中处理岩静脉时要慎重,双极电凝的电流要从小到大逐渐变化,直至将岩静脉完全电灼闭塞后再切断,避免电凝时电流过大将岩静脉灼爆造成大出血。 (2)Teflon 棉团一般垫在血管的近脑干侧,使血管离开三叉神经根,尽量减少 Teflon 棉团与三叉神经根的接触,并要注意Teflon 棉团的放置务必牢靠,防止滑脱移位。 (3)术中要注意仔细探查三叉神经根的背侧和腹侧,明确是否有多根血管压迫,如果存在多根“责任血管”,均要进行减压,避免遗漏。 (4)如果术中未发现三叉神经根有明确的血管压迫,或者虽有血管压迫,但无法进行满意减压时,可行三叉神经感觉根的后外侧3/4切断。对于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后疼痛仍缓解不满意或复发者,也可以再次行三叉神经感觉根的部分切断。

从赵本山的病情 谈谈血管瘤

从赵本山的病情说起血管瘤 何瑞明 去年国庆期间,著名笑星“小品王”赵本山突然昏倒而入院抢救,经仔细检查,确诊为脑血管瘤破裂出血,经过手术治疗而康复。 血管瘤是一种什么病,大家可能并不是很熟悉。 其实,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为3—8% 、俗称“胎记”。 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病变,这种疾病通常在出生前(胎儿期)就已经形成了,在出生后才出现或者逐渐出现的。 血管瘤病变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为血管瘤,包括外观呈草莓状或皮肤接近正常或淡蓝色的瘤体,病变累及皮肤外,皮下可触及质地较软的肿物,加压无明显缩小,瘤周无扩张的小静脉。病变多在出生后1个月内出现,生长迅速,1岁左右可望停止生长,逐渐消退,是由于血管数目增多(增生)引起的,此类属于真性血管瘤,如:草莓状血管瘤。 另一类为脉管畸形,是血管数目不增加,只是血管增宽、增粗导致了病变发生。如:鲜红斑痣。包括微静脉畸形,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和静脉——微静脉畸形。 混合脉管畸形,多在出生时发现,有快速生长期,很快生长或外形不规则,大小不一,高出体表的红色软包块或斑块,大的瘤体穿刺可有少量回血,不会自行退化。 血管瘤有50-80%以上长在头面部,有的突起,有的没有突起,另外身体上各个部位都可能长血管瘤,包括四肢、躯干、内脏、肝、脑、脊椎等,颜色多为暗红或青紫色。 发生在体表的血管瘤,容易发现;而发生在内脏、肝、脑、脊椎等部位的血管瘤则往往需要通过B超、CT\、MRI、血管造影等特殊仪器检查才能诊断。 血管瘤病因与先天性的血管基因突变有关。诱因:与过度劳累、环境污染、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良心理刺激、剧烈运动等有关。 血管瘤虽为良性病变,但发生在颜面、五官、外阴等部位的血管瘤,容易影响美容和器官功能,有的易并发出血、感染和溃疡,所以应早期积极治疗。发生在肝、脑、脊椎等重要部位的血管瘤,由于危及生命,也应及早治疗。另外生长迅速,症状严重的血管瘤,也应及早治疗。 赵本山的病,其实为脑血管瘤因过度劳累诱发瘤体破裂出血引起。另外,我们所熟悉的身残志坚的楷模张海迪的截瘫也是由于颈部脊椎血管瘤占位压迫神经系统而引起的。 目前临床治疗血管瘤的方法较多,包括外科手术切除、激光治疗、冷冻治疗、同位素治疗、放射治疗、硬化剂治疗、电生化治疗等方法。

脑颜面血管瘤综合症的CT表现

脑颜面血管瘤综合症的CT表现 发表时间:2011-01-13T13:27:04.187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2010年第12期供稿作者:王建峰[导读] 结合病理分析脑颜面血管瘤综合症的CT表现王建峰 鄂尔多斯市区人民医院(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300) 【摘要】目的结合病理分析脑颜面血管瘤综合症的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8例脑颜面血管瘤综合症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脑颜面血管 瘤综合症8例CT影像均有特征性表现,为一侧或两侧顶枕叶或额顶颞枕叶表浅部位的脑回或弯曲条带状钙化伴病侧大脑半球发育不全或萎缩。同时合并脑软化灶者2例,合并同侧颅骨增厚者2例。结论 CT能够很好地显示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的宽大脑回状及弯曲条带状钙化的特征。诊断具有特征性。 【关键词】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 5734(2010)12-0088-02 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属先天性神经、皮肤及血管发育异常,临床并不多见。笔者自1994~2001年共搜集8例脑颜面血管瘤综合症病例,回顾分析其临床特点及CT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3.5个月~9岁。8例均以间断性抽搐就诊,其发病时间长短不一,最长时间达3年,最短时间为2个月。5例患儿可见部分或全部面部“葡萄酒色”血管痣,同时合并眼脉络膜血管瘤1例;4例智力发育迟缓;1例有一侧肢体活动不灵;1例运动发育迟缓(1岁仍不会坐,不能翻身)。 2 结果 CT表现: 2.1 8例均可见一侧或两侧顶枕叶或额颞顶枕叶表浅部位粗大脑回状及锯齿状钙化。 2.2 脑单侧病灶者4例,脑双侧病灶者4例。 2.3 头颅不对称,病测大脑半球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此表现见于4例脑单侧病灶者。 2.4 病变侧颅骨板增厚2例。亦见于单侧病灶者。 2.5 2例可见两侧大脑半球对称或不对称的片状、大片状低密度脑软化灶,同时伴幕上脑室扩大。此表现见于脑双侧病灶者。 MRI检查1例,此表现为一侧大脑半球发育小,脑池、脑沟增宽,病变侧颅骨板增厚。CT所示典型弯曲条带状钙化其未能显示出来。 3 讨论 脑颜面血管瘤综合症,又称斯-威氏综合症,脑三叉神经血管瘤,面部和软脑膜、脑膜血管瘤。属于先天性神经皮肤及血管发育异常。主要的病理表现为软脑膜毛细血管-静脉血管畸形网,并深入脑内以及颜面及眼脉络膜血管畸形。临床表现典型,包括癫痫,智力低下,偏瘫,颜面三叉神经紫红色血管瘤可累及唇,常伴先天性青光眼。本病在未发生钙化之前,CT平扫可无任何阳性发现,如行增强扫描可见到脑皮质表面软脑膜血管畸形,其畸形血管呈脑回状、弧形状或扭曲状强化,但本组8例均为发生钙化之后,CT表现有特征性,加之临床表现大多亦典型,诊断较明确,故均未行增强扫描。应该指出的是,若临床表现患者颜面血管瘤,并有间断性抽搐及智力低下,CT平扫无特征表现时,需考虑到可能为软脑膜畸形血管尚未发生钙化,此时一定要行CT增强扫描,以显示出本病增强后的特征表现,从而避免漏诊或误诊。脑颜面血管瘤综合症在影像检查中,以CT表现最具特异性,其CT特征表现为平扫病侧大脑半球表浅部位顶枕叶弯曲的条带状、宽大脑回状及锯齿状钙化伴同侧脑发育不全或萎缩,脑沟、脑裂增宽及颅骨增厚。X先平片检查可见顶枕区双边脑回状颅内钙化,颅骨不对称,病侧颅腔变小及颅骨增厚。MRI检查只能显示病变侧脑发育不全,对软脑膜畸形血管的条弧状钙化显示不佳。但有的病例可见沿脑回、脑沟走行的条弧状低信号钙化影。本组8例中,1例行MRI检查未能显示钙化征象。可见CT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其他影像检查无法取代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图解)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过程

三叉神经为混合神经,就是第5对脑神经,也就是面部最粗大得神经,主要支配脸部、口腔、鼻腔得感觉与咀嚼肌得运动,并将头部得感觉讯息传送至大脑。 三叉神经由眼支、上颌、下颌支,分别支配眼裂以上、眼裂与口裂之间、口裂以下得感觉与咀嚼肌收缩。 三叉神经痛得原因 三叉神经痛就是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得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骤发,骤停,疼痛呈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剧烈疼痛。通常存在扳机点,如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会导致阵发性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目前认为三叉神经感觉根(Trigeminal sensory root,TSR)入脑桥区(Trigeminal root entry zone,REZ)受血管压迫就是主要病因。此外,多发性硬化、REZ区域得良恶性肿瘤、动静脉畸形、后颅凹畸形、局灶性脑梗塞、牙源性感染导致得颌骨骨髓炎等,也可导致三叉神经痛,均相对少见。 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核磁检查显示血管压迫 近年来显微血管减压术就是临床上治疗三叉神经痛采用最多得方法。疗效可达90%以上,且复发率低。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得过程 1、麻醉满意患者取右侧侧卧位,于乳后方发际内画线,长约100px,常规 消毒铺巾、 2、沿画线切开头皮及枕肌,暴露出左侧乳突根部,乳头牵开器牵开软 组织,电凝止血,

3、颅钻钻孔,咬骨钳扩窗直径约50px,骨蜡封闭骨缘之血、尖刀切开硬脑膜,倒T形剪开硬脑膜,切口周围铺棉片。

4、架显微镜,进行镜下操作、

5、轻牵小脑,缓慢释放小脑延髓池脑脊液,待小脑塌陷后逐渐显露三叉神经,术中见岩静脉压迫三叉神经, 小心分离静脉并用垫棉垫离三叉神经,用垫棉将靠近三叉神经得小血管隔离神经。

脑面血管瘤病(Sturge-Weber综合征)(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脑面血管瘤病(Sturge-Weber综合征)(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脑面血管瘤病常称为Sturge-Weber综合征(简称SWS),又名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综合征、皮肤神经软脑膜血管瘤病、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脑三叉神经综合征等。 脑面血管瘤病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神经皮肤综合征,发病率约1/50000万,为散发病,无明确遗传倾向,是斑痣性错构瘤的一种,一般出生即可发现,主要表现为一侧颜面三叉神经分布区,以眼神经支分布多见的紫红的血管瘤,严重可遍布一侧面部。同侧颅内一侧大脑半脑不同范围的软脑膜血管增生及脑回钙化,患者主要表现为癫痫发作。小儿往往发育延迟,智力低下。如脉络膜有病变,可引起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失明等。 二临床表现1.皮肤改变 出生即可见红葡萄酒色血管痣沿三叉神经I支范围分布,也可波及第Ⅱ、Ⅲ支,严重者可蔓延至对侧面部、颈部和躯干,少数可见于口腔黏膜。血管痣边缘清楚,略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血管痣累及前额、上睑时可伴青光眼和神经系统并发症,未累及眼支的血管痣,一般无眼部受累的风险。 2.神经系统症状 常见癫痫发作是脑面血管瘤病的主要神经系统表现,发生率70%-90%,几个月至几岁均可出现,可伴Todd麻痹,癫痫多现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持续发作远高于一般癫痫患儿,癫痫发作形式可以是局限性发作,也可以是全身发作的形式,如婴儿痉挛,失张力及肌阵挛发作。随年龄增大常有智能减退,智能减退与起病年龄有一定相关性,越早起病越容易出现智力减退,脑面血管瘤对侧可出现偏瘫及偏身萎缩。 3.眼部症状 30%的患者伴发青光眼和突眼,青光眼多为血管痣波及眼脉络膜导致,突眼是产前眼内压过高所致;一般枕叶病变可出现对侧同向性偏盲,还可见先天性异常如虹膜缺损和晶状体混浊等。 三检查1.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检查一般可见受累侧半球的背景活动减弱,受累侧局灶、多部位及半球性棘慢波放;无发作期脑电图正常亦较常见,仅发病才可见到异常的脑电图放电表现。部分病例一侧半球钙化严重,受累对侧半球表现为癫痫放电,而受累侧无癫痫放电,仅表现为背景活动减弱。 2.影像学表现

19个神经科综合征

19个神经科综合征,挑战记忆力! 1. Foster-kennedy syndrome: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 额叶底面肿瘤(常见于嗅沟脑膜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2. Gerstmann syndrome:古茨曼综合征。 为优势半球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3. Parinaud syndrome:帕里诺综合征,又称上丘脑综合征,中脑顶盖综合征,或者上仰视性麻痹综合征。 由上丘脑病变(多为松果体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而导致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向上凝视麻痹、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受损);神经性聋(下丘受损);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受损)。症状多为双侧。 4. Wallenberg syndrome:瓦伦贝格综合征,又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常见的原因为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表现为:①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③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④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⑤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5. Horner syndrome:霍纳综合征。 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患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据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及节后障碍的损害。 6. CushingⅠsyndrome:桥小脑角综合征。 ①病变部位:脑桥小脑角。 ②常见病因:听神经瘤、胆脂瘤、胶质瘤、桥小脑角脑膜瘤或蛛网膜炎、蛛网膜囊肿、结核性脑膜炎、血管畸形和动脉瘤。 ③受累颅神经:Ⅴ、Ⅶ、Ⅷ,有时伴Ⅵ,Ⅸ,Ⅹ。 ④临床表现:持续性耳鸣、眩晕、眼球震颤和平衡功能障碍;病侧周围性面瘫;面部感觉缺失、疼痛、同侧角膜反射减弱和消失;可有颅高压症状,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及对侧轻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及Ⅵ、Ⅸ、Ⅹ受累症状。

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CT、MRI诊断

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CT、MRI 诊断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祝玉芬梁志会杜昱平 【摘要】目的总结、复习几种常见神经皮肤综合征的CT、MRI特征和诊断。方法收集17例经临床及多种影像手段证实的此类病例,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结果①结节性硬化6例, 所有病例CT平扫见两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小结节状高密度钙化灶, 其中4例为两对母子关系,并见两位母亲合并有肾脏错构瘤,;②神经纤维瘤病1例,MRI表现为椎管异常,胸腰段脊柱侧弯,椎体后缘呈明显的切凹改变;伴有双肾发育不良,CT示肾内多个高密度影,背部皮肤多量脂肪堆积,③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6例, CT可见顶枕部沿脑回分布的弯曲的条状高密度钙化,部分延伸致侧脑室内,增强后见病灶内有扭曲的条状和结节状明显强化的血管影;④小脑血管瘤病4例,影像学表现为小脑内大囊、小结节样占位性病变。结论结合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合理应用影像学检查手段,分析不同的影像学征像,可以对神经皮肤综合征早期做出明确的诊断。但提出对小脑血管瘤归为为该类病变是否合适,值得探讨。

【关键词】结节性硬化;神经纤维瘤病;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血管母细胞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T, MRI features and diagnosis of several kinds of Neurocutaneous Syndrome. Methods The data of 17 patients with Neurocutaneous Syndrome was collected. Their imaging feature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and analyzed. Results (1) 6 cases of Tuberous Sclerosis. Diffused subependymal nodular calcification lesions were found in all cases on unenhenced CT. 4 patients are 2 pairs of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Both of the two mothers are found to suffer from renal angiomyolipoma.(2)1 case of neurofibromatosis showed abnormal spinal canal: scoliosis of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e, concave change of vertebral posterior border. Bilateral renal hypogenesis was found in this patient. Diffused hyper-density lesions were found in kidney and fatty accumulation was found in back skin. (3)6 cases of Sturge-Weber syndrome. On unenhenced CT, curving and strip-shaped calcifications were found along the parietal and occipital gyrus. Parts of them protruded into lateral ventricle. After enhancement, strip-shaped or nodular enhanced vessels were found in the lesions. (4) 4 cases of von Hipple Linda. Space occupied lesions with Large cyst and small nodule were fou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